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献法师:讲演(一)菩萨问明品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 各位同学,我们来研究《菩萨问明品》,这个是在华严经的第十三卷。
我们说,问题问对了,答案就出来。从众生的发问当中,我们了解到众生的根性,以及他体悟的深浅。所以从众生的问题当中,我们找出了众生的毛病、症结点在哪里。

这个地方是文殊师利菩萨悲心流露,代替众生请问觉首菩萨。我们知道文殊师利菩萨是七佛之师,是倒驾慈航现菩萨身来度化众生。众生不知道怎么提出问题,所以菩萨慈悲,就把众生内心中的问题提出来请问觉首菩萨。

首先,文殊师利菩萨就问到这一个问题: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觉首菩萨言: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所谓:往善趣恶趣,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在研究佛法当中,一定会讲到心性的问题。何谓心性?心性是本来善的?还是本来是恶的?在古代的哲学里边,中西方各有各派的说法:有些说我们的本性是善的,因为受到后天的环境影响,有的就向恶的方面去发展;有些说本性是恶的,因为受到善知识的祈祷,所以有转恶成善的可能性。 依佛法来讲,我们的本性是无记性的,不是善性也不是恶性,是可善可恶的,是中性的。我加一句话,叫做复杂性的。就是在我们众生的心性、内心当中,含藏着许许多多的善、恶种子,所以我们不能以单纯的、单一性的来说人心是本善,或者是说人心是本恶。

因为我们的心千生万世以来,我们的六根对六尘的接触当中,培养出许许多多的善、恶念,这种善恶念就变成了我们心性当中的主要成份了。如果是不好的,我们说是一种成见;如果是好的,我们说它是一个善念、或者是善愿。所以在每一个人内心当中,是非常非常的多元性、复杂性。

文殊师利菩萨就代表众生来问觉首菩萨,说我们的「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意思就是说,我们内心的认知的作用、见闻觉知的作用都是相同的,可是为什么人生的遭遇千差万别?有些人长得很漂亮很庄严,有些人就长得不理想;我们一生当中所受到的这种物质上的,或是富裕或者是缺乏;这些问题是为什么?同样的那种意识,为什么造成我们的生命有这种天壤之别?

这是研究到佛法,重视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净化。因为我们内心是非常非常的复杂,可善可恶,在六根对六尘当中,我们每一时每一刻都在薰习许许多多的善念、恶念;这些善念恶念,每一个、每一时、每一刻都隐藏在我们内心当中,就像古人所说的「无边落幕萧萧下」。

也就是说,时时刻刻当我们六根触对六尘的时候,我们认知了这个世界,然后产生了感受;从感受当中,我们产生了贪爱瞋恨的种子;这些贪爱瞋恨的种子,经过一次一次的薰习,就变成一种习气;这种习气随时随地又会从我们内心世界,变成生活当中的一种态度,变成生活当中的一种观念、一种成见,然后我们会以这种成见、观念、态度来反应现实的人生。 在我们内心里面,含藏了许许多多这种善恶的种子——贪爱、瞋恨、愚痴。我们在潜意识当中含藏了这么多的意识流,随时就会波涛汹涌的反应在日常生活当中。古代人有一句话叫「无尽长江滚滚来」,也就是说,我们的内心世界含藏着许许多多的善恶种子,这个种子会生现行,现行又会薰种子。

什么叫做「现行薰种子」呢?就是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当下,产生了认知的作用;从认知当中,我们产生了感受;从感受当中产生了苦受、乐受、舍受。然后很自然的,我们对苦受就产生瞋恨、打击、排斥的心理,对乐的感受就产生贪爱执着的种子。但是有的时候我们迷迷糊糊的,感受来了我们不觉不知,这叫做无明。因为感受产生了,我们不知道;感受变化了,也不知道;感受消灭了,也不知道;这就叫做无明。 每一时每一刻,我们都透过六根对六尘产生了认知感受,然后产生了贪爱、瞋恨、无明的这种行为,这种现行就产生了种子,就叫「现行薰种子」。然后这个种子——一种成见、一种观念、一种态度、一种人生观、价值观,这个种子就会变成我们人生的种种的差别所在。

文殊师利菩萨就特别问到,我们的心性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我们会往善趣、会往恶趣?

