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达磨大师血脉论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 演讲时间:民国84年7月 演讲地点:高雄文殊讲堂 弥陀念弥陀 念佛恩 恭录 和尚缘 校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诸位法师、诸位在家居士,今天是一九九五年,国历是七月十五,星期六,从现在开始,就可以比较放松心情来做弘法的工作。在《药师经》讲完以前,大概给整个大乘佛教的思想,有一个相当的基础。诸位如果肯用功的话,把以前讲过的重复的听,同时融会贯通,那么今生今世在经教方面,就不会很困难。 那么为什么要加强禅学方面的思想?因为禅,它是讲见性法门,在《大智度论》里讲:五度如盲,那么般若就像眼睛一样。简单讲就是说,要用般若的智慧去布施,要用般若的智慧去持戒,要用般若的智慧去忍辱,要用般若的智慧去精进,也必需用般若的智慧修禅定,这样子才能得到佛道——般若是一切的引导。 禅学为什么很重要?重要到没有它没办法成佛,没有禅学的心地的见性的功夫,你要把净土法门念得很好,很困难!因为他会在生灭里面打转,他不能体用一如,性相一如,所以这个禅学,它是佛教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在禅学方面,我们以前有讲过《六祖坛经》,还有《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师父认为这样子还不够,为了要诸位对空性思想、见性的思想彻底的了解,使我们在道业上,在一念之间能够受益无量,所以我们必需开禅学方面的课程,师父就去收集一些资料,看看哪些资料能够单刀直入的谈论,而且讲的文字能够契入见性法,那么我看这个达摩大师的《四行观》、《血脉论》、《悟性论》跟《破相论》我觉得讲得非常好,简单扼要,单刀直入,没有葛藤,非常清楚的指出见性法门是什么,所以我们今天要讲这个达摩大师的《四行观》、《血脉论》、《悟性论》跟《破相论》。 《最上乘论》是五祖弘忍大师所讲的,那么(本书)后面的《传心法要》是黄檗禅师所讲的,那不一样。因此这一本达摩大师讲了四篇,五祖弘忍大师讲了《最上乘论》一篇,然后《传心法要》是黄檗禅师所讲的。 我们这一次这个禅学,我们要用国语来讲,因为以前我们全部都用台语,台语可以在台湾省比较普遍的流传,但是因为这是见性法门,它是深不可测的。如果国语听不懂的话,那可能多是年纪稍微大一点,譬如说六十几岁、七十几岁的人,他国语比较没有办法,那么就请他老实念佛,说实在的话,这一门课程是专为年轻人开的,专为老参开的。也就是说,他必须亲近佛法僧三宝要有相当的基础,否则他没有办法,完全没有办法了解师父在讲什么,他会把一切语言化作观念,这个观念变成我们追求的地方,这就是严重的错误,这样子是永远不能成佛。因此啊,给这年轻人一个最上乘的佛道——见性法门,也给这些老参的人,也就是年纪稍微大,但是他参学参得很久,单刀直入的指出:我们见性成佛,在不生不灭的涅槃里面,过现实的生活。所以禅就是最现实,因为见闻觉知都是禅,禅也是最超越,因为见闻觉知当下就是空性的平等自性,我们要解开六根束缚我们的这个心结,也必须从六根的见闻觉知下手。简单讲,禅是既现实又超越,不离当下。 禅,它是最现实的东西,所以在禅宗里面讲,众生见一切相而束缚,何以故?因为不了解本体的空性思想。凡夫见相,而圣人见体,凡夫只有见到外表的东西,可是圣人他见到相的当下的体性,所以用一个空性的平等法,就可以贯串无量差别的现象,然后就安住在无所住的当下这一念,就解脱。 所以我们这次用国语讲,其实也希望把这个录音带流通到大陆去,因为大陆沿海地区、闽南地区,台语他们听得懂,但是在内陆的省份,就比较没有办法,所以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国语的录音带。那么我希望这个禅学方面用国语来讲,第一个可以栽培法师,因为我们这边法师都是年轻人,都是四十岁以下,平均三十岁左右而已;还有,也希望亲近师父四年以上的在家居士,有一个更深一层的体悟;第三个原因,就是希望能够把这个国语的录音带,散播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希望他们对禅学能够彻底的了解。对禅彻底的了解,就了解净土法门是绝对真实的,以后他念佛,他就会透过自性清净心念佛,就知道这个世间无一法可得。所以师父在禅学方面,有深刻的体悟,以及很大的受益,那么我愿意把我深刻的体悟,跟这一份的受益平等的布施给一切的众生,希望大家能够化烦恼为菩提,能够转凡成圣,在一念之间,契入实相空性的义理,然后对净土法门深信不疑。 现在我们来打开第一页,我们现在所看的页数,不要看左边右边,要看最底下,01,为什么呢?这样一翻就知道第几页,这样比较好一点,以后我们所讲的页数都是最下面的页数。好!现在诸位翻到第一页: [菩提达摩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菩提达摩,那么就是菩提大师,这个在从小时候,我们就看过很多的电视啦、电影啦,对菩提达摩的这个传记,做了一个简单的一个观念,他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他是个第三的太子,然后到最后的时候,他说他入涅槃,结果人家在另外一个地方碰到他,后来就命令开棺,把这个棺材打开,只剩下一只鞋子,以前电影都有这样演。那么为了使大家对菩提达摩更清楚的认识,我们在这里还是要讲一下。那么菩提达摩,他是出生在西元几年,没有人晓得,因为他是来自于印度嘛,但是他是在西元535年入涅槃的,所以出生是打个问号,可是入涅槃是西元535年。那么梵语[菩提达摩]翻译成中文叫做[道法],也就是我们法道师的(名号)反过来,法道的反过来:道法。菩提达摩叫做道法。那么在过去有很多人,称菩提达摩、达摩大师有不太一样,翻译的音或者是叫菩提达摩多罗,或者是叫达摩多罗,或者叫做菩提多罗,统统有,所以通称叫做达摩。因此无论电影、小说,都念达摩法师、达摩大师。那么达摩大师他是印度人,是我国禅宗的初祖,那么是印度第二十八代祖师,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传给摩诃迦叶,摩诃迦叶传给阿难,就是这样了一直传。。。在印度传了二十八代。二十八代以后,这个达摩大师认为,中国震旦这个地方,是大乘根器的地方,所以他来到这个地方,就一定有这个因缘,因此他在印度天竺是第二十八代,当然来到中国就变成第一代祖师了。那么达摩大师,是南天竺的香至国的国王的第三个儿子,那么他跟这个般若多罗学道,还有跟这个佛大先,并称为门下的二个甘露门,那么四十年之后,受这个衣钵。所以达摩大师到中国来时,年岁已经相当大了,你看这个画像就知道,达摩大师这个画像,双眼炯炯有神,然后满脸的胡须,然后面壁,是不是?所以我们看到达摩大师的这个造型,是不是这个样子,也没有人见过,那人眼睛一看起来,炯炯有神,所以自古以来,我们这个素描啦、绘画啦,都喜欢画这个达摩大师,每一个人都把他的胡须画得很多,电影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对他一个印象,是不是这样的造型我们不晓得,不过他来到中国时的年纪已经相当大了,至少六、七十岁了,相当大的年纪了。梁武帝普通元年,也就是西元520年,那么另一种说法,是南朝宋代的末年,达摩大师泛海到广州的番禺,这是师父这里的资料,那么梁武帝派遣使者把他迎至建业,当时候的首都,但是跟这个梁武帝不相契,因为梁武帝著相。梁武帝问菩提达摩,就说:朕造了寺庙几万间,度了十几万的出家人,功德大否?菩提达摩就说:没有功德。菩提达摩讲的是超越因果的清净自性,梁武帝问的是生灭的世间,六道轮回的因果的善跟福德而已,所以他说没有功德,功德要从自性清净的本性才能显露出来,所以两个人,一个是皇帝嘛,一个是大师级的嘛,就只能互相尊重了,话不投机半句多啊!这个菩提达摩大师认为因缘还不具足,因此就渡江至魏,就向北渡江。在这个电影上是这样讲、这样演的啦,是真的是假的不晓得,他渡江是怎么渡的呢?他就这样看一看,旁边刚好有芦苇,他就摘一个芦苇,丢到这个水面上去,他就站到水面上,电影的效果不错,就这样子划过,站在芦苇上面就过去了,那么他就止住,安住在这个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当时候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够了解,菩提达摩的用意是什么,所以那个时候他壁观,叫做壁观婆罗门,面向山崖的墙壁入定,那为什么称婆罗门呢?因为他是南天竺香至国人,有人作婆罗门国、波斯国,所以这个[波罗门],它是个国,达摩大师出生的地方,壁观婆罗门是指有一个来自于婆罗门国家,修这个壁观的一个出家人。当时候神光大师,也就是二祖,后来改为慧可大师,当时候神光在这个伊洛披阅群书,但是因为他学的到是世法,然后因为他学问非常的好,以旷达闻,他看的书看的太多了,四书五经啦,儒家的思想啦、天文地理啦、易经,无不通达,可是他内心里面还是没有办法解决内在的问题,他始终觉得这个究竟,不能给他一个真正的彻底的解脱,世法懂得很多,但是对解脱没有办法。因此他就很仰慕,据说印度来了一个黑胡子的,黑黑的,长得很高大的,然后六、七十岁的老人,但是禅定很历害,他一定有办法指引我解脱,因此就仰慕菩提达摩的这个高风亮节,因为他坐在里面都不吃的,面壁,然后到那个地方碰到下雪,跪到外面时下雪,下了三天三夜,这个神光,他还是不为菩提达摩所感动,后来啊,这个电影也是这么演的,就断臂,砍了左手,断臂求法,菩提达摩认为这个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达摩大师就被感动了为他的诚恳,因此就问他说:你所为何事啊,因何而来啊?他说:弟子心不安,弟子心不安,我这个心没有办法,始终没有办法定,不晓得自么办,书是看很多了!然后菩提达摩说问他:将心来,安汝心。你把心拿出来,我帮你安,然后这个神光就找来找去。。。。。。根器利的人就这样,说:觅心了不可得。菩提达摩就说:我已经把你的心安住了,既然了不可得,就无所住嘛,我就已经把你的心安住了!因此在达摩大师底下几年,达摩大师就把这个心印传给他,改名叫做慧可。那么经过九年,菩提达摩已经有继承人了嘛,那么经过九年就想要西归,欲归西方,交代慧可这一宗的秘奥,然后把袈裟跟《楞伽经》四卷,交给慧可大师,因为找到传人了,一个就可以了,是不是?他就会继续传下去了,不久他就入了这个涅槃了,葬在熊耳山的上林寺,经过了三年了,魏朝派这个魏使宋云度过葱岭的时候,刚好碰到菩提达摩,携带着一只鞋子,绑在拐杖上面,打着赤脚,只剩下一只鞋子,看得很清楚,刚好在这个葱岭,由西方要越过印度的葱岭那个地方,看到菩提达摩,菩提达摩用个拐杖,还绑著一只鞋子,那么师一生颇富传奇,也没有办法分辨他到底深到什么程度,是真、是伪没有人看得出来,他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大师,那么达摩大师示现这个寂灭的年代,有两种讲法,第一种讲法,是梁大通二年,西元528年,或者是梁大同元年,西元535年,但是一般人都是采用西元535年,是他的涅槃的时间,那么梁武帝后来就尊称他叫做圣胄大师,那么唐代宗的时候,到代宗的时候,谥号圆觉大师,他就把他建一个塔做纪念,他的塔叫做“空观”。他的弟子除了慧可以外,比较有名的,还有道育大师,昙林大师,还有僧副大师,昙林等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到:弟子昙林序。所以他有几个高足,慧可以外,道育、僧副,那么及昙林这三个大师。好了!菩提达摩我们就这样子简单介绍一下,给大家加强一个印象。 [菩提达摩大师略辨],[略]就是大约、大概的、简要、重点的,[辨]就是判别、分析,或者是解释。就是大约、大概的来判别、解析大乘入道,我们中国修大乘法嘛,那你修大乘法,你要入道,入道就是要门道啊,你怎么样才能走到这个门道呢?你这个门道弄不清楚啊,你就是跑到山上,自已去住过十年、二十年,你都不可能开悟,因为门路错误啊。所以叫大乘入道四行观,四种修行的观照,四行观。 那四行观呢?第一,报冤行,就是我们要认清楚,今天的因缘果报,都是宿世恶业所感,所以不要冤恨、不要忧愁。也就是说,在业感缘起当中的逆境,要能去接受,简单讲,报冤行就是我们要认命,我们不要抗拒命运的安排。也简单讲,我们要懂得,缘起法里面的果报是有定数的,是有一定的定数,我们不是宿命论,但是我们了解因缘果报。什么叫做报冤行?简单讲就是在因缘果报里面,无怨无悔,甘心甘受,自够欢喜的去接受一切的境界,那么你的心从来不动摇,也就是说不会抱怨上苍给我的这个色身,譬如说丑陋啊,譬如说贫穷啊,譬如说夫妻吵架吵得很历害,统统没有怨恨,或者是生了一个智障的儿子、残废的儿子,都不怨恨,乃至于我做一切的事业,我也从来不怨恨,我只要尽心尽力,那么关于个人的福报,赚多少钱也不抱怨,娶什么老婆也不抱怨,这样子的话,我们了解生生世世我们造恶业,今生今世人家是来报仇的,所以我们很欢喜的去接受,还债想,叫做报冤行。这样可以入道,没有这一层的观念,不能接受命运,跟命运争吵的人,是不能入道的,所以这个叫做报冤行。 第二,叫做随缘行,什么叫做随缘行呢?因为缘就是因缘产生的一种业力,不管是苦、是乐,都是我宿世所造的(业力的)感应,所以说一切苦乐不要去动摇。简单讲,一切的因缘法所显现的苦乐,或者是欢喜、忧愁,统统不要去动到这个念头,这样就能够合于道,也就是缘起就是空性,当下就是道,缘起里面有喜有乐,对不对?有忧有苦啊,意思就是说,不要在情绪化里面,一直在打转,因为缘本身就是感应力,我们造善业得乐,我们也不要执著,我们造恶得到苦,这个缘起,我们也不要动它,动到这个念头。也简单讲,在缘起法里面,没有所谓的苦跟乐,没有所谓的忧跟喜,这些都是生灭无常法的东西,所以我们要随一切的因缘,放下、如如不动,这样子就合于真正的禅法,道就在里面,如果我们一直在情绪里面高低潮,在生灭的无常法里面拼命的执著,我们根本不了解道是什么,不了解。要与大乘道相应,随缘两个字,要彻底的遵守。 第三,叫做无所求,众生他是处处贪著的,他不了解我们这个苦乐,善恶业报,是随着一切因缘来的,就算你求的话,你也离不开三界,所以我们如果了解说,有身皆苦,三界不得久居,那么对三界里面的一切贪欲心,马上全部都停止,心静如水,为什么要无所求?禅宗里面讲:求也没有用,求的东西一定会消失,只有从自性清净里面,发挥出来的这种自性的智慧,它是永恒的生命。生命有两种,一个是色身的生命、肉体的生命,一个是法身的慧命。肉体的生命无常的,你怎么求,它还是死亡,怎么求,它还是死亡、还是无常,那么只有怎么样?透过般若的智慧,了解毕竟空的道理,了解这个世间缘生缘灭的东西,不值得我们去求,当下就放下一切的贪,因为贪不到,嗔,对不对?贪、嗔就是来自于愚痴。所以我们无所求,是大乘入道的根本,活在这个世间里面,我们要安分守已,我们于世间无所求,对不对?所以禅宗说:无所求、无所得、无所惧,这是禅学的九个字,入道的根本。 第四,叫做称法行,[法]就是以“自性清净”才有称法行,简单讲就是要见性。如果没有见性,自性没有得到清净,这不能称为称法行,这个叫做妄行。所以后面有讲到:若不见性,不名善知识,如果一个人没有见性,他不能称为一个善知识。 好啦!这四行观就简单介绍到这个地方,现在继续讲第一页。 [弟子昙琳序] 昙琳,这是达摩大师的弟子,昙林,隋代僧,是隋朝的出家人,生年不详,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弟子,又称为昙林,或者法林。这个[琳],有的人没有加上左边的玉部,我们查资料,只有双木“林”,没有左边的玉部,也称为法林。那么因为他的臂,也就是手臂被盗贼所砍断,所以人家称为无臂琳。那么从北魏元象元年,西元538年,到武定元年,就是西元543年期间,为瞿昙般若流支跟菩提流支,或者是佛陀扇多等等,这些诸师把印度文翻译成中文,那么昙琳大师是担任笔受,这学问是相当好的,同时昙琳大师撰写这个序文。还有就是嘉祥大师,就是吉藏大师,所著的《胜曼经宝窟》一书当中,常常引用昙琳大师所写的《胜曼经》的注疏,所以说《胜曼经》的研究是昙琳大师的一个专门,那么他曾经编辑这个菩提达摩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一文,同时写这个序文,那么《续高僧传》卷十六慧可传,那么也是讲到昙琳大师的事绩,这个是达摩大师得意的一个门徒。 [法师者,] 诸位要注意,法师这两个字,不是指以法为师,以法师人,这是指达摩大师,这要弄清楚。法师,不是通称的法师,是专指达摩大师。达摩大师者,这个人怎么样呢? [西域南天竺国人,] 那么中国称印度当然是称西域,是南天竺国人,南印度人,天竺就是印度嘛,当时印度分为五天竺,那么他是南天竺人。 [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 [神慧疏朗,] 这个[神]字,说:这个人很神哦![神]的意思是不可思、不可测,叫做神。[神慧],他不可思、不可测的智慧。[疏朗],这个[疏]跟注疏的疏,疏通的疏是一样的,[朗]就是明达清澈,广阔或者是高远,疏朗的意思就是通达,智慧通达,个性开朗,可以这么说。心情、心性、个性怎么能够开朗呢?因为他明达智慧清澈的本性,然后广阔而且高达,所以叫做神慧疏朗,意思就是他不可思、不可测的智慧很通达,为人明达清澈,广阔高远。 [闻皆晓悟;] 只要听了他说法,多少都会有悟,悟就是明白、了悟,闻皆晓悟,他本身有这个自利的根性,他听到一切法,他就开悟,没有一样他不通达的,当然他有这个能力啦,所以他开示后代的人,也都是以见性法为指导,所以说他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他是一个上根利器的人,他见到一切的法,他就自已能够开悟,叫做闻皆晓悟,这是个大根器的人。 [志存摩诃衍道,] [摩诃衍道],就是大乘之道,他的心一向就存在、就向这个大乘之道。 [故舍素随缁,] 这个[素]就是白衣,舍掉这个白衣,这个[缁],本来是指黑衣服,是僧衣的意思,意思是指出家修行之人,所以我们有这个《缁门崇行录》,这个就是指出家人,就是舍掉白衣,就跟随著出家了。 [绍隆圣种;] 这个[绍隆]就是继承而发扬光大,也就是所谓的继往开来,绍隆圣种,那当然就是佛的种子了。 [冥心虚寂,] 这个[冥心]就是深入、深潜在心底,默默的不言,[虚寂]的意思就是空寂。简单讲,冥心虚寂,就是潜心于空性的思想,虚寂之佛道,或者是潜藏这个妄心,慢慢的观照,使妄心消除,而致虚守寂,达到了虚,就是无所生,寂就是守住这个空性,所以冥心虚寂,也就是潜心在虚寂的佛道,也可说是潜藏这个妄心,而致虚守寂。 [通鉴世事,] [通]就是通达,[鉴]就是明照,他不但对佛道,出世间法的佛道很通达,还有通达明照这个世间的万法差别相,事相。[世事],就是一切的差别相。 [内外俱明,] [内]就是内心对清净的自性悟道,[外]是指一切事相建立的一切法。所以叫做内外俱明,就是内心的心性彻底的明了,外在事相的一切法、俗谛,无不明了,这个人不得了了,跟佛没什么两样了。 [德超世表。] [德]就是德行,[超]就是超出,世表也就是说,我们说世间的表率,意思就是当代的模范。那么世表就是说尘世之外,叫做世表,超出尘世之外,意思就是说,世间人的一个表率、一个代表,那么世间的代表就是君子,他不但是世间当代的模范,他还超越它,当然就是出尘了,就是尘世之外。所以德行超出一切尘世之外,叫做德超世表。 [悲悔边隅正教陵替,] [悲]就是慈悲。这个[悔]字不能解释作忏悔,要解释作怜悯,[悔]字跟这个言部的教诲的[诲]意思是一样的,为什么要教诲呢?因为众生值得怜悯,他怜悯众生,所以悲悔边隅,意思就是慈悲怜悯的来教化,[边隅]就是边地,没有佛法的地方,没有佛法的地方,当时我们中国的佛教不是很鼎盛,也没有禅宗的思想,是不是?所以说悲悔边隅,就是慈悲怜悯这些边地的可怜众生,为什么呢?因为[正教陵替],那时候印度的佛教已经慢慢慢慢的衰微了,所以说正教已经陵替,[陵替]就是衰弱,或者是讲废弛。 [遂能远涉山海,] [遂]就是于是,[能]就是因而,远涉山海,当然嘛,从印度到中国这个地方相当远,所以不是涉山就是渡海啦! [游化汉魏。] [汉魏]就是中国的北边,那么[汉]就是中国,[魏]就是北魏,那么中国这个汉魏,就是朝代啦,中国的北魏。 [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 [亡心]就是没有信心,本来没有信心的这些读书人,到后来没有一个不归信的,亡心就是无心,无心就是没有信心,这一句话也就是说,本来没有信心的这一些学子们,后来没有一个不信仰达摩大师的。[存见之流],[存]就是心存,[见]就是我见,心存我见之辈的,[流]就是品类,怎么样?因为他不了解禅宗的平等空性,即心即佛的道理,[乃生讥谤]。讥谤这个[谤]就是言过其实而诋毁,叫做谤,人家没有那么样子的,他把他扭曲,所以可见达摩大师也受过诽谤。好像要做一个大师,他的过程就像佛陀的示现一样,被诽谤是避免不了的。 [于时唯有道育、惠可,] 在当时只有他的两个徒弟,道育大师、惠可大师,这个惠有人写作智慧的慧。道育这是个大法师,也是菩提达摩的高足。 [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 这两位出家人,虽然是后生,就是虽然慢一点出生,就是年轻人罗,但是[俊志高远],[俊志]就是崇高的志向,也可以解释作才智过人,眼见很高远,很有远见。 [幸逢法师,事之数载,] 就是幸运的遭逢达摩大师,奉事他几年。 [虔恭咨启,善蒙师意。] [虔恭]就是虔诚恭敬的,[咨启]就是咨问、启教,也就是启请开示。[善蒙师意],善于承受体会,这个[蒙]可以解释作体会的意思,[善蒙]就是蒙受教化,体会师父的用心。 [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 达摩大师感动于他,[精]就是真实的,是真正的很诚恳的,然后[诲以真道],就是教导他,这个真道就是究竟之道,因为这个禅宗一入就是如来地,没有阶级的,不论阶级的,单刀直入,悟了就是佛,没有这个枝枝叶叶,没有这个葛藤,一悟就是佛道! [令如是安心,] 所以我们众生常常讲:哎呀!只求心安。没有一个人心安,没有一个人心能够安得住,为什么?你不见性,你就有所住,有所住就心不安,在生灭法里面,假相的世间里面,拼命的怎样?产生错觉、妄想、颠倒,他的心安不下来,安不下来,安不下来就算八字、看地理,然后就搞一些稀奇古怪的神道设教的,念念咒啦、驱神弄鬼的,为什么?心不安嘛,心不安嘛!要是见性的人,这一些都可以省下来。 [如是发行,] 就是发起实行,实践的意思。令一切众生能够把心都安下来,所以师父曾经也讲过,一个佛教徒,不能够单靠一股热诚来为三宝服务,我们如果不听经、不闻法,我们的心根本没有办法安住,今天我到这个地方去工作,跟人家吵架,为什么?心不安嘛!今天到那个地方去,又跟人家吵架,你想想看,我们是个佛弟子,为什么本来是要做功德、做福德,来服务三宝的,结果因为我执、我见太重了,因为什么?他不见性嘛,不平等嘛,没有包容心嘛,跟这个也吵架,跟那个也吵架,为什么?心不安嘛!所以一个佛弟子,不能单靠一股热诚来服务三宝,你就认为你能够永远的在这个地方,不可能的!你很发心,发心要怎么样?人家来讲两句话:哎呀!那边比较好,功德比较大!又去了,心又动摇了,是不是?所以我们的心、我们的道,如风中之毛,没有真正的道,两句话就改变了,两句话就松散了,两句话心就乱了,所以说没有办法单刀直入的去实践,正因为不了解自性的东西。 [如是顺物,] [顺物]就是随顺众生,用方便善巧随顺众生。 [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 这个[壁观]在旁边写:理入。[发行],这个发行的意思,就是起而行,说:坐而观,起而行。坐着就理入,观照啊,观照就是理入,但是你总是要动啊,要动啊,要妙用现前啊,那当然要发行了,发起这个实践,是不是?要发起这个实践,要实践了。 [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 [遣]就是令,令其不著,你只要不著相,那佛道就完成了,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嘛,你要不著,那么不著的话,就没有分别心,就没有分别心跟执著心了,那么就没有颠倒了,那这个就是佛道了,所以就是遣其不著。 [此略序所由云尔。] 说其由来,如此而已。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 这个[要]就是简要、大道,你要入道,有各种法门,[多途]就是多种法门。 [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就是坐著就要回光返照,为什么?理是一嘛,[一]就是空性绝待的东西,你不悟到无生的理,不悟到这个空性绝待的理,你没有悟到见性,无一法可得的这个见性的理,你怎么修行呢?这个[理]字,全部都是指空性,无一法可得,怎么样?理入,理就是一嘛,事有千差万别,理就是平等法嘛!行就有无量的差别相,行住坐卧啦,自利利他的说法修行啦,在相上里面,要体悟到理体,所以理入就是理,那么行入就是事相,那么在事相上要磨练,然后要会归到观照的理体,那么这么样子,就可以达到性相一如,禅宗里面所讲的:就即心即佛了,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嘛!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 [教]就是言教,[悟宗]就是悟心宗,就是藉着语言去悟到自已心性,叫做藉教悟宗,这个太重要了!一般人我们听经闻法,纵然说得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在名相上打转而已,教义教理再通达,如果不悟到清净的自性,清净的见性法门,他也不过是世间的世俗,何以故?所有的言教都是生灭,所有的言教都是形相,都不真实,为什么?因为见性是心地的功夫,心地的实在的功夫,没有心地的功夫没有办法解脱,我们会在文字相里面彻底的打转,转来转去。。。转不出一个所以然,所以我们的一般人,说见性、说开悟,那只是名相的东西,所以说般若,不明了般若;说心性,不名了心性,何以故?一天到晚都把语言文字、化作一种观念,然后把观念认为这个就是真理,这就完蛋了!这个禅宗自内证的心性的东西,除非你能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去体悟到、证悟到,自内证,内证的实实在在的去相应,空、毕竟的、究竟的这个佛性,否则的话,在语言里面打转,通通是世俗法!所以讲经讲得好好的人,并不一定很有修行,并不一定能够解脱,因为他所讲的,是按照语言、文字(在世俗)里面(打转),是不是?要真正解脱的人,一定要在彻底的心性下手,什么叫做在彻底的心性里下手呢?就注意你的起心动念,如果你不悟道,至少你所起念,要往好的一方面去想,要平等、要慈悲、要无所住,这是才真正的修行人。我们不要弄得,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念《弥陀经》,念了以后,然后烦烦恼恼的,所以你要解脱啊,那还有十万八千里。我们今天如果对禅宗的见性法门,彻底的去了解,就空一切法,万缘放下,然后一句阿弥陀佛提起,就是依体起用,那不是自性佛是什么?决定上品上生。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含生]就是有情,我们绝对相信一切的有情,都[同一真性],同样一个本性,但为外来的客尘,[客尘]就是受到外境的影响,然后我们执著,化作我们内在里面的妄想,所以这个[客尘]是指境界的意思,外在的境界,我们有强烈的得失观念,不了解外在的东西,不是真实的,所以,[为客尘妄想所覆]。[覆]就是隐盖著,不能显发明了。如果你能够这么做,怎么做呢?你就会成道。 [若也舍妄归真,] 这个[妄]就是相,要舍掉外在的相,归什么?归这个毕竟空性的理,[真]就是毕竟空性的理。那么意思就是你见一切相,保持如如不动,当下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不要去妄想,不要去追遂,它当下就是我们的东西。 [凝住壁观,] [凝住]就是意志聚集专注的意思,[壁观]就是心不动如壁,心不动如墙壁一样,这个叫做壁观,所以壁观的这个[壁]其实是指如如不动,那么如同墙壁一样,这墙壁他不会动,动了它就倒了嘛,叫做壁观。怎么下手呢?怎么壁观呢? [无自无他,凡圣等一,] 观想[无自],我们这个色身只是四大五蕴所构成的,没有一个真正的自我。[无他],也没有一切外在的众生相,我们为什么会烦恼?就是我、你、他强烈的对立,贪不到就嗔,嗔不到就恨、嫉妒,就什么都来了。所以因为有自、有他,不能进入平等,以平等心来看待一切事物,因此凡是凡、圣是圣。可是我们现在修行不一样了,无自无他,无凡无圣。[等一],就是平等一如,凡圣平等一如。我们能够这样做的话,你怎么样要烦恼呢?你烦恼什么呢?烦恼有用嘛?没有用!执著有用嘛?没有用!为什么?无常的东西,不是你用执著,你就可以得到的,到临命终时,为什么你要到临命终才感叹说:唉!生命真的无奈!为什么?不可得嘛!我们想想看以前的伟人,秦始皇要不要死?要啊!蒋中正也要死,毛泽东也要死,乃至于邓丽君也要死,今天的邓小平,他还是要死的啦,随时随地就是这样,什么都没有。所以很简单嘛,多观无常,对空性的思想更容易了解。所以我们用平等的心,一如的心,我告诉你,没有人打得倒你的。简单讲,你的起心动念,都必须在慈悲喜舍里面,否则我们会坏了清净的佛性。 [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 [文教]就是文句、言教,也就是文字、语言。跟这个理[冥符]就是暗自符合,暗合道妙,暗暗的合于不可思议的妙道。 [无有分别,寂然无为,] 我们的心为什么会烦恼?就是没有办法寂静,寂然就是宁静、空寂,因为我们认为这世间有,没有办法会入空,因此你只要动一个念头,就会产生一种累积的妄想、推论、推测,那么就不是无为法,就是生灭法,动一个念头就是生灭法。我不动念头,我动什么念头?我动的是慈悲喜舍的念头,慈悲喜舍也空,我动烦恼的念头,烦恼的念头也空。当然我们要动佛陀的慈悲喜舍的念头,我们才会妙用现前嘛!所以这个无为就是没有造作,所以佛不布施、也不持戒、也不精进、也不禅定、也不忍辱,何以故?一切法空寂,那有布施相?那有持戒相?那有精进相?那有禅定相?那有忍辱相呢?一切法毕竟空寂,就具足了六波罗密。说布施有布施相,何以故?与本性相应。说持戒有持戒相,与本性相应,简单讲,自性就是一切的根,否则五度通通是生灭,人天的福报而已啊!布施,人天福报,禅定,人天的福报,精进,也是人天的福报,对不对?你忍辱,我现在忍辱,我忍辱,我忍。。。这个“我”还是没有除掉,还是世间的忍辱,还是怎么样?生灭法的,对不对?我修禅定,如果没有般若指导,你没有办法破我执、破法执,你还是生灭的世间相,五度统统是凡夫,只有般若,它是彻底的佛道。但其实啊,如果我们把般若加进五度里面去,就不一样了,般若的布施,般若的持戒,般若的忍辱,般若的精进,般若的禅定,你看看!就不一样了,用智慧布施,用智慧持戒,用智慧真正的忍辱,用智慧真正的精进,否则你怎么精进呢?你是不是一天到晚做这个、做那个,那个是相啊,你就拼命的做这个、做那个,修修福德,没有错,是人天福报,是不是?什么才能叫做修行?虽做一切事,无所做,虽吃一切饭,无所著,虽利益一切众生,没有一切众生可以利益的执著,统统没有,化作绝待的心性,完成了佛道,就这么简单。[无为],这两个字就是无所作为,也就是说你心不要动念说:我在行善,我在做什么,就是很闲的,无所事事的,所以寂然无为就是万事休啊,万事休,什么事都没有,什么诤也没有,什么贪也没有,什么嗔也没有。你动到这个念头,于我们的生死都没有帮忙,所以叫做寂然无为,佛法是无为法嘛。所以什么叫做真的精进人?那就是没有妄念,叫做真的精进人啊!精进不一定是我去洗锅子、我去除草,对不对?或者是我去擦墙壁,整天都在那边做,内在的烦恼除不掉,那不是个修行人,是不是?本性具足一切福德因缘嘛!是不是?放下这一个念头,放著,智慧、福德全部具足。 [名之理入。] 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这个当然是站在理上来说啦。但修行人不能只站在理上来说啦,要会归到行,行怎么做呢?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 其余诸行,就是万行啦,悉入此中。 [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 什么样叫做报冤的观照呢?要观照这个报冤呢?修行的道人,当我们感受这个苦的时候,我想这个世间人,每一个人都会受尽苦的折磨,所以有的人受不了就跳楼自杀了,这不能解脱。有的人受到苦的时候,就牢骚抱怨,有的人受到苦的时候,就恨这个、恨那个,恨这个命运的安排。 [当自念言:] 所以说,修行人不一样,当我们受到苦的时候,就要做这样子的观照,怎么观照呢? [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 [本],就是本心,那本心就是佛性啊,我放弃了我这个清净的本性。[从],就是跟随着。[末],就是妄想。就跟这个错觉、妄想去了,对那个清净的本来的心没有了解,竟然跟这些外相打成一片了,妄想、执著,一天到晚就是希望这个、希望那个。。。。。。结果到最后归空。所以我们放弃了我们的本心,竟然跟随着妄想心,就[流浪诸有]。流浪诸有就是轮转三有,三有就是六道轮回,就是流浪三界的六道轮回。那我们在三界六道轮回里面怎么样啊?不顺我们意的话,两个人就干起来了!所以说[多起冤憎],冤仇,[憎]就是恨。这个到处可见,你在报章杂志啦、左邻右舍啦、菜市场啦,随随都可以看到有人吵架吵得很历害,乃至于父母亲,就是活生生的一个写照,那两个说,父母亲从来不吵架的,不太可能!不吵架只有一种情形,刚刚在举行结婚典礼的时候,问:你愿不愿意娶阿猫做老婆?愿意!你愿不愿意嫁给阿狗做太太?愿意!好!结婚戒指拿出来,好!现在我宣布你们两个是夫妻。OK,那时候当然不吵架啦!带回来家里,第二天就完全不一样了,是不是啊!所以说多起冤憎。 [违害无限,] 就是违逆、伤害,无限就是拼命的想对方死,这些烦恼啊、仇恨啊、怨恨,没有办法停止啦,无限就是没有办法停止。 [今虽无犯,是皆宿殃] 今天虽然我不犯他人,加两个字,我不犯他人,[是]就是此,这个[我]要划×,改成[皆]。那么因为它这个是根据万字续藏,那么万字续藏的版本有很多跟大正藏不一样,那么我们现在所用的版本,是根据大正藏,依大正藏而修改的,是比对大正藏的,所以它如果有错的话,我们就要改。[是皆宿殃],这个都是我们宿世去残害别人,所引来的灾祸,这个不能怪别人的,是皆宿殃。有的人生病,你怎么看医生都没有办法,医生拼命的治疗,你那个病就是没有办法,这不是宿殃是什么?还有的人在做小姐的时候,然后要结婚了,结婚就是七选八选,这个不好,这个太矮了,这个太高了,这个太胖了,这个人短命相,这个人目前没有房子,嫁给他很辛苦,重新再来,看这个、看那个,然后后来就决定,嗯,这个好!就定下去了,定下去以后,生一、两个孩子还不怎么样,生了两个孩子以后,一天到晚就吵架了。他吵架就打她,然后每天哭泣,又忘记了化妆,化妆以后一擦,眼睛又黑黑的,又不好看,那个头发散乱,然后老化得很历害。因为一个人在极端的情绪的时候,他里面的荷尔蒙,它不会平衡,不会平衡的时候,这头发很快就变白,烦恼啊、操心啊、恨,这个都足以使我们的头发慢慢的掉。。。。。。然后她就怨恨:唉呀!想当然这么多人追求我,可是我就是不要,就拼命的不顾父母的反对,我就是要嫁给你,对不对?这就是宿世的殃啊,没办法啊!所以说男人也真是可恶,娶个老婆来打著消遣,对不对?闲着没事赏她一巴掌,好像是他的奴隶一样,打来打去的。所以说这个啊,说到结婚,你怎么选,婚前婚后就是不一样,这个你人没有办法,你福报到那里,你注定要跟谁吃饭,就是要跟谁吃饭,你这个男孩子福报不够,你怎么娶的老婆都是一样的,对不对啊?像我们以前报纸登的啦,有一个女孩子,她一开始结婚的时候,嫁了一个老公,整天酗酒啦、赌博啦,钱有时候是有拿回来啦,可是她很气,气他家庭不顾啦,虽然有钱拿回来,可是她对赌博、酗酒的习惯很不以为然,一天到晚跟他吵架,吵得不得了,她说:随便找都比你行!后来两个人就协议离婚了,离婚以后,她去嫁一个本来对她很殷勤的,这个男人很诈,他爱一个女人的时候,就一直拼命的献殷勤,都对她非常好,她就觉得很幸福,后来才看到说,他是一个流氓,他以前是黑道,他没有讲啊,然后结婚以后,他说:我要做事业,你以前的钱,要拿出来给我做事业,结果他拿去吸食安非他命啦,游乐啦,玩另外的女人,回来一管他,啪!就开始打了,打到最后的时候,她利用他在半夜睡觉的时候,她拿一支水果刀,三角形的,报纸有登,那刀这么尖的、长的,睡觉的时候,从他的喉咙猛剌下去,那个刀抽出来的时候,鲜血四溅,马上就死掉了,她就被抓起来。所以我们说嘛:我们一个人宿世的福报有多大,你今生今世要跟谁吃饭,共同过日子,差不多都有个定数,有福报的人,她就是眼睛蒙起来,阿珠啊!那个好不好?随便啦,好啦!只要象个男人的样子就行了,像个男人的条件就行了,然后就嫁过去了,有时候茫茫然的嫁过去,先生不错,真的呢!像是押对骰子了,不错!随便一下注就押中了,有福报嘛!是不是?有的人拼命选,选到后来还是吵架,选个英俊的啦,人高马大的啦,是不是?就以为这个是好丈夫,那可不一定,有时候矮矮的,长得憨厚可爱的,那个也不错啦,真的嘛!所以说这个好跟坏,我们都有定数跟福报,宿殃嘛!所以也不要怨恨,那么嫁了就嫁了嘛,应该守这个妇道,不要再随随便便乱来了。 [恶业果熟,] 恶业果报成熟了。 [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 也不是梵天,也不是别人,[见]就是给与。也不是大梵天给我们的,就是相信上帝那个啦,意思就是也不是上苍给我们定的,也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怎么样?是我们自己造的恶业嘛,自已要去受嘛!要这样观想,所以他来报冤,这是正常的嘛!所以我们[甘心甘受都无冤诉]。所以我们心甘情愿的欢喜接受,都没有一点冤诉,叫冤诉苦,诉说这个冤苦。 [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 什么叫做识达呢?就是见识通达,识心达本,明了一切皆是因缘果报,你就不会牢骚,你更不可能报怨。所以有一次啊,人家供养了很多吃的东西,有一个信徒来说:哦,师父你吃这么好哦!我说没办法啊,业力所牵啊,这也不是我所愿意的,我从不牢骚、从不抱怨吃这么好的东西。对啊,是这样子,因缘果报。我若吃得很差,人家说:师父,你只吃稀饭啊!我说:这是我的果报啊,我喜欢吃稀饭,没办法啦!所以好菜或是平常的菜,都一样的过日子,识心达本,一切都是因缘果报嘛。想让有钱人变穷是很困难,想让穷人变富有也很困难,人家拿那么好的食物来,我要是拒绝就不好意思了,当然就吃罗,所以我也从来不牢骚、也不抱怨吃这么好的东西。 [此心生时,与理相应,] 这个心生的时候,与理体、真性相应。 [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我们能够体察这个冤,是因为因缘果报而来的,就没有什么好冤恨的。一个人除掉贪、除掉恨,就能够入道了,进趋道业,是不是?故说言[抱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 [缘业],就是因缘业力。我们众生本来就是没有一个主宰的我,因为没办法主宰,就必须跟随因缘跟业力所转,所以苦受或者是乐受都有,叫做[苦乐齐受],统统来。 [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 以前有一个人,接这个祖师的法,叫做法子,他就拿给我看,然后对我说:慧律法师!你要不要接啊?我说:接那个也不会了生死啊,接什么?那么他觉得这个荣耀啊。我说:你接这个华严的法,你要弘扬啊!他说:华严我看不懂。我说:你看不懂,为什么要接这个法?前几天,有一个法师打电话来,他说大陆的明阳法师,也就是圆瑛法师的弟子,他要来台湾,今年八十几岁了,他希望台湾的法师要能够接这个法,还有他是曹洞宗的,也不晓得第几代祖师啦,就是楞严的法,还有这个禅宗的法,他打电话来就说:法师!你要不要接啊?我说:我不够资格接,你拿给别人好了!他是硬要,我说:那好吧,你跟老和尚讲吧。我说:老和尚几岁了?他说:八十三了。大陆的法师,他八月份要来。他说:我跟你来安排,八月二十八,你要徒弟举办仪式,这两个法统统给你接好了!我说:你叫老和尚看看,我行的话你再来啦,先见面再谈嘛!他说:就这样决定了!我说:我可不一定啊!反正接这个也不是很高兴的事情,你接下去就会变成第几代祖师了,那你就要弘扬啊。我还一次接两个,如果像以前接华严、天台,我就变成四宗祖师,四个祖师的法统统接,台湾可能没什么人才了,像我们这么烂的人,还会接这个法,实在是不可思议,这么差的,是不是?以前我都推托了,但是听说老和尚八十三了,我说:可以!可以!因为那本《楞严经》注释,就是明阳法师记录的嘛。那以后接了以后,假设有了,也许因缘会有变啦,应该是不会变啦,八月二十八,可能要作午供哦!如果没有变,圆瑛法师我就要叫他师公罗,那接法了,那圆瑛法师就是师公,那么他们那些徒弟就要叫师祖:师祖!师祖!你们师祖是什么人?圆瑛法师啊!大陆的。意思就是希望我弘扬《楞严》啦,或者弘扬禅宗的啦,可是我这个人很不孝顺,都给它会归到净土宗,我知道这个没有把握,修禅那里有把握的,临命终一个念头起来,那麻烦大啦!净土就是最稳的!不得了了,现在接这么多,以后出去的话,搞不好象八宗共祖龙树菩萨,统统你接好了,所以我对这个没有什么感受,或者是很光荣,我没有起心也没有动念,我就是随缘,反正老和尚快死掉了嘛,那就换年轻的人来嘛,我是说怕他快死掉了没人了。那个法师就说:哎呀!当今的年轻人,当然你的影响力很大啦,你不接谁接啊?好吧!我一副很委屈的样子:那好吧!没办法罗,很委屈啊。他说:通知你的信徒来欢喜啊!我说:我这个人,不喜欢排场面的哦,先讲清楚,我不喜欢铺张的哦!他说:那做一个午供总可以吧!午供可以啦,那没有问题。做个午供,就接了两个祖师的法,那没有问题,这午供太简单啦,煮几碗摆著,南无常住十方佛。。。。。。念一念就OK。所以以后要叫圆瑛法师叫师公,这一本我师公写的。当然有接是这样子啦,因缘会不会变,不晓得啦,他是硬要啦,我是半推然后半就啦,到最后很不得已就说:好!所以得失从缘。 [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 我也不觉得这是什么荣誉不荣誉的事情,有什么好欢喜的啦? [得失从缘,] 就是随顺缘起缘灭,得、失,它就是缘,缘起就是得嘛,缘灭就失嘛,那缘起缘灭当中,没有真实性的东西啊。 [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冥]就是暗合,暗地里的顺于这个道,如果你能这样观照,一切没有增减,一切如如不动,那么就合于见性之道。 [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毛病啊,放眼看天下,那一个不贪求呢? [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 有智慧的人悟到真道,然后,[理将俗反],用这个真理、理性、空性的理,将俗反,[反]就是回光返照。将事相来回光返照,会归到理体,就是借重空性的理,借重见性的理,借重无生之理,然后把这个千差万别烦恼的俗世,把它返回来清净性,所以说[安心无为],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东西,一切世俗都不真实,刹那刹那一直变化的东西,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何时了?放下就了!如果你发一个心:我都不听是非,我也不讲是非,我也不传事非,来啊!一点用处都没有,你听什么都如如不动啊,是非跟生死没有什么关系。 [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 我们这个身体是随着因缘,你怎么转没有关系,为什么?[万有斯空,无所愿乐],这八个字就是根本。万有斯空,一切的缘起就是万有嘛,斯空,当然是空嘛,那一样不是空呢?你看这个世俗,那一样不是空呢?万有斯空,心中无所愿乐。[愿]就是求,心中也无所求乐,求什么快乐?所以众生是这样子,总是迷惑颠倒,像我们台北市,最近举办一个几万人的飙舞,借大马路前面,连我们台北市长也在那边飙舞,让这些辛苦的联考的学生发泄一下,下大雨他们还在那边跳,跳的时候像个陀螺,全身在土地上打转。。。。。。学那个国外的热舞,飙舞,就这样子弄一弄,第二天,那个垃圾六吨多,制造脏乱。你今天晚上跳热舞,跳了以后,你又觉得什么样?什么都没有,明天睡醒的时候,一样啊,纳闷啦、空虚啦,坐著就开始打妄想了,看看电影啦,那边又可以好玩的啦,没钱,没钱用偷,到最后就抢了,就抓出去枪毙了,杀人放火。前几天才枪毙一个强暴十六次,那是计程车司机哦,他连续在民国七十八年、七十九年,连续犯案十六次,就是针对单身的女子,你进去计程车的时候,他就拿刀子出来,连续十六次,得逞了八次,抢夺的金项链、财宝、典当花用,就是这样子。所以这个众生啊,他这个无明卡住了,他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没办法,碰到那样的司机,你就什么都惨了!计程车司机,大半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好的,只有少数,微乎其微一二个出现,这个报章杂志一登,没有人敢坐计程车了,其实只有一二个。所以我告诉诸位,你们晚一点的话,自已要能够骑摩托车就好了,晚上叫计程车,这个有时候很麻烦的,当然如果有无线的计程车,是比较保障一点,无线的,有可查询。所以这个众生,著迷在五欲六尘,不了解万境皆空,因此就在这个无明里面拼命的造业,造了以后什么也没得到。 [功德黑暗,常相随逐;] 这个[功德],不是指自性的功德,是指善报,黑暗是恶报,我们造善业就得善报,那么造恶业就得到恶报。善报恶报怎么样?常相随逐啊,苦尽了,乐就来,乐尽了,恶就来,善恶交替,苦乐相随,世间那一个不是这样? [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 [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 如果我们了解这个地方,故舍诸有,止想无求。什么叫做止想无求呢?就是止息妄想,无所贪求。 [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 你怎么样叫做快乐?有求统统是苦的,有求就是内心里面的缺陷,无所求,本身就具足了,所以有求皆苦,无求即乐。 [判知无求,真为道行,] 这样的判别而知,明白的了知,无所求才是真正的道行,就是少欲无为无所求,才是真正修行人。 [故言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 [性]就是本性,[净]就是清净。我们本性清净的道理,称之为法。 [信解此理,众相斯空,] 按照这个道理,一切万相皆空,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无染无著,] 因为即是虚妄,你染它干什么?你执著它干什么? [无此无彼。] [无此]是无我,[无彼]就是无人,意思就是没有能所对立之相。 [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 这个是《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法本来当体即空,没有所谓的众生相,即然没有所谓的众生相,你就要离开这些众生造成你的烦恼,[垢]就是烦恼。[离众生垢],就是这些众生会带给我们困扰,是因为我们着相。所以说:法无众生,这个法,真正的法,它是无我、无众生相的,那么我们能够透视万有斯空,就可以离开这些众生之垢,因为众生而引起内在的烦恼,我们统统是受人家影响,人家讲两句话,就烦恼得不得了,或者是人家骂我们一句话,我们就恨得不得了,这个就是因为离众生垢不彻底,如果我们彻底的离众生垢,那么就没有问题。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法那里有我呢?一切法无我,法那里有真我呢?那离我垢,因为[我]而产生的连锁烦恼,叫做离我垢。 [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 [法体无悭,] 在空性清净的本体里面,没有所谓的悭,悭跟贪是连锁的。法体无悭,空一切法,那里有什么悭贪这个东西?根本就没有,意思就是本性本来就没有这个贪的东西,是因为我们妄执,[悭]就是吝啬的意思。 [於身命财,行檀舍施,] 行檀就是以身命,财就是外财,对于我们的身命以及我们的外财,身命叫做内财,一个是内财,一个是外财,怎么样?行檀舍施,就是把它布施出去。也就是说我们除了布施外在的金钱之外,还要看破这个色身,为常住、为一切众生牺牲。 [心无吝惜,达解三空,] 脱解改达解,达解三空就是三轮体空,这个三空不是我空、法空、空空,这个三空是指能够布施的我空,然后所布施的对象也空,中间布施的东西也空,叫做三轮体空。因为施舍本身,就是三轮体空。 [不倚不著,] 也不仗势什么,也不执著什么。[倚]就是希望得到。我不希望藉着这个布施而得到什么回馈,我也不执著这个布施出去的东西,叫做不倚不著。 [但为去垢,] 只是为了去垢,为了升华我们的悭贪,所以我们要布施,所以布施是为了使我们更清净。所以歇即是菩提,离幻即觉,但尽凡情,就别无圣解了。所以歇即是菩提,把你那个妄想、布施,会归到菩提。离幻即觉,布施也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只要你除掉凡夫的那一份执著,圣人也没有特别的见解。 [称化众生而不取相。] [称化]就是应机教化,应机教化众生,而不取一切众生相。 [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 [檀施既尔,余五亦然。] [檀施]就是布施,布施度即然这么样子,怎么样?其它五度,那么就是执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五度也是这样子。[余五]就是五度,六度里面的其它五度,既然布施度是这样子,其它五度也是这样子,三轮体空。 [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称法行就是无所行,就是对你所做的一切不要执著。 [达磨大师四行观终] [附达磨大师碑颂] 这是[梁武帝萧衍]的颂。梁武帝,西元464年到西元549年,活了八十六岁,是南朝南陵人,就是江苏的武进人,姓萧名衍,字叔达。他本来是南朝的雍州剌史,但是南朝主残忍无道,他把梁武帝的哥哥杀掉,梁武帝为了报仇,就举兵攻陷这个建康,另外立这个和帝。后来这个和帝庸无能,对国家也没有什么贡献,梁武帝就请他下台自已篡位。在中兴二年,西元502年,篡齐朝位改国号为梁。这个梁武帝因为影响佛教很大,所以要讲。在位的期间整修文教,国势大盛,这个梁武帝笃信佛教,有“皇帝菩萨”之称。所以将来你如果看到,有人称什么“皇帝菩萨”,这个就是指梁武帝。天监三年,也就是西元504年,宣布舍道归佛,就是说所有的道教全部废掉。天监十六年,废天下所有的道观,令所有的道士还俗,意思就是你们道教不究竟,全部还俗。佛教那时候是大盛,因为他是信佛的嘛,那一些神教啊、道教啊,全部叫他们返俗。十八年从钟山草堂寺慧约受菩萨,当时的名僧很多,像僧迦婆罗、法宠、僧迁、法云、慧超、明彻,统统受他的礼敬。首都建康有大寺七百多所,这个僧尼每次法会,都聚众几万人。大通元年527年,这个同泰寺落成的时候,设无遮大会、平等大会、盂兰盆会,把平等慈悲的精神普及万民。然后再设这个水陆大法会,所以这个水陆大法会梁武帝是办第一个,恩及水陆所有的众生。皇帝一生精研佛教教理,固持戒律,四次到同泰寺讲经,讲什么经?讲《涅槃经》、《般若经》、《三慧经》等经。梁武帝著作了《涅槃经》、《大品经》注解,及《净名经》、《三慧经》等义记数百卷。后来这个梁武帝被他的大臣,叫做侯景起兵叛乱,攻陷建康,在太清三年,经过了七天,饿死在台城。梁武帝是饿死的,他是很有志气,他就是不服、不投降,受菩萨戒嘛,一切法不可得,就坐着饿死了。粮食都缺乏,没有办法,他也不投降嘛!在位四十八年,世寿八十六岁。 [楞伽山顶坐宝日。] 这楞伽山是佛陀讲《楞伽经》的地方,然后要听《楞伽经》一定要飞到楞伽山上去,飞不上去,你不能听经,不够资格,所以到楞伽山都是讲菩萨法,没有小乘的,那么小乘的没有能力的话,飞不上去没有办法。楞伽山上都是讲菩萨法,叫你如何成佛。这菩萨山顶怎么样?坐宝日,这是比喻,比喻有一个尊贵如太阳的,[宝日]就是尊贵的意思。楞伽山顶上坐著一个好像太阳光放出万丈的光芒,底下就形容: [中有金人披缕褐。] 金人就是佛,披缕褐就是袈裟,粗布的衣服叫做褐,丝线叫做缕。那这个当然是指佛陀啦,里面有佛陀披着袈裟,在做什么?当然是弘法、讲经说法。 [形同大地体如空。] 他的形,就如大地一样的平等,那么他的体性,就如虚空一样的。因为四大,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形如大地体如空,就表示说:他说的法统统是平等的意思,无论是外在,无论是内在的体,外在的形如大地,内在的心,那么性体,就是心如空。 [心有琉璃色如雪。] 心中就像一颗清净无染的琉璃珠,它的色泽就像雪一样,雪就是晶莹洁白,就是心清净的意思。心中就有一颗如琉璃的心,透视的心,他的色就像雪白一样。 [匪磨匪莹恒净明。] [匪]同非洲的非。这一颗清净的本来的心,怎么样?不是能够可以磨练的,因为他是无为嘛,无为就是不能磨,你磨什么呢?你说我修。。。。。。修到成佛,这是方便说,本来就是佛,你修什么佛?非磨,也不是经过磨练,非莹这个[莹],就是琢磨,这个器具经过琢磨,会产生洁白色的,叫做琢磨,非莹。也不是磨练,也不是琢磨,或者是拂拭,[莹]也可当作是拂拭。很清净,永恒的清净光明,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子。 [披云卷雾心且彻。] 披云,这个云跟这个雾,注意!这个比喻无明,这个[披]就是开,[卷]就是收。无论是把这个云开开的,或者是卷在这个雾里面,意思就是不管你混在无明的众生心里面,这一颗心不是彻,就是说还是保持清净。所以这个[云]跟[雾]就是指无明的众生。就算披云卷雾,意思就是在六道轮回的众生,这个云雾本来的意思,是遮住阳光,无论是披云会遮住阳光,卷雾也会遮住阳光,那么披云卷雾遮住阳光就透不过光线。那么意思就是无明遮挡了我们的真如自性,但是这个心还是清净的,透明的,彻底的。意思就是指,虽然在无明云雾的众生位里面,但是清净本性是不失的,我们还是具足的。 [芬陀利花用严身。] [芬陀利花]就是白莲花,用这个白莲花来庄严,来庄严这个色身。 [随缘触物常怡悦。] 随着这个因缘,触就是遇,遇到任何的事情,要常常保持一颗欢喜的心,这个太重要了!随缘触物常怡悦,我们一个有自性清净心的人,悟道的人,他的喜悦,必须要在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他的境界里面,否则我们真的是自我惩罚。所以要随缘,那一个众生统统好,那一个有没有修也好,善恶的众生,统统没有关系,或者是一切境界碰到,统统欢喜。 [不有不无非去来。] 也没有所谓的有,有当体即空,也不能说没有哦,它也是当体即空,对不对?所以没有所谓的来去,何以故?空性是每一个动点上的显现,其实每一个动点上也是方便说。动点斯空的、架构,是在我们的妄想、意识心态里面,所以说没有根本所谓的来跟去的东西,“有”当体即空,“无”当体即空。有,空中不离有,有不离空,那你讲它有还是没有呢?体用一如,没有所谓的去来。 [多闻辨才无法说。] 你有证悟到本体,不有不无非去来,这是指本体,那么底下是指妙用:多闻辨才无法说,外现,外面现出多闻,以及一个大的辨才说法。但是无法说,无一法可说,你能说什么呢?法的东西是文字,法是东西是意识形态,里面的具体的观念,所有的法、文字相、心缘相、一切举止,它统统是空性,那有什么法可说?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金刚经》里面讲:说释迦牟尼佛有所说法,即是谤佛,简单讲就是大寂静法,要叫你悟到大寂静法。 [实哉空哉离生有。] [实哉]就是有,[空哉]就是空。有跟空,生有,就是生死三有,你有哉、空哉,怎么讲?就离这个生死的三有,不实在的意思。 [大之小之众缘绝。] 本性没有所谓的大,也没有所谓的小,为什么?大,你大到多少?大如虚空。小怎么样?小到如针孔一样的小。意思就是众缘绝,就是非因果,非因非果,唯有最上乘的心印,叫做众缘绝。绝待存在的本性,众缘统统要放下。 [刹那而登妙觉心。] 刹那顿悟登妙觉的心。 [跃鳞慧海起先哲。] [跃鳞]是指跳过龙门的鲤鱼,这个鲤鱼会往上跳,比喻一般人登上显赫的地位,在这里指开悟,见性成佛,进入智慧的大圆觉海,叫做跃鳞慧海。跃鳞是比喻修行人见性,一下子见性,就进入佛的大智慧的海里面。那么你现在修行往上,一悟就怎么样?一念就进入大圆觉海,慧海。起先哲,起就是继起,先哲就是先圣先贤。我们只有进入佛的大智慧海里面,我们就可以继起先圣先贤的遗教。 [理应法水永长流。] 理应,照理应当,这个法水永长流。 [何期暂通还蹔渴。] 很可惜啊,何期,就是没有想到,没有想到这个法水暂时通达,后来又恢复到怎么样?又暂停了。[渴]就是没有水,流水不动了,就是佛法传不出去了。没有想到这个佛法暂时通达一下,佛法又还蹔渴,就是祖师已经示寂了,他们已经进入涅槃了。 [骊龙珠内落心灯。] [骊龙]就是黑龙。这个龙的下鄂有颗宝珠,内怎么样?落心灯,落就是堕落,心灯就是心法。意思就是这颗宝珠已经堕落了,意思就是佛陀的心法,已经没有人传下来了。黑龙下鄂的这颗宝珠已经没有人拿到了,这个宝珠,已经失掉了。就是指佛法是个宝,结果这个心法,已经没有人再传了。 [白毫慧刃当锋缺。] 白毫就是佛本身的这个中庸,两眉之间这个白毫,慧刃就是断烦恼的慧刃。佛教给我们的智慧,[当]就是面临,锋缺,这么利的这个刀,结果刀锋缺口了,因为没有人悟到。白毫慧刃当锋缺,就是佛遗留下来的断烦恼的这个慧剑,竟然有缺口,这刀子有缺陷了,这个刀用久了,结果不会利。祖师大德示寂了,佛法末落了。 [生途忽焉慧眼闭。禅河驻流法梁折。] [生]就是众生,[途]就是界。在众生界里面,突然慧眼闭,这个慧眼突然关闭了,就是没有开悟。这个禅的河就没有流下来了。[驻流]就是停止,[法梁]就是佛法的栋梁,摧折了。 [无去无来无是非。彼此形体心碎裂。] 说到这个本性呢,无去无来无是非,彼此形体心碎裂。彼此形体心碎裂的意思就是,不可以从相可得,就是我们这个形体,本身没有真正固定的相。或者是说,我们这个彼此形体,一定要把它彻底的看破,你一定要看破,就是你或者是我,这个形体或者这颗心,一定要统统放下,才能够去体悟。 [住焉去焉皆归寂。] [住焉]就是佛陀住世,或者佛法住世,祖师住世,[去焉]就是入涅槃。不管是住世或是入涅槃,通通寂静啊! [寂内何曾存哽咽。] 在空性,[寂内]就是空性。在空性当中的一切,你何必哭泣呢?在一切相里面,本来就空寂,你何必哭泣呢? [用之执手以传灯。] [用之]就是大用现前的时候,[执手]就是方便引导,方便引导众生,以传佛的灯。 [生死去来如电掣。] [电掣]就是闪电的意思,比喻时间很短,就是无常,很快就消失,生死去来如电掣。 [有能至诚心不疑。] 如果有人能以诚恳的心不疑,不疑什么?不疑即心即佛的道理,信心清净,即生实相。 [劫火燃灯斯不灭。] 这个劫火就是大火,在劫末的火,就是最大的火,这个大火一代一代的,传灯就是一代传一代,这样才不会灭。这个大火,就是佛陀的巨火,这个灯一代一代的传,才不会灭掉。 [一真之法尽可有。] [尽]就是皆,皆可以有,意思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悟到,显现出来。 [未悟迷途兹是竭。] 还没有悟道的众生,他迷了这个生死之途,入了六道轮回之途,这个是竭。竭就是尽,就是能够让你了生死。没有悟到清净自性的众生,迷惑生死六道轮回,这个见性法门,就可以让你竭尽了脱。 达磨大师血脉论(2) 演讲时间:民国84年7月 演讲地点:高雄文殊讲堂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达摩大师血脉论序] 那么这个血脉,就是一脉的传承。从佛陀传到他,然后他就传下来,叫做血脉。 [右朝奉郎通判建昌军事赐绯鱼袋任哲作] [右],右的上面加:南宋,知道这个人是南宋人,写的一篇序文。南宋右,右当然是对左来讲的啦。这个[朝奉郎],它是个官名,他没有一定的职务,但是,他是要定期的朝进皇帝,叫做朝奉郎,就是有固定的时间要朝进皇帝的。[通判]也是官名,就是辅助知府的,如果以今天的地位来讲的话,这个“府”就很大了,比如我们台北市,台北市有市长,通判就相当于副市长的地位,比这个知府大人还次一等的官位。[建昌军事],这是负责江西的奉新县军事。