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胜鬘经讲记;戊二 广明摄正法行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印顺法师,
己一 法大
庚一 请说
  此下文广义深,而主要在说明(一乘)大乘的广大义。一般说大乘与一乘,唯知高推玄妙,不知一乘与大乘的所以究竟,应先知它的广大义。一乘与大乘,有二要义:一、出生,从大乘中,引生无边的佛法;虽法门无量,而一切佛法以大乘(一乘)为根本。二、收入,虽流出一切佛法,而在佛陀本怀,无非使众生渐入佛乘;即一切佛法以一乘(大乘)为究竟。法华重于说一乘,而佛先入无量义处三昧,说无量义经,明出生无量法门义。如不知大乘的出生,广无量义,即不能知会归一乘的究竟义。本经的摄受正法章,显示出生广大义;次一乘章,即显示究竟收入义。广大义是什么?即大乘的大。上面说摄受正法有三;正法、大乘、波罗蜜。忘失正法即忘大乘,忘失大乘即忘波罗蜜。现从摄受正法的广大义──大乘义,而论摄受正法即正法,即波罗蜜,即摄受正法者。此章分法大与人大二科。摄受正法的广大义是法大;由所摄受的正法广大,能摄受正法者,也就伟大。法大,约多义说大;人大,约胜义说大。  

『胜鬘白佛:我当承佛神力,更复演说摄受正法广大之义。』
  明法大中,先请说。「胜鬘」又「白佛」说:「我当」再「承佛」陀的威德「神」通「力,更」「演说摄受正法」的「广大之义」。大乘法体,确不是对小,而是绝对的。依言施设,摩诃(大)有大、多、胜三义,即以多及胜来显示大义。约数量,众多名大;约质量,殊胜名大。今明法大,即以众多显大,即含容大。   

庚二 许说 『佛言:便说。』
庚三 正说
辛一 总示 『胜鬘白佛:摄受正法广大义者,则是无量,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
  此即总明法大的广大义。古德有说:广大是总,别说有三:一、无量,二、得一切佛法,三、摄八万四干法门。或有总分为四:即广大、无量、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以此三义四义科文,多不贴切。现在简单的说:「摄受正法广大义」是什么?「则(与即同)是无量」义。无量义有二:一、「得一切佛法」,二、「摄八万四千法门」。一切与八万四千,为无量的异名;无量,所以是广大。依摄受正法(大乘),能得一切佛法,凡从佛如来自证正法所流出的一切法,都是佛法,广摄五乘。得一切佛法,即三义中的正法。佛的法门,传有八万四千,是教化众生的方法。大乘贤劫经中,说有八万四千波罗密;大毘婆沙论等,说有八万四千法蕴,都即此八万四千法门。门有开通关闭二义,佛说法,也有此二义,如说离恶生善;离染成净;离生死,入涅盘;远离戏论,通达真实;所以称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从摄受正法中出生。此即三义中的波罗蜜义。   

辛二 别说
壬一 摄受正法即正法 
癸一 举喻
子一 大云注雨喻 『譬如劫初成时,普兴大云,雨众色雨及种种宝,如是摄受正法,雨无量福报及无量善根之雨。』
  摄受正法的广大义,即大乘的大。先说摄受正法即是正法,也即是解释『得一切佛法』,共有四个譬喻。第一大云注雨喻。举喻说:「譬如劫初成时,普兴大云」。依佛法说:世间坏到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名空,共经二十小劫── 空劫。以后,因众生的业感而世间又开始成立,进入成劫。世间初成的时候,虚空中有大风生,因风的鼓荡力,大云弥漫,从大云而降大雨;有众生出现。现在即举此喻,所以说从大云「雨(落下的意思)众色雨及种种宝」。不是直从虚空中落下珍宝,而是雨众色雨;从雨水凝结而成宝,宝也可说是从云所降下的。

