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佛教的前途在那里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佛教的前途在那里(第一讲)
时间:公元一九九○年三月廿一日
地点:佛光山
一.融和尊重
二.团结包容
三.互赞互助
四.乐观进取
时代的趋向,促使社会不断的更新,佛教须有新的观念,才能自我更新,才能推展法务。换句话说,佛教的前途,必须要靠我们佛教徒重新调整思想,重新估定价值,兹有下列意见,希望佛教界建立共同的体认--
一.融合尊重
佛教讲究行解并重、福慧双修、动静一如、悲智双运的融合德行。但因在弘传时有地域、风俗、民情、时间等的不同,还有个人修持的法门不一,致有所谓南传北传,显教密教,禅宗净土等宗派之别,但大家所信奉的佛陀却只是一个。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将信仰自我设限,而使佛教的僧团分裂。
说到融合尊重,中国佛教不愧为大乘教区,在许多方面可以看到。如:南传的比丘到大乘的国度来,大乘的佛教界对他们都非常礼遇。反之,大乘佛教的比丘到南传的国度,所受的待遇却如一般信徒。以圣印法师为例,他在中国佛教界是相当受尊敬的大德,最近在泰国受小乘比丘之法,大乘的中国佛教界并不介意,反而是南传比丘来受中国大乘教法,他们不仅不肯认定,而且必定会非常计较。再论密教的活佛、仁波切对显教的态度也是一样,他们认为显教僧信受密教的灌顶为理所当然,但密教的喇嘛皈依显教则不应该。佛教发展至今,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已不容许各宗各派自高自大,应该融合尊重,才能更成其大。
我们为使佛教不要分歧,故要提倡佛教的融合尊重,即南北传的佛教要互相融合、互相尊重,显与密的佛教要互相融合、互相尊重,僧信间的佛教要互相融合、互相尊重,男女众的佛教要互相融合、互相尊重,传统与现代的佛教要互相融合、互相尊重。在同一教主佛陀,同一三法印和四圣谛的教理,同一三皈依仪制之下,不应互相排斥、互较嫡庶,应该互相融合、互相尊重。
融合的方法,必须要彼此尊重;不互相尊重,则彼此无法融合。佛门讲究不轻后学,年仅八岁的妙慧童女,大智文殊向她顶礼,世人不赞妙慧而美其文殊之德行;赵州八十高龄,到处云游行脚,向年轻的禅者问道,世人不夸青年僧伽的成就,反而尊重赵州谦虚。所以有志不在年高,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成佛。故在佛教今后融合时,必须彼此尊重各自的制度、各自的习惯、各自修行的方法。现在社会上的企业家,非常注重国际合作,到处都有跨国公司的设立;教育界的留学生交换、教授交换;学术界的出版品交换、知识交换;其它各行各业,所有的文化交流,都奠定了天下一家的型态。
故此,佛教若不迎头赶上时代潮流,彼此融合尊重,是不会有前途的。君不见《弥陀经》里的净土众生,每天清晨都“各以衣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不是互相融合尊重吗?
二.团结包容
团结!团结!千百年来大家都高喊团结,但团结不是说要你来跟我团结,要你在我的领导之下,不能有异言异行,我才允许你跟我团结。这不叫团结,这是要人投降,要人作俘虏;这是占领,不是团结。
团结是相互的、平等的、包容的,是容许相异的共同存在。在同中容许有异,在异中容许有同,彼此尊重,相依共存,这才叫做团结!不能认为同行是冤家,不能认为同行应相轻,不为讨便宜而侵犯别人,不为逞己快而讽刺别人,不为忌彼好而打击别人,更不会为获私欲而伤害别人。泰山因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因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
团结不但是包容,更要分工,眼耳鼻舌虽同在一体,但必须分工合作,才能成为健全之体。手指有长短,但各司其用,如果少了一根手指,就会觉得不方便。因此,佛教各宗各派、各大各小、各南各北、各显各密,可以各传其教,各为所为,不管再多的个体,但可集合在一起,精诚团结,彼此包容,共为佛教兴隆而携手合作!
说到团结,这不是口号,要确实的实践;说到合作,不是虚应故事,要真正的宽大包容。所谓你我彼此要团结包容、大小上下要团结包容,连横合纵要团结包容,权能异见要团结包容,僧信男女要团结包容,寺院教会要团结包容,教育文化要团结包容。身为佛陀弟子,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们心中,我们心中还有什么人事物不能包容?不能团结呢?
三.互赞互助
普贤菩萨的行愿品中,“赞歎功德”是学道行门之一,释迦牟尼佛与弥勒菩萨同时修行,但佛陀能提早成就佛道是因多修赞歎法门,故寺院中朝暮课诵时都在唱赞颂偈。一个对真善美不懂得赞歎的人,不随喜说好话的人,是不会领导人,不会和人相处的。学佛,要不时的给人爱语和布施,适当的赞美是度众最好的方法。今日佛教界到处毁谤,到处是非,信徒帮助自己的师父批评他寺的长老,青年学者轻视年老者顽固乡愿。在党同伐异的情形下,这个不好,那个不是,造成佛教界一片乌烟瘴气,哪里里有青天?哪里里有好人呢?
在佛教界,你有学问,他说你只有学问,没有口才;你有口才,他说你只有口才,没有修行;你有修行,他说你只有修行,没有慈悲;你有慈悲,他说你只有慈悲,不会办事;你会办事,他说你只会办事,不会英文;你会英文,他说你只会英文没有佛法……到处摧残,到处打击,难道这就是佛教所提倡的爱语布施?这就是佛教所提倡的口头功德?
目前的社会,尤其佛教界,亟需要有一次提倡“说好话”的运动!让“欲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的圣言,真正能实践在僧信之间!
互赞不够,还应该互助,四摄法中的利行,就是现在人的服务精神。能服务助人必属富有,自己富有必愿助人,不肯助人必然心性贫穷,无力助人之故也。
“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是互赞互助最好的明证,我们呼吁大家都该建立互赞互荣的观念,我以一句话赞你,我以一举手助你,常作“不请之友”,中国几千年来那种老死不相往来,那种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思想,早就不应存在了,我们现在要的是和谐服务的社会,和乐清净的僧团。
四.乐观进取
佛门讲究庄严、肃穆,但非槁木死灰,或悲观冷淡,诸佛菩萨的慈祥姿态,是由内在的法喜禅悦引伸出来的,故身为佛教徒要将乐观欢喜的性格常驻心头,要将积极进取的精神,注入生活。佛教现在为人所垢病的,是太过冷淡,是太无表情,所以一个喜悦性格的养成非常重要。我们不仅在求己乐,而是要把欢喜快乐布满人间!
弥勒菩萨的欢笑,是多么可爱的姿态;观音菩萨的慈祥,是多么可敬的丰采。现在举世大众,不喜欢悲惨世界,不喜欢冷酷无情。哪里里能洋溢着庄严与欢乐,哪里里就拥有最多的众生。
乐观不是消极的享受,是积极进取的利人。“牺牲享受,享受牺牲”,这是现代人的精神;“欢喜地菩萨”、“禅悦藏菩萨”,也都秉持着乐观进取的精神,服务众生。富楼那到输卢那国去弘法,甘愿把生命布施众生;玄奘大师到印度求法,“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这就是以乐观进取的精神,为教为人!
所以,我们要将大乘乐观进取的精神普皆回向,要让众生欢喜,先从我们有喜悦的心性和微笑容貌做起。
目前的佛教,如能融合尊重,团结包容、互赞互助、乐观进取,必定能树立佛教的新形象,佛教前途必定大有可为!
佛教的前途在那里?(第二讲)
一.创办教育事业
二.加强文化传播
三.提倡悲智行愿
四.组织信徒共修
一.创办教育事业
佛教,本来就是佛陀的教育;佛陀,就是一位伟大的宗教教育家。佛教的教育,是人格的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是超凡入圣、解脱苦恼的教育。三藏十二部经中,长行、重颂、譬喻、本事,都是教化众生的上等教材。佛陀每次对弟子说法,观机逗教,举喻说事,都是深入浅出的教育例证。
举世各地,教育发达的必然是强大国家,文盲多的地方必然是落后地区。尤其宗教负有社会教化的责任,如果不重视教育,没有施教的人才,怎能改善社会风气?怎能净化人心?
