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法师:觉悟人生 奉献人生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2005年1月16日讲于古佛禅林 各位居士:下午好!今天给大家讲的是个老题目:“觉悟人生,奉献人 生”。这两句话从释迦牟尼佛成道的那一天开始就讲这个内容,所有古圣先 贤讲说的道理也不外乎这两句话。所谓的觉悟,佛教叫智慧,有智慧才能 觉悟人生;奉献,佛教的原话是慈悲,有慈悲才能奉献人生。觉悟人生的意 义,就是以觉悟的心态勤修戒、定、慧来直面人生;奉献人生的意义,就是 要息灭贪、嗔、痴,贪心大的人,嗔心大的人,愚痴的人,叫他来奉献人 生,他做不了。觉悟人生,就是要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精神来奉 献人生。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要落实觉悟人生,就要不断地优化自身的素质,不断地来改造自己。 这句话讲了几十年了,实际上改造自己是一句非常好的话,非常有意义的 话,每一个人不管承认还是不承认,来到世间就是在改造自己。对于每天 所面对的万事万物,所面对的各种繁杂的社会关系、人事关系,我们要不 断调整心态,想种种办法去适应它。那就是在改造自己,改造自己的主观 心态去适应外在的人和事。

我们所改造的对象是什么呢?佛教把它归纳成三件事,用三个方法去 改造三件事。三个方法就是戒、定、慧。所改造的对象是什么呢?贪、嗔、 痴。我们不能适应外在的环境,不能适应外在的人和事,那是因为内心有 障碍,使得智慧得不到开发,慈悲的精神得不到发扬,不能觉悟人生,不 能奉献人生。改造就是要把我们内在的障碍排除、洗刷、改变,每时每刻

以一种新的精神面貌、新的心态来直面人生,改造就是这个意思。佛教的 精神,从释迦牟尼佛觉悟的那一刻开始,就是要我们要“破”。破什么东西? 破除无明。叫我们要“断”,断什么呢?断除烦恼。佛教讲两件事,一个是 “断”,一个是“证”,加在一起就是“断惑证真”。整个修行的道路就是不 断地断惑,不断地接触、接近真理。真就是真理,就是真实,就是原本的 东西。整个学佛的过程就是一个断惑证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变自我 的过程。

如果我们学佛的人不想着这件事,只想到拿十块钱供养菩萨,希望我 儿子考上研究生;拿十块钱供养菩萨,希望我什么病都不生;拿一盘水果供养 菩萨,希望我多子多孙发大财。这还是没有改变我们的心态,还是受贪心 的指使,贪心叫我们烧一根香,希望能得到多大的福报。那么供养布施有 没有功德呢?肯定有功德,但是不能以索取的心态来供养,不能以少少的 东西来索取多多的回报,以这样的心态来布施供养,不符合因果。因为种 瓜得瓜、种豆得豆,虽说春种一粒子,秋收万颗粮,比如说种一粒小米下 去,收一穗小米确实很多,但是那一粒小米种下去到收获这一穗小米,这 个中间有什么过程?这个过程很复杂很辛苦,从播种的那一刻开始就要精 心地去管理它,要施肥,要松土,要浇水,管理得不好,颗粒无收,管理 得好,确实种一收万。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呢?首先种子很重要。一 定要选择有生长能力的种子,不能是发了霉的种子。选择种子的意思是什 么呢?就是我们种福田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种子种在什么地方才能 得到收获呢?一定是要种在能生长作物的土壤上,放在石板上,放在水泥 路上,这颗种子放上一百年,它也不会发芽生根成长,一定要种在适宜于

农作物生长的土壤上。有了种子,有了好的土壤,不等于就有了好的收获, 还要进行辛勤的管理。在座很多人是从事过农事生产的,知道一粒种子种 下去到收获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学习佛法同样如此。我们归依三宝,发起对佛法的信心,这是开始播 种的过程;我们修布施,对三宝供养也是善因的培植。佛教讲修行的六度 法门,布施是第一条,布施能淡化我们的贪心,因为贪心大的人要行布施 很难。佛教讲修行的第一法就是要破除贪心,破除贪心从布施开始。但同 时又强调,不要以求回报的心行布施,以求回报的心行布施,那只不过是 把你的贪心改变一个形式。不求回报的布施还有没有功德呢?求回报功德 小,不求回报功德大。为什么呢?你所求的回报不就是那么一点事吗?希 望供点水果马上不发烧,如果你心态稍微调整一下,发烧的问题马上就解 决了。供水果什么都不求,那是个什么心态?那种心态像大海、像宇宙一 样,那种心态本身就有无穷无尽的能量,就能克服各种障碍,消除各种业 障,消除各种疾病。我们在社会生活当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事情,有的人想 做一点好事,有的老人在马路上过街的时候不敢走,这时也有人去扶一下, 特别殷勤,希望别人留意他,最好是新闻记者能看到,采访报道一下。不 过更多的人不是这样,做了好事不留名,那才是真正做好事。做好事不留 名,说明这个人心态好,做好事就是做好事,没有别的用心,这种人很高 尚,很了不起。人人尽管不知名,做多了总有人知道,还是有人表扬他,“这 个人是好人,做好事从来不留名”。这个表扬是另一个性质,而且会真正 得到社会舆论的重视。

佛教讲布施要三轮体空。三轮就是三个方面:能施的人,受施的人和

中间的所施的物。比如张三给李四送一个苹果,张三是能施,李四是所施, 苹果就是中间物。张三给李四送这个苹果的时候,张三如果有很多要求: 儿子能升学,我身上的病能好,这个苹果送给你,要能保证我这么多的问 题都能得到解决,那李四一定说,我不要你这个苹果,我也没有能力帮助 你解决这些困难。三轮体空是什么呢?就说这个苹果送给你,我没有任何 要求,不需要任何回报。这样就叫三轮体空。这种三轮体空的布施,它会 形成一种良性的人际关系,你今天给李四送一个苹果,李四也许不会放在 心里,过了若干岁月,也许李四会送你一筐苹果,他也不会有任何要求, 这是一种良性互动的人际关系,互助的关系。这也应该是一种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一种无形中的回报,虽然你不要求,但果报是必然的。所以我 们在行布施的时候,不求回报,就能消除我们的贪心。我们不以求回报的 心来行布施,就叫无相布施,能够做到无相的布施,我们自然就有一种良 好的人际关系,有良好的心态结缘有缘。缘有顺、逆之分,因有好、坏之 别。种好因结顺缘,良性循环;种坏因结逆缘,恶性也循环。人生种种际遇, 有好有坏,无非顺逆因缘造成。积德行善,人之本分,不可须臾忘怀。

