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净土宗之特色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前 言
所谓「特色」,即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净土宗之特色,即是净土宗特有之教义判释,为不共圣道诸宗,超胜余佛净土,而能纯粹彻底彰显「弥陀救度」之法门者。

其理论根据即是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名为「念佛往生愿」;此愿为愿中之王,根本之愿,以总为别,独称「本愿」。

一切善恶凡夫,只要称名念佛,自然乘佛本愿;现生永被弥陀光明摄取不舍,命终直入弥陀报土速证佛果。故得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已非娑婆凡夫,已是极乐圣众。

不假万行回向,横超品位阶级;胜易圆顿,不可思议;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具体言之,开为四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本宗之「传承」,完全依据净土宗之大成者──唐朝高僧善导大师。

「本愿称名」之义,善导大师《观经疏》结论言: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凡夫入报」之义,善导大师《观经疏》以问答释言: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谨恭录「经文」、「祖释」为证,并各附「补充说明」于后。

一、本愿称名(十五则)

经文

1.《大经》「本愿文」(第十八愿)(《大经》第二五页):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祖释

2.善导大师《观经疏》「本愿释」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一页):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3.善导大师《观念法门》「本愿释」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五四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4.善导大师《往生礼赞》「本愿释」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三九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经文

5.《大经》「本愿偈」(《大经》第六四页):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6.《观经》「本愿称名」之文(《净土三经读本》第一六七页):

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7.《观经》「付嘱称名」之文(《净土三经读本》第一七○页):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8.《小经》「本愿称名」之文(《净土三经读本》第一七八页):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祖 释

9.龙树菩萨《易行品》「本愿称名」之文(《易行品要义》第一三页):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应忆念。

10.天亲菩萨《往生论》「本愿偈」(《往生论注要义》第七页):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11.善导大师《观经疏》「本愿称名」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一七页):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12.善导大师《往生礼赞》「本愿称名」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二九页):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13.善导大师《往生礼赞》「本愿称名」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三八页):

得闻弥陀本愿名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

14.法照大师《五会赞》「本愿称名」之偈:

弥陀本愿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愚;
一切众生皆度脱,称名即得罪消除。

15.法然上人《选择集》「本愿称名」之文:

弥陀如来为普摄于一切,不以诸行为往生本愿,唯以称名念佛一行为其本愿也。(《法然上人全集》第三○页)
本愿意唯在众生,专称弥陀名,而本愿中更无余行。(《法然上人全集》第三六页)
称名念佛是彼佛本愿行也,故修之者,乘彼佛愿,必得往生也。(《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五页)
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一二页)

二、凡夫入报(七一则)

祖释

1.善导大师《观经疏》「凡夫入报」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五页):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经 文

2.《大经》「必至灭度」之文(《大经》第二四页):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3.《无量寿如来会》「证大涅盘」之文(《大经》第一二四页):

设我成佛,国中有情,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盘者,不取菩提。

4.《大经》「住正定聚」之文(《大经》第五七页):

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
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

5.《无量寿如来会》「到涅盘处」之文(《大经》第一二四页):

彼国众生,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盘处;
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6.《大经》「受乐无染」之文(《大经》第二九页):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7.《大经》「相好如佛」之文(《大经》第二五页):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8.《大经》「一生补处」之文(《大经》第六六页):

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
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9.《大经》「次如弥勒」之文(《大经》第一○九页):

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

10.《大阿弥陀经》「次如弥勒」之文(《大经》第一二三页):

前后供养,无央数诸佛,以次如弥勒,皆当作佛。

11.《大阿弥陀经》「相好如佛」之文(《大经》第一二三页):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

12.《大阿弥陀经》「说法如佛」之文(《大经》第一二三页):

说经行道皆如佛。

13.《庄严经》「恶机成佛」之文(《大经》第一二一页):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牲,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一切皆得身真金色。

14.《庄严经》「证同弥陀」之文(《大经》第一二二页):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慈悲,利益诸群生。

15.《大经》「升道无极」之文(《大经》第七五页):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16.《平等觉经》「往生报土」之文(《大经》第一二三页):

速疾超便可到,安乐国之世界,
至无量光明土,供养于无数佛。

17.《无量寿经》「最尊第一」之文(《大经》第三九页):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18.《大阿弥陀经》「诸佛不及」之文(《大经》第三九页):

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

19.《大阿弥陀经》「诸佛之王」之文(《大经》第一二六页):

阿弥陀佛,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20.《大经》「国如涅盘」之文(《大经》第一九页):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到我国,快乐安稳。

21.《大经经》「超踰十方」之文(《大经》第三七页):

其佛国土,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

22.《大经》「依正涅盘」之文(《大经》第五二页):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
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23.《无量寿如来会》「无差别相」之文:

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顺余方俗,有人天名。

24.《大阿弥陀经》「同证涅盘」之文:

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诸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诸生阿弥陀佛国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便自然长大。亦无乳养之者,皆食自然之饮食。
其身体亦非世间人之身体,亦非天上人之身体;皆积众善之德,悉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甚姝好无比。

25.《涅盘经》「虚无即是如来」之文:

真解脱者即是虚无,虚无之身者即是如来。

26.《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清净报土」之文:

汝当生处,是阿弥陀佛清净报土,莲华化生,常见诸佛,证诸法忍,寿命无量百千劫数,直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我常佑护。

祖释

27.天亲菩萨《往生论》「妙境界相」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一二页):

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

28.天亲菩萨《往生论》「不虚作住持」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一三页):

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无异,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29.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皆得往生」之文(《论注要义》第六四页):

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
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30.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所念弥陀,即是实相」之文(《论注要义》第六七页):

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譬如千岁闇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闇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
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

31.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皆得清净法身」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三四页):

安乐净土诸往生者,无不净色,无不净心。
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以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

32.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眷属平等」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四四页):

使我国土,悉于如来净华中生。眷属平等,与夺无路。故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33.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大乘平等」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四六页):

我国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

34.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皆从如来生」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五六页):

愿我成佛,所有天人,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
「海」者:言佛一切种智,深广无涯,不宿二乘杂善中下死尸,喻之如海。
是故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不动」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倾动也。

35.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触光破闇」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八八页):

彼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触之者,无明黑闇,终必消除。

36.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毕竟同得寂灭」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七七页):

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
与净心菩萨无异,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

37.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平等一相」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九一页):

诸天共器,饭有随福之色;足指按地,乃详金砾之旨。
而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

38.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超越十地」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一○一页):

《无量寿经》中,阿弥陀如来本愿言:「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案此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
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
譬如有树,名曰好坚。是树地生,百岁乃具。一日长高百丈,日日如此。计百岁之长,岂类修松耶!见松生长,日不过寸。闻彼好坚,何能不疑。
即同有人闻释迦如来,证罗汉于一听,制无生于终朝;谓是接诱之言,非称实之说。闻此论事,亦当不信。
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谓之不然,亦其宜也。

