印顺法师:太虚大师年谱;清光绪十五至三十四年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印顺法师,年谱清光绪十五年,己丑(一八八九,一八九0),大师生。十二月十八日(一八九0年一月八日),大师生于浙江省海宁州(民国改海宁县)长安镇;乳名淦森。农工家世,初无异禀可资称述(自传一)。父吕公骏发,原籍石门(民国改崇德)县。来长安学艺十余年。是年春,入 赘于业师张公其仁家。母即其仁公幼女,年仅十六(自传一)。

光绪十六年,庚寅(一八九0,一八九一)大师二岁。是年秋,骏发公去世,年二十八(自传一)。 光绪十七年,辛卯(一八九一,一八九二),大师三岁。 光褚十八年,壬辰(一八九二,一八九三),大师四岁。 光绪十九年,癸巳(一八九三,一八九四),大师五岁。

是年夏,大师生母再适于石门洲全镇之李姓。大师依外祖母于离长安镇三里之大隐庵,护视教养,赖外祖母一人(自传一)。 次舅子纲,设蒙塾于庵,大师因从学读书,学名沛林(自传一)。 是年起,大师常患疟疾,发则缠绵数月。体虚弱,因时患夜遗(自传一)。 光绪二十年,甲午(一八九四,一八九五),大师六岁。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一八九五,一八九六),大师七岁。二三年来,大师虽随舅氏读书,然以体弱多病,时学时辍;强记善忘,直等于于不读(自传一)。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一八九六,一八九七),大师八岁。是年,从舅读书于钱塘江边之蒙馆,受四书。晚间,一灯荧然,听舅氏讲解,兼及今古奇观之类,解力日渐萌发,能对三五字联(自传一)。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一八九七,一八九八),大师九岁。是年,大师从舅还大隐庵(自传一)。 秋,外祖母去安徽九华山晋香,大师强以随行。中途经平望小九华寺,镇江金山寺,并入寺瞻礼。往返二三月,为大师远游之始(自传一)。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一八九八,一八九九),大师十岁。 正月,随外祖母朝普陀山,住天华堂。顺道礼宁波之天童、育王、灵峰诸剎;于寺僧生活,深致歆慕(自传一)。 按:无言「太虚大师行略」,作『十三岁又随朝普陀』,误。八月,戊戌政变。 冬,外祖父张公其仁卒,年七十余;舅家日趋衰落(自传一)。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一八九九,一九00),大师十一岁。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一九00,一九0一),大师十二岁。

大师九岁以来,多病多游散,未能致力读书(自传一)。夏,北方有义和团之乱。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一九0一,一九0二),大师十三岁。 春,大师入长安镇沉震泰百货商店为学徒(自传一)。夏,大师生母张氏去世,年二十八,遗李姓子女三。大师从外祖母久,母子情疏,虽得讯奔丧,竟未痛哭(自传一)。八月,政府令各省州县设学堂。佛教之寺院寺产,由是渐有被提及被占者。 是年,外祖母离大隐庵,别住某村小庵(自传一)。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一九0二,一九0三),大师十四岁。年初,大师以疟疾时发退业,还依外祖母于某庵,养息温读。年来渐有文思,始学为文(自传一)。冬,去石门县祭扫祖茔。大师承外祖母意,拟变卖或租赁祖遗产业,得资供膏火,以事科举。未为族人所允可,仍回长安(自传一)。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一九0三,一九0四),大师十五岁。是年,大师入长安朱万裕百货商店作学徒。然以体弱不堪(为店主)作繁琐家事,未能安心学习,时憧憬于佛门之自在(自传一)。光绪三十年,甲辰(一九0四,一九0五),大师十六岁。 四月初,大师借故离长安,拟去普陀山出家(自传一)。大师幼失怙恃,长养于庵院,深受外祖母之宗教熏陶。以颖慧之资,处艰困之境,受神异之化;数历名山大海,宜其想象富而不能以市井终老。其出家初志,虽因缘不一,而主要则在求神通。大师自谓: 『吾以慕仙佛神通而出家』( 禅律密净四行论)。 『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我的宗教经验)。五月,大师出家于苏州木渎浒墅乡。初离长安,展转抵平望。散步莺豆湖边小九华寺;猛忆九岁之秋,曾随外祖母入寺晋香。宿缘契合,因入寺求度。士达监院允之,携往苏州木渎浒墅乡某小庙,为之剃落,法名唯心(自传二)。九、十月间,士老挈大师往镇海县,依师祖奘老于团桥镇之玉皇殿;为立表字太虚。奘老慈祥护惜,见其有疟疾,为求医药,病乃渐愈(自传二)。十一月,奘老陪大师往宁波天童寺受戒。戒和尚寄禅,教授阿阇黎了余,尊证阿阇黎道阶,开堂师傅净心,见大师年少质美,咸以法器相许。时戒弟兄为大师属意者,有普陀山昱山(自传二;人物志忆七)。