什么是恶趣?什么是善趣?比如说,人、天是善趣;恶趣的话,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因为在善趣当中,我们看得到的就是人,所以我们研究佛法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佛陀所说的法,就是对人所说的。佛陀所说的这个六根,唯有我们人是六根具足,我们的意识分别清楚,如果是地狱饿鬼畜生,受到业报的限制,就难以去发挥。所以讲善趣,最重要是指我们人道,六根具足的人道。

但是,同样是人道,有些人眼睛不能看,耳朵不能听,手脚不方便,所以经文里面讲「诸根满缺」。 「根」就是指六根。

我们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叫做「根」?根,就是能生长的意思,就像树有根,这棵树就会生长。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会生长出认知、感受的作用,所以叫做「诸根」。

因为我们的业报不同,诸根就有满、缺的差别。所谓「满」,就是说一个人的意识清楚,五官端正,耳聪目明,这个就叫做满,圆满。 「缺」就是缺陷;有些人眼睛不能看,耳朵不能听,不良于行,身根有所缺陷。

所以我们讲这个人富贵,什么叫做富贵?得到人身,六根圆满,意识清楚,能分辨是非善恶,诸根圆满了,这就是一个富贵的人。如果是说我们的六根有缺陷,学习东西就不方便了,学习知识、追求学问就是非常的不理想。

但是那种向上学习追求的心是一样的。所以,有些人虽然诸根不圆满,但是他知识上的成就、智慧上的成就,也可以达到非常非常的高明。比如美国有一位海伦凯勒,眼睛瞎,耳朵聋,嘴巴不能讲话,可是他能够努力的向上学习,遇到一个很好的老师,跟随在他身边,在他的手掌上写字,他照样的可以成就很高的学问,甚至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所以我们生理上虽然有缺陷,但是我们的心理却不能有缺陷。只是因为业障的关系,所以诸根有所不圆满,这是值得我们同情尊重。如果我们不幸有诸根不圆满的时候,也不可以自卑放弃,因为我们的内心是拥有无限的力量。

现代的科技往外去发展,所以物质进步很快,我们可以到太空,我们可以到另外一个星球;人类向外的追寻,是非常非常的快速。可是我们内心的世界,我们很少去探讨,但是这个内心才是真正的一个宝,这个尚未开发的宝,我们一般人都放弃了。

宋朝有一位禅师就讲「我有明珠一颗」,「明珠」指的就是我们内心世界。可是「久被尘劳关锁」,这颗明珠被尘劳染污了,被尘劳关锁了,关住了。一般人忽略了向内心里面去开发这个无上的如意宝珠,我们只知道往外面去追寻。往外追寻的结果是怎么样子的?迷失了自己的心性,叫做舍本逐末。现代人都是向外追寻,向外追求幸福,结果是没完没了,迷失了我们无上的内在的如意宝珠。所以宋朝这一位禅师就说:「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垢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当我们彻底的了解我们的本心本性,所谓明心见性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落实下来了,我们感受到生命存在的喜悦,我们拥抱了全生命了;这个时候活着的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是法喜充满,没有什么缺陷;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美丽的。

一般人因为缺乏向内心里面去探讨追寻,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停下心来闻闻花香;我们也没办法看到花枝招展;我们也不能体会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是这么可爱,真如苏东坡所写的一首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我们缺乏了人生的这一份情趣,只知道往外去追寻,而迷失了我们无上的如意宝珠,这个是我们现代人的通病。

文殊师利菩萨发现到众生有这个毛病,就替我们问觉首菩萨:我们的心性是一,为什么见有种种的差别?有些人往善趣,有些人投胎到了恶道?就单约人道来讲,有些人六根圆满,五官端正;有些人五官、意识种种的不圆满?

