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佛法是救世之光;12、从学者心行中论三乘与一乘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印顺法师,三乘与一乘,一向是学教者的诤论处。三乘是权还是实?一乘即三乘中的大乘,还是出三乘外?诤来辩去,终究是不了了之。近来读到『正法华经』的译者 ──人称炖煌菩萨竺法护所译的『修行道地经』,发见附有有关三乘与一乘的古义,简单明白,特略为介绍。

从发心说,有厌离生死心与大菩提心;从目标说,有入涅盘与成佛道。由于众生的根性不一,如来的应机施教不一,于是乎有三乘道,有一乘道;有大而退小,有回小向大,成为机教相关的复杂情形。

声闻,是从来没有发过菩提心的;从佛修学,是为了自己的生死大事。其中也有两类;有的,感到三界生死的无边苦迫,再也不能忍受,虚生浪死的下去。唯一的问题,是生死大事,他对于众生,「唯欲自宁,安知余人也」。对于三界,「若闻彼土之名,战栗惶遽」。这样的根性,生怕现在不能了生死,不能得究竟。于是如来为他诃毁生死,赞叹涅盘,化现涅盘城,引导他见四谛,得解脱。这类根性,自以为究竟了,再不能自动的进修大乘;要到他;「临灭度时,佛则住前,现于大道」,这才知道没有究竟而回心向大。还有一类声闻:有慈悲心而不能广大,也能修「施戒道慧」。虽还是为了了生死,专精禅思,达到无为涅盘界。但他能自「知罗汉根不至究竟」,能自动的求学菩萨道,从佛受教而回心。修大慈大悲行,六波罗蜜多行,不着不断的空行;即还能入生死中而度众生。

缘觉,都是发过菩提心的,但是退心了。或者是过去发大心,而现在忘失了;或修六度而着相,念佛而着色相。对于这种根性,佛为说三乘道,有佛出世,于是自己去住茅蓬,岩洞,观万物从缘而得道。这两类的共同处,都是发菩提心而不了深义,取着佛身的相好。但他们到底是要回心向大的;等到了脱生死入涅盘界,佛即「为现大乘,无有三(乘)道」,这才能「不见三界,无涅盘想」而回入大乘。

菩萨,是发大菩提心的。除了退向缘觉的,也有二类;一、渐入的,解了三界如化,一切皆空;修学六度,精进的一直前进,广集无边功德,一层一层的前进。末了,方便成就,才能悟无生忍得不退转地。二、超行的:初发大菩提心,即能悟无生忍而得不退地,这是直捷地了得我法性空,「一切本无(本无,即真如的异译)而不可得分别」。你以为心为烦恼所染污而系缚吗?要知道,「用不了解,便起吾我(吾我是我我所的异译),适着便缚,以缚求脱。不着无缚,阿谁求脱」?这即是古德「谁缚汝」的教授,顿入无生的境地。如说:「慧者观三界,五阴悉如梦。以了无处所,还得不起(不起即无生)忍。道(道即菩提的旧译)法无远近,犹空无所处。心空解本无:忽如大日光,当尔时之慧,无得无所失,道无去来今,觉乃本无一」。在这心空的平等大慧中,不住三界,不着涅盘:不见有众生可度,而能大愿方便度众生;不见有佛道可成,而能大勤方便修六度:这是菩萨的利根(依龙树论,这还有三类差别)。

同归一道的究极意趣,实指平等慧的解悟本无;如通泛的说,回心向大,也可说同归一大乘了。佛法的因机设教,三乘一乘,都在学佛者的心行上立论。所以如忽略这点,以为那部经是大乘,那部经是小乘;或者说那部法是三乘,那部法是一乘,都是不相干的!学大乘法而证小果,堕入外道,这是常有的事。学者如修学大乘,修学一乘,应时时检点自己心行。看看自己的发心如何──为了生死,还是为度众生?行践如何──还是修出离行,还是慈悲六度行?悟解如何─ ─还是取相滞有,还是即心空而入无生?虽然一切众生终究是要成佛的,是要入一乘平等大慧的,但未到这步田地,决不因为读一乘经,学一乘法,就算一乘行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