这个朝奉郎和通判不止负责这个军事而已,他还掌管这个钱财、谷物,还有这个诉讼。[赐],皇上所赐,知道这个官不小。[绯],红色的官袍,[鱼袋],就是银色的袋,就像鱼的鳞片一样,银色的鱼片这种袋。 [原人之心,],我们一般众生的心,[皆具佛性。] [泛]就是广泛的意思,或者是广博。[泛观诸家禅说,一切经文,][原其至当之理,]这个[原],不能解释作原来,要解释作探究,探究它至当之理,[至]就是最,[当]就是恰当之理。[末有不言自已性中本来真佛。][性]就是自性。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广泛的来观察,一切淡到禅学的思想,诸家的禅说以及一切的经文上,如果我们来探究它最恰当的道理,都不能离开,都不能不去谈论自己本性当中本来的真佛,这个才是最恰当的地方。 [达摩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盖谓自已真佛,]也就是本性的佛,[不出一性之中。]这个[一性],就是当下一念寂灭的心性。因为性,它不属于有为,但是也不能离开有为,它当下与毕竟空性相应,但是又运作得清清楚楚,它的用显现在见闻觉知,而见闻觉知,当下就是寂灭的心性,都是同一个心性,不出当下一念寂灭的心性。简单说,如果我们在日常的见闻觉知当中,去体悟到这一颗空性寂灭的心性,我们就真正了解了佛法。 [人人不自委信,][委信],就是确实的相信。正因为每一个人不自已相信,不能够确实的相信自己的佛性,[所以向外驰求。]哎呀!我来求道啊!我来求成佛啊!他把这个真理用一种观念来假设,然后去追求它,就变成了对立,又变成了能所,那这个不能成就佛道的,永远不能成就佛道的,他不能回光返照,放下当下一切见、闻、觉、知的一切分别跟执著心,所以永远是做凡夫,向外驰求,这就错了!这就错了! [将谓自性真佛外,更有别佛。][将谓]就是而且说。而且说,我们的自性真佛外,还有一个佛,变成两个佛,以佛来追求佛,用这个真性的佛去找别外的一个佛,[故诸佛、诸祖师说法,要人省悟自己本来真佛,]也就是直不承担,你就是佛,只要你悟,你就是佛,男人悟,男人佛,女孩子悟,她还是佛,佛没有男女相,只要悟了,他就彻底的解脱,不一定就是大丈夫才能解脱,自古以来开悟的女众多得不计其数,佛在世的时候,也不知多少的比丘尼证阿罗汉果,男众也不一定赢女众啦,看我们肯不肯用功! [不假外求。][假]就是凭藉,你不必凭藉向外去追求,向外追求来的,永远不是自己本来的财富,向外追求名啦,向外追求利啦,向外追求这个一切的五欲六尘,这统统不能见性,不凭藉外求。 [又缘种种法语,泛滥不一,]泛滥的意思就是说,江河湖泊的水漫溢出来,这比喻思想众多,而扩散了,漫布。因为一个人没有见性,他也可以写一大堆的著作,一大堆的注解,他不见性,他用世间的语言,结果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看了这些不见性人的著作,结果巩固了自己的思想,我们的思维模型受到影响了,后来遇到真正见性的人,他就摸不清楚了,见性的人写的著作,他完全看不懂,一般人投其所好,意识心的东西他看得懂,要真见性的法,他看不懂,为什么?见性的法是内证的东西,他没有自内证,他完全不能体悟到开悟那种境界是什么,明心见性是什么境界,他搞不清楚的!那么因为他一开始接触,不是接触正统的佛法,有时候还诽谤见性法门,所以又缘种种的法语,泛滥不一。 [转使学人惑乱本性,]使我们有因缘际会了解本性,现在却乱了,乱了阵脚。[无悟入处。]最主要的就是说想指导的人,碰不到善知识,那整个都误导了,无悟入处,没有机会啊,因为理论错误嘛!法语泛滥,到处这边看那边看,看了以后,反而更糟糕! [惟有《达摩血脉论》,并《黄檗传心法要》二说,最为至论,][至论]就是最究竟的理论。[可以即证自已佛性,使人易晓。]使人容易明了。[比之求师访道,]我们一个人,求师为什么?他想要解脱嘛!如果我们把《达摩血脉论》好好的看,黄檗禅师的禅法好好的看,那比你外面东奔西跑、去访道获益得多。还有啊,一天到晚在[钻寻故纸,][故纸]引申为传世的古代书籍和文章。那比你去到处乱跑的求师访道,以及整天在文字相里面打转的钻研,比钻寻这些文字相上的经典好得多!还有啊,[坐禅行脚,]拼命的坐禅、拼命的行脚,累了老半天,为什么?只想了解一个本性啊,弄了老半天,自己累得半死,去参的人也不一定对,就像我们以前讲这个禅学方面的,有一个行脚的去参,每次他师父就是说:佛性如虚空。这个禅师一听到,这个不见性的人,佛性怎么如虚空?虚空是色法的一种,它是存在的一个没有生命的比喻,那里跟佛性一样呢?就呵叱了。完全不见性的人,才会讲佛性如虚空,用比喻倒还是可以,但是说佛性就是虚空,那就更糟糕了。这个就是不见性的人乱讲,参又参错了,如果这个观念卡住了,以后你就讲:佛性如虚空。为什么如虚空呢?认为它包容一切的星球,包这个,包那个,佛性哪有包来包去的?有大包小的话,那就不是本性了,本性是绝待的东西,它非大非小,你包什么东西呢?用虚空来比喻是不恰当,但是是没有办法的,虽不是很恰当,但是只有用它来比喻,比较接近而已。虚空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怎么是佛性呢?所以说啊,一开始跟错了善知识,就很糟糕了,变成恶师、恶知识了! 那么你如果能够看这个《达摩血脉论》、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这个是最正确的理论、最究竟的理论,你可以自己证到自己的佛性,也使人容易明了,比你去求师访道、钻研这些经典、去坐禅啊、行脚啊,[枉费工夫,相去万倍,][枉费]就是耗费你的生命,[相去]就是相差。那是有万倍的啊! [此非小补。]这个[补]就是利益的意思。这个对一个修行人,[此]就是《达摩血脉论》,这个《达摩血脉论》对于众生的修行不无小补,这太重要了。 [绍兴]绍兴就是南宋高宗的年号,绍兴十三年,[癸酉,]这个是年代。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西元1143年,[见独老人任哲序。]自己称为见独老人,然后任哲序。 [达摩大师血脉论] [渝州],渝州就是今天的四川省巴县。[华严寺少门释宗镜校刻]释宗镜校正、刻印。 三界混起,这个混,在万字续藏里面是写:混,在大正藏里面是写:兴,所以我们以大正藏为主,把混改为兴。 [三界兴起,同归一心,]为什么会有三界呢?天、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都是我们执著我们这颗心在起作用。 [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因为文字可以讲嘛,可以写嘛,那么不立文字,什么都没有,那么到底什么是心? [答曰:「汝问吾,」这个能够问的,[即是汝心;]你开口,有能力问我,这就是你的心了,师父讲的见、闻、觉、知,开口能问就是你的心。 [吾答汝,即是吾心。]你能问,这是你的心,我能够回答你,这是我的心,它在作用嘛! [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如果我没有心,那用什么能力来理解、回答你的问题呢?我如果没有这颗心在作用,那么怎么样来理解你的意思,又能够回答你呢? [汝若无心,]又怎么能够来解答、来理解、来问我这些问题呢?([因何解答汝?])如果你没有心,你如何来理解、来思维,而懂得这个问题来问我呢?所以,[问吾,即是汝心;]问我的那个当下,就是你的心,这颗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施为的旁边写四个字:就是我们的“举止行为”,[运动,一切时中,]这个运动,不是我们那个sport,[运动]就是造作。乃至施为运动,就是我们的举止行为,我们的一切造作,一切时中,一切处所,因为自性不离一切时空嘛!一切的时中,一切的住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你只要没有妄想、颠倒,也不执著,那就是显现我们的佛性出来。 [即心是佛,]你的心就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除了这个心以外,[终无别佛可得;]除了这个心以外,没有其它的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但看你悟不悟,悟,就在眼前;你不悟,就拼命的往外寻求。 [自性真实,非因非果。]这句话,可能有时候会看不懂。说:自性真实,什么是真实呢?意思就是自性智慧的显现,它非常的贴切的,而不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想像,自性它是很真实的,为什么很真实?它的一切运作,一切时空,都可以显现我们的清净自性出来。非因非果,什么叫做非因非果呢?注意!这个因本身就是缘起,这个果也是一种缘起,在《俱舍》或者《阿含》里面,因缘果本身并没有清楚的界限,也就是因就是缘,缘就是果,那么这个因,当然要集合种种的缘,才叫做因。譬如我们的出生,我们说:哎呀!生是因,老死是果,那么这个因,它还是要父亲、母亲结合、结婚才生我们,这个因的本身,它就是缘起,所以这个因本身还是缘起。当然谈到缘起,它就是性空。所以说真正的佛性离开这个因果法,为什么?譬如说,什么叫做有因跟有果?因果就是有增跟有减,才能称为因果法。比如说一颗树,在栽下去的时候小小的,我们一直加水、阳光、肥料,这颗果树就慢慢成长,它每天都在变化,这个叫做因果。但是我们的佛性,它虽然变化,但它本身就是空性的东西,也就是一切的运作、施为,它当下就是空性。所以说,你讲因的话,其实因本身也是空。譬如说我们今天是因明天是果,我们现在当下这一念,它还是空性缘起的东西,我们如果把今天当作因,明天当作果的话,那么当成说,它本身就是空性的,所以我们体悟到这一点。因为众生的智慧不够,所以我们必须假设一个开始,简单讲,每一个假设开始,它统统是缘起,那么缘起当下就是空性的东西。所以说:自性真实,非因非果,也就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它是无为法,它本身不是生灭法,那么不是生灭法的话就不能讲它是因果。所以讲因果,大部分是对凡夫,以及对二乘人讲的,对二乘人讲的话,就讲四谛,四谛,就是讲世间的因果,跟出世间的因果。那么最上乘的这个佛性,它是无为法,不能落入因果里面去讨论,但是它又不能离开因果。所以说:自性真实,非因非果,因果是无明的众生,没办法彻底的了解毕竟空,在有相,以及业力、业识方面,没有办法彻底的透视的时候,他必须在相上面去论断,所以因果是站在相上面,给它一个观念。如果论到究竟的本体界的话,那就是空的,毕竟绝对平等的东西,没有这个因果的东西。如果修学佛法,如果不能与空相应,修到死,也没有办法成就佛道,可以解脱,但是没办法究竟成佛,你只要好好念佛就解脱,那么你如果谈到因果,顶多给你证二乘人。 [法即是心义,]法就是我们所讲的心,[自心是菩提,]诸位,这个要加五个字,自心是菩提。那么[自心是涅槃。] [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如果说心外还有一个佛,或者心的外面还有一个菩提可得,那这不可能的东西,简单讲,除了你好好的回光返照,这个是真正懂得佛法的人以外,拼命的要在外相里面打转,认为打个佛七就是修行,认为拜几拜佛就是修行,认为念几万声的佛就是修行,那这是错误的!如果念几万声的佛,烦恼还在呢?不懂法,如果你拜佛认为比别人更精进,那个也不是法,法是平等的,哪有高低呢?如果我今天施舍了几千万,我认为我很不得了,那还是凡夫,永远是凡夫,也就是说,什么是真正的佛道?行一切法,当下全部是寂灭,无可行,说一切法,度一切众生,没有一切众生可度,行一切六度,没有六度可行,何以故?无为法,不落入一切观念,不落入一切的形相,当下就是大寂灭的清净的佛性/ [佛及菩提皆在何处?]那就问了:[譬如有人以手捉虚空得否?]你这个手能捉虚空嘛?当然不可能了!底不说[虚空但有名,]就是名字啦,[亦无相貌;]虚空[取不得、舍不得,]我取虚空,取虚空没有用啊,虚空你取不到的。或者说,我舍掉虚空。它还是原本的存在的,取跟舍是生灭的东西。意思说是说,所有的因果的连锁生灭的东西,它当下就是毕竟空性的本体界,这些现象的千差万别里面,如果我们有个悟入,肯放下这份妄想颠倒执著,就完成了佛道,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所以你取不得,你舍不得。[是捉空不得。] [除此心外觅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只有讲这个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如果你要体悟到这个,就要好好的观照你这颗心下手。 [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就像我们来到这个地方,下午有在家居士来拜佛、念佛,看到这个玉佛很庄严的,在这边做晚课,念念念。。。。。。当然这个是对的啦,众生一开始就是要这样子,有能所,有能拜及外在的佛。但是如果说把它弄清楚的话,这个是什么?这个是玉石雕的,是玉佛嘛,你把它剖开来,粉碎它,佛在那里啊?那如果你把全身粉碎,找你自已,你也找不到佛啊,这个色身是四大构成的,佛在那里啊?所以说,佛在一念之间,若言心外有佛,佛在那里呢? [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如何能在自心以外,起这个心外有佛之见呢?何起佛见?心外既无佛,怎么可以在心外,执著一个心外之佛的这种看法呢? [递相诳惑,] 递相就是交替、相互,欺逛、困惑。[不能了本心。]不能彻底的了解我们的本心。[被它无情物摄,]被外在,无情物就是外在,无情物就是相,我们都被这个相骗得团团转,为什么?[无自由分。]我们因为执著于外相,这外相本身就是,境界本身就是缘起,就是性空,可是我们被弄得团团转,被它无情物所摄,意思是,被这个外境转得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无自由分,我们一点自由都没有。 [若也不信,]加四个字,[即心即佛,][自诳无益。]如果你不相信即心即佛,这个心就是佛,你向外去追求,以为佛在外面,就是自我欺诳,没有益处。自诳无益,就是自已欺骗自己。 [佛无过患,]佛没有什么过失,[患]就是失。体本身并没有什么过失,但因为[众生颠倒,]不能体悟到见闻觉知,即心即佛这个道理,[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加一个字,[相]如果我们知道自心是佛,我们的心是佛。简单讲,我们念念都要去控制住,念念都要回光返照,去入于空性相契,那么你就不会向心外去找佛了。佛不在玉雕里面,佛不在这张纸里面,佛也不在画里面,在我们这颗心中,画佛,雕刻佛,是为了方便,启发你这个觉性。 [佛不度佛,]佛怎么度佛呢?佛佛平等,佛怎么度佛呢?怎么心内的佛,还要去度一个心外的佛?那不可能的![将心觅佛,而不识佛。]拿这一颗心去找佛,你是没有办法去了解佛是什么东西的。[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但是就是“只要”,你只要向外去找佛,你统统不了解我们这颗心就是佛。 [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这个[不得]不可以说成不可以哦,如果你解释成不可以,那就严重的错误,也不可以将佛礼佛,不是这个意思。佛就是存在于我们的心,你不要向外去礼佛,认为有佛可找。你没有办法把这个心佛去礼这个外面的佛,也不要把这个内在的佛去念外在的佛,是这个意思。 [佛不诵经,]经典是文字相,因为即心即佛嘛,[佛不持戒、]这里要注意听,不持戒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佛性,本身就在持戒的能力。另外一种解释是说,持戒都是在戒相里面打转,佛不会有这些持戒的执著于外在的东西,因为他内在得大自在、大解脱,没有持戒的执著相,佛持戒,不会执著在执戒相上面打转,这做佛不执戒。你不能解释说,佛不要执戒,那就糟糕,佛不要执戒,那怎么能成佛?佛不著于执戒之相,这就对了。佛不著于执戒之相,也就是说,佛是彻底的在心法用功,而不是在相上里面打转。 [佛不犯戒;]执跟犯是一对的东西,那么佛性是无为法,那有什么执戒、犯戒东西?它既不增也不减,没有所谓的犯戒。犯戒在《毗尼作执》的定义就是说,你的道念慢慢的退失,而你的行为受一切众生诽谤,名为破戒,名为犯戒。那么我们这个无为法的佛性里面,既没有增减,既没有来去,没有生灭的东西,不能有什么执跟犯的东西,执跟犯,对凡夫位及二乘人,或者是说,还末成佛道究竟义的,可以这么方便说:执戒、犯戒。有执跟犯,那么就不是佛性了,因为佛性是绝待的。 [佛无执犯,亦不造善恶。]因为佛没有所谓的持戒,也没有所谓的犯戒,也不造作这个善,因为落入善就人天了,落入恶就三途了,众生能讲善恶,佛是超越这个善恶、生灭的东西,所以说:也没有执犯,也不造这个善,为什么?佛行于善,然后不著于善。那么对见性的人,大彻悟的人究竟来说,就说行个杀人好了,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杀人还有功德呢!为什么,他为了拯救更多的众生,所以他的动念,统统与绝待的相应,他绝对不去造恶,就算他去杀人,也是为了众生。所以佛没有所谓的执戒跟犯戒,也没有所谓的善跟恶。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如果你想要找佛的话,你一定要见性。[见性即是佛。]那么这个[见]也可省略掉,性即是佛,这样比较直截了当。如果你要找佛,须是见性,这个性就是平等的心。性是什么?就是这一颗平等的心,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所以性即是佛,如果你用平等的心,你就是佛。 [若不见性,]如是你没有见到平等的空性,怎么样?[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意思就是不能够在现象界打转,着相念佛、诵经,着相持斋、持戒,这个于成佛究竟义来讲,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念佛得因果,]是不是,得往生的因果嘛![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可得,]你要成就佛道,但是要找佛,那不可能的啦!所以说你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还没办法成佛,还要等很长的时间,念佛是因,往生是果,众生只有这样子了,众生没有办法悟入最上乘的佛性,见性、平等的空性,那只有在念佛里面好好的用功啦,是不是?只有念佛。现在我们讲的是究竟义,单刀直入,今生今世就叫你成佛,见性成佛道,当然不能在这个长远的生灭的因果法里面打转,所以说念佛,你得到往生的因果,诵经你就得到智慧聪明,持戒就得到生天的福报,布施就得到人的福报,觅佛终不可得,终究是不可得,没办法成就佛道的。 [若自已不明了,须参善知识,]如果你不能了解这个见性的法门,你须要参究这个善知识,因为自已弄不清楚,靠着自己看经典,也落入意识的观念。 [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所以说,如是法师要弘法的话,如果你不见性,会乱讲,讲来讲去,讲不到一个重心点,一般人不叫做讲经,一般人可叫做劝善,劝善就是说:唉呀!世间是苦的。唉呀!要好好的做善事,要牺牲自己。这个只能讲劝善,不能叫做弘法,弘法是要成就佛道的。所以世间人,一般若不见性,他只能说是劝善,不能说是弘法。弘法的“法”可以彻底的辗平我们的烦恼,这才真正的弘法。所以若不见性,不名善知识,他会引导你错误的,用自已的心,认为自己对的去讲经弘法,还要攻击别人,还要伤害其他的法师,讲来讲去只有我对,别人统统不对,是不是啊?这个就是一般法师所犯的毛病就是这个样子,讲来讲去只有我对,别人统统不对。 [若不如此,]加四个字:[了了见性。]若不如此了了见性,如果你不能够这样,很清楚的见到你的本性,[纵说得十二部经典,]那都是文字相,[亦不免生死轮回,]你还是逃不掉生死的轮回,为什么?你没有见性,你就会放不下来的,就会有情绪的高低潮,今天好,明天不好了,所以现在我们念佛就是这样,不能用本性念佛。本性,什么叫本性?就是万缘放下。什么叫做真正的念佛,就是一念提起嘛,放下、提起是同时的东西,是不是?如果我们没有办法了了的见性,用无生的空性去念佛、去弘法,纵然你讲经讲了十二部经典,统统讲了,你不免生死轮回,为什么?在相上里面打转,永远成不了大器的。 [三界受苦,无有出期。]没有办法出离这个生死。 [昔有善星比丘,]善星比丘就是佛的儿子,佛有三个儿子,在《法华玄赞》里面讲,佛有三个儿子,第一个是善星比丘,善星。第二个是优婆摩耶,第三个是罗侯罗。所以这个《涅槃经》里面讲,说善星比丘是释迦牟尼佛在家之子,那么这个人很糟糕,修得四禅定,后来亲近恶知识,退失所得到的解脱,他认为没有涅槃,就否定因果的邪见,而且对佛陀起这个恶心,本身深陷于无间地狱,所以称为阐提比丘,就是没有办法成佛,他的爸爸成佛,他竟然诽谤他爸爸。善星比丘是佛生的儿子,三个儿子里面这个大儿子,一般经典来讲,只记载这个罗侯罗,但是依照经典来讲,佛有三个儿子,他的老子成佛,他竟然去诽谤他的爸爸,而且退失这个所得到的解脱的四禅天功夫,还要否定他爸爸所讲的这个因果,因为他有断灭见,所以恶报马上就现前,因此下无间地狱,爸爸成佛,儿子下无间地狱,这讲起来是很讽刺的。可见现在我们很安慰了,人家诽谤你没什么了不起的了,儿子都诽谤爸爸,他爸爸是佛哦!儿子都诽谤他了,这没什么,诽谤是很正常的,没有什么很特殊的,释迦牟尼佛就尝尽了诽谤的滋味了。 [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所以诵经而不明,与义做冤家,每天在诵经。。。结果烦恼没有办法断,烦恼没有办法放下,唉呀!每天都在诵,诵《法华经》,诵《弥陀经》,用的是什么,分别心、执著心、用的是生灭心,人家见性的,念一句阿弥陀佛,他这一句佛就跟佛相应了,我们念了几百千万亿佛,这没什么消息,这是有一定的道理了。譬如说我们用一支针,秤下去,这针是实在的重量,虽然一点点,但真的有实在的重量,可是我秤虚空,你秤一大片的虚空,它有多重?没有重量啊!意思就是说,我们念佛,如果没有自性清净里面的见性法,然后发挥出来的那个佛号,力量太小了,念的是虚无的佛,念的佛不真实。所以祖师大德他修行,他只要一念佛,他就与佛相应,念念相应念念佛。为什么?他见性嘛!性就是佛,弥陀与我的心性不二嘛! [缘为不见性。]缘就是由于、因为。由于因为他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这是大愚痴的人,你不见性,你讲什么经论呢?[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闲文就是念得很熟,譬如一本《无量寿经》三五很快就念完了,一本《金刚经》三两下又念完了,怎么样?如果不识自心,诵得闲文就是很熟很熟的文句、文章、书籍,[都无用处。]因为没有办法彻底解决我们内在里面的烦恼。 [若要觅佛,直须见性。]如果你要找佛,你必须先要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所以你见性就万事休,没有什么纷争,没有什么嫉妒,也没有什么攻击性,你所展现出来的,就是慈悲喜舍,平等的这一颗心,那个众生都可成佛,那个众生统统要救,没有说分彼此的,没有冤亲,没有善恶的。无事无作人,见一切相,他没有去分别,一切众生统统救。 [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如果没有开悟、见性,一天到晚茫茫然,[向外驰求,]拼命的向外追求,[觅佛,元来不得。]元同“原”,原来不得,因为他不知道本来无一物可得嘛! [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求会,就是说希望体会去契入,虽然这是无一物可得,我们大家都念得很熟,但是不晓得,体悟不出来,如果你想求得这一物不可得的这个境界,想去体会这无一物可得,[亦须参善知识,]必须去参这个善知识,[切须苦求,]苦就是努力的意思,努力的求,还是要吃过苦头。 [令心会解。]让这个心能够体会了解这个见性的法门。 [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 [纵有珍宝如山,] “馐”改[宝]字,大正藏用[宝]字,珍宝如山。纵然有这个珍宝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开眼是说我们活着的时候,看得很清楚,[合眼还见否?]当你死的时候,你看到什么?我们现在拥有的珍宝,这一大堆的财富,以及这么多的眷属,我们活着的时候看得很清楚,我们这眼一闭,什么都没有了,[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有所造作、有为就是生灭。知道这个生灭法、这个无常法,如梦如幻等等,你执著什么东西呢?你追求什么东西呢?你争什么东西呢?这不是苦了自己嘛!所以人家问:师父,我放不下怎么办?唉呀!你就苦了自已了!师父,我很讨厌你呢!对不起!你苦了自己了!你对我要有信心,你就快乐,对师父恭敬,你就快乐。你对我嫉妒、讨厌、嗔恨、不满,很辛苦,你苦了自己,不是苦了我。我对不起你,让你这么辛苦,还背负一个仇视、不满意的石头,这是我的罪过,可是我没办法把你拿掉,解铃还得系铃人。 [若不急寻师,]如果不起快找这个善知识,你就会[空过一生。] [然则佛性自有,]这个则不是“即”,然则佛性,虽然自性本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如果没有师父的话,那根本不可能了解这个见性法门,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解。 [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如果没有因为师父,而去悟到这个见性法门,一万个人当中,一个都找不到,万人之中希有。 [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如果你宿世有善根,你因缘际会的时候,相应圣人的用意,能够了解见性的法门,而且能够契合,相应圣人的见性之法,那么就不需要参善知识了。[此即是生而知之,]生而知之就是最胜的根器,最胜的根器,就是这个人根性是非常好的,[胜学也。]这真是最殊胜的一个学佛的人。 [若未悟解,]如果你还没有见到自性清净,平等的见性法门,[须勤苦参学,]你好好的在那边苦参,就是好好的回光返照,注意你每一念的起心动念,务必让它放下这个分别,放下这个执著,放下这个追求。[因教方得悟。]因为言教,因为教化,才能够悟到自性清净。 [若自明了,不学也得。]若未悟,这个未悟改为“自明”,如果自己明了,不学也得,不学也可以啊,这个当然是根器很利的人啦!因教方得悟,就是必须善知识的教导,你才能悟到平等的见性法门。如果你自己明了,就不必学,也可以得到,因为本性具足嘛![不同迷人,]不同于这个迷人,[不能分别皂白,]不分青红皂白。[妄言宣佛敕,]认为这个就是佛说的,以为自已在替佛说法,“敕”就是教化。我自己妄言宣称:这就是佛教化的啦!自己不懂佛法,然后说这是佛说的,不懂得见性法,然后乱讲,又说这是佛说的。[谤佛妄法。]这里不是忌,这个忌改为“妄”。这是谤佛,这是妄法,虚妄之法,为什么?不见性统统称作妄法,戏论嘛!不能解决生死的问题。 [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挥,不觉堕生死海。] [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为什么,误导众生嘛!你自已一个人修错法门没关系,你还讲经说法自以为是,那不是误导无量无边的众生嘛? [诳它一切众生,令入魔界。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 [既不辨皂白,恁何免生死?若见性即是佛,]意思就是说,你根本不分青红皂白,用妄想心、分别心、意思心在说法,你恁什么能够免除这个生死轮回呢?所以师父讲过几次了,你不要以为弘法叫做功德,那不一定是功德,有时候是罪过无量的,为什么师父到现在,有的人亲近师父四、五年,我都不叫他到外面去弘法,那还早咧!弄错了怎么办呢?你讲经说法,还制造录音带出来,讲错了,这糟糕了,改都改不掉了,是不是?知见错误了!谁之过?徒不教,师之过也。他下去,我也要负因果啊,讲错了,师父没有阻止他,这样不行的!所以说,你不见性,恁么免生死?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 [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意思就是[众生性即是佛性也。]简单讲就是当下,我们修学佛道,如果没有这一层共识,就很糟糕! [性外无佛,]把笔拿起来,写几个字:众生的自性外,没有另外一个佛。你想找到佛,就在每一个众生的心去找,去体悟,还不能去找呢,要去悟!这个性是指众生的自性,众生的自性以外,根本就没有佛,简单讲,佛就存在我们这颗清净的念头里面,[佛就是性;]就是我们的本性。[除此性外,]人人当下的这一颗平等的心,[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 得成佛否?[答曰:「不成。」]不能成佛。干这一些事件,还是不能成佛,为什么?生灭法嘛!佛性是无为法。 [又问:「因何不得?」]为什么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生灭,增增减减,「是因果、」因果就是无常增减相,「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须是见性。」见性就是如如不动,见到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的这个本来的面目,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外道就是心外求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如果是佛弟子、佛道,那么他不会追求心外求法的这个外道。 [佛是无业人,]这个[业],注意![业]就是所谓的颠倒妄想,身、口、意造作的这个习惯性。所以说业就是习性,你为什么会来这个娑婆世界?就是这个习性没有断,惯性意识没有断,那么这个惯性意识放下了,全盘放下,无贪著、无追求,就当下空寂了,是不是?身上没什么钱,也过得快乐得不得了,为什么?无所求嘛!是不是?业其实就是念头,这个念头习惯了变成了我们的主人,所以我们变成不能主宰这颗心了,这一颗心就被无明推动,是不是啊?业就是念头的习惯性,就变成业力,所以我们怎么来六道轮回的?业力所牵!什么叫业力所牵呢?就是习惯性没办法断掉。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为什么呢?因果的前面,如果加一个:有为生灭的,没有有为生灭的因果法,佛是无业人,无有为生灭的因果,因果是增减法嘛!对二乘人讲因果,对凡夫讲因果,为什么,那是不究竟义嘛!方便说嘛! [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少法可得,简单讲就是执著,动一个念头,所以禅宗里面讲:动念即乖,动一个念头去论是非,评这个善恶,就错,完全就错了!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何以故?加了一点点执著嘛!简单讲,加一点点执著都不可以,连自己牺牲头、目、脑髓,都不能动到一个念头说:我在行布施,我在救人。不可以的。 [凭何得成?]凭什么你能够成佛呢?[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你只要执著在一心,就是说:我现在是一心。现在就是能所,一个能就是一个技能,骄傲的意思,我技能,我的能力比人强,动到一个念头,认为我这个比人强,一个能。一解,还有一个见解,或者是一个见,只要你动到:一就是很少,少许的心、少许的能、少许的见解,[佛都不许。]都不允许的。 [佛无持犯,],[持]就是持戒,为什么?[心性本空,] [亦非垢净。]无为法那里什么垢、那里什么净呢?既不增、既不减,什么是垢,什么是净呢?[诸法无修无证,]动个念头说我在修行,那是不对的,也没有所谓的证,为什么叫做无证呢?因为不执著于那种境界,叫做无证。佛不会说:我这个境界怎么样伟大啊,我自己证得什么样子啊,我都比你们强,然后轻视、蔑视一切的众生,没有的!佛证入的是平等的空性,那既然空性的话,就没有什么好证不好证的,没有能所,当然没什么证的,本来如此嘛! [无因无果。]刚刚已经解释过了,千万不要解释说:无因果,那就麻烦了!无因无果,就是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但是因果历历然,因果是清清楚楚的,因性本空,故名无因;果性本空,故名无果。臂如说我们这个色身,是前世造业的果报,但是如果观照这个四大本空,现在就空、现在就空,当下这个果报就是空性的东西,但是果报还是存在。意思就是说不要在缘起法里面不要去打转,不要去动念,随缘、放下。 [佛不持戒,]佛不持戒,就是佛不著持戒之相,不是佛不要持戒,比丘初学佛法都要持戒,怎么说佛不持戒呢?这个很容易让人家误会,佛不着持戒之相。 [佛不修善,]意思就是佛修善而不执著,佛是最会修善的人,穿针引线啦,还替瞎子的比丘穿针引线,那不是善是什么?佛不着于善之相,叫做佛不修善。 [佛不造恶,]那是肯定的啦,佛造恶怎么能够成佛?[佛不精进,]意思就是不著精进之相,[佛不懈怠,]不可能懈怠,佛没有妄念,念念都能够守得住,我们没办法,我们顶多守到睡觉以前,观照,阿弥陀佛。。。。。。睡觉躺下去没多久就没办法、就懈怠了,为什么?念头消失了嘛!那个念佛的心提不起来了,睡觉了嘛!我们顶多坚持到睡觉以前还可以,轻微的这个昏沉,就是打瞌睡,,深沉的昏沉就是睡眠,所以有这个掉举跟昏沉,是很难修行的,提不起劲,身体不好,生病啦、怎么样子,没体力了,他就懈怠了!所以这个懈怠,不只是包括说,这个人白天生活的时候,该念经的不念经,该念佛的不念佛,这不指这个,佛不懈怠也就是说,佛没有妄念,他是最精进的人,他没有妄念,他二六时中统统不眠,佛若还要睡眠,那怎么能够照见五蕴一空、色心一如呢?不可能的事情!是不是?睡眠是意识心,我们的意识整个被宿世的业力所控制住,所以我们需要睡眠,在经典里面,在《大智度论》里面讲,佛到晚上的时候就禅坐、就禅坐,要不然就吉祥卧,观照第二天早上要往那边去走,要往东边呢?往西边呢?往南边呢?观照这个众生的根器是不是到了,到了的时候,第二天他就往那个方向去走,为什么?他知道今天要度南方的众生,某些众生因缘成熟了。佛没有睡觉的,佛没有生脏,也没有熟脏,佛也不需要睡眠的,睡眠是意识心态的我法二执所产生的意识沉重的负担,我们就是执著了,就像有的人,其实他不会想睡觉,可是看到凌晨二点了:哎呀!二点了!然后躺到床上说,哎呀!你怎么还不睡啊!明天怎么办呢?然后就一直告诉自已:你怎么不赶快睡觉呢?这样完蛋了,明天火气会很大。其实他睡不著啊,一直拼命叫自己睡觉,这个就是负担,不会睡觉就起来念佛,有什么关系!累的时候再去睡觉不就好了嘛?可是我们一颗心就是拼命督促自己睡觉,这不是变成一种负担嘛?佛不懈怠,包括深沉的睡眠,也是懈怠。所以每一个众生,没有精进的,我们今天晚上不睡觉,明天火气就很大。真的!如果您能够睡两个钟头,那算是满精进的人,睡三个钟头算是不错,要是睡八个钟头,不要说好了,睡八个钟头,那还得了!睡到地狱去了,是不是啊! [佛是无作人。]无作人就是什么都放得下,佛他没有执著任何一个相,是不是啊? [但有住著心见佛,即不许也。]见佛的[佛]字底下才写逗点。但有住著心见佛,即不许。如果你用一颗持著的心:我要见佛。那就心外了,就不允许。 [佛不是佛,]为什么,那就不是心中显现出来的佛了,那是魔了![莫作佛解。]这不是佛,佛要从你心中显现出来,当下那一颗平等的自性,就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佛。 [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不了解我们本来这一颗心,[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拟]就是思维、揣度,作无作想,哎呀!佛是无所造作,那我什么都不要做了,我坐在这边,我坐在这边,什么都不要去想,无作想就是:我什么都不要想了,像死人一样不想,像石头一样不想,像树木一样不想,什么都不要去想它,他不晓得,佛还是有念头的,这个念头是由本性的空性引发出来的妙用,佛如果什么都不想,那不是跟无想天一样吗?不就同于外道强迫压制这个第六意识吗?这不是凡夫、外道,是什么昵?那如果说,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就是说:什么都不要想了,就是佛。 [是大罪人,]不晓得体用一如,不晓得佛是大用现前,时时该该,在展现清净的佛性,妙用随时显前,不晓得这是大罪人。 [是痴人,]是愚痴的人,[落无记空中:]无记空就是不能了知本性妙用,无记,无记就是它没有作用,没有作用,就是无想,无记就是不是善也不是恶,但是是愚痴,无记是愚痴。落入无记的空性里面,落入愚痴的空性里面,就是没有办法妙用现前,只知道本体界,可是不知道现象界,我什么都不要想了,对不对啊?其实他根本没有彻底的了解本体界,只是方便说: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不要想。您想想看,人是活的,怎么什么都不要想呢?你可能把这个想,偏偏把他打死嘛?不可能!人是有思想的东西,人是有念头的东西,你怎么可能什么都不想呢?什么都不想,那是外道,暂时让你静一静而已,佛有想,怎么没有想,佛有思维啊!为什么?从自体见性,从体性去相应,所以说:落无记空中,[无记]就是愚痴。 [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不了解善恶。 [若拟修无作法,],[拟]就是准备。如果你准备去修这个无为法,无作法就是无为法。 [先须见性,]一定要先见到平等的空性。然后如果你见到平等的空性,认为分别、持著也不能增加什么,到临命终什么都没有。 [然后息缘虑。]你就会停止这些攀缘思虑,不会像心猿意马一样,一下子跑到KTV去,一下子又跑到电影院去,一下子跑到咖啡厅去,一下子到百货公司买买衣服,想坐下来,怎么坐也坐不下来,没办法!坐下来没有伴,赶快打个电话谈一谈:喂!我今天怎么怎么样。。。。。。为什么?他心空虚啊,没人讲话啊,有谁来爱我,有谁来同情我。是不是,他不晓得自己是佛,这么尊贵的佛性,竟然糟蹋掉了,还要藉着电话人家来安慰我,还要藉着同参道友、朋友来谈谈话,消遣消遣,那真是很糟糕!所以说见性开悟的圣者,就算全世界都没有朋友,他都不会寂寞,他不用朋友,心中就是佛了,佛就是自己,他那时里有什么寂寞呢?是不是啊,他是不会寂寞的!只有没有智慧的人,每天空虚,又不晓得做什么。以前有一个信徒来拜佛,她听了录音带以后很高兴,我就问她说:某某居士,你还没有学佛以前做什么?她说:我没有学佛以前,一天到晚都在看电视,看到唱国歌。这不简单,很爱国哦!看到唱国歌!然后我说:唱国歌以后呢?这还不停止,还继续看录影带,然后最后呢?她说最后被录影带后看,就是睡著了。我说你每天都这样?对,第天都这样。我说:你不晓得做什么?她说:不晓得啊!我说:你不用赚钱?我先生赚钱给我啊,我很闲啊,我家里又请佣人,我也不要煮饭,我的责任就是生了两个孩子,就放著,什么都没事了。现在都不晓得做什么,每天都看闭路电视,就是这样了,东逛逛、西逛逛,买买衣服,衣服一箩筐,那还是要买啊,没有办法停止这个攀缘啊!我说:那闲着没事做什么?闲著没事就打电话给朋友,每天都是搞这个东西,后来才听到师父的录音带:哎呀!真是浪费时间、生命,现在才知道,我现在才是真正的过真正、真实的日子,没有佛法,没有佛法不晓得怎么办,不晓得怎么办我想这是每一个人的通病啦。 然后息这个缘虑,你见性,你就知道,一切法、万法本空,一切都是清清净净的自性,你就不会觉得无聊。 [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 [有人拨无因果,]就是否认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哎呀!没有因果啦!那没有因果,那就乱做了,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发这个言论的人,[如此之人,堕无间黑暗地狱,]你怎么可以离开因果,讲非因非果呢?是不是啊![永无出期。] [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见解]如果有智慧的人,不应当否认这个因果,因果是连锁的存在,在众生位来讲,在凡夫二乘人来讲,他是真的跳不过的,没办法的,除了到究竟位的佛果,当然拘留不了他,或者大彻大悟的人、生死自在的人,那么这些就拘留不了他,否则的话,你做了,你就要受报。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施为就是举止行动、行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意思是说,我们现在的一切的行住坐卧,正在造作,一切时中都是我们的本心,是不是啊?大师你这样开示,一切都是我们的本来心,那么色身这个是无常、生灭变异的东西,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我们的本心呢? [答曰: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真的,真的!所以有的人也来问师父说:师父!我为什么没有见性啊?我说:没有人可以阻止你啊!是你自己不见,谁能阻止你见性?没有人阻止你,是你阻止、阻碍你自己嘛!本性常现前,汝自不见,因为你一分别、持著,就障著了、就颠倒了,你自己障碍你自己了,有什么办法呢?自己拿一张卫生纸盖着著:哎呀!奇怪!师父!我为什么没有看到前面啊?傻瓜!你把它拿到不就好了,就看得很清楚了嘛!我为什么没看到啊?自己拿著一个东西遮住,然后他说没看到。我们自己分别、持著,还说:我为什么没有见性啊?你自己遮挡住嘛!是不是?不肯放弃你那一念的执著,当然就很痛苦啊!所以常常听到信徒来告诉师父:我活得很痛苦,不晓得怎么办?我还是有念佛呢,我知道生死事大,无常、无我,阿弥陀佛。。。。。。可是我活得很痛苦啊!那就是不见性,你要是见性的话,就没有这种情况化的东西了。 [问曰:「心既见在,何故不见?」]这个[见]就是现,这个心既然是现在存在,何故不见?意思就是,我们的性,现在就存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为什么没有看见呢? [师云:「汝曾作梦否?」]你曾经作过梦嘛? [答曰:「曾作梦。」]大家都作过梦啊,谁没有呢? [问曰:「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是不是你本身啊?当然不能离开这个色身啊。 [答:「是本身。」]作梦离开身,这那里有梦呢? [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你讲话啊,以及你一切的造作啊,[施为]就是造作,跟你本身,有没有什么差别? [答曰:「不别。」]当然行住坐卧都不能离开这个色身,如果你离开这个色身你怎么施为、运作呢?当然不别了! [师云:「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既然跟你这个身体没有什么别,那么这个色身当然就是你的法身了。 [既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众无始广大劫来,与如今不别;]跟你现在没什么两样,只要你悟,法身就现前。 [末曾有生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筋力]就是我们的筋骨、体力。[亦无相相貌;]何以故?一切[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不能取,意思就是不能持著,你也不能放弃这个现在,简单讲,取不得就是我们要面对、我们要超越这个现实,舍不得就是要面对这个现实。简单讲,什么是真正的见性?既现实又超越,这个就是见性的人,你要面对这个现实,当下又超越这个现实的束缚。 [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一切业没有办法拘此法身,因为得大自在嘛! [此心微妙难见,]哎呀!这个心太微细了,不可思议,不容易见到。 [此心不同色心,]这个心不同于我们的色法,或者是我们一般脑部的心,这个心是人人皆欲得见,[此心是人皆欲得见。于此光明中,运手动足者,如恒河沙,]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心,光明就是清净的本性,了了觉知当中,运手动足,如恒河沙。大家都了解了,这个心就是我们的见性,我们这个心性,大家都想见,那么这个心性,在一切的清净光明当中,见性的人,了了觉知,圣者了了觉知,及至你一切的造作,运手动足,统统具足,如恒河沙,意思就是妙用现前。 [及于问著,总道不得,]但是你要问:什么是本性?你问到了本心,可是讲不出来,讲不出来,没办法形容。 [犹如木人相似,][木人]就是愚痴,与无知的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加个字:[日日]受用,[因何不识?]为什么你不去了解呢?日日受用,我们每天时时该该受用,对不对?我们为什么活得痛苦?没有见性嘛!我们今天为什么痛苦得不得了?哭泣啦,及至捶着自己的胸部啊,或者是捶自己的头,或撞墙,或跳楼自杀,心的念力太强会逼你走上绝路的,一样的,心的力量很强,会逼得你发疯的。但是见性的话,心的念力也是很强,慈悲喜舍、大自在、大解脱,心的力量是远远超过我们的色身。色身能够举起很重的东西,可是一个人忧愁的话,同样打垮一个人,一个人颓废的话,那就打垮一个人,所以一个人在很严重的时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对这个世间的什么事,都没有感受了,为什么?这个心都被无明盖住的时候,它不能妙用,整个人变得恍惚失神,为什么会精神分裂啊?就是乱修行,然后把自己给一个压力跟负担。修学佛道的人给自己什么压力跟负担呢?所以有的人说:哎呀!我今天经还没有诵完呢?有的人说:我佛号还没念完,对,这个是精进,没有错,但是你超过你的体力了,这就很严重了。我们举个例子,拜山,哎呀!我心脏病啊!有人告诉他,拜山可以消灾解难,你说:他有尿毒啊,已经肿得这个样子了,他有心脏病、糖尿病,很严重,人家去拜山,跟他说:拜山可以消灾。他不晓得消灾要从心去观照,就去拜山了。一拜拜拜。。。又下雨又淋雨,表示我们很诚恳的拜山,他有心脏病、糖尿病,很严重,水肿又很大啊,然后他说:要精进,要精进!拜到山上去,不但没有好,还扛到厅旁边去助念了。这种笨蛋,笨到极点的人,不够资格学佛的,他认为他这样叫精进,是不是?没有妄想叫真精进!不是拿这个色身去赌命,精进固然很重要,可是现在是心脏病啊,一拜下去就上气不接下气,还要装助呼器,吸一口气,然后拜起来,再赶集装上吸一口气,那这个怎么修行呢?要好好的治病才对嘛!拜回来之后,因为又淋雨,回来的时候还累得叫家人帮我捶捶背,这种修行真是很糟糕,回来的话,不仅没有消灾,风湿症、关节炎什么都起来,这是修行吗?难道一定要去拜山才叫修行吗?愚痴的众生,拿这个体力在修行。释迦牟尼佛、祖师大德,是叫你用念头修行,观照修行,他有叫你用体力修行的啊?有一个出家人他说:哎呀!我们要发大心,要从山下,背这个经典拜山,拜到山上去,背愈重就愈容易消灾,我听到这个,我差一点就昏倒了,这是什么道的啊?这是那一道的啊?佛道是用这种相在修行的啊?那如果说背重的一点东西到山上去拜山可以成佛,那快了!为什么,你能背几公斤?五十公斤算重了,我请一头大象来,它一下子可以载一吨了,马上可以成佛!大象佛!哎呀!笨死了,那有这样修行的?还是出家人讲的,真是误导众生,没办法!现在邪说横流,没有办法,一讲的话又伤害人家,以为人家是在影射那一个法师,或者是伤害那一个法师,不是这个意思啊,也许信徒自己听错了也不一定啊,你整天搞这个外相内面持著,这哪里叫作修行?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观念,叫作修行。观念不费吹灰之力了,你把那个执放下不就得了嘛!那你一直拜,那我就问他:那你拜到山上去,你解脱了吗?没有啊,病还加重了,烦恼还是没解脱呢!我说:那就不叫修行,病又加重,烦恼又没办法解脱,那不叫解脱,修行人懂得解脱烦恼的。弄了老半天,后来听师父的录影带,哎呀!走错路了!我说:那还来得及了,跟着师父走就对了,要好好的用功,在心地上下功夫才对嘛! 日日受用,为何不识呢?我们为什么不了解? [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想要出离又堕落,[只为不见性。] [众生若不迷,因何问著其中事,]如果你不迷惑了,你何须还要问到其中事:[其中事]就是日用平常中的事情。见性是很平常的事情嘛,就在你眼前这一念嘛!平等的清净自性里面,不分别不执著的这一念,在平常的日用当中,它就显现在你面前嘛!你只要见一切相,没有分别跟执著,见一切相,舍得下、放得下、看得开,透得过去,没有烦恼、没有情绪、没有对立、没有能所,这不就行了嘛!万事OK,没有问题了! [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没有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运手动足,为什么不了解呢? [故知圣人语不错,]就是没有错谬。[迷人自不会晓。]颠倒的众生,他自己不能体会通达,所以为什么人人是佛?你只要见性就是佛,开悟了,见性了,你就是佛!那就是对理上来讲,已经透得过去了,当然就是百劫要修相好,那当然就要在事相上去磨练,见性以后,在事相上去修修福,成就福的三十二相。 [故知此难明,]此的底下加两个字:本性。所以知道这个本性是很不容易去了解的。[唯佛一人,能会此法;]只有佛这个人才能了解这个法,[馀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 [若智慧明了此心,]心的底下划逗点,[号]划掉,改成[方],[方名法性,亦名解脱。]馀人天以及众生等,尽不明了这个见性法门,如果智慧明了此心,如果有一天有了智慧了,你见性了,你智慧开展出来了,你明了这个本心了,方名法性。什么叫法性,法、诸法本来的自性就是空,法性是什么呢?就是空,一切不可得,叫做法性,诸法的自性就是空性。亦名解脱,这样你就解决了,就解脱了![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大仙,我们在戒律学里面,称佛叫大仙,我们一般人称的仙道,是小仙,天人修仙是小仙。 [名虽不同,体即是一。]名称虽然不同,但是它的空性体性,它是一样的。 [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圣人种种分别,在旁边写上:虽分别,不作分别想,意思就是虽然分别,可是它是来自本性的分别,本性就有分别的能力,要不然怎么叫做见、闻、觉、知呢?在见,眼见叫作见性,耳闻叫作闻性,在觉叫作觉性,在知叫作知性,见、闻、觉、知统统是本性的作用,是不是?皆不离自己嘛! [心量广大,应用无穷,]遍恒河沙界,见性就应用无穷。 [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及到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这个[道断]划掉。一切时中只有语言,因为语言是有形相的音声,它是心思的代表,所以说:心事谁人知,透过语言你就知道了,但有语言,[即是自心。] [故云:「如来色无尽,」]当然如来色无尽了,为什么色无尽呢?因为这个色身就是法身,当然色无尽了,[智慧亦复然。]这个智慧也是这个样子了。 [色无尽即是自心,]因为色心是一如的嘛![心识善能分别一切,及到施为运用,皆是智慧,] [心无形相,]心是什么,为什么心无形相?它不是长的,也不是短的,不是大的,不是小的,心是什么,你能讲吗?你讲给我看看,你一讲就不对啊!心当然无形相的啦。[智慧亦无尽。] [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而无所住,]无所住,这个就是修行的根本!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无所住,什么法都无所住。 [如来法身常不变异。]因为无所住嘛,无所住就是妙用,那么如果是有所住,就是烦恼的用,妙用就是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这个很容易会误会,法身是站在理体上讲的,它不站在这个事相上说的,所以说它常住不变异。一般人都会误会说,不变异就是像一潭死水,这是不对的。法身是常不变异,站在理体上说,站在空的角度上说的,所以他讲常住不变。如果说法身常住不变,他怎么能够妙用现前?他当然不可能了,他还有报身跟应化身,所以法身、报身、应身是三身一体的啦,应化身也是法身,报身也是法身,意思就是法身的空,这个理性体,它同时具足一切事相上的妙用。所以说:常不变异,应当是指站在体上来讲的,站在这些事相上来讲,它是无常的,它是变异的、它变化,为什么叫做不可思议,神通变化,对不对?如果它是常不变异的话,你怎么神通起妙用呢?没办法啊!就一潭死水了。这个要注意,法身是站在理上说的。 [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 [但识自心,心外更无别佛。]这个[知]划掉,改为[识],如果你了解这个自己的心性,那么心性以外,没有别的佛。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你如果悟道,你现在就是佛,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你只要悟道,现在就是佛。不离当下嘛,当然所在之处统统有佛嘛,但是我们的佛在那里,都搞不清楚。 [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如果你起了一个佛,以及菩萨的相貌,[忽尔现前,]忽然现在你的面前。[亦切不用礼敬。]不是不要叫你礼拜,意思就是不要著相,说:哎呀!我修行很高,我见到佛了,我赶快来礼拜佛,那个也是你自心显现出来的。记住:切不应礼敬,不是说叫你不要礼拜佛,是不要着相而礼敬,因为他写得很简单,意思就是不能著,有佛相现前了,我就礼拜,那个其实是你心性清净显现出来的相、现象界,这是很正常的,见性的人,以心性念佛,他就见佛了,[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面讲,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佛根本就是无相的东西,你就念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那也是你心中显现的自性弥陀,阿弥陀佛的愿力固然是一种增上缘,最重要的还是你清净心所显现出来的,本无如是相,为什么?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空寂的心性,那里有什么三十二相,就是八万四千相都没有,什么一相也没有,所以不要念佛念到著相著魔了:哎呀!我见佛了!发狂了,到第二天一起来的时候,到处告诉人家:哎呀!我念佛见到阿弥陀佛了,我是怎么样有修行,你们有没有啊?就开始起骄傲心了,我从今以后决定往生了,我不要念佛、不要用功了。糟糕! [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道。]师父在共修里面,就一直重复开示,你千万不要以为见到佛,你就很知足了,你就一直很快乐,就认为你生死没问题了,问题很大呢!所以说:若取相即是魔,让他自然的见,不要管他,不要理他,还是念你的阿弥陀佛,自性愈来愈清净。 [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为什么,那是心外佛嘛![礼者不知,]这个知,就是智,如果礼心外的佛,那就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知者不礼,]有智慧的人,他不理外面的佛,他虽然每天在礼拜佛,可是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我们以前都念过这个的。智者不礼,有智慧的人,心就是佛,就算他在礼佛,他也知道能礼的是空,所礼的佛也是空,唯有一心作,只有一心在造作。礼心外的佛就被魔所摄。 [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 [诸佛如来本性理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须在意。]体前加一字,理体。 [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你但保持一颗清净心,无所住心,一切现象统统放下,不要理他,你好好念你的阿弥陀佛。。。。。。不管他看不看到,你心念得定,自然往生!切不用采括,采括就是搞取,括就是持取、收集的意思。你不要这个执著,采括就是摘取这个相,[亦莫生怕怖,]不要起这个害怕、恐怖的心。[不要疑惑,]千万要记住,[我心本来清净,何处有如许相貌?]那里有那么多的相貌呢?不可以相取佛的啊!有相取佛即不是佛。 [及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也不要去恭敬、尊生他,不须要这样子。为什么?心本来无如是相,见性就是毕竟空寂。没有这些相现前,现前也不要管他,[亦莫怕惧;]也不要害怕,也不恐惧,[我心本来空寂,]如果你要成佛,一定要体会:我心本来空寂。意思就是本来没有这些执著,分别心,那是因为我们的妄想颠倒所产生的一种连锁效应,[一切相貌皆是妄相,切莫取相。] [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那还是凡夫了,[若欲直会,就是直下体会,就是悟了,这个[直会]就是体悟。若欲直下体悟,[但莫取一切相即得,]如果你想要真正的体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这里要划重要线,这一句话就是修行的根本。 [更无别语。]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其他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见一切相就全部放下,眼见的、耳闻的、统统的放下, [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都无定实,幻无定相,]定实就是定法或实法,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加两个字,即能[合它圣意。] [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 [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变化,皆是外道,总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错礼拜。」]就是你的心自、解脱、清净、无碍,这才是真正的佛,佛没有任何相貌的。 [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你只要有这个觉性产生,你就是佛。 [觉者灵觉,应机接物,][应机]就是应化一切的根基需要,接一切的众生。 [扬眉瞬目,]瞬目就是转动眼珠。