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定法师:禅定与智慧(七)智慧的种类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 今天谈一谈我们的修行,到底是在修福还是在修慧?或者到底是修定还是在修慧?提供给大家参考、参考。在我们佛教徒里,修福的比较多,修定的也比较多,修慧的反而比较少。
你一定会想:「我会讲经、会看佛书,怎么说修慧比较少?」因为修慧是要不断的思惟,才算在修慧。看佛书只是看到会上台演讲、讲经结结缘,这个没有培养到正见成就,都不算有什么智慧。
智慧是要不断的思惟才能产生,所以真正能成就正见的,在八正道里头是「正思惟」,在三种般若里头是「观照般若」。这两种在我们中国佛教徒里,包括出家众在内,很少去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所以解脱生死的人也就比较少了。
7-1 禅定与智慧的差别
解脱生死如果以阿罗汉为目标,一定要从正思惟开始,正思惟就是八正道的正念。佛陀说「四念处」非常重要,正念当然也属于禅定门,但它所念的境界是顺入法性的所缘境,跟正思惟是相应的,所以能够解脱生死。观照般若都以「中道」作观察,观察一切法的假相当体就是空性。
色跟空没有差别,色是缘起法,缘起法的体性是空的。所以色法是一种假法(暂时存在的假相,终归无常变化),它的体性是空性,这就是「中道」。不撇开物质来说空性,是在物质当体证悟它的空性,观察到它的空性,这些才是真实佛教所说的智慧。
平时把缘起法、十二缘起、般若,讲得头头是道,自己如果没有用上观照般若的功夫,都是「说时数宝」,还是别人的。中国的修行方法讲到密宗这一类时,叩大头、修什么法、持什么咒几万遍?这是肯定能消业障,肯定能增福报的。
除非作完四加行,到了修定过程以后,才能作「止观双修」,才有一点进入修慧门。否则前半段都是修福德,连修禅定也不容易谈得上。因为他一心一意的想赶快修到几万遍,「唵嘛呢叭弥吽」、「唵嘛呢叭弥吽」…,修到赶快成就。这心很急,要求多、求功。
净土念佛达到一心不乱,这当然也是禅定门。念佛三昧当然是禅定门,消业障是肯定的,增福报也是肯定的;所以这是修福报,修禅定。
禅宗也是比较属于修禅定门,多过于修智慧门。有些人心里听得很不能接受。有的人以为参话头、提疑情是在修智慧,其实参话头是在追踪我们的心意,看看话头未起之前是怎么个样子,然后提起疑情,思惟这是谁?是谁?这一类跟思惟「缘起法」的智慧,跟思惟「缘起性空」的智慧是不一样的方法。
方法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当然,修禅定到了明心的阶段,没有妄念,心性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起心动念都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念头清净或不清净都明明白白。可以说不起妄念,不造诸恶业。行、住、坐、卧之间很安祥,得到轻安。妄念几乎在定力之下不现起,在这方面就会常常把「定、慧」混淆不清,以为这就是证到几果,第几果位了。
其实从方法论来说,佛陀告诉我们要照见五蕴皆空,要看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如是观。「照见」就是智慧的修持方式,「观察」就是在作智慧的抉择。禅定是「制心一处」,心住于一处谓之定;智慧则是「抉择、思惟」。
所以大家从智慧跟禅定的定义上,应该明白自己一路来的修行方式,是偏重在禅定门、还是偏重在智慧门?自己可以作一个比较看看。
7-2闻所成慧
学佛法若要开悟,必然要思惟的,不可能不思善、不思恶的,初学者也没有这种本事。所以初学者一定要先开悟,对世间、人生、宇宙的真实相,经过了听闻,得到「闻慧成就」。这种听闻还得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思惟。
舍利弗听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为什么会有震撼? 他当然也有经过一些思考,把这句话跟自己平时对宇宙、人生的认识作一番比较,然后才肯定佛陀的理论是正确的,所以才那么兴高彩烈的找目犍连尊者一起去拜师。
所以听到佛法以后,都是要经过思考的。讲一句话「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不是从禅定门得到的,这是要理解的,是智慧门的。所以我们在听闻佛法时,有时候一天持好几遍《金刚经》,有时候一天持好几遍《心经》,但是派不上用场,因为都是把这种最高的智慧当作福报门来修。
当然一辈子熏习了「所谓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所谓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所谓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这些熏习当然可以带给你来生有这么个般若的概念也不错。
但是没有依照经典里头说的去思考:为什么「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样地行六度波罗蜜,叫做「应无所住」?「应无所住」又是如何住?几个人会去思惟?
