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献法师:讲演(三)法华经大义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 日期:2010.02.14—02.17 地点:狮岩洞元光寺 我们讲到《妙法莲华经》,说到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朵莲花,莲花必须种在水里面,有泥土、有阳光、有空气,慢慢的长养起来。也就是说,我们的佛性、觉性必须透过知见上的、行为上的种种转变,才能使这朵莲花慢慢成长茁壮。

佛陀来到这个世间,就是要「开示悟入」——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也就是说,我们众生生活在观念的世界,什么样的观念、什么样的态度,就决定我们的生命空间。所以世间除了从事物质的救济以外,最究竟来拯救我们人的,就是从事思想的救济。

《妙法莲华经》有许许多多的譬喻,它有很深的意义,我们今天特别把它举出来。

我们觉得佛法很好,也知道念佛、诵经、持咒,可是我们有没有发现,我们众生有一个毛病,就是懒懒散散的。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多,一天过一天,我们很大方的把宝贵的生命时间,一小块一小块,甚至一大块一大块地把时间切割,日常生活当中,不知道把时间转换成生命的营养。

我们以为这个时间可以保留;今天没有使用的,明天可以继续使用。事实上,时间是过了就是过了,我们不能把今天的时间挪到明天再用,明天有明天的事情。我们这种不死的觉——就是总觉得自己不会死亡,今年不会死亡,明年不会死亡,十年二十年都不会死亡,那种「不死觉」就让我们众生懒懒散散,不懂精进,这是众生的毛病。

我们来看<譬喻品>里面的故事。说有一个很有钱很有钱的人,家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子子孙孙,好几百人。这个长者的房舍已经非常老旧了,有一天突然间着火了。可是他那些子子孙孙因为有太多的玩具,所以他们继续的东西追逐玩耍,长者心里很急,就告诉子子孙孙:「火烧了,赶快走吧!」可是这些小孩不知道火的厉害,看着火感觉还蛮好玩的,所以这些小孩继续玩。

长者本来想把每一个孩子抓出去,可是门的出口很小,而且小孩也不愿意出去,他只好想办法,说:「你们不要在这边玩,外边有羊车、有鹿车、有白牛车,又大又好玩,如果你们出去的话,随便你们爱什么就有什么。」

这些小孩听到长者这么说,大家就跑出去了。结果跑到外面以后,小孩问:「 你不是说有车子要给我们吗?」长者就讲:「三种车里面,最好的是大白牛车,又大,里面装饰又漂亮。」就每一个小孩都送大白牛车。这些小孩非常高兴,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了。

这是一个譬喻。 《法华经》里面有许多譬喻,如果我们不了解它的意义,会觉得这个譬喻只是简单的故事,但是它的内容非常深,是有关我们人生的运作,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这朵莲花想让它茁壮成长,绽放光明,第一个要培养的就是:无常观。生命有限,光阴有限,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我们手中消逝去了。修道过程,第一个就是修无常。无常不是佛陀规定的,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本质。宇宙间存在的一切,它的本质就是:永恒性不可得,常性不可得。

万事万物,一切都是在刹那间流变消失;已经产生的、未产生的,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快速流变过程。

当然科学家可以用种种仪器去证明,每一件东西只是电子、质子、核子快速的转动,但是科学家透过仪器来了解存在的一切是假相,可是他并不能断除烦恼。因为他是透过科学仪器而有意识上的了解,佛法是必须亲自证明存在的一切都是快速流变,这是一种证悟、内证,是亲自证到的。

举个例子来讲。我们透过注意呼吸,从呼吸的观察,止观双运当中,可以见到生命快速的流变。这是一种亲自证悟的境界,而不是透过机器来理解;透过机器的理解不能断除烦恼。所以,你说科学家他也了解事物是快速的消逝,但是他并不能断除烦恼。如果我们修止观的话,会发现我们的肉体是许许多多条件排列组合,给我们产生一个错觉,叫作有一个「我」。