我国过去丛林寺院,就是供给十方衲子参访修道的学校,所谓“饱参诸方丛林客,不知此中有悟无?”即使到了近代,清末民初诸老,创设僧伽学校、师范学堂,太虚大师更设立了许多佛学院,尤以今日台湾,儿童有星期学校、儿童夏令营;青年有青年会、大专社团;信徒有信徒共修会、信徒讲习会;专业的有各级佛学院、佛学研究所。佛教徒觉醒了,佛教徒知道教育重要了。
但是,我们仍觉得遗憾,有很多方面,我们需要进步:
1.为佛学院订定高、中、初各级层次。
2.为各级佛学院考试评定合格教师。
3.为佛学院订定各级标准教材。
4.订定佛学院设备标准。
5.加强培养佛教教育行政人员,给予认定。
6.佛教教育应共同组织一领导中心。
7.学生毕业后,优秀者应协助其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
8.各佛教学院学生应有院际间的共同活动,如论文、讲演、梵呗、书法等各种竞赛。
9.规定布教师、住持、监院等应由佛学院毕业学生充任。
10.呼吁所有佛教徒支持佛教主办的玄奘技术学院、华梵工学院、慈济护专、西来大学。如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支援“社会大学”,使其更扩大,都会功不唐捐。
11.设立各大专院校佛学社团所有社员会考制度,认定其资格,以便使其为佛教服务。
12.鼓励佛教界多设立奖学金会、贷学金会。当初如无安道诚奖助惠能大师十两白银,何有这位一代宗师?
这以上的十二点意见,盼佛教界能有共识,各发心为教育的长老们,能够注意,佛教教育必更有进步和成就。
二.加强文化传播
说到文化,佛教非常重视文字般若的传播。《金刚经》中有四句偈的布施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功德,十法行中更提倡书写、演说、披读、印经的利益。若非鸠摩罗什、玄奘三藏等翻译经典,何有东土佛法?日本佛教为人称道,除佛教教育普及外,即为对佛教文化的重视。明治维新时,鼓励大家撰写佛传,目前日本的佛传,不下百种之多。台湾目前佛教的文化出版,五色缤纷、百花争艳、万家争鸣,此中不乏佼佼多士,只是多数精致不足,曲调不高,例如,一再翻版影印,不能更新;一再互相转载,少有创作;一再分人分我,不够默契;一再过份保守,空乏无力,故特建议如下:
1.将目前所有佛教杂志,依读者和性质分类,分别改为<佛教青年>、<佛教儿童>、<佛教妇女>、<佛教史学>、<佛教生活>,以便读者选读他的需要。
2.成立资料中心,让有心的人研究佛教时,非常容易找到他的需要。
3.佛光山筹备的电脑大藏经、电脑大辞典,能早日问世。
4.佛教需一份报纸,<福报日报>停刊,非常可惜,希望有心人再接再励。甚至设立电台、电视台。
5.联合佛教各方人才,出版一份够水平的学报。
6.奖助佛教学者,鼓励撰写佛学论文、佛教文艺、音乐诗歌等。
7.奖励佛教藏经、古典著作,分别标点、分段、注释,增加索引,便于阅读。佛教所有出版品,要通俗化、文艺化、生活化、美术化、音声化、图表化。
8.各佛教团体,经常举办各种学会,甚至国际会议。
9.每一寺院,每周应定期举办一次“佛学讲座”,或各种座谈会。
10.寺院设立的条件,除佛殿外,起码要有一个小型的图书馆,小型的讲堂。
11.奖励优良的出版品,如此次行政院新闻局颁给佛光大辞典、文殊杂志及普音的金鼎奖。佛教团体应给佛教文化人的奖助,例如印顺长老,就应得到佛教文化人奖。
12.有系列地出版专书,如佛史专书、唯识专书、禅学专书等。因为专书,才便于学者的研究。
关于佛教文化的问题很多,如稿费的问题、版权的问题、赠阅的问题、流通的问题,甚至佛教徒应养成读书求解的习惯问题等等。
这些建议,如获佛教界重视采纳,获得解决和共识,则佛教文化更能发挥辉煌的效果!
三.提倡悲智行愿
佛教讲究智能,但尤重慈悲;重视慈悲,更重行愿。诸佛菩萨都是依靠悲智行愿成就道业。佛教要兴隆,佛教徒必须要有悲智行愿;佛教所以衰微,也是因为佛教徒没有悲智行愿!
如何考察吾人的悲智行愿?例如你每年度多少众生?每年读多少经论?每年为人服务多少?你发了什么大心?你立了什么大愿?你实践了什么行门?你完成了什么修行?
我们可以回顾古圣先贤:如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立愿“若不成佛,誓不起座”,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如来十二大愿,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也是以慈悲行愿为实践行门。玄奘大师西天取经,沙漠失水,“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往东土一步生”;鉴真大师到日本弘法,六次遇难,大海漂流,发誓“为大事也,何惜生命?”四弘誓愿,更是每一个大乘行者所应奉行,兹对现代佛教徒所应奉行的悲智行愿的行门,建议如下:
1.成立电话法语中心,让求助无人的苦闷者,用电话诉说心事,给予一些佛法的指导和慰问。
2.成立佛法咨询中心,为一些社会有疑难的人,因佛法给予心理辅导,解决其生活、职业、家庭、感情上的问题。
3.参加病患者慰问团,有组织、有计划的到医院,或到家庭里慰问病患者,诵经祝福,佛书赠送,都能助其健康。
4.送医药到偏远地区,如慈济功德会、佛光山云水医院,让健康的人出钱,为穷苦的人看病。
5.举办妇女求职中心,现代乡村妇女到都市求职,往往遭坏人所骗,若能在求职前为其解决食住问题,有一个求职的缓冲时间,免为坏人所害。
6.组织急难扶持会,一般人常说救急不救穷,正此之谓也。
7.成立养老基金会,因为久病床前无孝子,社会上许多孤苦老人,若由某一社团或基金会,代其雇人照顾,免其孤单无依之苦。
8.创办收容之家,因故一时无家可归的老弱妇孺,急待给予暂时收容,以便重新调整身心,再创前途!
9.日行一善,日发一愿。
10.说好话,动好念,不断的忏悔,不断的精进。
11.薪水所得十分之一作为布施。
12.安排每一周之内有数小时为信仰或慈善服务。
佛教所有人等,不论在家出家,不分男女老幼,如果能拥有悲智行愿,则佛教普及社会,深入人心,指日可待。
四.组织信徒共修
佛教徒重自修,不太重共修,不少佛教徒在家烧香礼佛,甚少到寺院共修。就是出家二众,也喜欢独居,不乐共处,此处一精舍,彼处一佛堂,分散了佛教的力量。
尤有甚者,佛教徒不了解佛教,平时不要佛教,直至临终的时候才想到佛教,这都因佛教没有创造共修的环境。寺院是共修的道场,但那是出家人的,在家信徒则不易有份。
现在已有不少寺院道场为信徒举办一些共修活动,如念佛会、禅座会、报恩会、讲经会等,但大都不能满足信徒的要求,兹为扩大信徒共修的范围,贡献意见如下:
1.成立老人俱乐部,现在许多退休的老人,在家无所事事,近于等死,若能利用寺院房舍,供给老人活动,如下棋、品茗、抄经、论道等,老人的经验、时间、财富,必定对寺院也有莫大的帮助。
2.成立职业训练辅导中心,有些佛教徒,因无专长,在社会不易求到职业,各寺道场若能视如自己子弟,助其职业的训练,如电脑、打字、插花、烹饪、驾驶等都可。
3.成立佛书交换研读会,因为可读性的佛书,都要购买,若能十人或百人,购佛书数种,交换研读,甚至交换心得,实进德修业之良方。
4.成立社区布教所、村里念佛会,方便共修。
5.举办两地信徒相谈会,互相切磋解决疑难。
6.组织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打扫环境,种植花树,广结善缘,佛教自然予人好感。
7.举办家庭普照,度其亲友参加佛教活动。
8.组织参访团、朝山团,学法显之西游,效善财之南询。
9.成立儿童星期学佛班,让儿童接受佛法的薰陶,敬上慈下,完成佛化家庭的理想。
10.组织佛教慈爱团,定期为慈善机构义务服务。
11.参加八关斋戒会,学习僧伽的生活。
12.举办研讨共修会,以家为主,互相轮流主持。
佛说:“佛道在众生身上求”,国家不能没有人民,宗教不能没有信徒,寺院团体和信徒合作,共同运用各种方便,则佛教人口必定能大量增加!