[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对所测。] [又云:「直见本性,名之为禅。」] [若不见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至道幽深,]至道就是佛道,佛道是不可思议的,[幽深]就是很难见到的,所以见性的人很少,就是这样子,深奥不可测,幽微难见,[幽]本来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很难见到。[不可话会,]意思就是不可以用语言去体会,去契入。 [典教凭何所及?]经典和言教凭什么能够达到见性呢?没办法的!要彻底的回光返照,在事相、在理上的无生,在相上里面,单刀直入的契入空性,这就是了! 他们那个英文是很糟糕的! 【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没有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运手动足,为什么不了解呢?【故知圣人语不错,】就是没有错谬。【迷人自不会晓。】颠倒的众生,他自己不能体会通达,所以为什么人人是佛?你只有见性就是佛,开悟了、见性,你就是佛!是不是啊?那就是对理上来讲,已经透得过去了,当然就是百劫要修相好,那当然就在事相上去磨练,见性以后,在事相上去修修福,成就佛的三十二相。【故知此难明,】此的底下加两个字:本性。所以知道这个本性是很不容易去了解的。【惟佛一人能会此法。】只有佛这个人,能够了解这个法。【余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若智慧明了,】那个逗点划掉,【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这个【心】的底下划逗点。【号】划掉,改成【方】。【方名法性,亦名解脱,】再讲一遍,余人天以及众生等,尽不明了这个见性法门,如果智慧明了此心,如果有一天有了智慧了,你见性了,你的智慧开展出来了,你明了这个本心了,方名法性。什么叫法性?法、诸法本来的自性就是空,法性是什么呢?就是空,一切不可得,叫做法性,诸法的自性就是空性。亦名解脱,这样你就解决了,就解脱了!【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可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大仙,所以我们在戒律学里面,称佛叫做大仙。我们一般人称的这个仙道是小仙,天人修仙是小仙,而我们没洗澡则全是污垢(仙的台语谐音),那大不相同,没洗澡就全是污垢。【名虽不同,体即是一。】名称虽然不同,但是它的空性体性,它是一的。【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圣人种种分别,在旁边写个:虽分别,不作分别想。意思就是虽然分别,可是它是来自本性的分别,本性就有分别的能力,要不然怎么叫做见、闻、觉、知呢?在见,眼见叫做见性,耳闻叫做闻性,对不对?见、闻,在觉叫做觉性,在知叫做知性,见、闻、觉、知统统是本性的作用,是不是?皆不离自心吗!17页,(新版第21页第5行)【心量广大,应用无穷,』遍恒河沙界,见性就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这个【道断】划掉。一切时中只有语言,因为语言是有形相的音声,它是心思的代表,是心思的代表,语言就是心中的话,就是心中的代表,心思的代表叫做语言,所以说,心事谁人知,透过语言你就知道了,是不是?但有语言,【即是自心。】这个【道断】两个字不要。【故云:如来色无尽】, 当然如来色无尽了,为什么色无尽呢?因为这个色身就是法身,当然色无尽了,是不是?【智慧亦复然】。这个智慧也是这样子啦!【色无尽是自心】,因为色心是一如的嘛!【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心无形相,】,心是什么,为什么心无形相?它不是长的、也不是短的,不是大的、不是小的,心是什么,你能讲吗?你讲给我看看,你讲就不对啊!是不是?心当然无形相的啦!【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四大色身,, 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而无所住,】加一个字,【而】无所住。同学们,在【无所住】这三个字要划两条线,这个就是修行的根本,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无所住,无所住,什么法都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因为无所住嘛,无所住就是妙用,无所住,它就是妙用,那么如果是有所住,就是烦恼的用,有所住就是烦恼的用,那么无所住就是妙用,对不对?为什么?妙用就是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这个很容易会误会,如来法身,法身是站在理体上说的,它不站在这个事相上说的,所以说它常住不变异。一般人都会误会说,不变异就是像一潭死水,所以说不对的。法身是常不变异,就是因为法身它是站在体上、理体来说的,站在空的角度来说的,所以他讲常住不变。如果说法身常住不变,他怎么能够妙用现前?他当然不可能了,他还有报身跟应化身,对不对?所以法身、报身、应身,三身是一体的啦,应化身也是法身,报身也是法身,意思就是法身的空,这个理性体,它同时具足一切事相上的妙用。所以说,常不变异,应当是指站在体上来讲的话,站在这些事相来讲,它是无常的,它是变异的,它变化,为什么叫做不可思议,神通变化,对不对?如果它是常不变异的话,你怎么神通起妙用呢?没办法啊!就一潭死水了。这个要注意!法身是站在理上说的。所以经:那个【故】这个句点不要,不变异这个变异的【异】要一个句点、一个句点,那么这个【故】的右下角一个句点,划X、划X,如来法身常不变异。【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这个【知】划X,改成识,意识心的【识】。【但识自心,心外更无别佛。】如果你了解这个自己的心性,那么心性以外,没有别的佛。【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你如果悟道,你现在就是佛,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对不对?你只要悟道,现在就是佛,不离当下嘛,当然所在之处统统又佛嘛,但是我们的佛在哪里都搞不清楚。【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不应拿这个佛,心中的佛性,要来礼外面的佛。但是如果,【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如果你起了一个佛,以及菩萨的相貌,【忽尔见前,】忽然现在你的眼前。【切不用礼敬。】意思就是,不是叫你不要礼拜,意思就是不要着相,说:哎哟!我修行很高,我见到佛了,我赶快来礼拜佛。那个也是你自心显现出来的。记住,切不用礼敬,意思不是说叫你不要礼拜佛,不是这个意思。是不要着相而礼敬,因为他写得很简单,意思就是不能着,有佛相现前了,我就拜。那个其实是你心性清静显现出来得相、现象界,这是很正常的,见性的人,以心性念佛,他就见佛了!【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面讲: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佛根本就是无相的东西,佛是无相的东西,是不是?你就是念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那也是你心中显现的自性弥陀啊,阿弥陀佛的愿力,固然是一种增上缘,最重要的还是你清静心所显现出来的。本无如是相,所以为什么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为什么?空寂的心性,哪里什么三十二相?就是八万四千相都没有,什么一相也没有,是不是啊?所以不要念佛念到着相、着魔了:哎呀!我见到佛了!发狂了!到第二天一起来的时候,到处告诉人家:哎呀!我念佛见到阿弥陀佛了,我是怎么样有修行,你们有没有啊?没有啊!就开始起骄傲心了,我从今以后决定往生了,我不要念佛、不要用功了。糟糕!【若取相即是魔,】若取相即是魔,师父在这个共修里面,就一直重复的开示,你千万不要见到佛,你就一直很知足,你就一直很快乐,就认为你生死没问题了,问题很大了!对不对?所以说:如取相就是魔,让他自然的见,不要管他、不要理他,还是念你的阿弥陀佛,自性愈来愈清静。【尽落邪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为什么?那是心外佛嘛!【礼者不知,】这个【知】就是旁边写个【智】,如果礼心外的佛,那就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个【知】就是【智】。【知者不礼,】有智慧的人,他是不礼外面的佛,他虽然每天在拜佛,可是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对不对?我此道场如帝珠,对不对?我们以前都念过这个。智者不礼,有智慧的人,心就是佛,就算他在礼佛,他也知道能礼的是空,所礼的佛也是空,唯有一心作,只有一心在造作。礼、礼佛,礼心外的佛就被魔所摄。【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诸佛如来本性这个理体上面,本性的理体上面,都无如是相貌,所以再加一个字:本性的【理】。【诸佛如来本性理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需在意。】一定要注意。【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意思就是,你但保持一颗清静心、无所住心,一切现象统统放下,不要管它,你好好念你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要管他看不看到,你心念得定,自然往生!切不用采括,【采括】就是摘取,【括】就是执取、收集得意思。你不要这个执着,采括就是你不要摘取这个相,也不要执着这个相。【亦莫生怕怖,】不要起这个害怕、恐怖得心。【不要疑惑,】千万要记住,【我心本来清静,何处有如许相貌?】【如许】就是如此许多得相貌呢?不可以相取佛得啊,是不是?有相取佛就不是佛。【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也不要去恭敬、尊重他,不需要这样子,为什么?心本来无如是相,见性就是毕竟空寂。没有这些相现前,现前也不要管它。【亦莫怕惧。】也不要害怕、也不要恐惧,为什么?【我心本来空寂,】如果你要成佛,一定要体会:我心本来空寂。意思就是本来没有这些执着、分别心,那是因为我们得妄想颠倒,产生得一个连锁效应。【一切相貌皆是妄相,但莫取相。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那还是凡夫了。【若欲直会,】就是直下体会,就是悟了,这个【直会】就是体悟。若欲直下体悟,【但莫取一切相即得,】这个要划线了!若欲直会,如果你想要真正得体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这个划线,为什么划线呢?这一句话就是修行的根本。【更无别语。】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其他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见一切相就全部放下,眼见的、耳闻的,统统放下!【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定实就是定法或实法,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 加两个字:即能【合它圣意。】就能够,即能,即心即佛的【即】,能够的【能】。即能合它圣意。【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这个【见】就是【现】,示现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的变化,加一个字:【皆】是外道,【种种变化,皆是外道,总不是佛。】底下这一句最重要,【佛是自心,莫错礼拜。】佛是自心,就是你的心自在、解脱、清静、无碍,这才是真正的佛,佛没有任何相貌的,佛是自心,莫错礼拜。【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佛是西国语,中国话就是觉性。你只有有这个觉性产生,你就是佛。【觉者灵觉,应机接物,】【应机】就是应化一切的根极需要,接一切的众生。扬眉瞬,【瞬】就是转动眼珠,瞬目。【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加字,【直见本性,名之为禅。】直:直接的【直】,他说:见本性为禅,就是加【直】,直接的直。然后加一个【名之】,直见本性,名之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至道】就是佛道。佛道是很不可思议得,【幽深】就是很难见到得,所以见性的人很少,就是这样子。深奥不可测,叫做【深】,【幽】就是幽微难见,【幽】本来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很难见到。【幽】就是幽微难见,【深】就是深奥不可测。 【不可话会,】意思就是说,不可以用语言去体会、去契入。【典】就是经典,【教】就是言教。【典教凭何所及?】凭什么能够达到见性呢?没办法的!要彻底的回光返照,在事相、在理上的无生,在相上里面,单刀直入的契入空性,这就是了!【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只有你见到本性,你就是不认识字都没关系,像六祖一样,对不对?不识也得,也一样啊!对不对?见性不关文字嘛!【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静,无有杂秽。所以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其实用就是心。【用体本来空,】一切作用、一切的本体,统统是空。虽然有所妙用,比如说师父现在讲经说法,你听得了一切音声,对不对?它还是本性的妙用现前啊,是不是?也是空性啊!你们在听经闻法,妙用现前,它也是空性啊!【名言尚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纵览十二部经典,又凭什么能够达到见性得功夫呢?不可能!见性是实修实证的东西,是真正要放掉烦恼才有办法的,一天到晚在经典里面,然后在执着,颂经、拜佛、念佛,却不肯放掉那一分的执着,嫉妒、贪婪,那么你没有机会了,没办法解脱嘛!【道本圆成,】【圆成】就是圆满具足。【不用修证。】不用修证,所以悟道的人就没事了,悟道的人没事,为什么没事?他很轻闲啊,整天安闲无事,他不晓得要做什么,顶多做的就是利益众生的事,是不是?讲经弘法也没有弘法相,救度众生,也没有救度众生之相。行善也没有执着相,持戒,不持戒相,你看!多么自在,太好了!所以见性就是万事休,万缘统统放得下。没有什么来去相、增减相,统统没有!所以说:不用修证。【道非声色,】不能在声色里面打转,就是在外相、在境界,【声色】就是境界。道不是外在的境界,存在在这一颗心。【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加三个字,【心外有】相,以及一切法,妄执心外有相,以及一切法。【妄执相及一切法。】 他们那个英文是很糟糕的!【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没有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运手动足,为什么不了解呢?【故知圣人语不错,】就是没有错谬。【迷人自不会晓。】颠倒的众生,他自己不能体会通达,所以为什么人人是佛?你只有见性就是佛,开悟了、见性,你就是佛!那就是对理上来讲,已经透得过去了,当然就是百劫要修相好,那当然就在事相上去磨练,见性以后,在事相上去修修福,成就佛的三十二相。【故知此难明,】此的底下加两个字:「本性」。所以知道这个本性是很不容易去了解的。【惟佛一人能会此法。】只有佛这个人,能够了解这个法。【余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若智慧明了,】那个逗点划掉,【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这个「心」的底下划逗点。「号」划掉,改成「方」。【方名法性,亦名解脱,】再讲一遍,余人天以及众生等,尽不明了这个见性法门,如果智慧明了此心,如果有一天有了智慧了,你见性了,你的智慧开展出来了,你明了这个本心了,方名法性。什么叫法性?法、诸法本来的自性就是空,法性是什么呢?就是空,一切不可得,叫做法性,诸法的自性就是空性。亦名解脱,这样你就解决了,就解脱了!【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可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大仙,所以我们在戒律学里面,称佛叫做大仙。我们一般人称的这个仙道是小仙,天人修仙是小仙,而我们没洗澡则全是污垢(仙的台语谐音),那大不相同,没洗澡就全是污垢。【名虽不同,体即是一。】名称虽然不同,但是它的空性体性,它是一的。【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圣人种种分别,在旁边写个:虽分别,不作分别想。意思就是虽然分别,可是它是来自本性的分别,本性就有分别的能力,要不然怎么叫做见、闻、觉、知呢?在见,眼见叫做见性,耳闻叫做闻性,对不对?见、闻,在觉叫做觉性,在知叫做知性,见、闻、觉、知统统是本性的作用,是不是?皆不离自心吗!17页,(新版第21页第5行)【心量广大,应用无穷,』遍恒河沙界,见性就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这个「道断」划掉。一切时中只有语言,因为语言是有形相的音声,它是心思的代表,是心思的代表,语言就是心中的话,就是心中的代表,心思的代表叫做语言,所以说,心事谁人知,透过语言你就知道了,是不是?但有语言,【即是自心。】这个「道断」两个字不要。【故云:如来色无尽】, 当然如来色无尽了,为什么色无尽呢?因为这个色身就是法身,当然色无尽了,是不是?【智慧亦复然】。这个智慧也是这样子啦!【色无尽是自心】,因为色心是一如的嘛!【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心无形相,】,心是什么,为什么心无形相?它不是长的、也不是短的,不是大的、不是小的,心是什么,你能讲吗?你讲给我看看,你讲就不对啊!是不是?心当然无形相的啦!【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而无所住,】加一个字,「而」无所住。同学们,在「无所住」这三个字要划两条线,这个就是修行的根本,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无所住,无所住,什么法都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因为无所住嘛,无所住就是妙用,无所住,它就是妙用,那么如果是有所住,就是烦恼的用,有所住就是烦恼的用,那么无所住就是妙用,对不对?为什么?妙用就是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这个很容易会误会,如来法身,法身是站在理体上说的,它不站在这个事相上说的,所以说它常住不变异。一般人都会误会说,不变异就是像一潭死水,所以说不对的。法身是常不变异,就是因为法身它是站在体上、理体来说的,站在空的角度来说的,所以他讲常住不变。如果说法身常住不变,他怎么能够妙用现前?他当然不可能了,他还有报身跟应化身,对不对?所以法身、报身、应身,三身是一体的啦,应化身也是法身,报身也是法身,意思就是法身的空,这个理性体,它同时具足一切事相上的妙用。所以说,常不变异,应当是指站在体上来讲的话,站在这些事相来讲,它是无常的,它是变异的,它变化,为什么叫做不可思议,神通变化,对不对?如果它是常不变异的话,你怎么神通起妙用呢?没办法啊!就一潭死水了。这个要注意!法身是站在理上说的。所以经:那个「故」这个句点不要,不变异这个变异的「异」要一个句点、一个句点,那么这个「故」的右下角一个句点,划X、划X,如来法身常不变异。【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 这个「知」划X,改成识,意识心的「识」。【但识自心,心外更无别佛。】如果你了解这个自己的心性,那么心性以外,没有别的佛。【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你如果悟道,你现在就是佛,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对不对?你只要悟道,现在就是佛,不离当下嘛,当然所在 之处统统又佛嘛,但是我们的佛在哪里都搞不清楚。【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不应拿这个佛,心中的佛性,要来礼外面的佛。但是如果,【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如果你起了一个佛,以及菩萨的相貌,【忽尔见前,】忽然现在你的眼前。【切不用礼敬。】意思就是,不是叫你不要礼拜,意思就是不要着相,说:哎哟!我修行很高,我见到佛了,我赶快来礼拜佛。那个也是你自心显现出来的。记住,切不用礼敬,意思不是说叫你不要礼拜佛,不是这个意思。是不要着相而礼敬,因为他写得很简单,意思就是不能着,有佛相现前了,我就拜。那个其实是你心性清静显现出来得相、现象界,这是很正常的,见性的人,以心性念佛,他就见佛了!【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面讲: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佛根本就是无相的东西,佛是无相的东西,是不是?你就是念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那也是你心中显现的自性弥陀啊,阿弥陀佛的愿力,固然是一种增上缘,最重要的还是你清静心所显现出来的。本无如是相,所以为什么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为什么?空寂的心性,哪里什么三十二相?就是八万四千相都没有,什么一相也没有,是不是啊?所以不要念佛念到着相、着魔了:哎呀!我见到佛了!发狂了!到第二天一起来的时候,到处告诉人家:哎呀!我念佛见到阿弥陀佛了,我是怎么样有修行,你们有没有啊?没有啊!就开始起骄傲心了,我从今以后决定往生了,我不要念佛、不要用功了。糟糕!【若取相即是魔,】若取相即是魔,师父在这个共修里面,就一直重复的开示,你千万不要见到佛,你就一直很知足,你就一直很快乐,就认为你生死没问题了,问题很大了!对不对?所以说:如取相就是魔,让他自然的见,不要管他、不要理他,还是念你的阿弥陀佛,自性愈来愈清静。【尽落邪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为什么?那是心外佛嘛!【礼者不知,】这个「知」就是旁边写个「智」,如果礼心外的佛,那就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个「知」就是「智」。【知者不礼,】有智慧的人,他是不礼外面的佛,他虽然每天在拜佛,可是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对不对?我此道场如帝珠,对不对?我们以前都念过这个。智者不礼,有智慧的人,心就是佛,就算他在礼佛,他也知道能礼的是空,所礼的佛也是空,唯有一心作,只有一心在造作。礼、礼佛,礼心外的佛就被魔所摄。【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诸佛如来本性这个理体上面,本性的理体上面,都无如是相貌,所以再加一个字:本性的「理」。【诸佛如来本性理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需在意。】一定要注意。【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意思就是,你但保持一颗清静心、无所住心,一切现象统统放下,不要管它,你好好念你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要管他看不看到,你心念得定,自然往生!切不用采括,「采括」就是摘取,「括」就是执取、收集得意思。你不要这个执着,采括就是你不要摘取这个相,也不要执着这个相。【亦莫生怕怖,】不要起这个害怕、恐怖得心。【不要疑惑,】千万要记住,【我心本来清静,何处有如许相貌?】「如许」就是如此许多得相貌呢?不可以相取佛得啊,是不是?有相取佛就不是佛。【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也不要去恭敬、尊重他,不需要这样子,为什么?心本来无如是相,见性就是毕竟空寂。没有这些相现前,现前也不要管它。【亦莫怕惧。】也不要害怕、也不要恐惧,为什么?【我心本来空寂,】如果你要成佛,一定要体会:我心本来空寂。意思就是本来没有这些执着、分别心,那是因为我们得妄想颠倒,产生得一个连锁效应。【一切相貌皆是妄相,但莫取相。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那还是凡夫了。【若欲直会,】就是直下体会,就是悟了,这个「直会」就是体悟。若欲直下体悟,【但莫取一切相即得,】这个要划线了!若欲直会,如果你想要真正得体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这个划线,为什么划线呢?这一句话就是修行的根本。【更无别语。】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其他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见一切相就全部放下,眼见的、耳闻的,统统放下!【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定实就是定法或实法,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加两个字:即能【合它圣意。】就能够,即能,即心即佛的「即」,能够的「能」。即能合它圣意。【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这个「见」就是「现」,示现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的变化,加一个字:「皆」是外道,【种种变化,皆是外道,总不是佛。】底下这一句最重要,【佛是自心,莫错礼拜。】佛是自心,就是你的心自在、解脱、清静、无碍,这才是真正的佛,佛没有任何相貌的,佛是自心,莫错礼拜。【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佛是西国语,中国话就是觉性。你只有有这个觉性产生,你就是佛。【觉者灵觉,应机接物,】「应机」就是应化一切的根极需要,接一切的众生。扬眉瞬,「瞬」就是转动眼珠,瞬目。【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加字,【直见本性,名之为禅。】直:直接的「直」,他说:见本性为禅,就是加「直」,直接的直。然后加一个「名之」,直见本性,名之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至道」就是佛道。佛道是很不可思议得,「幽深」就是很难见到得,所以见性的人很少,就是这样子。深奥不可测,叫做「深」,「幽」就是幽微难见,「幽」本来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很难见到。「幽」就是幽微难见,「深」就是深奥不可测。【不可话会,】意思就是说,不可以用语言去体会、去契入。「典」就是经典,「教」就是言教。【典教凭何所及?】凭什么能够达到见性呢?没办法的!要彻底的回光返照,在事相、在理上的无生,在相上里面,单刀直入的契入空性,这就是了!【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只有你见到本性,你就是不认识字都没关系,像六祖一样,对不对?不识也得,也一样啊!对不对?见性不关文字嘛!【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静,无有杂秽。所以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其实用就是心。【用体本来空,】一切作用、一切的本体,统统是空。虽然有所妙用,比如说师父现在讲经说法,你听得了一切音声,对不对?它还是本性的妙用现前啊,是不是?也是空性啊!你们在听经闻法,妙用现前,它也是空性啊!【名言尚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纵览十二部经典,又凭什么能够达到见性得功夫呢?不可能!见性是实修实证的东西,是真正要放掉烦恼才有办法的,一天到晚在经典里面,然后在执着,颂经、拜佛、念佛,却不肯放掉那一分的执着,嫉妒、贪婪,那么你没有机会了,没办法解脱嘛!【道本圆成,】「圆成」就是圆满具足。【不用修证。】不用修证,所以悟道的人就没事了,悟道的人没事,为什么没事?他很轻闲啊,整天安闲无事,他不晓得要做什么,顶多做的就是利益众生的事,是不是?讲经弘法也没有弘法相,救度众生,也没有救度众生之相。行善也没有执着相,持戒,不持戒相,你看!多么自在,太好了!所以见性就是万事休,万缘统统放得下。没有什么来去相、增减相,统统没有!所以说:不用修证。【道非声色,】不能在声色里面打转,就是在外相、在境界,「声色」就是境界。道不是外在的境界,存在在这一颗心。【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加三个字,「心外有」相,以及一切法,妄执心外有相,以及一切法。【妄执相及一切法。】加两个字,如此【即堕外道。】这样就会堕外道。【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不知」就是不智,这个「知」的旁边,就是写一个「智」。有执着就是不智,没有智慧的人。这经典,师父重复的告诉诸位,你修行就是修这一个字,放掉,就没事,执放掉就没事了!【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空的、没有用的,闲文字就是空的、没有用的,文字只是一个增上缘,启发你的觉性,觉性不启发,拼命在文字里面打转,我今天诵几部经典,我明天诵什么经,后天诵什么经,结果与本性不相应,烦恼 还是在啊,不见性嘛!【千经万论只是明心,】一定要了解佛的这一颗心,【言下契会,】言下,就是语言当下就契入,顿悟的意思,契入体会。【教将何用?】这个教理有什么用呢?对不对?教理还是要启发觉性啊,如果教理不启发这个觉性,一点用处都没有!【至理绝言,】真正的,佛所讲的这个见性之理,至理就是见性,是最究竟之理了,「绝言」就是超乎语言,不能用语言去讲见性法的。【教是语词,】语句、言词。【实不是道。】实在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言说就是妄。好了!我们明天从21页再开始(新版第26页)。从21页开始。这个很重要的,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缺席,这个很重要的,你要修净土法门,对禅不了解,会没有信心的,这个很棒的、很棒的,非常好的!好了!明天我们继续上课,下课。 21页第一行第二个字, 【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着,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那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如果有看到种种的相,像楼阁、宫殿、象马这一些,乃至于说清凉的这个树木、丛林、池亭等等这些相,不可以起一念的乐着,「乐着」就是喜乐,「着」就是贪着。尽是托生,「托生」就是依托而转生,依靠者它而转世的意思,那么切须在意。那么在这个地方,有的人他就会怀疑了,那我们临命终看到阿弥陀佛,因为我们修念佛法门的,那么看到极乐世界的楼阁,是不是也不要跟他去呢?不着相嘛!不!不!这个要跟他去。说:师父!这样就很迷糊了,那到底去还是不去呢?这个就是看经典有一个很注意的地方,达摩大师所讲的这个,他是不修净土法门的,先讲清楚,他是不修净土法门的,他是单刀直入的,讲我们的本性的,本性是直接最上乘的,要见佛、见到觉性,那么所以说在临命终他不 取相,这是很正常的,这样讲是对的。但是如果说,我们修净土法门的话,就不是这样子了,修净土法门的话,我们会见到西方三圣,见到莲花、闻香,或者是空中有音乐,这个尽管跟他去,没有问题!所以说他这里所讲的,是指平常修禅法,而对净土没有信、愿、行三资粮,所产生的一种幻相,所以达摩大师叫他们不要取着,是这个意思。那么修净土法门的人,是因为念佛念到了心佛无二,然后正依二报与心相应,自然的感得清静的相现前。所以说,这里是指禅宗的心法,究竟平等的法身是无相的,所以这个地方不能取着,是因为他平常不修净土法门的,所以这个一定要弄清楚,否则到临命终,佛来你也不敢去,看到什么也不敢去,是不是?这要说明一下,让大家不要起疑心。【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因为修禅法是无相可得。【疑心瞥起,】你只有有一念的疑心,「瞥」就是突然,突然的,或者是暂时的起来的话。即加一个字:即「被」【即被魔摄。】就被魔所摄了。【法身本来清静无受,】因为受是感觉、感受,这是第六意识,那么法身本来清静,它不是觉受、不是觉受,它是无相的觉性,一个是觉受,一个是觉性,不一样!【只缘迷故,不觉不知,】不觉不知。【因兹】就是因此,【故妄受报。所以有乐着,】就是喜乐或者是贪着,【不得自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喜乐于贪着,我们也是不得自在,我们被相所困,是不是?就我们现在着相,乐着于五欲六尘,我们也是被困得死死的,不必等到临命终,所以说要觉悟。【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如果你悟到本来的身心,就是缘起性空的话,就没有什么好执着,【即不染习。】「染」就是染着,「习」就是习气。就不会染着这一些习气了,因为不可得嘛!拼命的追求、执着,那只有增加这些习性而已。【若从圣入凡,】那么示见,这个见就是现,【示现种种杂类,】 杂类就是众生,杂类种就是众生。示现种种的众生,【自为众生,】当然只是方便为了度化众生,「自」为众生是当然,当然这是为众生,就是为了方便度化众生,才示现种种的杂类。所以说如果从圣入凡,示现种种的众生,那当然这只是方便为了度众生而示现的。【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我们是逆境就更不要说了,顺境是比较好一点,什么都顺从你嘛,是不是?那就比较惬意一点,是不是啊?比较喜乐一点。如果陷入于逆境,就没办法了,是不是?那五逆的话就没办法了!所以圣人不管是逆境、 是顺境,它拘他不得,皆得自在。【一切业拘他不得。】你没办法捆绑这些大澈悟的人,他见到平等性,连生命他都看得很开了,他的身心,他都了解是缘起的东西, 一切觉受都是妄受,只有一颗清清净净的这个自性在显现,所以他也不畏惧死,也无所求,当然业束缚不了他。【圣成久有大威德,】圣人成就由来已久,他具足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被他圣人转,】「品类业」就是种种的众生,品类就是种类,分品、分类。这一切种类的业,不管什么业,都被他圣人所转。【天堂、地狱无奈他何。】这个「何他」划掉,改成「他何」。无奈他何,没有办法束缚一个圣人。【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加两个字:圣人【内外明澈。】少了两个字:「圣人」,看起来不是很通顺,不同于圣人。而圣人不论是内在,不着这些心识的执着,外在也不为境界所动摇,内外明澈就是明白、很透彻这个世间宇宙的真相。【若有疑即不作。】 如果心存有怀疑,也就是说,有疑的话,本性就不明了,那么因为在本性不明的话,他就不作,这个「不作」就是不应作,不应该作这个恶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有一点点的疑惑,也就是说,对本性还没有很清楚的话,首先要先作,作什么?守住这个戒律,也就是不要作恶业。【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为什么?因为不知足,就是最贫苦的人,贪欲心重的人,就是最穷的人,烦恼重的人,就是最困苦的人,别人没有困他,他是困得自己困得死死的!谁捆绑着你啊?没有!哪一种人最贫穷?贪求无厌嘛!对不对?佛说:无贪就是最大的财富。那么无贪就是最大的财富,那么简单讲,贪求就是最大的贫穷,这是一定的道理嘛!是不是?所以贫穷、困苦,仍然是从心来作为定位,看我们的内在里面,是不是充满知足、少欲跟智慧,如果我们没有智慧的话,那么就是一个最贫穷的人、最困苦的人,一天到晚需要人家同情,需要人家帮忙,为什么?家里是钱多得不得了,可是生活起来乏然无味、乏然无味,是不是?电视昨天新闻报道,报道这个陈百潭,做台语歌曲的那个陈百潭,自杀了,服了五十几颗安眠药,他做那一首“爱拼才会赢”可是自己却拼不过去,拼不过去,没有办法的,这个世间不是你唱唱歌、跳跳舞,就可以解决内在那一种迷惑颠倒的东西,妄执世间是真实性的东西,对不对?他说他因为婚姻不顺利、事业不顺利,所以一时想不开,就服了五十几颗安眠药。那是他的身体可以服五十几颗,要是我的话,吃五颗就一觉不醒了,我这五颗下去就不省人事了,他吃五十几颗,也不晓得去哪里买的,西药房怎么要卖给他那么多?所以这些贫苦,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按照道理来讲,陈百潭是知名度很大、很够的人,是不是?我看那个电视上在唱歌,几乎台语的都是他做的,他自己本身也会唱歌,按照道理是很顺才对啊,要钱有钱、要名有名,受到一点打击,现在竟然想自杀,说实在话,没有碰到佛法,就茫茫然、茫茫然,是不是啊?所以皆从妄想生。【若了是心,】如果我们了解,这一颗心的力量是很大的,我们不会妄执、妄动,那么我们了解这一颗本心清净,那么就【遞相劝勉,】「遞相」就是互相,连续的相互,「劝」就是劝诫,「勉」就是勉励。人家教我,我教人家,是不是啊?今天广化老和尚打电话来,说明年三月十二他们要传戒,传了三个月以后再继续结夏,要半年,要半年啊,这是佛弟子的福报,我们这里有十多个要准备受戒,他不但要教育三个月传戒,还要三个月结夏安居,就连着半年,那么要请我去做授经阿闍梨,说起来很惭愧,为什么人那么矮,到处都在聘请呢?然后我是跟他讲,身体许可是没有话讲,这就是遞相劝勉,因为我们是南普陀佛学院毕业的嘛,我们受了广化老和尚的恩德,承蒙他的教化,使我们对这个生死事大有所体悟,那么今天应该算是台湾的阿信,以感恩的心去跟他们上课。要去跟他们上课,有答应了,有答应了。那么明年课程怎么安排再说。所以这个遞相劝勉就是这样子,我今天来栽培这些法师,我们结夏有五十多位,那么他将来也蒙受到我的教化的话,他也会感恩,变成高雄的阿信,他就会报师父的恩,他就会继续去教导别人,一定的道理。所以说这个代代相传,灯灯相续,是不是?就是这样子嘛。所以这个遞相劝勉,就是连续的相互劝勉、勉励。一代传一代、一代传一代...... 【但无作而作,】无作,把笔拿起来,「无作」就是体,「作」就是妙用,妙用不离体,体当下就显现这个妙用,只有你无作,就是无心,你只有没有任何的执着,去做任何的事情,那就对了!就是本来的面目,就是无所为而为,不是为了得到什么东西,你才去做。这样子的话,就是本性的作用。但无作而作,无作就是本体,对不对? 我们只有运用这一颗无所求的心,没有生灭的心,无所住的心,去做一切的事,就是本来面目的妙用现前,就这么简单!我们众生布施,希望得福报,持戒希望得功德,这个都是凡夫刹那生灭得分别心,如果我们秉着一个绝对的空性的思想,于一切缘起展现出来的,一切的法,统统是妙法,如果我们不能进入绝对的空性思想,只要有一点的染着,那就不是无作而作了,那就是有作而作,那就不是究竟意,那就是世俗法。世间就是这样,我出一千万,我就希望登报纸,大家都尊重我,是不是?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你看!就这么简单,所以悟道并不是很困难。 22页,(新版第27页最后1行) 【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异境,輒不起疑。】「频」就是屡次,一次又一次的,见到不同的这个异境。那么这个「輒」就是这个「即」字,輒字就是即。你就是也不需要,就是可以当作「则」字,则不用怀疑。为什么?一切相【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比这个日光还强,【即余习顿尽,】 「余习」就是残余的习气,顿尽,「尽」就是消灭。【法界性见。】意思就是你见到了平等,见到了平等。【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可自知,】「可」就是可以的可。只有可以自知,【不可向人说。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也就是不要执着。为什么莫与人说?与人说,他就是会执着,当然如果是勉励大众,说说无妨。不是以执着心、炫耀的心来说,那当然是真实境来讲,说说是相互勉励,说说感应是相互勉励,使大家对三宝、净土法门,对诸佛菩萨有信心,这个不为过的。【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有的人,「或」就是有的人。【或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与昼无异,不得怪。】有的人在晚上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眼睛看得很清楚,跟白天没有什么两样,也不必觉得很怪异。【並是自心欲明显。】都是自心欲明显出来。不要动一个念头说:我很有修行、我不得了!简单讲,一切相都不去着,你管它梦见什么、看到什么,统统放下!【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达摩大师一直劝告,不要一直向人说,就是不要夸耀,不要去执着这种外相的错误的东西,这是自性显现出来的,没什么好炫耀的。【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如果你梦境是昏昏沉沉,就像在阴暗中行走,【亦是自心烦恼障重,】你的心的烦恼就算是很重了。【亦可自知。】也可以,这少了一个字,少了一个可以的「可」,亦可自知。【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为什么?那是符号啊,那是种种累积的经验,这些经验累积起来,那么这个都是文字相,或者是思维,或者是概念,只是一些观念而已,这不是真实境,真实境要从本性展现出来才是,你学了那么多,只会障碍自己。但是如果你见性了,学再多也无妨,为什么?你了解这些文字相就是实相。所以学多跟不多,不在于外面的这些文字,在于内在的见不见性。见性,学得再多也没什么差别,是种经验。每一种经验都可以会归到平等的空性,那有什么关系!那么我们一般人学得很多,变成所知障。障碍起来,变成一天到晚跟人家辩论,然后换取一个鼓掌,换取一个赞叹,不晓得自己已经障碍了。【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注意听!「标心」就是标指本心。佛设的这个教化,这种种的语言、经典,只是为了要让你彻底的了解本心,了解这一颗佛性。「标」就是标指,就是要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设教只为标心,就是佛陀设这个三藏十二部经典的言教、文字相,只是为了要指出那一颗佛性的清净心。【若识心,何用看教?】如果我们了解了本心,那么你看什么教呢?多不对?看什么教呢?「教」是外在的语言、文字,是一种概念,不是真实境。真实境是本性,是我们的本心嘛!【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如果你想要从凡夫进入圣人,这两句话倒是很重要,也就是需要息业养神。息,不像世间人,有一个老婆以后不够,就两个,两个不够,娶三个,三个不够,娶四个,那么凡夫就是这样,没办法停止。他一百万赚完了想赚两百万,两百万赚完了想赚一千万,一千万赚完了想赚一亿,他没办法停止的。他今天看这个歌舞,看上后染上、上瘾了,就拼命的看这个歌舞,乃至看电视,这都是没有办法停止的。养神,这个「神」就是精神、心力,他的心力不够,他被这个境界所困扰,他这个念力发不出来。也就是说,一个人没有办法停止这一些外在的五欲六尘,那么他的清净心的念力没办法发出。「养神」就是保持这一颗清净的念力,否则就放射不出来,被障住了!我们要随分过日,也就是说要安分守己,要随这个因缘过日。【若多嗔恚,】我们内心里面多嗔恚,就是说,凡事什么都不满,什么都牢骚、什么都抗议,什么都是恩恩怨怨,乃至于说斤斤计较,那么这嗔恚心就重了,是不是?对这个也不满,对这件事情也不满,说一句话也不满,这样子嗔恚,那没办法修行。【令性转与道相违。】跟我们那种解脱自在的本性,变成跟道互相违背了,你一天到晚恨这个、恨那个,不满这个、不满那个,你想想看,你怎么修行呢?你那个纷争、斗乱的内在,就变成能所不亡。那么能所不亡,不可能与道相应的。 【自赚无益。】 自己骗自己,是没有什么益处的。这个「赚」就是骗。你自己骗自己,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他不得。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 只要一切众生,了解这一颗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无所住心的本性,他的习气就可以整个消灭掉。那可见本 性,悟到本性有多重要! 【神识不昧,】 「不昧」就是不昏迷。他的神识就不会昏迷,因为随时都能够起这个妙用,所有的妙用都是空寂的本体。 【须是直下便会,】 直下就是不准动第二个念头,直下就是必须要讲当下。也就是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的心 不可得,那么现在念念生灭,直下也就是说,在念头还没有起来,产生这个第二念的时候,这一念就必须 看破它,直下便会。 【只在如今。】 「如今」也是形容词,没办法讲、没办法讲,众生建立了时间、空间的观念,其实时空本身是在停止的状态, 是我们的心在变动的,时间它哪里有存在?所以有的人说:时间流逝,就像白驹过隙。错了!这一句话是错 的,要说时间是静止的,唯心所造。是心在流逝啊,不是时间。时间哪里有流逝呢?我问你,我们讲时间流 逝,是因为一直生灭的起心动念,建立了时空的架构。我们讲时间流逝,这是错误的。时间是静止不动的, 是人类的心创造出来的。时间本身没有什么流逝,时间是静止不动的,没有这个东西,是心在流失啊。是不 是啊?是心在流失。隐显不定,这是圣人,是隐、是显,是不定的。一切业拘他不得,是不是?所以说,圣 人只有见到本性,这个习气就可以顿除。但是这种神识如果不昧的话,我们就必须要当下就有体会它,所以 说:只在如今。 【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 如果你真的想要会这个真正的无上的佛道,莫执一法,就是不能有一点点的执着。一点点的执着,便不能与 涅槃相应。没有办法与道相应,没有办法,莫执一法,一法都不可以执,让心中了了见、无所见,歇即是菩 提。 【息业养神,】 「息业」就是停止造作,「养神」就是静养这个心的念力。 【余习亦尽。】 这个习性也慢慢就会消灭。所以师父一直重复告诉你,如果你要追求佛法,是不是啊?亲近善知识嘛!那么 你如果一天到晚往外打转的话,习性愈来愈重。结交要结交同参道友、学佛的人,不要结交那一些狐群狗党, 阿狗阿猫的,是不是啊?那个不能够断习气,反而增长习性。 【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会佛意,】 外道,心外求法的外道,不能体会佛的用意, 【用功最多,】 每天都拼,拼命的在用功,用功最多。 【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 「驱驱」就是辛苦的奔驰。意思就是我们不了解自性,却在执着里面拼命的打转,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每 天都很辛苦的一直念佛,一直读这一本经,读那一本经,结果呢? 【昏于神性,】 结果对于我们的,「神」就是不可思议,「性」就是妙性。对于不可思议的妙性却昏迷,也就是对本性却昏 昏迷迷的,那当然就 【不免轮回。】 所以我们每天在念佛、读经,我们还是要用本性去用功,那么否则你昏迷于这个神妙的自性,怎么样?你还 是不免轮回。 【佛是閒人,】 这个「閒」通那个清闲的「闲」字,两个字是相通的。佛是无事嘛,万事休,佛是等闲人,没什么事, 【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 后时就是说你求得了名利,后时,你将来死的时候,这个叫做后时,「后时」是指死后的意思。你死后有什 么用啊?没有用啊!你得了几亿、几千万,你得了很多很多了,够用就可以了。不拿来做善,你做什么呢? 所以说你广求名利,你死后,那些名利做什么?没有用得啦!所以不要太疲劳,也不要太忙碌。 【但不见性人,】 只要不见性的人, 【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 就算你这么精进, 【广学多闻,以为佛法,】 认为这个就是佛法,这真糟糕! 【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 不解佛的平等空性的绝对存在的涅槃性,不了解! 【前佛后佛,只言见性。】 所以我们说:见性成佛。只有见性,他才可以成佛。不见性,拼死命的在那边修,那还是执着之法。 【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 一切法不可得,诸行无常,如果你没有见到平等空性的自性,如果说你已经得到了阿耨菩提,这是大罪人。 像现在很多人都自称为是佛,什么活佛啦,有男的活佛,还有女的活佛,是不是啊?这随随便便都可以命一 个活佛的名词来,这是大罪人。真正修行人不搞这个的啦!所以有的人称我:惠律大师。我马上就跟他修正 一下:我是不大也不小,称法师我就很惭愧了,不要称那个「大师」。哎哟!这个不够资格,是不是啊?不 够资格,马上就跟他修正一下。荣耀也是无常,是不是啊?用这么大的这个皇冠戴上去,会得大头症的。我 是不够资格,别的法师是够资格,我是不够资格。什么大师?称法师就很惭愧了,所以不要搞这个名堂,我 们老老实实的,稳扎稳打的。所以不能乱称自己是得菩提了,这是大罪人。 【十大弟子,阿难多闻中得第一,】 在《楞严经》里面,阿难得多闻第一。 【于佛无识,】 对佛也不认识,为什么?七处征心,都找不到本来的面目嘛! 【只学多闻,】 这就是多闻,经典听了那么多,对本来清净的佛性、如来藏心不了解嘛,是不是啊?《楞严经》讲空如来藏、 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他对这个如来藏完全不了解,是不是啊?所以广学多闻有什么用呢?到最后不 是落入生死,不然是什么呢?所以修行是真正的功夫,不是在文字里面打转的。 【二乘外道皆无识佛,】 都不认识佛,「识数」就是心意屡次地这么想。 【识数修证,堕在因果中。】 哎呀!我要好好修行!识数这个「数」就是一次又一次,识数就是心意,「识」就是心意。识数就是内心里 面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想:我要用功、我要修证......不晓得这一个念头,就堕入生灭的因果法里面。佛是无 修无证的人,是不是?如果你讲的是:我要放下、我要放下。这个也是生灭。连放下那个观念,统统不执着, 就真的放下了。堕在因果中嘛! 【是众生业报,不免生死,】 因为他患了无穷的过患嘛,动一个念头想要去修行,这一念就不对,动一个念头想要精进,这个念头又不对, 是不是?这个统统有执,对立的能所不亡的东西,这个只是世间人。 【远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 谤佛之众生。 【杀却无罪过。】 把他杀掉、除掉他,没有什么罪过的。当然这是指比较重的话,意思就是那一些人没有什么用,你宰掉他也 没有什么关系。当然达摩大师的意思就是这些人是严重到你把他杀死都没有罪过。意思就是说,不懂清净自 性的人,是没有什么用啊。 【经云:】 经典就这么说: 【阐提人不生信心,杀却无罪过。】 这个「欲」划掉,就是前面讲过的,那个「却」字才对,不是这个「欲」。杀却无罪过,这个「欲」是错的, 这个字是打错的,杀却无罪过。 【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 如果有信心,这个人就是佛位的人。 【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他良善,】 「不用」就是不可以,「取次」就是任意。不可以随随便便的诽谤别人,你不见性,你怎么知道是圣是凡、 是对是错、是善是恶?师父已经一再重复的教导诸位,除非你对一件事情彻底的看到、听到,也有所真正的 证据,乃至于说,就是你亲眼看到都不一定准,因为你不见性,你搞不清是对是错的。这里就讲得最透彻,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见性的人,你千万不用取次,也就是不可以任意的诽谤良善之人,多看众生的优点。或者 你随随便便的去诽谤,造这个是非、恩怨, 【自赚无益。】 自赚,这个「赚」就是欺骗,或者是自误,也可以说是耽误的「误」。自误无益,你自己误了自己嘛,你诽 谤别人,你得到什么好处?没有!一点好处都没有,你有什么好处呢?你让别人痛苦,有什么好处?没有什 么好处的。自误,自己欺骗自己,没有什么益处的。 【善恶历然,】 善恶清清楚楚的,善恶自有定夺, 【因果分明。】 用不着你开口,用不着你去攻击、伤害,他自然要负这个因果嘛! 【天堂地狱,只在眼前,】 加四个字:一念之间。天堂地狱,只在眼前一念之间。就是动念这个问题,很重要的!平常你动的善念,自自 然然就往善了,你动了恶念,自然就往恶道去了,这不需要人家把你推进去,你自己就跑去了。 【愚人不信,】 现前一念, 【现堕黑暗地狱中,亦不觉不知,】 为什么呢? 【只缘业重故,】 诸位!这个业重的解释,就是说无明。无明重,也就是执着重,或者是说感性很强、感性很强,没有用理性、 智慧在做事情。只缘业重,我们常常讲说:女人业障很重。为什么?她情执很重,就是业障很重。 【所以不信。譬如无目人,】 为什么不相信呢?因为没有眼睛的人, 【不信道有光明,】 他不相信说有这个光明的佛道,有这个光明之道。 【纵向伊说】 「伊」就是他。就算向他说:我们可以见性成佛。 【亦不信,】 他也不信。 【只缘盲故,凭何辨得日光?】 一个眼睛瞎的人,这么可以了解日光的强弱呢? 【愚人亦复如是。】 一个愚痴的人,也是这样子。 【现今堕畜生杂类,诞在贫穷下贱,】 「诞」就是生,生在贫穷下贱。 【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为什么讲求生不得?生,生得很痛苦,一天烦恼、斗争,无量无边。没办法解决就自杀,跳楼自杀。求死不 得,死也死得很痛苦。求死也不得,贫病交织,想死也死不了。 【虽受是苦,直问著,亦言:我今快乐,】 「直」就是你突然直接的问他说:你现在活得怎么样?我很快乐啊、我很快乐啊! 【不异天堂。】 为什么?无知到极点,不晓得现在的苦,一直说:我很快乐啊! 【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亦不觉不知。】 一切众生都认为他自己现在很快乐,其实是苦得不得了。善知识要救他,他还是不给善知识救度,你有什么 办法呢?所以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他是生在那个地方,他不觉得苦啊。就像厕所的臭虫一样,它每天 在吃这个大便,它不以为臭,如蝇逐臭。我们生在这个地方,自以为乐。所以说在我们出家人看来,结婚这 个是很辛苦的路线,可是有的人,他结婚他很乐的,乐不可支。没有结婚,他还拼命的冲进去呢!结婚以后 孩子一抱,逗着小孩子玩就很高兴,什么含饴弄孙啦,是不是啊?就是这样子,他很快乐。在我们看来,这 很累的啊,这个是很辛苦的啊,他觉得很快乐,没什么。回来的时候,男孩子嘛,回来的时候,很远的就听 人喊:老公!他就觉得:太好了、太好了!他也很远的就说:老婆!我的心肝宝贝!回来就很乐,乐了以后 又吵架,吵架以后,又继续生孩子,生孩子以后又继续上班,回来又吵架,都是这样子啦。两个人吵一吵, 然后一起去吃馆子,感情又恢复了,明天继续上班。吵一吵后来以后,老婆就说:不要生气嘛!好啦!又撒 了一个娇,又没事了。就是这样子,在争执、冲突当中,意见看法不同。所以说:婚姻是一场闹剧,所以我 们觉得那是苦的。所以说角度不一样,我们觉得那个是很辛苦的一条路线,是不是?所以结婚的人,他也 不觉不知,也不知道这个叫做苦。听到佛法他才体会到:实在没有错,真的很痛苦!他才会感觉。 【如斯恶人,只缘业障重故,所以不能发信心者,不自由它也。】 这个「它」改成你我他的「他」。不自由他也,那当然就是他了。 【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 如果我们了解心就是佛,像维摩诘居士一样,入不二法门,那你需要剃除须发吗? 【白衣亦是佛。】 那倒是真的,白衣也是佛。只是现僧相威仪,这是诸佛的标志嘛,现这个僧相威仪。 【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真是一针见血!如果你没有见到本性,你剃除须发,剃除须发就是现僧相,现出家相,也是外道。心不入道, 不悟自性嘛!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 因为淫欲是最难断的,所以举这个例子,就含括了其他的欲望的五欲六尘。因为这个欲望、淫欲心,这个是 世间最难断的一关,所以举这个例子,就包括一切欲望的意思。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呢? 【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 只因为你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也没有什么好罣碍的。 【自尔断除,】 把这个「自尔」划掉,改成 【不假断除,】 就是你不刻意的去断除。你只有见性,你不刻意的断除,它自然就消失了。为什么?因为见性本来就是空寂 的东西。 【亦不乐着,】 也不会喜乐、贪着这个淫欲, 【纵有余习,】 虽然还有一些习性、习气,大家都有嘛,是不是? 