我们就像在庭院嬉戏、办家家酒的小孩,不知道火是什么,不知道火的厉害,火在燃烧我们也不感觉它的危险性。为什么呢?在我们的见闻觉知当中,我们被五尘六欲迷惑了。吃得好,穿得好,用的好,佛经里面怎么讲呢?豪贵学道难。生活在富裕当中,往往使我们不会对生命问题严肃探讨。

从过去的高僧大德,我们发现,许多高僧大德都是在困苦环境当中,感受更深,体悟更深。

举个例子来讲:缅甸泰国有许多高僧,他们就在森林里面过日子。他们可以在都市托钵化缘,乞食度日,但是他们放弃这种生活很富裕的环境,他们到深山里面,面对死亡,毒蛇、毒虫、狂象、毒蝇,随时都有让生命消失的可能性。在这种恐惧死亡现前的环境当中,可以激发生命潜能。

我们从历代高僧就可以发现,物质越落后的地方,他们修道的精神越强;物质非常富裕社会里面,道心就比较散。我们凡夫因为无量劫来无明作祟,所以对无常迅速消逝的这种恐怖感产生不起来,所以我们生命的潜能就无从发挥。

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修学佛法第一步,也就是三法印的:无常法印。世间存在的一切,透过时间来观察,一切一切都是分分秒秒不断的在消逝。

透过无常,让我们积极奋斗,勇往迈进,生命就充满光明,因为时间有限。举个例子来讲,今天见面,明天见面,明年还可以见面,我们都不觉得珍惜。假如我们见面一次就少了一次见面机会,或者这次见面是最后一次见面,那我们会非常珍惜。

譬如有一个法师,我们前几天才见面,我们不知道他今天会死,有什么问题不赶快问,就没机会了。结果你不问,今天听到他往生了。如果你知道他明天会往生,你是不是应该把握机会,把你的问题赶快去请教,因为机会太少了。

从我们人的生命来讲,我们一出生,前十年小,后十年老,一半又在夜里过。 「人生七十古来稀」,以古代人活七十岁为标准的话,前十年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价值,懵懵懂懂过,到后十年就是发白面皱,手脚迟钝,思想也迟钝。所以七十岁扣掉前十年、后十年,剩下五十年;五十年又有一半在夜里,剩下二十五年;二十五年时间,要工作、要家庭、要服务社会,真正剩下时间不多。

当我们发现生命是这么有限的时候,我们会赶紧把时间好好运作,把它转换成生命的营养,而不会大方大方的把生命耗掉了。所以我们看佛经里面就说到,一个修行者把时间看成是生命一分一秒在流逝的过程。如果我们让它毫无意义流逝的话,也算是杀生——杀害我们自己的生命;因为你让时间空过,生命一空过就是另一种杀生,杀害我们的生命。

大自然给我们最宝贵的礼物,它的名词叫「生命」。如果我们不懂好好运用,有一天我们把生命——这个宝贵的学费又交给大自然了。每一生每一世我们得到宝贵生命,然后又把宝贵生命交回去,白交了「学费」。你交了「学费」,又不了解生命,不懂生命,无法掌握生命,每一生每一世都是白交了生命学费,这就叫愚痴凡夫。

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就是不愿意生生世世都白交了学费,我们体验到生命的无常,把短暂的生命做最佳的投资:修福修慧。

所以,我们要使生命这朵莲花成长,第一个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就是以佛的观念、佛的想法看法来告诉我们,世间是无常迅速流变消逝的过程,我们要赶紧把时间转换成生命当中的智慧福德资粮。这是第一个:从知见上来让自己勇猛精进。

接着看的故事,这是《药草品》,很有意思。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就像天空中的云雨。当天空的雨下下来的时候,有大的树、小的树,大的草、小的草,各种不同的树啊、草啊,大的树吸收的水就多,小的草吸收的水就少。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是平等平等,可是我们众生所理解的不太相同,同样一句话,有些人听起来开悟了,有些人听起来好像没有意义。