未来的佛教,如能
一、创办佛教事业,
二、加强文化传播,
三、提倡悲智行愿,
四、组织信徒共修,
必能促进佛教的发展,则佛教之前途,必兴隆无疑。
佛教的前途在那里?(第三讲)
一.佛教应该人间化
二.佛教应该现代化
三.佛教应该大众化
四.佛教应该生活化
一.佛教应该人间化
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生在人间。佛陀,道道地地的是人间佛陀;佛教,道道地地的是人间佛教。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这说明了佛法除人间以外,别无菩提可求。
佛教领袖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说明学佛“要从人乘行果完成大乘佛道”。
遗憾的是:佛教里一直重视出世思想,忽视人间事业。假如一个二、三十岁的青年出家,从出家的第一天开始,师父就急急忙忙的要他了生脱死,好像人一出生,就应该忙死。生的问题尚未解决,怎能忙死?就是《弥陀经》鼓励人念佛往生,也是“不可少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哪里里说有不先福利人间,就能了生脱死?
佛陀所以成佛,也是要在人间“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人间事业未能建成,人间佛教未能庄严,不服务社会,不福利人间,只想自己一个人了生脱死,这岂不太过自私?这岂不给人讥为自利?
更有甚者,除自己忙死以外,还为别人忙死超度,只要某一人家死了一个人,除念倒头经外,还要入殓、殡葬、头七、二七、直至七七,甚至百日、周年,真是人死时,才想到要僧侣念经。人死的佛教,或寄望死后的世界好一些的佛教,完全与人间脱节,佛教哪里有生气?僧侣哪里有活力?
佛教除常为死者服务外,对生者也要他排除世俗的喜悦。如说发财是贪心,黄金是毒蛇;夫妻是冤家,相爱是罪恶;儿女是讨债鬼,亲人是魔眷;欢乐是放荡,享受是罪业。所以,世间上的黄金宝物、眷属亲人、福乐享受、功名富贵,都该放弃。过去传教徒鼓励信者舍弃人间,抛妻弃子,入山修道,埋没佛教的人间性,致使佛教衰微,了无生气,是功?是罪?明眼人当可察知。
即使不闭关不入山者,居于道场,也是灰色人生。看那些面无表情,心无热力,当说不敢说,当笑不敢笑的修道者,如何为人间增添欢愉喜乐?如何为社会带来幸福祥和?
故此,吾人不得不提出佛教需要人间化的主张。佛教如何人间化?兹提六点意见:
(一)思想言行人间化
在思想上先为自己建立人间佛教的思想,《华严经》的“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就是人间佛教的思想。从人间佛教的思想,必然会产生人间佛教的言行,歌颂人间的善美,赞歎人间的和乐,推动利他的工作,发起助人的服务。对贤能者不嫉妒而尊敬,对守份者不暴戾而友爱;感恩知足,喜舍为善,创造美好的人间。
(二)发心发愿人间化
《劝发菩提心文》说:“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我们每一发心,必为人间的利益着想;我们每一发愿,必为人间的庄严用心。发向道心,健全自我;发慈悲心,普利群生;发头陀愿,努力作务;发菩提愿,完成佛道。对人间有心,对众生有愿,必能有益于未来的人间。
(三)净土极乐人间化
我们一提到净土,就会想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其实净土不只西方,离我们最近的弥勒净土,比西方极乐世界更容易往生。还有我们所居的娑婆世界,也可转为人间净土,只要我们这个世界,没有恶人的侵扰,没有政治的迫害,没有经济的缺陷,没有情爱的纠纷,没有交通的事故,没有环保的污染。有的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有的是善良同胞,相互敬爱。这就是人间净土的实现,何必一定另求净土?
(四)福乐财富人间化
我们有一个不解的疑惑,就是有些人轻视当前的福乐财富,把希望寄托在琉璃世界,或极乐世界,今生贫穷不要紧,只要将来生到他方世界,享受福乐财富。其实人间化的佛教,你可以拥有无限的福乐财富,佛教不是叫人不要钱财,不可享乐;佛教叫我们获得净财越多越好,享受禅悦越妙越好。即使世间上的福乐财富有限,我们也可以体会佛法里的法喜,探索信仰里的财富,享受心里的世界,拥有全面的人间。那才是建设真正福乐财富的人间。
(五)修行实践人间化
现在的人,一说到修行,好像即刻就要离开人间,火速往生到其它世界。念佛的人跪在佛堂,祈求弥陀的接引,假如阿弥陀佛真的现身在他面前,要带他离开人间,不知他是否真能够非常欢喜放下他的家产妻儿?否则,这不是互相矛盾?一面求生西方,一面留恋世间。禅宗历代祖师,只求人间开悟,只求人间作佛,不求往生他方。所以人间化的修行实践法门,是五戒十善,是四无量心,是四弘誓愿,是六波罗蜜,是人成即佛成。
(六)戒律规范人间化
佛教中的僧众,有僧众比丘、比丘尼的戒律;信众有信众优婆塞、优婆夷的戒律。但佛教的戒律,太看重消极的止恶,缺乏积极为善的精神。在戒律中,大都不可这样,不可那样;我们今天需要的是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所以我们应该认为八正道才是戒律,六度万行才是戒律,四摄法门才是戒律,饶益有情才是真正的戒律。人间化的戒律,一面固然消极的规范身心,止恶息罪;一面应更积极广修善行,广作善事。唯有建立人间佛教受持菩萨道的戒行,那才是未来佛光普照的人间。
二.佛教应该现代化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在世间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佛教,法久弊生,这是自然的现象。现在要紧的如何除弊更新,中兴佛教。佛教应该现代化,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佛教现代化的阻碍,是一些保守的大德没有衡量未来,没有评估时势,甚至捧出圣言量来:“我所说者,不可更改;我所未说,不可增加”。因此对一些创新的适应时代潮流的弘法方法,难以认同,牵绊扯腿,阻挡了佛教的发展。
南传佛教,一直重视圣言量,自高自大,故步自封,信众除了供养以外,别无他途为佛教奉献力量,比丘尼教团一直不能成立,其它文教慈济事业不见增长。好比从事政党者,于既获利益后,再不肯分享他人,如此怎能进步?怎有发展?怎能扩大?
其实南北传佛教共遵的四依止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就已经为我们佛教现代化做了原则性的指导。当初佛陀住世时,并未用钢筋水泥建屋,现代寺院庄严堂皇,大都钢筋水泥所建;过去并未有电器设备,今日道场都早已电器化。请问依圣言量的大德们,您们有打电话吗?您们有乘飞机吗?现在时代不同了,科技、环保、高楼、信息、把时代整个都变动了。契理契机的佛陀,如果从常寂光中再现人间,他也一定要指示您和我们大家都要现代化!
佛教如何现代化?兹提六点意见:
(一)弘法布教现代化
过去弘法布教,只是大座讲经,近代太虚大师讲经用黑板辅助讲说,竟给人讥为妖僧。现在讲经,黑板已进步为白板,已进步为投影机,已进步为幻灯机,已进步为电视机,这不知该怎么说了。
佛陀当初说法,观机逗教,有时举例,有时说喻,本事本生,神通无碍,这就是现在讲究的实物例证。古代大德,讲经时分科列表,复讲小座,这也无非权宜要听者能够听懂,故弘法布教的方法,不怕更新,不怕现代化。现代的弘法方法,现在有人在电台讲经,有人在电视说法,有人发行杂志,有人印赠佛书,有人监狱念佛,有人到军中举行皈依,有人学校登台授课,有人在工厂随缘讲道,有在街头讲演,有在会堂说法,体育馆中法音宣流,中山堂里出和雅音,有的用歌舞,有的用献供,佛像供在国家会堂,钟鼓响于都市民间,有的用麦克风作狮子吼,有的用无尽灯作光明藏,猗欤盛哉!佛教弘法布教的现代化,希望大德们再接再励,因为有您们的辛苦,才有今日蓬勃的人间佛教;有您们的智能,才有今日现代化的弘法布教。
(二)文教信息现代化
常有人说:佛教的慧命在文教上面。现在应更进一步说,佛教的发展,应该重视信息的运用。唯有文教信息普遍现代化,则佛教的传播,深入社会大众中,将指日可待,不为难也。
在文化方面,从四十年前的琉璃经舍、台湾印经处,到现在多家的佛教出版社,多家的佛教书店;有佛教文化公司,有佛教百货公司;有办佛教福报,有出新闻周刊;赠送的经书到处皆是,定期的刊物各地皆有。学术性会议经常举行,图书馆设立林林总总,尤以《佛光大藏经》、《佛光大辞典》,获得教育部金鼎奖,更为佛教文化写下新的里程碑!