这一切一切,不是谁规定、谁判断、谁判决,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行为的反应。 有一种大自然律,我们叫做因果律——有前因就有后果。每一个人的命运,每一个人的遭遇,这一切一切都是我们的行为所留下来的一种记录,所产生的一个现象,所以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就在我们的内心世界。

这段经文就启示了我们:除了物质的生活以外,精神生活、向内去探讨这个无价的珠宝,在我们人生的追寻当中,是一门很重要很重要的功课。现代人就是缺乏向内去探讨心性的无价珠宝,所以往外追追寻寻的,一生当中这个情绪起起伏伏的,一天到晚寻寻觅觅的,最后就这样子把生命耗掉了;这个就叫做凡夫俗子。凡夫俗子不知道自己内心里面有一颗无价的珠宝。那么找到的这一个珠宝的人,我们说他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转凡成圣,生命自在,生死自在了。这个是文殊师利菩萨特别重视这一个心性的问题。

我们投生到善趣了,可是又还有许许多多的差别,比如说「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

出现生命的方式,有许许多多的不同,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所谓胎生,就是说在母体里面圆满成就了,生下来,像我们人十月怀胎。当然有些急性子的,六个月、七个月、八个月他就跑出来的,那叫早产儿;正常的是十个月。牛羊也是如此的,它们在母胎里面成就了,生下来,这叫胎生。

湿生,像蚊子,有水气的地方就产生了。另外有些就是卵生,像鸡鸭就必须有这个卵,再经过孵化;像企鹅、鸟类大部分都是卵生。还有一种是化生,在某一个业报的地方就出现生命。比如说我们造重业、恶业,恶贯满盈了,这里死,那就是到地狱地方化生,没有父母,就化生在一个痛苦的世界。如果是纯善念佛的人,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化生,那是化生在莲花。

出现生命,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的不同,叫做「受生同异」。受生出现生命,有相同、有不相同。 出现生命了,单就人类来讲的话,又分成「端正丑陋」。有些人看起来眉清目秀,生相庄严,身高体重种种比例非常的均匀,就叫做端正。丑陋的话,那就是种种不理想,眼睛的大小、手脚的长短、身体的比例、头部的大小、颜面的,种种的差别都是比例上不理想的时候,就叫做丑陋。

然后我们一生当中所遭遇的,物质上的满足或者是不满足,或者是生理上的痛苦,病理上的,这就叫做「苦乐不同」。 一生当中,物质是否缺陷,感情是否圆满,家庭是否圆满,事业是否顺遂,子女是否孝敬,每一个人的这一切都是业力的安排,从各种不同的业力当中,呈现出每一个人一生的遭遇。这一生的遭遇,即使是兄弟姊妹也是不同。虽然是同胞胎、同一个家庭,但是生出来也是有端正丑陋、苦乐不同。你能怪父母吗?都不要怪别人。你能怪上天吗?这也不是上天在决定的,是我们的内心所生的行为去招感的业报。

所以我们一个人不能怨天尤人,不要去怪父母,不要去怪别人,一切一切这些端正丑陋、苦乐不同,全部都是我们自己内心去招感来的。由我们的内心发出于行为,从这一个行为当中,凡是走过的必留痕迹,一切都是业力的安排。 「业」从哪里来?从我们的行为;行为就从我们内心里边所发动出来的。所以我们不要去怪别人,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决定,自己要负责。

文殊师利菩萨就进一步问了,他说为什么「业不知心,心不知业」。

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当内心里面起了一个念头,在凡夫认为,这是再平凡不过的一件事。但是,这一个心念动出来的时候,它虽然没有表示出来,可是我们不断起心动念的时候,它自然有这种力量发出于行为。在凡夫起心动念的当下,不知道这个起心动念是非常非常微细,但是作用非常的大。

「业不知心,心不知业」,这是指我们凡夫了。因为凡夫的心非常非常的散乱,不是散乱就是昏沉,所以我们的心不能观微知著。内心世界是非常非常的复杂,非常非常的微细,但是我们往往就忽略了这个内心的世界,所以业不知心,心不知业。

然后「受不知报,报不知受」,这是讲到现实的人生当中,我们所受的这种业报。业报又从哪里来的呢?业报也是从感受来。因为我们从感受当中,产生了贪爱、瞋恨的行为,所以才产生了果报。但是一般人就忽略了这个受。刚才我们讲过了,六根对六尘一接触的刹那,马上就产生了认知,从认知当中产生了感受,然后从感受的时候马上产生了贪爱、瞋恨的行为。