【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无 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得,】 有物可得是相,我们讲,本性是在体上去体会,一般众生只见到相,没有见到体,那么我们如果要悟到这个 体的话,一定要彻底了解,没有什么长短、恩怨、寒热,这个统统没有,本来无一物可得嘛! 【只缘执有次色身,】 因为你执着这个色身的话, 【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 那么可见佛的病是示现的。祖师大德的病,都是示现给你看的,因为要示现无常,连诸佛菩萨、祖师大德都 不能免,那我们就会发起精进用功的心。 【若不执,】 如果你能够不执着, 【即一任作为。】 一任作就是,加一个字:作「为」。就一任作为。把笔拿起来,一任作为,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随意自在而无碍,叫做一任作为。你能够随意自在,而能够无碍。 【若于生死中得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 如果你内心还有疑,如果你还要问人:我见不见性啊?见性的人清清楚楚,根本就不需要问人,如果你 需要请祖师大德印证一下,这倒是可以。可以印证一下,以心传心。传什么心?无心可传嘛!传什么法? 无法可传叫做传法嘛,无心可传叫做传心嘛,是不是?你有什么法好传的呢?无一法可得,传什么法? 所以传法者无法可传,说法者无法可说,传心者无心可传,这是正法,是不是?那么你能够传一切法, 那么与圣人就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如果心有疑问,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加两个字,「凡夫」 【凡夫不作最好。】 「作」就是造作淫欲,凡夫不造作淫欲最好, 【作了不免轮回生死。】 但是换一个角度说, 【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 见性就大不相同了,那一切业拘他不得,一切淫欲伤害不了他,何以故?本性没有这些东西。 【问曰:旃陀罗殺生作業,如何得成佛?】 旃陀罗大家都知道,是下贱种,是专门杀猪、杀牛、杀鸡、杀鸭的,以杀生为业,叫做旃陀罗。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他不得。】 加一个「他」字,一切业拘他不得。他见性嘛,没有办法拘他,束缚不了他。他这个色身如何的变化, 他都看到很开了,你怎么可以束缚他?他生死都自在了,你怎么可能束缚他的身心?他也没有烦恼,他 早就知道这个色身是无常空性的东西,你怎么能够束缚他,是不是?他把生死早就豁出去了,你无奈他何! 【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 所以就会 【堕地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 如果不见性,你还是有业障存在。有业存在,你有业的话,你这个轮回就没有办法避免,除非你念佛念到 一心不乱,临命终的时候,能够执持佛号,否则你没办法的。所以师父一直重复的说,有时候净土法门慢慢 的去体会,就会发现不可思议! 【非论杀生命。】 底下加四个字:只论见性。我们在这里,不论杀生这个问题,只讨论你见不见本性。 【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它何。】 如果你见性了,疑心就顿除,就是杀生命也不奈他何。所以诸佛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有时候要杀人的。 【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递传心印。】 因为他是第二十八祖,所以说:自西天二十七祖,因为达摩大师是第二十八祖。总不能说:我是第二十八祖。 「西天」就是印度,从印度二十七代的祖师传来,只是递传心印。递传就是接连相传这个心印,见性这个心印。 【吾今来此土,唯传顿教大乘,即心是佛,】 当下这一颗心就是佛。把这个「持戒」划掉。加两个字:不言「戒」、「施」 【不言戒、施、精进、苦行。】 但言见性,只论见性的问题。意思就是说,你只要见性,持戒、布施、精进、苦行,统统具足! 底下就要注意看了,见性的重要,那是超越一切的。 【乃至入水火,登于剑轮,一食卯斋长坐不卧,】 加两个字「卯斋」,就是日中一食,卯就是子丑寅「卯」,好像柳枝的柳,那个木除掉。就是杨柳枝的柳字的右边, 木部不要,叫做「卯」。「卯斋」就是日中一食的意思。乃至于说「长坐不卧」,就是不睡。 【尽是外道有为法。】 你看!所以师父一直重复的说,有时候我们修了十年,不够善知识一句话,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叫大家要 在一个团体,好好的亲近善知识,有时候我们莽撞,认为:我要了生死,赶快修行!他观念错误,撞了十年, 不够师父一句话。不够祖师大德一个念头。你看,那么厉害,能够入水、入火,登于剑轮不被刺死,乃至 日中一食,长坐不卧不睡觉,尽是外道有为法。你看看!这多可怕!这在世间人来讲,这还得了!长坐不卧, 这众生一看:哇!这是个大修行人!赶快供养了,是不是?赶快赞叹、写传记了。你看!达摩祖师一下子 就全部否认掉。这统统是外道,统统是外道!所以啊,我们心里面不要看到表面上,哎呀!这个人很精进, 拜佛拜整个晚上。乃至于说:这个人禅坐坐几个钟头。如果不见性,尽是外道,不懂得本性,统统外道。 27页(新版第34页第2行) 【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 注意听!「施为」就是举止行为。如果你能够了解这些行住坐卧,这些举动行为,一切的动作,而存在的 一颗灵觉,「灵」就是不可思议,「觉」就是觉性。意思就是你存在一颗不可思议的观照觉性的平等性, 【汝即诸佛心。】 这一颗就是佛的心。也就是说,在你的行住坐卧当中,任何时间、空间的交会点上,都可以降伏,使他契入 绝待的空性,平等的心,你就是佛。不需要打坐,不需要精进,不需要布施,不需要持戒,统统不需要。 简单讲就是能够放得下,那一念的无为,空性的思想就是觉性。所以我们为什么说,要随时保持回光返照, 灵灵觉觉的、清清净净的这一颗本性让它作用。 【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 要不然传什么法呢? 【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 你看!不关文字的。所以成佛不关学问、不关文字的。所以诸位不要有自卑感说:哎呀!我书读得少! 没关系!没读书都没关系啦!放得下、看得开、透得过,你就是佛。一切业拘你不得。凡夫一个字不认识, 那也是佛。所以成佛是不关学问、不关文字相的东西。 【若不识自己灵觉之性,】 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一颗不可思议的觉性, 【假使身破如微尘,】 加五个字:「勇猛精进而」身破如微尘。假使你勇猛精进,而身破如微尘,你拼命的磕头,撞得头破血流, 【觅佛终不得也。】 你怎么找佛,你也找不到啊。你怎么找都找不到!假使你勇猛精进,而身破如微尘,再怎么精进,觅佛终 不可得。你怎么找都找不到。 【佛者亦名法身,】 法身就是无相,你有相,你怎么能够入法身呢? 【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 这个无因果,这个「无」,诸位,要写两个字:「超越」的意思。就是因果束缚不了他,不能讲无因果。 无因果的话,是跟着上面那一句一气呵成。你要讲:无形相,无因果。那糟糕!这个无因果不是拨无因果的, 是超越的意思。 【无筋骨,】 就是没有这个身体, 【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碍,不同外道。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离四大色 身中,】 加四个字:四大色身,「若离此心」,这个「是」划X,改成「此」。 【若离此心,即无能运动。】 离开了这一颗心,你怎么运作呢?「是身」就是这个色身,是无知之物, 【是身无知,】 这个色身 【如草木瓦砾。】 为什么? 【身是无性,】 它是物质现象, 【因何运动。】 因为有心嘛! 【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 加四个字:皆是心动,然后把「皆是动心动用」划掉。「动是心动」全部划掉。划掉十个字。皆是动心动用, 动是心动,全部划掉。改成 【皆是心动,心动用动,】 这是大正藏里面的,皆是动心动用,改成「皆是心动」。动是心动改成「心动用动」。为什么呢?因为一切 动态就是它的作用, 【动即其用。】 那么 【动用外无心,】 你在施为的当下,没有另外一颗心,对不对? 【心外无动。】 离开了这个心,你怎么找这个动呢?是不是?找出这个动态的运作呢?因为有心,你才可以运作嘛!所以 心外也没有一个动作,就是这些行住坐卧。这个「动」就包括一切的造作。 【动不是心,心不是动。】 如果你讲这个动的话,它是有形相的,不是无形相的法身。心就是法身。心不是动,法身也不是你于外在 的行住坐卧当中。说有形相可以找得到的。但是 【动本无心,心本无动。】 你在一切的造作当中,这个「动」解释作:造作就更清楚了。一切的造作,它本来就是无心,为什么? 空性嘛!心本无动,我们的清净法身那里有动呢?是不是?没有动的啦!但是 【动不离心,心不离动。】 意思就是说,这些作用不能离开本体,本体当下不能离开这些作用,所有作用,都是本体的法身,所有的 法身,都可以展现在妙用现前。 【动无心离,心无动离,】 如果动没有了,心就跑掉了。心如果没有,动也就离开了。所以动是心的作用,而用就是心在动。 【动是心用,用是心动。】 在这八个字旁边写四个字:即动即用。即动即用,就是我们所讲的即心即佛。你所有的作用,统统就是在动。 统统是佛的妙用现前, 【动即心用,用即心动。】 也就是说, 【即动即用,不动不用,】 你不动,那就没有用。 【用体本空,】 无论是作用,无论是本体,它都是空性的。把这个句点划掉,改成逗点。 【空本无动,】 空性那里有动呢? 【动用同心,】 你一切的动作、造作,一切的作用,跟这一颗不动的心是一样的。 【心本无动。故经云: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笑而未曾笑,终日闻而未曾闻, 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 为什么?统统会归到本体的无相法身。 【终日住而未曾住。】 终日住就是整天活在这个世间,也没有什么说活不活的问题。行住坐卧统统是。 【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用话没有办法讲的啦,用心不可思议的啦,所以言语道断就是不可议,心行处灭就是不可思。那么两句加 起来,就是不可思议。 【见闻觉知,本自圆寂。】 「圆」就是圆满,本来就是圆满的,本来就是寂灭的。 【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 木人就是与无知的木人没有什么两样的, 【只缘推寻痛痒不可得。】 我们好好的来,「推寻」就是探究,只因为,「只缘」就是只因为,我们来探究那里是痛、是痒,都不可得, 没有实体嘛! 【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 加一个字:诸, 【但不执,即诸业脱。】 这一句讲得太棒了!「但」加一个字:能,但能不执,业的上面加一个字:「诸」业脱。但能不执,即诸业脱。 这一句话就是修行的重心点。只有你一切法不执,业马上摆脱掉。所以我们讲:业障很重,就是你执着很重, 就是因为我们执着很重,我们才讲我们业障很重。底下 【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 如果你不是一个见性的人,你讲经依靠什么?你讲什么经呢?你讲的经都是妄想分别,自我的意识。不但 不能够理清众生的思路,有时候会误导,会用自己的情绪在讲经说法,那糟糕!不见性不能讲经。这是达摩 大师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你看!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就是无凭据、依靠、根本。 【说亦无尽。】 言说也不能穷尽本性,你怎么说,都没有办法穷尽本性。所以「说亦无尽」就是你就是怎么说,都没有办法 把本性讲得很清楚。除了本身自己去体会、去证悟。 【略标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略标」就是约略的标示,什么是邪法,什么是正法,这样子而已,「不及一二」就是也没有佛法的十分之 一、十分之二这么一点点,不及佛法中的一点点,就是这个意思。 【颂曰:】 29页(新版第36页)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讲得太好了!就是看不懂而已。每个字都认识,只不过看不懂而已。要注意作笔记啊, 「心心」底下加一个字,加一个「觅」字,找寻的这个「觅」。心心的旁边写:念念,「觅」就是找,心心 觅心难可寻就是,念念起心动念,要找那一颗本来的心,你是很难找到的,叫做:心心心难可寻,就是心心 觅心难可寻。也就是在念念起心动念的时候,想要找这一颗心,是了不可得的。前面两个「心心」就是念念, 你每一个念头,想去找一个本来的心,你是绝对找不到的,因为这一颗心就在当下。 宽时遍法界,宽,这个心放宽了,大到像法界一样,为什么?它无形相的嘛!窄也不容针,如果说到小的话, 一根针都容不下去。意思就是比针更小了。若论大,比法界更大,是不是啊?遍法界嘛!若论小,一根针都 容不下去,小到极点了。念头那里有形相呢?念头那里有大小?当然比针更小了! 我本求心不求佛,我如果是一个真正修行人,当然要好好的了解这颗心,不要去求佛。求心,求自己的心性, 你求外面的佛干什么? 了知三界空无物。了解这个三界本来就没有一物的,这个都是幻境,幻相出来的。 若欲求佛但求心,如果你想要求佛,你不如求自己的心性。 只这心这心是佛。意思就是当下这个心,这个求佛的心,就是佛性的妙用现前。只这心就是求的心,这心当 下就是佛!只这心就是你有求佛的心,你有求佛的这个心,这个心当下的佛性,就是妙用现前。这心就是佛。 只这求佛的心,这个心就是佛,不要求! 我本求心心自持,我本求心,一般的众生,如果我用一颗求的心,那么就会变成心自持,「心自持」这个有 两种解释:心自持这个「持」就是存在,意思就是说,如果我本来想要去求一颗心,但是这一颗心并不需要 你求,因为心本来就存在。这个本心本来就存在。心自持就是心本来就存在,你求什么东西呢?我本求心, 但是心自持,这个心本来就存在,不可以将心求心,不可以将佛觅佛,也不可以把这个心再找自己的心。 也不可以把佛心去找外面的佛。不可以!所以说:我本求心心自持。就是如果我用一颗求佛的心去求,就不 对了。因为心自持就是心本来存在。但是这个「持」字,也可以解释说:增加,心就增加了一颗心。我本求 心,这个心就自动的增加了一颗心。那么就是将心找心,就不对!我本求心心自持,这两种解释都可以。我 本求心心自持,我如果用一颗求的心那是不对的,因为心本来就存在,不需要你去求,这个解释也正确。 求心不得待心知,这个「知」就是悟,你这个求心,这个求佛的心,是了不可得的,你要等待这个本心,这 个心就是本心,要等待本心去知,「知」就是悟,悟到能所双亡,这个「知」就是觉悟的意思。那么求心不 得待心知,你求心,那是绝对不可得的,你一定要等到怎么样?显现你得本心,自然知道能所双亡,不需要 求。没有来,没有去,没有得,没有失, 佛性不从心外得,佛性绝对是心外找不到的。 心生便是罪生时,这个心,把笔拿起来,是求佛的心,心生,你求佛的心生起来,便是罪生时,就是禅宗讲 的:动念即乖。动一个念头去求佛,那就错误!所以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一切都要靠自己。心生便 是罪生时,你动念,你就会开始造业了。为什么?你有所求嘛,能所不断嘛!简单讲,佛法就是讲不二,讲 这个空性,绝待的空性,讲平等、讲没有能所。如果你了解这一层,一切法统统自在!所以心生便是罪生时, 你动一个念头,你的罪就开始了,就是动念即乖。意思就是,要常常观照我们这一颗心,令心无所住,不思 善,不思恶,没有是非,一切平等,绝对绝对的平等,不要去攻击、去伤害任何一个众生。 【偈曰:吾本来此土。】 我本来就是要来到中国这块土地, 【传法救迷情。】 我要传这个佛的见性法,救度一切众生。 【一华开五叶。】 五叶就是禅宗分成五个支派、支脉,达摩大师他当然有这个预言,一华开五叶,「一华」就是他,开五叶就是 禅宗将来会开展,变成五个宗派,什么曹洞宗、沩仰宗、临济宗等等。 【结果自然成。】 这个是很自然的,就成为这样子的趋势。结果自然成就是说,你修见性法,当然就一定成佛。每一个人按照 达摩大师开示的,那当然就是自然成。你不管是怎么样,是那一宗,禅宗的五个宗,那统统就可以见性成佛。 所以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然每一个人到最后就是见性成佛。自然成,没有疑问的,所以这个心法是 这样子的。 【达摩大师《血脉论》终。】 好了!我们下个钟头,现在四十五分了,四十四分,接《达摩悟性论》。休息一下。 接下去我们来谈达摩大师的《悟性论》,诸位翻开31页(新版第38页), 【达摩大师悟性论】 就是觉悟到自性这个东西,渝州就是四川省。 【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夫道者,】 什么是道呢?我们称为:修道,那什么是道? 【以寂灭为体。】 加两个字:本性,以本性寂灭为体。我们的本性是寂灭的。什么叫寂灭?他没有对立、没有仇恨、没有贪嗔痴, 他没有一切相,他什么都放得下,心安住在最静之处,就是如如不动,没有烦恼。在那一种清凉、解脱,跟自 在的空性的无为法里面。所以说以本性寂灭为体性。 【修者,】 注意看! 【以离相为宗。】 这很重要!如果你想要修行,修行人必须以离相,就是离开一切相的执着。因为相都是缘起,不是实在的东西。 如果你不能离相,你谈不上修行,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在这个对立法,千差万别的事相上,缘起法里面,拼 命的想要修行,那不可能!为什么?心浮动、躁动、争夺、争执,看到了就执为自己的,占为己有,贪嗔痴断 不了,不离相,每办法断烦恼。所以以离相为宗。「宗」就是最重要的,「宗」就是要,法要叫做宗。以离相 为最重要的法要。 【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这个「灭」的旁边写个字:叫做「离」的意思。这个灭不是除,这个「灭」字,是叫你不要执着的意思,离的 意思,离诸相故。这个文字,不能用单刀直入的看,要懂得它的含意是什么。如果你讲灭,灭就灭掉嘛,就是 除掉嘛,那完了!他说:寂灭是菩提,那么除诸相故,那就完了!就连这个相都把它破除掉,那以为是说, 把这个相用一种执着,再把它突破,那就错误。「灭」就是离的意思。 【佛者觉也,】 佛是什么?他是觉悟的人。 【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 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知」就是所以。所以我们知道,凡所有的相,这些相是无相之相,无相的旁边写 :空性。是建立在空性的思想上的相,而不是真正的有相,要这样子解释才正确。是知有相,是空性建立的有 相,而对这个有相,必须去透视它,由透过空性去透视它,那就知道,这个是无实性的东西。所以我们知道这 些有相,是建立在空性的无相的这个有相,而不是真的有一个相。这个无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就是 唯可以般若智知。不能用眼睛去看,只有用大智慧去透视它。 【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 生什么信心呢?生一念信心,底下加八个字:常自寂灭,本来清净。 【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 那么这个人就发了大乘的心,一下子就可以超越三界。 【三界者:贪嗔痴是。】 这贪嗔痴,这样讲不是很清楚,如果加三个字就更清楚了。什么叫三界?就是贪界、嗔恨界、愚痴的界。只要 你贪着,这就是三界内的束缚。嗔恨,只要是嗔,包括嫉妒、恨、不满、讨厌,统统嗔!痴,不明事理,属于 痴界。贪、嗔、痴就是三界。这三界也可以解释作六道轮回,但是六道轮回的构成,就是贪、嗔、痴这三界。 但是如果你能够 【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 「据」就是根据。这只是根据众生的角度,才说有贪嗔痴。诸佛菩萨根本没有这个。为什么有贪嗔痴?不了解 缘起性空的道理。当然对境界上迷了,被境界所转了,起贪、嗔、痴了。这些贪,贪无实性,嗔,嗔也无实性 啊,痴,痴也无实性啊,因为起心动念弄错了,不能展现佛陀的寂静法,展现慈悲喜舍法。所以他展现出来的, 是业力、错觉、妄执的一种贪嗔痴。但是这个贪嗔痴也是缘起。为什么?没有实性啊。只是根据众生的角度, 才说有贪嗔痴。 【若能返照,】 返照什么?自心本来清净,常自寂灭,无一切相可得。我们 【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 如果我们能够回光返照,我们自心本来就是清净,我们了解空性常自寂灭,永远的性空,没有一切相可得, 那么了了见性,那么贪嗔痴性当下,它就是佛性。 【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也就是烦恼即菩提,烦恼,它当下就是菩提。 【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 一切诸佛从无量劫以来,统统是在三毒、烦恼法里面,怎么样? 【长养于白法,】 白法就是佛道,就是清净法,就是戒定慧。三毒就是指凡夫,他是在凡夫,常常在凡夫的烦恼的贪嗔痴里面 修行。所以师父一直重复说:有境界才叫做修行嘛。你一个人跑到深山里面,没有境界可以磨练,也许你自己 觉得很有修行,但是没有机会考验。为什么?你不了解你的境界到那里,是不是?要来红尘俗世里面、团体 里面,磨练磨练看看你有没有工夫。在团体里面,你能够得洒脱自在,这真的有工夫!要是深山里面,自己 一人没有人看到,你有修没有修,你自己不晓得,见不见性,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没有境界嘛!所以 要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也就是不要离开这个烦恼去找菩提, 【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 什么是大乘、最上乘呢? 【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 这个「乘」就是从此岸到彼岸。也没有什么此岸到彼岸这个观念的乘字,是不是?所行之处,无所不乘,那 一个都要超越,无所不超越,也没有所谓的超越。这个「乘」如果直接解释作超越,语意更清楚。菩萨所行之 处,无所不超越,什么统统束缚不了他。也无所超越,因为本来就空,你超越那里?在相上来讲,就无所不 乘,在体里面讲,就无所乘。所以无所不乘,是站在相上说,站在事相上里面来讲。那么有所乘,是站在体 里面来讲,空性的理体里面来说的。 【终日乘未尝乘,】 每天在讲超越,也没有所谓超越。 【此为佛乘。】 这就是佛真正的佛乘。 【经云:无乘为佛乘也。】 没有什么乘不乘,这个就是佛乘,是不是? 【若人知六根不实,】 眼、耳、鼻、舌、身、意不实, 【五蕴假名,】 本来就空, 【遍体求之,必无定处,】 你拼命的去找,找它的实性,一定没有定处。 【当知此人解佛语。】 就了解这个人,因为他了解缘起性空。六根,缘起性空。五蕴缘起性空。你怎么找,也找不出什么东西啊。 我们看到今天的死人,这以前就死了,留下什么?什么都没有啊,到最后都腐烂掉了,是不是?当知此人解 佛语,了解佛语。 【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 五蕴窟宅就是这个色身,就是我们修禅的地方。你要那里找道场?你现在这个身心就本来具足,你那里找道场? 现在当下这一念悟,就是道场。五蕴窟宅名禅院,你说你那里去修禅呢?若是说,我找一个静的地方,那叫 方便,不叫修禅。禅是悟啊,解脱的东西,是不是?五蕴窟宅名禅院,当下这个色身,就是修禅最好的地方。 【内照开解,】 就是只有你「内」就是心,回光返照,「开解」就是,把笔拿起来,照见五蕴皆空。只有你有这个功夫,照 见五蕴皆空,就是开解。照见五蕴皆空, 【即大乘门,可不明哉。】 怎么可以不明了呢? 【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 把笔拿起来,不忆这个「忆」就是思维、执着的意思。就是妄执。你只有不妄执一切法,虚妄的执着一切法, 这个就是定,这个就是禅定。乃名为禅定。 【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 如果你了解一切法不可以执着,那里都是道场。你去那里找,找来找去,那里都是道场。 【知心是空,名为见佛。】 世间人妙性本空,没有一法可得,所以知心本来就是空。名为见佛,这就真正的见到佛了。一切法都是空性。 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只有在作用时,可以显现出来。要论本体,无法可得,没有长短、来去之相,那就 是佛。 【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 无心就是无所住,就是无住生心。无心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简单化。无心不是没有心。诸佛统统是以无所 住而生其心。 【不见于心,】 加五个字:不见于心「之生灭垢净」 【名为见佛。】 不见于心「之生灭垢净」名为见佛。没有看到这个心的刹那生灭,也没有所谓的垢净,这个就是真的见到佛。 简单讲就是离两边。 【舍身不恡,】 这个「身」划X,改成「心」。舍心不恡, [名大布施。] 就是我们这颗布施的心,一点都不吝惜。身心,一切的外财、内财,包括法,全部都放下、布施出去,这名 大布施。 【离诸动定,】 「定」就是静。离开一切的动跟静,这么样? 【名大坐禅。】 也没有所谓的动,动本身就是定。动本身就是不动。也没有所谓的定,定是对动讲的,动是对定讲的。所以 离诸所谓的两边。动,缘起性空,定,当下也是空性。这个无所住的心,就是大坐禅。 【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 他认为有法可修嘛,哎呀!这个动很辛苦,一切万法都是苦的。小乘赶快要入定,所以他们要打坐、要参禅、 持戒,拼命的修,落入因果法里面,所以叫做小乘。落入因果法里面,没有办法修这个非因非果的大乘超越 法,直入佛乘。没有办法! 【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 「出」就是超。谓就是超越凡夫,以及小乘的坐禅,这个是真正的大坐禅。意思就是如如不动叫做大坐禅。 【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 「求」划X,然后写个「离」。一切诸相不离自解,「自解」就是自然解脱。「自」就是自然。「解」就是 解脱。意思就是,若作此会者,如果你了解心性本来无所住心,本来一切没有来去、生灭、垢净相,切诸相 不离。你不需要跑得远远的,自然解脱。见一切相,离一切执着,自然解脱。 【一切诸病不治自差,】 「差」就是病好了。一切这些病,不要去治疗它,它自然就好了。 【此皆大禅定力。凡将心求法者为迷,】 只有拿这一颗心要去求法,这个就是迷。 33页(新版第40页第6行) 【不将心求法者为悟。】 不要拿这一颗心去求法,这个就是悟。 【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 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悟时无此岸。】 悟时,这个「若」划X,悟时无此岸。我们解释一下,你如果能够不着文字,就是解脱。那文字就包括语言, 这里就包括音声、语言。人家骂你,解脱。诽谤你,解脱。赞叹你,也解脱。恭贺你、恭维你,也解脱。我们 不是像凡夫,恭维你、赞叹你,哎呀!今天地心没引力了,飘飘然,往上浮起来了。哎呀,某某人你很漂亮啊, 你是怎么样好,地心没引力了,忘记了,达到忘我,被赞叹得已经昏了,冲昏了头了,是不是啊?这不解脱, 没办法解脱,是不是?今天人家攻击你、伤害你,用尖锐得语言,哎呀!伤心得很委屈,是不是?掉眼泪啊、 痛苦,这个统统没有解脱。不著文字相,文字就包括我们的语言相、音声等等,统统包括在内。就不著文字, 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我们常常讲:护法、护法,护什么法啊?拿钱叫做护法啊?弄错了!拿钱护法是 方便说,是不是?我们护法委员会,其实护法不是这样,你不染六尘,是真正护持佛的正法。出离生死,真的 名出家,不是剃个光头叫做出家,是不是啊?不受后有名得道,你断除了三界的这些见思惑、这些烦恼,这是 真正的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你不分别妄想、不执着,这个就是涅槃。也不处无明,为大智慧,你不要执着 在这个无明坑道里面,这个就是有智慧的人。所以没有烦恼处,名般涅槃,这个「般」就是入的意思。你没有 烦恼,你就入涅槃。无烦恼处,名入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无心相处就是一切相都不为他所执着,叫做 无心相。我们今天就是想相为尘嘛,《楞严经》里面讲的:想相为尘,我们看到一切相,然后晚上就一直想, 看到这个人,譬如说你爱这个人、执着这个人,是不是?这个是美女啊、是怎么样,或者是俊男,就一直观想 这个相,其实他的相是四大皆空,五蕴无我,这是我们只知道相,不知道本体。所以说禅宗就讲:凡夫见现象 界,悟道的人见本体界。凡夫是见到现象的无量的差别,无量的分别跟执着。那圣人呢?他见到本体界,见到 空性的本体界,见一切相,当下就空,没有什么好执着的,也没有什么好迷恋的,也没有什么好累赘的,就是 这个样子,随一切因缘过,怎么来怎么过,怎么来怎么接受。迷时有此岸,这个「若」划掉。悟时就没有此岸 了。 【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 「此」就是此岸。此岸就是生灭相,五欲六尘相,是不是?凡夫一向住此,就是执着在这个生灭相里面,无常, 不了解生死这个无常相。 【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 绝对不去动一个念头,执着这个错误的虚妄之相。 【亦不住彼,】 也不会执着涅槃相,「彼」就是涅槃相。不住此就是生死相,生死无常相、生灭相,「彼」就是不生不灭相, 也不执着于生灭,也不执着于不生不灭。如果执着于不生不灭,又化作生灭,犯有无穷的过患。 【故能离于此彼岸也。】 「此」就是生死,「彼」就是涅槃。如果能够离开这个生死以及涅槃, 【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 如果你把这个:「彼岸」就是菩提涅槃,就看作是,菩提涅槃不同于生死烦恼的此岸,那么这个人的心已经 没有禅定了。意思就是远离生死烦恼,你不可能达到菩提涅槃。意思就是,如果你认为,有个彼岸的菩提涅槃, 有个此岸的生死烦恼,划分的很远、很离,就是二分法,是不是?不是不二法,是二分法。那么这个人就没有 禅定。 【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 「异」就是二嘛。不一:不能说一,也不能说二啊。不能说相同,也不能说不同。 【只隔具迷悟耳。】 只隔其,不是「具」,具划X,这个字打错。只隔其迷悟耳。 【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 在平等法当中,不见凡夫不同于圣人。 【经云:】 绝对空性里面的 【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 因为没有凡圣啊。 【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 「行」就是悟入,才能够悟入,是不是?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就是指一般世间的圣,不是出世间的圣, 这个要弄清楚。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那么什么是平等法呢?只有大菩萨跟诸佛如来,才可以 悟入,不是一般的圣人,这个是大圣人才有办法。 【若见生异于死,】 就是二分法, 【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 翻过来34页(新版第41页倒数第2行) 【不见烦恼异于涅槃,】 烦恼当体即空,就是涅槃。 【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故。】 所以我们一切众生,都有一个共通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性空。 【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 被这个涅槃所困,「滞」就是困。把他困得死死的。哎呀!生死六道可怕啊,我要赶快解脱,我修这个因, 得到了这个涅槃的果。哎呀!可怕!就被这个烦恼坑里面困住了! 【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 【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 什么叫空心呢?加两个字:空「性之」心。心就是作用。在空性的平等法里面的那一颗心,就是涅槃。 【诸佛入涅槃者,为在无妄想处。】 诸佛怎么能够入涅槃呢?他没有妄想,没有妄想就是没有颠倒,他很清楚的。处于世间,行一切世间,他很 清楚的透视这个世间、人生跟宇宙。 【菩萨入道场者,】 什么叫做入道场?那里是真正的道场?没有烦恼处,就是真道场。 【即是无烦恼处。】 如果你去住山,住得很烦恼,那边不是道场。如果你来住城市,城市住得很解脱,城市就是道场,那里都是 道场,那里都不是道场。 【空闲处者,】 什么叫做空闲处?我们一般就是找一个没有人到的地方,叫做空闲处,错了!没有贪嗔痴,就是空闲处, 【即是无贪嗔痴也。】 没有贪嗔痴动念,就是空闲的地方、最清净的地方。 【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 【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凡言一法者:】 不是一法,这个「法」划X,这一本的字打错打得很多。凡言一心者,什么叫心呢?就是如如不动,就如同什 么,「似」就是如同。 【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 要这样子统统不动念,简单讲,就是觅心终不可得。 【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 也就知道自家之心, 【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 这个「家」划X,改成寂灭的「寂」。即知自寂之心亦是非有,这一颗空性的心,也是没有的。 【亦是非无。】 不能讲没有,也不能讲有。非有,也不能说有,非无,就是不能说无。为什么? 【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 一直要把心的妄想灭掉, 【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 他就随缘性空,就这样子。 【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 【是知此心学法,】 「此」划X,改成「将」。是知将心学法,就是向外求法,拿这一颗心,去向外要求一个法, 【则心法俱迷;】 法不能用求的,不能向外求。它要回光返照,用悟的。是知将心学法,则心法俱迷,因为向外求法嘛。 【不将心学法,则心法俱悟。】 把这个「此」划X,改成「将」,将军的将。不将心学法,如果你不拿这一颗心向外求,向内回光返照,就悟, 心跟法就同时俱悟。 【凡迷者:迷于悟,】 为什么会迷呢?因为没有悟,所以迷于悟。什么叫做觉悟呢?那一种情形是悟? 【悟者:悟于迷。】 在迷中觉悟,叫做悟于迷。 【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 真正超越的人, 【无有迷悟,】 如果你执着一个悟,那还是迷,所以迷跟悟都是观念。自内证、证悟的功夫,没有这些概念的东西。那是实 证的东西,迷跟悟是个概念。真正悟的人,连那个悟都要放下。譬如说:我悟了、我悟了!是不是?只是你说 悟了,但是真正悟的人,虽然有言词,他是真的悟,是不是?意思就是,真正悟的人,没有迷的观念,更没有 悟的观念。因为一切法平等平等。 【始名正解、正见。色不自色,】 意思就是色不能显出色,譬如说我慧律法师,不能显示说我自己是慧律法师,一定要有别人来陪衬啊。我是 男孩子,一定要有女孩子,才讲我是男人、她是女人嘛!色没有办法显出自己是色,要必须由心来衬托说: 这是心,精神叫做心,物质叫做色。简单讲,物质由精神来衬托,精神由物质来衬托。色法由心法来衬托, 心法由色法来衬托。所以色不自色,就是色法不能显示自己是色法,必须由心法来显示色法。 【由心故色;心不自心,】 心法也不能显示说:这是心法,必须由物质的形相,来显示说,那是无形相的心, 【由色故心;】 所以如果你能够加个字就更清楚,色不自「显」色,由心故「显」色。心不自「显」心,由色故「显」心。 显这个心法。是知心色两相俱有,加一个「有」字,有没有的「有」。 【是知心色两相俱有生灭。】 俱有生灭,统统有生灭。 【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 看到一切十方,十方就是相,见满一切十方,统统未曾有见。不曾经有凡夫的执着之见。为什么?圣人的见就 无见嘛!所以说,虽然看一切相,但是不曾经动过一个念头的执着。这个叫做,见满十方,而未曾有见。 【何以故?无所见故,】 佛性、法性、心性里面,没有任何可以见的,叫做无所见故。那么 【见无见故,见非见故。】 这意思就是,见无见故就是,因为这个「见」就是用、作用,当下就是佛本体的无所见。意思就是,见无见故 因为见到无所见的空性,怎么样?见非见就是真见,不是世俗执着之见,叫做见非见故。这不容易了解,见无 见故,见非见故,意思就是说,见到了无所见的佛性,那么这个真见,绝对不是世俗之见、执着分别心的见。 【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 这才叫做真正的见。 【心境相对,见生于中,】 我们世间人,就是以一个心,一个内在的心,外在的境,这样一相对起来,怎么样?见就生于中。见就在中间 跑出来了,就是分别、执着了。 【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 那么也就是说,外息诸缘,这个「境」在旁边写四个字:外息诸缘,底下一个括号,叫做「外离相」。那么心 呢?内心无喘,「喘」就是气喘的喘。就是内离念,内心无喘。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外息诸缘,就是境界本 不可得,外离相。内心无喘,就是离这个分别心的念头,那么境心俱净。 【乃名为真见。】 内在里面不妄想、不执着,外面临一切境界,了解性空,透得过去,那么我们就没事了,这一出戏就演完了, 就OK了!我们就是不肯,拼命的妄想、执着,拼命的认境为真,那当然不能了生死嘛! 【作此解时,乃名正见。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 见也是空性,不见也是空性,统统不能见,俱不见。见就是凡夫之解,不见就是圣人之解,凡圣统统要放下, 无论是凡夫的见,无论是圣人的不见,统统要放下,统统不见。这个叫做真见。 【解与不解,俱不解故。】 「解」就是世俗之解,世间人所谓的解,不解就是悟道的人的那个不解,统统要放下,俱不解。为什么?平等 不二嘛,不解就是平等不二嘛! 【无见之见,乃名真见;】 无见之见,注意听!从本体平等的绝待性空,展现的那个见,这是真正的佛见。也就是说,用一颗无所住的心, 去造作一切世间的法,统统是真见。用一颗清净的本体,绝对空性的这个平等性,去造作一切的法,统统是 佛见。 【无解之解,乃名大解。】 这个「大」划掉。乃名真解。 【夫正见者: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 把笔拿起来,非直,「直」就是同于只有的「只」。不是只有见到于世俗之见、生灭之见,也乃见到于出世间 的不见。意思就是说,这个真正一个正见的人,不只是见到生灭的世俗之见,为什么?世俗之见,见到世俗之 见当体即空,也见到于出世法的不见。因为出世法的不见,是不分别、不执着的不见。那么见跟不见是相对的, 是不是? 【真解者:非直解于解,】 不是只有解于这个解, 【亦乃解于无解。】 解跟无解,这是对立的。 【凡有所解,皆名不解;】 凡有所解,意思就是说,凡有所悟,执着这个悟,那还是不悟,所以皆名不解。 【无所解者,始名真解;】 这个「正」划X,加真假的「真」。 【解与不解,俱非解也。】 俱非实体之解。解跟不解并没有实体,意思就是空,解什么?如果你执着一个解,或者执着一个不解,统统不 对,凡有所对立,统统不是正见。 【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 什么叫不舍?不舍就是执着嘛!执着说:我很大、我有智慧。这是大愚痴的人。不舍智慧就是执着:我很有智 慧。常常说:我很有智慧。名大愚痴的人。 【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 如果能够知道,以这个心,当下就是空。若解跟不解,统统是真的。意思就是用本性来彻底的处理这些相,那 么解跟不解都是真的。简单讲就是悟道的人,无论解跟不解,见跟不见,都是真见。凡夫无论见、无论不见, 统统是妄见。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自性平等空性的真功夫。他见,就执着,他不见,他以为是什么都无所见, 是不是?他还是以凡夫的不见的观念,去支持他、去引导他。 【以心为有,】 有就是着相、执着。 【解与不解俱是妄。】 你看!讲得多好!诸位,这两句话就是对衬句。要注意!再听一遍,以心为空,底下,相对就是以心为有,以 心为空就是见性得人。如果你知道这个当下的心就是空性,就是见性的人。不管你解跟不解,统统是真。问题 是见性的问题,就是悟啊!如果以心为有解,如果认为:我很有功夫。就是着相而求,解跟不解,统统是妄。 【若解时法逐人,】 如果解的时候,法就跟着你走,就是拥有法。解就是悟,如果你悟到的时候,你随手拈来,这个法就跟着这个 人走。这个「解」当作悟。如果你旁边加一个括弧,一个「悟」字,那更容易了解。如果一个开悟的人,一切 法都跟着他。 【若不解时】 不开悟的时候, 【人逐法。】 拼命的追。 【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 如果这个法跟着我们走,那么一切的非法,悟到非法当下就是空,它就成为我们自性清净的法。再讲一遍, 如果这个法能够跟随着我们,就是悟道的人,这个法跟着我们走。那么一切的非法,统统是自性展现的空性。 也是法。如果一个人不悟道,他拼命的追这个法, 【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 加一个字:这个法就是「正」法。这个正法就变成非法。就离这个佛讲的法太远了。正法就成为非正法了。 如果一个人,底下 【若人逐于法,】 一个人拼命的追求这个法, 【则法皆妄;】 我们本自具足有法,你追什么呢? 【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 如果这个法跟随着我们人,悟道的人,法就跟着我们,法就是真。所以听开悟的人讲话,他随手拈来都是真法。 见性的人、大彻悟的人讲、祖师大德讲出来的,统统是真法。 【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 也不拿这个心去求法, 【亦不将法求心,】 为什么?法怎么能求于心呢?是不是啊?法待心悟嘛!法怎么可以求于心? 【亦不将心求心,】 也不将心求心,,就是将佛觅佛,是不是啊? 【亦不将法求法。】 那里求法?拥有法还求什么法呢? 37页(新版第45页第7行) 【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 心跟法同时空。 【心法两寂,】 心就是于诸境上心不染,叫做无念。那么法就是外离一切相,名叫做无相。所以说:「心」就是无念,「法」 就是无相。诸位要做一个笔记,心法两寂,这个要做一个笔记,第一个「心」字,于诸境上心不染,叫做无念。 在一切境界上,心不染着就是无念。这个就是真的心。法就是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这个就是拥有法。执着 法就失去法,执着心就失去心。无念的心就拥有心,离相的、无相的法,就拥有法。心法两寂, 【故常为在定。】 所以《坛经》里面讲: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看到这个境界,就起心动念、 就乱了。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看到一切境界,心不动念,这是真正的定。不要刻意的修,不要刻意 的去压抑,不需要!三十八分了,我看明天再谈,明天不行,明天休息。好了!我看我们下个礼拜再来。法是 很重要的,心法是很重要的!好了,我们下个礼拜再来。明天共修,请大家不要缺席,好不好?明天共修,请 大家不要缺席。 37页 (新版第45页) 第一行倒数第三个字,(倒数第3行第5个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第37页,第一行倒数第三个字, 【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 这个「众生心生」加两个字的话更清楚,众生的烦恼心一生起来,则佛法的「真理」就灭掉了。也就是说,如 果你用烦恼的心,你就见不到佛法的真理。那么底下说,众生的心如果灭,意思就是众生的烦恼心如果灭了、 没有了,则佛法的真理,它就会显现出来。 【心生则真法灭,】 这个「心生」是指妄心。我们妄心生出来的话,那么这个真法,就是空性法、实相的法就没有了。 【心灭则真法生。】 妄心如果灭掉了,也就是见缘起当体即空性,没有分别、执着,不颠倒,也能够克制、掌握自己的习气令尽, 那么这个妄心就没有作用。妄心灭,那么这个真法就生出来。简单讲,就是迷跟悟而已,悟了,没有问题,迷 了就什么事情都有。 【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 这个「相属」就是相连。为什么说: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呢?这是指站在空性的角度说,不是站在缘起的角度 说。站在缘起的角度说,一切法都有互相关系。他在这里讲: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说在时间,过去不是现在, 现在不是未来,因为当体即空。东边不是西边,西边也不是东边,这是站在相。但是如果说,东边也是西边, 西边也是南边,南边也是北边,为什么?平等空性。所以不相属,南边不属于东边,东边不属于北边,在事相来 讲,它因为有角度、立场的不同,所以它有相属的这个关系性。但是站在空性的角度,每一个时间跟空间,它当 体即空,谁也不属于谁的,为什么?不相属,它就是平等法。不相属就是平等,我不属于你,你不属于我,大家 都是空性的。没有说,这边的空属于那边的空,所以说: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不相属就是空性。你悟到空性 的人, 【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 但是也不离一切法,所以说,知道心不属于一切法,就是说他不着,「不属」就是不着一切法。但是心其实跟法 是一体的啦,心即是法,法就是一切心,一切心就是一切法,这是站在「有」的角度说。所以说:知心不属一 切法。也就是说,这个心不会受到一切法的影响,那一切法当然就是外在的存在的东西,乃至于内在的这些意识 形态,或者是观念、文字、语言等等,当然心不属于一切法,也就是迥脱根尘的意思,那当然就是空性了,所以 【此人常在道场。】 所以我们要找道场、找道场,你找哪里的道场?哪一个道场,是我们真正的道场?一颗无所住的心,就是真正的 道场。 【迷时有罪,解时无罪。】 迷的时候当然会有罪,他会造作嘛!迷的时候,譬如说我们恨一个人,如果一个人势单力薄的话,他会想要拉拢 其他的人,那其他的人如果内在里面,以前就是是非心很强的人,他看到人家来跟他讲这个这个...... 他发现对方很委屈,他不晓得,他在恨某一个人,所以在拉拢他,他变成只是人家仇视、斗争的一个工具而已。 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要听是非,一个人要活得有智慧、有尊严,不要随随便便受到人家影响,也许他来跟我们讲, 他好像很委屈,但是他讲得让你感动,你支持他,你也一样落入这个对立的,他来讲给我们听,我们又仇视另外 一个人,你没有让对方讲话的余地,这并不客观。所以我们迷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落入对立,对立到后来就 变成孤立,人家两个人在斗争,本来就不关我们的事情,而我们随便的听信片面之词,变成一种连锁,那连锁以 后,我们变成一种好像是牺牲品了,所以说这个迷的时候,随时会起贪嗔痴,又没有理性去判断一件事情的正确 性,那就很糟糕!所以说迷时有罪,解的时候他当然就无罪。这个「解」就是要悟,悟的人,一个真正大彻悟的 人,他怎么会落入这个对立呢?一切是非到他的身上就停止了,不思善、不思恶的,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影响他, 所以他就解脱了。你要过什么日子,就看你的心能不能契入空性的道理、平等的思想。 【何以故?罪性空故。】 这根本就没有所谓罪性,因为这个罪也是缘起的东西,罪性本空,是不是?只要你悟的话,就没有这个东西。 【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 这个要冷静一下,如果迷的时候,无罪见罪,这要加两个字,无罪的中间,加一个「造」字,造作的造,这个罪 跟见的中间,加一个「亦」字,亦就是说,你也怎么样、我也怎么样,你亦如是、我亦如是。所以说这个加两个 字以后,就很清楚了。无造罪亦见罪,无造罪就是说,这个人在迷的时候,他不造罪,他也是罪,为什么?他 愚痴嘛!譬如说,这个人他没有杀人、放火,他也造罪,为什么?他内在里面烦恼嘛,他疑心疑鬼嘛,他贪嗔痴 不断嘛,当然迷的时候,他就是没有去造恶,他还是罪恶,为什么?他愚痴嘛!愣头愣脑的,分不清好坏,人若 呆,看长相就明白,听别人一讲,就被牵着鼻子走,对不对?就是这样子。说:哎呀!这个人他没有杀人、放火, 也不抢劫银行,也不强暴妇女,就是一个人呆呆坐在那边,他也有罪,为什么?他的烦恼一直出来嘛,烦恼如涌 泉嘛!是不是?无明嘛,一直出来......他起心动念,他都是一种没有智慧的思想,然后转变成观念,观念化作 一种实境,那就拼命的执着,根尘相照、相见的时候,那罪过就一直生出来。就算是没有根尘相对,他坐在那个 地方,他也烦恼,他还是烦恼,为什么?他无明嘛!所以说,无罪见罪,就是他虽没有造作罪恶,但是他迷的时 候,因为无明为主导,所以还是罪恶。那么若解时,即罪非罪,这个即加一个字,即的底下加一个「造」,「解」 就是悟。解时就是悟解了。如果一个大悟的人,如果你了解了人生宇宙本来就是空性的,那当然这个解的时候, 他剩下的就是示现了,再来就是示现了,为什么?他解了,他绝对不会去造恶,就算他无心之过,也不会影响到 他的生死。所以说即罪非罪,就是就算他去造罪的话,他也非罪,为什么?他开悟,我指的是证悟哦,他当然不 会去造,就算造了,不影响的。譬如说佛在世的时候,很多的在家居士,他都有结婚嘛,那么在这个人类的欲望 上,男女淫欲是不好断的。那么在我们佛法的角度说,就算结婚,好像也不好,可是他结婚他不影响,好像说, 他造了淫欲的罪恶,但是如果他真正的悟道,当然悟道的人没有什么问题,虽然是说,好像是有着牵制的力量。 但是他大悟的人,他根本有跟无都差不多,没有什么问题,没有什么挂碍,所以说:即造罪非造罪。我们再举 一个,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杀人,当然杀人宰掉你,他即造罪非罪,你影响不了他,他生死自在了, 生死自如了,影响不了他的。所以说这个即罪非罪,其实这一句话是方便说,真正一个悟道的人,他不会这样子 的。简单讲,这两句是在强调悟的可贵性,那个大悟人的可贵之性。所以说迷的时候,这一句话是究竟意,无 罪也是见罪,真的就是如此,因为无明为主导嘛!若悟的时候,即罪非罪,这是方便说,真正一个悟的人,他不 会去造业的。 【何以故?罪无处所故。】 处所是我们时空建立的一个副产品,所以罪无处所。 【经云:诸法无性,】 无性就是没有实性,一切法没有实在的性,为什么?一切法都是无常,无常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生灭,生灭就是 因果,注意听哦!无常、生灭、因果、缘起,这个都是指同样一件事情,因为缘起,所以它无常,因为缘起,所以 它有因果,是不是?所以说,我们要了解这个诸法无性,就是没有永恒性,一切法没有永恒性。那么一切法没有 永恒性,我们当然就不要去执着它。 【真用莫疑,】 「真」就是真性,「用」就是妙用。那么诸法既然无性,就是空性喽,诸法一切皆空,那么由空性的平等、绝对的 平等,空性的智慧展现出来的真性妙用,你切莫怀疑。所以整日吃饭,不着一粒米,整日走路,不着一切的方向。 所以说:真用莫疑。 【疑即成罪。】 「疑」就是动念,动念,他就是有罪。 【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 也就是说,注意听!罪是从那里生起来呢?这个很重要!疑惑,这个不是因为怀疑,或嫉妒而生,不是这个意思, 是因为怀疑、迷惑自性本空的道理,不明了,所以罪因疑惑。「疑」就是怀疑,「惑」就是迷惑,但是要加四个 字:自性本空。因为我们怀疑,而迷惑了这个自性本空的道理。怎么样?这个罪就跑出来了!所以一切的造作, 因为无明。 【若作此解者,】 如果你了解这一层道理, 【前世罪业即为消灭。】 所以有的人讲说:师父!我的业障很重。注意!什么是业障?能够形容业障很重的,只有两句话,我执很重的人就 是业障很重,烦恼很重的人,就是业障很重。业本来是没有轻重的东西,你说业几公斤啊?是重还是轻?是一百公 斤,还是一千公斤呢?那业是什么?起心动念。动念有没有形相呢?对不对?动念是一种执着、妄想跟颠倒,它是 一种烦恼,所以烦恼重的人,他业障就是重。师父!我的业很重!那简单讲,他就是烦恼很重的人。那烦恼是从哪 里来?你给自己的啊,你给你自己烦恼嘛!是不是?你不能把生死豁出去,对不对?你不能把整个信心交代给佛菩 萨,当然就会对教义、教理上产生动摇,受到人家几句话,就影响到你的真如自性,业当然就产生了。如果你如如 不动,那罪业马上就冰消。所以生死在一念之间,你只要悟,当下就是不生不死的涅槃。所以说,这个前世的罪业, 它就消灭了。迷的时候, 【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 加两个字:不「向心」外求道,就是心,观照你那一颗心,就是道。不要在外相里面错误打转。 【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 如果你得到了真空法性的心,那真空法性就无心可得。说法者无法可说嘛,那么这个听法、闻法的人无法可听,那 是真的在听法,无心可得嘛! 【若得道时,无道可得。】 有道可得,他就会失嘛!说:我现在得道了。那当然是方便说啦! 【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 我们现在就是:哎呀!我修学佛道啦,我听闻佛法。 【悟无佛无法。】 你哪里去找佛?佛三十二相不可得,什么都不可得,那怎么办呢?当然就是一个灵灵觉觉的觉性,所以悟的时候, 就无佛无法。不着于佛的相,也不着于法的文字上的这个观念的东西。 【何以故?悟即是佛法。夫修道者:身灭道成。】 这个「灭」字,也就是说放得下。如果你能把这个身上得,包括心,如果我们真正一个修行人,要把整个身心放下, 这就成道了! 【亦如甲折树生。】 这个是「坼」字,「折」左边这个提手旁,改成土部,那么那个斤,斤斤计较得斤,最后那一横直线垂直下来的, 少了一点,中间加一点下来。土部,在右边加一个点。这个字念:坼(che4)。这个「甲坼」的意思就是:指草木 的种子裂开,硬壳发出这个芽头,这样树木才能生长。简单讲就是,硬壳爆发出来长芽。所以这个甲坼树生,这个 句号也划错,这个「树」的右下角,这个句号划X。在生的右下角划句号。亦如甲折树生,就是这个壳一迸开来, 芽就爆发出来。这样树木就可以生长。 【此业报身,】 我们一定要记住, 【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 随念就是随这个缘起,所以说:见缘起即见道。为什么?缘起刹那刹那生灭,所以我们每一个念头念念无常,没有 一定的法,只是随缘去观照每一个念头,了解缘起当下就是性空,不假思索。 【亦不得厌生死,】 你讨厌生死的话,还是得生死。 【亦不得爱生死;】 爱,那就贪婪了,那这个就多了,贪婪这个世间太多了,是不是啊?我们现在的人,吃的啦、住的啦,那这个太丰 富了!那么所以说,爱生死是众生相, 【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 只要你每一个念头当中,你不要去妄想它,妄想就是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执着于过去、执着于现在、制作于 未来。哎呀!我希望怎么样......忘记了现在应该本有的责任跟义务是什么,这就是妄想,妄想不该有的,为什么? 因为无法可得。 【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有余涅槃就是当下人还没有这个灰身泯智,他还存在这个色身,他就已经悟到空性的道理,所以说:生证有余涅槃, 有余,就是还有剩下这个色身,还没有进入火化,这个消灭掉,进入这个方便有余土。所以说证阿罗汉果,了解我 空,没有进入方便有余土以前,还有这个色身,统统称为有余涅槃,死了以后呢,就入这个无生法忍,无生就是空。 【眼见色时,不染于色;】 不要受到这个外在的色法影响, 【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 你只要见一切境界,如如不动,闻一切的音声,如如不动,所以说,在禅宗里面说:善于懂得禅的人,是非无动于 衷。如果你了解,一个人懂得有禅定的功夫,那对是非无动于衷。一点都没有用的,他就是没有是非,这个人一点 是非都没有。他听到谁好谁坏,他笑一笑,甚至他还会阻止对方:哎呀!这个是非不要传。所以说他已经降伏自己, 他也可以感化恶劣的众生。因此要没有是非,要从自己本身做起。所以这样统统解脱。 【眼不著色,眼为禅门;】 如果眼镜不执着于外在境界的色尘,那么这个就是修禅,禅门就是修大禅定之门,为什么?