在教育方面,从四十年前日治时代的佛教练成所,光复初期的佛教讲习会,到现在的幼稚园、托儿所、慈济护专、玄奘技术学院、华梵工学院、西来大学、佛学研究所,以及各寺院所经办的中学、佛学院,总算起来不下百数十家之多。
在信息方面,现在各寺院各佛教会,都在采用电脑作业,把信徒资料用电脑归档;传真机、复印机,在各寺院已不算希有;佛光山更和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等校合作,把大藏经输入电脑。
不过,我们希望文教信息现代化,这还不够。因为文化方面的古本影印,盗版流通,滥写滥印,精美不足,实有损佛教文化形象。我们希望佛教所有出版物,都能标点、分段、注释、索引、题解;都能重新打字、照排、美工、精印、发行。
教育方面更应先从培养人才着手,办中学没有师资人才,办大学没有师资人才,办佛学院没有师资人才,未来就是行政人员也不容易一时储备。尤以佛学院教材课本的编印,学生程度的分等,技能训练的加强,信心教性的培养。信息方面更应该注意、加强、普及,最好有一佛教信息训练班,训练专门的信息人才。因为唯有佛教文教信息的提升,才能将佛教文教信息带上更现代化的目标。
(三)事业经济现代化
佛教过去重视道业、学业,不重视事业。在宗教中重视事业的是天主教、基督教。可以说全世界都有天主教、基督教的医院、学校、服务等机构;日本佛教比较提倡佛化事业,大学、中学、百货公司、大饭店,可以说各宗派竞相设立。可怜的中国佛教,由于过去不重视入世事业的现代化,佛教经济靠田产收租,共产党把田共产瓜分了,国民党把田三七五也分了,没有事业经济来源的佛教,今后怎能服务社会?怎能福利群生?
近年来,台湾佛教由于信徒人口的增加、福田供养的普遍、法会油香的收入、经忏佛事的增加,共修集会的补助,虽然佛教经济不成问题,但是何若有事业更能为佛教经济打好基础。
台中菩提医院是佛教医院,但办理得不见起色;花莲慈济医院,为佛教争取莫大光彩;佛光山云水医院送医疗到偏远山区,成绩也有可观;全省佛教办有很多幼稚园、托儿所,可以说有声有色。
我们希望的不光是佛教的慈善事业、文教事业而已,现代化的佛教事业,应包括工厂、农场、保险、银行、公司,所谓工农商等,佛教寺院可以鼓励信徒设立,僧信合作,为佛教经济的发展,为佛教事业的现代化立一个楷模!
(四)建筑设备现代化:
近年来各地寺院道场不断翻新、扩建、增设,实在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想到三四十年前,大陆的名山古刹不谈,在台湾,教堂都建在十字路口,但你如到某一个寺院访问,只要你走到无路的陋巷,环境卫生最差的地方,那寺院道场就到了。可是近年来,观光胜地,大路高楼,都有寺院的建设,建材也采用现代产品,遗憾的是除正殿为佛座以外,其它的厅堂,大都用来供奉禄位,安座佛像,甚少注意到现代化讲堂、简报室、图书馆、会议厅、禅堂等的设立。因此,寺院道场再多,不足为佛教担当现代化的任务。尤其寺院的设备显得不够高雅,不很实用,例如一个大型客厅,皆不多见。现在社会上的信徒,集合一部或两部以上的游览车到处访问朝山,比比皆是,各寺不是以大殿待客,就是斋堂茶点。其它庭院空间、活动场所、停车位置、卫生设备,在在都应注意。因为建筑设备现代化了,才能接引现代化的信徒。
(五)组织行政现代化
过去的丛林寺院,非常重视组织。所谓四大堂口,四十八单职事,堂主书记,分有列职、序职,真是井然有序,上下互尊。遗憾的是政府法令破坏了佛门清规,监督寺庙条例,多不合理;只认管理人不认住持,住持沦为雇员,破坏传统,一个寺庙两个头,僧俗争端,纠纷时起,恶法恶行,莫此为甚!
当然,现在四十八单职事,在寺院中已不够应用,例如现在寺院,多办有养老育幼事业、心理辅导、护理医疗、水电总机、社教说法等,应有新的职事名称安立,尤以现在社会变迁过大,设若没有适应现代的组织,吃亏损失的仍然是自己。
现在寺院组织行政最大的缺点,就是住持没有任期,一任住持,至死方休。职事没有进修的机会,彼此没有轮调的制度;滥收徒众,滥受戒法,师道没有尊严,伦理不受重视。更有甚者,经济财物全凭个人处理,致使问题重重。寺院住众,大都只凭道德良心,不重法制规章,行政经验固然缺乏,公门常识又差,若不建立现代化的组织行政,混乱一团,可以想见!
(六)会议礼仪现代化
过去丛林寺院,只有上座开示,初学闭眼聆听,很少开会议决。戒律中虽有三番羯摩、诵戒布萨,但已少人奉行;民权初步、会议常识更少人注意。现在时代进步,到处有里民大会,各种座谈会、协调会,尤以寺院有信徒大会、佛教会有理监事会,如果不重视会议法规,不重视众议公论,不守时守分,不敬你赞他,必然不能适应时代。
现代人的生活里多了一项会议,另外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例如求法的礼仪、参访的礼仪、殿堂的礼仪、共处的礼仪、行坐的礼仪、进退的礼仪、问答的礼仪、宴会的礼仪等,如果没有活动集会的认知,如果不明白这现代化的常识,不是现代人,怎能弘传现代佛法?
三.佛教应该大众化
佛法往哪里里求?佛法在大众中求。《维摩经》云:“众生即佛国净土”,佛陀经常说:“我是众中的一个”,所以佛教非常大众化的。
《华严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可见佛陀说法大众化的程度。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不舍弃一个众生,可见佛陀对大众的重视。
非常遗憾的是有人总想把佛法学术化起来,成为少数人研究的古董。谈玄说妙,自得其乐,怎奈违背了佛陀的本怀,忽视了佛教根本以大众为基础的精神。佛法僧三宝,僧团即众义,舍弃了大众,则无佛法。“以众为我,以我为众”。《金刚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是大众化的佛教,不是与众生有关的佛教,就已经不是佛教了。
常有人说,从政的妙诀,“民所好,好之;民所恶,恶之”。佛教传教者也应有此契机的方便。当然,我们要化导社会,不应为社会所化。但世人皆爱金钱、爱情、名位、权力、眷属、物质等等,但我们不能一概否定,一概要世人发出离心,放弃人间。我们应适当的引导大众的正思,来过合理的经济生活,正义的政治生活,服务的社会生活,慈悲的道德生活,尊重的伦理生活,净化的感情生活。
因为世间金钱爱情不一定是不好的东西,“法非善恶,善恶是法”,好比金钱可以救人,但也可以害人;爱情可以给人幸福,但也可以给人烦恼。所以大众化的佛教,当肯定的肯定,当否定的否定,不可把大众所依靠的世间全部否定了他的价值。
佛教要如何大众化呢?也提供六点意见如下:
(一)生活行为大众化
佛门僧侣也有多种性格:有的乐于山林宁静,有的喜好都市人多;有的性好禅坐独修,有的钟爱持名念佛,有的苦行发心,有的乐观进取,有的弘法传教,有的广结善缘。不管怎样,僧侣应有大众化的性格,应有为大众发心服务的愿力。
我们见过不少的禅和子,人虽在深山古寺潜修,但当百年过后,仍把一生仅有的些许积蓄,拿出来请客堂为他布施“供众结缘”,所以即使孤僧头陀,最后仍不忘大众的重要。
过去的禅者,“饥来吃饭,倦来就寝”,就是大众化最标准的生活行为,一个初学者乍到丛林,禅师总是叫你“吃茶去”,“洗钵盂去”,“扫地去”,“锄地去”,这都是要你不可忘记生活行为,不可忘记生活行为大众化!
大众化的生活行为,就是不要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面,不要古怪,不要偏激,要面对现实,走向社会,靠近大众。随缘随众,为教为众,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内要有大众的功绩,身上要有大众的恩惠,大众为我,我要为大众。
(二)深入社会大众化
要入深山容易,要入社会很难。入社会,化社会,有时没有能化社会,反被社会化了。千百年来的佛教,就是因为不能深入社会,和社会脱了节,致使佛教和社会大众疏离,不能在群众中植根。
佛陀成立教团,最初用托钵乞食维持生活,这就是要和社会大众结合在一起,在僧信之间,财法二施,等无差别。
维摩大士是一个深入社会的大乘行者,《维摩经》中介绍维摩大士说:“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佛陀到娑婆浊世度众,观音在各趣现身说法,地藏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语,维摩有随缘度生的方便,所以我们提倡大众化的佛教,要能深入社会。佛教僧侣不一定只在寺内清修,可以到军营作军中布教师,可以到监狱作监狱教诲师;可以担任大专院校的讲师教授,可以在各地医院负责心理医师;可以问政而不干治,可以参影而不演;可以协助劳工运动,可以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唯有深入社会,佛教才能大众化!