寄禅,法名敬安,湘潭人。年十八(同治七年),投湘阴法华寺出家。于歧山悟入心地。寻至阿育王寺,燃指供养舍利,因自号八指头陀。少失学,长而善诗,海内士大夫称之。光绪二十八年,来主天童。任贤用能,百废俱举;夏讲冬禅,一无虚岁,天童称中兴焉。是年,年五十四(中兴佛教寄禅安和尚传)。

道阶,法名常践,湖南衡山人。从南岳默庵学,宗天台而兼贤首、唯识。是年,寄老请讲弥陀疏钞于天童,时年三十七(南岳道阶法师小传)。十二月,寄老识大师神慧,嘱奘老加意护持,为修书介绍,往依宁波永丰寺歧昌受经(自传二)。 歧昌,别署水月,鄞县人。少出家于江东永丰寺。能诗文,精音声佛事,以表唱水陆忏文名于时。歧老无疾言,无遽色,品德粹然而精,大师叹为不能及。时年五十一(自传二;歧昌老和尚八十冥寿启)。是年,日僧水野梅晓来华。助寺僧于长沙办湖南僧学堂,以抵制官绅之占寺夺产;为中国僧寺办学保产之始(议佛教办学法;从中国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一九0五,一九0六),大师十七岁。是年,大师从歧老受法华经。间阅指月录、高僧传、王凤洲纲鉴。始以禅录中「话头」默自参究(自传二)。是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东京。光绪三十二年,丙午(一九0六,一九0七),大师十八岁。 春,大师进受楞严经,兼习诗文。时圆!漒每袖诗过访歧老,大师因得与为文字交(自传二)。圆!漒,法名宏悟,福建古田人。年十九,投鼓山出家。曾从天宁冶开习禅。二十六岁,来天童,依八指头陀参究禅宗(叶性礼「圆!漒法师事略」)。是年,年二十九,渐以擅长文字见称(自传二)。夏,大师入天童,听道老讲法华经,始知佛与仙神不同。曾覆讲「十如是」章,瓶写无遗,听者无不惊异(自传二,三;我的宗教经验)。大师初住禅堂,习为禅堂生活。一夕,大师入丈室请益,问:「如何是露地白牛」?和尚(寄老)下座,扭住大师鼻孔,大声斥问;「是谁」?大师摆脱,礼拜而退。或以为参禅有省,其实非也(自传三)。