39.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利生自在」之偈(《往生论注要义》第一三二页):

安乐佛国诸菩萨,夫可宣说随智慧,于己万物亡我所,净若莲华不受尘。
往来进止若泛舟,利安为务舍适莫,彼己犹空断二想,燃智慧炬照长夜。
三明六通皆已足,菩萨万行贯心眼,如是功德无边量,是故至心头面礼。

40.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证果平等」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一三二页):

安乐声闻菩萨众,人天智慧咸洞达,身相庄严无殊异,但顺他方故列名。
颜容端正无可比,精微妙躯非人天,虚无之身无极体,是故顶礼平等力。

41.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悉住定聚」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一三二页):

敢能得生安乐国,皆悉住于正定聚,邪定不定其国无,诸佛咸赞故顶礼。

42.道绰大师《安乐集》「报佛报土」之文(《安乐集要义》第一三页):

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

43.善导大师《观经疏》「报佛报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一页):

《大乘同性经》(卷下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44.善导大师《法事赞》「无上涅盘」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四六五页):

弥陀妙果,号曰无上涅盘。

45.善导大师《观经疏》「往生证果」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三页):

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

46.善导大师《观经疏》「西方寂静」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一四九页):

西方寂静无为乐,毕竟逍遥离有无;
大悲熏心游法界,分身利物等无殊。

47.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超诸佛剎」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二三页):

观彼弥陀极乐界,广大宽平众宝成;
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剎最为精。

48.善导大师《法事赞》「称名入报」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四三七页):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49.善导大师《法事赞》「直入涅盘」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三七八页):

佛使二十五菩萨,一切时来常护念;
毕命直入涅盘城,直心实行佛迎来。

50.善导大师《法事赞》「证得法身」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四二七页):

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
行来进止常随佛,证得无为法性身。

51.善导大师《法事赞》「六识自悟」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四三五页):

四种威仪常见佛,行来进止驾神通;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52.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十地自然」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二九页):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53.善导大师《般舟赞》「一入即证」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四六页):

四种威仪常见佛,行来进止驾神通;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54.善导大师《般舟赞》「毕竟逍遥」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五四页):

一到弥陀赡养国,毕竟逍遥即涅盘;
涅盘庄严处处满,见色闻香罪障除。

55.善导大师《般舟赞》「念念证悟」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九一页):

一入涅盘常住国,彻穷后际更何忧;
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行愿自然成。

56.善导大师《般舟赞》「毕竟不退」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四九页):

一念之间入佛会,三界六道永除名;
三明六通皆自在,毕竟不退证无为。

57.善导大师《般舟赞》「安乐无为」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七五页):

忽忆地狱长时苦,不舍须臾忘安乐;
安乐佛国无为地,毕竟安身实是精。

58.善导大师《般舟赞》「相好同佛」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六○页):

佛与圣众身金色,光光相照心相知;
相好庄严无殊异,皆是弥陀愿力成。

59.善导大师《般舟赞》「超证常伦」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七九页):

极乐众生见闻益,超证常伦诸地上。

60.善导大师《般舟赞》「一到即受」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六八页):

一到即受清虚乐,清虚即是涅盘因。

61.善导大师《般舟赞》「入涅盘门」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四○○页):

念念回心生净土,毕命入彼涅盘门。

62.善导大师《般舟赞》「念佛涅盘」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八四页):

念佛即是涅盘门。

63.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具通自在」之偈:

凡夫若得到西方,旷劫尘沙罪消亡;
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离无常。

64.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悟道证真」之偈:

众生随佛到西方,微尘故业自消亡;
如来愿力亲加被,闻法悟道证真常。

65.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华台念佛」之偈:

西方进道胜娑婆,缘无五欲及邪魔;
成佛不劳诸善业, 华台端坐念弥陀。

66.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自然成觉」之偈:

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觉,还来苦海作津梁。

67.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还同法身」之偈:

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
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68.藕益大师《弥陀要解》「光寿同佛」之文:

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

69.藕益大师《弥陀要解》「超位登极」之文:

凡夫例登补处,同尽无明,同登妙觉,超尽四十一因位。

70. 藕益大师《灵峰宗论》「横超十地」之文:

六字洪名真法界,不须方便自横超。

71.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文钞》「光寿同佛」之文:

若生西方,则与佛光寿,同一无量无边矣。

72.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文钞》「入报同佛」之文:

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
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
莫讶一声超十地,当知六字括三乘。

73.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文钞》「横超十地」之文:

莫讶一声超十地,当知六字括三乘。

74.法然上人「凡夫入报」之文:

我立净土宗之元意,为显示凡夫往生报土也。
我依善导释义,建立宗门,以明凡夫生报土之义也。(《法然上人全集》第四九○页)

一切善恶凡夫,依口称念佛,往生无漏报土,是弥陀化身之善导和尚所解释也。(《法然上人全集》第四七六页)
称此名号者,得万行万善之功德,相应因位之本愿,而蒙迎接;故以本愿不思议之力,须臾之间生于报土,剎那之程开无生之悟,有何可疑耶!(《法然上人全集》 第六○九页)

言「十方众生」者:漏于诸佛教化之常没众生也,怜愍此等众生,诸佛之慈悲与阿弥陀佛之慈悲相同,此约「总愿」;若约「别愿」时,则阿弥陀佛之慈悲胜诸佛之慈悲。其故者:依「常没众生以十声一声之称名功力,往生无漏报土」之愿也,阿弥陀佛名号之胜余佛名号,亦是因位之本愿所建立之名号故超胜也,若不如是,则不成报土之生因,而与诸佛之名号同。(《法然上人全集》 第五四三页)

三、平生业成(三一则)

经文

1.《大经》「即得往生」之文(《大经》第五八页):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2.《观经》「摄取不舍」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四页):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3.《观经》「芬陀利华」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一五页):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4.《小经》「临终佛迎」之文: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5.《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临终佛迎」之文: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
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以此功德,临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寻生庆悦,倍增功德。
以是因缘,所生之处,永离胞胎秽欲之形,纯处鲜妙宝莲花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

祖释

6.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平生业成」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六八页):

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

7.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秽土假名人」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二八页):

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

8.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同一念佛」之文(《往生论注要义》第九○页):

彼安乐国土,莫非是阿弥陀如来正觉净华之所化生。
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法界之内,皆为兄弟也。
眷属无量,焉可思议!