(三)文宣传播大众化
现在的社会,一切都靠文宣,公司行号开幕要文宣,选举公职人员要文宣,图书杂志流通要文宣,各级学校招生要文宣;文宣文宣,一切都靠文宣。宗教的传播,更要借重文宣。天主教、基督教,是最重视文宣的宗教,近来,连妈祖宫、一贯道都在注重文宣。其实佛陀最重视文宣的价值。例如对一切经义,一再鼓励大家读诵,可惜目前佛教界,自命清高,披说、书写、辗转流通。以为行善不欲人知,功德才大;其实为了影响力,为了广度众生,不可忽视文宣的大众化。
中国佛教会支持的电视“光明世界”,慈明寺支持的电视“大法轮”,佛光山支持的电视“甘露”、“信心门”、“佛学讲座”、“禅话”等,十多年来,台湾佛教日渐兴隆,这不能不归功电视的文宣传播,和诸大德的讲演弘法,以及书刊出版发行。
当然,我们佛教界的文宣仍然不够,例如:通俗化的大众读物不多,文艺化的大众读物不多,妇女、青年、儿童等的专刊不多,布教学的专书不多,警世的标语不多,可读的佛法手册不多,深入社会的佛法文宣更是不多。
多少年来,台湾有一位陈居士,在各地电灯杆上钉了“南无观世音菩萨”的铅皮牌,影响社会人心至深,假如能再多一些警世善语,文宣的意义就更大了。
(四)梵呗歌偈现代化
佛教的梵呗歌偈,本来是因为弘法传教的,但不知怎样的,现在都在作为赞礼修持。佛教的音乐不出山门,山门外怎有佛法呢?
佛教的梵呗歌偈庄严耐听,但不通俗,一般信徒大众不易学习,甚至有少数人不望改进,以为信徒难学,才成其专家可贵。基督教的圣诗,信徒儿童人人都会,青年们以参加圣诗班唱圣诗为乐,所以我们佛教的梵呗歌偈,不但要大众化,更要通俗化、简易化、普遍化!
六十年前,佛教两位大师太虚和弘一,合作“三宝歌”,为佛教带来了一些新气象,但三宝歌的歌词仍然嫌深嫌长,弘一大师有不少的清凉歌选,属于艺术歌曲那一类的,不易普遍流传。佛光山的“三宝颂”,自前年问世以来,短短两三年内,录音带在美国、马来西亚、台湾等地就已经流通了五十万卷以上,可见通俗大众化的音乐为人所需要了。
台大教授李中和、萧沪音,工专教授吴居彻,宜兰中学杨勇溥等都为现代佛教歌曲作了不少曲谱,星云、煮云、成一、晓云、圣印、李炳南等法师和居士,都创作了一些歌词,但这是不够的!我们要以音声作佛事,近年来,慈惠、慈容、心定、慧明、依空、依照等法师以诗偈弘法,效果辉煌,所谓“歌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我们呼吁寺院道场、十方大德,您们应奖励佛教音乐的创作,您们应提倡佛教的梵呗歌偈通俗化,不要那么艰深难学;您们应该加强佛教的梵呗歌偈普遍化,不要只在佛殿里才能听到;您们应该要发展佛教音乐不只是修行唱的,是随时随地可唱的,是大众化的!
(五)经文说法大众化
佛经难懂,这是一般社会人士的看法,所以经常听到有人建议,应将佛经经文译成白话文,其实佛经经文不难懂,只是义理不易明白罢了。如果将佛经译成白话文,义理仍然不懂,因为像鸠摩罗什的译经,《法华经》、《维摩经》、《金刚经》、《弥陀经》等,都是上等的白话文。我们现在说的经文说法大众化,是希望将经文中对人生有关系的、对生活有关系的、对做人处世有关系的、对修身安心有关系的……,将这些经文节录出来,供大众信徒读诵。如果经文需要解释,也要给大众能接受的,能应用的。
在目前有一种现象:经文读来,似乎还有一些明白,但经过讲解反而不明白了,因为讲者卖弄他的研究学问,原本浅显的佛法,他谈玄说妙,硬是把经文讲得离生活很远,离现实很远。所以我们经常有个看法,讲经说法,给人不懂,是很容易的;给人懂得,那是千难万难啊!“事要理显,理要事明”,这是讲经说法大众化的不二法门。
经文说法大众化,佛陀早有指示,所谓“契理”以外还要“契机”,契理容易契机难。我们为了契机,今后在讲经说法的时候,运用的教材,不光是正本经文,我们应该为经文列表、分析、综合、引证;我们将经文说明大意,解释名相、意译经义、列出习题;如果这还不足,我们运用实物教具,幻灯影相,电视实景,资料介绍。其实这一切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讲经说法让听者听了以后,得到实用,让佛法与他的生活有关,与他的身心有关,在他接触佛法以后,不断的要让他感觉到我明白了,我懂了,我觉悟了,这才是大众化的经文说法。
(六)慈悲处世大众化
说到慈悲处世,这是欲令佛法普及世间最重要的,观音菩萨就是因为大慈大悲,所以能够供奉在每一个人家的正厅。慈悲,人人需要,佛教徒只要有慈悲的形象给人,弘法利生,必定事半功倍。
令人难以理解的,一般人学佛以后,自我发心,勤劳修道,都有进步,只是对人的慈悲处世,不易进步。在性格上的气势、恶口、争执、计较、冷漠、无情等,给予别人对佛教产生了最不良的印象。
当然,佛教弘传者,多是慈悲有德之人,这些人大都在深山古寺中安居,甚少在社会上活动。我们希望要能把慈悲带给各层社会,要能把慈悲给予一切大众。明白说,就是将消极的慈悲,转为积极的慈悲;将有缘的慈悲,转为无缘的慈悲。
大众化的慈悲处世,只要我们面孔有表情,有微笑;眼睛有眼神,有关怀;口中有好话,有赞美;手脚肯服务,肯助人;心里有祝福,有尊重;当然继之同事、利行、布施、爱语。把法喜给人,把禅悦给人,把信心给人,把方便给人,能够如此,谁不接受佛法呢?
四.佛教应该生活化
佛教应该生活化,这是不争的需要。因为人生就是生活最重要,没有生活,何成人生?佛教为人最大的诟病就是不重视人间的生活,而人生最需要的就是自己拥有幸福的生活,快乐的生活,富有的生活,和谐的生活,情爱的生活,美满的生活等。可惜出世思想浓厚的佛教,不重视人间丰富喜乐的生活。弘扬传播的都是所谓清修、淡泊、苦行、绝情、止欲、观死等的教义,人间已经是苦海,加之这些想法,把个人间弄得更加愁云惨雾。我们赞成出世的思想,但有出世思想前先要有入世的精神;有入世的精神,然后再升华为出世的思想。其实入世出世、出世入世,二而一,一而为二,不宜分开,不宜偏废。生活化的佛教,应该是不空不有、不冷不热、不贪不拒、不执不舍的中道生活。
所谓佛教的中道生活,就是人我彼此的均等生活,就是精神物质并观的生活,就是法乐世乐共有的生活,就是生活生死同重的生活。还有:感情是用般若智能净化的感情,财富是用合理方法求得的财富,事业是用道德精勤创造的事业,信仰是用正知正见体验的信仰。
末法时代的佛教,有的重视生死,但不重视生活;有的重视生活,但生活里没有佛法。没有佛法的生活,自私、贪婪、瞋恚、怨恨、邪见、愚痴、嫉妒、陷害、……无所不有的罪恶,无所不有的业障,所以我们提倡生活的佛教,希望每个人从生活,从身心,都能做到从占有到奉献,从怨毒到慈悲,从邪见到正思,从破坏到成全。因为生活化的佛教,才是正正当当的人间生活。佛教如何生活化?兹提供六点意见如下:
(一)每日课诵生活化
做一个佛教徒,在每日生活上总应该有些佛法,有些修持。经说:“二六时中,不忘佛法”,这是不易奉行,但早晚到佛堂上香礼拜,总是需要的。
出家的僧侣、朝暮课诵生活化,确已做到,但在家信徒,常有人一提到修持,都推托说没有时间,其实修行也不一定要多少时间,即使一个最忙碌的在家信徒,早晨持诵十念法、晚间禅坐五分钟,这是很容易实践的修行。
兹提供一份在家修行的时间表:
一分钟的修行:早晨起床盥洗后,先到佛前点燃一炷香,顶礼三叩首。
五分钟的修行:或早或晚,佛前三拜,《般若心经》一卷,四句回向文。十口气念佛名号(十念法)。静坐观心(观佛像亦可)五分钟。
十分钟的修行:早晨一卷《普门品》,晚间一卷《弥陀经》,不定时的大悲咒三遍。
十五分钟的修行:礼佛十二拜,《金刚经》一卷。
三十分钟的修行:礼佛二十四拜,《法华经》、《华严经》、《大般若经》等任何经典一卷。
一小时的修行:总合前面的或增或减,可互为运用。
(二)供养斋戒生活化
宗教徒在就食前对所信的宗教教主做一个祈祷或供养,这是非常应该的。回教、耶教都非常重视食前的祈祷,佛教在家信徒则少奉行食前的信仰,出家僧徒在食前的供养咒,唱诵时间又嫌长了些。我们建议无论僧信二众,在食前应正正派派、恭恭敬敬的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或“供养佛,愿修一切善行;供养法,愿断一切恶事;供养僧,愿度一切众生”,佛教食前的供养,比耶、回教食前祈祷要好得多。祈祷感谢上帝的赐给,这是贪心;供养三宝和十方众生,这是舍心、敬心,每天实践舍敬之心,对于每日生活有安定美好的帮助。
每天食前的供养以外,每月六斋日的斋戒更应热心参樱衷诟魉旅恐芄残弈罘鸹幔恐芙鸶侦幔邢嗨屏盏囊馕叮斯卣洌型暾囊蝗找灰沟男扌谐绦颍杂谔安_的世俗生活,能在每月有六天在寺院学习出家生活,对每一个参加者提升精神性灵世界,净化身心安祥体验,有非常大的效益。希望各寺院道场推行生活化的佛教时,能够注意及此。因为做一个佛教徒,他生活里没有修行,没有斋戒,他体会不出佛法的利益!