听 《般若心经》:「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有几个照见的?所以就是诵般若经典,也是偏重在消业障、增福报,难得几个在智慧门下功夫。所以不容易解脱,不容易证悟,做了这么多,却谈不上闻所成慧的成就。
所以说「戒定慧」,大乘除了持戒、禅定,还有般若。六度里头有「戒、定、慧」这三度,八正道里也有戒定慧三无漏学。佛陀告诉我们,修智慧就要闻、思、修。所以我们中国的佛教徒,勉强可以说有「听闻」,但因为没有得到胜解,虽然有很多听闻、知识,不能说有「正见」。
「正见」是要从观察缘起法来的。对「因果的定律」逐步、逐步的思考,一层一层的思惟,才能得到了正见。这种思惟缘起法,所得到的结论是,看到世间都是缘生缘灭,所以诸行是无常的。观察到诸法是因缘和合的,所以肯定是无我的。观察诸法都是因缘的假相,所以能够思考到一切本是「不生不灭」。
这样子得来的结论,就是「三法印」。一般学佛的,都把三法印当作名相来看,你讲这道理,如果合乎三法印,这就是佛法。殊不知道三法印是从正确的认识、不断的观察因果的定律以后,逐渐、逐渐养成的正见。培养正见的智慧以后,就得到三法印。
这种对三法印的肯定,自然就能运用在生活上。遇到任何不愉快的境界现前时,当下能够现起三法印的智慧,才是正见的智慧。「诸行无常」,算了,放下了!「诸法无我」,算了,看破了!一切都是无我的,有什么好贪的?唯有从「闻所成慧」得到这样的胜解,才能勉勉强强叫做闻所成慧的「成就」啊!
7-3思所成慧
没有得到佛法义理的胜解,也就是「殊胜的见解」,思所成慧更谈不上。思所成慧就是「正思惟」。不断思惟无常,不断思惟无我,也就是在思惟《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达到这一个阶段,才勉勉强强算是在修「思所成慧」。
大家都知道,你如果想酸的,就会流口水;想贪欲的,内分泌就会起不同的变化。唯有思惟,才有力量来对治我们的贪欲、憎恨、嫉妒、怨恨这些坏脾气。你唯有不断的思惟「世间一切是假相」,才有办法降伏你那个冲动、举动。真正要降伏烦恼,要在日常生活上派得上用场的,必然要思惟佛法。用正思惟,用观照般若才行。
所谓贪欲,就是见到境界以后,升起喜爱的感受,才不断的怀念、回忆、思考,才会促使你的身体、语言去采取行动。同样的,用不净观来对治这些贪欲,就是要让你升起厌恶的感受。想到身体死了,臭了,烂了,生虫了,剩下白骨了,久了自然升起厌恶感,不起贪恋。
断除烦恼,不是用一般定力的力量可以做到的。无可否认,定力是绝对可以降伏烦恼的。但是真的断烦恼,必然是要透过智慧门的,否则戒定慧的「戒」要作什么用?
无明是属于思想方面的问题,所以一定要从智慧方面作正确的思考,用正确的见解去破除。禅定、持戒之外,能够有力完全断除习气的,就是智慧。所以思所成慧就是要不断的思惟、不断的思惟。如果是能够解脱的阿罗汉,就是能够思惟世间的无常法,才能够真正的显出出离心。
所以思所成慧就是在降伏烦恼,断除烦恼。它跟观照般若一样,要正思惟三法印,才有可能解脱生死,证悟阿罗汉。
7-4修所成慧
修所成慧必须要禅定、智慧达到相当的程度,特别是在入定的阶段以后才能做到的。我们平常要不断的思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只要是缘起的,体性一定是空的。因为体性是空的,所以必定要靠很多缘来带动升起。
不断的思惟:「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又不断的修禅定。那么还没入定以前,这些思惟都是属于散乱心的观慧。不过,这种散乱心的观慧仍然有降伏烦恼的力量,只是无漏智慧不容易现前而已。
大家也能够明白,「因」是主要的因素,「缘」是几个次要的因素,靠着「因」和「缘」的帮助,才能生出一个「结果」。不管是房子,或是人,或是花,或是器具,都是这样以「因」配合「缘」来成立的,所以他就没有「我」的自性,它确实是无自性的。(注:佛学上讲「我」或是「自性」,是指一件事情「能够独立的存在,能够永久不变,也能够自己生出自己,不需依靠外缘的帮忙」的特性,不是指平常讲话时讲「你、我、他」的「我」。所以「无我」或是「无自性」就是指「没有上述这些特性」的意思)。
这个无自性就是空寂性,空寂性到底像什么样子呢?在散乱心的时候,它是不容易现起的,不容易体会空性那种状态的,所以不容易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的思惟四念处,思惟三法印,或是观照一切法无自性,总观一切法空。这样子慢慢入定以后,产生出来的那种禅定的定境跟无漏的智慧,就是跟空性相应。
所以以这种智慧入定以后,引发出来的无漏智慧,再观察无漏的境界,知道一切法都是缘生、无自性。所以这种境界叫「无分别的境界」,能体会的这种智慧就是「无分别的智慧」。
以「无分别的智慧」观察「无分别的境界」,这样子到了入定的阶段,整个意念都处在那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诸法空相的境界里头了。从「观照般若」进入到「实相般若」的阶段是这样修的,这就是修所成慧的「成就」。你说我们有那几个佛教徒是经过这样的闻、思、修过程呢?
希望大家在学佛过程里头,要贯通八正道、十二缘起、 《般若心经》、《金刚经》这些大乘经论。融贯了以后,不要忽略八正道,惟有八正道才是解脱生死的不二法门,惟有六度的菩萨道才是成佛的资粮,这些不能够分开。
唯有八正道才能让我们照见五蕴皆空、无我相、无人相,才能够行菩萨道。通达佛法以后,才能够知道应该在日常生活里头用功夫,也才知道自己的修行方法到底是在修智慧还是修福报?是修禅定还是修智慧?要明白这些才不会浪费时间,大家继续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