我去拜见老和尚的时候,在场很多信徒都会请教老和尚,我发现老和尚给的答案不同。有些老人家去见老和尚,问:「老和尚!我想去读佛学院。佛学院这么好,如果去研究佛学的话,我将来就可以弘扬佛法。」

老和尚就说了:「念佛学院没有用,你这个时候要万缘放下,一心念佛。」

旁边一个年轻人听了,就到外面讲:「老和尚说念佛学院没有用,只要专心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好了。」

你要知道,老和尚是对八十几岁的老人,发苍苍视茫茫、发白面皱、弯腰驼背、生命有限的老人,他是对机说法,叫他万缘放下,一心念佛,这是对症下药。那么一个年纪轻轻的人,受了大学教育,然后叫他万缘放下,一心念佛,这样对吗?不对喔!

所以佛陀所说的法是平等的,对某些人听起来受用,但是你如果误解的话,本来是补药就变成毒药。佛陀说法,有时候是方便说,有时候是究竟说。不管是方便说还是究竟说,无非要引导我们解脱身心的束缚,让我们身心自在;第二个是如何来庄严世间,庄严国土;这是佛陀说法的层次。

当时在印度,整个弥漫解脱厌世的思想,所以那时佛陀所说的法大部份都是「诸行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者亦无我所,圣弟子住无我想,远离我慢,顺得涅槃。」当时这些弟子听了以后,开悟了,证阿罗汉了。但是佛陀来到这个世间,不是度我们身心解脱,证阿罗汉;阿罗汉翻成「无生」,就是不再有生命出现,不再解脱轮回。

佛陀是希望所有一切众生,跟他的脚步一样:从凡夫发菩提心,见众生苦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发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在无量无限的生死当中修福慧,带着众生一起走向光明、正觉、福慧圆满的境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佛陀出世的本怀。

可是当时整个印度弥漫充满消极厌世的解脱思想,所以佛陀当时就用种种譬喻,

怎么譬喻呢?

说佛陀前生前世是一个王子,在十六个王子当中,其中有阿弥陀佛,有释迦牟尼佛本身(注:化城喻品)。无量几千万年前,有一个国王出家修道,最后成佛。用这个「本生谈」来说明,佛陀当时在印度,在我们看起来,他就是见到生老病死的现象以后就出家六年,就成佛了。

可是从大乘经典来看,他是「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在过去生过去世,无限的时空中,抛头颅洒热血,去利益众生,修六波罗密,最后成佛。以大乘经典来看,他是这样成佛,不是只有一生一世,六年寻师访道,结果就这么成佛;这就是大乘、小乘观点的不同。

从大乘经典来看,佛陀就是在无限时空当中去利益众生:有时当国王,有时当航海师,有时当法官律师,有时当一个长者;在无限时空当中利益众生,最后才成佛。

这个是让我们了解,佛陀说法的主要目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利益一切众生,悟佛的知见,入佛的知见,也是跟佛一样福慧圆满。所以许多阿罗汉修到最后,觉得自己不如佛陀,佛陀能随机说法。

我再举个例子来讲。譬如说像迦叶尊者非常的严肃,可是天人弹弹非常好听的歌的时候,他竟然跳舞起来了。有人就问释迦牟尼佛:「迦叶尊者是这么严肃的人,证到阿罗汉了,为什么听人家唱歌的时候,他竟然跳舞起来了?」

佛陀说:「因为迦叶尊者前辈子教舞蹈的,他喜欢唱歌跳舞,他的习气还在,天人的天乐这么好听,马上触动他的神经,习气马上显露出来。」

阿罗汉和佛的差别在哪里?就是习气断尽了,福慧圆满。佛陀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阿罗汉有神通,佛也有神通,但是佛的福德智慧是三大阿僧祇劫修来的。你看有些阿罗汉托钵没饭吃,肚子饿,没办法啦,一天只能托一次钵;你看佛陀是国王供养,信徒供养,福报最大。