(三)量力捐献生活化
佛法弘传利生的事业,必然要仰赖信徒的捐献供养,福田思想的价值很高,但信徒的捐献布施,必须要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形下发心。不自苦,就是自己捐出后不感到受苦为难;不自恼就是指捐出后不悔恨懊恼。信徒捐献善款,这不只是功德,而且是自我教育,因为一个信徒有长期捐献的习惯,他就不会自私、贪污,深切明白钱多并不表示富有,乐善好施才是富者。信徒捐献应以收入的十分之一或二分之一为限,细水长流,才是合法的布施。但受者接受了捐献,不可有聚集财富的观念,应该依照施者的意愿,把善款用在应用的地方,要知因果法则,施受之间,丝毫不能错乱的。
佛教徒今日捐献观念已有进步,过去只知建寺、印经、放生、装佛像等有功德,但现已知道教育、文化、慈善事业的重要。
福田,福田,你这块福田,究竟能种些什么?长些什么呀!
(四)日行善事生活化
童子军尚且日行一善,佛教徒更应该日行善事,越多越好,但什么才是善事呢?
我们认为谦逊是善事,尊敬是善事,爱语是善事,微笑是善事,感恩是善事,报德是善事,助人是善事,服务是善事,憎恶(与人无关的私事)是善事,扬善是善事,惜福是善事,结缘是善事,节用是善事,喜舍是善事,随心祝福是善事,随心欢喜是善事,……总之,对人有益而无害的都是善事,做善事为什么怕多呢?
佛教徒在生活里行善成为习惯,自己每天举心动念皆是善意,自己每天一言一行皆是善事,自然而然的自己是一个善人,起善心,做好事,还有什么困难呢?
当然,善门难开,好人难做,这也是事实;所以有些人为善遇到挫折,就悔心退意,不能坚持下去,这不算真正的善事好人。真正的善心好事,是不怕魔难,不惧困危,因为世事颠倒,人心险恶,更是需要我们积极行善不能后退啊!
(五)道场效劳生活化
一般人以为信佛就要出钱做功德,其实到道场效劳出力更有功德。
在道场里效劳出力时,就要说好话,就要生好心,所以效劳的意义就更大了。
怎样到寺院道场里效劳呢?
寺院的佛殿把它打扫得整齐清洁,庭园里的花草树木把它修剪得美观幽雅,阅览室的书报把它整理得井然有序,厨房里的菜饭帮助烧得可口,客堂里预备一桶香美的热茶。寺院就是我们信徒法身慧命的家庭,和我们色身肉体寄住的家庭并无二致,所以到寺院效劳,是信徒的份内之事,寺院僧众不但应该接受信众效劳,更要鼓励欢迎信徒的效劳,因为四众弟子共同护持道场,道场才会发出更大的弘法利生的力量!
“国家兴亡,人人有责”,“佛教兴亡,僧信有责”,佛教的前途,我们僧信四众都应该关心留意,都应该分担责任。道场效劳生活化,就是要我们把佛教、寺院、弘法、度人的发心都能实践在生活里,则佛教的前途还没有希望吗?
(六)忏悔忍耐生活化
我们佛教的行者,在修道的生活,应该要日日忏悔,事事忍耐。
曾子每日三省其身,我们每天不知要多少次忏悔才好,富兰克林说:“犯过的是人,悔过的是神,过而不改的是魔。”忏悔是进德修业的必备条件,忏悔是净化身心的必要过程:“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我们每天都应该对佛陀、对师长、对父母、对朋友说:“我错了”、“我很惭愧”、“我不该说”、“我不该做”、“我不该……”自然就会悔过灭罪!
说到忍耐,这是大家所应具备的力量,佛陀说:“布施、持戒,都不及忍耐的功德。”忍耐,不是消极的退让,是更积极的担当!
所以我们要忍耐自己的主观执着,委屈自己尊重多数人的意见;我们要忍耐自己的成见私利,委屈自己重视多数人的所需;我们忍耐自己私怨情仇,委屈自己顾念佛教和大众的利益,不要斗争;我们要忍耐自己的意气和情绪,委屈自己放弃私心私见,为教要团结合作。
在生活里有忏悔忍耐,就有力量改过迁善,就有力量担当责任,全佛教徒人人如此,佛教还怕没有前途吗?
佛教的前途在哪里里?我们在这一篇论文里提出四点意见:
一、佛教应该人间化,
二、佛教应该现代化,
三、佛教应该大众化,
四、佛教应该生活化。
我们希望这四点意见,全佛教僧信四众都能接受,则定然会有助于佛教的前途发展!
佛教的前途在那里?(第四讲)
一.重新结集三藏
二.普建八宗丛林
三.普及佛教读物
四.增强信息运用
一.重新结集三藏
佛法的流传,完全靠三藏经律论的结集。
佛法不容有太大的争议,因为有圣言量三藏可依。
尽管南北传的佛教不一,大小乘的佛教不一,显密宗的佛教不一,但大家仍依当初的结集,仍尊重结集的三藏。
佛陀涅槃不久,有一些恶性的不肖弟子就欢喜的说:“佛陀住世时,常言应行是,应不行是;应学是,应不学是;我等从今,脱离此苦,从此任意所为,无复拘碍。」大迦叶尊者等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因而发心结集佛陀遗教,以免他日异说纷纭,而来树立教法的权威。兹将有史可稽的结集,略举如下:
第一次结集:在佛陀涅槃三个月之后,由阿阇世王护持,五百罗汉齐聚于王舍城外七叶窟中,以大迦叶为上首,诵经诵律,又名五百结集。
第二次结集:佛灭一百年左右,跋耆族比丘对戒律提出异议,因此有七百比丘于毗舍离城,以耶舍为上首,又名七百结集。
第三次结集:佛灭二百年后,在阿育王护持下,由一千位比丘会于摩竭陀国华氏城,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他并自撰论事,批驳当时外道种种邪见异说。
第四次结集:即大乘的结集。一为佛灭五百年后,迦旃延子在罽宾国召集五百罗汉及五百菩萨,由马鸣菩萨笔录,撰阿毗达摩毗婆沙论百万颂;二为佛灭四百年后,在迦腻色迦王护持下,以胁尊者和世友为上首,聚集于迦湿弥罗国(罽宾),所集论文偈颂近千万言,迦腻色迦王以赤铜为钢,续写论文,刻石缄封,建塔收藏。
锡兰佛教史记载第四次结集,应为锡兰国王婆他伽马尼统治期间,在阿卢迦洞,由罗希多大上座和五百比丘参加。
第五次结集:缅甸佛教史记载,公元一八七一年,缅甸王敏东召集二千四百位高僧,于首都曼德勒举行,历经五月,将结集文字刻于七二九块大理石上。
第六次结集:在公元一九五四年,即今三十六年前,于仰光费时二年完成。
另泰国佛教认为他们也有两次结集。
总结上述,佛法流传于各地区、各时代、各种族、各国家中,不断因其变迁,而加以重新结集,其目的无非是要让亘古今而不变的真理佛法,能够历万劫而长新罢了。
目前,中国佛教的藏经,已经面临了一个困难:一因经文种类过多,读诵研究不易选择;二因古体文言太深,不易看懂;三因段落标点不清,不易明白。因其过多、太深、不清,而谓因看不懂而不看,则藏经美其名曰供于藏经楼上,实则已形同废纸,藏经不用来读诵而用来摆设,则与古董何异?