如如不动嘛! 【耳不著声,耳为禅门。】 你说修禅去哪里修呢?是不是一定要跑到深山里面呢?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坐在那个地方,那个乌鸦飞在树 上怎么样子,大便啦、跟它的叫声,他很气,他非常气,树叶落下来的时候,他也责怪这个树木,那么你说,他虽 然在深山里面,坐在这个树下,稍微有点乌鸦的声音,或者是稍微有点儿这个树叶的声音,他就受不了了!所以师 父一直讲过,要动态中见功夫,要在动态里面,才能见到真正修行人的功夫。你要是在静态,显现不出真的功夫。 你可以讲你很有修行,那要试试啊,你怎么知道你有没有修行?所以眼不著色,眼就是禅门,耳不著声,耳就是禅 门。 【总而言之,】 加一个「之」字。 【见色有见色性,不著常解脱;】 底下,从这个见色有见色性,不著常解脱,这些字全部划掉,你就加七个字:「见色性者,常解脱;」,就是我们 不要见到色的相。见到色的相,就有无量的差别,相的本体就是空,见到色性,就是见到本体界,一切法皆空,那 么处处全部解脱,没有一样不解脱的,见色性者,常解脱。那我们简单讲,我们为什么不能解脱?我们就是见到外 表。以前电影常常演的单恋,哎呀!这个小姐是宰相的女儿,电影都是这样演的啦,宰相的女儿,有一天她到庙里 去烧香,那个公子准备进京赴考,两个人就在那边见面,这个宰相的小姐回来,怎么吃都吃不下,每天都想那个公 子,电影都是这样演的啦,叫我来做导演我也会。然后一直想,每天在想,人家也不知道她在爱他,自己就神魂颠 倒的呆坐着。但是如果我们一个修行人,见到色的本体界,这美女也是缘起的嘛,也是无常的嘛,那就了解了,见 色性者,常解脱,这个色不是女色的色,「色」是指一切有形相的外在,这个不能解释作女色。如果说成:见女色 的本性,那你会无法逃脱,我不骗你! 【见色相者,常系缚。】 色相就是外表,一个修行人,一直在外表里面打转,他就会被永远系缚。 【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 何以故? 【即色与心俱清净。】 色法无自性,心法无自性,灵灵觉觉的一个觉性,绝待的觉性,它当然当下统统就清净。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一心就是动一个念头。所以说,没有妄想的时候,念念相应念念佛。为什么说叫你们诸位,要开悟来念佛,那不得 了了!每一念都是本性,每一念统统是本性。没有来去相、没有是非相、没有增减相,没有善恶相,你说他哪一个 念头不是佛呢?我们今天念佛为什么不得力?放不下啊、放不下,是不是啊?所以我的答案是相通的,师父:我放 不下怎么办?让他苦啊!那到什么时候才会尽?到了有一天你放得下,你的苦就尽了。那师父!那要等到什么时候? 那就看你了,这不是看我了,是不是?看你什么时候放得下嘛!师父!那很难哦!很难就留着痛苦嘛!师父!那我 有一天真的全部放得下怎么办?我说:那就提起嘛!提起什么?提起一句佛号嘛,那不就得了嘛!看得破、忍得过、 放得下,最后当然就是要提起了。所以无妄想得时候,一心是一佛国,那么有妄想的时候,一心就是一个地狱嘛!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 他不晓得心本来就是本心,还要生另外一个心, 【故常在地狱。】 以心生心,就是以这一颗妄想执着心,又生了第二个念头的妄想执着心,这断不了了!这个意思就是习气一直来、 一直重......以心生心嘛。前一秒钟执着,当然你后一秒钟一定执着嘛。我前面一秒钟放下,我这一秒钟放下,后 面那一秒钟就停止了,这个宇宙就停止了嘛!所以不是时间消逝。我们小时候会写:哎呀!时间消逝,犹如白驹过 隙。这个作文,大家都会抄来抄去的嘛!时间迅速的过去。没有的,时间它是呈静止状态,它那里有什么过去?是 我们的心流失掉,是我们的念念在消失,时间那里有消失?时间它是什么东西?时间它本来就是静止的,它消失什 么?不懂法。所以小时候写那个作文,老师可以打一百分,时间过的真快啊,光阴如梭,白驹过隙。这个可以写 一百分。站在一个开悟的人来看,改这个作文,零分。不懂佛法。如果你老师开悟的话,大彻悟的话,改作文,这 个零分。不悟,时间没有消逝的,是你念念在消逝,你的每一个念头在消逝。以心生心,所以常在地狱。前念一个 执着心,一直推动后面一个执着心,所以我们观照当下这个念头,所以以前什么事情都没有关系,什么事情发生都 没有关系,为什么?我现在这一念突破,等一下,下一秒钟就快乐了,今天就快乐了,明天就放下了,明天放下, 后天就放下了。现在悟,就达到永恒,这一念就具足永恒性,所以常在地狱的话,就是以心生心。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 你那一念的执着心,你把它回光返照,那一念妄想心,把它回光返照,你不要再动另外一个念头,就放下了!在座 诸位!我们用一个比喻,譬如说,我们这个水龙头的水一转下去,哦!这个水很肮脏。我请问你:你怎么样能够使 这个肮脏的水过滤?你用手一直搅动。哎呀!这个水这么脏怎么办?你就用手一直搅动它,搅了老半天,这个水愈 来愈脏,没办法!简单讲就是,我们提起一个念头,想要除掉妄想,这个念头,它本身就是肮脏的,要怎么样?放 下!这水很脏,放着,让它慢慢慢慢的沉淀......是非一来不要谈,愈谈是非愈多,除非我们用智慧、理性去沟通, 否则的话,你愈解释,你就愈描愈黑,此地无银三百两。你觉得我不好,那就放着吧,你慢慢去观察就好嘛!不需 要跟你解释什么,我快乐,你也放得下。像两个人在斗争,你不赶快保持一段距离,让大家冷静,这永远战不完的。 所以说:则心心就入空。如果你不以心去生这个心,那么每一个念头就入空。所以有办法,当体即空,没有办法, 就保持一段距离,这个就是最好、最上乘的办法。凡夫最好还是保持距离,所谓距离就是互相尊重。 【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 你用一颗执着的心,想要使另外一颗执着的心停止,那么就心心念念没有办法断,就犯了一个无穷的过患,以心生 心,心心不静, 【念念归动,】 为什么?继续嘛,执着嘛! 【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 不起就是放下。 【即无善恶二业,】 所以修行不要落入观念化。所以说,修行要内证,要真实境,智慧就是真实境。灵灵觉觉的这一颗清净自性,清清 楚楚,让这个妄想、执着的念不要起来,当会入到空性的思想以后,那么你每一个念头起来,它都是空性,大用现 前嘛。那么就没, 有所谓善恶两业了。 【亦无天堂地狱。】 成佛尚不可得了,九法界、十法界,统统一个觉性,一个共通的觉性。 【为体非有非无,】 这个体性,不能讲有、也不能说无, 【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 这个「臆」就是胸襟,我们所讲的,在这个心的思想上,叫做胸臆。「空洞」就是广大而空无所有,圣人无其心就 是,圣人因为没有一颗执着的心,所以他的胸量空空洞洞的,一尘不染。所以 【与天同量。】 与天同量,所以愈执着的人愈穷,愈放得下的人愈富有。所以在《阿含》里面讲:无贪就是最大的财富。 【此已下并是大道中证,】 就是真正的佛道,在里面证悟到, 【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 不是小乘以及凡夫的境界。 【心得涅槃时,即不见有涅槃。】 「见」就是执啦,就是不执着:我入涅槃。如果执着说:我入涅槃。那没有涅槃可得,那还是凡夫。所以《金刚经》 里面讲:证初果的人,能不能说:我得初果?不可以!证二果的人,能不能说:我得二果?不可能!证阿罗汉果的 人,能不能说:我得阿罗汉果?不也!世尊!不可以有这样的想法。《金刚经》要多多念,就会体悟。说:不见有 涅槃, 【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见涅槃,此名著邪见也。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心,】 这个「心」划X,改成儿子的「子」。则一切烦恼,为如来的种子。 【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 注意!把笔拿起来,这里在「道」的旁边,写个:说。只能说,这个不是成道的那个道哦,要弄清楚。只可以说, 烦恼会让我们觉悟到我们自性的如来,但不可以说,烦恼它本身就是如来。烦恼本身是无明,它距离这个如来十万 八千里。只可以说,如果觉悟烦恼当体即空,你就会生如来。但是不可以说:烦恼就是如来。那么众生现在就是佛, 那怎么讲得通呢?众生是痛苦得不得了,佛是大自在、大解脱的人。两者风马牛不相及的,所以不可以说、不可道: 烦恼是如来。 【故身心为田畴,】 田畴,这个「畴」就是边界,就是田地。我们以身心,这个田畴就是田地,这一块田地, 【烦恼为种子,】 那么在烦恼当中观照, 【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 「谷」就是果实。如来是比喻最后的果实,如来比喻做谷。谷就是最后的果实。萌芽以后,最后成就的果实。 【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 这个树含有这个香的料、香的味,但是还没有成长到一阵子,所以香迸发不出来,如香在树。 第40页(新版第49页第6行) 【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 也就是它成长到一阵子以后,那么这个树木腐朽,然后香就跑出来了,朽腐若尽,香就从树出。 【即知树外无香,】 离开这个树,就没有所谓的香料啦、香气这一类的。简单讲, 【心外无佛。】 心外也没有佛。 【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 这是站在相,表法的说,真正的理不是这样,意思就是,若使:诸位!国土的旁边括号,然后写「心」,意思就 是「心」的意思。国土就是正依二报由心感念出来的嘛。意思是如果你的心不清净,秽恶充满,在「诸佛」的旁 边写:指人人的自性,诸佛世尊是指人人的自性,站在理上来说,每一个人的自性就是世尊。于中产生者,如果 一个人不清净,然后秽恶充满,那么这个人人的自性,能够产生的话,无有此事,绝对没有这个道理。而能成就 佛道,「出」就是产生。你能产生自性清净的佛性出来,是没有这个道理。但是站在事相来讲的话,意思就是, 诸佛要降世人间,诸佛菩萨已经修行清净了,他才敢来,对不对?他心已经清净了。所以若使这个国土不净,秽 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简单讲:释迦牟尼佛也是清净心,才能示现成佛道,他虽然在娑婆世界, 可是他的国土是清净的嘛! 【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是;】 我们要认识清楚,师父啊!我为什么活得这么痛苦?你无明不除嘛,贪嗔痴不除嘛,所以你欲望太重了,当然会 很痛苦了! 【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是。】 那么清净觉悟的心是什么相?什么相都没有嘛。所以说:哎呀!我在学佛。你去哪里找佛?没有在心地上下功夫, 你哪里去找佛? 【一切言语无非佛法;】 为什么?清净心显现出来的作用。 【若能无其所言,】 「无」就是空、放下。如果说法者能够放下他所讲的法,或者说,我们言谈当中放下,不要执着他所说的这个语 言, 【而尽日言是道;】 就是整天所说的这个是道,统统是道,因为语言就是空,语言就是实相,所以而尽日言是道。他整天就是说,他 还是悟道。所以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诸佛世尊就是清净觉悟的心,那么一切语言无非佛法,为什么呢?如果你 在说一切的语言,统统放下那一份执着,你就算整日说话,整天都在道中。但是 【若能有其所言,】 「有」就是执着。如果你觉得:哎呀!我有最大的智慧了,我程度最好了,我比别人强得太多了!若能去执着, 「能」就是会去执着。你执着你所说的话,怎么样?就算当你停止的时候,你整天沉默, 【即终日默而非道。】 「默」就是不讲话,你就是整日不讲话,也不是一个有道的人。 【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 把笔拿起来,「不」的底下加:一定,「乘」的右边写一个:胜。是故如来,那么所以说如来,什么是佛呢? 什么是诸佛世尊呢?诸佛世尊开示我们,他怎么开示呢?言不乘默,「乘」就是殊胜的「胜」。你讲话的人, 并不一定胜过沉默的人,沉默的人,也并不一定胜过讲话的人。但看你那一念的功夫。 【言不离默;】 言是动态,默是静态,动态不离静态。 【悟此言默者,】 了解这个言语,就是文字相音声的刹那缘起相,当下就是静。悟就是如果你觉悟所有的言说,当下就是默,就 是静态, 【皆在三昧。】 就是在三昧当中。 【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 「知时」这两个字,要解释得恰到好处,那很难!但是依我们所了解的,要解释到比较恰到好处的意思,这个 「知时」就是见性,也就是透视人生宇宙的真理的时候,那个时候来讲话,所有的讲话都解脱。 【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 如果我们把它改成「见性」,那更直接了当。若见性而言,言也解脱,若不见性而默,默也是束缚。如果一个 人见性,他每天都一直在说话,所有的语言,他统统解脱。但是如果不见性:「知」就是见性。如果不见性, 就是你每天保持沉默,不说话,这个沉默,它也是束缚。为什么?无明嘛,绑得你死死的嘛!是起心动念的问 题,不是表面化的,外在形相的问题。 【是故言若离相,】 中间加:一切,如果你在讲话的时候,能离一切相, 【言亦名解脱;默若著相,】 说话亦名解脱。你沉默的时候,心中里面在打这个执着的妄想,也就是着相, 【默即是系缚。】 沉默也是执着。 【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本来未就文字。】 这个「本」划X,「来」保留着。这个「未」划X,就是「系缚自来就文字」。师父解释一下,文字不能就解脱, 意思就是,所以这个文字不会依附在这个解脱,但是如果心不着于文字相,这个系缚当然就会附着在这个文字 上。系缚自来就,这个「就」就是附着于,附着于文字。再讲一遍,文字不能就系缚,就是文字本身,它并没 有叫你去捆绑它,文字没有依附在束缚,那是念头的问题。如果你的念头执着于文字,那么这个系缚就来自于 附于文字上,看什么文字,执着于什么文字,看人家写一篇文章来骂一骂,他受不了了,发疯了。被口诛笔伐 就发疯了! 【法无高下,若见高下即非法也。】 法本来就是没有所谓的高跟下的。如果一个人见一切的高下,就不是平等法。不是平等法就不是佛法,那就非 法了。这跟下面讲到的「是法」,也就是正法,刚好颠倒。 【非法为筏,】 非法比喻成筏,「筏」就是竹筏,就是运载工具。 【是法为人筏者。】 那么是法,就是所谓的对非法来说的,这个是法就是所谓的人筏,人筏就是人驾着,人可以控制这个船,这个 竹筏。非法就像竹筏上面没有人,是法就是人可以控制这个竹筏。简单讲就是,他心中充满着法,法附着于人, 随这个开悟的人运用。所以若见高下,不平等,那就成了非法。非法就如同竹筏。那么是法,就像是人控制了 这一艘船。 【人乘其筏者,即得渡于非法,】 如果一个人心中,拥有一切的空性的思想,就算是非法,他也如如不动。就控制了这个筏,乘着这个筏,就得 渡于非法。 【则是法也。】 所以非法也是法。简单讲,就是悟跟不悟的问题。因此师父以前讲过,一个大悟、大彻大悟的人,你讲是也解 脱、讲非也解脱。讲这个也对、讲那个也对。何以故?他从自性展露出来,统统是无是无非的平等性,统统解 脱!但是一个没有悟道的人,你讲是,那也不解脱,你讲非也不解脱。讲善也不解脱,讲恶也不解脱。何以故? 不明了法。每一个是,执着于是,每一个非,执着于非。所以是非成于非法。悟跟不悟就是差这个。底下, 【若世俗言,】 就站在一个世间人的角度来说, 【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 就有男女贵贱。对于已修到大悟的人,根本就是空性, 【即无男女贵贱。】 就没有男女贵贱这个外在的相。所以在这个经典里面说, 【以是天女悟道,不变女形;】 天女悟道,也不必要改变这个女形嘛。悟不关外在的形相嘛! 【车匿解真,宁移贱称乎。】 这个「宁」字就是岂能。怎么会改变他的下贱的称呼呢?也不需要去改变他嘛!我简单讲一下,这个车匿是六群 比丘之一,他是净饭王的仆役,他本来是皇宫里面的一个佣人,就是我们讲的奴仆。那么这个悉达多太子,就是 释迦牟尼佛,初出家的时候,他是给太子驾马的人。因为太子的意志很坚定,不回去,因此就持这个太子所剃脱 的头发、宝冠和明珠回宫。佛成道以后,就随佛出家。但是这个车匿,这个人很糟糕,恶口,口无遮拦,恶口的 性不改。并且很傲慢,犯罪他也不忏悔。其他的比丘拿他没办法,大家都称他:恶口车匿,恶性车匿。因为六群 比丘很坏,坏到极点,大家都拿他没办法了,佛陀要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就请示佛陀:如何跟车匿等恶行的比丘 相处呢?释迦牟尼佛就说:当我灭度以后,他们如果不顺从威仪,不顺从我们的教诫,我们就设这个羯磨,命令 一切比丘都不要跟他讲话,也不要跟他往返,讨教任何的佛法。简单讲就是一个废人。譬如说你在这个僧团作羯 磨以后,那你麻烦大了!僧团内不会有人跟你讲话。这对世间人来说,是很严重的事。在世间人来讲,大家都不 跟他讲话,也不跟他讨论佛法,也不跟他讨论什么,对立就会变成孤立,就是这个道理。很容易的道理。你一个 人做人不能做得太绝,会断自己的后路。所以我们要留一条生路给人家走,就是等于留一条路给自己走,一样的 道理。所以说,佛入涅槃以后,弟子就依法治之,在僧团里面就开这个僧团的羯磨,从此以后,就不跟车匿讲话, 来的时候,大家不讲话,也不打交道,也不请他吃饭,什么事都不打招呼。这个车匿发现这样不对,这样下去, 他会死掉,因为没有朋友了。这个修养也不容易,没有朋友、没有兄弟、没有姐妹,统统没人理他,只剩自己孤 单单一个。做人要做到这样,也很不简单。一个人做到这样子,没有人理他,这个是多严重的事情!后来这个车 匿也很不得了,后来他就随阿难学道,再一次拜阿难为师,佛入涅槃以后,他就拜阿难为师,阿难就一直教导他, 后来他证得阿罗汉果。你看!佛在世时,那个证阿罗汉果,简直跟吃饭一样。我们现在一个恶性的人,你要改变 他,弄十年你都没办法,二十年你也没有办法,你要准备开他僧羯磨,他明天包裹就弄好了。今天僧团集合,明 天作僧羯磨,要给恶性比丘忏悔。师父就说了:把他请下来!师父!他已经走了!人都不见了,他不会给你作僧 羯磨,他包裹就弄好了。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成道、不能解脱?就是因为不听师父的劝告,也不听僧团的羯 磨,不听同参道友的劝告,执着自己的看法,然后坚持自己的无知,那你莫可奈何!底下, 【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 一相就是空,一相就是绝对。在旁边写个:绝对平等的意思。一相是什么?就是实相。都是因为绝对平等的。这 一相是指理哦,它不是指事相哦,皆由理,空性的理显现。 【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 冰融化了就是水,水凝固了就是冰。冰就是水,水就是冰,温度不一样而已。 【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 凡言后面加两个字:「无佛」。一般人所说的离心无佛者,并不是说远离这颗心。意思就是说,这个心的作用没 有关系, 【但使不著心相。】 只要不执着于心相。心相就是意识形态,就是妄想。想相为尘,纳想为垢。不要想相,因为外在的相,都是缘起 的东西,不实在的东西。师父刚刚一开始就说:譬如你看到一个俊男,或者看到一个美女,看到一堆的金钱,或 者看到一堆的黄金,就起贪着习性,就着习性的想:黄金、黄金......到晚上做梦的时候,还捡到钱,黄金多得 搬不完,醒过来什么都没有。所以你只要不着于心相,黄金放着,你不要去执着它,来了用了就随缘。 【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 不见就是不着。如果你不着于这个相,你就是真正的见到佛了。 【即是离心相也。】 我们的心就一直拼命的执着这个妄想,所以不能成就。 【离佛无心者;】 意思就是说, 【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 【而心未尝生于佛。】 把这句话划掉,改成:而佛未尝生心。「尝」就是曾经。佛从来不动念的。 第42页(新版第52页第1行) 【亦如鱼生于水,】 鱼存在在这个水中, 【水不生鱼。】 只有水,它怎么能够生鱼呢?这个鱼就比喻作佛。意思就是:亦如鱼必须生存在水中,如果你要找到佛道,必须 不能离开烦恼。水不生于鱼,如果你一直每天在烦恼,那么当然就不能成佛了。所以一定要有佛性,如果没有佛 性,你不可能产生如来,所以水不生于鱼。 【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 你想要看到这个鱼,未见鱼,把这个右边的逗点划X,而须先见水,「而」就是则必须。你想要观这个鱼,没有看 到鱼以前你必须要看到水。没有水,你怎么能够见到鱼呢? 【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 未见佛,右边的逗点划X。你不认识这个心,你就不了解佛道是什么。 【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 所以即知已见于鱼,就会忘了水,已见到佛了,他就忘掉了,就放下这一颗烦恼的心。 【若不忘于心,】 「忘」就是放下这个妄心。如果你不放下这个妄想的执着心, 【尚为心所惑;】 还是被这个心的妄想、颠倒、执着所惑。 【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 我们被贪嗔痴所烧,就是众生。 【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 三解脱就是空、无相、无愿。三门清净绝非虞。 【为三冬所冻,】 三冬就是孟冬、仲冬跟季冬,就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的意思。孟冬就是初冬。为三冬所冻, 【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 「消」就是融解。三夏为四月、五月、六月,这个时候温度最高。 【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 所以诸位不要自卑,师父一再重复的强调,我们修学佛道,不能因为我们过去造了一点罪恶,就一直放不下这个 罪恶感,那样你永远得不到菩提。罪性本空,只要你回光返照,好好的忏悔,没有问题。所以众生性者,就是菩提 性。 【众生与菩提同一性,亦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 这个乌头与附子,就是地下的根,这是一种植物的名字。就是地下的一种根,非常的毒,可以供药用。中药取它的 侧根,干燥以后使用,它可以治这个虚脱,还可以治四肢冰冷,肚子绞痛。乌头与附子,它是从同一个根部所成长 的,是一个植物,可以治病。 【但时节不同,迷异境故,】 加一个「悟」字:迷悟异境。一个迷、一个悟,当然境界就差很多了。在悟道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 迷惑颠倒的众生,是每天都有事。 【有众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 但知心者智内照,这个「内」右下角的逗点划掉,这个「照」字的底下,右下角加一个逗点。 但知心者,如果了解 这一颗心,那么用智慧观照自己,不要去管别人的是非。别人的生死,不需要你去操心。别人的因果,页不需要你 去操心。 第43页(新版第53页第4行) 【身者戒外真。】 这个「外」的右边那个句号划X,「真」的底下,右下角加一个句号。身者戒外真,什么叫做戒外真呢?因为身是 外在的嘛,所以用戒律,由外求得真实、端正,然后从内观照,从外求真,就是内外相应。这个「真」即使真实、 端正。不但内照,而且外面也注意这个威仪。 【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 什么是众生度佛?底下有解释, 【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 我们现在都是烦恼的众生。但是有一天我们能够生这个悟解。 【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是知非无烦恼,】 所以我们了解,非无烦恼就是说,如果没有烦恼,就没有能力去悟解,那就是是知非无烦恼, 【非无悟解;】 如果没有烦恼来这样折磨我们,我们就没有办法想要求佛道,吃吃苦,我们是应当的。是知如果没有烦恼,叫做 非无,如果没有烦恼,就非无悟解,也就没有了悟解。 【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 「非」就是没有。是知没有烦恼,就没有办法产生悟解。 【非悟解无以灭烦恼。】 如果没有开悟,也就没有办法灭掉这个烦恼。其实意思是一样的,前面说:是知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意思就是 不能说没有烦恼,也不能说没有悟解。「是知」就是知道,「非」就是没有。所以我们知道,没有烦恼,就没有 办法产生悟解。没有悟解,就没有办法灭掉这个烦恼。所以说, 【若迷时佛度众生,】 我们在迷惑的时候,佛来度众生。 【若悟时众生度佛。】 为什么?度自性的佛。如果觉悟的话,众生就自度了,所以众生度佛。 【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 佛没有办法自己成就的,他要有众生来成就他。这个「众生」站在相来讲,是外在的一切众生,给他痛苦的磨练, 顺逆二境,所以成就他的佛道。站在理上来说,是内在的无量的差别心,佛不自成,皆由众生,站在理上来讲就 是,烦恼叫做众生。我们这个色身,是由一切烦恼而生,叫做众生。所以佛不自成,佛没有办法自己成就的,他 一定要仗着众生来度。那么诸佛以什么为父呢? 【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左掌与右掌,更无别也。】 【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 把笔拿起来,加一个「而」字。若知心空而不见相,如果一个人,了解我们的心空,而不见一切相,就是不去着 一切相, 【则离迷悟;】 离迷悟,当下就超越了所谓的迷,及所谓的悟。 【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 所以空性里面,不能在相上里面打转的。 【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加一个「者」字,彼岸者,菩提也。因为前面都有「者」嘛!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 提也。 【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化身亦云应身。】 化身也可以说是叫做应身,应众生的需要。 【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现,】 化身后面的逗点划X,在现修智慧的现后面加一个逗点。就是化身现,显现的「现」 【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现。】 无为,就是无所造作。这个句点稍微改一下,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这个逗点往下移一个字。觉无为,即法身常现。 这个句点往下挪两个字,常现的「现」底下,划一个句号。 【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 【若断惑即是雪山成道,报身佛也。】 「若」字划X,「断惑」保留,「即是」划掉,改成修善。「断惑修善,雪山成道,报身佛也。」 【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者,法身佛也。】 「湛然」就是清净澄寂, 【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 至理,就是究竟的理。如果要论到究竟的理,一佛尚不可得,何况有三?三佛是方便说。 【此谓三身者,但据人智也。】 这个「也」划掉。「人智」就是一般的众生。这个三身,是就一般众生的智慧所能了解来说的。 【人有上中下说,】 这个「人」划掉,「说」字也划掉。但据人智,有上中下。 【下智之人妄兴福力也,】 下智之人,这个根器很烂的人,就是说:哎呀!你要修修福哦,要来三宝修修福,要布施行善哦!为什么妄兴福 力呢?因为福是生天,那么生天也是妄想啊,也是六道生死,妄兴福力也,福力不能解决生死的。 【妄见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断烦恼,】 就是指二乘人,以为有烦恼可断,其实没有。 【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妄证菩提,】 因为他不是上上根的人,所以上智之人妄证菩提,以为有菩提所证。这个还不是圆教的菩提,这是别教的菩提。 【妄见法身佛;】 以为有法身可见。 【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 内在里面的观照,达到最圆满的寂静之处, 【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 加一个字:「求」心而得佛智。明心即佛,不待求心而得佛智,不能求的!也就是佛不必等到说求心,才得道佛 的智慧。他当下就是! 【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加一个「是」字。是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 【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 佛无法可说,说法者无法可说,度众生者无众生可度,证菩提者,菩提消归自性,归无所得,哪有菩提可证呢? 也不证菩提,就是不着菩提之相。简单讲,不着说法之相,不着度众生之相,也不着证菩提之相。是名说法、度众、证菩提,此之谓也。 【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 众生造业,业它哪里存在呢?是众生起心动念,拼命的追逐,当然就是造业了,业不会主动的造众生的,你不去 造业,业会找你吗?所以众生是主动去造业,而业呢,它不会主动的造众生的,因为业它就是静静的。人会贪钱 的,钱它不会贪你的啦。钱你放在那里,它会说:我要给这个人拿、我选择这个主人。没有的!人会去贪着这个 金钱的,金钱它不会去贪着于你的。 【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 「至人」那当然就是圣人了, 【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 45页 (新版第55页最后一行) 【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 这个要划线,好冷静、冷静!诸业不造,诸位!诸业,业是什么?起心动念,还有一切的习性。这叫诸业不造, 自然得道。 【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 【人由业生。】 「业生」就是业感而生,这个业就是缘起,就是因果。我们说有业因,就一定有业果。业,操烦这个,操烦那个。 【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 一个人他如果不造业的话,这个业就不会生人。 【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至少不苦哉?】 一直拼命的造业,因为我们是凡夫,也不是大彻大悟的人,业会束缚着我们。妄说无报,无报你就试试看。我们 看那些黑道的下场,那些流氓的下场,乃至于那些杀人、捋人勒索、放火的,到最后有什么好下场呢?就算今生 今世不报,因果还是存在的。岂至少不苦哉?那个「至少」两个字划掉。岂不苦哉?这不是很辛苦吗? 【若以至少而理前心,造后心报,】 「至少而理」这四个字划掉,改成「至理而论之」,然后加一个逗点,这个「前心」后面的逗点划掉。放在「造」 的后面,合起来就是「若以至理而论之,前心造,后心报,」。前心造,就是前心造业,前一个念头造业,后一个 心就是报,就要受报应了。譬如说,你前面这个心起这个嗔恨心,当然你后面的念头就火热了、苦恼了。前心造, 这果报马上现前的啦。我们一生气了,脸马上发红了,声音马上拉高了。这不是受这个苦报吗?这个不必等到死啦, 你这一念嗔恨心起来,你下一个念头你就痛苦得不得了,气起来,让你整个晚上不能睡觉。所以说:前心造,后心 报。「后心」就是将来。凡是第二个念头,都是指将来。所以说:岂不苦哉?若以至理而论,如果用究竟的道理来 说的话,前心,前面一个念头你去造业,后面一个念头你就要受苦了。今天造业,也许明天就产生苦了。 【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复安妄见业报?】 然后底下加:「亦复安得妄见业报哉?」,也怎么会再见到这些虚妄的业报呢?所以「亦」就是也的意思。亦空 亦有。亦复安得,加一个「得」字,得妄见业报。你如果不去造业,你怎么会妄见业报呢? 【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 虽然我们相信有佛,但是说:佛在修苦行。这是名邪见。缘起法里面,没有什么苦跟乐这个东西嘛,站在理体的 空性角度说,那里有什么苦跟乐呢?着于苦行、乐行,这个都是邪见的人。苦行只是启发增上缘而已,所以相是 增上缘,体才是真实意。所以自古以来,都是这样说法的。相是增上缘,这个体是真实意。不见体只见相,那是 凡夫。 【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 什么叫做金锵、马麦之报呢?这个是指佛在因地的时候,曾经害过人,那么这个有九报,九恼报。佛在过去作为 商人的时候,因为大家在船上格斗,因为争这个船,所以在船上格斗,用这个矛刺穿另外一个部主,另外一个主 人,也是商人,致死命终,所以佛在乞食的时候,受这个木枪穿彻足趺之报应,就是从这个腿贯进去。还有受这 个马麦之报,在无量劫以前,原是六师外道的天下,因毘婆尸佛出生,大部分人都归信了佛,因此六师外道都很 嫉妒佛。当时的释迦牟尼佛是个大外道,帶了五百弟子乞食,对也出來乞食的毘婆尸佛說,「这个沙门专门骗人, 该吃马麦!」所以佛跟五百阿罗汉果报现前的时候,去托钵,整个结夏安居都没有饭吃,所以整个三个月九十天, 统统在吃马才吃的麦。所以说因为诽谤人家,叫人家不要供养,结果他成佛以后,就不得供养。这当然是示现的 啦!意思就是说,佛有这个金锵、马麦之报,这个就是众生看到的外相,因为这个是因果的连锁,如果你只看到 这一层表面, 【是名信不具足,】 是名信心不具足,不懂佛法。所以佛为了教化凡夫跟二乘人,告诉他因果这个观念,修学佛道不能站在因果里面 打转,要站在非因非果,因就是生,果就是灭嘛。所以说非因非果,就是不生不灭。 【是名一阐提。】 用这样来讲的话,那就离佛太远了,断善根的众生,叫做一阐提。 【解圣法者,】 加一个「者」字, 【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 就在一念之间, 【世间愚人,但欲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 所以师父一直重复告诉你:你为什么要听经闻法?一定要不眠不休,不能缺席的听经闻法,为什么?你一定要有 慧解,你没有慧解,就等于一个眼睛瞎了的人,要找到目的地就不可能!你不听经、不闻法,不能开大智慧觉悟, 你如何成就道业呢?就盲目无知啊,对不对?盲修瞎练,经过尘点劫,你都不能成佛。所以要把闻法听经,列为 首要的工作,宁可饭不吃、晚餐不吃,你都不可离开这个佛法。你没有慧解,你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为什么? 烦恼在嘛,沉默也是愚痴。 【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经云:心也法也,】 「经云:」改成「此经者,」如果说,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不要跟他讲最上乘的这个悟性之论,觉悟到清净自性 之论,此经者,就是心也、就是法也,一切法都在里面。 【无智之人,不信此心。】 不信见性就是这一颗心。 【解法成于圣人,】 意思就是不相信这个心,然后悟解了佛法,成为圣人,那当然不可能了! 【但欲远外求学,】 你只是想要远外、向外,意思就是离开了自性佛,想要求学、求得佛道,你想要离开这个自性佛,去求这个外在 的道, 【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 一天到晚就这样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佛啊?又执着:我想要见到佛、见到光,见到这个外在的庄严相。这个都是 邪见。 【失心狂乱。】 那有的人讲:那师父!那我念念佛,就看到西方三圣怎么办?我说:那没有关系!当我们很诚恳的时候,记住! 我们念佛,念念自性清净,诚恳自然见佛,只要不执着,统统没有关系。莫作胜解,若作胜解,即着群邪。 《楞严经》就讲:莫作胜解。念佛自然见佛,那没有关系,但莫着,只要你不执着就没有关系。我们念佛就是 这样,我们每天每一个念头,就是将来正依二报的去处嘛,我们临命终见佛、见到莲花,见到西方三圣来接引, 这很正常的啦!但是如果说,我今天不见佛,以一个想见佛的念头:阿弥陀佛......那么这个有时候会发狂的, 会发神经病的。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也讲得清楚:但问定不定,不问见不见。只要你问你自己,你的念佛,我 们这个念佛,定还是不定?你念佛很定嘛,那自然见佛。不问见不见,不要问:哎呀!我有没有见佛?有一个心 说:我想要见佛。那这个麻烦大了,那不见佛,就拼命的执着:我想见佛。哎呀!魔就附和你的意思了:来呀, 我把形现给你看。哎呀!那就高兴得不得了了,就狂妄无知。有一天我去找一个离开了十几年的师姑,这个不讲 谁啦,打电话过去的时候,她那个口气不一样,非常的狂妄,我这个人也从不伤人。她就一直讲:我念佛已经 很有功夫了,我见佛了,师父!我一念佛就见佛了,我很有功夫了!我说:哦哦哦!这个时候你不能赞叹她,也 不能诽谤她,你要诽谤她啊,她会诽谤三宝。不认同她嘛!你要赞叹她的话,增长她的傲慢。更糟糕!愈远离 佛法。所以不懂禅,你就根本不懂净土,真的!我们如果不懂禅学,我们就完全不懂净土。禅跟净土是一体的 东西。念是自性弥陀嘛,就是阿弥陀佛显现,那也是我们心清净才有办法,心定才显现出来。所以我们一定要 了解,不要爱慕这个光明、香色等等,就是有这个瑞相,也不要去执着,顺其自然,你就一心念佛就好。 【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 「身心内,」后面的这个逗点划掉, 【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为病本也。】 「为」划掉,病本故。八万四千烦恼就是病之开始嘛,我们现在能够出离身心,那么这个八万四千烦恼就没有了。 【凡夫当生忧死,】 凡夫出生的时候,忧死,懂事以后就怕死了,像师父小时候就会想:哎呀!死了以后很恐怖,死了去哪里啊?我 们是不是有一个没有死的灵魂?如果有没有死的灵魂,那活起来还没有关系,因为还不会死嘛!从小就在想这个 生跟死的问题。这个可能也是宿世的根啦!凡夫当生之时,就惧死了,怕死。这个「生」的意思就是懂事的时候。 凡夫开始懂事,他就会恐惧死亡。 【饱临愁饥,】 这个刚好颠倒,是「临饱愁饥,」这个吃饭快吃饱了,就烦恼下一餐怎么办,就忧愁这个饥饿了。 【皆名大惑。】 每天在得失上下里面取舍, 【所以圣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 其实这个都是执着,「不谋」就是不去计划。「前」就是过去心。圣人也不会计划说去回忆,去执着于过去人家 对我好,对我坏,你执着于过去,过去已经过去了啊!也不虑其后,「虑」就是顾虑,恐惧。不顾虑将来,意思 就是不会恐惧将来。也无恋当今,「恋」就是执着、贪婪、贪恋。也不贪恋现在每一分、每一秒,为什么? 【念念归道。】 道就是空。念念空,当然就念念归道嘛! 【若未悟此大理者,】 如果没有办法悟到见性这个究竟的道理, 【即须早求人天之善,无令两失。】 那就赶快去求人天之善,不要两种都失,既不能生人天,又不能开悟了生死,那就只有堕三途了!简单讲,如果 你不能了解最上乘的这个见性法门,那至少,你不可以失去人天的果报。失去人天果报,你没办法学佛的。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结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虚。】 这个「泯」划掉,改成心胸的「胸」。这个「怡」就是合适、安乐的意思。怡神,精神很好。我们这个心神非常 好,很快乐,一更起来,端坐结跏趺坐, 很合适,又很安乐,这个心神很定,寂照胸同虚,这个寂而常照,照 而常寂的这一颗心,如同虚空一样的,为什么?无相嘛! 47页(新版第58页) 【旷劫由来不生灭,】 自无量劫来,「由」就是本,「由来」就是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是因为我们妄想、颠倒、执着,才有生灭。 【何须生灭灭无余。】 何须用一个生灭的心,去灭绝这个生灭,令尽无余,就是何必要将心取心呢?何须用生灭的心,然后最后三个字, 灭无余,去把它灭掉这个生灭,而令尽无余呢?如果用一颗生灭的心,去灭掉这个生灭,那么又产生生灭,过患 无穷了,犯无穷的过患,动念,观照当体即空,放下就OK了,可是我们不是,我们一动念,落入生灭,我们想要 除掉这个生灭,要除掉生灭的这个心,它又是生灭,所以何须用一颗生灭的心,去断除这个生灭,而令尽无余, 为什么?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这个讲得太好了,一百分,一百分!一切诸法皆如幻,当然知道如幻就无所着了。本性自空,哪用除呢?本性本 来就空,你除什么呢? 【若识心法非形像,】 「形像」就是外表。不是长短,不是长、不是短,不是善、不是恶,不是是、不是非,统统放下两边、二分法。 如果你了解这个心性,不是外相可以追求到的,你就 【湛然不动自真如。】 这个「真」划掉,改成「如」。不是自真,是自如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 「凝」就是专注精神。这个凝神最主要是破除习气。一更是让我们了解理性佛,这个二更是让我们了解,差别相 里面还是要修行,因为习性没办法嘛,所以二更为什么要凝神?你要专注才有办法嘛!凝神就是保任的功夫。保 持这个自性,使我们任用之。保任就是保持,然后妙用现前。要用一点心,虽然自性本自具足,可是事相上,我 们很容易迷惑。所以说二更凝神,就是专注精神。转明净,慢慢的习气除掉,你又明又净。 【不起忆想同真性。】 「忆想」就是指执着这个妄想。你只要不起这个执着,不要起这个妄想,即同,「真性」就是真如本性。不起执 着、不起妄想,本性就现前了! 【森罗万像并归空,】 「并」就是皆。统统归于空性。 【更执有空还是病。】 这个要念两次:更执有、更执空。如果「有空」解释说:有一个空,就错了!也可以勉强说,更执有空还是病, 如果更执有一个空性,那还是病。这样解释也可以。 【诸法本自非空有,】 那么一切法,本来就无所谓的空,也无所谓的有。可是 【凡夫妄想论邪正。】 邪正,邪正一生,颠倒就生了,所以就执着自己的看法是正,就攻击、伤害别人了。 【若能不二其居怀,】 「若能」后面加两个字:当下。其居怀就是居其怀,「怀」就是心。若能当下不二,安住在空性的绝对这个不二, 不二就是垢净不二、生灭不二、善恶不二、能所不二、根尘不二。随便背一背就很多不二了。所以若能当下悟到 绝待的不二法门,安住在这一颗心里面, 【谁道即凡非是圣。】 「谁道」就是谁说。这个「即」就是当下。那么谁说凡夫不是圣人呢? 【三更心净等虚空,遍满十方无不通。】 「等」就是如同。当然心净的话,就像虚空一样,没有止境。所以遍满十方无不通。 【山河石壁无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 这个简单,不必解释就知道。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无无性即含融。】 亦无「无」性,这个无字划掉,改成「本」。这句话要解释一下,世界的本性,它本来就是真如自性,没什么好 讨论的啦,也没有所谓本性这个字,这个文字观念的执着,那么当下就是含融。如果你执着:我就要悟入一个真 如自性。真如自性不是观念,我们很容易把真实境化作观念性,真实境就是悟道的人,见到真如的智慧的本体, 是真实境,是一点都不马虎。自性就是真实性,真正有智慧、真正清净心,这是丝毫不含糊的,如果你悟到这样 的一颗清净的性,但是不能执着的说:我有一颗本性让我悟。悟的人就泯能所、绝对立,所以亦无本性这个观念, 当下就是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这样叫含融。在旁边写:理事圆融。叫做含融。说理无生,说事,说到事相千 差万别,含融就是圆融。 48页 (新版第59页第5行) 【非但诸佛能如此,有情之类并皆同。】 不只是诸佛菩萨有这个能力,我们众生也有这个能力。 【四更无灭亦无生,量与虚空法界平。】 「平」就是平等无异。四更无灭亦无生,量与虚空法界平等无异。 【无去无来无起灭,非有非无非暗明。】 【不起诸见如来见,无名可名真佛名。】 不起诸见后面加一个「即」字,无名可名后面加一个「即」字,意思就能清楚了。不起诸见,这个就是如来的见。 你想要了解如来有什么看法吗?如来一切法不可得,一切见无所着,离一切相,不起诸见,这个就是如来见。这 个「见」就是妄想、颠倒、执着的意思。无名可名真佛名,所以佛在哪里啊?我们不在这一颗灵灵觉觉、清清净 净的觉性上去悟,你哪里找佛啊?佛不管是画的,还是雕塑的,你把它劈开来火化,佛在哪里啊?我们即使把这 个身体碎为微尘,我们又能找到什么佛呢?没有的啦,火化以后,剩几根骨头而已。佛是什么?就是觉性,觉悟 了,你就是佛。觉性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心中。所以你哪里去找佛?你念阿弥陀佛,你不用这个心去念佛,你怎 么能够成就道业?所以说你一定要了解禅的思想,才有办法彻底的了解净土的思想,否则很困难。要不然就学老 太婆,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拼命念阿弥陀佛,不要管它,就用这个办法。 【唯有悟者应能识,未会众生由若盲。】 「未会」就是没有体会自性佛的人(众生),「由」就是从来。「若盲」就是如同眼睛瞎掉的人。这一句话就是, 只有悟道的人,可以了解自性就是佛,不能够体会到自性佛的众生,从来就像眼睛瞎掉的盲人一样。 【五更般若照无边,不起一念历三千。】 「般若」就是无量无边的智慧。不起一念历三千,不动一个念头就遍三千,「历」就是遍。简单讲,就是无量的 世界。 【欲见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这个太好了!这达摩大师不是一个普通人!你想要见到真如平等吗?很简单!你只要在当下不要动念,「即目前」 就是在眼前。就是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是六祖讲的:言下。就是当下了。慎勿生心即目前,就是在当下。 这「目前」不是眼睛前面。就是当下这一念放得下,透得过,你就是见本性平等的人。 【妙理玄奥非心测,不用寻逐令疲极。】 这个不可思议的见性的妙理,不是我们凡夫心可以测的,你根本就不要去找,不用去寻找,不要去追逐。令疲极 就是疲惫不堪。所以有的人拜佛、念佛、修行,弄得他自己疲惫不堪,明明有这个肾结石,或者是心脏衰竭,拼 命的用功,拜佛、拜山。没有错!这固然是好,可是内心烦恼不除,拜这个有用吗?佛法是心法啊,不在心地上 用功,拼命在外相里面拜佛、礼佛,可以结到善根啦,没有错!所以说:念佛一声,功德无量,礼佛一拜,罪灭 河沙。那个念佛一声,是怎么念的?是从自性念的啦,要不然怎么功德无量呢?自性才具足功德嘛!这一句很难 的啊,念佛一声,功德无量,没有自性,哪里有功德?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怎么能够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这 个真正的礼佛,是能礼是空,所礼是空。能所双亡,那就罪灭河沙。是这样子的呀!哦!原来如此,我以为怎么 那么容易!这是不容易的,念佛一声,功德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这谈何容易啊!有的人,头撞得这边像 包公,一个月亮都跑出来了,还是不会消灾啊,为什么?左邻右舍全得罪光了,想跟邻居借一点水用也借不到, 人家不给他,他家里的水管坏了,连一点水也没有人肯借,你看做人有多失败! 【若能无念即真求,】 如果无念,你要没有分别心,大地的众生统统平等。「真求」就是要求一个真的心。但无念就是真心。如果能够 无念,就是真心之求。求就是无所求,你要求什么?求佛道,无所求就是求佛道。无念就是真求,要是有念就是 妄求。 【更若有求还不识。】 如果还有一个求的心,「还」就是终究。「不识」就是不了解我们自性的佛。 【达摩大师《悟性论》终。】 好了!我们再看《达摩破相论》 【达摩大师破相论】 【达摩祖师着渝州华岩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渝州」就是四川。「校」就是校对。「刻」就是刻印。我们现在都是用电脑打字的,快乐了,比较不会那么麻 烦了, 49页(新版第61页)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省」就是节省。「要」就是精要。又节省又快,抓住重点修行。省要,这个很重要,你的生命有限,我们这个 生命有限,无常很快就来临了,你不选一个最直接了当、最快的,你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在外相上打转。修何法 最为省要?就是节省精要。 【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观照这一颗心。观心一法,总摄诸法,「诸」就是一切。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 为什么一法就可以摄诸法呢?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 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 你有根,你才生这个子。 【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 就不必弄得很痛苦,又不能成道,又不能了生死。如果了解这个心来修道,那么就用很少的力量,就可以成就了。 【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在「不了心而修」后面加一个「道」字。 【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为什么说观照这一颗心,叫做了呢?才叫做明白呢? 【答曰: 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 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 「亦自然本来俱有」,这个「亦」字划掉,改成:界。此二种心,法界自然,本来俱有。 【虽假缘合,互相因待。】 就是相因相待,我做你的因,你做我的果,互相因待。所以所夫妻要和好,两个人互相体谅,互相扶住。中国人 就有这种互相因待,这个缘起的思想。中国人就有缘起的思想,只是发挥得不淋漓尽致,教学相长,夫唱妇随, 你看!他本来就懂得缘起,相互体谅啊。所以有这个思想,虽假缘合,互相因待。 【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 恶业,着五欲六尘嘛! 【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 如果我们不被五欲六尘所染,这就是圣,一切法不受,就是圣人。如果我们能够远离这些污染,那么苦就没有了。 【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 这个「堕」改成「随」。若随染心,这个逗点划掉,在「造业」后面加一个逗点。若随染心造业,受其缠覆, 「缠」就是没有办法摆脱。「覆」就是颠倒。 【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 如日轮,体明圆满,】 「体」就是体性。「明」就是光明。这个体性是很光明、很圆满的, 【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 「重」就是一层一层的。五阴重云,五重的这个云层,色、受、想、行、识嘛,因为五重的这个阴影,这个云层 所覆盖。 【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就像瓶子内的灯光,不能显现。外面被遮住了,内在里面的灯光显现不出来。 【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 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 只要这个觉性,那么这个觉,就是要保任的功夫。要保持二六时中都有觉性,这样就有根了。这个觉性没有办法 一下子一直连接起来。要平常多观照,然后变成一种习惯,那么你的起心动念,一动念你马上就知道,观照力强, 一动念马上知道。不会随着习性而走。 【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 【答: 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 【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 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 「为喻」就是为之作比喻。 【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 显现在六根,我们的眼睛就是六根,你看了就产生六识,就分别六尘, 【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着万境,】 凡夫只要没有听到佛法,没有一个人有办法躲过这个贪着的境界。包括师父在内,没有办法!如果今天没有听到 佛法,就拼命的创业,拼命的贪嗔痴,是世间的善人没有错啦,偶尔拿一些钱来布施,可是不能解脱。也是三世 的佛冤,福报享尽了,又去做牛做马。贪着万境, 【能成恶业,】 哪一个恶不是因为贪着而来的? 【障真如体,故名六贼。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 小泉源,洎流不绝,】 「洎」是水,加水的肉汁叫做洎。这个「洎」字划掉,改成「涓」。「涓流」就是细流。 【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 摄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 【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 【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 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好了!明天再从这个地方开始讲。明天是八关斋戒,欢迎大家参加。还有水陆法会,我们已经开始报名,不要等 到最后的时候才报名,这样子我们作业很麻烦。有钱的就先拿出来嘛,不要这样吝啬,叫你布施你就布施嘛!先 参加内坛或者是外坛,我们在处理,就可以慢慢把法会的牌子写起来,不要等到最后才一大堆的挤在后面,这个 作业起来很麻烦。好了!停课的时候,就用这一张,把星期六改成金刚法会,就诵《金刚经》。因为师父讲课讲 了六年,修持的时间很少,所以一方面让师父休息,一方面我们加强修行,所以星期六,我们有金刚法会。我们 星期天大悲法会,就是礼拜大悲忏。我们由法显来领众,法宣跟法显来领众。那么法深跟法然在台东,如果回来 的话,再给他领众一天。星期一是药师法会,诵《药师经》。这个都很好的,非常好的,《金刚经》、大悲忏, 乃至于药师法会,都很好。诵《药师经》、念药师咒。星期二共修不变。只有大悲忏在一楼、二楼,不过要做这 个忏以前,我希望法宣跟法显先自己彩排,先自己冷静想想看:我这个法会,应该怎么唱才会庄严。你不要既没 有心理准备,也没有彩排,一来的话就领众,然后楼上念一种,楼下念一种,课本也不够,要香花迎、香花请, 结果没看到什么香,也没看到什么花,统统没有。说要内心要想说:我应该准备什么东西,那一天领众,我应该 怎么做,麦克风应该弄几支,法器是谁来控制,要先有一个理念嘛!其实做事并不难,只要你冷静,把你的计划, 一、二、三......先自己有个规定,然后私下彩排,法器要彩排,唱念要彩排,否则的话,你一上台一领众啊, 就麻烦了,真的!像我们以前在念南普陀佛学院的时候,有一个比丘,他认为他自己维那很行,那一天我打木鱼, 他认为他自己维那很行,就把眼睛闭起来了,结果那个磬跟掉了好几个磬位。我要跟他比的时候,他眼睛又闭起 来了,他又不看,我在打木鱼的时候,我在左边锵一声,他没有看到,虽然他很有办法,可是他太自负,师父做 事情不敢这样。像这本经书我们都看得懂,可是我今天要讲,已经看了四次了,每天凌晨起来,就要再翻一遍, 就怕讲错。要不然讲这个有什么困难,可是不可以这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可轻敌啊!我们如果轻视了我 们的职业、职责,我们会失败的。所以这么简单,师父都要看四次,怕讲错违背因果。所以这个法会不能随随便 便的,自己私下要练习,要多准备,谁、麦克风、位置站哪里,一定要整个僧团彩排,大悲忏能够下来全部参加 共修,尽量不要缺席。没有课的时候,就四点做晚课。有法会的时候,全体法师都参加,这不是很庄严吗?然后 晚上请一个人出食就可以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诸位请翻开《达摩破相论》的第52页,倒数第二行 (新版第65页第7行)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答曰: 众生不了正因,】 「正因」就是成佛的正因。那么什么是成佛的正因呢?那就是明心见性。众生不了成佛的正因,就是明心见性, 是成佛最主要的正因。 【迷心修善,】 这个迷心,就是迷了这个平等的心、空性的心,也就是说,以执着的心来修这个善。 【未免三界,生三轻趣。】 罪业比较轻,就是三善道的意思。比较重就生三恶道。 【云何三轻趣?】 轻是对重来讲的。