9.善导大师《观经疏》「圣众庄严」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七页):

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10.善导大师《观经疏》「愿愿唯明专念」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六页):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11.善导大师《往生礼赞》「称念必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三九页):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12.善导大师《观经疏》「念佛皆往」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一页):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
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13.善导大师《观经疏》「念佛易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一页):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
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14.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光号摄化」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四七九页):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

15.善导大师《往生礼赞》「摄取不舍,故名弥陀」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四八二页):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16.善导大师《观经疏》「六字释」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页):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17.善导大师《观经疏》「机法二种深信」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四四页):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18.善导大师《观经疏》「正定业」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五一页):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19.善导大师《观经疏》「正念直来」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五六页):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20.善导大师《观经疏》「立即得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一八一页):

弥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21.善导大师《观经疏》「心行具足、平生业成」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五九页):

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22.善导大师《法事赞》「善恶皆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八三页):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23.善导大师《观念法门》「三辈唯劝专念」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五四页):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
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24.善导大师《往生礼赞》「百即百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四七九、四八○页):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25.善导大师《观经疏》「增上缘」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二○五页):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

26.善导大师《观念法门》「诸佛舒舌」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六○页):

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
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27.善导《观经疏》「芬陀利华」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一六页):

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稀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为喻。
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稀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华是。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今生既蒙此益,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

28.善导大师《般舟赞》「平生业成」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九二页):

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
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
厌则娑婆永隔,欣则极乐常居;
隔则六道因亡,轮回之果自灭;
因果既亡,则形名顿绝也。

29.藕益大师《弥陀要解》「平生业成」之文:

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30.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文钞》「平生业成」之文: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
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31.法然上人「平生业成,临终来迎」之文(《法然上人全集》第四三○页):

明知:非临终正念故有来迎,由来迎故临终正念也。
凡平生之时已成往生行业之人,临终必得圣众来迎;
已得来迎之时,即由佛力住正念也。

四、现生不退(一○则)

经文

1.《大经》「现生不退」之文(《大经》第五八页):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2.《无量寿如来会》「现生不退」之文:

彼国众生,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

3.《小经》「现生不退」之文: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祖释

4.龙树菩萨《易行品》「现生不退」之偈: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易行品要义》第六页)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易行品要义》第一三页)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实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易行品要义》第一四页)

5.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现生不退」之文(《论注要义》第二一页):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

6.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现生不退」之文(《论注要义》第八九页):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7.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断得证」之文(《论注要义》第八一页):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盘分,焉可思议!

8.善导大师《往生礼赞》「现生不退」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二八页):

真形光明遍法界,蒙光触者心不退。

9.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文钞》「现生不退」之文: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则虽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10.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他力速得」之文(《论注要义》第一二○ ~ 一二二页):

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
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
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净土宗特色 之 补充说明
前言「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独为净土宗之「特色」;独显弥陀救度,超胜余佛净土,不共圣道诸宗;既至为简易稳当,又极其深妙圆顿;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机不漏,一生速成。

前二句为根本纲宗,后二句明今生胜益;又前一句为因行,后三句为果益。根本自摄枝末,因行必招果益,故四句可收为二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此二句又可收入一句「本愿称名」,摄末归本故。

「本愿」明教理,「称名」明行法,「凡夫」明摄机,「入报」明果益。「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明净土宗之「教、行、机、益」,即:一切善恶凡夫,以弥陀本愿救度故,称名愿生,皆得往生真实无漏涅盘之极乐净土;而且是平生之时圆满达成往生之业,不待临终;于此世间即获不退转之果位,非至极乐。

圣道诸宗亦有弥陀净土之论说与行持,然以自宗之义理而判释念佛法门,遂有所谓唯心、自性,实相、观想,无相、兼修等,诸种杂行杂修,致使弥陀「本愿」之胜义、「称名」之正行、「往生」之果益,因此淆而不纯、隐而不彰。此即宗祖善导大师所言之「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也。

今为显明净土宗之真义,乃编集「净土宗之特色」,并作此「补充说明」。

一、本愿称名

(一)典据、字意、宗义

典据:「特色」举出十五则,在此略引二则。

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归宗结顶」之文: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龙树菩萨《易行品》「本愿称名」之文: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字意:本愿,根本之誓愿;即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称名,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此弥陀佛名与弥陀本身,乃是「名体一如」。

宗义:广说无尽,略说二句:本愿在称名,称名顺本愿。
阿弥陀佛因地发愿,建立净土,根本目的在于救度一切善恶凡夫,脱离六道轮回,往生弥陀报土,速证正等正觉。为达此目的,成就万德洪名,令众生称念,誓言:若称念我名而不得往生,誓不成佛。此是彼佛大愿之根本,称为「本愿」。净土宗强调称名为往生根本方法,独称「正定之业」,正是因为称名是阿弥陀佛本愿所规定,顺彼佛本愿,乘彼佛愿力,必得往生。
若不知此本愿之理,误认称名只是众生本身之虔诚努力,则信心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从发起。今为建立正信,探根求源,故说「本愿称名」;使知:彼佛本愿是众生称名之来源,众生称名是彼佛本愿之实现,生佛相感,因果相顺,是故必得往生,万无一漏,所谓「万修万人去」也。

(二)本愿之义,称名之文

「本愿」有二义:

(1)因本之义,谓因地所发之誓愿,与果上之末相对,系指弥陀因地所发之四十八愿,一一愿皆是本愿。

(2)根本之义,即四十八愿中根本主要之誓愿,与枝末之愿相对,系指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此愿名为「念佛往生愿」,而其它四十七愿为枝末之愿。

因此,四十八愿每一愿称为本愿之时,是依因本之义;若单称第十八愿为本愿之时,是依根本之义。故本宗有总称四十八愿为本愿,与单称第十八愿为本愿二种。

在此所言之「本愿」,是依根本之义,单指第十八愿为本愿。

经文祖释之中,凡言「本愿」者,大多单指第十八愿而言,少指其它之愿。

如《大经》「其佛本愿力」之偈,端在说明第十八愿称名念佛之功能妙用,并非指其它之愿的内容。

又如龙树菩萨《易行品》之核心所言之「阿弥陀佛本愿如是」等,亦在阐释第十八愿称名念佛之往生成佛的直截横超,不在解释其它之愿。

而天亲菩萨《往生论》「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之偈,也只在阐释第十八愿称名念佛的往生证果的快速圆顿,也非解释其它之愿。

故法然上人言:「六八愿中,以第十八愿为根本。」又言:「四十八愿中,既以念佛往生愿而为『本愿中王』也。」

故知:第十八愿为四十八愿中根本主要之愿,为本愿中之根本愿,尊为本愿王。故本宗以总为别,多以第十八愿为本愿。

又,综观以上「经文」、「祖语」,可知本愿之「乃至十念」,即是「称名念佛」。

「称名念佛」首由释尊亲自解释于《观经》及《小经》,即「称南无阿弥陀佛」、「持无量寿佛名」、「执持名号」等。

再由龙树菩萨判定于《易行品》,即「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彰显「本愿称名」之念佛人,已得「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宗义。