故 吾人为挽救佛法,重兴圣教,不得不发出重新结集三藏的呼吁!
历史上多少朝代、多少国家、多少大德,他们都能,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
重新结集三藏,并不同于现在大量的影印,既不重视版权,也不尊重前人的辛苦,甚至编纂人、发行者一概取消,所得利益,又不回馈佛教文化,我们对此并不赞同!甚至佛光山重新编印的《佛光大藏经》,虽然重新标点、分段、注释、题解、索引等,但我们仍不能以此为满足!我们的理想是把原有的三藏圣典,照佛光版的体例保存发扬以外,我们希望重新结集的三藏,要有更多的突破:
1.现在汉文三藏经典中,内容重复的很多,伪造的经论也有,我们希望能有一次重整和简化。
2.密教语系的经典、南传巴利语系的经典,有些汉文藏经里所无,我们应该译出加入。
3.自译经事业开始以后,译经者的不同、木刻版的差误、排印的误植,致使与原意大有出入的经典,亟须修正。
4.有关佛教新发现的古人资料,现代人的作品,也可审查补入。
5.今人佛教文学的作品、漫画,摄影的图片,雕刻、建筑的式样,音乐、梵呗的曲谱,甚至视听觉的声音、电脑储藏的信息、护教辩难的论文、法会章程的专案……,都应该重新结集加入。
6.重新结集好的三藏必须重新分类,最好像现代书籍分类,从义理上归纳,让阅读者容易查看。
甚至重新结集的三藏,将各种语文的藏经,如巴利文、日文、藏文、英文、华文等总汇成一部总藏经,成为国际共遵的三藏!
我们所以提倡重新结集三藏,除上述原因之外,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佛法从山林寺院走上社会学校,从经楼殿堂走进书店机构,从出家僧众到达在家人士,从排字印刷到达电脑信息!
重新结集三藏,重新树立佛法的权威,让现代结集的三藏,为现代人所依,则对佛教前途之贡献自不待言了。
二.普建八宗丛林
有人诟病佛教的宗派分立,致使佛门多歧,不易团结。在印度有所谓部派佛教,在中国有所谓大乘八宗,南传北传喋喋不休,显教密教议论不已。其实这些意见争论,并无关紧要,因为同为文学,内中体例还分诗词歌赋、小说散文;同为哲学,内中发扬还分东西论证,各家各说。因为法有多种,路有多条,百花齐放,万家争鸣,是极自然的现象。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最为人称道的为隋唐时期,而中国大乘八宗大都建立于此时,或倡盛于此时,其祖师如禅宗的惠能、临济,净土的善导、少康,律宗的道宣、鉴真,密教的不空、慧日,华严的贤首、清凉,天台的玄朗、湛然,三论的法朗、嘉祥,唯识的玄奘、窥基,都是这时代的伟大高僧。
隋唐佛教世称黄金时代,但并不因宗派林立而有所阻碍,反而各宗各派,竞相发展。禅门的一花五叶,净土的深入民间,律学为僧学必备条件,三论、唯识为空有建立了思想体系。这八大宗派蔚为中国佛教,缤纷灿烂,事理辉映。由于中国佛教花枝繁茂,因而传至韩国、日本、越南、星马等国,使我中国佛子,莫不以有中国佛教为荣!
现在时代潮流,也崇尚民主分流,思想信仰不同,只要互相尊重,你乘火车,他乘汽车;你乘轮船,他乘飞机;交通工具尽管不同,到达佛国的目的则一。有了铁路,为什么不可加建一条高速公路?众生根机不同,有人性好参禅,也有人性好念佛,有人喜欢谈空,也有人喜欢说有,随性分流,随派分歧,我们赞成佛教各家发挥所长,为自己所奉献之宗派,普建丛林,树立宗风,不必同一条路上拥挤。百川流入大海,同一咸味;路途虽殊,佛教空间将会更广大!对于普建八宗丛林,我们有下列意见供给教界大德参考:
1.净土宗的丛林:我们希望妙莲长老,就埔里的道场扩大规模,或煮云法师台中清凉山的弟子,发心启建,使精进佛七不致中断。
2.律宗的丛林:我们希望忏云法师,就现有的莲因寺,扩建为律宗丛林,其它如广化法师、白圣法师讲戒传戒多年,其弟子慧律、净心等,可以继其师志,中兴南山,当能获得教界赞美也。
3.密宗的丛林:现在台湾密宗喇嘛,很多在台弘法,若能集中力量,建一有规模的丛林,或田壁双喇嘛就其台中密藏院,扩大为密宗丛林。
4.天台宗的丛林:在台湾够资格兴建天台宗丛林的,首推斌宗长老的弟子印心法师,新竹的法源寺,台北县的道场,都可扩大为丛林。
5.华严宗的丛林:台北华严莲社是台湾弘扬华严有名的道场,其华严大德南亭长老的传人成一法师,可变卖济南路黄金土地及房舍,应有数亿元,至桃园侨爱讲堂附近,一山明水秀之地,建华严丛林。
6.三论宗的丛林:目前三论宗的泰斗当推印顺长老。印老的高徒极多,若是能以福严精舍为基础,建三论宗丛林,目前研究三论者极多,印老年高,可推演培法师主其事;或台中圣印法师素敬印老,若能以雾峰万佛寺为基础,树立三论宗风,诚相宜也。
7.唯识宗的丛林:目前对唯识有研究当推常觉法师、幻生法师,若是由其任何一位发心,号召建唯识宗丛林,当能引起有志者共鸣。或由悟明法师、了中法师,正在创建玄奘技术学院之时,可将唯识宗丛林与技术学院合而为一,亦能事半功倍也。
8.禅宗的丛林:圣严法师多年来弘扬禅学,近又发展创建法鼓山,可以禅林模式兴建。佛光山心平法师为禅门临济宗第四十九世,若佛光山扩大现有男众大觉寺禅堂,女众大慈庵禅堂,已具有丛林规模,不过开山时有言,佛光山继太虚大师理想,八宗兼弘,如超越八宗之外,建立另一宗风丛林,亦盛事也。
此外,我们希望以文化为主的寺院发心扩大为佛教文化丛林,以教育为主的扩大为佛教教育丛林,以慈善为主的寺院扩大为慈善丛林,以义学为主的寺院扩大为义学丛林,以国际关系为主的扩大为国际关系丛林。
我们所以提出建立佛教丛林的主张,实因目前寺院宗派不明,大都不重视传人,其顺利延续,实可忧虑。若是各宗各派都有丛林本山,则其派下弟子云集参学,培养宗门人才,使该宗法务不堕,则佛教法幢亦将不受动摇,则佛教前途必大有可为也。
三.普及佛教读物
一个宗教团体,一种思想主义,要别人接受,甚至信仰,必须有适应各种根性的读物。佛陀一再强调阅读佛经,传播佛法的功德,但遗憾的是“佛学」已成为艰深难懂的代名词,已成为藏经楼上的古董。虽然也有人致力于佛法的弘扬,可是,因其不够通俗,仍难普及社会,深入人心。
文字语言是表达思想主义的最佳武器,是宗教传播教义最直接的方法。基督教把他们的“圣经」陈列在各大旅馆的床头,神道教把他们的“善书」放在市场或公共场所,主要目的就是让广大民众接受他们的传教。他们的方法很好,可惜他们的教义前者不易为人接受,后者的内容曲调不高,假如佛教能有普及的读物,能有这些普及佛法的方法,则佛教成为社会大众生活中的幸福指南,必然让佛法成为末世众生的光明!
佛教中目前印行的佛书,最多的是《金刚经》、《弥陀经》,或是课诵本,和一些不是佛法的善书,真正能让人读后了解佛法的读物,实在不易多见。尤其印刷业发达的当代,我们仍然把古老的木刻书拿出来一印再印,仍然把有句点没有标点,只有全文没有分段的经文影印又再影印,宋明时代印行佛经多采用流金印刷,现在一般书籍都是彩色版面,而佛教本应重视佛法的流通传播,为什么我们现在反不重视印刷的精美呢?