  次合法说,「如是,摄受正法」,如大云一样,能「雨无量福报及无量善根之雨」。这无量的福报,如种种宝;无量善根,如众色的雨水,这都从摄受正法大云而出生的。正法、上面说过,即诸法实相或真如,为佛所圆满悟证的。怎样从摄受正法而出生无量善根福报呢?劫初成时,喻众生无始以来就如此的,无始假说为始。众生虽流转生死中,而杂染法不离于本净的正法,正法为众生的本性,法尔如此,相摄相依。生死众生所以能有善因、善果,能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以至成佛,即因众生无始来成就了摄受正法,而起随顺法性的一切净德。今举二经为证:一、仁王般若经说:『最初一念识,异于木石,生得善,生得恶,善为无量善识本』。这说明众生从无始以来,即成就了净善功能和染恶功能,与唯识宗所说的善恶种子相近。由此为因,出生种种善恶法。二、菩萨本业璎珞经说:『一切善受佛果,无明受有为生灭之果。是故善果从善因生,恶果从恶因生。故名善不受生灭之果,唯受常佛之果』。所以道生法师说:『善不受报』。虽因善业而感人天乐果,究其实,人天善法是成佛因,一切善法从摄受正法而来。一切众生有如来藏,无始来就有随顺如来藏性的功能;无量福德,及无量善根都从此出生。此处所说摄受正法是不离正法,为依持义;也即随顺正法义。所以,约大乘为根本义,即人天乘法及声闻缘觉等法,都从大乘正法而出生。约一乘究竟义,那末表面虽有人天善法、声闻、缘觉等善法不同,究其实,这些而是随顺真如性的。一切从正法流,一切必还入于正法而同归于一乘。此中无量善根,约因说:无量福报约果说。也可以说:无量善根是善的等流因(果),无量福报是善的异熟(因)果。   

子二 大水起世喻 『世尊!又如劫初成时,有大水聚,出生三千大千界藏,及四百亿种种类洲。如是摄受正法,出生大乘无量界藏,一切菩萨神通之力,一切世间安隐快乐,一切世间如意自在,及出世间安乐劫成,乃至天人本所未得,皆于中出。』

  世间「劫初成时」,起大云而降大雨,世间成一「大水聚」。由水的渐渐凝结,「出生三千大千界藏」。依佛法说:四大洲的中间有须弥山,日月在须弥山的中腰旋转,须弥山上有二天:四王天及忉利天。离须弥山顶,以上有四空居天:夜摩天、知足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合为欲界。畜生、饿鬼、地狱,不离四洲。此名一小世界。这样的一千小世界,名小千世界,上有初禅、大梵天王为小千界主。一千个小千世界,成一中千世界,上有二禅天。一千中千世界,成为一大千世界,上有三禅天。因为大千世界,是经过小千、中千而成为大千的,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三千大千世界,合有一百亿须弥山;每一须弥山有四大洲围绕,合为「四百亿种种类洲」。世界成立时,从地面说,有四百亿种种类洲各各差别;从四百亿种种类洲所依而统摄为一的说,即三千大千界,所以称为大千界藏。

  次合法说,「如是」,由无始来的众生「摄受正法」,所以从正法「出生大乘」的「无量界藏」。大乘法含摄一切的一切,为一切善因善果根本,如三千大千界藏为根本,为总摄,而有四百亿种种类洲一样。一、「一切菩萨神通之力」,经中常说菩萨游戏神通,游戏是自在义。大乘菩萨,有神通等功德自在力。二、「一切世间」的「安隐快乐」,指人间的善因善果。安隐,即无危险无恐怖的意思。三、「一切世间」的「如意自在」,约诸天的善果说。诸天有深彻的禅思,及报得神通,所以称如意自在。四、「及出世间安乐劫成」,这是说声闻、缘觉乘法。声闻与缘觉,虽没有得究竟涅盘,然因已断除部分染法,所以也能得出世间的安乐。菩萨神通,世间的安隐快乐,诸天的如意自在,声闻缘觉的出世安乐──这四者,喻如四百亿种种类洲。菩萨等法,都依大乘无量法界藏而成,如四百亿种种类洲,依三千大千界藏而有一样。劫成二字,不易解(劫,疑是报字的笔误。但古来同作劫,不敢异说)!菩提流志译为具足,所以,这是圆满成就的意义。这大乘无量界藏的根本,从菩萨的神通自在,「乃至」出世间安乐,「天人本」来「所未得」的,「皆于」摄受正法「中出」。这与上喻大同。上喻略为善因福报;今广明善因为大乘无量界藏;福报为从菩萨神通自在到声闻缘觉的出世安乐。此二喻的摄受正法,都约众生法尔,而依正法、随顺正法而起善因善果说。  