佛教讲的改造,讲的断惑证真,都是要在破除执著的基础上,来实现 这些理念,没有执著的布施,那就是真正的觉悟,没有执著、没有追求、 不求回报的奉献,那就是真正的奉献。觉悟人生也好,奉献人生也好,都 要在不求回报,破除执著的前提下去落实。执著就是无明,执著就是烦恼, 无明烦恼的表现就是贪、嗔、痴,我们真正能够不断地勤修戒、定、慧, 就能不断地优化自身素质,落实觉悟人生的理念;我们能够不断地息灭贪、 嗔、痴,就能不断地和谐自他关系,也就能落实奉献人生的理念。所以这

两句话,包括着整个佛法的内涵,也包括世间法。要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都要以这种觉悟人生、 奉献人生的宗旨来立身处事,待人接物,直面人生。

觉悟人生,要求不断地优化自身素质,有哪些具体要求呢?我在三年 前讲过做人的六条标准,那是在柏林寺禅七期间讲的,也就是说要优化自 身素质,要做到六个方面才能够使自身素质得到优化。

第一、要明因果。正信要信因果,优化自身素质必需明白因果。明白 了因果,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知道做一切事情要考虑后果,这样的 人绝对不会胡作非为,必定会安分守己地做一个好公民,做一个好的家庭 成员,做一个好的佛弟子。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负面的东西,究其原因,都 是在不明世间、出世间因果的前提下,走了弯路,走了错路,走了犯罪犯 法的路。我们有许多小朋友,在街上捡了五毛钱,他会觉得这五毛钱不能 揣到自己口袋里,应该给家长或者给老师,这是天性的体现,是人的至善 的天性的体现。如果我们大人或者父母、老师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这种善 的天性,那么这个孩子一定会得到非常好的成长。可能有个别家长或者老 师,他不从善的天性方面来理解孩子的举动,他会说你怎么这么傻,捡了 五毛钱不买个冰棍吃还给老师。经过这种熏陶,就有可能把这种善的天性 泯灭掉,就会助长他的贪心,原来捡到钱还给人家或交给老师是一种傻, 一下子就把人间的善恶是非颠倒了。从这种小事,慢慢地把孩子的心态转 变了。很可怕!每位家长都要为孩子的正常成长多做正面的教育。要树立 社会的淳风美德必须从关心孩子的正常成长做起。

我最近在报纸上看到一条社会新闻,说父子两个坐公共汽车,父亲疼

儿子,有座位要让儿子坐,如果说三十多岁的父亲和十来岁的小孩,父亲 可以让给儿子坐。可这小孩很有意思,看见有老人上车了,就马上站起来 要把座位让给老人坐。但他父亲把他往下一按,“你就坐在这儿不要让”。 报纸报道这个新闻当然是鼓励孩子们尊敬老人,也是对这个父亲的批判。 这当中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今天做父母的对自己的子女过分溺爱,十来 岁的孩子在车上不坐也没关系,给老人让座是一件好事,父亲的这种举动 不但扭曲了孩子的心理,也在公众之前把他自己负面的心态暴露无遗。我 想类似的事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发生,也不是有意的,只是出自本能, 总是怕自己的孩子傻,吃了亏。我总是劝那些年轻的父母,不要过分溺爱 孩子,一定要让孩子多吃点苦,让孩子养成克服困难的毅力,养成应付各 种困难环境的能力,父母也不能陪孩子过一辈子,孩子长到三十岁、六十 岁了,父母到哪儿去了?一定要让小孩子把那种纯真的心性保持发扬。“人 之初、性本善”,要让他发扬那些善的方面;“性相近、习相远”,只有时时 培养善性,恶习才会远离;“苟不教、性乃迁”,做父母的不能从正面引导 孩子,孩子的善性就慢慢泯灭了。所以要明白因果,要让孩子懂得种善因、 结善缘,懂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懂得起心动念做一切事情都要考虑后 果,都要考虑有责任。

第二、要讲良心。良心二字在今天提得很少。一个人要有素质,良心 是保证。这良心二字,在今天是哪些人在讲呢?今天在座的中老年人占多 数,年轻人占少数,只有那些受到子女虐待的老人会讲,“我养的那个畜生 不讲良心”。我也经常听到老人这样埋怨自己的子女,尽管那些虐待老人的 人很少,但这是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还存在。我也听到老人讲自己儿子

媳妇好,媳妇就象自己的女儿一样,也听到老人讲子女不讲良心,而且为 数不少。我希望信佛的人,首先对做父母的来说,要从自己开始做一个好 榜样,知道爱护自己的子女,在孩子身上尽职尽责,对待媳妇和对待儿子、 女儿一样的心,孩子们没有挑剔,这样就会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孩子们要严 格要求自己,孝敬父母,尊敬老人,还要教育好下一代来尊敬老人。社会 上有许多好笑的例子。一家祖孙三代,往往是孙子和爷爷、奶奶的关系好, 和父母的关系不好,孙子要亲近爷爷奶奶,往往会受到父母的阻碍。我听 到好几个人讲,孙子跑到爷爷奶奶那儿去了,吃了、喝了,拿几个钱回去 买糖吃,孩子父母知道了,脱掉衣服,露出屁股打一顿。这样做不应该, 因为年轻的父母也会变成年老的父母,如果儿女长大了以同样的方式对待 你自己又会怎么样?我们要知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乡下讲“堂屋椅子轮流坐,媳妇也会做婆婆”,你那样来教育孩子,将来孩 子长大了娶了媳妇怎么样对你呢?不要伤害幼小的心灵,应该好好地培养, 培养人的良知良能。良心是什么呢?就是人类本能的善的一面,没有受到 污染的一面,天性善良的一面,那就是良心。良心是不需要人教的,是本 来具足的,就像我们具足佛性一样,每个人都具足良心,不需要培养。人 之所为人,是因为具有良心,良心不是学习,不是培养,是发现,是把本 能的东西显露出来。有良心就有素质。

第三、要守道德。道德就是人类交流、沟通、生活的准则,道德就是 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能和谐,是因为遵守了一些基本的准则。道, 是内在的,德,从道表现出来。所谓德行,是以道为基础,表现出来的行 为就是德行。功德,是做好事,能形之于言行的美好的行为,就是德。所

谓有德政,有仁政,也有苛政,从老百姓来说,总是希望政府施德政,施 仁政。现在共产党的主张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人”,那就是德政,就是 仁政,现在讲的惠农政策,权为民所用,这就是德政和仁政的表现。

道德的范畴很广泛,我们国家有一个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讲了职业道 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三个方面的道德。还有最重要一条就是个人品德, 这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没有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 德都是空谈。儒家讲道德是四个方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讲 道德从每个人自己做起,守五戒、行十善,那都是道德的准则。道德要从 每个人自己做起,自身完善了,自然就能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团体生 活当中体现出来。所以要守道德,遵守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道德是可以 培养的,在良心的基础上培养道德。上面明因果、讲良心、守道德这三条, 都是个人内在的修养,是修养的基础,是高素质的基础。