其后,受道老器识,命移住法师寮。饭余,为讲教观纲宗、相宗八要。每与圆!漒、会泉,学立三支比量。大师于法师寮,得读弘明集、广弘明集、法琳传等护教文献,远植日后弘护佛教之因(自传三)。七月望,「佛教自恣日」,大师于天童御书楼,与圆!订盟为弟兄(自传三)。圆!漒 手书盟书,今犹存。文云:『夫纲常之大,莫大于五伦,而兄弟朋友,乃五伦之二也。世有生无兄弟,以异姓结手足之亲;分列友朋,竟同盟寄腹心之托。即如桃园结义,管鲍通财,同安乐,共死生,千载咸钦气义。而吾侪身居方外,迹托尘中,虽曰割爱辞亲,尤贵择师处友。然友有善者焉,有恶者焉。善者固可有益于身心,恶者难免转妨乎道业。悟自投身法苑,访道禅林,所见同袍如许,求其如弟之少年聪敏,有志进修者,亦罕逢其匹也!兼之气求声应,心志感孚,是以欲结同参,以为道助。恭对我佛座前,焚香致祷,披诚发愿:愿得同究一乘妙旨,同研三藏玄文,同为佛国栋梁,同作法门砥柱,同宏大教,同演真诠,乃至最末后身同证菩提,同成正觉!互相爱念,全始全终!今则谨立义规数则,以为助道因缘,其各永遵,俾成法益!一则以心印心,亲同骨肉;不可少怀异见,阳奉阴违!一则白首如新,历久弥敬;不可泛交朋党,背亲向疏!一则以善劝勉,有过箴规;不可弗纳忠言,任从己意!一则疾病相扶,患难相救;不可忘恩负义,袖手旁观!一则安危与共,忧乐是均;不可但顾自身,不思大义!一则事必相商,言当忍纳;不可诸般瞒昧,词组分离!一则出处行藏,追随晤对;不可轻离忍别,致叹参商!一则各自立志,宏法利生;不可虚度韶光,甘居人下!以上义规,各宜慎重!右录盟心律一首:天涯聚首两欢然,鱼水相亲夙有缘。手足情同交莫逆,安危誓共义周全!盟心志在真心印,助道功成觉道圆。并建法幢于处处,迷津广作度人船。时维光绪三十二年自恣日,于太白名山奎焕楼,盟兄今悟书。时年二十九岁。本命戊寅宫,五月十二日子时建生』。

按:太白名山即天童。今悟,为圆!漒出家时之法名,乃曹洞宗派,「耀古复腾今」之今。其后,接宁波七塔寺法,乃改名弘悟,故与「圆!漒法师事略」不同。又,奎焕楼乃楼之正名;以楼藏清帝御书,因俗称御书楼。楼有关帝像;然自圆!漒主席天童,改建法堂上层为藏经楼,即移供关帝像于法堂楼上。圆!漒时年二十九,能屈交十七龄未满之大师,眼力实有足多者! 秋初,仍回永丰寺续受楞严,兼阅四书五经(自传三)。 冬,奘老朝峨嵋山回,购得滋补参药,授令服之;多年痼疾,霍然全愈,色身日臻康健(自传三)。

是年(「出家二年」),大师初摄肖影,且自为题(昧盦诗录):『你!你!我认识你!我认识你!你就是你。你自题』。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一九0七,一九0八),大师十九岁。 是年夏,大师再去天童,听道老讲楞严经。阅楞严蒙钞,楞严宗通,爱不忍释。暇从道老受相宗八要及五教仪,于教义乃略植初基(自传三) 。秋,辞歧老,去慈溪汶溪西方寺阅大藏经。初以道老赞叹阅藏利益,心生向往。圆!漒力赞其成:初为修书介绍,次复亲送大师去汶溪。西方寺阅藏、大有造于大师之一生,故大师自谓: 『后来他(圆!漒)与我虽不无抵牾,我想到西方寺的阅藏因缘,终不忘他的友谊』(自传三)。

同阅藏经者,有净宽(后为镇江金山寺方丈)、本一(后为沙市章华寺方丈)、昱山。昱山(法名慧月,别署懒石,常州人,出家于普陀山普慧庵)与大师同戒,『朝夕晤对,研究唱和者,间续历二三载。真挚高纯,为(大师)生平第一益友』 (人物志忆七;自传三;辑定毘陵集跋后)。冬,大师阅般若经有省。蜕脱俗尘,于佛法得新生自此始。如自传(三)云:『积月余,大般若经垂尽,身心渐渐凝定。一日,阅经次,忽然失却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灵光湛湛,无数尘剎焕然炳现,如凌虚影像,明照无边。座经数小时,如弹指顷;历好多日,身心犹在轻清安悦中』。旋取阅华严经,恍然皆自心中现量境界。伸纸飞笔,随意舒发,日数十纸,累千万字。所有禅录疑团,一概冰释,心智透脱无滞。所学内学教义,世谛文字,悉能随心活用(自传三;我的宗教经验;告徒众书;相宗新旧二译不同论书后)。是年秋冬,大师目光忽成近视(自传三)。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一九0八,一九0九),大师二十岁。 初春,温州华山(云泉)来西方寺。华山盖开僧界风气之先者!见大师神慧,乃为力陈世界与中国之新趋势,及佛教非速革流弊,振兴僧学不为功。时大师禅慧资心,颇不谓然,与辩十余日而莫决。因请观其所携新籍(康有为大同书,梁启超新民说,章太炎告佛子书、告白衣书,严复天演论,谭嗣同仁学),不觉为之心折,遂与华山订莫逆交。大师以佛学救世之宏愿,由此勃发而不复能自遏,一转先之超俗入真而为回真向俗(自传四;华山法师辞世记;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书后)。