子三 大地持重喻『又如大地,持四重担。何等为四?一者大海,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
  先举喻:「又如」大水聚所成的「大地」,能任「持四」种「重担」:「一者大海,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大地低下处,水聚为海;耸起处为山;地上生诸草木丛林,有人及傍生等众生,这四者,都依大地而得住。  

『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负四种重任,喻彼大地。何等为四?谓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是名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负四种重任。』

  次合法。「如是」,若「善男子善女人」,发摄受正法心,修摄受正法行,即摄受正法──学大乘的菩萨。菩萨修学,和「建立大地」一样,「堪能荷负四种重任」。荷,是担在肩上;负,是背在背上。四种极重的担子,菩萨能毅然的负起来,「喻彼大地」的担四重担一样。菩萨能适应众生的根机而为说法,如不能适应根机,虽所说极妙,不但无益,还要引起诽毁,如久病人服大补品,消受不了。因此,菩萨须遍学种种法门。众生的根性无量,菩萨要发心普救一切众生。本经以菩萨喻大地,总摄所化为四类。「非法众生」,指作恶事的,这是连人的资格都不够。「无闻」,说他无知识,对于佛法从来没有什么闻熏。「离善知识」,即所亲近的都是恶人。像这样──离善知识无闻非法的众生,不但不能教化成佛,就是出世的声闻、缘觉法,也不行。那末,即应「以人天善根」来「成熟」他。人天乘法,即教令归依三宝,住正命,知因果,修习布施、持戒,修四无量心。由这样的积集人天善根,能成就人天善果。若连此都做不到,即人身还不保,何况成佛!佛法广大无边,然依人天善法为基础,虽浅近,而实在重要!所以释尊说法,总是先说『诸佛常法』,即是布施、持戒、因果等人天善法,这是第一类。第二、若众生志「求声闻」果的,菩萨即「授声闻乘」法。第三、若有欲「求缘觉」果的,即「授缘觉乘」法。众生中,有的曾积集闻熏,又能亲近善知识,可是根性钝劣,佛所以为说二乘法。依法华经说,声闻乘法是四谛,缘觉乘法为十二因缘。其实:四谛与十二因缘是相通的。不过,四谛法从苦果入手,从苦而集,而灭,而道。十二因缘,重在观察生死的缘因。声闻缘觉的不同处,是:声闻虽是小乘,而是聚众群居的;缘觉则厌烦集体的生活,要离群索居去住茅蓬、岩洞。声闻仍为人说法;缘觉不愿为人说法。从声闻、缘觉的风格上,有此二乘的不同;据所证所得说,大体是相近的。又声闻是从佛闻法声而得悟的;缘觉又名独觉,即由自己发心修证,出于无佛的时候。第四、若有要「求大乘」果的,即「授以大乘」。这是一类志行广大的众生,为利济众生,住持正法,而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以成佛为目的。遇到这类的众生,菩萨即以自己所行的大乘法来教化他。菩萨能教化这四类的众生,「是名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负四种重任」。  

『世尊!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负四种重任,普为众生作不请之友,大悲安慰,哀愍众生,为世法母。』
  这是结赞菩萨。菩萨为利济一切众生而发心,坚决的负起度生的重担,众生如有救护的需要,菩萨即自动的称众生的根性去援助、扶导。菩萨「普为众生」作「友」,是「不」待「请」求的。他以「大悲」心「安慰」众生,「哀愍众生。为」一切「世」间正「法」的生「母」。因为人天乘法,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都从菩萨的慈悲教化而出生。   

子四 大宝依地喻 『又如大地有四种宝藏。何等为四?一者无价,二者上价,三者中价,四者下价,是名大地四种宝藏。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得众生四种最上大宝。何等为四?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功德善根而授与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如是得大宝众生,皆由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得此奇特希有功德。世尊!大宝藏者,即是摄受正法。』

  上喻菩萨如大地,能负重任;此喻四类众生得大宝藏,是依菩萨大地而有的。先举喻:「如大地」上「有四种宝藏」,藏即矿藏。四种宝藏,经中并未明说,但约宝的价值不同,说有差别。「一者无价」宝,这是最贵重的,如摩尼珠等。「二者上价」宝,「三者中价」宝,「四者下价」宝。宝价虽有高低不等,但都是宝,都是依地而有的,所以说:「是名大地四种宝藏」。