第四、要立志向。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也要有远大的志向。佛教讲志 向就是发愿,要有大愿大力。佛教的愿有很多种,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 药师佛有十二大愿,普贤菩萨有十大愿王。愿就是志向,我们平常念诵的 四弘誓愿,这是总愿,包括了世出世间的一切愿力,一切的志向,一切美 好的愿望,都可以在“四弘誓愿”当中去落实。“四弘誓愿”在座的各位都 会念,每天至少要念一遍。“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要救度一切的众生, 可以说志存远大。这是利他方面,在自利方面“烦恼无尽誓愿断”,你要度 一切众生,如果烦恼深重,心胸不开阔,智慧不具足,你怎么去度众生? 所以要断烦恼,要把自己的烦恼逐步地断掉,才能够度化一切众生。“法门 无量誓愿学”,要断烦恼、度众生就要懂得方法,不懂方法,没有法门怎么

度众生断烦恼?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用正法来要充实自己、武装自己, 才有力量有能力来度众生断烦恼。最后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度众生、断 烦恼、学法门,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成佛果。佛果无上,为什么是无上呢, 众生无边也要度,烦恼无尽也要断,法门无量也要学,有这三件大事就够 千生万劫去实践,前面的道路无尽、无边、无量,所以佛道是无上的。不 管路途有多遥远,我要去践履;不管成佛这座珠穆朗玛峰有多高,我也要 攀登,所以说“佛道无上誓愿成”。珠穆朗玛峰很多凡人登上去了,但是成 佛比攀登珠穆朗玛峰要难千万倍。难在什么地方呢?难在我们的烦恼断不 了。如果你要顿断烦恼,你就一步到达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六祖在五祖 那儿只有八个月的时间,最后他大彻大悟,一下子从一个砍柴人登上了成 佛的顶峰,那就是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要立志向,就是要发大愿, 以这四弘誓愿作为我们学佛的目标,求道成道的目标,我们就一定会有无 穷无尽的力量,去克服一切困难,勇攀高峰。

第五、要养识见。一个高素质的人,一定是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一 定是心胸宽广,立志高远,不斤斤计较于一时一事,看大方向、大目标, 不会计较于生活中的琐事,那就是有识有见。识者识鉴,见者见解,一个 人知识渊博,见解明彻,他办一切事情会稳当,不会轻易地说一句话,不 会轻易地有所许诺,承诺一件事一定是有把握,能够兑现,说一句话、做 一件事都经得起推敲,经得住公众的评论。识见尽管很抽象,但是它对一 个人素质的高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说,一个做大事的人,他会临 危不惧,临阵不慌,胸有成竹,那就是一种有识见的表现。

我们看到许多的高僧大德,许多的高级知识份子,在面临许多尴尬局

面的情况之下,都巍巍不动。在五十年代有一个“肃反”运动,如果谁是 反革命份子,那简直就是判了死刑。当时有一位在北京某佛学研究机构学 习同参,解放前他曾经做过“三青团”的团员,“肃反”的时候查出他的这 个问题,公安机关开车来抓他。面对那种场面,他不惊不慌,从容不迫。 给他带手铐,他说:“不慌!”走到佛前礼佛三拜,然后面无惧色地说:“我 们现在可以走了。”那可不是演电影,那是真实场面,电影是假的,可那是 一场真戏。那就是有修养、有识见,有胆有识,尽管他参加过那个组织, 但他觉得问心无愧,没有做对不起人民的事,这是他对自己的信任,也是 对政府信任,他相信他的问题总会水落石出,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所以他 不惊不慌。逮捕以后经过两年劳动改造,不但查出他没有问题,安全部门 又选中他做佛教“内线”。当然做佛教的内线,他也不会违背自己的良心和 信仰,做出对佛教界不利的事。这位老同参具有的那种应变能力,绝对不 是故作镇静装得出来的。

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全国右派的头头叫章伯钧,是“民盟”的主 席。“文革”中红卫兵经常拉他来“斗”,章老站在台上总是眼观鼻、鼻观 心,巍巍不动,好像深入禅定一样。斗完以后,那些陪斗的人偷偷地问他, 你在台上不惊不慌,稳如泰山,你在想什么?他说:“什么也没想,我在背 《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嘛。”他学的佛法在那个时候用得上。“行深般若般 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一般的人用不上,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就 是有识见的表现。我们如果每时每刻都有觉照,你在任何时候都会不惊不 慌。老头找你吵,找你闹,对你有误会,家里日子不好过,又拿了多少钱 到佛堂去了?你都不惊不慌。这两个例子,一个从僧人身上表现出来,一

个从民主党派大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出来,这说明他们学佛法有受用,佛法 的受用在这些方面就能体现出来,我们平常一般的人,有没有这种定力呢? 我想很难做到。

第六、要充才干。才就是才华,干就是本领。一个有素质的人就是要 不断地来充实自己的才干。你没有才干,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又怎么 能够为社会服务?怎么样来落实奉献人生的宗旨?你要奉献人生,一定要 有才干,没有才干,那就尽是在说空话。才干是什么呢?就是才华和本领, 要不断地来养成自己的才干,充实自己的才干,使自己能够独挡一面,完 成一定的工作或者事业,或者说要能够担当一定的使命,进一步地说要担 当大任,那才是有真正的才华和本领。优化自身素质,就要在这六个方面 下功夫。明因果,讲良心,守道德,立志向,养识见,充才干。

讲到和谐自他关系,也有它的具体内容。就是要感恩、分享、结缘, 以感恩、分享、结缘的心态来和谐自他关系,落实奉献人生的宗旨。

感恩的心有什么具体要求呢?要感恩就要懂得报四恩,我们要有一个 感恩的心来面对世界,每个人都对我有恩,每一件事都对我有恩,这个世 界上的每一棵草、每一棵树、每一滴水、每一寸土地都对我们有恩。是不 是这个道理?如果说我们这个地球突然缺了一块土地,从这边到那边穿透 了,那么这个地球还会存在吗?那一定是火山爆发。大家也知道这次印度 洋发生的大海啸,对全世界都造成了直接、间接的影响。世界上的每一寸 土地的稳定,不发生变异,才是我们生存的有利条件;有一个地方发生了变 异,就会影响全人类。如果说有一棵树无缘无故地死掉,我们就要警惕, 大自然将会发生什么不可预测的事情。每一个物体都能稳定有序地存在生

长,每一个植物、每一个动物都能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生存,才会有我们 人类的生存,我们要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恩德广大,归类起来有四个方面,第一就是父 母的恩,第二就是众生的恩,第三就是国家的恩,第四就是三宝的恩,我 们要知道从这四个方面来回报所有对我们有恩德的人和事。