后由净土宗之大成者,善导大师总结而言:「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凡大师所言之「念佛」,皆指「本愿」之「称名念佛」,大师「五部九卷」之中,就文就义,强调本愿称名念佛之处,俯拾皆是,除本篇(一、本愿称名)略举六段法语之外,他如:

1、《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2、《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3、《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4、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

5、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6、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7、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8、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

9、称念阿弥陀佛,……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10、念阿弥陀佛……十声、三声、一声等……即得往生。

11、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12、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13、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善。

14、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15、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16、若称佛愿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沙等诸佛之所护念。

17、专念弥陀名号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

18、称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

19、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20、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21、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22、万行具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23、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

24、念念称名常忏悔,人能念佛佛还忆。

25、弥陀名号相续念,化佛菩萨眼前行。

26、若非知识教念佛,如何得入弥陀国。

27、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28、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29、世尊说法时终了,殷勤付嘱弥陀名。

30、念佛即是涅盘门。

以上等,不胜枚举。

(三)超世本愿,唯说念佛(摘自《念佛感应录一》四至一一页)

诸佛有总别之愿,「总」者四弘誓愿,「别」者如释迦佛五百大愿,药师佛十二上愿,弥陀佛四十八殊胜大愿。

然今弥陀别愿,超过诸佛别愿,故《大经》言「我建超世愿」,又言「发愿踰诸佛」。故弥陀别愿名「超世别愿」,亦名「别意弘愿」。

弥陀别愿亘通四十八愿,别局第十八愿,故第十八愿释尊名为「本愿」,祖师赞为「王本愿」、「本愿王」。

本愿有二义:

因本:对果末,因位之誓愿,即四十八愿每愿皆是本愿。

根本:对枝末,众多誓愿中之根本誓愿。四十八愿中,唯有第十八愿是根本主要之誓愿。

弥陀誓愿虽有四十八,唯以第十八愿为王本愿,此本愿之王「唯说念佛」。

第十八愿言:

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而第十八愿成就偈言: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天亲菩萨阐释此偈之意,而于《往生论》言: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龙树菩萨据此第十八愿及成就偈之意,而于《易行品》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应忆念。

故知「乃至十念」即是「称名自归」、「常应忆念」,亦即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之念佛。

临终方遇此法之人,则十声一声一念,亦得往生;其它之人,则应上尽一形而念佛。

故知「念佛」乃是弥陀对十方众生之救度的招唤与约束。

故善导大师于《观经疏》之「二河白道喻」形容弥陀救度的招唤而言: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又于〈定善义〉之「真身观」云: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于《法事赞》云: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又云: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而《观经疏》之结论更言: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故愿生极乐之人,应「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此是弥陀本愿之行。

「念佛」是弥陀本愿独一无二、最高无上之行,善导大师谓之「正定之业」,亦即「往生已定」、「平生业成」。

而法然上人依善导大师之启示,于其所著《选择本愿念佛集》之结论云: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此与其卷首开宗明义所标举之

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前后遥相呼应,显示始终一贯之宗义。

何以阿弥陀佛以称名为本愿,不以其它诸行为本愿?此法然上人于其《选择集》之第三「本愿章」有很简要的解说:

弥陀如来法藏比丘之昔,被催平等慈悲,为普摄于一切,不以诸行为往生本愿,唯以称名念佛一行为其本愿也。

「平等慈悲」故,「普摄一切」故,不论缁素贤愚、善恶净秽、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亦即不论何人,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皆得平等往生报土,同证无量光寿。此即是善导大师于《法事赞》所云: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又《选择集》第六章云:

凡四十八愿皆虽本愿,殊以念佛为往生规。

又云:

四十八愿中,既以念佛往生愿而为本愿中王也,是以释迦慈悲,特以此经止住百岁也。

此「称名本愿」之义,存觉上人于《六要钞》简洁扼要明快地解释说:

称佛名号,得往生益,是佛本愿。
如此信知,是名至心、信乐、欲生。

有人问法然上人曰:「上人之念佛,念念皆与佛心相应;因智者既深知本愿内容,亦详明名号功德故也。」

上人答曰:

汝所信本愿亦然。
阿弥陀佛之本愿名号者,即使樵夫猎户之愚痴卑贱、一文不识之类,信称念必生,而真实欣乐常念佛者,以此为最上根。
若以智慧离生死者,法然何必舍圣道门入净土门乎?
圣道门之修行者,极智慧离生死;
净土门之修行者,还愚痴生极乐。

明遍僧都问法然上人曰:「虽念佛,心散乱,将如何?」

上人答曰:

应知:心虽散乱,称佛名者,乘佛愿力,必得往生。
生于欲界散地之人皆散心也,犹如受生人界,则有目鼻。所谓散心而往生,无有是理;散心念佛人之往生,方是殊胜之本愿。
凡夫之心,何能无散乱!亦唯如此,故名易行。

弥陀所选择之本愿念佛,「殊胜」的同时,也是能使一切众生平等往生报土的「容易」;不论愚痴卑贱、一文不知,人人都能。是故本愿念佛,殊胜简易。

(四)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摘自《善导大师全集》〈编者序〉)

大师依据净土经论所阐明之净宗宗旨及思想,一言蔽之,即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八字。亦即:

善恶凡夫,得生报土,唯依本愿,称名念佛。

「本愿称名」:本愿即是四十八愿中之根本愿--第十八愿,此愿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此本愿大意是:

十方众生,愿生极乐,乃至十念,必定往生。

「十方众生」即是「一切善恶凡夫」。

「乃至十念」即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之「称名念佛」,长命之机则上尽一形之念佛,短命之机则十声一声一念之念佛。

总之:不论何人,愿生极乐,只要念佛,则乘佛愿力,必得往生。简言之,即是「念佛乘佛愿,必生极乐国」。信者信此,行者行此。

这是弥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平等普救的弘誓本愿力。

是故大师于《观经疏》〈玄义分〉第十八愿之义判言: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又于《观经疏》之结文说明「念佛」即是「乘佛愿力」,并以此作为《观经》一部之结论,其文言: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本愿称名」之义,龙树菩萨于《易行品》释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此之「本愿」即是指第十八愿,「称名」即是第十八愿所言之「乃至十念」,「自归」即是第十八愿所言之「欲生我国」,亦即「愿生彼国」;如是之人,实时入必定(正定聚)故劝「常应忆念」。又说: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本愿称名」之义,昙鸾大师于《往生论注》继承龙树菩萨而标示于「易行道」言:

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

「佛因缘」是指第十八愿,因为一切善恶凡夫,愿生净土,只要念佛,必得往生,这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之力故。

「乘佛愿力」即是「乃至十念」之念佛,念佛即自然乘佛愿力故。是故昙鸾大师于《往生论注》之结论言: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以此明知:十念之念佛,即是乘佛愿力,便得往生;信而行之,即是「信佛因缘」;不信不行,即非信佛因缘,亦非乘佛愿力,不得往生。