为什么说三轻趣呢? 【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 迷修十善的意思就是:迷了这一颗心,来修这个十善,只能得到人天果报,妄求快乐。所以说 【未免贪界,】 没有办法离开这个贪心,所以 【生于天趣。】 那么第二, 【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 持五戒,但是心没有办法断除这个爱跟恨,爱恨交织,这当然就是嗔恨。所以他有持五戒,可是心不平稳,所以 只能 【生于人趣。】 那么第三, 【迷执有为,】 有为就是生灭。迷,又执着于有为,然后 【信邪求福,】 信邪就是不正。他有布施的念头,但是没有正念。所以叫做信邪求福。 【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 【云何三重?】 少了一个字,三重「趣」,就是恶业比较重一点的。 【所谓纵三毒心,】 放纵我们贪嗔痴的心, 【唯造恶业,】 一天到晚吃饱饭无所事事,就去抢银行、掳人勒索、抢女孩子的皮包,偷人家的机车啊、汽车啊、贩毒啊,无所 不造。 【堕三重趣。】 第一个, 【若贪业重者,堕恶鬼趣;】 贪心不除嘛!再来, 【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 所以畜生大部分都是愚痴。那我们一愤怒起来,就会堕地狱趣。 【如是三重,通前三轻,】 那么三重加上三轻, 【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 心起心动念,造这个业,所以说 【但能摄心,】 摄心就是只要我们能够控制这一颗心,把它守住, 【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 「离苦」两个字划掉。 【即得解脱。】 「离苦」两个字是多余的。 【问曰: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 【制三毒,即名解脱?】 加一个字,「而」制三毒,即名解脱? 【答: 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 【胡言阿僧祇,】 「胡言」就是印度话。 【汉名不可数。】 「汉」就是中国。在中国来讲,就是不可数。 【此三毒心,】 54页,(新版第67页第1行) 【于中有恒沙恶念,】 我们不只恒沙的恶念,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动这个恶念。坐着也是恶念,站着也是恶念,只想:我不能吃亏, 别人死,那没有什么关系啦!所以不只恒沙的恶念,我们一天的起心动念,不计其数。 【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 所以说,在相上来讲,有时空的架构来说,有三大阿僧祇。 【故言三大阿僧祇。】 【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 所以讲来讲去,还是这颗心,所以现在这个讲的是《破相论》,但于相不着,离一切相就是破相,破相就是离相。 【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 「三解脱」就是空、无相、无愿。空门、无相门、无愿,「愿」就是求,也可以说是无所求。这是三解脱。也就 是你修空就解脱。乃至于修无愿,就是无求,修无相,都可以解脱。 【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 加三个字「要经历」,遂言成佛要经历尘劫。「未期」两个字划掉。 【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在前面加一个「斯」字。在行人后面加两个字「令人」。「斯岂不疑误行人,令人退菩提道。」,「斯」就是如 此。那么这样讲,成佛要那么久,这样不是,「疑」就是疑惑,「误」就是误导。这不是疑惑、误导了修行人, 令人家退菩提道吗? 【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 【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 学者就是修行人。那么为什么现在只要令学者,好好的观照这一颗心,而不去修戒行,那怎么能够成佛呢? 【答: 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 三聚净戒,就是制这个三毒的心。 【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 【胡名波罗蜜,】 在印度来讲:波罗蜜, 【汉名达彼岸,】 「汉」就是中国话。中国话来讲就是达彼岸, 【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 所以我们修行,要在内在里面下功夫,能令六根清净。六根同一本性,但无相,六根即得清净,同时解脱,所以 说六根清净,其实同一个本性。只要你离相,六根顿时全部清净,这样就可以度烦恼河。 【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 也?】 「乖」就是违背。 【答: 佛所说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 「对」就是对治的意思。为了对治三毒,对治悉檀嘛,为对治三毒,所以 【发三誓愿,】 逗点改成句点。发三誓愿。 【持一切净戒。】 把「持一切净戒」划掉。然后加八个字:「断一切恶,故常持戒,」 【对于贪毒,】 就是对治这个贪毒。断一切恶,故常持戒,为了断一切恶,所以我们常常持这个戒行,对治贪毒。 【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嗔毒,】 「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划掉,改成「誓修一切善,故常习定,」。发愿要修一切的善,所以常常修行这个 定,对治嗔毒。嗔毒后面的逗点改成句点。 【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 痴毒后面的逗点改成句点。 【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 「净法」后面的逗点移到「故」字的后面,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 【诸恶消灭,名为断。】 少一个「之」字。名之为断。 【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 「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这个全部划掉。 【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 「故名解脱」划掉,改成「名之为度」,普济群生,名之为度。 【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 「则」字改成「故」。 【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 【欲得佛土,】 「佛」改成「净」。欲得净土, 【当净其心,】 我们在《维摩诘经》里面就讲过了,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这个没有什么困难的,我们念一遍,大家都知道意思了。没有什么好发挥的。 【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 【若为通会。】 这个「若」改成「何」。何为通会,就是如何为之会通,就是贯通、契合的意思。通会就是会通。何为通会呢? 就是如何来贯通,如何来契合? 【又六度者,其义如何?】 【答: 欲修六度,当净六根,】 「六根」后面的逗点划掉, 【先降六贼。】 「先」字划掉。当净六根降六贼。这是一气呵成的,中间不能有逗点的。「降」就是降伏。我们应当先清净我们 的六根。怎么样清净我们的六根呢? 【能舍眼贼,】 因为境界是贼嘛,我们要能够远离这个眼睛所执着的境界。我们一执着眼睛所看到的,就会伤害我们的法身慧命, 所以这个「贼」字,是盗功德法财,不是盗这个外在的财富。这个「贼」字,就是因为会盗我们自性的功德法财, 我们眼睛一看,就执着这个境界,我们的本性全部都消失了。所以说:能舍眼贼。 【离诸色境,名为布施;】 我们见一切色境怎么样?离诸色境,「离诸」就是不着。不着于一切的色境。一切色境就是指有形相的、看得到 的。名为布施,这就是真正的布施。不是只有拿钱出来叫做布施。 【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 在经典里面讲,摩诃迦叶已经证阿罗汉果了,结果有一次听到音乐,摩诃迦叶就起舞,所以佛的弟子就问:世尊! 云何摩诃迦叶证了阿罗汉果,竟闻声起舞?世尊曰:他自无量劫以来,对这个音乐就特别嗜好,习气所引,所以 本是无心,他本身并没有执着这个,只是一种习性而已。譬如说我喜欢吃茶,你不能说,这个吃茶就是一种错误。 有的人喜欢喝:口渴要喝麦仔茶(广告词)。人家喜欢喝那个麦茶,你不能说他不对。所以摩诃迦叶听到音乐声, 就翩翩起舞了。所以说,证了阿罗汉果后他还有习气,何况凡夫?他是无心的嘛!那么于彼声尘,不令纵逸,这 个纵逸,就变成放纵、散乱了,这跟摩诃迦叶那个无心起舞不一样的。 【名为持戒;】 【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 不管是香的、是臭的。「调」就是调和。「柔」就是柔软。 【名为忍辱;】 不着这个香味。但是香也要看情形,有的人用那个香,实在是没有办法,很难闻,香得有一点要呕吐了!所以说, 我们降伏鼻贼,就是真的忍辱了。 【能制口贼,】 「口」改成「舌」。能制舌贼, 【不贪诸味,】 譬如说我们常常喜欢吃新鲜的海鲜类的啦,为了这个吃,那真是有一套,煎、煮、炒、炸......那多了,味道很 多,我们修行人,煮什么就吃什么,不贪诸味。 【赞咏讲说,】 赞咏讲说佛法, 【名为精进;】 【能降身贼,于诸触欲,】 就是接触啦。我喜欢睡这个很柔软的什么水床啊,底下要垫什么很柔软的羊毛啊,或者是这个棉被、枕头,睡得要 特别好。衣服一件几万块都买得下去。你看那个有钱人,有钱不晓得怎么花,有的买衣服,买一买还开支票,一次 买了几十万,有啦!单单一件狗皮大衣就多少钱了?不是狗皮大衣啦,叫貂皮大衣,要二十万。如果有一种动物把 人抓去杀掉,变成人皮大衣,嗯!所以我们众生都着迷于这个触感。 【湛然不动,】 「湛然」就是澄澈、清净的样子。 【名为禅定;】 【能调意贼,】 就是你这颗心能够调伏。 【不顺无明,常修觉慧,】 「觉」就是觉照,「慧」就是智慧。 【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 「筏」就是比较小的船,用竹子编的。 【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57页第三行(新版第71页第1行) 【问: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 一斗就是十升。这个「糜」的旁边,稍微注解一下,我们都知道,稀饭叫做粥,这个「糜」字是浓粥。乳糜就是 粥加上乳,然后煮成比较干,水比较少,浓度比较高一点。释迦如来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曾饮三斗六升乳糜, 【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 他是因为喝了这个乳,才证到这个佛果, 【岂唯观心得解脱也?】 这个「也」改成「乎」。这怎么能够说,只要观心,就可以得到解脱呢? 【答:】 【成佛如此,】 成佛的确是这样, 【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 这是站在外在的事相上讲的,可是达摩大师他的解释不是这样的。 【言食乳者,】 说到佛陀吃乳才成佛, 【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 在「清净」前面加两个字「真如」。真如的清净法乳。就像师父现在,你们也在吃我的奶啊,真的嘛!我现在在弘 法呀,给你们甘露法乳。所以我既是慈母,也是严父,希望大家好嘛!所以你们在吃我的奶啊,只不过乳汁少了一 点。所以这个真如清净法乳,就是闻法而证果。 【三斗者,三聚净戒,】 这句是表法的。世尊用世间的事相,表出世间的大法。 【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 「膻」就是牛的臊味,腥臊之味。牛膻腥乳,台湾话叫做“臭腥” 【岂不谤误之甚。】 加一个「乎」字。岂不谤误之甚乎?这不是对佛很大的诽谤吗? 【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 刚刚不是讲真如清净法乳吗?佛证得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他哪里需要喝这个东西? 【经其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 这个「下湿」就是低下、潮湿之处。 【不食谷麦糠麸,】 「糠」就是谷类的皮壳。「麸」就是小麦的外皮。 【不与特牛同群;】 我查过词典,词汇,还有康熙字典,这个「特」字,可以当作公牛、公的意思。特牛同义。 【其牛身作紫磨金色,】 紫磨就是最好的金。紫就是略红,金色带有略红的这个金是最好的金,叫做紫磨金色。 【言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 微妙就是不可思议,佛法当然不可思议了。 【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 所以我们不要只喝这个世间的牛羊之乳,我们要饮这个佛法的法乳,就是听经闻法。 58页中间(新版第72页第7行) 【问: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 「伽蓝」就是道场、寺庙。 【铸写形像,】 「铸」就是铸佛像,「写」就是写经典。 【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 「如是」就是种种修行之事。 【应虚空也】 这个「空」改成「妄」,这些种种的外在的造伽蓝,铸形像,烧香散花,昼夜绕塔,持斋礼拜,这些都是虚妄的, 不实在的。因为你只有讲观心就可以嘛! 【答:】 【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 「狭劣」就是心量狭窄,低劣。 【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 没有办法悟到很深的道理,所以假借这个生灭的有为法,来比喻无为法。但是比喻是相似,不是平等。所以说: 【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如果我们不内行,就是如果我们不观照这一颗心的起心动念,只有在向外求,就是相上打转,修行只在外表上打转, 那么希望获福,无有是处。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一切福田,不离我们这一颗心嘛! 59页(新版第73页第4行) 达摩大师在下文中就解释给我们听了,什么叫做真正的道场?什么叫做真正的伽蓝呢? 【言伽蓝者:】 【西国梵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 「湛」就是如如不动。 【内外清净,是名修伽蓝。】 「内」就是指心,「外」是指身。内外清净是指身心清净。但是因为中国话怕重复,所以前面有「身心湛然」了, 那么如果在这里讲:身心清净,身心湛然,变重复语,中国话不喜欢这样,词句不美。所以常净六根,身心湛然, 内外清净,这才是真正的建道场,修伽蓝。我们现在只会修外在的道场,对于我们内在的贪嗔痴不去除,说这样叫 做得福,释迦佛,这是不能体会佛陀的用心良苦, 【铸写形像者:】 什么是铸写形像者? 【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 你铸写形像,「铸」就是铸佛像,「写」就是抄写经典。形像就是外在的啦,让大家有一个可依靠啦,众生没有看到, 他就不拜嘛,你告诉他自性的佛,他哪里懂得自性佛?你前面有佛像,他会拜啦。你拿一块玉,很大的玉,说:你去 拜!他就不拜,像我们这块玉佛,用一大块的玉雕的,在没有雕刻前,你会不会拜?你不拜啊!众生不看到这个像, 他就不会入门的啦,所以这是方便。这个佛像很庄严,像住持一样,很多人都这样讲。所以说这个都是外相,你一定 要弄这个,不然的话,他怎么会来跪着,你前面摆一块石头,信徒怎么会跪在前面,喃喃自语呢?那就不可能的啦! 我在吃饭的时候,都会经过这里,看到有很多信徒,早上也来跪,中午也来跪,下午也来跪,跪着然后就喃喃自语, 就不晓得在念什么?心外有佛嘛。如果你识自性的佛,他在念的时候就打断他:念给谁听啊?你就是佛,你念给谁 听啊?他也不会开悟,还说:你打我!本来我准备一万块红包要供养你,现在不给了!打一下损失一万块,我可划 不来!所以说,众生他一定要拜的,没有外在,他不会拜的,你讲自性佛,佛无形无相,他往哪里拜呢?他不懂的! 所以一切神教不能解脱,就是往外拜嘛。往外拜,他怎么会解脱呢?内心有没有修养其次啦,这只嘴巴干不干净 其次啦,他就是希望求得外在的力量来加被他,他不晓得他竟然是佛,所以就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 【所为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1 「彷像」就是好像。你只要修这个觉行,觉悟,回光返照,就好像如来真容妙相。我们如来的真容妙相,是不可以三 十二相见如来,不可以以这个相见如来。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见如来?要去觉嘛,觉悟就能见如来嘛!我们不修觉性的 话,我们怎么见如来呢?因为如来无相嘛! 【岂遣铸写金铜之所作也?】 这个「遣」字改成「是」字。岂是铸写金铜之所作也?「铸」就是铸造,「写」就是描写。有的人用笔画佛像,或者 是抄佛经等等, 【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 要工匠来打造嘛! 【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 这个「样」字改成「楑」。这个楑字,就是准确度。「模」就是模范,「楑」就是度。以这个为准则,六波罗蜜为模 楑,就是版模的意思。 【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 一点都不缺少。 【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 因为有为,凡所有相,皆是无常,皆为无常所吞噬。所以说: 【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 也不了解这样的心性,才是真正的佛的真貌。佛的真貌就是无相。 【凭何辄言功德?】 这个「辄」跟准则的「则」字是一样的。你凭什么来说,你这样叫做有功德呢? 【烧香者:】 加一个「又」字。又烧香者, 【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 无为就是空,要真正的契入空性的正法,这你就真的是有香。这香气能怎么样? 【薰诸臭秽无明恶业,】 我们今天不听佛法,根本就改不过来这个无明,所以我们要用这个无为法,也就是正知正见的空性,除掉这个无明的 恶业, 【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 「其」字划掉。 【有其五种:】 「有其」两个字颠倒一下,其有五种,总共有五种: 【一者戒香,】 什么是戒香呢? 【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 这是戒香,这才是真正的香。 【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 深信佛,大乘是佛说,发大菩提心,才能成就佛道,心没有退转。 【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 我们要观身无常,心刹那变异,这样子就知道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我,我们就知道当体即空,本来就无一物,那么 我们对这个世间,就很能够放下。 【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 结缚就是烦恼的别名。烦恼把我们捆得死死的,无明也可以说是惑,也可以说是烦恼。那么结缚就是我们心中打结了, 缚就是被烦恼所捆绑,捆得死死的。有时候,我们劝劝他要放下,他反而想出一大堆的理由来抵挡我们的善意跟智慧 的语言。说实在话,众生是满愚痴的,看他烦恼,我们好意劝他解脱,他却会反驳你:你不晓得我的立场啊!那就没 办法了。所以处处着,结缚就重。 【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 【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 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 拼命的烧,而内在的贪嗔痴呢?还是一样,无明、习气、烦恼还是一样,拼命的点那个一公斤十几万的。我告诉你, 你点一公斤一百六十万的都没有用,为什么?法在于心,哪里在相?由相来启发,所以见缘起即见道,所有的缘起, 就是启发我们的觉性。如果这个觉性它不动,那没有用啦,你不启发这个觉性来回光返照,烧外在的香再多,都没有 什么作用。看起来很恭敬的,其实你不懂佛。所以说,一般人只是烧外在的世间的沉香、檀香等等。薰陆是一种香树, 它也可以制成香料,所以这个「薰陆」也可以称为乳香,或者是乳头香,薰陆。就烧这一些沉香、檀香,以及乳香等 等这些质碍之香,也就是外在的香,是指色法,有形质的色法, 【希望福报,云何得?】 加一个「可」字。云何可得?你怎么能够得到福报呢?没有从心法好好的下手,你花了几百万,烧外在的香,散外在 的花,都没有用的。 【散花者,义亦如是】 【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 这个「常」字改成「演」字。演说正法。你要演讲正法,弘法利生,这就是散一切的功德的花,你才是真正的散花 使者,散花的仙男,我是仙男,你们是仙女,不过仙女像你们这么丑的也没有啦。仙女是很漂亮的,不过你们的心 像佛,仙女的心并不一定像我们这么好,仙女长得漂亮,可是我们的心有佛啦。说来说去,仙女还是比我们丑陋, 我们心像佛嘛,仙女贪着五欲嘛!所以说演说正法,才是真正的散花的人。因为他 【饶益有情,】 饶益就是普度,宽恕,让众生得到利益。 【散沾一切;】 我们散播一切法,就是散功德的花。 【于真如性,普施庄严。】 所以我们要庄严,要在真如自性里面庄严,不要在外表里面庄严。以前我去一个信徒家,据说她的媳妇很凶,常常 跟她婆婆吵架,不过我去,她不会跟我吵架啦。她很喜欢在头上插朵花,有一天我去的时候看到她穿得很漂亮,穿得 好像新娘一样,还跟我说:慧律法师,我今天漂不漂亮?我不敢讲,外表看不错啦,不过一天到晚跟婆婆吵架,她 内心里面没有真正的花啦,没有真如自性嘛。外表的花有什么用呢?如花似玉,可是是蛇蝎美女啊,那很惨了!内 怀嗔毒啊,你走过去,一针就被扎死了。所以说这个外表的花不能究竟,还是要在自性清净下一点功夫,才是真正 的庄严。所以说普施庄严, 【此功德花,佛所赞叹,究竟常住,】 我们就见法性身。 【无雕落期。】 世间的花一摘马上就凋零了。 【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 散如是花,就是把法散播出去,就是把真如自性,见性的法门散播出去,让每一个众生都了解见性,那么这真是获福 无量。 【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 「缯」就是丝帛的总称。「彩」就是各种的纹彩。如果你说,如来让我们这些众生裁这个外在的布,这个布很庄严, 是丝织品的,这些布料有纹彩的。 【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触犯;】 底下加一个字:「若」 【若误犯者,犹获大罪,】 因为天地与我同为一体嘛!所以说,若误犯者,犹获大罪, 【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 欲益返损,这个「返」字改成「反」。你想要得到利益,反过来你损失。 【岂有是乎?】 哪有这种道理呢?不了解自性,不了解弘法,然后专门散外面的花,你本来是想求得利益,结果反而损伤这些花草, 这哪有这个道理的! 【又长明灯者,】 什么叫做长明灯?长明当然就是不灭啦,什么叫做不灭的灯呢? 【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 这个「以」字划掉,加一个「之」字。觉之明了,你觉悟了,明了了。 【喻之为灯;】 这个比喻就像灯一样的。 【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 油灯上面有个灯柱嘛, 【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 「当燃」改成「常燃」 【照破一切无明痴暗,】 无明痴暗。逗点改成句点。 【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 所以我现在在点灯,我把这个心中的这个灯点给大家,所以我是散花的使者,也是点灯、传灯之人。我这一灯点给 你们百千灯嘛! 【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然灯,义亦如是。】 【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著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 空室就是房屋,来照这个虚空。「室」就是房屋。 【乃称依教,岂不谬乎!】 这不是错得很离谱吗?世间人去买这个油灯来燃灯,照亮了你的房子跟虚空,就以为自己真的在依教修行。这岂不是 错得很离谱吗? 【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上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 佛要靠你那两盏一点灯光,点那个油灯才看得到,佛是怎么成佛的呢?那个电灯,还有那个油灯,都比我们日光灯还 暗呢,你要点那个灯,不如点日光灯,佛还看得清楚一点。点灯是代表内在的光明,所以点香是代表戒律的清净。所 以说: 【审察斯理,应不然乎!】 这个「然」字就同加一个火部的「燃」,了解这个道理,我们就晓得,我们就真正的悟了,就不必去燃这个灯,意思 就是重视内在。也可以说是:应不然,应该不是这样子吧!应该不是你点那个酥油之灯,就叫做依教奉行,你的心的 灯,你不把它点,法传不出去,不传这个法的灯,你竟然传那个世间的酥油之灯,就以为你在修行,这个是错得离谱! 【又六时行道者:】 【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 不舍就是精进。 【绕塔行道者:】 塔,什么是塔? 【塔是身心也,当令觉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 我们的身心就是塔。怎么样绕法呢?应当让我们觉悟的智慧巡绕身心,随时随地观照自己的身心,这样年年不停,不 停就是无所执着、无所住,这才叫做绕塔。所以成佛一定要无所住,念念无所住,就是念念不停。那么每一个念头, 都不要去执着,念念都要起观照,这是真正的绕塔。 【过去诸圣,皆行此道,得至涅槃。】 【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 从来不在内心心性里面下手, 【唯执外求;】 那这个外求太多了,处处都可以看到。 【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 「骤」就是奔走。走得两条腿都已经肌肉酸痛了,还没有见性开悟,走得两条腿肌肉发达,还是一个迷糊蛋。修行不是 靠体力的啦,修行如果靠体力的话,矮个子的一定死啦,我们怎么会跑得过人家?人家可以健行几百公里,我们这两条 腿爬几个楼梯就气喘如牛了,所以没有办法比了。 【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 而对我们清净的真性,却从来没有去回光返照,了解它的利益是什么。所以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是有一个错误的假相,拜 梁皇,看到什么佛放光,拜这个水陆啊,就希望看到西方三圣。都是在还没有拜以前,就开始拼命的一直执着这个外相 的佛啊、光啊,或者是香。真是很悲哀。这既不听经,也不闻法,没有内敛的功夫,然后着魔的多多。所以说我们要了 解心法,就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又持斋者:】 他还告诉你,什么叫做一个真正的持斋的人, 【当须会意,】 「会意」就是体会他的用意是什么。 【不达斯理,徒尔虚切。】 这个「切」改成「功」。要体会持斋的用意是什么,要不然,「徒尔」就是白白的浪费了。你持斋持了二十年、三十年, 他一碰到师傅就说:师傅!我持斋四十年了。我说:你是根本都不「知」(斋之台语之谐音)。持斋,牛也是持斋的啦, 你不要忘记。有的人还说:师傅!我过午不食呢!过午不食没什么稀奇,那个非洲人日中一食。非洲人没有饭吃,日中 一食。并不是没吃就成佛,那个绝食的人,断食疗法的人,十四天不吃饭的,你这个一天还吃一餐,还吃两餐呢。那个 外道的修瑜伽的,一次三个礼拜不吃饭的,一个月不吃饭都可以。修瑜伽的还比不上蛇厉害,蛇一入冬眠,四个月不吃, 蛇,snake,蛇一入冬眠,四个月不吃,蛇它还不会成佛呢!不是不吃就可以成佛的,师兄,师姐!我们人怎么会比一 条蛇还厉害呢?你会比蛇更厉害吗?蛇冬眠,一百二十天不吃,我们没有办法啦。要不吃就可以成佛,这简单了,就蛇 佛了,可是不是这样的,佛法是心法啦,斋是什么意思呢? 【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 「齐」就是心意虔敬,「正」就是端正身心。 【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 外面禁止这个六情,就是六根所散发的执着。内制贪嗔痴三毒。 【勤觉察、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 加一个字「殷」勤觉察。殷勤觉察,就是很勤奋、努力的来觉察。底下加一个字「清」净身心。 【又持斋者,食有五种:】 【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 什么是法喜食呢?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诸位,我们要记住,如果一个佛弟子,不能用欢喜心来过日子,这个人离 道太远了。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一句话,我们如果是一个佛弟子,不能用一颗欢喜的心来过我们的生活,我们真的是离道 太远了。所以我们要欢喜奉行这个正法,如法观照。 【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 「内」就是心。「外」就是身。不但内心里面去观照,外在的身也清净。 【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 就是在我们的念头里面,我们以诸佛为模范,向佛看齐,所以我们心想的,还有嘴巴讲的要相应。 【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 愿食就是希望,常常有求善愿。什么是善愿呢?愿得善知识,愿闻法见性,愿好好修行,或者是愿世世行菩萨之道,愿 普渡无量无边的众生,愿断一切恶,这些都是善愿。世间的人他不是善愿,世间的人求的是:希望我中六合彩,希望我 中这个赛马,希望我在路上捡到一百万,这些哪里是善愿呢?都是坏的念头。 【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 【此五种食,名为斋食。】 这个才是真正的斋食。「斋」就是清净。这上面的五种食,法喜食、禅悦食、念食、愿食、解脱食,这是真正的持斋, 「斋」就是清净嘛!我们现在人,只要一过午不食,就认为这个就是斋。今天刚好是八关斋戒,好好的体会啊! 【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 如果有的人不了解这种法喜食、禅悦食、念食、愿食、解脱食,这个都是精神作用,心性在作用。如果不了解心性这五 种作用的食,你说你是持斋,你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持斋的人,无有是处。 【唯断于无明之食。若辄触者,名为破斋。】 唯断就是只断,你只想断于无明。这个无明要注意,这里我们所讲的这个不是根本无明那一类的,唯断于无明之食,这 个无明就是少许的烦恼。你只能够处理一些少许的烦恼,而不运用,「若辄触者」这四个字改成「辄作解者」,这个 「辄」通原则的「则」,意思就是,如果你只断于无明这个少许的惑,这样的食,而不运用这个出世的,前面所讲的五 种食,你就叫做破斋。 【若有破,云何获福?】 因为你的精神领域,没有出世的观念,没有清净的心的观念,你只是晚上不吃,那很简单! 【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诸恶皆为;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 「唯断外食,」后面加几个字,「不知持五种正食,」,就是前面所讲的那五种正食。 【自为持斋,必无是事。】 「事」改成「处」,必无是处。 【又礼拜者:】 【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 你一定要了解这个理性就是无生的体,理体就是无生。必须理体内明,你一定要了解理体就是空,你一定要了解空的道 理,不可得、无所住的道理。然后在内在里面清清楚楚这个见性法门,才叫做真正的修行。 【事随权变,】 事就是外在的事相,你只要见性,随时随地可以方便的改变,没有关系,这个权变就是权宜之变。事随权变就是外在的 事相可以随着你的方便而改变,没有关系。 【理有行藏,】 然后把「理有行藏」这四个字划掉。我们根据的是大正藏,他根据的是卍字续藏。所以这个打字,也要根据大正藏。 【会如是义,乃名依法。】 如果你了解这个道理,叫做依法修行。 【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 屈伏无明,一定要让无明屈服于你,你不屈服于无明,无明就屈服于你, 【名为礼拜。】 一定要破除无明,才是真正懂得礼拜的人。 【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 虽然没有拜佛之相,这是真正的礼拜。 【其相即法相也。】 也就是说,真正懂得礼拜的人,就是明心见性的人,他是真正的懂得礼拜,因为能礼所礼性空寂嘛。空寂就是法相,你 现在的一切相,就是法相。 【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 【举外明内,】 这个「举」改成「觉」,觉外明内,觉悟外在,然后内在清明,清清净净的、光光明明的,觉外明内,不是举外明内。 觉外明内,就是觉悟外,这个色身也恭敬,内心也降服了无明。 【性相相应。】 性就是理,相就是外在。性就是内,相就是外。使你这个内外相应,外在显示谦虚礼佛,内在空一切法,屈服无明。 【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 就拼命的磕头,拼命的一天拜五百拜、一千拜, 【内则放纵嗔痴,】 这个「嗔」改成「贪」。拜完了,内在里面那些贪跟痴又显现出来了, 【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 外面虽然拜佛,好像在运动,拜佛不是修行,变成运动。 【诈现威仪,】 你内心的贪痴不除,结果显现外表的这个身相,好像很有威仪,结果迷惑众生,以为这个叫做修行。你要让众生知道修 行,要懂得心法,才叫真正的修行。这样才 【无惭于圣,】 对于圣人一点惭愧心都没有。 【徒诳于凡,】 「徒」就是只。只有骗骗凡夫, 【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你逃不过轮回的,这怎么能够成就功德呢? 好吧,休息一下吧。 64页,第5行第5个字(新版第80页第5行) 【问: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 如果我们建这个浴室,让这个众僧来洗浴,会获福无量。 【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否?】 【答:】 【洗浴众僧者,非洗世间有为事也。】 「非洗世间」的「洗」字划掉。非世间有为事也。 【世尊当尔为诸弟子说温室经,】 「当尔」两个字改成「尝」。「尝」就是曾经。 【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 「隐说」就是暗中来说明。 【其七事云何?一者净水、二者烧火、三者澡豆、】 「澡豆」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肥皂。 【四者杨柳、五者净灰、】 净灰,洗完的时候涂在身上的。 【六者苏髇、】 这个「髇」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乳液。洗澡完了要用乳液全身抹一抹,因为印度的天气热,蚊虫多,所以「苏髇」就是 等于我们现在的乳液,摩身的乳液那一类的。 【七者内衣。】 洗完了当然要用到这个啦。 【以此七法喻于七事,】 把「法」字和「事」字颠倒过来,以此七事喻于七法,用这七件事情来比喻七法, 【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其七法者:】 【一者谓净戒洗荡僭非,】 意思就是你要修行,要先持净戒。「僭」字改成「愆」,就是罪过、过失的意思。我们如果持净戒可以洗荡,「荡」就 是涤除、净尽。「愆」就是过失,所以洗荡愆非。愆,诸位都晓得,我们唱这个杨枝净水赞就知道,洗荡愆非, 【犹如净水濯诸尘垢。】 「濯」就是洗涤。 【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然火能温净水。】 这个「然」字改成「燃」。你要观照内外,一切皆空。 【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 「分别」就是用智慧来拣择。「简」就是拣别、分别的意思。「弃」就是舍弃。我们用清净智慧来分别善恶,然后把恶 的除掉。 【四者真实断诸妄想,如嚼杨枝能净口气。】 【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能辟诸风。】 印度风大,洗澡完了,他们就用这个净灰。 【六者谓柔和忍辱,犹如苏髇通润皮肤。】 这个「谓」划掉。在「忍辱」后面加两个字「甘受」。柔和忍辱甘受。 【七者谓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行体。】 这个「谓」划掉。在「惭愧」的后面加逗点。我们现在的内衣已经不一样了,穿上跟没穿差不多的,那个电视广告,那 还得了!那跟我们中国和印度古时相差很大了,我们现在不是遮丑的。以前我们中国古时候的内衣,它是遮到这边的, 然后一个好像围兜兜一样的,古时候的女众就是这样。现在的女众的样子,不用我说你们也知道。那个电视啊,我们会 变坏,都是电视教的。不然我们怎么会想到那种形状,不可能的啦。看都看不到,哪里去想象那个东西。那是什么遮丑 陋的?不是啦。它是显露性感的。所以我们现代人,可以说是很难修行。内衣是遮丑形体的。 【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 【如来当尔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 「当尔」就是当时。 【其温室者,即身是也。】 因为要洗澡,要有一个温度差不多的房子。 【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 【当尔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 「当尔」改成「当日」。 【今时众生,莫测其事,】 「测」就是测度、了知。今时众生,也不了解人家在讲什么。 【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 自己认为这就是根据经典, 【岂非误也?】 不懂佛法,着相而求。 【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无为身」就是清净法身。怎么能够洗到清净法身呢?你只能洗到这个污垢烦恼的肉身而已。所以说: 【事不相应,】 为什么事不相应?不通理的无生嘛,他怎么能够相应呢?如果你要事相应,就是跟理相应。事是缘起,理就是一定要性 空。 【云何悟道?】 不可能啦。世间都在这个假相里面打转,洗错了!一天到晚洗澡,洗完澡来拜佛,这当然是很好啦,可是内心那一颗心 洗不掉,这怎么能够悟道呢? 【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 我们就是因为贪着五欲六尘,由这个不清净的念头所产生的。不净就有业嘛,不净就是无明嘛,就产生了这个色身。 【臭秽骈阗,内外充满。】 「骈」就是茂盛众多。「阗」就是盈满的意思。我们这个臭秽的色身,由很多的肮脏的东西填满, 【若也洗此身求于净者,】 如果你想要洗这个色身,你把它洗得很干净,而能够得到清净的见性法门的心,就像 【犹如堑堑尽方净,】 「犹如堑堑尽方净」改成「犹如洗堑,堑尽方净」。第一个「堑」是名词,就是深沟、护城河的意思。犹如洗堑,就是 清理这个护城河。堑尽方净,第二个「堑」是动词,洗净了、挖净了,才能得到清净。你要把它挖土,挖得干干净净的, 你才能够得到清净。 【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 洗这个色身,这不是佛的用意啦,非佛说,就是不是佛的用意。佛的用意是要悟到那个清净无相的法身。洗这个臭秽的 身哪里是修行呢? 【问:经说言至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 【答:】 【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 什么是正念呢?正念就是空,无生之念,无念就是正念嘛!正念必得往生。 【邪念云何达彼?】 你要是邪念,不正念,你怎么能够达到极乐世界呢? 【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 【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如是义,名为念。】 上面这句改成「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了如是义,名之为念。」 如果你了解这一层的道理,这才能称为你在念佛。 【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 言、声音,只是增上缘。最主要是要忆持,口念要忆持,念念在心,不间断,所以不在音声上的言,而是在念头上的心。 【因筌求鱼,】 「筌」就是用竹编的篓子,用来抓鱼的。把这个竹编的篓子,放在水里,鱼跑进去出不来。 【得鱼忘筌;】 你抓到了鱼,你就要放下这个竹篓,你总不能说:鱼已经抓到了,晚上还拿着竹篓一起睡觉。抓完鱼了,回来就放下。 得到了鱼,就忘了这个筌。 【因言求意,得意忘言。】 我们藉这个音声的语言求本意,我们得到了这个意,就要放下。这个「忘」就是放下那个言,就是不要着文字相,或者 语言相。得到这个宗旨,就要放下那个音声。 【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 如果内心里面,不是真正的去体悟到自性弥陀本无二,那么就 【口诵空名,】 嘴巴念念:阿弥陀佛......那没有什么用的啦!有的人念佛啊,我有时候去看看那个男众跟女众,因为男众少嘛,男众 比较少。女众来念佛,有的人念得很痛苦,怎么念呢?她这样念,眼睛闭起来:阿弥陀佛......眼睛要弄得很紧,然后 很痛苦的样子。我好痛苦......这个念佛也是很不可思议。她在念的时候,嘴巴张得很大,可以放进一颗鸡蛋,很难看 的。女众念佛,稍微看看你那个雅相嘛,如果我照下来,等一下洗一张照片给你,你不敢看你念佛的相了,有的人念阿 弥陀佛,头还歪一边,像得了淋巴腺癌一样,那个很不好看。还有的人点头,阿弥陀佛......好像中风了,什么病都有, 阿弥陀佛......念佛时身体抖个不停,何必要这样子?有的人像中风,有的人是点头,有的人是动脚,念阿弥陀佛,脚 一直动一直动。心念嘛,君子动念,不动头、不动脚。所以说,我们如果不了解心法,这个念佛什么相都有。当然我知 道他是在专心,不过这专得不是很雅观。所以说,即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就是没有实在,就是不诚 心,口诵空名。 【三毒内臻,】 「臻」就是聚集。贪嗔痴还是聚集在心里面,你看你念到驴年,你也不能成就啊!十二生肖里面没有驴子,驴年就是表 示不可能成佛啦。简单讲,内心里面,三毒一定要先除掉。 【人我填臆,】 「臆」就是我们的胸襟。「填」就是充满。人我分别心,充满这个心。你三毒内臻,三毒聚集在我们的心,然后人我见, 充满着整个心。人我就是人我见,我是我,你是你,自私自利,我好就好,管你去死。人我填臆,我们三毒在内心里面 聚集,人我见又充满着整个胸襟,那么 【将无明心不见佛,】 这不可能明心见性的啦。不见佛,就是向外求佛。「不见」划掉,改成「向外求」。向外求佛, 【徒尔费功。】 「徒尔」就是徒然。「费功」就是虚费功夫。就是说,你用了很大的体力、耐力去念,没有用的! 【且如诵之与念,】 我们就拿这个口诵跟心念来讨论, 【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理,】 执相,把这个「相」划掉,改成「外」。执外求理,执着这个外相,求这个无生之理, 【终无是处。】 这样修行就错了。 【故知过去诸圣所修,】 所修后面加两个字「念佛」,故知过去诸圣所修念佛, 【皆非外说,唯只推心。】 所以师傅不是讲过吗,自性与弥陀本来就不二嘛。你要用心念嘛,念念相应念念佛嘛,你一直着外面的相,那永远不能 成就啦。所以 【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为万德之王。涅槃常乐,由息心生。】 「息心」改成「真心」。由真心生,真心就是无心。 【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一世之门户,】 「心」是我们今生今世最重要的门户。 【心是解脱之关津。】 「关」就是关卡。「津」就是渡口。水陆交通必经的要道。 【知门户者,岂虑难成?】 「成」改成「入」。如果你知道哪里是门户,你就能够进去。岂虑,哪里去烦恼很难进入呢? 【知关津者,何忧不达?】 「达」就是通。你知道关卡和渡口在哪里,何忧不达呢?如果我们要到旗津去,那要先去渡船口啊,如果你不知道渡船 口在哪里,就没有办法了。 【窃见今时浅识,】 我私下看到现在的人很肤浅,根本不了解佛法, 【唯知事相为功,】 拼命在外相上用功,在外相拼命打转。礼拜啦,念佛啦,心却完全不悟理,这个心完全不了解佛法是什么,乱修行,乱 修一通,结果耗费了十年、二十年,烦恼依然故我,人我见还是那么大,世间不大,我相最大。 【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促人夫,】 「促」改成「役」。虚役人夫,平白的劳役人力,浪费人力。见性法门才是真正重要,你见了性,你懂得了这颗心,那 你怎么念佛都成。你见性了,修密宗,修密宗成。你见性了,你持戒,持戒成。你见性,你修禅,修禅成。你修华严, 华严成。你修天台,天台一定成就。如果你不见性,你修什么都不成。意识心,分别心,烦恼心,你怎么能够成就呢? 你就是领众来念佛,你一样不能成就。何以故?你本身没降服故,你怎么度众生呢?释迦牟尼佛说:我佛法中,有一件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先降服自己的心。你不先降服自己的心,你去领众,你一样不能解脱。你不以以为那个叫做功德, 你自己都搞不清楚功德是什么,功德来自于自性,功德来自于一颗清净的心。没有颠倒的心叫做功德。所以发心为众生 帮忙固然很好,但是降服自己的心更是重要。你不能自利,焉能利他?你自己都不懂心性,你怎么度众生呢?说法就会偏,没有依据嘛,你无明还在嘛,分别心、意识心还在,你怎么说法?你所有的法,都不与自性相应。所以慢慢来,要悟了才有办法。 68页第一行 (新版84页最后1行) 【积木叠泥,】 因为我们建道场,要积木、要叠泥, 【图青画绿,】 要雕梁画栋, 【倾心尽力,】 大家都很累, 【损己迷它;未解惭愧,何曾觉知。】 「知」改成「悟」。何曾觉悟啊?以为建道场,功德就很大了,然后拼命建道场,结果怎么样?没有人才。师傅就曾经 讲过了,佛教不是没有道场,是没有人才。佛教现在的道场多得不得了。一间道场那么大,住两个人。所以东部那个地 方,宜兰那个地方,听说有一个道场很大,里面几个人?一个师傅,老法师。惠律法师,你想不想接啊?我说:好,那你问老和尚看看嘛。所以说,我们不要忙着建道场,要先栽培僧才,道场是其次的。有道才有场嘛,你没有道哪里有场呢?场是排在后面的嘛,道先嘛。有道何怕无场,有场不见得有道。世尊!斯理是否?善哉!善哉!本来就是如此,你有道,你哪里怕没有场地可以修行。你有场的,不一定有道啦。所以说:道场、道场,道排在前面。 【经云:十方国土,皆如虚空,三界虚幻,唯是一心作。若不得定,不见一切境界者,亦不须怪。】 【但于行住坐卧中,常了然守本真心,】 这个要划起来,什么是修行?并不一定要打坐。打坐,好!是很好,方便,也可以,一天有空坐着,打坐就不攀缘嘛,摄心的 方便,初学佛法应当这样,多多打坐,多多使外缘止息。记住!行住坐卧常了然,清清楚楚叫做了然。守本真心,一定要很清 楚的观照这一颗心,让它没有起心跟动念、分别跟执著。 【会是妄念不生,】 「会是」就是正是。 【我所心灭。一切万法不出自心,所以诸佛广说,如许多言教譬喻者,只为众生行行不同,】 「行行」就是种种的造作。 【遂使教门差别。】 因为有方便,它就有种种的差别,其实都是一心嘛。为什么说,禅跟净土到最后,都是究竟义、平等呢?禅下手就是因地心、 就是平等心、就是见性的心。那么净土一下手,也是平等,因为阿弥陀佛那是平等,极乐世界是因为法身平等心显现出来的一 个清净的国土,那当然就是果地的觉悟,才有这个果报清净的极乐世界净土!所以我们观照禅的这一颗见性的这一颗心,到究 竟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清净的这个果报身,或者是正依二报,就是实报庄严土,那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一样?禅的究竟, 见法身,净土的究竟,它见法身,净土的究竟见法身,反映出来的、显现出来的,就是实报庄严土。在理来讲,是法身清净平 等,在相来讲的话,在事来讲,它是实报庄严土。那你有实报庄严土,你当然一定要悟到平等的法性身,才能够建立正依二报。 所以禅跟净土根本都是一样的东西,没有什么两样的。如果把净土的法门,认为是跟上帝来接引,信上帝得永生的思想一样, 我想这个是有差距的,我想这是不能够彻底了解究竟义,才会作如是说,了解了究竟义,就不可能会这样说的。所以我们念阿 弥陀佛,他就是平等法身,为什么?报身怎么能够离开法身?你禅,单刀直入的,见性平等的法身,他也是一样,禅是从无相 下手,无相也是究竟义。净土是从有相下手,「有」到最后,它于性是毕竟空寂的,所以没什么两样的,禅就是净土,禅不能 离开净土,净土就是禅。 【其实八万四千法门,三乘八道位体,】 「八道」就是八正道。 【七十二贤行宗,】 「贤行」就是威仪。依照这八个正道,正思维、正见、正精进、正命等等,去修行,一定成就道业。在身来讲的话,要七十二 个威仪。比如说有事师法,如何侍奉自己的师傅,或者是白师法,对师傅应该怎么讲话。真正修学佛道的人,跟师傅讲话都是 跪着说的,全部都是跪着说的,没有人敢坐着,跟师傅平起平坐的,这是真正的礼敬三宝。在台湾、中国是大乘法,比较不重 视这个,你到泰国去看,那都是按部就班来的,要跟师傅讲话,他的头一定不敢超过师傅。比如说,我坐的椅子比较矮一点, 他要通过师傅前面的时候,他不敢抬头的,他一定头低低的赶快走过去,表示我很恭敬师傅。大乘佛法不一样了,没有这种教 化,也没有这种教育。他们跟师傅讲话,一定跪着合掌,禀白,跪着讲话,没有人敢坐着跟师傅讲话的,这是真正的法。但是 如果你现在这样子的话,可能很麻烦!所以说每一个地方、区域,有一点不同。他肯学佛已经不错了,这么恭敬三宝,当然是 对他好,对他本人好。可是可能一下子不能适应,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佛教国家嘛!泰国创国到今天八百多年,它一直都是佛教 国家。入众法等,总共七十二种威仪。所以说八正道的位体,七十二个威仪, 【莫过自心是本也。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炼;】 就是要磨掉习气,磨炼就是锻炼。 【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莫住,就是一切法无所住,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一切法不可得、不可住,不能动一个念头,去执著什么东西,那么就是自见 佛性。 【于念念中,常供养十方恒沙诸佛。十二部经,念念常转。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义自现,】 「义」就是法。如果你了解清净的本性,那么一切的心法自然显现。所以见性的人就等于看完三藏十二部经典,大彻大悟的人 不关文字的。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他见性以后,他流露出来的法无量无边,这个都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方便教化。所以说: 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义自现。如果还没有见性,劝劝大家,还是不要离开善知识。我不晓得你们见性了没有,见性的举手,还 没有什么消息。有的菩萨来跟我讲:师傅!我都听不懂,直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死?我说:没气就死了嘛。没有关系,慢慢来。 听不懂就念佛、念佛。所以这一次不用台语讲,全部用国语讲。 【一切愿具足一切行满,】 「满」就是圆满。 【一切皆办,不受后有。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 「会」是正的意思。正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 【舍此身已,定得无生,】 就进入了方便有余土,功夫高的,进入了实报庄严土。因为方便有余土就具足法身,实报庄严土也是有法身,就是凡圣同居土, 也不离法身,四土是同一土,三身四土都是一颗心嘛!定得无生, 【不可思议。努力莫造作,】 莫造后面加两个字:莫造「虚妄」之作。就是莫虚妄的去造作的意思。 【如此真实不妄语,难可得闻,】 这样的真实见性,不妄语的法门,是难可得闻的。所以说祖师慈悲,一代传一代,弘扬见性法门,难可得闻。 【闻而能行者,】 听了这个见性法,又可以真正的付诸行动, 【恒沙众中,莫过有一。】 所以在这个世界、宇宙当中,要找一个见性的人,难如登天! 【行而能道到者,】 就是见性以后,再继续把习气磨掉,到成佛, 【亿万劫中,希有一人。】 那就是佛了。像六祖,那是亿万人中,找不到一个的,中国就出这么一个六祖。 【好好自安自静,】 意思就是很诚恳的劝告你:自安自静。 【善调诸根,就视心源,】 「就」就是好好的从事。「视」不是看的意思,是指观察。好好的从事这个观察心地的功夫,要好好的在这里下手。 【恒令照燎清净,】 「照燎」就是觉照明了。 【勿令无记心生。】 无记心虽非善非恶,但是是一种愚痴。无记就是愚痴相,佛性不是这样,佛性是灵灵觉觉的。 【问曰:何名无记?答曰:诸摄心人为缘外境粗心小息,】 一切的修行人要摄心啊,这些摄心的人,以前攀缘外境,但是现在收敛回来了。「摄」就是把心摄回来。「小息」就是稍微 有一点止息了。这个粗糙的心,有一点停止不攀缘了。 【内炼真心;】 他是想要开始修行,从内在开始锻炼自己的身心,但是呢, 【心未清净时,于行住坐卧中,恒惩意看心,】 这里要注意听!「恒」就是常常。「惩」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苦苦的。意思就是这个心常常苦苦的用心去看另外那个心, 就麻烦了!他还是没有断,微细的心还是没有办法断。这个「惩」字本来的意思是,专注地、然后定的意思。这个「惩」也可 以解释作苦恼,或者是苦苦的造作,也可以解释成专注心意地来观照自心。所以「恒惩意看心」就是常常苦苦的用这个意去看 那个心,犯了无量的过失。 【犹未能了了清净,】 这当然不可能啦,能所不断,怎么能够清净呢? 【独照心源,】 有时候好像接近了, 【是名无记心也。】 无记就是相似心,只了解接近体性的空,但是不能妙用现前,一妙用现前,就破功了,没有用,妙用没办法现前。无记心,但 是没有见到本体,只是粗的烦恼稍微放下,那个内心里面比较细一点的,就没办法了!所以他不思善、不思恶,无记心就是接 近我们所说的外道的无想,他想要照这个心源,可是那是相似境,所以这无记心就是相似境,它不是真实境,因为能所不断。 【亦是漏心,犹不免生死大病,况复总不守真心者;】 那些观照的人弄错了,都是生死的大病,何况你还不守这个真心。 【是人沉没生死苦海,何日得出。可怜努力努力!经云:众生若情诚不内发者,】 「情诚」就是情意诚心,就是真为生死而发真诚之心。众生如果情诚,那么不从内心发者,意思就是我们很诚恳,但是不从内 心那一颗诚恳发出来的心, 【于三世纵值恒沙诸佛无所能为。】 意思就是,如果你不了解佛法就是心法,不能从心彻底的发一颗诚恳的心为生死,不是这一颗心,用这样的心来学佛,就算三 世诸佛、恒沙的诸佛显现在你的面前,佛无所能为,一点都拿你没有办法!简单讲,如果你不想改变自己,就算是恒沙佛现在 你的面前,也没有办法改变你。所以如果你不想改变自己,那谁都没有办法。师傅讲的是师傅的,不是你的。所以人家说:「 师傅!你讲的很好!」我好没有用啊,要一切众生好才有用啊。所以说佛无所能为。 【经云:众生识心自度佛不能度众生。】 这个注意听!你不要认为这四个字简单,众生「识心自度」,注意听,做一下笔记,「识心」就是识自本心,「自度」就是自 性自度。这个很重要,众生一定要先了解这一颗佛性的本心,然后用自性,来自己度自己,佛是不能度众生的,你就是修念佛 法门,也是一样的,你一颗诚恳的心,不与佛相应,他不接引你往生的啦。还是要发自你这一颗诚恳的心,你有心想要去,佛 才接引你,你不去,佛就是现前,你也不去。 