第一要报父母恩。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我们在座的绝大多数 人都是做了母亲或父亲的人,知道养活一个孩子不容易,那真是千辛万苦, 都有切身的体会。虽然人们小时候的事情都忘掉,但是作为父母回忆养活 孩子的艰难,那是历历在目,从怀胎十月到出生,特别是母亲,要养活一 个孩子,不知费尽多少的心血,付出了多少的辛苦。我要感恩在座的所有 的母亲,因为我就是一个没有能够回报父母恩德的人,在一岁半就离开了 父母,父母的养老送终我都不在场,是一个对父母欠恩的人,不能说是负 恩,至少是欠恩。为什么没有负恩?因为我总是在怀念父母的恩德,只是 当了和尚不能回报,是欠恩。不管父母怎么样的贫穷,不管父母在我幼小 的时候怎样对待我,没有父母就没有我自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实。我是 这样,我们在座的不管哪一位都是这样。所以父母的恩是“恩重山丘”,比 山高比海深,恩大于天,做皇帝的也好,做乞丐的也好,都是父母所生,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知道感恩父母。

第二要报众生恩。众生包括一切的生命在内,不仅仅是人类,所有的 生命都是众生,众生的生命共存共融,才有人类世界,如果众生的生命不 能共存共融,人类就不可能生存。报纸电台天天在呼吁,要保持生态平衡, 要维护生态平衡,生态不平衡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生态不平衡是怎

么造成的呢?是人类的自私造成的。人类很自私,什么好吃的都拿来吃, 什么东西好挣钱就无限度地索取,只顾今天,不管明天。天地万物的生存 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无尽的宝藏,使人类的生存有序地延续下来。但是我 们今天的人很短视,看不到这个问题,一切满足于我们现在的享受,满足 我们当下的发财,满足我们当下的快乐,所以就过分地开发大自然,向大 自然索取得太多,整个地球不管是矿物、生物,还是植物,都一天一天地 在枯竭。过去我们爱说一句笑话,说一个人懒,只有吃空气喝水!那个时 候说空气总是有的,不需要劳动就能呼吸空气,就有水喝。我们今天就可 以感受到,想呼吸一点新鲜空气,再过若干年都是不可能的,你想饮用到 清洁的水已是不可能。我们北方绝大部分的河流不是枯竭就是污染,哪里 有蓝天?哪里有白云?哪里有青山?哪里有绿水?我听到一个小学生和老 师辩论,老师讲:天是青的,云是白的。那个小学生说:不对,天是灰的, 云是黑的。这是个笑话,但是反映了某些地区的现实,比如有些城市一天 到晚,一年到头天是灰的,水是臭的,这是因为人类太不珍惜大自然对我 们的恩赐。

我们要知道报众生恩,一切的有情、无情都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 都是我们的大恩人,没有一切有情、无情的成就,我们个体的生命是绝对 不可能生存的。大家想想看不是有票子、有房子就能生活?一定是有这个 任丘市、有河北、有中国、有地球你才能生存,没有了这些,有再多的票 子、再好的房子也没有用。佛教讲“一切万法众缘所生”,我们要以感恩的 心去面对万事万物,不要破坏它,要珍惜,要感恩,一棵草、一块砖、一 粒沙、一寸土,我们都要感恩,因为有了这些,我们才能生存。当然展开

来讲十天半月也讲不完,你们可以就这个问题海阔天空地想下去,怎么想 怎么有道理,怎么想都会感到自己不对,想到自己不懂得报恩。

第三要报国家恩。没有国家就没有公民,就没有我们自己。所谓国家, 包括很多方面的具体内容,它不是空洞的。国家包括我们的领土、人民、 政府、军队、警察、法院..没有这一切就没有我们老百姓的安居乐业。 老百姓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对国家和政府埋怨,什么物价涨了工资不涨等等 许多事。当然我们国家十三亿人口,国家领导人也很不好做,每个人都满 意不大可能,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每一个人都照顾到,我们要感恩国家。我 是一个七十三岁的人,在座的也还有八十多岁的老人,我们都是从旧社会 走过来的。旧社会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那些年轻人会说:你们 讲来讲去就讲这个,今天是什么时代?不能这样说。新中国五十多年走过 来不容易,要担多大的风险,担子有多重,有多少的艰险!过去谁家要是 有一双胶鞋,有一个热水瓶,那简直是不得了。七、八十岁的人回忆起来, 好像还在昨天一样。年轻人会说哪有这样的事?确实有这样的事。所以我 们要感国家恩,国家对我们每个人的恩惠说不完、道不尽。

第四要报三宝恩。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僧宝。为什么要报三宝恩? 世间的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成就了我们世间的生命、世间的事业,三 宝成就了我们出世间的法身慧命。三宝告诉我们,除了生存在这个世间, 人生还有更高的目标,还要觉悟这个世间,还要了解更高层次的生命需求, 那就是生命的解脱。生命不仅仅是要生存,还要解脱,生命不解脱,永远 在轮回,永远在痛苦中煎熬。三宝给我们指出了解脱的方向,生命的终极 关怀,指明了我们人生最高尚的追求,要返本还源,回到精神的家园。明

天就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纪念日,释迦牟尼出家前身为王太子,感觉到生命 的危脆,生命的痛苦,放弃王位要求解脱,自己解脱了以后,指明一切众 生都在迷惑当中,大家本有的佛性不能显现出来,一旦把覆盖在佛性上面 的无明、烦恼扫除干净,我们就能显现出生命本有的光辉,本有的觉悟, 本有的功德。所以我们要感恩三宝,指明了生命解脱的方向。

和谐自他关系首先要知道感恩,感恩就要报四恩,和谐自他关系还要 有分享的心。我们往往知道独享而不愿分享,怎么来分享?就要修四摄法, 这是四种搞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四种营造人生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方 法。四摄法是学菩萨道、修菩萨行的人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入佛 道,令其开悟成佛的四种方法,又称四种把握法。实际上就是四种增强亲 和力与凝聚力的方法。

第一布施摄。一提到布施大家就以为是要从口袋里掏钱,其实掏钱的 布施最容易,不掏钱的布施最难。布施分四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同 喜施。你们看看这四种布施,是掏钱的布施更容易,还是不掏钱的布施更 容易?我觉得不掏钱的布施更难。让你拿五元钱出来你很容易做到,但是 叫你把安全布施给人家就为难了。把安全布施给人家,在危急的关头使别 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就是无畏布施。叫你拿一百元钱,对于每个月收 入一千多元的人来说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叫你把喜悦让大家分享就有点困 难。往往有喜悦要独享,不能分享。拥有的知识无偿地把布施出来,你觉 得那不行。十年寒窗多辛苦,那一定要有报酬。现在布施知识要论小时, 课时费少则八十元,多则几百元、上千元都有。知识的布施就是法施。