换言之,何以「十念念佛」之众生,便得往生?因为「念佛」即是「缘佛愿力」故,便得往生。信者信此,行者行此。故《往生论注》之结论总结而言:

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摄护念佛人之「弥陀愿力」)可乘,当生信心(念佛),勿自局分也。

此弥陀第十八愿之义--本愿义,始由龙树菩萨开阐,再由昙鸾大师继承,后由善导大师大成之。祖祖一脉相承,了无异议。

「凡夫入报」:善恶凡夫,依本愿之念佛,所得生之土,即是极乐世界之报土,而非化土。大师于〈玄义分〉经证明而言:

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因此,本宗以「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净土是报土」,「报土」亦云「受用土」,佛受用自得之法乐,或施与他人(菩萨)受用其法乐。



此弥陀报土乃是为凡夫所施设公开之净土,大师于〈玄义分〉立「凡夫入报问答」之文以明「凡夫入弥陀报土」之义而言: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念佛为因,佛愿为缘,因缘和合,致使五乘齐入报土。

大师于《往生礼赞》亦言: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因),
以佛愿力(缘),易得往生(果)。

又于《法事赞》言: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日本法然上人依大师之宗义建立净土宗而言:

我立净土宗之元意,为显示凡夫往生报土也。

以通途教理而言,报土是菩萨往生的净土,而凡夫也能够往生,完全是依托弥陀之本愿力,此即所谓「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以上皆是彰显「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净宗根本义。凡大师之论释,皆为阐明此义。

又,大师对第十八愿(本愿)有非常简明扼要,立论坚确不移,语出警悟十方,句句显佛悲心,字字皆放光明的解释。即《观念法门》三十二字「本愿释」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
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以及《往生礼赞》以四十八字解释本愿及成就文(四十八字愿成释)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此「四十八字愿成释」可谓净宗宗宪,放之四海皆准,俟之百代不惑。依此,百即百生、千即千生;舍此,百中难得一二,千中难得三五。日本净土宗之开祖,智慧第一、势至应现之法然上人,极口赞仰此释而言:

此文应常称于口、浮于心、寓于目。
阿弥陀佛,成就本愿,庄严极乐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览,有否念我名号之人;
以佛耳昼夜倾听,有否称我名号之人。
是故,一称一念之人,阿弥陀佛,无有不知;
摄取光明,不舍其身;临终来迎,无有空过。
此文者:四十八愿之眼也、肝也、神也。
结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

二、凡夫入报

(一)典据、字意、宗义

典据:「特色」举出七十一则,在此略引善导大师《观经疏》〈玄义分〉「凡夫入报」之文: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字意:凡夫进入报净土。

宗义:净土有报化二种。「报净土」是应佛因地发愿修行,果报圆满而感得之清净庄严、真实无漏之国土境界,为佛本身所居境界,在种种净土中属于最高等最胜妙之净土。「化净土」为佛应众生根机所方便化现之净土,并非真实无漏,乃是次等之净土。一般认为凡夫只能往生最底等之化净土——凡圣同居土,只有登地以上之大菩萨才能往生报净土,但善导大师指出: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在十方诸佛报土中,无伦无比,最超最胜。而此报土,凡夫也能同大菩萨一样平等往生,这是因为凡夫称佛名号,顺彼佛本愿,乘彼佛愿力之故。
最下凡夫,得生最上报土,完全是乘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丝毫不是自己修行之力。如跛夫一日万里,完全是乘托飞机之力。既然如此,入净土宗则不论个人修行之深浅、功德之大小、罪障之多少,只论是否信受弥陀救度、是否称念弥陀佛名;信者得生,不信不生。
乘托弥陀愿力之方法即是称名,这也是因为称名是弥陀本愿之行故。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本愿」是弥陀救度之原理,「称名」是弥陀救度之方法,「凡夫」是弥陀救度之对象,「入报」是弥陀救度之目标。因为「本愿称名」,所以「凡夫入报」。
人间之十善十恶,自罪福来看差别很大;法界之三圣六凡,从生死来说缚脱迥别。然而,若乘托弥陀愿力,一切差别皆泯,五乘齐入报土。不论善恶,不分凡圣,同称佛名,同乘佛愿,同生报土,同成佛道;因齐果齐。

(二)凡夫入报问答

善导大师《观经疏》〈玄义分〉「凡夫入报问答」(《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五页)言: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此问答者,既许报土之义,或疑能生之机,故设此问答,以决判「凡夫入报」之理,并「楷定古今」之误。

问中有四:

一、牒报身报土之义--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如前所引教证理证甚明,所谓(《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一页):

如《大乘同性经》(卷下)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二、领报法高妙之理--弥陀超世愿行所成殊妙报土,高出地前教道之外,故云高妙。

《大经》「赞佛偈」(一九页)言: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

《大经》「圣众果德」(五二页)言: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往生论》言:

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三、举小圣尚难生之义--言小圣者,大乘贤位,小乘圣位,并摄此中。报法高妙,非登地菩萨,则不能至;斯等下位,咸皆不及,故云难阶。

阶者梯也,登堂之道也,亦所乘以升屋者。指报法高妙,小圣下位,难阶而升,故不得而至。

四、言小圣尚且不及,况底下机,更当绝望。

答中有二:

一、顺问难且许垢障凡夫难生--垢者三垢贪瞋痴,障者三障惑业苦,欣趣者欣求趣入。

二、明正由佛愿之强缘,小圣凡夫,皆悉往生高妙报土,是偏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别意超世本愿故也。

顺问者意,且从通报,云实难欣趣;正由以下约别报,答五乘齐入之由。

五乘自善,非入报因;唯以托愿,为其正因,故云「正由」。

知实难欣趣,是信机也;托佛愿齐入,是信法也。

「托佛愿」者,托依投义,依投佛之愿力,同前所云「皆乘(托)弥陀大愿业力(佛愿)」。前举报身报土之因云:「一一愿言称我名号」等,摄诸愿归第十八愿;今明生因,言「佛愿」者,指第十八愿,其义显然。

本愿所成之弥陀,本愿所成之极乐,本愿力为强缘所生之凡夫、三乘圣者,五乘齐入,此皆佛愿强缘使然。

「强缘」者,「增上缘」也,所谓(《善导大师全集》第二二页):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五乘齐入」、「莫不皆乘」,都由「佛愿力」为「强缘」、「增上缘」也。

「致使五乘齐入」--初约机恶,且许难生;后约法德,正示齐入。

此「齐」字有总别二意。

「总」者齐乘佛愿之意--不论根机,不论圣凡,不论善恶,唯依佛愿得入高妙报土。

「别」者有二,齐上与齐下。

「齐下」者--三乘之上机,同凡夫之下机往生。

「齐上」者--凡夫之下机,同十地之上机入报。

齐之言者,亦示他力一因一果,简异自力多因多果。亦即五乘皆齐依托佛愿,同一本愿称名念佛,即是一因。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所言「同一念佛,无别道故」,即此义也。齐入真报,同证无为涅盘法身,平等一相,即是一果,善导大师《法事赞》所言:「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又言:「净土无生亦无别,究竟解脱金刚身」,即此意也。

得其齐者,佛愿所为,毫非己功,故曰致使。

此问答亦显示「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义也。

众生称念为「因」(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弥陀愿力为「缘」(第十八愿之「已取正觉」),往生报土为「果」(第十八愿成就之「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因缘和合故。

弥陀本愿果报土,自力诸善不能至;
三乘圣人与凡夫,齐托佛力平等入。

(三)何谓报土?何谓化土?