所以我们讲修行修行,就是在受的阶段产生了正念;产生正念的时候,了解到感受的生起;从感受的生起当中,我们发现到感受也是刹那刹那在变化的。所以在感受生起的时候,我们才起了正念:感受也是无常的,我们看这感受的产生、感受的变化、感受的消灭,这样就能够化解当下的困扰。 可是我们一般已经养成习惯了,从认知、感受、到产生贪爱瞋恨,简直是几秒钟以内完成的;在几秒钟以内,我们已经完成了认知、感受、行为反应,几乎百分之几秒就已经完成。所以讲修行修行,就是在感受的阶段,了解到感受,不被这个感受所蒙骗。因为这个感受产生了行为反应以后,必定要受报。受跟报是有前后的因果关系。但是我们凡夫就忽略了这个受会产生贪爱瞋恨的行为,然后就造了业,造业就会受报。

凡夫的心非常非常的粗,叫做粗心大意,对自己身体的感受、感受的变化、感受的消灭,我们从来不用心。从来不用心的话,就不断的感受,不断的习性行为反应,不断的有许许多多的报应,就连在一起。所以这个地方说,受不知报,报不知受。

然后说「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当我们凡夫心性很昏沉、很散乱的时候,根本就不能去察觉感受的生起、变化、消灭,感受来了,不知道,只是盲目的习性反应。所以谈修行,就是在受的阶段要提起正知正念。

如果是说我们修行,眼睛闭起来,耳朵不听,对这个世界不听、不见、不闻、不感受,这个不是修行的办法,这叫做木石无心。修行不是修到木石无心,毫无知觉,毫无感受,不是这样子的。一个正常人对身边周遭的一切,包括我们的身心、生理不断的发出信号讯息,我们时时要去感受、了解。能在感受的阶段不产生习性的、盲目的反应,那就叫做修道了。但是,凡夫这种昏沉散乱的心,是不知道受的阶段,受也不知道这个心。

「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我们讲因缘因缘,就是主因、助缘的意思。比如说一颗种子,这个是主因,然后它的助缘是有泥巴、有水份、有阳光,有这个缘就产生了果报。有的时候我们讲因果,有的时候讲因缘,圆满的讲法叫做因缘果报,就是三个东西:因、缘、果报。

种子是主因,泥巴跟水、阳光是助缘,这两者会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种子它会说:「你是水份,你是阳光,你是我的助缘吗?」不会。然后缘也不知因,就是各个根本就是互不认识、互不认知。可是很奇怪的,毫不相干的东西放在一起,它又产生了变化,变成一棵植物出来。种子加上泥土、阳光、水份,它变成一棵树了。

佛经里面讲,榕树的种子很小很小,可是只要有水、有泥巴、有阳光,好好的培养,就可以变成一棵大的榕树,里面还可以住人。这个就是什么呢?因不知缘,缘不知因。就是说,世间的万事万物是因缘生因缘灭,许许多多的条件放在一起就有这个现象。

我们看这个电视,活生生的有人在讲话,有剧情,有种种的一切一切,这个机器它们会互相认识吗?是我们人把这些机器零件放在一起,然后通电了,开关打开了,我们感觉到好像他们是活生生的一个什么。

像那个机器人会动、会讲话、会走路、会招待人,活生生的像一个真正的人,可是我们把它拆开看,里面只是几百个几千个零件,这么多的零件凑在一起以后,它呈现出不同面貌,一个东西出来了。但是他们相互之间、零件跟零件之间也互不相识,是我们人类的智慧把它们凑在一起,它就能够表演种种的动作,甚至会讲话,甚至我们讲话他有反应。现在很多老人家的居家照顾,就有许许多多的科技发明。儿子要上班了,上班里面电脑一看,父母在家里面安全不安全,现在科技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进步。 这些科技本身只是很单纯的因缘生因缘灭。所以你看一部机器,如果是某一个零件坏了,而我们又不懂得修理,这个机器真的是变成一堆垃圾了。所以到处都是电脑、手机、冰箱,因为许许多多的条件当中,只要其中一个条件坏了,整个就没有用。就像电视机,它突然间显不出影像来了,我们不懂得修理,它就是一堆废物。当然我们可以回收,重新排列组合,重新制造,可以继续的使用。 所以这个地方就让我们了解到说,世间的一切一切是因缘生,但是因不知缘,缘不知因。

然后「智不知境,境不知智」。我们总觉得有一个智慧去了解一个境界,有一个境界被我们所了解,可是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境界?也都是因缘生法。

这个是文殊师利菩萨首先问到这些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研究觉首菩萨怎么回答这个心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