除了财施、法施、无畏施,第四种是同喜施。同喜的布施是落实分享

理念的最好办法。同喜施一分钱不要花,但是最不容易做到。为什么这样 说呢?比如李四和张三原来就有些意见,听说张三要涨工资、得奖金、中 了六合彩,要得几十上百万,李四听了这个消息就不高兴,就会忌妒。可 见同喜的布施往往是最难的。因为每个人给自己做了一堵墙与外界隔开。 这是我的儿子,这是我的女儿,这是我的媳妇,这是我的孙子,这是我的 老伴..以什么心态对儿子,以什么心态对女儿,以什么心态对媳妇,以 什么心态对老伴,又以什么心态对孙子,都是分别对待,这就是壁垒。对 待女儿的心肯定比对媳妇的心好,为什么?是自己生的,是自己养的。实 际上我们一切众生生生世世互为父母、互为子女,我们一定要把当下个体 的生命放在无限的时空当中来观察。将生命局限在有限的时空环境里面, 就会有种种的障碍。只有把生命要放在无限的时空当中去思考,我们才会 生起分享的心,我们才会认真地修四摄法,同所有的生命结缘,实现生命 共融。

结缘要结四种缘。缘是无尽的,可以把它归类为四个方面。四恩、四 摄佛经上都有根据,这四缘是我总结的。结哪四缘呢?就是要结人缘、结 善缘、结法缘、结佛缘。有人缘就能有善缘,有善缘就有法缘,有法缘就 有佛缘,这四缘虽有层次的高低,但是一个缘字包括了一切,相逢都是有 缘人。我们今天在座的这么多人,有的是来结人缘的,有的是来结善缘的, 有的是来结法缘、结佛缘的,不管是结哪个层次的缘,都是有缘。

我们能够以结缘的心,面对所有的人,以分享的心面对所有的人,以 感恩的心面对所有的人,自他关系就一定能够和谐。这种和谐,不仅仅包 括家庭、社会、国家、种族、人类,还包括山河大地、情与无情,我们都

要和谐相处,有一个方面不和谐,都是我们人类的悲哀,都是我们人类的 灾难。

觉悟人生,就是要不断优化自身素质,要优化自身素质,就要做到六 条,明因果、讲良心、守道德、立志向、养识见、充才干;奉献人生,就要 落实在和谐自他关系上。要和谐自他关系就要做到感恩、分享、结缘三条。 这三条六个字可以单独地用。用在一切方面,用在家庭,用在单位,用在 社会。用在家庭可以使家庭和睦,用在单位可以搞好人际关系,用在社会 就能真正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总的来说,觉悟人生就是要不断优化自身素质,要在做人、做事中, 贯彻明因果、讲良心、守道德、立志向、养识见、充才干的精神;奉献人生 就是要不断和谐自他关系,要在处事接物中,落实感恩、分享、结缘的理 念。“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是我提倡的生活禅的根本宗旨。生活禅要求我 们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就是要求我们时时刻刻以 觉悟的心态面对人生,勤修戒、定、慧三学,以落实觉悟人生的宗旨;在修 行中生活,就是要求我们在待人接物过程中,落实感恩、分享、结缘的理 念,息灭贪嗔痴,来落实奉献人生的宗旨。

 

 生直指
八月十二日晚,夏令营安排的活动是分组交流,有一些营员到丈室向净慧老和尚请益,每有茅塞顿开之感。今整理成文,供养大众。

念佛与修禅的一致性

营员:全国跑了很多寺院,真正弘扬禅法的很少,一般都是讲念佛。

师:念佛很好,念佛也一样。

营员:念佛不是不好,禅也好啊。像师父的生活禅,让我们感觉到更加亲切。

营员:我是广东来的,2002年有缘认识本老,因为经常有缘亲近他老人家,曾经请问他我应该怎么修?他说我搞了一辈子禅,现在我只是念阿弥陀佛将来往生极乐世界,他也是教我们弟子都念阿弥陀佛。我是做心理咨询工作的,我就感觉到禅宗禅法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念佛法门在佛门里面是难信之法,对佛教没有了解的人恐怕是很难接受它的。因此我很想了解一些在禅宗方面能够把它的智慧融入到生活工作里面的方式,然后帮助更多人知道这些道理。

师父:听了两位的发言,我也感觉到我们应该对禅与净土,或者对参禅和念佛这两个法门有一个很正确的理解。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现在所提倡的念佛法门与历史上所提倡的念佛法门已经有很大的差距。四祖道信所提倡的就是念佛禅。四祖的语录《大乘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他所说的守一不移,实际上就是念一句佛号,把心放上这一句佛号上,也讲到不一定要面向西方。你做心理咨询工作,要让一个人的心安静下来,你用什么方法来安定他?最简单的办法就要让他专一。专到哪儿去?叫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但是你不要说,你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阿弥陀佛就把你接走了。不要这么说。而是要告诉他,把心专一在这一句阿弥陀佛上面,一切的疾病一定会好。为什么呢?把整个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地方,就能够使精神状态安定下来。心理咨询所面对的分裂症等等,无非是心理有很多的妄想。用什么来调伏妄想?念阿弥陀佛是最容易调伏的。所以不要说念阿弥陀佛就一定要信,信阿弥陀佛以后阿弥陀佛就会把你接到极乐世界去。不要往信仰上讲,讲当下的效果就行了。参禅就是讲当下的效果的,实际上念阿弥陀佛也是讲当下的效果的。

营员:但这是有难度的,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佛教。

师父:有一个方法,虽然也带有一点点宗教性,但是信不信没有关系。你可以告诉他“阿弥陀佛”四个字是一个符号。这四个字的意思,一个是无量光,空间突破了;一个是无量寿,时间突破了。空间时间都突破了,就是“阿弥陀佛”。把这个意思给他讲一讲。所以这个办法一定是非常有效的,没有必要非得牵涉到信仰不可。有许多方法并不在于信还是不信,只要照着去做就有效果,有了效果自然就有信心。等他有了信心之后,你再告诉他念佛有很大的作用,那多好啊!人人弥陀佛,家家观世音。

修行只有三个法门:戒、定、慧。所有的一切法门都是从这三个法门分出去的。戒律是平等的,不管哪个法门都要以戒为师,这是不用怀疑的。再就是定,念阿弥陀佛就是从定分出去的,当然它也有一部分是慧。念阿弥陀佛最后是要达到一心不乱,深入禅定,这样才能能够往生。不过我们现在宣扬净土宗的人有一点点走偏。如果宣扬净土宗的人把它和禅结合起来,净土宗就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年轻人就不会排斥净土宗。之所以有些年轻人排斥净土宗,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不要以为净土宗就只是老太婆修的法门。老太婆的力量大得不得了,没有这些老太婆你们别想到庙里来。是老太婆把你们带到这儿来的。老太婆代表一家人,代表三代人。代表老一代,代表她儿子一代,代表她孙子一代。她的代表性最广泛。你到这里来,你的父母可能不同意,或者你妻子不同意,或者你儿子不同意;如果是她要来,儿子、媳妇、孙子都得跟着她到庙里来烧香许愿,求一家都平安,一家都心生欢喜。