【若佛能度众生者,过去诸佛恒沙无量,何故我等不成佛也?】 哇!这个讲得太好了!既然佛能够度众生,为什么那么多的佛,我们现在还在做众生呢?我们还是要自己度自己啊! 【只是情诚不自内发,是故沉没苦海。】 「只是」就是因为。只因为我们发一颗诚恳的心,但是不是发自内在,所以就沉没了苦海。 【努力努力!勤求本心,】 就是精进的探求这一颗本心, 【勿令妄漏。】 「妄」这个不是解释作虚妄的妄,这里是任意的意思。「漏」就是错过。你不要让它任意的错过,听到了见性法门,我们今天 更幸运,听到了净土法门,那更殊胜。 【过去不知,已过亦不及,】 意思就是,追悔已经来不及了, 【今身现在,有遇得闻妙法,分明相劝,】 赶快呀!过去没有学佛,那就不要管了,现在这个色身碰到了佛法,有遇得闻妙法,就是有缘遇到这个妙法,分明相劝,明明 白白的、清清楚楚的,赶快劝告你, 【决解此语,】 决定要体会这一句话, 【了知守心,是第一道。不肯发至诚心,求愿成佛,受无量自在快乐,乃始轰轰随俗贪求名利,】 「轰轰」就是吵闹,喧杂。随世俗「贪求名利」过一生,贪求名利有什么用?能断生死吗?没办法! 【当来堕大地狱中,受种种苦恼,将何所及。】 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奈何奈何!努力努力!但能着破衣飧粗食,】 只有我们有一个衣服穿,着破衣,遮遮这个色身,了解廉耻。「飧」就是煮熟的饭。着破衣,填饱肚子就可以了。在座诸位! 我们要有平等心,连大便都是平等,你不相信吗?这大便里面有很大的道理呢,无量的差别相,这是菜、这是饭,拉出来是 一条平等相,这不是平等是什么呢?连大便都使成佛之道啊!吃这个、吃那个,大便有没有说,拉出来分开,这是蚵仔面线, 这是猪脚,这是饭,没有的!大便就是平等,无量的差别相,出来就是平等相。这是我自己讲的,对不起哦!是比较粗一点, 但是用起来是满好用的。所以什么都吃啦,没什么关系啦,汤啊、羹啊,统统吃进去,排出来它也不会分别,它也没有分别 心。所以我们用大便,就知道平等。无量的差别相,经过消化,就会归到一实相,咚!平等。开悟了吧!所以说,好的食物 不要执着,坏的食物也不要执着,过得去就可以了,能够有体力上班、工作,也就可以了。 【了然守本真心,佯痴不解语,】 「佯」就是假装。佯痴不解语,哎呀!我什么都听不懂。假装有一点痴呆。所以比丘常带三分呆,呆呆的,看起来没什么反 应。我以前看过神经病的人,他在笑的时候,他都是这样,以后我笑都要这样笑,然后等一下还要流口水。那个精神病都是 这样子的,神经如果不太正常,那个嘴巴都闭不起来,他的笑就跟人家不一样。我们一般笑的时候都是这样子,对不对?含有 一点气力、眼神,神经病的笑就是这样,哈两声就停,断断续续的,以后如果你也这样笑,那就是神经不正常。 【最省气力,而能有功,】 很有功效。 【是大精进人也。世间迷人不解此理,于无明心中,多涉艰辛,】 「涉」就是经历, 【广修相善,】 「相善」就是事相上的善。拼命的去修善,这里也布施、那里也结缘,看起来是对,很不错啦!但是没有心地见性的法门, 【望得解脱,乃归生死。】 行善是不能解决生死的问题的。我们不是批评那些行善的佛门机构。你布施金钱,我告诉你:没有放下这个烦恼,是没有办法 的,善跟道是不一样的,道是解脱。修道是解脱,修善是生死法,我没有刻意的在讲哪一个人,不要误会啊! 【若了然不失正念,而度众生者,是有力菩萨。】 很清楚的保持正念,而去度众生,不迷惑,是有力菩萨。 【分明语汝等,守心第一,】 重复的告诉你,守住这个本心,这是最重要的。 【若不勤守者,甚痴人也。】 为什么要勤守?因为我们习气太重了,拼不过它。就像我们面对无始劫来的百万大军,百万个、千万个念头,我们一刚开始用 力,如果不勤加守护,那没办法,你打不过它。习气超过我们,烦恼超过我们。我不想生气,偏偏是越讲越大声。我不想恨他, 可是晚上一直睡不着,想起来就恨。就是愚痴相,没有办法!「甚痴人」,非常大愚痴的人。 【不肯现在一生忍苦,】 不肯现在稍微忍耐一点苦, 【欲得当来万劫受殃,听汝更不知何嘱?】 「听」就是任凭。「嘱」本来是交代的意思,这里是请求的意思。这一句话是古文。听汝更不知何嘱的意思就是任凭你怎么样 去向人家诉苦,你也没有办法请求别人来帮忙。不知何嘱,不知道哪里可以请求到帮助?你自己不好好修行,你万劫受殃,任 凭你去向谁诉苦,你向何处去请求帮助呢?就是这个意思。 【八风吹不动者,】 我们对这个世间要看得破,讥、毁、苦、乐,统统放下! 【真是珍宝山也。】 这是真正的宝山。所以哪一个人真的是最富有?我们懂得本心,懂得见性法门,这个就是最富有的人。 【若知果体者,】 如果你知道果上的理体,就是佛,佛性,如果你知道佛性, 【但对于万境起恒沙作用,】 因为它是从本性展露出来的, 【巧辩若流,】 象这个河流一样的滔滔不绝。 【应病与药,而能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者,真是出世丈夫。】 你了解这个不生不灭的清净的本体,那么从这个空性,绝待的空性,展现出来的恒沙的妙用,你巧辩若流,应病与药,应一切 众生,给一切众生治病,就是安心,若能自己妄念不生,我所心灭,没有任何的所求,真是出世丈夫。修行一定要注意九个字: 无所得、无所求、无所惧,你一定要好好的体会这九个字,无所得、无所求、无所惧,那么你就是佛了! 【如来在日,】 就是佛陀在世的时候, 【叹何可尽。】 他也会赞叹你这样修行。 【吾说此言者,至心劝汝,不生妄念,我所心灭,则是出世之士。】 好了,我们休息一下啦。 82页倒数第2行,(新版101页倒数第2行) 【问曰:云何是我所心灭?】 刚刚我们一直在谈这个我所心灭。 【答曰:为有小许胜他之心,】 古时候的人写文章,跟我们现在的语气不太一样,「为有」就是只要有。为什么要听师傅上课呢?因为用现代的语言,诸位比 较容易去体会。我们一般人只要有一点点小许胜他的心, 【自念我能如此者,】 我有能力做到这样。 【是我所心,】 就是求胜的心。你只要有斗争、求胜的心,底下这句要注意看了! 【涅槃中病故。】 涅槃中病就是不能进入涅槃。只要你起一点点地骄傲、狂妄、自负、胜负的心,认为我比别人强,这就不能进入不生不灭的涅 槃,就永远做凡夫了。 【涅槃经曰:譬如虚空,能容万物,而此虚空不自念言我能含容如是。此喻我所心灭。趣金刚三昧。】 什么是金刚三昧呢?就是能够通达一切法的三昧。如果你见性了,那当然就是金刚三昧了,哪一种三昧你没有通达?行住坐卧, 统统在三昧当中。为什么?无相嘛!因为它坚固,「金刚」就是它的坚固就像金刚。能够断、破一切烦恼。就像金刚能够摧破 一切他物,不为一切他物所破,故名金刚三昧。你如果有见性,那么自性本来就是定,心离一切相,那你想想看,哪里不定呢? 何处不是佛性呢?何处不成道呢? 【问曰:诸行人求真常寂者,】 诸多修行人,大部分的修行人,求真常寂者,一般人, 【只乐世间无常粗善,】 你叫他行世间的善,他要! 【不乐第一义谛真常妙善;】 我们一般只能得到世间的、无常的粗善,不能够得到第一义谛、真常的妙善。 【其理未见,】 我们刚刚不是讲过吗?守心第一这个道理,自心清净这个道理,其理就是守心第一这个道理,根本未见,听都没听过! 【只欲发心缘义,遂思觉心起,】 只因为起心造作,攀援这个义理,「只欲」就是只因为。只因为你有发这个心,去攀援这个义理,因此思觉心起,这个思虑的 觉知就产生了。用我们这个第六意识的思惟的心,想要去见到本性,这绝对不可能。它不是造作,它是悟了放下,是觉悟以后 放下,而不是去造作,我们听经闻法,用这个义理去思惟这个本性,那就麻烦了,就愈来愈远了!遂思觉心起,这个思虑, 「思」就是思虑。「觉」就是觉知。意思就是分别心。这个分别的心,思虑,觉知,这个分别心就跑出来了。就是用世间的思 想,想要去了解无漏的心,那更不可能! 【则是漏心;】 这个就是有漏心。 【只欲亡心,】 「亡」就是灭。想要把他的心灭掉,就是这个灭的念头, 【则是无明昏住。又不当理,】 这不合于理体,把这个心,强迫把它灭掉,这是外道修行法,就像冰冻的水面下面的鱼一样,有一天冰解冻了,这个鱼又开始 游动到水面上来了。外道的修行,就像是把这个水面冰冻起来,鱼跳不出来,可是解冻之后,鱼还是从表面上又冲出来。所以 你用一颗灭的心,要把那个烦恼的心灭掉,要把这个执着的心灭掉,单单这个「灭」字就是错。烦恼就是菩提,看你怎么用心, 放得下,菩提就显出来,本来就烦恼了,你用另外一颗心,要灭掉这个烦恼,那还是个烦恼啊!则是无明昏住。又不当理,这 不合于理体的啦。理体是无生,你用什么灭掉什么?统统是能所不断。 【只欲不止,心不缘义,】 这个逗点往下移动一个字,只欲不止心,「欲」就是因为。古字很不可思议的,你不能讲:只想要不止心。这个意思不是这样, 「欲」本来是想的意思,在这里不是这个意思。只因为你不能够止息这个妄心,底下这句要注意!不缘义,这个「缘」字,绝 对不是攀缘,这个「缘」字,也绝对不是去执着,不是这个意思。只欲不止心,只因为你不停止妄念,「缘」字当作思惟, 「义」就是正法。只因为你不思惟这个正法,中国字真不简单,这个「缘」字不能解释作攀缘,也不可以解释作缘起,也不可 以解释作条件,要解释作「思惟」,你看这个文字多美啊!不缘义,就是我们不去思惟这个正法的道理、义理。底下加五个字, 「放任不自制」,我们放任,不想自己节制一下, 【即恶取空,】 放任不自制,就是恶取空。没关系啦,什么都没关系啦,洒脱嘛、自在嘛,把造业当作是洒脱根自在,完了!把这个造恶当作 是解脱,以为他很有功夫,他也学济公、金山活佛,穿着破破烂烂,拿一把扇子摇着,到什么妓女户,酒家,哪里都去。你功 夫不到,你去,那麻烦大了!这是恶取空,以为自己解脱了、自在了,或者是以为自己什么因果都没有了,管他的!这统统是 恶取空。外道也有恶取空,不见性的人,学圣人也是恶取空,放任,自己不稍微控制,这个统统是恶取空。 【虽受人身,行畜生行;】 在旁边写:愚痴,行畜生行,畜牲是指愚痴,这是很愚痴的。我们如果不见性,宁可深信因果。先在因果里面负责,我们再进 一步修非因非果,如果我们都不能在因果上负责,你要修非因非果,那难了!所以说:虽受人身,行畜生行,这是愚痴。 【尔时无有定慧方便,而不能解了,明见佛性。】 这些修行, 【只是行人沉没之处,】 这些上面所讲的种种的修行,只欲不止心,不缘义,就是恶取空。 【若为超得到无余涅槃,】 「若为」,如果解释作:如果怎么样,就错了。这里的意思是:如何能够。中国字是不简单的。若为超得到无余涅槃,如何能 够超越得到无余涅槃, 【愿示真心。】 希望开示我们这一颗真心。 【答曰:会是信心具足,】 正是信心具足, 【志愿成就,缓缓静心,】 要慢慢的来,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来观照。 【更重教汝;】 我再一次的教你: 【好自闲静身心,】 把自己收摄起来, 【一切无所攀缘,】 五祖再一次的呼吁我们,好好的找一个静处,我也会这样想的,我也会找一个静处,一切无所攀缘,去到哪里修行,没有人 知道的地方。 【端坐正念,善调气息;惩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这个「惩」字,又跟我们前面讲过, 的那个惩,不一样了,前面讲的那个「惩」字是苦苦的意思,恒惩意看心。而这个「惩」字 在这里是反省、警戒的意思。要反省,就是观照。要观照他的这个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 【好好如如,】 内心安定, 【稳看看熟,】 稳稳的看,要看得很成熟。 【则了见此心识流动,】 就会了解,哎呀!我们这个心,分别刹那生灭,一直在流动。 【犹如水流,阳焰晔晔不住。】 犹如水流,难以控制。「阳焰」就是春天的开始,在原野上,沙漠里,日光印着这个尘土飞扬的尘埃,似幻又似真,似光又似 水,这个口渴的鹿,看到以为是水,跑过去想要喝,结果喝不到,也看不到了。「晔晔」就是光明盛大的样子。 【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不外,】 你看到这个很清楚的时候,既见此识的时候,发现它不在内,也不在外。 【缓缓如如,】 很稳定的, 【稳看看熟,则返覆销融,】 念念消归自性,空无所得,归无所得。返覆销融,就是念念消归自性,每一个念头都要回归到自性,归无所得,什么都是毕竟 空。 【虚凝湛住。】 我们要好好的虚寂专注,澄静不动。 【其此流动之识,飒然自灭。】 「飒然」就是风吹叶落的样子。一下子就停止了。所以这个保任的功夫是很重要的。 【灭此识者,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 我们如果能够灭掉这个分别,不在内、不在外的这些通身的分别,六根的分别、六识的分别心,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 【此识灭已,】 这个分别、颠倒的心灭了, 【其心即虚,】 那个心马上就空出来,见到无相的本体,「虚」就是无一物,你的心就见到,本来就无一物了。 【凝寂淡泊,】 「凝」就是专注,「寂」就是寂静。我们专注在这个寂静,而且我们见到了生命的真理,就是恬淡无所求的样子,我们自足了, 我们心中真的有佛了,我们不缺少这个世间的任何东西了。到最后慢慢的 【皎洁泰然;】 就是明亮洁白,「泰然」就是安然舒适的样子。 【吾更不能说其形状。】 我根本没有办法说,见性的那个性,本性、本心是什么形状。 【汝若欲得者,】 你想要得到见性,可以! 【取涅槃经第三卷中,金刚身品,及维摩经第三卷见阿(门+众)佛品,】 【缓缓寻思,】 「寻」就是探寻,「思」就是思索。要慢慢一步一步,很稳重的来思惟。 【细心搜捡熟看,】 「搜」就是搜寻,「捡」就是拾取。来好好的,把这个经典看得熟一点。 【若此经熟,实得能于行住坐卧,及对五欲八风,不失此心者,】 五欲,不为所动,八风,不为所动,那么这一颗见性的心就不失了。 【是人梵行已立,】 这个人就是绝对的清净了, 【所作已办,】 已经结束了,没事了,就是万事休了,所以见性的人,通称为万事休。什么事都停止了,没事了,这个人就是闲人,世间的闲 人,所以我们若是被人家骂:世间的闲人!哦!你太抬举我了!世间的闲人就是圣人,他没事了。若是有人骂你:你这个吃闲 饭的人!那不简单了!从释迦牟尼佛到达摩祖师,到我们这个五祖,都是吃闲饭的人,安闲无事,万事休。所以人家骂你,也 不要生气啦!我们有的人很悲哀,为什么说很悲哀呢?看到人家在利用我们,我们生气得不得了:你利用我!傻孩子!我们就 是有用,别人才会利用我们,我们要是没用,别人怎么会利用我们?别人利用我们,就是因为我们有才能,被人利用才有价值。 这样转个念头,的确没有错!所以你利用我,没关系,你尽管利用我,利用我没有什么关系。我们一想到就生气:你利用我! 笨笨的,傻瓜,卡死在那个地方,观念转一下,他利用我,利用没关系,表示我很有能力,他才利用我,很欢喜的接受。所以 这个八风要吹不动,没有关系,什么都没有关系!我们现在放大胸量,有什么吃亏?没有的,统统无相。师傅!人家做水陆。 好!去帮忙。要借这个,好!去帮忙。没有问题的,你缺少什么都没有问题,统统帮忙,只要我有能力做得到。人家来劳工公 园做法会,惠律法师,寮房借一下,我们有信徒要过去那边。我说:好!就开个寮房。反正寮房在那边也没用,关蚊子啊,还 不如好好利用。信徒要走的时候,唉!招待不周!对不起,招待不周,抱歉!胸量大的人,他的福报就大。水陆法会做完了, 他把吃不完的东西统统送过来,你看!这不是福报很大吗?有如是因,就有豆包,就有如是果,他就送了很多豆包来,吃不完 的全部送过来。我们对人家好,不吃亏的。我们给人家利用,没有关系。我们是有用的人,观念改变一下,就可以了。不要那 么苦恼无量,所以不失此心,放大胸量,什么事都没有。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办, 【究竟不受生死之身。五欲者:色声香味触。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这个我们都念过了,这个五欲、八风,大家都晓得。 【此是行人磨炼佛性处,】 这很重要,就是你不可以离开烦恼找佛性,你离开烦恼找佛性,你找不到的。正是时候,此正是时候,这一句话要常常记住, 当境界现前的时候,此正是时候,现在正是修行的时候,赶快降服它!烦恼在浮动的时候,无明在迸发的时候,此正是观照修 行的时候。如果我今天,逃离了这个烦恼,逃离了这个境界,或者是我逃离了一切的苦恼处、苦的地方,那你找不到佛性。这 正是磨炼佛性。所以众生给我们越多的逆境,我们就越感恩他。要不要做阿信啊?要有感恩的心,这样就好了,感谢有你,给 我这个逆境。 【甚莫怪,】 不要抱怨。「怪」是抱怨的意思。一切事情都不要抱怨,因缘都有一个定数,冥冥当中,因缘都有一个定数,记住!缘起法里 面,要发生什么事情,没有人敢有把握的。像我一个小学同学,他在高中的时候,就讨了一个老婆。我说:你还这么年轻。那 时候我还没有学佛。他结婚的时候来请我参加婚礼,我说:好啊、好啊。就去参加了。我跟他说:我事先讲清楚,我不太会赚 钱,所以红包会小一点。他说:没有关系啦,好朋友嘛!改天你结婚,我吃你喜酒哦!我说:那可能等很久。我上大学一年级 的时候,他老婆死了,出车祸死了。我打电话过去,他说:我跟我太太发生车祸了,我重伤,老婆死了。这个世间要发生什么 事情,没有人晓得!所以说我们内心里面为什么会痛苦?我们就是把心定在一个标准、一个原则,我一定要这样才叫做快乐。 记住!这个东西会改变的,世间是无常的东西。我要有钱,我才快乐,那么可能你还没有拿到钱,你就死掉了。要赶快,现在 就要去解脱它。如果你说:我有一天,我身体健康起来的时候,我才要念佛。我告诉你:那万一有一天,你身体不健康你怎么 办?你不要念佛啊?你不管身体健康不健康,你现在就要赶快念佛,来不及了!所以说:我们要记住,不要抱怨,甚莫怪,千 万不要抱怨。不要用抗拒的心面对命运,不要用抗拒的心面对境界,要不然会很痛苦的。我们要用一颗解脱的心、无相的心、 包容的心,去面对命运。 【今身不得自在。】 如果你常常抱怨,你现在一点自在都没有,你就死路一条。 【经曰:世间无佛住处,】 世间无佛住处,这一句话要颠倒看,也就是,一切处都是佛住的地方。这一句应该这样解释:世间无一处,不是佛住处。这是 果地的觉悟才有办法。可是因地来讲, 【菩萨不得现用。】 菩萨就没办法了,因为佛证究竟的法身,他无处不安住,菩萨没办法,他的妙用,没有办法时时刻刻现前。所以菩萨不得现用, 意思就是因地心还是没办法,要到果地觉才有办法。 【要脱此报身,众生过去根有利钝,不可判;】 「过去」就是宿世。不可判,就是没有办法判别。 【上者一念间,】 上根器的人,一念之间就解脱,诸位都是上根器,没有问题! 【下者无量劫。】 下根器的人无量劫,要修无量劫,他不悟,就要修很久啦。 【若有力时,】 如果有力量的时候, 【随众生性,起菩萨善根,自利利他,庄严佛土。要须了四依,】 什么是了四依?一定要彻底的了解四依,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一、依法不依人 那个人有没有修行,你不要管他,他讲的法正不正,这个最重要!你要的是他的法,不是他的人。他的法,他依佛说,我 们就要给他顶礼,依法不依人。法是佛讲的,那当然就可以让我们解脱,人是人做的,他是凡夫,一定有过失,没有办法圆满。 所以依法不依人,依圆满的法,不依凡夫这个人。 二、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了义就是大乘、究竟的,不了义就是小乘。依了义、究竟可以成佛的道理,不依不了义。 三、依义不依语 我们听经闻法,要去思维这个道理,不要去执着这个语言,叫做依义不依语。 四、依智不依识 我们闻法或者是说法,要用真正的平等的空性智慧、见性的智慧去说法,不可以依照我执、我见。所以很多人讲经说法:我觉 得怎么样。当然不能你觉得怎么样。 【乃穷实相。】 这个才是可以究竟的。「穷」就是究竟实相。 【若依文执,】 如果依照文章、文字这个执着, 【则失真宗。】 真宗就是心法。你就失去了心法,变成在相上打转。 【诸比丘!汝等学他出家修道,此是出家,出生死枷,是名出家。】 「枷」就是枷锁。 【正念具足,修道得成,乃至解身支节,】 如果有人很恶,来伤害我们这个身体,用刀子割我们,一节一节的把它割断。 【临命终时,不失正念,即得成佛。】 我们没有这种功夫,说实在话,还是很难,说来说去,还是不容易。说用刀子、锯子,来割我们的身体,不失正念,这个哪有 可能?针一扎下去,就哇哇叫了,没有办法。所以我们有正念,但是还是要念佛。到最后还是要这样子,才比较有把握。 【弟子上来集此论者,】 「弟子」就是五祖自己。五祖自己很谦虚的这样说。「上来」就是上面所集的这些论,问答叫做论,一问一答叫做论,讨论就 是一问一答。 【直以信心依文取义,】 如果说,只有依这个信心,然后依文来取这个义, 【作如是说,】 只是依文来取义,不是实证, 【实非了了证知。】 还是在文字的义理上打转,还不是真的功夫。 【若乘圣理者,】 「乘」字改称「乖」,就是违背。如果违背了圣理者,要好好的 【愿忏悔除灭;若当圣道者,】 「当」就是合于。如果我所说的,合于圣道,那么就 【回施众生,愿皆识本心,】 回施众生,愿一切众生皆识本心, 【一时成佛。闻者努力,当来成佛,愿在前度我。】 希望在我的前面度我。这当然是谦虚的话,五祖他还有人家度?五祖就专门在度人了,他还有人家度吗?当然是讲话谦虚,做 祖师的,都是这样谦虚。就像师傅常常告诉你们,我不是谦虚啦,你们有一天成佛,你要来度我。你要同情我,在文殊讲堂给 你们这些法,你们认真念佛,有时候了生死比师傅快。记得!去跟阿弥陀佛讲讲好话,来度我。 【门徒问曰:】 他的弟子就这样问了: 【此论从首至末,皆显自心是道,】 统统显自心当下就是道。 【未知果行二门,是何门摄?】 不知道这个自心是道,到底是佛的果地的觉悟呢,还是因地的心呢? 【答曰:此论显一乘为宗。】 一乘就是佛乘,因地心就是果地觉。 【然其至意,】 但是最重要的道理, 【导迷趣解,】 是引导迷惑、颠倒的人,达到解脱。「趣解」就是解脱。 【自免生死,】 自己有这个能力,除掉生死的时候, 【乃能度人。】 才有办法度众生。 【直言自利,】 站在自利的角度, 【不说他利,】 不站在利他的角度, 【约行门摄。】 这就是行门摄。「行门」就是因地的行门。前面不是问,果地还是因地吗?这是因地。 【若有人依文行者,】 依如上所说的自利利他, 【即在前成佛。】 那么就是果地。最后老和尚还发一个愿,发一个恶誓: 【若我诳汝,】 如果我欺诳你, 【当来堕十八地狱,】 我所讲的见性法门,你依照我的方法去修行,若不见性,我就是骗你们,将来就会堕十八层地狱。 【指天地为誓,若不信我,】 我现在发这个恶誓,如果按照我所讲的,不见性,我骗你们,我就堕十八层地狱。但是呢,如果你不信我,不在见性法门用功, 你麻烦大了, 【世世被虎狼所食。】 你堕三恶道,像畜牲道的话,那就吃来吃去,你吃不过虎狼的。你不闻见性法,你也不相信五祖所说的,那你难免要堕三恶道 了。 【最上乘论一卷终】 我们用了十二个钟头,两个礼拜,把这个禅宗的心法,达摩大师跟五祖的心法,讲了一个大概,其实如果这两个礼拜你会用, 那不得了,就怕不会用,会用的,一句话就解决了。 , 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而无所住,】 加一个字,【而】无所住。同学们,在【无所住】这三个字要划两条线,这个就是修行的根本,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无所住,无所住,什么法都无所住。 【如来法身,常不变异。】 因为无所住嘛,无所住就是妙用,无所住,它就是妙用,那么如果是有所住,就是烦恼的用, 有所住就是烦恼的用,那么无所住就是妙用,对不对?为什么?妙用就是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无所住。 如来法身常不变异,这个很容易会误会,如来法身,法身是站在理体上说的,它不站在这个事相上说的, 所以说它常住不变异。一般人都会误会说,不变异就是像一潭死水,所以说不对的。 法身是常不变异,就是因为法身它是站在体上、理体来说的,站在空的角度来说的,所以他讲常住不变。 如果说法身常住不变,他怎么能够妙用现前?他当然不可能了,他还有报身跟应化身,对不对? 所以法身、报身、应身,三身是一体的啦,应化身也是法身,报身也是法身,意思就是法身的空,这个理性体, 它同时具足一切事相上的妙用。所以说,常不变异,应当是指站在体上来讲的话,站在这些事相来讲,它是 无常的,它是变异的,它变化,为什么叫做不可思议,神通变化,对不对? 如果它是常不变异的话,你怎么神通起妙用呢?没办法啊!就一潭死水了。这个要注意!法身是站在理上说的。 所以经:那个【故】这个句点不要,不变异这个变异的【异】要一个句点、一个句点,那么这个【故】的 右下角一个句点,划X、划X,如来法身常不变异。 【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 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 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 这个【知】划X,改成识,意识心的【识】。 【但识自心,心外更无别佛。】 如果你了解这个自己的心性,那么心性以外,没有别的佛。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你如果悟道,你现在就是佛,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对不对?你只要悟道,现在就是佛,不离当下嘛,当然所在 之处统统又佛嘛,但是我们的佛在哪里都搞不清楚。 【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 不应拿这个佛,心中的佛性,要来礼外面的佛。但是如果, 【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 如果你起了一个佛,以及菩萨的相貌, 【忽尔见前,】 忽然现在你的眼前。 【切不用礼敬。】 意思就是,不是叫你不要礼拜,意思就是不要着相,说:哎哟!我修行很高,我见到佛了,我赶快来礼拜佛。 那个也是你自心显现出来的。记住,切不用礼敬,意思不是说叫你不要礼拜佛,不是这个意思。是不要 着相而礼敬,因为他写得很简单,意思就是不能着,有佛相现前了,我就拜。 那个其实是你心性清静显现出来得相、现象界,这是很正常的,见性的人,以心性念佛,他就见佛了! 【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面讲: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佛根本就是无相的东西,佛是无相的 东西,是不是?你就是念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那也是你心中显现的自性弥陀啊,阿弥陀佛的愿力, 固然是一种增上缘,最重要的还是你清静心所显现出来的。本无如是相,所以为什么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为什么?空寂的心性,哪里什么三十二相?就是八万四千相都没有,什么一相也没有,是不是啊? 所以不要念佛念到着相、着魔了:哎呀!我见到佛了!发狂了!到第二天一起来的时候,到处告诉人家: 哎呀!我念佛见到阿弥陀佛了,我是怎么样有修行,你们有没有啊?没有啊!就开始起骄傲心了, 我从今以后决定往生了,我不要念佛、不要用功了。糟糕! 【若取相即是魔,】 若取相即是魔,师父在这个共修里面,就一直重复的开示,你千万不要见到佛,你就一直很知足,你就一直很快乐, 就认为你生死没问题了,问题很大了!对不对?所以说:如取相就是魔,让他自然的见,不要管他、不要 理他,还是念你的阿弥陀佛,自性愈来愈清静。 【尽落邪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 为什么?那是心外佛嘛! 【礼者不知,】 这个【知】就是旁边写个【智】,如果礼心外的佛,那就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个【知】就是【智】。 【知者不礼,】 有智慧的人,他是不礼外面的佛,他虽然每天在拜佛,可是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对不对? 我此道场如帝珠,对不对?我们以前都念过这个。智者不礼,有智慧的人,心就是佛,就算他在礼佛, 他也知道能礼的是空,所礼的佛也是空,唯有一心作,只有一心在造作。礼、礼佛,礼心外的佛就被魔所摄。 【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 诸佛如来本性这个理体上面,本性的理体上面,都无如是相貌,所以再加一个字:本性的【理】。 【诸佛如来本性理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需在意。】 一定要注意。 【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 意思就是,你但保持一颗清静心、无所住心,一切现象统统放下,不要管它,你好好念你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不要管他看不看到,你心念得定,自然往生!切不用采括,【采括】就是摘取,【括】就是执取、收集得意思。 你不要这个执着,采括就是你不要摘取这个相,也不要执着这个相。 【亦莫生怕怖,】 不要起这个害怕、恐怖得心。 【不要疑惑,】 千万要记住, 【我心本来清静,何处有如许相貌?】 【如许】就是如此许多得相貌呢?不可以相取佛得啊,是不是?有相取佛就不是佛。 【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 也不要去恭敬、尊重他,不需要这样子,为什么?心本来无如是相,见性就是毕竟空寂。没有这些相现前, 现前也不要管它。 【亦莫怕惧。】 也不要害怕、也不要恐惧,为什么? 【我心本来空寂,】 如果你要成佛,一定要体会:我心本来空寂。意思就是本来没有这些执着、分别心,那是因为我们得妄想 颠倒,产生得一个连锁效应。 【一切相貌皆是妄相,但莫取相。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 那还是凡夫了。 【若欲直会,】 就是直下体会,就是悟了,这个【直会】就是体悟。若欲直下体悟, 【但莫取一切相即得,】 这个要划线了!若欲直会,如果你想要真正得体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这个划线,为什么划线呢? 这一句话就是修行的根本。 【更无别语。】 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其他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见一切相就全部放下,眼见的、耳闻的,统统放下! 【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 定实就是定法或实法,幻无定相, 【是无常法。但不取相,】 加两个字:即能 【合它圣意。】 就能够,即能,即心即佛的【即】,能够的【能】。即能合它圣意。 【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 这个【见】就是【现】,示现神通, 【皆作得菩萨相貌。】 种种的变化,加一个字:【皆】是外道, 【种种变化,皆是外道,总不是佛。】 底下这一句最重要, 【佛是自心,莫错礼拜。】 佛是自心,就是你的心自在、解脱、清静、无碍,这才是真正的佛,佛没有任何相貌的,佛是自心,莫错 礼拜。 【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 佛是西国语,中国话就是觉性。你只有有这个觉性产生,你就是佛。 【觉者灵觉,应机接物,】 【应机】就是应化一切的根极需要,接一切的众生。扬眉瞬,【瞬】就是转动眼珠,瞬目。 【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 【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 加字, 【直见本性,名之为禅。】 直:直接的【直】,他说:见本性为禅,就是加【直】,直接的直。 然后加一个【名之】,直见本性,名之为禅。 【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 【至道】就是佛道。佛道是很不可思议得,【幽深】就是很难见到得,所以见性的人很少,就是这样子。 深奥不可测,叫做【深】,【幽】就是幽微难见,【幽】本来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很难见到。 【幽】就是幽微难见,【深】就是深奥不可测。 【不可话会,】 意思就是说,不可以用语言去体会、去契入。【典】就是经典,【教】就是言教。 【典教凭何所及?】 凭什么能够达到见性呢?没办法的!要彻底的回光返照,在事相、在理上的无生,在相上里面,单刀直入的 契入空性,这就是了! 【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 只有你见到本性,你就是不认识字都没关系,像六祖一样,对不对?不识也得,也一样啊! 对不对?见性不关文字嘛! 【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静,无有杂秽。所以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 其实用就是心。 【用体本来空,】 一切作用、一切的本体,统统是空。虽然有所妙用,比如说师父现在讲经说法,你听得了一切音声, 对不对?它还是本性的妙用现前啊,是不是?也是空性啊!你们在听经闻法,妙用现前,它也是空性啊! 【名言尚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 纵览十二部经典,又凭什么能够达到见性得功夫呢?不可能!见性是实修实证的东西,是真正要放掉烦恼 才有办法的,一天到晚在经典里面,然后在执着,颂经、拜佛、念佛,却不肯放掉那一分的执着, 嫉妒、贪婪,那么你没有机会了,没办法解脱嘛! 【道本圆成,】 【圆成】就是圆满具足。 【不用修证。】 不用修证,所以悟道的人就没事了,悟道的人没事,为什么没事?他很轻闲啊,整天安闲无事,他不晓得 要做什么,顶多做的就是利益众生的事,是不是?讲经弘法也没有弘法相,救度众生,也没有救度众生之相。 行善也没有执着相,持戒,不持戒相,你看!多么自在,太好了!所以见性就是万事休,万缘统统放得下。 没有什么来去相、增减相,统统没有!所以说:不用修证。 【道非声色,】 不能在声色里面打转,就是在外相、在境界,【声色】就是境界。道不是外在的境界,存在在这一颗心。 【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凡夫智不及, 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 妄执,加三个字,【心外有】相,以及一切法,妄执心外有相,以及一切法。 【妄执相及一切法。】 他们那个英文是很糟糕的! 【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 没有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运手动足,为什么不了解呢? 【故知圣人语不错,】 就是没有错谬。 【迷人自不会晓。】 颠倒的众生,他自己不能体会通达,所以为什么人人是佛? 你只有见性就是佛,开悟了、见性,你就是佛! 那就是对理上来讲,已经透得过去了,当然就是百劫要修相好, 那当然就在事相上去磨练,见性以后,在事相上去修修福,成就佛的三十二相。 【故知此难明,】 此的底下加两个字:「本性」。所以知道这个本性是很不容易去了解的。 【惟佛一人能会此法。】 只有佛这个人,能够了解这个法。 【余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若智慧明了,】 那个逗点划掉, 【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 这个「心」的底下划逗点。「号」划掉,改成「方」。 【方名法性,亦名解脱,】 再讲一遍,余人天以及众生等,尽不明了这个见性法门,如果智慧明了此心,如果有一天有了智慧了, 你见性了,你的智慧开展出来了,你明了这个本心了,方名法性。 什么叫法性?法、诸法本来的自性就是空,法性是什么呢?就是空,一切不可得,叫做法性, 诸法的自性就是空性。亦名解脱,这样你就解决了,就解脱了! 【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可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 大仙,所以我们在戒律学里面,称佛叫做大仙。 我们一般人称的这个仙道是小仙,天人修仙是小仙,而我们没洗澡则全是污垢(仙的台语谐音), 那大不相同,没洗澡就全是污垢。 【名虽不同,体即是一。】 名称虽然不同,但是它的空性体性,它是一的。 【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 圣人种种分别,在旁边写个:虽分别,不作分别想。意思就是虽然分别,可是它是来自本性的分别, 本性就有分别的能力,要不然怎么叫做见、闻、觉、知呢? 在见,眼见叫做见性,耳闻叫做闻性,对不对?见、闻,在觉叫做觉性,在知叫做知性, 见、闻、觉、知统统是本性的作用,是不是?皆不离自心吗! 17页,(新版第21页第5行) 【心量广大,应用无穷,』 遍恒河沙界,见性就应用无穷。 【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 这个「道断」划掉。一切时中只有语言,因为语言是有形相的音声,它是心思的代表,是心思的代表, 语言就是心中的话,就是心中的代表,心思的代表叫做语言,所以说,心事谁人知,透过语言你就知道了,是不是? 但有语言, 【即是自心。】 这个「道断」两个字不要。 【故云:如来色无尽】, 当然如来色无尽了,为什么色无尽呢?因为这个色身就是法身,当然色无尽了,是不是? 【智慧亦复然】。 这个智慧也是这样子啦! 【色无尽是自心】, 因为色心是一如的嘛! 【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心无形相,】, 心是什么,为什么心无形相?它不是长的、也不是短的,不是大的、不是小的,心是什么,你能讲吗?你讲给我看看, 你讲就不对啊!是不是?心当然无形相的啦! 【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而无所住,】 加一个字,「而」无所住。同学们,在「无所住」这三个字要划两条线,这个就是修行的根本,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无所住,无所住,什么法都无所住。 【如来法身,常不变异。】 因为无所住嘛,无所住就是妙用,无所住,它就是妙用,那么如果是有所住,就是烦恼的用, 有所住就是烦恼的用,那么无所住就是妙用,对不对?为什么?妙用就是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无所住。 如来法身常不变异,这个很容易会误会,如来法身,法身是站在理体上说的,它不站在这个事相上说的, 所以说它常住不变异。一般人都会误会说,不变异就是像一潭死水,所以说不对的。 法身是常不变异,就是因为法身它是站在体上、理体来说的,站在空的角度来说的,所以他讲常住不变。 如果说法身常住不变,他怎么能够妙用现前?他当然不可能了,他还有报身跟应化身,对不对? 所以法身、报身、应身,三身是一体的啦,应化身也是法身,报身也是法身,意思就是法身的空,这个理性体, 它同时具足一切事相上的妙用。所以说,常不变异,应当是指站在体上来讲的话,站在这些事相来讲,它是 无常的,它是变异的,它变化,为什么叫做不可思议,神通变化,对不对? 如果它是常不变异的话,你怎么神通起妙用呢?没办法啊!就一潭死水了。这个要注意!法身是站在理上说的。 所以经:那个「故」这个句点不要,不变异这个变异的「异」要一个句点、一个句点,那么这个「故」的 右下角一个句点,划X、划X,如来法身常不变异。 【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 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 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 这个「知」划X,改成识,意识心的「识」。 【但识自心,心外更无别佛。】 如果你了解这个自己的心性,那么心性以外,没有别的佛。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你如果悟道,你现在就是佛,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对不对?你只要悟道,现在就是佛,不离当下嘛,当然所在 之处统统又佛嘛,但是我们的佛在哪里都搞不清楚。 【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 不应拿这个佛,心中的佛性,要来礼外面的佛。但是如果, 【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 如果你起了一个佛,以及菩萨的相貌, 【忽尔见前,】 忽然现在你的眼前。 【切不用礼敬。】 意思就是,不是叫你不要礼拜,意思就是不要着相,说:哎哟!我修行很高,我见到佛了,我赶快来礼拜佛。 那个也是你自心显现出来的。记住,切不用礼敬,意思不是说叫你不要礼拜佛,不是这个意思。是不要 着相而礼敬,因为他写得很简单,意思就是不能着,有佛相现前了,我就拜。 那个其实是你心性清静显现出来得相、现象界,这是很正常的,见性的人,以心性念佛,他就见佛了! 【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面讲: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佛根本就是无相的东西,佛是无相的 东西,是不是?你就是念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那也是你心中显现的自性弥陀啊,阿弥陀佛的愿力, 固然是一种增上缘,最重要的还是你清静心所显现出来的。本无如是相,所以为什么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为什么?空寂的心性,哪里什么三十二相?就是八万四千相都没有,什么一相也没有,是不是啊? 所以不要念佛念到着相、着魔了:哎呀!我见到佛了!发狂了!到第二天一起来的时候,到处告诉人家: 哎呀!我念佛见到阿弥陀佛了,我是怎么样有修行,你们有没有啊?没有啊!就开始起骄傲心了, 我从今以后决定往生了,我不要念佛、不要用功了。糟糕! 【若取相即是魔,】 若取相即是魔,师父在这个共修里面,就一直重复的开示,你千万不要见到佛,你就一直很知足,你就一直很快乐, 就认为你生死没问题了,问题很大了!对不对?所以说:如取相就是魔,让他自然的见,不要管他、不要 理他,还是念你的阿弥陀佛,自性愈来愈清静。 【尽落邪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 为什么?那是心外佛嘛! 【礼者不知,】 这个「知」就是旁边写个「智」,如果礼心外的佛,那就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个「知」就是「智」。 【知者不礼,】 有智慧的人,他是不礼外面的佛,他虽然每天在拜佛,可是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对不对? 我此道场如帝珠,对不对?我们以前都念过这个。智者不礼,有智慧的人,心就是佛,就算他在礼佛, 他也知道能礼的是空,所礼的佛也是空,唯有一心作,只有一心在造作。礼、礼佛,礼心外的佛就被魔所摄。 【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 诸佛如来本性这个理体上面,本性的理体上面,都无如是相貌,所以再加一个字:本性的「理」。 【诸佛如来本性理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需在意。】 一定要注意。 【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 意思就是,你但保持一颗清静心、无所住心,一切现象统统放下,不要管它,你好好念你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不要管他看不看到,你心念得定,自然往生!切不用采括,「采括」就是摘取,「括」就是执取、收集得意思。 你不要这个执着,采括就是你不要摘取这个相,也不要执着这个相。 【亦莫生怕怖,】 不要起这个害怕、恐怖得心。 【不要疑惑,】 千万要记住, 【我心本来清静,何处有如许相貌?】 「如许」就是如此许多得相貌呢?不可以相取佛得啊,是不是?有相取佛就不是佛。 【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 也不要去恭敬、尊重他,不需要这样子,为什么?心本来无如是相,见性就是毕竟空寂。没有这些相现前, 现前也不要管它。 【亦莫怕惧。】 也不要害怕、也不要恐惧,为什么? 【我心本来空寂,】 如果你要成佛,一定要体会:我心本来空寂。意思就是本来没有这些执着、分别心,那是因为我们得妄想 颠倒,产生得一个连锁效应。 【一切相貌皆是妄相,但莫取相。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 那还是凡夫了。 【若欲直会,】 就是直下体会,就是悟了,这个「直会」就是体悟。若欲直下体悟, 【但莫取一切相即得,】 这个要划线了!若欲直会,如果你想要真正得体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这个划线,为什么划线呢? 这一句话就是修行的根本。 【更无别语。】 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其他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见一切相就全部放下,眼见的、耳闻的,统统放下! 【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 定实就是定法或实法,幻无定相, 【是无常法。但不取相,】 加两个字:即能 【合它圣意。】 就能够,即能,即心即佛的「即」,能够的「能」。即能合它圣意。 【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 这个「见」就是「现」,示现神通, 【皆作得菩萨相貌。】 种种的变化,加一个字:「皆」是外道, 【种种变化,皆是外道,总不是佛。】 底下这一句最重要, 【佛是自心,莫错礼拜。】 佛是自心,就是你的心自在、解脱、清静、无碍,这才是真正的佛,佛没有任何相貌的,佛是自心,莫错 礼拜。 【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 佛是西国语,中国话就是觉性。你只有有这个觉性产生,你就是佛。 【觉者灵觉,应机接物,】 「应机」就是应化一切的根极需要,接一切的众生。扬眉瞬,「瞬」就是转动眼珠,瞬目。 【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 【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 加字, 【直见本性,名之为禅。】 直:直接的「直」,他说:见本性为禅,就是加「直」,直接的直。 然后加一个「名之」,直见本性,名之为禅。 【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 「至道」就是佛道。佛道是很不可思议得,「幽深」就是很难见到得,所以见性的人很少,就是这样子。 深奥不可测,叫做「深」,「幽」就是幽微难见,「幽」本来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很难见到。 「幽」就是幽微难见,「深」就是深奥不可测。 【不可话会,】 意思就是说,不可以用语言去体会、去契入。「典」就是经典,「教」就是言教。 【典教凭何所及?】 凭什么能够达到见性呢?没办法的!要彻底的回光返照,在事相、在理上的无生,在相上里面,单刀直入的 契入空性,这就是了! 【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 只有你见到本性,你就是不认识字都没关系,像六祖一样,对不对?不识也得,也一样啊! 对不对?见性不关文字嘛! 【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静,无有杂秽。所以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 其实用就是心。 【用体本来空,】 一切作用、一切的本体,统统是空。虽然有所妙用,比如说师父现在讲经说法,你听得了一切音声, 对不对?它还是本性的妙用现前啊,是不是?也是空性啊!你们在听经闻法,妙用现前,它也是空性啊! 【名言尚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 纵览十二部经典,又凭什么能够达到见性得功夫呢?不可能!见性是实修实证的东西,是真正要放掉烦恼 才有办法的,一天到晚在经典里面,然后在执着,颂经、拜佛、念佛,却不肯放掉那一分的执着, 嫉妒、贪婪,那么你没有机会了,没办法解脱嘛! 【道本圆成,】 「圆成」就是圆满具足。 【不用修证。】 不用修证,所以悟道的人就没事了,悟道的人没事,为什么没事?他很轻闲啊,整天安闲无事,他不晓得 要做什么,顶多做的就是利益众生的事,是不是?讲经弘法也没有弘法相,救度众生,也没有救度众生之相。 行善也没有执着相,持戒,不持戒相,你看!多么自在,太好了!所以见性就是万事休,万缘统统放得下。 没有什么来去相、增减相,统统没有!所以说:不用修证。 【道非声色,】 不能在声色里面打转,就是在外相、在境界,「声色」就是境界。道不是外在的境界,存在在这一颗心。 【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凡夫智不及, 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 妄执,加三个字,「心外有」相,以及一切法,妄执心外有相,以及一切法。 【妄执相及一切法。】 加两个字,如此 【即堕外道。】 这样就会堕外道。 【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 「不知」就是不智,这个「知」的旁边,就是写一个「智」。有执着就是不智,没有智慧的人。 这经典,师父重复的告诉诸位,你修行就是修这一个字,放掉,就没事,执放掉就没事了! 【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 空的、没有用的,闲文字就是空的、没有用的,文字只是一个增上缘,启发你的觉性,觉性不启发, 拼命在文字里面打转,我今天诵几部经典,我明天诵什么经,后天诵什么经,结果与本性不相应,烦恼 还是在啊,不见性嘛! 【千经万论只是明心,】 一定要了解佛的这一颗心, 【言下契会,】 言下,就是语言当下就契入,顿悟的意思,契入体会。 【教将何用?】 这个教理有什么用呢?对不对?教理还是要启发觉性啊,如果教理不启发这个觉性,一点用处都没有! 【至理绝言,】 真正的,佛所讲的这个见性之理,至理就是见性,是最究竟之理了,「绝言」就是超乎语言,不能用 语言去讲见性法的。 【教是语词,】 语句、言词。 【实不是道。】 实在不是道。 【道本无言,言说是妄。】 言说就是妄。好了!我们明天从21页再开始(新版第26页)。从21页开始。这个很重要的,所以希望大家不要 缺席,这个很重要的,你要修净土法门,对禅不了解,会没有信心的,这个很棒的、很棒的,非常好的! 好了!明天我们继续上课,下课。 21页第一行第二个字, 【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着,尽是托生之处, 切须在意。】 那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如果有看到种种的相,像楼阁、宫殿、象马这一些,乃至于说清凉的这个树木、 丛林、池亭等等这些相,不可以起一念的乐着,「乐着」就是喜乐,「着」就是贪着。尽是托生, 「托生」就是依托而转生,依靠者它而转世的意思,那么切须在意。那么在这个地方,有的人他就会怀疑了, 那我们临命终看到阿弥陀佛,因为我们修念佛法门的,那么看到极乐世界的楼阁,是不是也不要跟他去呢? 不着相嘛!不!不!这个要跟他去。说:师父!这样就很迷糊了,那到底去还是不去呢?这个就是看经典 有一个很注意的地方,达摩大师所讲的这个,他是不修净土法门的,先讲清楚,他是不修净土法门的, 他是单刀直入的,讲我们的本性的,本性是直接最上乘的,要见佛、见到觉性,那么所以说在临命终他不 取相,这是很正常的,这样讲是对的。但是如果说,我们修净土法门的话,就不是这样子了,修净土法门的 话,我们会见到西方三圣,见到莲花、闻香,或者是空中有音乐,这个尽管跟他去,没有问题! 所以说他这里所讲的,是指平常修禅法,而对净土没有信、愿、行三资粮,所产生的一种幻相,所以达摩 大师叫他们不要取着,是这个意思。那么修净土法门的人,是因为念佛念到了心佛无二,然后正依二报 与心相应,自然的感得清静的相现前。所以说,这里是指禅宗的心法,究竟平等的法身是无相的,所以 这个地方不能取着,是因为他平常不修净土法门的,所以这个一定要弄清楚,否则到临命终,佛来你也 不敢去,看到什么也不敢去,是不是?这要说明一下,让大家不要起疑心。 【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 因为修禅法是无相可得。 【疑心瞥起,】 你只有有一念的疑心,「瞥」就是突然,突然的,或者是暂时的起来的话。即加一个字:即「被」 【即被魔摄。】 就被魔所摄了。 【法身本来清静无受,】 因为受是感觉、感受,这是第六意识,那么法身本来清静,它不是觉受、不是觉受,它是无相的觉性, 一个是觉受,一个是觉性,不一样! 【只缘迷故,不觉不知,】 不觉不知。 【因兹】 就是因此, 【故妄受报。所以有乐着,】 就是喜乐或者是贪着, 【不得自在。】 我们现实的生活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喜乐于贪着,我们也是不得自在,我们被相所困,是不是?就我们现在着相, 乐着于五欲六尘,我们也是被困得死死的,不必等到临命终,所以说要觉悟。 【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 如果你悟到本来的身心,就是缘起性空的话,就没有什么好执着, 【即不染习。】 「染」就是染着,「习」就是习气。就不会染着这一些习气了,因为不可得嘛!拼命的追求、执着,那只有 增加这些习性而已。 【若从圣入凡,】 那么示见,这个见就是现, 【示现种种杂类,】 杂类就是众生,杂类种就是众生。示现种种的众生, 【自为众生,】 当然只是方便为了度化众生,「自」为众生是当然,当然这是为众生,就是为了方便度化众生,才示现 种种的杂类。所以说如果从圣入凡,示现种种的众生,那当然这只是方便为了度众生而示现的。 【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 我们是逆境就更不要说了,顺境是比较好一点,什么都顺从你嘛,是不是?那就比较惬意一点,是不是啊? 比较喜乐一点。如果陷入于逆境,就没办法了,是不是?那五逆的话就没办法了!所以圣人不管是逆境、 是顺境,它拘他不得,皆得自在。 【一切业拘他不得。】 你没办法捆绑这些大澈悟的人,他见到平等性,连生命他都看得很开了,他的身心,他都了解是缘起的东西, 一切觉受都是妄受,只有一颗清清净净的这个自性在显现,所以他也不畏惧死,也无所求,当然业束缚不 了他。 【圣成久有大威德,】 圣人成就由来已久,他具足有大威德, 【一切品类业,被他圣人转,】 「品类业」就是种种的众生,品类就是种类,分品、分类。这一切种类的业,不管什么业,都被他圣人所转。 【天堂、地狱无奈他何。】 这个「何他」划掉,改成「他何」。无奈他何,没有办法束缚一个圣人。 【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 加两个字:圣人 【内外明澈。】 少了两个字:「圣人」,看起来不是很通顺,不同于圣人。而圣人不论是内在,不着这些心识的执着,外在也 不为境界所动摇,内外明澈就是明白、很透彻这个世间宇宙的真相。 【若有疑即不作。】 如果心存有怀疑,也就是说,有疑的话,本性就不明了,那么因为在本性不明的话,他就不作,这个 「不作」就是不应作,不应该作这个恶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有一点点的疑惑,也就是说,对本性 还没有很清楚的话,首先要先作,作什么?守住这个戒律,也就是不要作恶业。 【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 为什么?因为不知足,就是最贫苦的人,贪欲心重的人,就是最穷的人,烦恼重的人,就是最困苦的人, 别人没有困他,他是困得自己困得死死的!谁捆绑着你啊?没有!哪一种人最贫穷?贪求无厌嘛!对不对? 佛说:无贪就是最大的财富。那么无贪就是最大的财富,那么简单讲,贪求就是最大的贫穷,这是一定的 道理嘛!是不是?所以贫穷、困苦,仍然是从心来作为定位,看我们的内在里面,是不是充满知足、少欲 跟智慧,如果我们没有智慧的话,那么就是一个最贫穷的人、最困苦的人,一天到晚需要人家同情,需要 人家帮忙,为什么?家里是钱多得不得了,可是生活起来乏然无味、乏然无味,是不是?电视昨天新闻报道, 报道这个陈百潭,做台语歌曲的那个陈百潭,自杀了,服了五十几颗安眠药,他做那一首“爱拼才会赢”可是 自己却拼不过去,拼不过去,没有办法的,这个世间不是你唱唱歌、跳跳舞,就可以解决内在那一种迷惑 颠倒的东西,妄执世间是真实性的东西,对不对?他说他因为婚姻不顺利、事业不顺利,所以一时想不开, 就服了五十几颗安眠药。那是他的身体可以服五十几颗,要是我的话,吃五颗就一觉不醒了,我这五颗下去 就不省人事了,他吃五十几颗,也不晓得去哪里买的,西药房怎么要卖给他那么多?所以这些贫苦,贫穷、 困苦,皆从妄想生。按照道理来讲,陈百潭是知名度很大、很够的人,是不是?我看那个电视上在唱歌, 几乎台语的都是他做的,他自己本身也会唱歌,按照道理是很顺才对啊,要钱有钱、要名有名,受到一点 打击,现在竟然想自杀,说实在话,没有碰到佛法,就茫茫然、茫茫然,是不是啊?所以皆从妄想生。 【若了是心,】 如果我们了解,这一颗心的力量是很大的,我们不会妄执、妄动,那么我们了解这一颗本心清净,那么就 【遞相劝勉,】 「遞相」就是互相,连续的相互,「劝」就是劝诫,「勉」就是勉励。人家教我,我教人家,是不是啊? 今天广化老和尚打电话来,说明年三月十二他们要传戒,传了三个月以后再继续结夏,要半年,要半年啊, 这是佛弟子的福报,我们这里有十多个要准备受戒,他不但要教育三个月传戒,还要三个月结夏安居,就 连着半年,那么要请我去做授经阿闍梨,说起来很惭愧,为什么人那么矮,到处都在聘请呢?然后我是跟 他讲,身体许可是没有话讲,这就是遞相劝勉,因为我们是南普陀佛学院毕业的嘛,我们受了广化老和尚 的恩德,承蒙他的教化,使我们对这个生死事大有所体悟,那么今天应该算是台湾的阿信,以感恩的心去 跟他们上课。要去跟他们上课,有答应了,有答应了。那么明年课程怎么安排再说。所以这个遞相劝勉就 是这样子,我今天来栽培这些法师,我们结夏有五十多位,那么他将来也蒙受到我的教化的话,他也会感 恩,变成高雄的阿信,他就会报师父的恩,他就会继续去教导别人,一定的道理。所以说这个代代相传, 灯灯相续,是不是?就是这样子嘛。所以这个遞相劝勉,就是连续的相互劝勉、勉励。一代传一代、一代 传一代...... 【但无作而作,】 无作,把笔拿起来,「无作」就是体,「作」就是妙用,妙用不离体,体当下就显现这个妙用,只有你无 作,就是无心,你只有没有任何的执着,去做任何的事情,那就对了!