印刷精美以外,生动的文字更重要,当初鸠摩罗什大师译经,非常重视通顺畅达,甚至长行不足,补以重颂,总使你读来朗朗上口,没有文字障碍。多少历代大师将经文改编为变文体裁,用来歌唱,如八相成道变文,维摩诘变文,为了度生的方便,如此苦心的普及佛教读物,为什么古人能,我们今人就不能呢?
基于这种原因,我们希望今后佛教界能从下列佛教读物用力:
1.编印佛化家庭丛书:佛教的重点,不一定要定于寺院,每一信者的家庭,应该就是一所道场,在家庭,拥有一部佛化家庭丛书。举凡家庭份子的需要,如修身篇、处事篇、职业篇、财务篇、伦理篇、素食篇、解疑篇、应用篇、仪礼篇、经论篇等,让家庭每一份子人人都觉得家中拥有一部佛教百科全书,凡是他需要的佛法,在家庭丛书中,都能获得实用。
2.编印佛陀圣僧丛书:宗教给人启发信仰,除教理以外,主要就是教主和圣弟子的人格给人崇敬,所以教主佛陀传记,菩萨、罗汉、圣僧的事迹,能以流畅的文笔,亦事亦理的叙述,给学者有见贤思齐的想法,最能摄受各方面的信徒。甚至善男信女见闻的证道,士农工商学佛的心得,都应编印丛书,作为入门的基础。
3.编印敦品励志丛书:佛教给予人的,不止对来生的希望,尤其对现世人格道德的完成。社会上敦品励志的书籍很多,但都没有佛法的深入与圆融。比方说:发心篇、结缘篇、律己篇、利行篇、爱语篇、除习篇、达观篇、嘉言篇等,此书能编印完成,则家庭的父母教导子女,学校的老师教导学生,机关的上司告诫部下,相交的朋友互勉互励。如此实用的佛教,谁不接受?
4.编印禅净概论丛书:佛法的经论,浩瀚无涯,但最为人普遍接受的莫过于禅与净土,但此类书籍供人研究的多,供人实践的少。比方,参禅究竟有多少法门,悟道的过程究竟怎么样?九住心的阶第,七支禅的坐法,还有语录的范例,禅僧的行谊等,都可分类编纂。《净土十要》很好,《净土全书》搜罗也广,只是我们要求更精更简,更能通达易行。
5.编印分龄分性丛书:例如男士的有工商篇、经营篇、应酬篇、正行篇等,女士的有治家篇、育儿篇、衣食篇、健康篇等;分龄的应有少年丛书、青年丛书、女青年丛书、妇女丛书、中年人丛书、无量寿丛书等。我们所以主张分龄和分性别编印丛书,主要原因我们认为今日三根普被的读物太难了,不如分开来,各取所需,各读己爱之书,比较给有心人容易契入。
6.编印文艺文学丛书:如果说到弘扬佛法的文学力量,当推文艺创作。有的人笔力如万钧之重,有的人笔如千军万马,文艺作品最能脍炙人口,最能深入人心。佛教应该鼓励文字界人士以佛经内容编写各种文艺作品,以便汇集成篇,如:小说篇、散文篇、寓言篇、诗歌篇、譬喻篇、戏剧篇等,因为佛法文学化,佛法才更容易宣扬。
现在,普及佛教文化,光靠文字丛书已经有嫌不足之感,我们更能重视所谓视听的效果,各种录音录像,能把各种佛学讲座、梵呗音乐、电视电影、连环漫画等,纳入有计划的推行之中,佛教读物果能如此普及,佛教还挂念没有前途吗?
四.增强信息运用
过去我们把佛法关在山门里,把佛经放在藏经楼上,众生未能得益,实在可惜!何以致此?佛教不重视信息传播之故也!而佛陀并不如此,佛陀是一位最重视信息传播的大圣者。
佛陀说法,一说到国土,此界他方,十方无量世界,如果佛陀信息不够,何能跟十方世界来往?何能畅说东方琉璃世界、西方弥陀净土?佛陀说法,一说到众生,天上人间,五趣六道,设若佛陀没有他的信息,何能纵论法界众生?何能解脱众生苦恼?在佛经里,佛陀经常提到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虚空藏菩萨、电神、雷神、风神、雨神,其实那都是佛陀的神通无碍,信息运用。
佛陀上升忉利天探母,目犍连到东方佛国试探佛陀说法的音量,佛陀告诉弟子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甚至畅论华藏世界里种种情形。佛陀的神通就是信息,佛陀的心力就是信息。甚至佛陀托钵乞食、行脚云游,都是将信息落实于生活之中。佛陀对社会的了解,对人心的了解,都有他自己的信息管道,故佛教未来不能不重视信息!
假如今日全世界各国都有数份佛教日报,全世界各国都有一两家电视台,则佛教活跃于群众生活中,群众需要接受信息,他就需要接受佛教!
佛教在现代如不重视信息的价值,仍然关闭在深山丛林里,形成个人自我的圈圈,坐井观天,自我陶醉,不能和世界脉搏同时跳动,不能和大众人心同时共鸣,怎么能弘扬佛法?怎么能普渡众生?怎么能解除众生的忧悲苦恼?怎么能贡献于国家社会?现在寺院里装设电话,用电话连络法务多么方便;现在道场里安置传真、电脑,大家的心意交流多么迅速!所以为了佛教的前途,我们呼吁佛教界重视信息的运用,我们建议佛教界成立下列有关信息的机构:
1.佛教通讯社: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大型的通讯社,把各种信息供应世界各地,让社会大众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佛教亦应有一个传播善行善事的通讯社,把佛教每天的活动,每天的大事,对政经的看法,对舆论的督促,甚至对一切生权(超过人权)的维护,对有关和平的倡导,让佛教能在天涯若比邻的现代社会,扮演一个和大众同在的角色!
2.佛教资料社:佛教需要各种资料社,因为佛学太过博大精深,光是要在万千卷的大藏经中,找寻一份自己需要的资料,谈何容易?现在社会上每一个机关,每一家报纸,他们都不惜一切的建立数据文件,临时需要,一查便知。现在有人研究佛学,要历史上的资料;弘法讲经,要讲说的根据资料;想探知世界各地的佛教,要国际间人事资料;想明白各种学说,各种考据,要研究考据的资料,总之,有了资料社。可以用收费的方法,维持资料社,给予大家的方便。
3.电脑询问中心:目前这个时代可以称为电脑信息的时代,现在一切学术、经济、教育、政事都已由电脑控制。人所需要的一切,都可求助电脑。现在,电脑里有人事资料,有数据档案,有统计图表,有电脑藏经。可是电脑的发达,目前仍是政府机关,各级团体所用,一般民间大众仍无法人人拥有,假如佛教界先能注意及此,成立电脑询问中心,各种征信、各种资料,都可向电脑中心查知,佛教造福大众,大众自然成为信徒。
4.开设电台电视台:弘法最容易获得的效果,当推电台或电视台,一场讲经,三五百人听讲,就算不错,但电台广播,数十万人听;电视台弘法,可数百人观看,所以世界其它国家,基督教、天主教,都有自设的电台和电视台。目前台湾佛教,在各电台电视台所播出的节目,不是有很大的效果吗?假如佛教界能自设电台、电视台,可以在二六时中,不断的出和雅音,法音宣流,佛法每日在每个人家出现,佛法必能发扬广大!
5.信息人的联谊会:我们假定将佛教报刊杂志的主持者,定为信息人,则目前的信息人彼此间都没有联谊来往,所以由佛教报刊所报导的信息都挂一漏万,或门户偏颇。设若佛教各信息人互相合作,成立信息联谊会,彼此互相交换信息,让佛教徒只要订一份杂志,就能了解全佛教的动态。
6.道场相互观摩会:佛教道场即使宗派不同,但仍如一体之五官,一家之兄弟姐妹。佛教大众不是冤家仇敌,不必同行相轻,同中虽有异,但异中仍可求同。所以我们主张各寺院可组织相互观摩会,让寺众和信徒,经常互访、互谈、互相交换心得,互相交换信息。佛教道场必因彼此相互了解,相互增加情谊,人我之间必因信息的沟通交流,消除误会隔阂,则佛教必然呈现出一片祥和之气,何忧佛教没有前途!
佛教的前途在哪里里?
我们的主张是:
一、重新结集三藏
二、普建八宗丛林
三、普及佛教读物
四、增加信息应用
佛教界若能有此共识,则佛教前途必光大无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