「报土」即是报身佛所居住,广大无边,纯然无漏,清净庄严之国土,此国土是酬报此佛因地所发大誓愿、所修大功行而成就之净土,谓之报土,亦即依彼佛因地之大愿大行所成就真实状态的净土,在种种不同佛土之中属于最高等最胜妙的净土。

「化土」即是化身佛所居住,有大小种种限量之国土,具名「变化土」,又称「应化土」。「化」是变化之义,适应对方根机所假现变化之佛土。此应化土亦有净土与秽土之别,为教化未登地之菩萨所现之应化土属于净土,为教化声闻、缘觉、凡夫所现之应化土属于秽土。如释尊于此世界教化二乘及善恶凡夫,故此世界即是秽土之应化土,应化土即是应身佛所住之土。

「极乐报土」是酬报弥陀因地超世愿行所成就之果报土,故于十方诸佛报土之中,无伦无比,超胜诸佛报土。如《大经》所言:「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善导大师亦言:「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剎最为精。」

阿弥陀佛,是酬因报身;极乐净土,是酬因报土;专称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此是弥陀本愿。如是因,如是果。

善恶凡夫,依弥陀「本愿称名」所得生之土,即是极乐世界之报土,而非化土(应化净土),亦非凡圣同居土(凡夫与圣人杂居之下等净土)。其报土者,《往生论》所说二十九句之庄严功德,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即是其土。《平等觉经》名其土言:「无量光明土」,《往生论》说其土言:「莲华藏世界」,又说其土相言:「究竟如虚空」;此皆真实报土之相,唯本愿称名所往生之净土也。此乃本宗根本宗义,不可混淆,大师之「凡夫入报问答」,可谓简明扼要,坚确不移。

「报土」亦云「受用土」,弥陀与极乐圣众所共同受用法乐之高妙报土谓之「极乐报土」。

此高妙报土,乃是弥陀为十方众生,经过五劫思惟,超发四十八大愿,又经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经此愿行圆满,始得成此报土。此清净报土,纯然一味,无有品位阶级。善恶凡夫,只要称名念佛,即是托佛愿力,必得生此高妙报土。弥陀名号,圆具万行万善万德,是故念佛,能得大利无上功德,成佛之因无不圆满,故得横超品位阶级,往生快速成佛。然有「内证」、「外相」之异。

论其「内证」,往生即得无上涅盘之妙果,与弥陀同得无量光寿,所谓「入佛境界,同佛受用」。

论其「外相」,从佛位降下一级,成为菩萨,此是从果降因之「示现相」。何以故?若据《大经》下卷「众生往生之果」的经文,便知乃是为行「闻法供养,说法度生」之事,故言有时集会讲堂,闻佛说法;有时往诣十方,供养诸佛;有时列诸佛道场,利益众生。此等行事,若以佛身,即不相应,故现菩萨之相。

外相虽现菩萨,内证乃是涅盘;故往生报土,皆得佛果。

又,若就《大经》下卷之初,及《小经》之文,亦知乃是「从果降因」之示现相。

虽分「内证」、「外相」,然亦皆平等:「内证平等,外相平等;内证无上,外相无上」。故《大经》「依正涅盘」之文言:「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此即是证悟同一涅盘之相,无二乘三乘之别,无上下阶级之分。

故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最后之结论,以「的取三愿」(十八愿、十一愿、二十二愿)证明「往生报土,速成佛果」之义。亦即依第十八愿之力,往生报土,依第十一愿之力证入灭度(涅盘),依第二十二愿之力,至一生补处,而游诸佛国,开化众生;当下「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引此三愿,证明速得之理。

二十二愿所言「超出常伦诸地之行」,显示往生报土,当下直入一生补处,超越十地,不经一地至一地,故亦不经一劫二劫等,往生即超劫超地直至菩提。故龙树菩萨言「往生不退至菩提」,善导大师亦言「一入不退至菩提、同因同行至菩提」。同以「本愿称名」为因行,是故往生即得不退,往生即至菩提。

又所言:「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此之「修习」,即前所言之从果降因,毫无所缺,行菩萨之事;非修因感果、从因修果之修,应知。

(四)凡夫入报,全托佛愿(摘自《善导大师全集》六八三至六八八页)

有关弥陀净土是报是化的问题,诸师或谓之应化土,认为既是凡夫能往生的净土,应是劣等的应化土;或谓之凡圣同居土,认为既是凡夫圣人都能往生的净土,应是凡圣杂处而居的下等净土。

对此道绰禅师已于《安乐集》第一大门之〈三身三土章〉纠正之,而说明弥陀净土是报土非化土。今大师亦于〈玄义分〉之「会通二乘种不生」的一节,断定弥陀净土既非应化土,也非凡圣同居土,而是极为高妙的报土,所谓「是报非化」,同时举出《大乘同性经》、《大经》、《观经》等三经证明是报非化之义。

然而像如此高妙的报土,凡夫如何往生呢?为了显明此义,大师特别设立问答的方式而言: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这便是有名的「凡夫入报论」:弥陀净土是高妙的报土,而一切善恶凡夫都能往生,其所以得生之因,系全托佛愿他力,而非凡夫自力。

诸佛的报土虽也是胜妙的净土,然凡夫、二乘自不用讲,高级菩萨也有无法进入者;如《仁王经》〈教化品〉所言:「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可是弥陀报土是酬报第十八愿「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成就的净土之故,既是高妙报土,同时也是十方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逆谤阐提——都能往生的无比无伦的报土,是超胜诸佛报土的报土;这也正显明弥陀本愿力的特别殊胜。

此问答中,「报法高妙」等是问弥陀本愿力所成就的报土是法性身土,是弥陀本身的境界,大乘圣人、小乘圣人以自己之力尚且不能进入;烦恼炽盛,业障深重的凡夫怎能往生呢?对此大师答以垢障凡夫以自力信自力行不能往生 (信机),但由于完全乘托弥陀本愿力(信法),致使五乘——人类、天众、声闻、缘觉、菩萨——机类同生报土。