按:大师遇华山,辞世记作『光绪三十四年』。告徒众书亦谓:『民国前四年起,受(华山携来)康有为大同书、谭嗣同仁学』等影响。然自传叙与华山相遇已,继谓:『次年夏间,七塔寺请谛闲法师讲四教仪』。人物志忆亦谓:『民国前五年,读到先生以「白衣章炳麟」署名的告四众佛子书』。是则大师之遇华山,为光绪三十三年冬。二说相左,未知孰正!今谓晚年不免废忘致误,取早年之说为定。夏,听谛闲讲四教仪集注于宁波七塔寺。华山欲乘间有所宣导,故与净宽力劝大师往听(自传三,四)。

一日傍晚,谛老答学众问次,明「七识无体,八识有体为别」。大师就理申问,诘难数番,谛老为!窄眙半向。听众有非议者,谛老初不以为忤(自传三)。谛闲,法名古虚,浙江黄岩朱氏子。业药,困于资,光绪六年投临海白衣寺出家。九年,初听法华于敏曦。十二年,初讲法华于杭之六通。一再掩关于慈溪芦山寺,温州头陀寺。参禅于金山;得天台教法于迹端融。法缘甚盛,为当时讲师巨擘。是年,讲于七塔寺,年五十(宝静「谛公老法师年谱」;鲍海秋「谛闲法师幼年略状」)。时圆!漒以某寺寺产纠纷,开罪宁波官府,被拘禁于县衙。大师致函寄老,侠情喷涌,怪其不为营救,语涉过激。寄老来七塔寺,面施呵责;大师乃不待法会终了,避之于平望小九华寺(自传三)。大师于小九华,识革命僧栖云,为大师与党人往来之始。因从栖云读及孙文与章太炎之民报,梁启超之新民丛报,邹容之革命军等,大受革命思想之掀动(自传四)。栖云俗姓李,湘人。弱冠出家,尝从寄老参学。历数年,舍而去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与徐锡麟、秋瑾等回国潜图革命。时虽西装革履,犹复时以僧装隐僧寺(自传四)。秋,得寄老谅解,乃返甬(自传四)。时栖云以革命嫌疑,陷吴江狱。大师恳奘老,为求寄老向苏抚(寄老诗友)疏解,因得开脱(自传四)。

时寄老主办宁波(府属)僧教育会,大师与圆!漒、栖云襄赞之;大师之从事佛教运动,自此始。先数年,清廷废科举,兴学堂,各地教育会,每借口经费无着,提僧产充学费,假僧舍作学堂。僧界遑遑不可终日。日僧水野梅晓、伊藤贤道等乘机来中国,诱引中国僧寺受其保护;杭州即有三十余寺,归投真宗之本愿寺,遇事即由日本领事馆出为维护。事发,清廷乃有保护佛教,僧众自动兴学,自护教产,另立僧教育会之明令。浙江之寄禅、松风、华山,江苏之月霞,北京之觉先等,先后相共致力于自动兴学之举。时僧教育会会长有二:一出家长老,一地方士绅。惟长老多无能,士绅多土劣,僧寺虽负担经费以兴学,办理多难完善(自传四;略史;三十年来之中国佛教;华山法师辞世记;议佛教办学法;从中国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冬,寄老应江苏省僧教育会之邀,参加(镇江金山寺)成立大会,大师与栖云随行,各有演说(自传四;略史)。归途,游苏州之虎丘(诗存)。回甬度年(自传五)。按:无言「太虚大师行略」,谓:『宣统元年,年十九,参加江苏省教育会』,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