所以我们信佛学佛就是学佛陀,他的成佛心路历程: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这就是说,佛陀所说的法就是要令众生解脱,跟佛一模一样。但是当时的信徒、弟子们,他们是急于解脱生死,急于了结这一生的生死轮回,所以佛陀当时所说的法都是讲无常、苦空、无我,让他身心得到解脱。

这些阿罗汉证到解脱以后,发现有所不足;佛陀的庄严身相,佛陀的福德,佛陀说法的善巧方便,种种摄化众生的悲愿。发现不足以后,阿罗汉就回小向大。所以成为阿罗汉是不圆满的,是学佛的过程而不是终点,一定要福德智慧圆满,跟佛一样了,这个才是佛陀要求众生修学的目的。

简单的讲,佛陀来到这个世间,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成佛,身相、福德、智慧,一切都跟佛平等。

要成佛,第一个要先觉悟世间无常,身心无常,万事万物无常,一切都是快速流变消逝的过程。生命的无常觉就会让我们勇猛精进。

但是我们众生根性千差万别,所以有些了解佛法浅的部份,有些深的部份;同一句佛法,因为了解的深浅不同,自然体悟不同。那我们就像药草,有些人就是浅尝即止,认为修学佛法,只要明天比今天更好,来生比今生好一点,就够啦;只要未来比现在更好,他就满足了;这就是发增上心来信佛学佛。

有些人学佛是对生死轮回的恐怖,产生解脱的思想,就是发厌离心来学佛。厌离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出现是痛苦的一件事,人只要有生命就要为生活奔波, 忙忙碌碌的,最后老病死。他觉得这个人生没有意义,就发厌离心。

还有一种,他觉得众生生老病死是很苦的,但是他发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人生充满许多问题,在我的身上、在众生身上都有这么多问题,如果我能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帮助众生解决问题。如果我一个人解脱了,众生不解脱,还在生死当中轮回,受苦受难,怎么说都说不过去,因为众生是我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姊妹、同学朋友。

这些众生对我有恩:他们做过我的父母,养我育我;他们做过我的老师,教导我;一切众生都是我的恩惠者。如果我就这么修,修到一走了之,这怎么说都说不过去。

所以有一类众生就觉得信佛学佛不是为个人而信而学,是跟一切众生来分享我所学到的心得,这就是发大悲心。以大悲心来信佛学佛,才能真正了解佛陀出世的本怀。

在佛法里面,我们就讲三乘佛法:一个是人天乘,就是发增上心。来生来世做人也好,升天也好,总之比今生更好。发增上心修学佛法的话,他就是布施、持戒,这是得到人身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想升天的话就必须修禅定。升天有升天的业,各位不要说我不做坏事,我来生就会升天,不见得。

在佛经里面讲,我们要升天的话,要修布施、持戒、还要修禅定。如果我们来生想做一个人,五观端正,衣食充足,那就是修布施、持戒;因为持戒可以得人身,布施可以衣食充足不缺。如果得到人身可是很穷困,没有办法法受好的教育,衣食无着,整天为填饱肚子而伤脑筋,根本就难以修道。所以人天乘的佛法就是布施、持戒、禅定。

一个是解脱乘,厌世的思想,希望来生不再出现生命,那可以不修布施,修持戒、禅定、智慧,叫三无漏学。你可以不去跟众生结缘,就是修持戒、禅定,破除我执我见,问题解决了。因为生命的动力是我执我见,所以可以透过持戒禅定,然后有般若智慧,就是断我执我见,就解脱了。这就是以厌离心来修学佛法,修戒定慧就可以了。

如果觉得信佛学佛不能这么自私,要带着我们的亲朋好友,认识的也好,不认识的也好,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所有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个时候就发菩提心:上成佛道,下化众生。就修六度万行,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个学分一起修,最后福德智慧圆满,成佛。