在此大师说明弥陀救度之机很低,是恶业凡夫;往生之土很高,是高妙报土。如此胜益,皆因托佛愿力,显示弥陀本愿是五乘齐入,万机普益之法。

「五乘齐入」之「齐」是「同一」之意,在此显出「一因一果」之义。若论五乘,凡圣善恶各不相同,因既千差,果亦万别(多因多果);然而五乘同舍自力,同托佛力(一因),同生报土,同证法身(一果)。

十方众生有等觉菩萨,也有五逆谤法,若依自力,则各人果报千差万别;若依弥陀愿力,则上下无别,一同往生高妙的报土,一同证悟光寿无量的极果。

可知往生西方不是靠自力,乃是全靠佛力,故不论众生的身份资格:不论男女老少,不论缁素贤愚,不论罪之轻重,不论行之有无,不论心净不净,不论念一不一,一切不论,但凭本愿,专称名号,必得往生;亦即但凭弥陀不思议的本愿力,十恶五逆,谤法阐提,皆得往生。故往生极乐,不论自力,只论他力。

欲生净土之人,应先知弥陀本愿,弥陀已预先为我等成就极乐世界,预先为我等成就往生之功德资粮,也预先为我等成就消除旷劫以来所造一切罪业之名号功德力;由于我等不知不信,故未能领受弥陀功德,因而继续虚受轮回。今日信知,只要称念弥陀名号,即是乘托弥陀愿力,必得往生弥陀报土。此即「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义。此信一信永信,贯彻一生,更不再疑。

若不乘弥陀愿力,等觉菩萨不能往生,何况凡夫;若论凡夫,尚且无力脱离六道轮回,何况往生高妙报土。五乘自力非入报土之因,唯托本愿才是正因。所谓:

愿力成就之报土自力心行不能到
大小圣人皆共同唯托弥陀本愿力

不论根机,不论善恶,往生报土,唯依弥陀本愿之力,不依行者自身之力。

众生皆是杂毒之心,虚假之行;唯有弥陀是清净之心,真实之行。因此,不论众生修行之力,只论弥陀本愿之力。

不依众生的资格论生不生,应该就弥陀之本愿问信不信。信者得生,疑者不生。

本愿法门是凡夫正机,他力信行,报土往生。亦即极愚最下之人,依极善最上之法,生极高最妙之土。

九品皆凡 极乐是报 凡夫入报 全托佛愿

(五)凡夫入报,证同弥陀(摘自《慧净法师书信集》「净宗法师补答」一二五至一二七页)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别愿所成之报佛报土,佛之自受用还成往生众生受用故,众生往生证同弥陀。虽证同弥陀而不名佛,仍名菩萨、声闻、天、人等者,「但因顺余方」耳。又,一土唯有一佛,纵余佛助化,亦示现为弟子。

往生彼土者,悉皆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即是候补佛位,候补佛位即是有成佛之功德而尚缺成佛之名位,故从极果佛位退而一等,现处补处之位。既居弟子位,则「长时闻法,历事供养」等,如《大经》言乃是菩萨应行法式,不似此土闻法之缘吝,而无由得觐佛也。此正显往生彼土之胜妙。

善导大师或言:「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或言:「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或言:「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净土菩萨光明与弥陀光明相较有与夺二意。夺而论之,「诸佛光明,所不能及」,何况菩萨人天。与而论之,「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至其然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弥陀光明还成往生众生光明,故得十方如今赞弥陀光明而赞之。无论与夺,皆显弥陀光明不可思议。慧净法师正从与边赞弥陀光明不可思议,释尊亦谓「昼夜一劫,尚未能尽」,岂必局于数行经文乎;加之又明言「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然则,弥陀净国唯是诸佛深智所行之境,吾等罪恶生死凡夫测度思量,毫无其益,唯可相续称名,疾生净土,则一切自明,不劳他问。故善导和尚言:「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也。


三、平生业成

(一)典据、字意、宗义

典据:「特色」举出三十一则,在此略引四则经论法语以明。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言:

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文言: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言:

经言「十念」者,名「业事成办」耳。

善导大师《观经疏》言:

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

字意:平生,与临终相对;平日、平时,现在活着之时。业成,往生之业因完全成就圆满。亦即:往生净土之业因现在即已完全成就圆满,现在完成人生目的(往生弥陀净土),不必等待将来、临终。

宗义:本愿即是称名,称名即乘佛愿,乘愿实时业成。称名往生,全仗佛力,不是自修之力,没有累积之功,自然不待将来,现在往生已定,永除临终恐惧。

(二)平生业成,不待临终

十念--相续称名念佛之意。

业事成办--略称「业成」,业因成办,自己往生之业因完全成就圆满。

平生--与临终相对。平日、平素、平时,现在活着之时。

平生业成--自己往生之业因现已完全成就圆满,现在完成人生目的(往生弥陀净土)。

不体失往生--不待将来或临终,亦不论临终境缘之善恶。

不论何人,不论平生,不论临终,愿生称名,皆得往生。

平生遇法,平生业成--不体失往生。

临终遇法,临终业成--体失往生。

念念业成,不待临终或将来。

善导大师《法事赞》言: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阿罗汉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有三种自然:

业力自然--如杀人堕狱,如是因,如是果。
忆佛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

愿力自然--第十八愿言:「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法尔自然--如火必烧,水必湿,食必饱,饮必润。
知而不「愿生称名」,如知有药而不服,知有船而不乘。

摄取不舍--《观经》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临终佛迎--《小经》言:「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龙舒净土文》〈备说〉:

昼必有夜,必为夜备;暑必有寒,必为寒备;存必有去,必为去备。
何为夜备,灯烛床蓐;何为寒备,衾裘炭薪;何为去备,福慧净土。

今日为明日准备--民生物品。

现在为将来准备--经济健康。

今生为来生准备--往生净土。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来生比明日先到。有智之人,平生之现在即应完成来生之备。

(三)必定来迎,故名业成(摘自净宗法师《阿弥陀经》直解)

经文说临终佛圣来迎,有人遂以为一生念佛,往生都是不定,临终见佛来迎,往生才算决定,往生之业才算达成,也就是所谓的「临终业成」。这显然是对经文的误解。

这有二点理由:一、既说临终来迎,可知在此之前往生之业已经成就,如果往生之业不成就,不可能有佛圣来迎。即如世间婚姻,也要事先确定,至时才有迎亲嫁娶;婚约未定,不可能迎娶。二、如果说是临终业成,临终必须有往生之业,可是经文临终的时候不说念佛,缺少往生之业,更谈不上什么业成不业成。往生之业,是在平生「若一日若七日」的念佛,临终只说佛圣来迎,可知往生之业成就于平生,临终佛菩萨自然来迎,也就是「平生业成,临终来迎」。