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广泛地学习佛法。一方面是要学修现在流行的法门,一方面也要看一些原经原典。不要只是看现在的人写的一些书,包括我的书在内,光看我的书也不行,要看原典。这样地才可以了解到佛法的原汁原味是什么。虽然有一些文字不容易看懂,多看几篇就可以了。要克服这个障碍。我们一定要知道,要想学习佛法,一定要过文字这一关,一定要融入到繁体字当中去,一定要融入到像佛经那样的半文半白的语言当中去。佛经在当时并不是文言文,都是当时的白话文,佛经是最进步的,它是用口语表达的,最容易懂了,它不是中国儒家、道家的书,佛经的语言基本上好懂。不过,经常有一些名词法相,阻碍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佛经。怎么样扫除障碍呢?建议从《心经》学起。《心经》只有260个字,每一字都弄懂了,别的经基本上能够看懂。《心经》上说的五蕴、六根、六尘、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菩提、涅槃,基本上包括了经常见到佛教名词法相。把这些名词都搞懂了,读其他的经书就能迎刃而解。现在这些工具书也比较普及,《佛学大辞典》、《佛学小辞典》都有。还有一些简单的工具书,如《常见佛学词汇》等。

人生价值和意义

营员:我现在没有工作,希望能够在佛教里面做点事。一边做一边学习佛教,并且从佛教里面,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师:知道要在佛教中寻找人生价值和意义,以此来安顿自己的生命,这就很不简单。

佛教讲到人生的价值,有四句话可能是大家都在念的。这四句话看起来目标高远,只要一点点地去落实,人生就非常有意义。这四句话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想人生最高的价值,再没有能够超越得了这四句话的。这四句话可以是很高远,也可以是很实在。可以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每一件小事都可以用这四句话的精神去检验。

儒家也讲有四句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就是有远大的理想,据于德就是有崇高的道德,依于仁就是有真诚的爱心,游于艺就是有广博的知识。这四句话和四弘誓愿刚好可以对应起来,不过前后次序不同。比如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怎么样才能度众生?要有仁爱之心。依于仁才能够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从哪里来?烦恼就是从缺乏德养而来。能够据于德,就能够逐步实践烦恼无尽誓愿断的目标。法门无量誓愿学,刚好相当于游于艺。广博的知识,法门无量。最后的佛道无上誓愿成,那就是志于道。

可见,佛家与儒家在人生追求的目标上虽然有浅深的不同,基本上还是一致的。儒家说得很实在,佛家的精神则是超越时空的,气势更加宏伟,意义更加深远。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立足于儒家的根本,来实践佛家的法门呢?应该是可以的。我想,这就是人生的价值所在,人生追求的目标所在。

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要不断强化我们的服务意识;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是要不断强化我们的道德意识;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要不断强化我们的学习意识;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要不断强化我们的人格意识。这四弘誓愿可以和这四种意识结合起来。我们的人生,无非是要为大众服务,有良好的自我修养,有广博的学问,有高尚的人格。

我们找到了正确的目标,就不要轻易改变,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归到这四句话里面来。这四句话就是菩萨的精神,依照这四句话,就可以从一个凡夫经过不断地实践,最后达到成佛的高尚修养、高尚人格。这四句话我们也不要把它看作是要修多少辈子才能够修得完,不是那个意思。这四句话可以在我们这一辈子就能兑现,在我们生命中的每时每刻就可以兑现。只要每时每刻按照这四句话去做,那么每时每刻都是在实践四弘誓愿,都是在实践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年轻人总是有很多妄想,实际那些妄想想来想去,最后总是走到最初的想法那里去。不管你想了多少,转了几百个圈,还是转到那个老地方去。所以年轻人首先要实在一些,不要去想到底应该怎么做,只要好好去做就行了。比如说你要考研,就一心一意学习功课,找一个合适的学校去报考,不要犹豫。比如想去做生意,那就创造条件去做生意。你要当心理咨询医生,那就好好地把这个工作做下去,不要犹豫。因为一犹豫,反来复去地,人生的光阴就浪费了许多。每反复一次,就是对生命的一次浪费。人生几何?要立志,要有道德,有仁义,有学问。犹豫会耽误很多时间。

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


营员:我有一个问题已经矛盾很久时间了,想问一下老和尚。我是厦门大学的,现在读研快要毕业了,我是学化学的,工作也基本确定了。我一直很崇拜科学,对于宗教一点都不感兴趣,之前我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化学家。进入大学两年之后,开始觉得现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社会问题,再就是自己思想上的很多问题,都不能解决。也在同学之间有些讨论,也有通过种种途径来寻找。比较幸运的是我能够接触到了佛法,到现在有三年左右了吧。但是我感觉自己对现在所学的这个专业越来越不感兴趣,我感觉这个东西……

师:明白了。你不是为你自己做事,是为大家做事。所以即使你对所做的事情要承担一些因果上的负面责任,那个责任很小,所以一定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果都像你这样,有一些要负因果责任化学实验你就不想做,那么一旦法官信了佛以后要判人死刑怎么办呢?那执行死刑的人信了佛是不是就也不可以去执行了呢?所以不要把这些和佛教里面慈悲戒杀的观念混淆起来。佛教所说的慈悲戒杀,完全是从个人修养出发的。如果你是为了个人的私利去伤害别人,当然是犯戒;你做实验的时候只有一个念头,就想把药品制作出来,你对所实验的动物没有任何憎恨心,而且你也不是为了把实验成果据为己有,你做这个工作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佛教和社会不是对立的。既然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度众生也有很多方式。有无边的众生也有无量的法门。无量法门誓愿学,搞化学实验也是其中的一个法门。不要矛盾,不要对立。个人的修养意识和社会的责任意识之间不要有矛盾。实现社会责任意识,就是落实个人的修养。要承担一点责任,要有这种勇气。为了大众,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营员:我已经来过三次了。第一次来是带着很多困惑和迷茫过来的,听了您的开示以后,我感觉到非常欢喜。五一之前,我带母亲来归依了三宝。这一次是带儿子来,让他感受一下禅文化的氛围,了解一下佛教。我是做营销的,由于工作关系,饮酒有时候是工作需要,所以我是没有办法。后来听讲戒律的光碟,没有想到有这么多的深度和广度。我就用它来对照自己的工作和日常言行,深深感觉到有一点慌恐不安,觉得自己犯戒了。不过我有一点心安的地方是,我不是为了我自己,我也是借着工作上的方便尽量帮助他人。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是不是算是一种合格的佛弟子,算不算是犯戒?老是心里感觉到不踏实。所以这一次来之前我就在想,是不是有必要重受五戒?请老和尚慈悲开示。