  次合法说:「如是摄受正法」的「善男子善女人」,以正法化众生,如「建立大地」一样,使「众生」依于摄受正法的菩萨,而「得」「四种最上」的「大宝」。四种大宝,就是四种正法──人天法、声闻法、缘觉法、大乘法。文句,如上文可知。人天的正法,如下价宝,声闻乘正法如中价宝,缘觉乘正法如上价宝,大乘正法如无价宝。「如是,得」四种「大宝」的「众生,皆由摄受正法」的「善男子善女人」──菩萨,以正法教化,方「得此奇特希有」的「功德」法宝。这是大乘的共义;般若经也说:由有菩萨的修行般若,而有如来、声闻、缘觉、菩萨、人天善法的出现世间。

  次略结说:众生所得的四「大宝藏」──正法,「即是摄受正法」──大乘所含的广大无边义。这两句文,在四喻中,都应作如此结,如说:无量福报,无量善根,即是摄受正法。大乘无量界藏等,即是摄受正法。堪能荷负四种重任,即是摄受正法。但上文简略,特在此末喻结显,以别起下文。  

癸二 结成 『世尊!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无异正法,无异摄受正法,正法即是摄受正法。』
  这是承上而结显四喻。「摄受正法」是标,次牒而解说。「摄受正法者」,要知道,「无」有别「异」的「正法」,也「无」有别「异」的「摄受正法」,这是不可施设别异的,所以说:「正法即是摄受正法」。依此义,判经文为摄受正法即正法,而是解释得一切佛法义。摄受正法广大义,就是大乘义。大乘与正法不二,正法即大乘,大乘即正法。正法为诸法实相的异名,即平等平等,一切无差别空性。依此明大乘义,所以即正法而无差别。

  初二喻,约理摄以明摄受。一、正法性是本来如此的;一切众生无始来即摄受正法,这因为众生不离法性而有随顺法性义。由于摄受正法,流出无量福报,无量善根,即是正法。如古来说『无不从此法界流』。二、以众生无始来摄受正法,有善因福报。此一切善因,为大乘无量界藏,而从此出生菩萨、缘觉、声闻、天、人的福乐自在;此即福报。此以善因为大乘无量界藏,即显大乘为一切正法本,这都由无始来摄受正法而流出的。次二喻约行摄以明摄受。摄受正法,即菩萨修行。菩萨发菩提心,修利他行,证正法性;宗旨即在摄持领受正法。所以大般若经说: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果德而发菩提心,为一切法本性空寂而发菩提心。这样,菩萨以正法为正确,而起摄受正法(大乘)行;发心闻法,修学而证悟得正法。由此,以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正法,教化众生,即能负四种重任。因菩萨的摄受正法,四类众生即依之而得正法四宝。所以从理正法而有行果的正法,关要即在摄受正法。由于法尔的摄受正法,所以有善因善果的可能。由于菩萨的摄受正法,所以有五乘正法的建立。约理摄而说,正法与摄受正法,是不可说有差别的。约行摄而说,摄受正法即证入正法,这也没有能证所证的别异可说。正法平等,所以广大众多的摄受正法,也无二无别。此说大乘的出生义,即所以成立一乘究竟意义。 

壬二 摄受正法即波罗蜜
癸一 总说 『世尊!无异波罗蜜,无异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
  摄受正法的广大义(大乘),即无量。上明得一切──五乘佛法;此说摄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要在六波罗蜜,所以再为论说。大乘即六度,六度即般若,般若即实相,这是大乘经的共义。如般若经中,佛命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而须菩提广说大乘。佛印成说,大乘即波罗蜜。今胜鬘也对「世尊」说:摄受正法的广大义(大乘),是「无异波罗蜜,无异摄受正法」的。这二者不是隔别,「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波罗蜜能到彼岸义,为修行成佛的法门,菩萨摄受正法──发心修学大乘法门,不出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即大乘的异名。   