然有临终业成者,此则限于临终念佛之人,如《观经》下品,因为平生不曾念佛,直到临终才遇到善知识教以念佛,所以是临终念佛、临终业成;本经所说为平生尽形寿一向专念的人,临终不论有没有念佛,阿弥陀佛都来迎接,即是平生念佛、平生业成,不可说为临终业成。

又据《观经》,临终一念念佛,往生之业当下成就,阿弥陀佛应声来迎,可知当念念佛,当念业成,念念念佛,念念业成,并非念佛累积到某种程度往生之业才成;又可知所谓的往生业成是成在阿弥陀佛名号本身,众生念佛,即是以佛的成就为自己的成就,并非阿弥陀佛没有成就众生的往生之业,众生称念而能自己成就往生之业。如同箱中先有宝,伸手即能取到宝;阿弥陀佛名号中本来就有众生的往生,众生称名立即获得往生。

《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因地发愿说:「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若不成就十方众生往生之业于名号中,则不取正觉;必须名号中成就十方众生往生之业,才取正觉。《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又说:「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从弥陀来说,十方众生的往生之业,阿弥陀佛十劫之前成佛之时,就一体成就在其正觉名号之中。从众生来说,发起归命念佛之一念,名号功德成为众生所有,当下往生之业成就。善导大师说:「南无者,即是归命;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业成不坏故,自然念念不舍;业成满足故,自然「一心不乱」。善导大师以此而说:「一心专念弥陀佛名,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凡一件事,若未成,则仍有不确定的因素;若已成,则无任何不确定因素。一心专念,念念不舍,往生之业已成故,说为正定之业,否则不能称为正定之业。

四、现生不退

(一)典据、字意、宗义

典据:「特色」举出十则,在此引用数则经论法语以明。

《无量寿经》言: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阿弥陀经》言: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龙树菩萨《易行品》言: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称其名号。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实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字意:现生:现在还生存在娑婆世界,尚未到极乐世界。不退:亦名「必定位」,亦名「不退转位」;将来决定成佛之位,不退转成佛之位。现生不退:现在娑婆世界即己获得不退转位,不必等到往生极乐世界方才获得。

宗义:弥陀本愿名号具足万善万德,此万善万德让于称名之人,所以称名愿生之人,现生即已完全成就将来往生成佛之正因正业,于此娑婆世界虽是凡夫,已获不退转决定成佛之果位,将来诞生极乐,自然升进成佛。

(二)现生不退,不待往生

不退:亦名「正定聚」,亦名「必定位」,亦名「不退转位」。将来必定成佛之决定地位,不退转成佛之位。

人有三种:决定不退,名「正定聚」;决定流转,名「邪定聚」;随缘不定,名「不定聚」。

若生弥陀净土,不问圣凡善恶,必定证悟涅盘;故唯有正定聚,无二亦无三。

今,决定往生,心行具足之念佛人,因中说果,亦名正定聚,即是「现生不退」,因为弥陀「摄取不舍」故,临终「佛圣来迎」故,因果「法尔自然」故。其「经证、理证」已于本篇(四、现生不退)举出经论释之文,在此略就「经证、理证」并「事证」,作一补充说明。

《无量寿经》释尊于「第十八愿成就文」解释第十八愿言: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阿弥陀经》言: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论何人,一旦愿生彼国,皆能即得往生。此「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之「即」,是「实时即」或「异时即」,若依龙树菩萨《易行品》之〈本愿释〉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及〈本愿偈〉言: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实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便可一目了然,「即得往生」之「即」是「实时即」,非「异时即」,换言之,就是「现生之时」,「即」已「住不退转」,此谓之「现生不退」。故「本愿称名」之念佛人,已得「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的身份。

《易行品》又言: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称其名号。

或言「实时」,或言「此身」,此即「现生不退」之理。

又,若以《阿弥陀经》之经文左证,亦甚为明确,经言: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欲生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之经文,便可明知,愿生称名之念佛人,现在平生尚未临终之时,即已获得正定聚不退转之果位,不等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是故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下卷亦言: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凡欲成佛道,必须发心励行,生生世世,愿心坚固,正见不失,历经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如是愿行圆满,方得佛果;而此乃自力难行道,佛言:「末法时中,罕一得者」。然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之时,「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令诸众生,功德成就」(无量寿经)。此功德之宝,皆在六字洪名之「南无阿弥陀佛」之中,故此名号,万善具足,万行圆备,是万德所归,即是万德结晶,具足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功德,能令称名愿生之念佛人,现生即已完全成就将来往生成佛的正因正业,此即佛言:「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之意。是故「本愿称名」之念佛人,必得往生弥陀之「报土」,而且已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从因说果,因既已完成,果亦自然决定故。

愿生极乐,专称佛名,心决定时,净土光中,现其色相;
例如须达,将造祇园,心决定时,于虚空中,现天宫殿。

是故,心行相续,业成不退。

五、结劝

综上可知,弥陀以此称名本愿,誓救十方众生,不论善恶贤愚,悉皆平等普度,毫无一人遗漏。

任何众生,只要称名,即乘本愿,必得往生;直入报土,不历阶层。

现生即蒙,弥陀光明,摄护不舍,消灾免难,增福延寿。

临终即蒙,弥陀圣众,莲华来迎,往生报土,速证佛果。

平生之时,已得往生,不俟临终;

现生之时,已得不退,非待极乐。

一旦临命终时,即入弥陀报土,与佛同证,光寿无量,紫磨金身。

此即「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意也。

此弥陀救度的四点特色,以「本愿」论之,有下列五点:

1.弥陀救度--救度是:主动地、积极地、平等地--本愿之「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2.本愿称名--方法是:简易地、安乐地、稳当地--本愿之「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3.凡夫入报--对象是:不论地、无别地、普遍地--本愿之「十方众生,五逆谤法」。

4.平生业成--时间是:平生地、立即地、决定地--本愿成就文之「即得往生」。

5.现生不退--证果是:现在地、圆顿地、殊胜地--本愿成就文之「住不退转」。

弥陀本愿救度对象之「十方众生」,即是「不论任何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恶人,统皆包含,无一遗漏;善导大师释言「一切善恶凡夫」,亦言「垢障凡夫」。真正「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

任何众生,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只要称名念佛,即是乘佛本愿,如此即可真正名为「念佛人」。必得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已非娑婆凡夫,已是极乐圣数;现生永被弥陀光明摄取不舍,命终直入弥陀报土速证佛果。往生不假万行回向,证果不历品位阶级。奇特胜妙,超出思议。

只要称名念佛,无藉劬劳修证,不必观想参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当下圆明,无欠无余;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机亦能臻其域。

人人可修,人人可证;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绝待圆融,不可思议;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可谓:至简易、至稳当、至直截、至圆顿;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如是弥陀救度,念佛法门,千生叵遇,万劫难逢;既获见闻,远庆宿缘,决定信受,终身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