师:在家居士受三归、守五戒、行十善,这是基本的要求。在这个基本要求之下,佛陀也有方便法门。比如说五戒可以次第受、多次受,所以不要有什么特别的疑虑。在饮酒这条戒暂时不能守持的情况下可以不受,然后尽量避免。当你的工作做得更加出色了,影响力越来越大了,地位越来越高了,你就可以对人家讲:对不起,我不喝酒,请你们喝。最后人家说:哦?你为什么不喝酒?你说我信了佛,所以不喝酒,可能人家就跟着你一起信了。有一些人,由于他的社会背景不同、地位不同、人格修养影响的不同,他所言所行产生的作用就很不一样。希望每一个人,知识分子也好,干部也好,工作人员也好,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社会上发生的影响就会很大。一个人的社会影响,靠个人的修养,靠自己的为人。另一方面,对于佛教的戒律,一定区别对待。比如说,在家戒和出家戒是不一样的。出家人是专职人员,必须要把自己应该做到的都做到。在家居士从信佛这一点来讲虽然也算是专业的,由于要求不同,有些方面可以逐步地完善。

营员:可不可以重受五戒呢?

师:可以。不管你犯了戒,还是没有犯戒,五戒可以多次受。在南传佛教国家,任何一次集会之前,首先都是先进行三归五戒,然后再来交流或者进其他活动,假如一天开两次会,就要举行两次三归五戒。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


营员:我现在还在读博,湖南农大茶叶。我还要问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也是关于现代人思想方面的。佛教的道德和信仰确实是有,但是因为我们国家现在是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除了钱以外,其他的都不是很看重,所以很多人都为了自己的享乐,这种状况是很可怜的。这种人应该怎么样去度化他?

师:从我们国家国民经济收入的整体来讲,每年是以8%的速度递增,应该说经济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不过这种递增分摊到十三亿身上仍然是微不足道的。我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的经济状况,虽然不能说大部分人是生活在贫困线上,至少还是不很富裕的。在这咱情况下,已经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也是从贫穷状态进入到富有状态的。一个人富有了之后,如果是有仁义道德的人,他懂得分享。但是大部分的人不懂这个,有了钱以后就吃喝玩乐。他做出这个样子来,对于其他暂时不是很富裕的人会有很大的诱惑力。他发财了,他现在的日子过得那么好,我哪天发了财,我也要像他那样。

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小农意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尽管现在是在搞工业化,但是中国人的主体还是农民。农民意识比较简单,社会责任感比较差。只有在工业化大生产的环境下面培养训练出来的人,才会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比如说,一个人开机器开不动,要所有的人全部都到位,这一条生产线才能够工作得了。农民没有这个思想。你们都不来,我一个人可以在田里插秧,可以割稻子,不需要任何人帮忙。所以他就养成了这种个人意识,没有社会责任。这是我们中国人最致命的地方。中国人之所以不关心别人,就因为大多是农民出身,没有团队意识,所以没有社会责任感。

那么现在首先就要是提倡,让所有发了财的人强化这种社会意识,这样他发了财才会想到怎么来回报社会。一个发了财的人如果不懂得回报社会,他的财富很快就没有了,而且不安全。一个人富了,他光顾自己,一点也不肯拿出来,大家对他就有一种无形的对立。如果有钱的人懂得懂得回报社会,哪个地方有困难,几千块、几万块、几十万块拿出来,就可以缓解贫富之间已经存在的矛盾。

国家是在强烈地呼吁这些企业家一定要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我们佛教也是在这方面做自己的一点点工作。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社会责任意识,我们提倡感恩也就是要来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因为我们一个人想要生存在世界上,不管有多大本事,光靠自己一个人肯定生存不下去。佛教主张的众因缘生法,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懂得缘起法的道理了,你才知道什么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切事情没有任何一件是孤立的,都是彼此相依相待,相互成就。但是中国很少有人懂得这个道理,很多发了财的人都不懂。“老子有本事,所以发了财;你们穷光蛋,你们没有本事!”这个说法存在着极大的错误。你为什么发财?你生产的东西要有人买。如果谁都不买你的东西,你发得了财吗?谁都不卖你的东西,你发得了财吗?发不了财。

营员:既然没有几个人懂得,那该怎么办呢?

师:我跟你说,这些人你用什么方法都没有用,只有他走到墙那里把脑袋碰一下,他才可能会回头。因为他吃喝玩乐都还没搞够。等碰到墙上去了,回过头来,他就好了。这就是因缘法。今天有两位山东居士就说,有人说他就是给释迦牟尼佛打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给释迦牟尼佛打工?我说那太欢迎了!因为说给释迦牟尼佛打工的那位老板,他也迷茫了很久。他挣了很多钱,最后他迷茫了。我挣这么多钱干什么呢?吃也吃不完,喝也喝不完,玩也玩不完,乐也乐不完,挣这么多钱有什么用?一个人晚上顶多就是一米宽两米长的地方就可以舒舒服服睡一觉了,我为什么要这么多的房子?最后他找到佛教来了。哦!我的钱不够多,我还要挣更多的钱!天下还有这么多受苦的人,还有那么多事情需要我去做!他省悟过来了。什么事情都有一定的因缘,你不要着急,现在也有许多老板也在慢慢地乐善好施了。是真是假不说,起码他有一点这个心,慢慢地这种风气就会带动起来。要带动这种风气,我觉得年轻人责任很大。他们没有机会来参加这种佛法生活,我们有这个机会来参加,我们就要把所学到的一点点东西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去影响影响我们的家人,影响我们的朋友,影响跟我们接触过的人,这就很有作用。靠我们和尚去说没有用。

营员:就这个问题,我想与这位同学分享一下我在广东打工的感受。我今年31岁,姓孙。我老家是石家庄的,经常去柏林寺,现在在广东工作。我亲近本老算是最多的,弘法寺和光孝寺去得比较多。因为工作原因,我会到很多的企业去做一些联系,比如说企业招商、授课方面的活动。普贤菩萨十大愿里面其中有一愿叫做恒顺众生,我觉得恒顺众生,就是说在度化众生的时候要有善巧方便。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做的,也希望师父看一下我这样做是否合适?商人当然一心是只想钱的,您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感受我也能感受到,我也是这种感受。那么我在与他们合作的时候,我就会顺应他们。他不是想挣更多的钱吗?那好,我就顺着他的思路,给他提供一些怎么挣钱的建议。比如说我们最近和广州工业大学合作成立了一个助学基金。从资助方来讲,他是想把这作为一种商业炒作的手段,进一步扩大他的合作商。从我的想法来说,不管他的心是纯的还是不纯的,起码他是为社会作贡献了,那么我就引导他这样做,给他一个慈善营销的观念。你不是要营销吗?我们用慈善的方法去做就很好!这种方式他认可了,最后也确实成立了,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我觉得这就是工作中的一种方便。我觉得,我们没必要那么忧国忧民,我们只要积极地投入,用自己的力量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能做一点点就做一点点就好了,而不是光在那里忧,我觉得那没有意义。最后我想请教一下老和尚,我这种做法算不算是骗人呢?