癸二 别说
子一 施波罗蜜『何以故?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应以施成熟者,以施成熟,乃至舍身支节,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檀波罗蜜。』
  菩萨摄受正法,怎么即是波罗蜜呢?此下即约六度别说。先说施:因为「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菩萨,他的一切修行,都是以利他为先,一切为了成熟众生,为了建立正法。众生的根性不同,菩萨去成熟他的法门也就有别。如「应以」布「施」而「成熟」的众生,菩萨就「以」布「施」去「成熟」他。如从矿中采出来的生铁,不能用作工具;必须锻炼成熟铁,方可作用具。众生修学佛法,也如此:第一步是种善根;进而使他成熟;最后才能得度脱。悭贪心重的众生,菩萨用种种东西去施给他,使他欢喜,修学正法而成熟善根。还有喜欢布施的众生,见人布施即欢喜,菩萨即以施成熟他。施有种种,此中且说财施。以种种身外的财物布施,名外财施;「乃至舍身支节」,如施头、目、髓、脑、手、足等,名内财施。这样的去「将护彼意」,将就他、顺从他的心意,使他内心欢喜,不生烦恼,善根得以渐渐「成熟」。对「彼」布施 所「成熟」的「众生」,即使他「建立」──安住于「正法」中。如人天善根成熟了的,即使他住于人天正法中。声闻缘觉善根成熟了的,即使他住于二乘正法中。大乘善根成熟了的,即使他住于大乘正法中。护持正法,建立正法,是要学者从修学正法中去安住的。度生与护法,即是同一内容的二项意义。像这样以布施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檀波罗蜜」。檀那是梵语,中国译为布施。经论中说,波罗蜜要具备几个条件:一菩提心相应,二住大悲心,三以般若无所得智能为摄导,四要回向法界众生。这样而能修布施,才名布施波罗密。本经且约度生住法说。利他即是自利,离了为法为人,那里有菩萨行?  

子二 戒波罗蜜 『应以戒成熟者!以守护六根。净身口意业,乃至正四威仪,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尸波罗蜜。』
  此下文句相同的,准上可知。「应以戒」而「成熟」的众生,菩萨即以戒去成熟他。菩萨有三聚净戒,此中且说摄律仪戒。不作恶而修清净行,就是戒。一切烦恼、恶业,从六根门头来,如眼见色的好坏而起贪瞋。如贼从门入,诸烦恼贼从根门入,所以要「守护六根」。这不是闭眼不见,塞耳不闻,而要在正念正知。正知,是对境界有正确的认识,不为境界所转。如见金银珠宝,而正知为五家共有,也就不会起贪心了。正念,是对于佛法的正知正见,要时刻忆念不忘。有正念正知,就能守护根门。持戒,不但不作恶,而且要行善,所以要修集清「净」的「身口意」三「业」。严持戒律,三业清净,「乃至正四威仪」──行住坐卧等小事,也能威仪庠序,不落于疏散放逸。以此而成熟众生,建立正法,「名尸波罗蜜」。尸罗,是梵语,意云清凉,义译为戒 

子三 忍波罗蜜 『应以忍成熟者,若彼众生,骂詈毁辱,诽谤恐怖,以无恚心,饶益心,第一忍力,乃至颜色无变,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羼提波罗蜜。』

  「应以忍」而「成熟」的众生,菩萨即以忍辱去成熟他。忍有种种,现约众生忍说。「若」「众生」来欺害,能忍受而不起烦恼。「骂詈」,是粗暴而不堪入耳的恶言。「毁辱」,是当面予以侮辱。「诽谤」,是背后说人坏话。「恐怖」,是以迫害的手段恫吓。菩萨遇到这样的众生,应「以无」瞋「恚心」对待他。不但不起恚心,而且要以「饶益心」去可怜他。觉得众生不知是非善恶,是很可怜的,应当设法使他得到利益。「第一忍力」,是最坚强的忍辱力,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众生所加于自己的一切。不但内心不生烦恼,「颜色」也「无」有「变」异。一般人,遇到人的骂詈毁辱,即而色变了,筋也浮起来,这是不能忍的相貌。摄受正法的菩萨,就是割截身体,也颜色不变,这就证知他能忍。如佛在往昔生中,为忍辱仙人时,为歌利王节节支解身体,而颜色毫无变异。这样的为法为人,「是名羼提波罗蜜」,羼提是梵语,中国译为忍。忍在大乘法中,是极重要的。能忍就不起瞋心;如不能忍而瞋心一起,即失慈悲心,即失大乘,而不成菩萨了。  