这是<药草品>里面讲到,释迦牟尼佛好像天上的甘露洒下来,大棵的树吸收多一点水,小棵的树吸收少一点水,大一点的草、小一点的草所吸的水份也不同。

众生的根性也是千差万别。

我们自己要去问自己,我为什么信佛学佛?我诵经念佛持咒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来生更有钱更富贵?还是为了升天?还是为消业障?还是希望修到最后不要来人间?闽南话说:「世间住久,嫌烦」,觉得活着实在是很痛苦。你用这个心来信佛学佛的话,不是很圆满。

信佛学佛的人,得到人身是非常值得庆幸的,值得我们去把握善用,佛经说「人身难得」,因为人身是一个法器,是个宝器,是成道宝器,有思想、有感情、有灵性、有惭愧心。所以人是可以修道,最高境界可以成佛;人也可以做恶,最后下地狱,变畜生,变恶鬼。人在十法界中,是一个枢纽的地位:做好,可以成佛;做坏,堕三途下地狱。

经典里面接着讲到,有一个很有钱的长者,他的孩子不见了,他东找西找,找不到孩子。他年纪大了,安居在大城里面,内心很伤心,这么多财产要怎么交代下去。有一天,他那当乞丐的儿子慢慢来到大城了,长者发现这个乞丐就是他寻寻觅觅己十年的孩子,长者看到他挨饿受苦的样子,心理很难过。

因为长者很有钱,穿得这么庄严的样子,穷苦人家看了会害怕,所以长者就想办法,叫仆人穿破破烂烂的衣服去接近他,把他带回家。带回家以后,乞丐一看,这房子这么庄严,一定是国王或大臣吧,他们把我抓过来做什么呢?我的生命难保了,就拼命挣扎要跑掉,结果吓到最后昏倒了。

长者就叫人用冷水泼他的脸,他醒过来了,长者就对仆人说:「放掉他,不要理他,在后面跟着他,看他住什么地方,改天就穿破破烂烂的衣服扮成乞丐,然后接近他,跟他做朋友。」

这些仆人就把身体打扮很穷的样子,又脏又臭的去接近乞丐。然后告诉他:「老是乞讨要东西吃也不是办法,听说那户人家要请工人帮他倒粪便、做清洁工作,我们如果住里面就不会挨饿受冻。」

乞丐想想,就跟着仆人回来,在长者家定居下来。他很认真锄草扫地、清洁工作。古代不像现在有化学厕所,都是很脏很脏的。他很认真去工作,一年、两年...,长者就自己也穿很旧的衣服来接近他,说:「你这么辛苦,在我家很多年了,工作这么认真,我把你的职务升一下。」就一步一步减轻他的工作,给他地位,然后慢慢告诉他家里财产有哪些,放在哪里,如何收租,慢慢把责任付与给他。

有天长者老了,他发现这个孩子已经成熟,机会到了,就请国王大臣、亲戚朋友过来,就当场宣布:「我几十年来丢失的孩子,终于被我找到,就是这一个,我现在把所有财产要交给他,请大家帮我证明。」

这个是我们这几天念的经典里面的譬喻故事。佛陀说「人身难得」,人身是一个宝器、法器,我们得到人身了,这是很值得我们去为生命鼓掌。在我们的身心当中,有一个无价的珠宝,叫「佛性」——成佛的可能性。我们在无限生死轮回中,还是具有这个佛性宝。可是我们对自己没有信心,到底信佛学佛真的能成佛吗?我们总觉得犹豫不决。

听了这个故事,就让我们了解,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就看你用心不用心。你如果不肯直下去承担,你生生世世还是当穷叫化,只是庸庸碌碌过着凡夫俗子的生活。从经典故事就是告诉我们,每一个人要肯定自己生命的价值,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就看我们肯不肯当下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