师:你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所谓骗人的定义就是说,你是想要通过这个方法得到什么利益,然后你用这个方法来引诱对方。你只是想到让他从慈善营销当中来提高他的知名度,提高他的信誉,那就可能有更多的人与他合作,使他的生意做得更好。当然,你也可能从中得到一定的报酬,那是你应得的。太虚法师说佛教就只讲了八个字:“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只有慈悲这个根本,没有方便去落实它,这个慈悲永远都是口头上的,不会让大家真正感受到拔苦与乐的实惠。所以一定要有方便。所谓方便就是智慧。方便不是说不走正门,专走偏门。当然走偏门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只要不违背慈悲这个根本也是可以的。

法尔道理与科学家的宗教情怀


营员:爱因斯坦曾经过说,当我看到这个世界如此排列有序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宗教情怀。可以说大科学家在面对世界特别是面对微观世界的时候,看到世界是如此有序地排列运行的时候,他就会有一种宗教的情怀。所以我想问一下,当一个人在思维中不能解决问题,而从宗教中反求真理的时候,科学与宗教在终极问题上是否有相通之处?

师:爱因斯坦对宗教有过评价,对佛教也有过评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鼻孔朝下而不是朝上。为什么这样?有它必然如此道理。鼻孔朝上会怎么样?不说别的,下雨的时候雨水都流到鼻孔里去了。耳朵它把两个耳朵眼护住;眼睛里面有眼珠,如果眼珠受到损害,视觉就成问题,所以它有眼毛,有眼皮,然后又有眉毛,额头又稍微伸出一点,来保护人的眼睛。这也长得很有次序啊!如果是按照西方宗教的解释,这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所以才如此地完美。佛教的解释不是这样。人不是头在地下脚在上面,而是头在上面脚在底下,而且两只脚是分开的,这样才可以支撑身体。这是什么道理呢?佛陀不回答这个问题,只说是“法尔道理”。

法尔是什么意思呢?由于每个人的因缘果报感得这样一个人身,人身就是应该这样,不是任何人制造的,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我们自己的因缘果报感得这样一个人身,人身就应该是如此。这是佛教的讲法。我觉得佛教的讲法更能够激发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感。哦!我这个人身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存在,而是和自己多生多劫的因缘果报有联系,所以要珍惜这个人身,珍惜此生的所言所行,一定要按照人的要求去做,希望不要再失掉人身,希望下一辈子的福德因缘更好,能够更好地修行,更好地回报众生。佛教是这种精神。

爱因斯坦是西方人,是从西方宗教文化出发,所以讲那样的话,他也是在唤起一种宗教情怀。但是我觉得佛教的道理更圆满,他只是讲到了一半,没讲完整。不过他也说到,如果他要选择一个宗教作为宇宙宗教的话,他会选择佛教,佛教最符合宇宙宗教这个要求。所以我觉得爱因斯坦也算是大彻大悟的人,不得了。

心中的佛和现实的佛


营员:老和尚!我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我和刚才那位营员一样,也有一些疑团。首先我是一个中国人,生长在农村,肯定烧过香拜过佛,听过一些些关于佛教的故事。但是我自小听到的关于佛教的故事,包括关于神鬼的故事,都带有传说的色彩,我一直认为这些可能是骗人的。然后读了十几年书,现在读大学,我心中也有一尊佛。我也翻了一些经书,由于语言的障碍,看了几页看不下去,所以我没有继续下去。由于机缘巧合,很偶然很偶然的机会来参加这次夏令营,参加了几天,念了几天经,还算能够坚持下来。我听了讲座,这些对于我来说,可能是一个很新鲜的关于禅或者佛学的一门学问。我是什么感受呢?我念了经之后,只是觉得把那些经文念熟了。但是今天听了您的讲座,听了您所谈的话,我发现自己找到了心中这尊佛。可能我心中这尊佛,不追求无限世界,不追求永生不灭,他只是服务于现实世界,要着眼于现在眼前,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把身边的事情做好,感化周围的人,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听了您对四句佛语和儒家四句十二字的讲解和这些问答,我觉得我找到了心中的这尊佛。所以我现在有两个请求,不知道您答不答应?第一,我想以我的方式向您磕个头,因为我找到了心中的佛;第二,您能不能给我一些别的开示?

师:不简单啰,找到了心中的佛!你要知道,佛是无形无相的,是不可定位的。你说佛在你心中,你怎么把它表现出来?

营员:我觉得佛是一种精神,是对待人生宇宙的一种态度,它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尊佛。最简单的佛,就是这样一种人生态度。

师:你坐下来。佛教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佛,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说的呢?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灵知不昧的心。既然是灵知不昧,那就是具有觉性——觉悟的性质。佛者,觉也。佛本身就是觉悟的意思。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灵知不昧的心,具有觉悟的性质,所以说具有佛性,具有成佛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每个人都是佛。

如果再进一步,以一个觉悟者的要求来要求自己,那你当下就是佛。可是,我们每个人做不到,每个人都是放宽对自己的要求。做佛的要求太高了,我还是做个普通的人吧!如果我们能够直下承当“我就是佛”,按照佛的要求来要求自己,那成佛多容易!成佛就是一件最容易的事情,没有任何事情比成佛更容易,就是当下觉悟。可是我们做不到,坚持不下去。可能你有一秒钟或者两秒钟做得到,第三秒钟就不行了。这个就是众生性与佛性的中间有距离。我们之所以要修行,要做很多看起来好像不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实际上就是要磨练每个人的劣根性。把自己的劣根性消灭干净了,一个人的佛性才能完全显示出来,发挥他应有的作用。这样才是从成佛的可能性,成为一个现实的佛。


佛教是非暴力的宗教

营员:如果可以牺牲一部分来拯救另外一部分,否则的话全部会遭到灭亡,佛是选择牺牲那一部分呢?还是选择拼死一搏?

师:佛教是一个非暴力的宗教,是一个主张慈悲与和平的宗教。佛教希望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都能够和谐相共处,不要发生战争,不要发生牺牲一部分而保存一部分的事情。牺牲一部分,保存另外一部分,这是西方的意识,我们东方人不是这样。我们东方人的意识是“天人合一”,是“仁者爱人”。从佛教来说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享受他的生存权利。现在世界上提倡的“全球伦理标准”中有一条,就是“对于所有人的生存权利合理性的承诺”。全球伦理标准首先是要承认的就是人权,承认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事情,政府、国家、联合国,世界上的种种呼吁,说到底就是要维护人类共同的生存权利,不要使某部分人的生存权利受到牺牲、受到影响。所以佛教是不是会赞成牺牲一部人去保存另外一部分人的,佛教的原则就是希望众生都能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