子四 精进波罗蜜『应以精进成熟者,于彼众生,不起懈怠,生大欲心,第一精进,乃至若四威仪,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毘梨耶波罗蜜。』

  「应以精进」而成熟的众生,菩萨就以精进去成熟他。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向上、向善的努力。菩萨「不起懈怠」心。懈怠心与精进心相反:止恶行善的努力是精进;懒惰而不能勇于修善止恶,是懈怠。不但不起懈心,而且要「生大欲心」。欲是正法欲;大欲,是普度众生欲,普修善法欲,究竟菩提的证得欲。经论说:『欲为勤依』,有为正法的大欲,才能起「第一精进」的心行。「乃至若四威仪」──行住坐卧时,也能精进不懈。这样的为法为人,「是名毘梨耶波罗蜜」,毘梨耶即精进的梵语。   

子五 禅波罗蜜 『应以禅成熟者,于彼众生,以不乱心。不外向心,第一正念,乃至久时所作,久时所说,终不忘失,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禅波罗蜜。』

  「应以禅」定而成熟的众生,菩萨即以禅定去成熟他。禅梵语禅那,译为静虑。虽通于定慧,而重于定。「不乱心」是心不散乱。乱与定反,内心动乱,就不得定,所以应起不乱心。「不外向心」:外向心即向外驰求,有了此心,定就不成。智论说:修禅定要先呵五欲,如以外境的五欲为微妙,心眼向外,决难得定。常人以为外境是乐,不知从内心所发的定乐──现法乐住,超过一切外向的快乐。「第一正念」,即坚固的正念。正念如绳,使行者系念一事,心于一处转,不向外驰求散乱,即能得定。得了定,那就对「乃至」过去「久」远或前些「时所作」、「所说」的,「终」能「不忘」不「失」。心乱即易于忘失,禅心明净,即记忆力强,能得不忘失。学佛者每以为念佛念经,可以开智能。其实,这是由于一心专念的因缘,心意集中,得定力或近似的定力,增长记忆而己。经中说得定即陀罗尼,就是此意。   

子六 般若波罗蜜 『应以智能成熟者,彼诸众生问一切义,以无畏心而为演说一切论,一切工巧究竟明处,乃至种种工巧诸事,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般若波罗蜜。』

  「应以智能」而成熟的众生,菩萨就以智能去成熟他。般若波罗蜜,是广大的,如理如量的诸法性相,菩萨都由般若而得通达。菩萨智能,不限于胜义慧,如瑜伽论说:『菩萨求法,当于何求?当于五明处求』。即应于世出世间一切学问中求;菩萨遍学一切法门即如此。要这样,「彼诸众生」,向菩萨「问一切义」的时候,菩萨才能「以无畏心而为演说一切论」。一切论,或总称五明,或十八大论,六十四论等;总之即世出世间的一切学问。一切学问,佛教总归纳为五明,明即智能,即学术的通名。五明是:一、内明,是不共的佛法。二、声明,是文字学,音韵学,文法学等。三、因明,是论理学。四、医方明,是医学与药物学。五、工巧明,如本经所说的「一切工巧究竟明处」,是理论科学,应用科学。不但专在学理上说,「乃至种种工巧诸事」,也是从传习、经验而得的宝贵知识。明即智能,处为所依,如研究医药,医药即为智慧所依处。菩萨是要通达一切事理的,如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有聚沙成塔的建筑师,有航海家,有政治家,有法官,有医生,有语言学者等。如众生是泥水木工,即为说建筑泥木的智能。如(佛)为牧牛人,说十一种养牛法等;即能摄受众生,成熟他,使住于正法中。「是名般若波罗蜜」,般若译为智能。 

癸三 结说 『是故,世尊!无异波罗蜜,无异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
  如所说,「是故」知道菩萨摄受正法的广大义,实「无异」于「波罗蜜」;波罗蜜也「无异」于「摄受正法」,因为「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多。此上,即解说摄受正法──大乘与波罗蜜多不二,即明广大义中的摄八万四千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