就是本来的面目,就是无所为而为, 不是为了得到什么东西,你才去做。这样子的话,就是本性的作用。但无作而作,无作就是本体,对不对? 我们只有运用这一颗无所求的心,没有生灭的心,无所住的心,去做一切的事,就是本来面目的妙用现前, 就这么简单!我们众生布施,希望得福报,持戒希望得功德,这个都是凡夫刹那生灭得分别心,如果我们 秉着一个绝对的空性的思想,于一切缘起展现出来的,一切的法,统统是妙法,如果我们不能进入绝对的 空性思想,只要有一点的染着,那就不是无作而作了,那就是有作而作,那就不是究竟意,那就是世俗法。 世间就是这样,我出一千万,我就希望登报纸,大家都尊重我,是不是?但无作而作, 【即入如来知见。】 你看!就这么简单,所以悟道并不是很困难。 22页,(新版第27页最后1行) 【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异境,輒不起疑。】 「频」就是屡次,一次又一次的,见到不同的这个异境。那么这个「輒」就是这个「即」字,輒字就是即。 你就是也不需要,就是可以当作「则」字,则不用怀疑。为什么?一切相 【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 比这个日光还强, 【即余习顿尽,】 「余习」就是残余的习气,顿尽,「尽」就是消灭。 【法界性见。】 意思就是你见到了平等,见到了平等。 【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可自知,】 「可」就是可以的可。只有可以自知, 【不可向人说。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 也就是不要执着。为什么莫与人说?与人说,他就是会执着,当然如果是勉励大众,说说无妨。不是以执着 心、炫耀的心来说,那当然是真实境来讲,说说是相互勉励,说说感应是相互勉励,使大家对三宝、净土 法门,对诸佛菩萨有信心,这个不为过的。 【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 有的人,「或」就是有的人。 【或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与昼无异,不得怪。】 有的人在晚上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眼睛看得很清楚,跟白天没有什么两样,也不必觉得很怪异。 【並是自心欲明显。】 都是自心欲明显出来。不要动一个念头说:我很有修行、我不得了!简单讲,一切相都不去着,你管它梦见什么、看到什么,统统 放下! 【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 达摩大师一直劝告,不要一直向人说,就是不要夸耀,不要去执着这种外相的错误的东西,这是自性显现出来 的,没什么好炫耀的。 【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 如果你梦境是昏昏沉沉,就像在阴暗中行走, 【亦是自心烦恼障重,】 你的心的烦恼就算是很重了。 【亦可自知。】 也可以,这少了一个字,少了一个可以的「可」,亦可自知。 【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 为什么?那是符号啊,那是种种累积的经验,这些经验累积起来,那么这个都是文字相,或者是思维,或者 是概念,只是一些观念而已,这不是真实境,真实境要从本性展现出来才是,你学了那么多,只会障碍自己。 但是如果你见性了,学再多也无妨,为什么?你了解这些文字相就是实相。所以学多跟不多,不在于外面的 这些文字,在于内在的见不见性。见性,学得再多也没什么差别,是种经验。每一种经验都可以会归到平等 的空性,那有什么关系!那么我们一般人学得很多,变成所知障。障碍起来,变成一天到晚跟人家辩论,然 后换取一个鼓掌,换取一个赞叹,不晓得自己已经障碍了。 【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 注意听!「标心」就是标指本心。佛设的这个教化,这种种的语言、经典,只是为了要让你彻底的了解本心, 了解这一颗佛性。「标」就是标指,就是要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设教只为标心,就是佛陀设这个三藏十二 部经典的言教、文字相,只是为了要指出那一颗佛性的清净心。 【若识心,何用看教?】 如果我们了解了本心,那么你看什么教呢?多不对?看什么教呢?「教」是外在的语言、文字,是一种概念, 不是真实境。真实境是本性,是我们的本心嘛! 【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 如果你想要从凡夫进入圣人,这两句话倒是很重要,也就是需要息业养神。息,不像世间人,有一个老婆以 后不够,就两个,两个不够,娶三个,三个不够,娶四个,那么凡夫就是这样,没办法停止。他一百万赚完 了想赚两百万,两百万赚完了想赚一千万,一千万赚完了想赚一亿,他没办法停止的。他今天看这个歌舞, 看上后染上、上瘾了,就拼命的看这个歌舞,乃至看电视,这都是没有办法停止的。养神,这个「神」就是 精神、心力,他的心力不够,他被这个境界所困扰,他这个念力发不出来。也就是说,一个人没有办法停止 这一些外在的五欲六尘,那么他的清净心的念力没办法发出。「养神」就是保持这一颗清净的念力,否则就 放射不出来,被障住了!我们要随分过日,也就是说要安分守己,要随这个因缘过日。 【若多嗔恚,】 我们内心里面多嗔恚,就是说,凡事什么都不满,什么都牢骚、什么都抗议,什么都是恩恩怨怨,乃至于说 斤斤计较,那么这嗔恚心就重了,是不是?对这个也不满,对这件事情也不满,说一句话也不满,这样子嗔 恚,那没办法修行。 【令性转与道相违。】 跟我们那种解脱自在的本性,变成跟道互相违背了,你一天到晚恨这个、恨那个,不满这个、不满那个,你 想想看,你怎么修行呢?你那个纷争、斗乱的内在,就变成能所不亡。那么能所不亡,不可能与道相应的。 【自赚无益。】 自己骗自己,是没有什么益处的。这个「赚」就是骗。你自己骗自己,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他不得。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 只要一切众生,了解这一颗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无所住心的本性,他的习气就可以整个消灭掉。那可见本 性,悟到本性有多重要! 【神识不昧,】 「不昧」就是不昏迷。他的神识就不会昏迷,因为随时都能够起这个妙用,所有的妙用都是空寂的本体。 【须是直下便会,】 直下就是不准动第二个念头,直下就是必须要讲当下。也就是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的心 不可得,那么现在念念生灭,直下也就是说,在念头还没有起来,产生这个第二念的时候,这一念就必须 看破它,直下便会。 【只在如今。】 「如今」也是形容词,没办法讲、没办法讲,众生建立了时间、空间的观念,其实时空本身是在停止的状态, 是我们的心在变动的,时间它哪里有存在?所以有的人说:时间流逝,就像白驹过隙。错了!这一句话是错 的,要说时间是静止的,唯心所造。是心在流逝啊,不是时间。时间哪里有流逝呢?我问你,我们讲时间流 逝,是因为一直生灭的起心动念,建立了时空的架构。我们讲时间流逝,这是错误的。时间是静止不动的, 是人类的心创造出来的。时间本身没有什么流逝,时间是静止不动的,没有这个东西,是心在流失啊。是不 是啊?是心在流失。隐显不定,这是圣人,是隐、是显,是不定的。一切业拘他不得,是不是?所以说,圣 人只有见到本性,这个习气就可以顿除。但是这种神识如果不昧的话,我们就必须要当下就有体会它,所以 说:只在如今。 【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 如果你真的想要会这个真正的无上的佛道,莫执一法,就是不能有一点点的执着。一点点的执着,便不能与 涅槃相应。没有办法与道相应,没有办法,莫执一法,一法都不可以执,让心中了了见、无所见,歇即是菩 提。 【息业养神,】 「息业」就是停止造作,「养神」就是静养这个心的念力。 【余习亦尽。】 这个习性也慢慢就会消灭。所以师父一直重复告诉你,如果你要追求佛法,是不是啊?亲近善知识嘛!那么 你如果一天到晚往外打转的话,习性愈来愈重。结交要结交同参道友、学佛的人,不要结交那一些狐群狗党, 阿狗阿猫的,是不是啊?那个不能够断习气,反而增长习性。 【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会佛意,】 外道,心外求法的外道,不能体会佛的用意, 【用功最多,】 每天都拼,拼命的在用功,用功最多。 【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 「驱驱」就是辛苦的奔驰。意思就是我们不了解自性,却在执着里面拼命的打转,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每 天都很辛苦的一直念佛,一直读这一本经,读那一本经,结果呢? 【昏于神性,】 结果对于我们的,「神」就是不可思议,「性」就是妙性。对于不可思议的妙性却昏迷,也就是对本性却昏 昏迷迷的,那当然就 【不免轮回。】 所以我们每天在念佛、读经,我们还是要用本性去用功,那么否则你昏迷于这个神妙的自性,怎么样?你还 是不免轮回。 【佛是閒人,】 这个「閒」通那个清闲的「闲」字,两个字是相通的。佛是无事嘛,万事休,佛是等闲人,没什么事, 【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 后时就是说你求得了名利,后时,你将来死的时候,这个叫做后时,「后时」是指死后的意思。你死后有什 么用啊?没有用啊!你得了几亿、几千万,你得了很多很多了,够用就可以了。不拿来做善,你做什么呢? 所以说你广求名利,你死后,那些名利做什么?没有用得啦!所以不要太疲劳,也不要太忙碌。 【但不见性人,】 只要不见性的人, 【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 就算你这么精进, 【广学多闻,以为佛法,】 认为这个就是佛法,这真糟糕! 【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 不解佛的平等空性的绝对存在的涅槃性,不了解! 【前佛后佛,只言见性。】 所以我们说:见性成佛。只有见性,他才可以成佛。不见性,拼死命的在那边修,那还是执着之法。 【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 一切法不可得,诸行无常,如果你没有见到平等空性的自性,如果说你已经得到了阿耨菩提,这是大罪人。 像现在很多人都自称为是佛,什么活佛啦,有男的活佛,还有女的活佛,是不是啊?这随随便便都可以命一 个活佛的名词来,这是大罪人。真正修行人不搞这个的啦!所以有的人称我:惠律大师。我马上就跟他修正 一下:我是不大也不小,称法师我就很惭愧了,不要称那个「大师」。哎哟!这个不够资格,是不是啊?不 够资格,马上就跟他修正一下。荣耀也是无常,是不是啊?用这么大的这个皇冠戴上去,会得大头症的。我 是不够资格,别的法师是够资格,我是不够资格。什么大师?称法师就很惭愧了,所以不要搞这个名堂,我 们老老实实的,稳扎稳打的。所以不能乱称自己是得菩提了,这是大罪人。 【十大弟子,阿难多闻中得第一,】 在《楞严经》里面,阿难得多闻第一。 【于佛无识,】 对佛也不认识,为什么?七处征心,都找不到本来的面目嘛! 【只学多闻,】 这就是多闻,经典听了那么多,对本来清净的佛性、如来藏心不了解嘛,是不是啊?《楞严经》讲空如来藏、 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他对这个如来藏完全不了解,是不是啊?所以广学多闻有什么用呢?到最后不 是落入生死,不然是什么呢?所以修行是真正的功夫,不是在文字里面打转的。 【二乘外道皆无识佛,】 都不认识佛,「识数」就是心意屡次地这么想。 【识数修证,堕在因果中。】 哎呀!我要好好修行!识数这个「数」就是一次又一次,识数就是心意,「识」就是心意。识数就是内心里 面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想:我要用功、我要修证......不晓得这一个念头,就堕入生灭的因果法里面。佛是无 修无证的人,是不是?如果你讲的是:我要放下、我要放下。这个也是生灭。连放下那个观念,统统不执着, 就真的放下了。堕在因果中嘛! 【是众生业报,不免生死,】 因为他患了无穷的过患嘛,动一个念头想要去修行,这一念就不对,动一个念头想要精进,这个念头又不对, 是不是?这个统统有执,对立的能所不亡的东西,这个只是世间人。 【远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 谤佛之众生。 【杀却无罪过。】 把他杀掉、除掉他,没有什么罪过的。当然这是指比较重的话,意思就是那一些人没有什么用,你宰掉他也 没有什么关系。当然达摩大师的意思就是这些人是严重到你把他杀死都没有罪过。意思就是说,不懂清净自 性的人,是没有什么用啊。 【经云:】 经典就这么说: 【阐提人不生信心,杀却无罪过。】 这个「欲」划掉,就是前面讲过的,那个「却」字才对,不是这个「欲」。杀却无罪过,这个「欲」是错的, 这个字是打错的,杀却无罪过。 【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 如果有信心,这个人就是佛位的人。 【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他良善,】 「不用」就是不可以,「取次」就是任意。不可以随随便便的诽谤别人,你不见性,你怎么知道是圣是凡、 是对是错、是善是恶?师父已经一再重复的教导诸位,除非你对一件事情彻底的看到、听到,也有所真正的 证据,乃至于说,就是你亲眼看到都不一定准,因为你不见性,你搞不清是对是错的。这里就讲得最透彻,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见性的人,你千万不用取次,也就是不可以任意的诽谤良善之人,多看众生的优点。或者 你随随便便的去诽谤,造这个是非、恩怨, 【自赚无益。】 自赚,这个「赚」就是欺骗,或者是自误,也可以说是耽误的「误」。自误无益,你自己误了自己嘛,你诽 谤别人,你得到什么好处?没有!一点好处都没有,你有什么好处呢?你让别人痛苦,有什么好处?没有什 么好处的。自误,自己欺骗自己,没有什么益处的。 【善恶历然,】 善恶清清楚楚的,善恶自有定夺, 【因果分明。】 用不着你开口,用不着你去攻击、伤害,他自然要负这个因果嘛! 【天堂地狱,只在眼前,】 加四个字:一念之间。天堂地狱,只在眼前一念之间。就是动念这个问题,很重要的!平常你动的善念,自自 然然就往善了,你动了恶念,自然就往恶道去了,这不需要人家把你推进去,你自己就跑去了。 【愚人不信,】 现前一念, 【现堕黑暗地狱中,亦不觉不知,】 为什么呢? 【只缘业重故,】 诸位!这个业重的解释,就是说无明。无明重,也就是执着重,或者是说感性很强、感性很强,没有用理性、 智慧在做事情。只缘业重,我们常常讲说:女人业障很重。为什么?她情执很重,就是业障很重。 【所以不信。譬如无目人,】 为什么不相信呢?因为没有眼睛的人, 【不信道有光明,】 他不相信说有这个光明的佛道,有这个光明之道。 【纵向伊说】 「伊」就是他。就算向他说:我们可以见性成佛。 【亦不信,】 他也不信。 【只缘盲故,凭何辨得日光?】 一个眼睛瞎的人,这么可以了解日光的强弱呢? 【愚人亦复如是。】 一个愚痴的人,也是这样子。 【现今堕畜生杂类,诞在贫穷下贱,】 「诞」就是生,生在贫穷下贱。 【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为什么讲求生不得?生,生得很痛苦,一天烦恼、斗争,无量无边。没办法解决就自杀,跳楼自杀。求死不 得,死也死得很痛苦。求死也不得,贫病交织,想死也死不了。 【虽受是苦,直问著,亦言:我今快乐,】 「直」就是你突然直接的问他说:你现在活得怎么样?我很快乐啊、我很快乐啊! 【不异天堂。】 为什么?无知到极点,不晓得现在的苦,一直说:我很快乐啊! 【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亦不觉不知。】 一切众生都认为他自己现在很快乐,其实是苦得不得了。善知识要救他,他还是不给善知识救度,你有什么 办法呢?所以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他是生在那个地方,他不觉得苦啊。就像厕所的臭虫一样,它每天 在吃这个大便,它不以为臭,如蝇逐臭。我们生在这个地方,自以为乐。所以说在我们出家人看来,结婚这 个是很辛苦的路线,可是有的人,他结婚他很乐的,乐不可支。没有结婚,他还拼命的冲进去呢!结婚以后 孩子一抱,逗着小孩子玩就很高兴,什么含饴弄孙啦,是不是啊?就是这样子,他很快乐。在我们看来,这 很累的啊,这个是很辛苦的啊,他觉得很快乐,没什么。回来的时候,男孩子嘛,回来的时候,很远的就听 人喊:老公!他就觉得:太好了、太好了!他也很远的就说:老婆!我的心肝宝贝!回来就很乐,乐了以后 又吵架,吵架以后,又继续生孩子,生孩子以后又继续上班,回来又吵架,都是这样子啦。两个人吵一吵, 然后一起去吃馆子,感情又恢复了,明天继续上班。吵一吵后来以后,老婆就说:不要生气嘛!好啦!又撒 了一个娇,又没事了。就是这样子,在争执、冲突当中,意见看法不同。所以说:婚姻是一场闹剧,所以我 们觉得那是苦的。所以说角度不一样,我们觉得那个是很辛苦的一条路线,是不是?所以结婚的人,他也 不觉不知,也不知道这个叫做苦。听到佛法他才体会到:实在没有错,真的很痛苦!他才会感觉。 【如斯恶人,只缘业障重故,所以不能发信心者,不自由它也。】 这个「它」改成你我他的「他」。不自由他也,那当然就是他了。 【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 如果我们了解心就是佛,像维摩诘居士一样,入不二法门,那你需要剃除须发吗? 【白衣亦是佛。】 那倒是真的,白衣也是佛。只是现僧相威仪,这是诸佛的标志嘛,现这个僧相威仪。 【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真是一针见血!如果你没有见到本性,你剃除须发,剃除须发就是现僧相,现出家相,也是外道。心不入道, 不悟自性嘛!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 因为淫欲是最难断的,所以举这个例子,就含括了其他的欲望的五欲六尘。因为这个欲望、淫欲心,这个是 世间最难断的一关,所以举这个例子,就包括一切欲望的意思。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呢? 【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 只因为你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也没有什么好罣碍的。 【自尔断除,】 把这个「自尔」划掉,改成 【不假断除,】 就是你不刻意的去断除。你只有见性,你不刻意的断除,它自然就消失了。为什么?因为见性本来就是空寂 的东西。 【亦不乐着,】 也不会喜乐、贪着这个淫欲, 【纵有余习,】 虽然还有一些习性、习气,大家都有嘛,是不是? 【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无 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得,】 有物可得是相,我们讲,本性是在体上去体会,一般众生只见到相,没有见到体,那么我们如果要悟到这个 体的话,一定要彻底了解,没有什么长短、恩怨、寒热,这个统统没有,本来无一物可得嘛! 【只缘执有次色身,】 因为你执着这个色身的话, 【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 那么可见佛的病是示现的。祖师大德的病,都是示现给你看的,因为要示现无常,连诸佛菩萨、祖师大德都 不能免,那我们就会发起精进用功的心。 【若不执,】 如果你能够不执着, 【即一任作为。】 一任作就是,加一个字:作「为」。就一任作为。把笔拿起来,一任作为,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随意自在而无碍,叫做一任作为。你能够随意自在,而能够无碍。 【若于生死中得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 如果你内心还有疑,如果你还要问人:我见不见性啊?见性的人清清楚楚,根本就不需要问人,如果你 需要请祖师大德印证一下,这倒是可以。可以印证一下,以心传心。传什么心?无心可传嘛!传什么法? 无法可传叫做传法嘛,无心可传叫做传心嘛,是不是?你有什么法好传的呢?无一法可得,传什么法? 所以传法者无法可传,说法者无法可说,传心者无心可传,这是正法,是不是?那么你能够传一切法, 那么与圣人就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如果心有疑问,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加两个字,「凡夫」 【凡夫不作最好。】 「作」就是造作淫欲,凡夫不造作淫欲最好, 【作了不免轮回生死。】 但是换一个角度说, 【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 见性就大不相同了,那一切业拘他不得,一切淫欲伤害不了他,何以故?本性没有这些东西。 【问曰:旃陀罗殺生作業,如何得成佛?】 旃陀罗大家都知道,是下贱种,是专门杀猪、杀牛、杀鸡、杀鸭的,以杀生为业,叫做旃陀罗。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他不得。】 加一个「他」字,一切业拘他不得。他见性嘛,没有办法拘他,束缚不了他。他这个色身如何的变化, 他都看到很开了,你怎么可以束缚他?他生死都自在了,你怎么可能束缚他的身心?他也没有烦恼,他 早就知道这个色身是无常空性的东西,你怎么能够束缚他,是不是?他把生死早就豁出去了,你无奈他何! 【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 所以就会 【堕地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 如果不见性,你还是有业障存在。有业存在,你有业的话,你这个轮回就没有办法避免,除非你念佛念到 一心不乱,临命终的时候,能够执持佛号,否则你没办法的。所以师父一直重复的说,有时候净土法门慢慢 的去体会,就会发现不可思议! 【非论杀生命。】 底下加四个字:只论见性。我们在这里,不论杀生这个问题,只讨论你见不见本性。 【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它何。】 如果你见性了,疑心就顿除,就是杀生命也不奈他何。所以诸佛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有时候要杀人的。 【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递传心印。】 因为他是第二十八祖,所以说:自西天二十七祖,因为达摩大师是第二十八祖。总不能说:我是第二十八祖。 「西天」就是印度,从印度二十七代的祖师传来,只是递传心印。递传就是接连相传这个心印,见性这个心印。 【吾今来此土,唯传顿教大乘,即心是佛,】 当下这一颗心就是佛。把这个「持戒」划掉。加两个字:不言「戒」、「施」 【不言戒、施、精进、苦行。】 但言见性,只论见性的问题。意思就是说,你只要见性,持戒、布施、精进、苦行,统统具足! 底下就要注意看了,见性的重要,那是超越一切的。 【乃至入水火,登于剑轮,一食卯斋长坐不卧,】 加两个字「卯斋」,就是日中一食,卯就是子丑寅「卯」,好像柳枝的柳,那个木除掉。就是杨柳枝的柳字的右边, 木部不要,叫做「卯」。「卯斋」就是日中一食的意思。乃至于说「长坐不卧」,就是不睡。 【尽是外道有为法。】 你看!所以师父一直重复的说,有时候我们修了十年,不够善知识一句话,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叫大家要 在一个团体,好好的亲近善知识,有时候我们莽撞,认为:我要了生死,赶快修行!他观念错误,撞了十年, 不够师父一句话。不够祖师大德一个念头。你看,那么厉害,能够入水、入火,登于剑轮不被刺死,乃至 日中一食,长坐不卧不睡觉,尽是外道有为法。你看看!这多可怕!这在世间人来讲,这还得了!长坐不卧, 这众生一看:哇!这是个大修行人!赶快供养了,是不是?赶快赞叹、写传记了。你看!达摩祖师一下子 就全部否认掉。这统统是外道,统统是外道!所以啊,我们心里面不要看到表面上,哎呀!这个人很精进, 拜佛拜整个晚上。乃至于说:这个人禅坐坐几个钟头。如果不见性,尽是外道,不懂得本性,统统外道。 27页(新版第34页第2行) 【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 注意听!「施为」就是举止行为。如果你能够了解这些行住坐卧,这些举动行为,一切的动作,而存在的 一颗灵觉,「灵」就是不可思议,「觉」就是觉性。意思就是你存在一颗不可思议的观照觉性的平等性, 【汝即诸佛心。】 这一颗就是佛的心。也就是说,在你的行住坐卧当中,任何时间、空间的交会点上,都可以降伏,使他契入 绝待的空性,平等的心,你就是佛。不需要打坐,不需要精进,不需要布施,不需要持戒,统统不需要。 简单讲就是能够放得下,那一念的无为,空性的思想就是觉性。所以我们为什么说,要随时保持回光返照, 灵灵觉觉的、清清净净的这一颗本性让它作用。 【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 要不然传什么法呢? 【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 你看!不关文字的。所以成佛不关学问、不关文字的。所以诸位不要有自卑感说:哎呀!我书读得少! 没关系!没读书都没关系啦!放得下、看得开、透得过,你就是佛。一切业拘你不得。凡夫一个字不认识, 那也是佛。所以成佛是不关学问、不关文字相的东西。 【若不识自己灵觉之性,】 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一颗不可思议的觉性, 【假使身破如微尘,】 加五个字:「勇猛精进而」身破如微尘。假使你勇猛精进,而身破如微尘,你拼命的磕头,撞得头破血流, 【觅佛终不得也。】 你怎么找佛,你也找不到啊。你怎么找都找不到!假使你勇猛精进,而身破如微尘,再怎么精进,觅佛终 不可得。你怎么找都找不到。 【佛者亦名法身,】 法身就是无相,你有相,你怎么能够入法身呢? 【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 这个无因果,这个「无」,诸位,要写两个字:「超越」的意思。就是因果束缚不了他,不能讲无因果。 无因果的话,是跟着上面那一句一气呵成。你要讲:无形相,无因果。那糟糕!这个无因果不是拨无因果的, 是超越的意思。 【无筋骨,】 就是没有这个身体, 【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碍,不同外道。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离四大色 身中,】 加四个字:四大色身,「若离此心」,这个「是」划X,改成「此」。 【若离此心,即无能运动。】 离开了这一颗心,你怎么运作呢?「是身」就是这个色身,是无知之物, 【是身无知,】 这个色身 【如草木瓦砾。】 为什么? 【身是无性,】 它是物质现象, 【因何运动。】 因为有心嘛! 【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 加四个字:皆是心动,然后把「皆是动心动用」划掉。「动是心动」全部划掉。划掉十个字。皆是动心动用, 动是心动,全部划掉。改成 【皆是心动,心动用动,】 这是大正藏里面的,皆是动心动用,改成「皆是心动」。动是心动改成「心动用动」。为什么呢?因为一切 动态就是它的作用, 【动即其用。】 那么 【动用外无心,】 你在施为的当下,没有另外一颗心,对不对? 【心外无动。】 离开了这个心,你怎么找这个动呢?是不是?找出这个动态的运作呢?因为有心,你才可以运作嘛!所以 心外也没有一个动作,就是这些行住坐卧。这个「动」就包括一切的造作。 【动不是心,心不是动。】 如果你讲这个动的话,它是有形相的,不是无形相的法身。心就是法身。心不是动,法身也不是你于外在 的行住坐卧当中。说有形相可以找得到的。但是 【动本无心,心本无动。】 你在一切的造作当中,这个「动」解释作:造作就更清楚了。一切的造作,它本来就是无心,为什么? 空性嘛!心本无动,我们的清净法身那里有动呢?是不是?没有动的啦!但是 【动不离心,心不离动。】 意思就是说,这些作用不能离开本体,本体当下不能离开这些作用,所有作用,都是本体的法身,所有的 法身,都可以展现在妙用现前。 【动无心离,心无动离,】 如果动没有了,心就跑掉了。心如果没有,动也就离开了。所以动是心的作用,而用就是心在动。 【动是心用,用是心动。】 在这八个字旁边写四个字:即动即用。即动即用,就是我们所讲的即心即佛。你所有的作用,统统就是在动。 统统是佛的妙用现前, 【动即心用,用即心动。】 也就是说, 【即动即用,不动不用,】 你不动,那就没有用。 【用体本空,】 无论是作用,无论是本体,它都是空性的。把这个句点划掉,改成逗点。 【空本无动,】 空性那里有动呢? 【动用同心,】 你一切的动作、造作,一切的作用,跟这一颗不动的心是一样的。 【心本无动。故经云: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笑而未曾笑,终日闻而未曾闻, 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 为什么?统统会归到本体的无相法身。 【终日住而未曾住。】 终日住就是整天活在这个世间,也没有什么说活不活的问题。行住坐卧统统是。 【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用话没有办法讲的啦,用心不可思议的啦,所以言语道断就是不可议,心行处灭就是不可思。那么两句加 起来,就是不可思议。 【见闻觉知,本自圆寂。】 「圆」就是圆满,本来就是圆满的,本来就是寂灭的。 【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 木人就是与无知的木人没有什么两样的, 【只缘推寻痛痒不可得。】 我们好好的来,「推寻」就是探究,只因为,「只缘」就是只因为,我们来探究那里是痛、是痒,都不可得, 没有实体嘛! 【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 加一个字:诸, 【但不执,即诸业脱。】 这一句讲得太棒了!「但」加一个字:能,但能不执,业的上面加一个字:「诸」业脱。但能不执,即诸业脱。 这一句话就是修行的重心点。只有你一切法不执,业马上摆脱掉。所以我们讲:业障很重,就是你执着很重, 就是因为我们执着很重,我们才讲我们业障很重。底下 【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 如果你不是一个见性的人,你讲经依靠什么?你讲什么经呢?你讲的经都是妄想分别,自我的意识。不但 不能够理清众生的思路,有时候会误导,会用自己的情绪在讲经说法,那糟糕!不见性不能讲经。这是达摩 大师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你看!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就是无凭据、依靠、根本。 【说亦无尽。】 言说也不能穷尽本性,你怎么说,都没有办法穷尽本性。所以「说亦无尽」就是你就是怎么说,都没有办法 把本性讲得很清楚。除了本身自己去体会、去证悟。 【略标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略标」就是约略的标示,什么是邪法,什么是正法,这样子而已,「不及一二」就是也没有佛法的十分之 一、十分之二这么一点点,不及佛法中的一点点,就是这个意思。 【颂曰:】 29页(新版第36页)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讲得太好了!就是看不懂而已。每个字都认识,只不过看不懂而已。要注意作笔记啊, 「心心」底下加一个字,加一个「觅」字,找寻的这个「觅」。心心的旁边写:念念,「觅」就是找,心心 觅心难可寻就是,念念起心动念,要找那一颗本来的心,你是很难找到的,叫做:心心心难可寻,就是心心 觅心难可寻。也就是在念念起心动念的时候,想要找这一颗心,是了不可得的。前面两个「心心」就是念念, 你每一个念头,想去找一个本来的心,你是绝对找不到的,因为这一颗心就在当下。 宽时遍法界,宽,这个心放宽了,大到像法界一样,为什么?它无形相的嘛!窄也不容针,如果说到小的话, 一根针都容不下去。意思就是比针更小了。若论大,比法界更大,是不是啊?遍法界嘛!若论小,一根针都 容不下去,小到极点了。念头那里有形相呢?念头那里有大小?当然比针更小了! 我本求心不求佛,我如果是一个真正修行人,当然要好好的了解这颗心,不要去求佛。求心,求自己的心性, 你求外面的佛干什么? 了知三界空无物。了解这个三界本来就没有一物的,这个都是幻境,幻相出来的。 若欲求佛但求心,如果你想要求佛,你不如求自己的心性。 只这心这心是佛。意思就是当下这个心,这个求佛的心,就是佛性的妙用现前。只这心就是求的心,这心当 下就是佛!只这心就是你有求佛的心,你有求佛的这个心,这个心当下的佛性,就是妙用现前。这心就是佛。 只这求佛的心,这个心就是佛,不要求! 我本求心心自持,我本求心,一般的众生,如果我用一颗求的心,那么就会变成心自持,「心自持」这个有 两种解释:心自持这个「持」就是存在,意思就是说,如果我本来想要去求一颗心,但是这一颗心并不需要 你求,因为心本来就存在。这个本心本来就存在。心自持就是心本来就存在,你求什么东西呢?我本求心, 但是心自持,这个心本来就存在,不可以将心求心,不可以将佛觅佛,也不可以把这个心再找自己的心。 也不可以把佛心去找外面的佛。不可以!所以说:我本求心心自持。就是如果我用一颗求佛的心去求,就不 对了。因为心自持就是心本来存在。但是这个「持」字,也可以解释说:增加,心就增加了一颗心。我本求 心,这个心就自动的增加了一颗心。那么就是将心找心,就不对!我本求心心自持,这两种解释都可以。我 本求心心自持,我如果用一颗求的心那是不对的,因为心本来就存在,不需要你去求,这个解释也正确。 求心不得待心知,这个「知」就是悟,你这个求心,这个求佛的心,是了不可得的,你要等待这个本心,这 个心就是本心,要等待本心去知,「知」就是悟,悟到能所双亡,这个「知」就是觉悟的意思。那么求心不 得待心知,你求心,那是绝对不可得的,你一定要等到怎么样?显现你得本心,自然知道能所双亡,不需要 求。没有来,没有去,没有得,没有失, 佛性不从心外得,佛性绝对是心外找不到的。 心生便是罪生时,这个心,把笔拿起来,是求佛的心,心生,你求佛的心生起来,便是罪生时,就是禅宗讲 的:动念即乖。动一个念头去求佛,那就错误!所以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一切都要靠自己。心生便 是罪生时,你动念,你就会开始造业了。为什么?你有所求嘛,能所不断嘛!简单讲,佛法就是讲不二,讲 这个空性,绝待的空性,讲平等、讲没有能所。如果你了解这一层,一切法统统自在!所以心生便是罪生时, 你动一个念头,你的罪就开始了,就是动念即乖。意思就是,要常常观照我们这一颗心,令心无所住,不思 善,不思恶,没有是非,一切平等,绝对绝对的平等,不要去攻击、去伤害任何一个众生。 【偈曰:吾本来此土。】 我本来就是要来到中国这块土地, 【传法救迷情。】 我要传这个佛的见性法,救度一切众生。 【一华开五叶。】 五叶就是禅宗分成五个支派、支脉,达摩大师他当然有这个预言,一华开五叶,「一华」就是他,开五叶就是 禅宗将来会开展,变成五个宗派,什么曹洞宗、沩仰宗、临济宗等等。 【结果自然成。】 这个是很自然的,就成为这样子的趋势。结果自然成就是说,你修见性法,当然就一定成佛。每一个人按照 达摩大师开示的,那当然就是自然成。你不管是怎么样,是那一宗,禅宗的五个宗,那统统就可以见性成佛。 所以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然每一个人到最后就是见性成佛。自然成,没有疑问的,所以这个心法是 这样子的。 【达摩大师《血脉论》终。】 好了!我们下个钟头,现在四十五分了,四十四分,接《达摩悟性论》。休息一下。 接下去我们来谈达摩大师的《悟性论》,诸位翻开31页(新版第38页), 【达摩大师悟性论】 就是觉悟到自性这个东西,渝州就是四川省。 【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夫道者,】 什么是道呢?我们称为:修道,那什么是道? 【以寂灭为体。】 加两个字:本性,以本性寂灭为体。我们的本性是寂灭的。什么叫寂灭?他没有对立、没有仇恨、没有贪嗔痴, 他没有一切相,他什么都放得下,心安住在最静之处,就是如如不动,没有烦恼。在那一种清凉、解脱,跟自 在的空性的无为法里面。所以说以本性寂灭为体性。 【修者,】 注意看! 【以离相为宗。】 这很重要!如果你想要修行,修行人必须以离相,就是离开一切相的执着。因为相都是缘起,不是实在的东西。 如果你不能离相,你谈不上修行,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在这个对立法,千差万别的事相上,缘起法里面,拼 命的想要修行,那不可能!为什么?心浮动、躁动、争夺、争执,看到了就执为自己的,占为己有,贪嗔痴断 不了,不离相,每办法断烦恼。所以以离相为宗。「宗」就是最重要的,「宗」就是要,法要叫做宗。以离相 为最重要的法要。 【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这个「灭」的旁边写个字:叫做「离」的意思。这个灭不是除,这个「灭」字,是叫你不要执着的意思,离的 意思,离诸相故。这个文字,不能用单刀直入的看,要懂得它的含意是什么。如果你讲灭,灭就灭掉嘛,就是 除掉嘛,那完了!他说:寂灭是菩提,那么除诸相故,那就完了!就连这个相都把它破除掉,那以为是说, 把这个相用一种执着,再把它突破,那就错误。「灭」就是离的意思。 【佛者觉也,】 佛是什么?他是觉悟的人。 【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 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知」就是所以。所以我们知道,凡所有的相,这些相是无相之相,无相的旁边写 :空性。是建立在空性的思想上的相,而不是真正的有相,要这样子解释才正确。是知有相,是空性建立的有 相,而对这个有相,必须去透视它,由透过空性去透视它,那就知道,这个是无实性的东西。所以我们知道这 些有相,是建立在空性的无相的这个有相,而不是真的有一个相。这个无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就是 唯可以般若智知。不能用眼睛去看,只有用大智慧去透视它。 【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 生什么信心呢?生一念信心,底下加八个字:常自寂灭,本来清净。 【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 那么这个人就发了大乘的心,一下子就可以超越三界。 【三界者:贪嗔痴是。】 这贪嗔痴,这样讲不是很清楚,如果加三个字就更清楚了。什么叫三界?就是贪界、嗔恨界、愚痴的界。只要 你贪着,这就是三界内的束缚。嗔恨,只要是嗔,包括嫉妒、恨、不满、讨厌,统统嗔!痴,不明事理,属于 痴界。贪、嗔、痴就是三界。这三界也可以解释作六道轮回,但是六道轮回的构成,就是贪、嗔、痴这三界。 但是如果你能够 【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 「据」就是根据。这只是根据众生的角度,才说有贪嗔痴。诸佛菩萨根本没有这个。为什么有贪嗔痴?不了解 缘起性空的道理。当然对境界上迷了,被境界所转了,起贪、嗔、痴了。这些贪,贪无实性,嗔,嗔也无实性 啊,痴,痴也无实性啊,因为起心动念弄错了,不能展现佛陀的寂静法,展现慈悲喜舍法。所以他展现出来的, 是业力、错觉、妄执的一种贪嗔痴。但是这个贪嗔痴也是缘起。为什么?没有实性啊。只是根据众生的角度, 才说有贪嗔痴。 【若能返照,】 返照什么?自心本来清净,常自寂灭,无一切相可得。我们 【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 如果我们能够回光返照,我们自心本来就是清净,我们了解空性常自寂灭,永远的性空,没有一切相可得, 那么了了见性,那么贪嗔痴性当下,它就是佛性。 【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也就是烦恼即菩提,烦恼,它当下就是菩提。 【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 一切诸佛从无量劫以来,统统是在三毒、烦恼法里面,怎么样? 【长养于白法,】 白法就是佛道,就是清净法,就是戒定慧。三毒就是指凡夫,他是在凡夫,常常在凡夫的烦恼的贪嗔痴里面 修行。所以师父一直重复说:有境界才叫做修行嘛。你一个人跑到深山里面,没有境界可以磨练,也许你自己 觉得很有修行,但是没有机会考验。为什么?你不了解你的境界到那里,是不是?要来红尘俗世里面、团体 里面,磨练磨练看看你有没有工夫。在团体里面,你能够得洒脱自在,这真的有工夫!要是深山里面,自己 一人没有人看到,你有修没有修,你自己不晓得,见不见性,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没有境界嘛!所以 要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也就是不要离开这个烦恼去找菩提, 【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 什么是大乘、最上乘呢? 【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 这个「乘」就是从此岸到彼岸。也没有什么此岸到彼岸这个观念的乘字,是不是?所行之处,无所不乘,那 一个都要超越,无所不超越,也没有所谓的超越。这个「乘」如果直接解释作超越,语意更清楚。菩萨所行之 处,无所不超越,什么统统束缚不了他。也无所超越,因为本来就空,你超越那里?在相上来讲,就无所不 乘,在体里面讲,就无所乘。所以无所不乘,是站在相上说,站在事相上里面来讲。那么有所乘,是站在体 里面来讲,空性的理体里面来说的。 【终日乘未尝乘,】 每天在讲超越,也没有所谓超越。 【此为佛乘。】 这就是佛真正的佛乘。 【经云:无乘为佛乘也。】 没有什么乘不乘,这个就是佛乘,是不是? 【若人知六根不实,】 眼、耳、鼻、舌、身、意不实, 【五蕴假名,】 本来就空, 【遍体求之,必无定处,】 你拼命的去找,找它的实性,一定没有定处。 【当知此人解佛语。】 就了解这个人,因为他了解缘起性空。六根,缘起性空。五蕴缘起性空。你怎么找,也找不出什么东西啊。 我们看到今天的死人,这以前就死了,留下什么?什么都没有啊,到最后都腐烂掉了,是不是?当知此人解 佛语,了解佛语。 【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 五蕴窟宅就是这个色身,就是我们修禅的地方。你要那里找道场?你现在这个身心就本来具足,你那里找道场? 现在当下这一念悟,就是道场。五蕴窟宅名禅院,你说你那里去修禅呢?若是说,我找一个静的地方,那叫 方便,不叫修禅。禅是悟啊,解脱的东西,是不是?五蕴窟宅名禅院,当下这个色身,就是修禅最好的地方。 【内照开解,】 就是只有你「内」就是心,回光返照,「开解」就是,把笔拿起来,照见五蕴皆空。只有你有这个功夫,照 见五蕴皆空,就是开解。照见五蕴皆空, 【即大乘门,可不明哉。】 怎么可以不明了呢? 【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 把笔拿起来,不忆这个「忆」就是思维、执着的意思。就是妄执。你只有不妄执一切法,虚妄的执着一切法, 这个就是定,这个就是禅定。乃名为禅定。 【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 如果你了解一切法不可以执着,那里都是道场。你去那里找,找来找去,那里都是道场。 【知心是空,名为见佛。】 世间人妙性本空,没有一法可得,所以知心本来就是空。名为见佛,这就真正的见到佛了。一切法都是空性。 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只有在作用时,可以显现出来。要论本体,无法可得,没有长短、来去之相,那就 是佛。 【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 无心就是无所住,就是无住生心。无心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简单化。无心不是没有心。诸佛统统是以无所 住而生其心。 【不见于心,】 加五个字:不见于心「之生灭垢净」 【名为见佛。】 不见于心「之生灭垢净」名为见佛。没有看到这个心的刹那生灭,也没有所谓的垢净,这个就是真的见到佛。 简单讲就是离两边。 【舍身不恡,】 这个「身」划X,改成「心」。舍心不恡, [名大布施。] 就是我们这颗布施的心,一点都不吝惜。身心,一切的外财、内财,包括法,全部都放下、布施出去,这名 大布施。 【离诸动定,】 「定」就是静。离开一切的动跟静,这么样? 【名大坐禅。】 也没有所谓的动,动本身就是定。动本身就是不动。也没有所谓的定,定是对动讲的,动是对定讲的。所以 离诸所谓的两边。动,缘起性空,定,当下也是空性。这个无所住的心,就是大坐禅。 【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 他认为有法可修嘛,哎呀!这个动很辛苦,一切万法都是苦的。小乘赶快要入定,所以他们要打坐、要参禅、 持戒,拼命的修,落入因果法里面,所以叫做小乘。落入因果法里面,没有办法修这个非因非果的大乘超越 法,直入佛乘。没有办法! 【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 「出」就是超。谓就是超越凡夫,以及小乘的坐禅,这个是真正的大坐禅。意思就是如如不动叫做大坐禅。 【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 「求」划X,然后写个「离」。一切诸相不离自解,「自解」就是自然解脱。「自」就是自然。「解」就是 解脱。意思就是,若作此会者,如果你了解心性本来无所住心,本来一切没有来去、生灭、垢净相,切诸相 不离。你不需要跑得远远的,自然解脱。见一切相,离一切执着,自然解脱。 【一切诸病不治自差,】 「差」就是病好了。一切这些病,不要去治疗它,它自然就好了。 【此皆大禅定力。凡将心求法者为迷,】 只有拿这一颗心要去求法,这个就是迷。 33页(新版第40页第6行) 【不将心求法者为悟。】 不要拿这一颗心去求法,这个就是悟。 【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 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悟时无此岸。】 悟时,这个「若」划X,悟时无此岸。我们解释一下,你如果能够不着文字,就是解脱。那文字就包括语言, 这里就包括音声、语言。人家骂你,解脱。诽谤你,解脱。赞叹你,也解脱。恭贺你、恭维你,也解脱。我们 不是像凡夫,恭维你、赞叹你,哎呀!今天地心没引力了,飘飘然,往上浮起来了。哎呀,某某人你很漂亮啊, 你是怎么样好,地心没引力了,忘记了,达到忘我,被赞叹得已经昏了,冲昏了头了,是不是啊?这不解脱, 没办法解脱,是不是?今天人家攻击你、伤害你,用尖锐得语言,哎呀!伤心得很委屈,是不是?掉眼泪啊、 痛苦,这个统统没有解脱。不著文字相,文字就包括我们的语言相、音声等等,统统包括在内。就不著文字, 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我们常常讲:护法、护法,护什么法啊?拿钱叫做护法啊?弄错了!拿钱护法是 方便说,是不是?我们护法委员会,其实护法不是这样,你不染六尘,是真正护持佛的正法。出离生死,真的 名出家,不是剃个光头叫做出家,是不是啊?不受后有名得道,你断除了三界的这些见思惑、这些烦恼,这是 真正的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你不分别妄想、不执着,这个就是涅槃。也不处无明,为大智慧,你不要执着 在这个无明坑道里面,这个就是有智慧的人。所以没有烦恼处,名般涅槃,这个「般」就是入的意思。你没有 烦恼,你就入涅槃。无烦恼处,名入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无心相处就是一切相都不为他所执着,叫做 无心相。我们今天就是想相为尘嘛,《楞严经》里面讲的:想相为尘,我们看到一切相,然后晚上就一直想, 看到这个人,譬如说你爱这个人、执着这个人,是不是?这个是美女啊、是怎么样,或者是俊男,就一直观想 这个相,其实他的相是四大皆空,五蕴无我,这是我们只知道相,不知道本体。所以说禅宗就讲:凡夫见现象 界,悟道的人见本体界。凡夫是见到现象的无量的差别,无量的分别跟执着。那圣人呢?他见到本体界,见到 空性的本体界,见一切相,当下就空,没有什么好执着的,也没有什么好迷恋的,也没有什么好累赘的,就是 这个样子,随一切因缘过,怎么来怎么过,怎么来怎么接受。迷时有此岸,这个「若」划掉。悟时就没有此岸 了。 【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 「此」就是此岸。此岸就是生灭相,五欲六尘相,是不是?凡夫一向住此,就是执着在这个生灭相里面,无常, 不了解生死这个无常相。 【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 绝对不去动一个念头,执着这个错误的虚妄之相。 【亦不住彼,】 也不会执着涅槃相,「彼」就是涅槃相。不住此就是生死相,生死无常相、生灭相,「彼」就是不生不灭相, 也不执着于生灭,也不执着于不生不灭。如果执着于不生不灭,又化作生灭,犯有无穷的过患。 【故能离于此彼岸也。】 「此」就是生死,「彼」就是涅槃。如果能够离开这个生死以及涅槃, 【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 如果你把这个:「彼岸」就是菩提涅槃,就看作是,菩提涅槃不同于生死烦恼的此岸,那么这个人的心已经 没有禅定了。意思就是远离生死烦恼,你不可能达到菩提涅槃。意思就是,如果你认为,有个彼岸的菩提涅槃, 有个此岸的生死烦恼,划分的很远、很离,就是二分法,是不是?不是不二法,是二分法。那么这个人就没有 禅定。 【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 「异」就是二嘛。不一:不能说一,也不能说二啊。不能说相同,也不能说不同。 【只隔具迷悟耳。】 只隔其,不是「具」,具划X,这个字打错。只隔其迷悟耳。 【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 在平等法当中,不见凡夫不同于圣人。 【经云:】 绝对空性里面的 【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 因为没有凡圣啊。 【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 「行」就是悟入,才能够悟入,是不是?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就是指一般世间的圣,不是出世间的圣, 这个要弄清楚。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那么什么是平等法呢?只有大菩萨跟诸佛如来,才可以 悟入,不是一般的圣人,这个是大圣人才有办法。 【若见生异于死,】 就是二分法, 【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 翻过来34页(新版第41页倒数第2行) 【不见烦恼异于涅槃,】 烦恼当体即空,就是涅槃。 【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故。】 所以我们一切众生,都有一个共通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性空。 【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 被这个涅槃所困,「滞」就是困。把他困得死死的。哎呀!生死六道可怕啊,我要赶快解脱,我修这个因, 得到了这个涅槃的果。哎呀!可怕!就被这个烦恼坑里面困住了! 【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 【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 什么叫空心呢?加两个字:空「性之」心。心就是作用。在空性的平等法里面的那一颗心,就是涅槃。 【诸佛入涅槃者,为在无妄想处。】 诸佛怎么能够入涅槃呢?他没有妄想,没有妄想就是没有颠倒,他很清楚的。处于世间,行一切世间,他很 清楚的透视这个世间、人生跟宇宙。 【菩萨入道场者,】 什么叫做入道场?那里是真正的道场?没有烦恼处,就是真道场。 【即是无烦恼处。】 如果你去住山,住得很烦恼,那边不是道场。如果你来住城市,城市住得很解脱,城市就是道场,那里都是 道场,那里都不是道场。 【空闲处者,】 什么叫做空闲处?我们一般就是找一个没有人到的地方,叫做空闲处,错了!没有贪嗔痴,就是空闲处, 【即是无贪嗔痴也。】 没有贪嗔痴动念,就是空闲的地方、最清净的地方。 【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 【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凡言一法者:】 不是一法,这个「法」划X,这一本的字打错打得很多。凡言一心者,什么叫心呢?就是如如不动,就如同什 么,「似」就是如同。 【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 要这样子统统不动念,简单讲,就是觅心终不可得。 【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 也就知道自家之心, 【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 这个「家」划X,改成寂灭的「寂」。即知自寂之心亦是非有,这一颗空性的心,也是没有的。 【亦是非无。】 不能讲没有,也不能讲有。非有,也不能说有,非无,就是不能说无。为什么? 【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 一直要把心的妄想灭掉, 【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 他就随缘性空,就这样子。 【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 【是知此心学法,】 「此」划X,改成「将」。是知将心学法,就是向外求法,拿这一颗心,去向外要求一个法, 【则心法俱迷;】 法不能用求的,不能向外求。它要回光返照,用悟的。是知将心学法,则心法俱迷,因为向外求法嘛。 【不将心学法,则心法俱悟。】 把这个「此」划X,改成「将」,将军的将。不将心学法,如果你不拿这一颗心向外求,向内回光返照,就悟, 心跟法就同时俱悟。 【凡迷者:迷于悟,】 为什么会迷呢?因为没有悟,所以迷于悟。什么叫做觉悟呢?那一种情形是悟? 【悟者:悟于迷。】 在迷中觉悟,叫做悟于迷。 【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 真正超越的人, 【无有迷悟,】 如果你执着一个悟,那还是迷,所以迷跟悟都是观念。自内证、证悟的功夫,没有这些概念的东西。那是实 证的东西,迷跟悟是个概念。真正悟的人,连那个悟都要放下。譬如说:我悟了、我悟了!是不是?只是你说 悟了,但是真正悟的人,虽然有言词,他是真的悟,是不是?意思就是,真正悟的人,没有迷的观念,更没有 悟的观念。因为一切法平等平等。 【始名正解、正见。色不自色,】 意思就是色不能显出色,譬如说我慧律法师,不能显示说我自己是慧律法师,一定要有别人来陪衬啊。我是 男孩子,一定要有女孩子,才讲我是男人、她是女人嘛!色没有办法显出自己是色,要必须由心来衬托说: 这是心,精神叫做心,物质叫做色。简单讲,物质由精神来衬托,精神由物质来衬托。色法由心法来衬托, 心法由色法来衬托。所以色不自色,就是色法不能显示自己是色法,必须由心法来显示色法。 【由心故色;心不自心,】 心法也不能显示说:这是心法,必须由物质的形相,来显示说,那是无形相的心, 【由色故心;】 所以如果你能够加个字就更清楚,色不自「显」色,由心故「显」色。心不自「显」心,由色故「显」心。 显这个心法。是知心色两相俱有,加一个「有」字,有没有的「有」。 【是知心色两相俱有生灭。】 俱有生灭,统统有生灭。 【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 看到一切十方,十方就是相,见满一切十方,统统未曾有见。不曾经有凡夫的执着之见。为什么?圣人的见就 无见嘛!所以说,虽然看一切相,但是不曾经动过一个念头的执着。这个叫做,见满十方,而未曾有见。 【何以故?无所见故,】 佛性、法性、心性里面,没有任何可以见的,叫做无所见故。那么 【见无见故,见非见故。】 这意思就是,见无见故就是,因为这个「见」就是用、作用,当下就是佛本体的无所见。意思就是,见无见故 因为见到无所见的空性,怎么样?见非见就是真见,不是世俗执着之见,叫做见非见故。这不容易了解,见无 见故,见非见故,意思就是说,见到了无所见的佛性,那么这个真见,绝对不是世俗之见、执着分别心的见。 【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 这才叫做真正的见。 【心境相对,见生于中,】 我们世间人,就是以一个心,一个内在的心,外在的境,这样一相对起来,怎么样?见就生于中。见就在中间 跑出来了,就是分别、执着了。 【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 那么也就是说,外息诸缘,这个「境」在旁边写四个字:外息诸缘,底下一个括号,叫做「外离相」。那么心 呢?内心无喘,「喘」就是气喘的喘。就是内离念,内心无喘。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外息诸缘,就是境界本 不可得,外离相。内心无喘,就是离这个分别心的念头,那么境心俱净。 【乃名为真见。】 内在里面不妄想、不执着,外面临一切境界,了解性空,透得过去,那么我们就没事了,这一出戏就演完了, 就OK了!我们就是不肯,拼命的妄想、执着,拼命的认境为真,那当然不能了生死嘛! 【作此解时,乃名正见。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 见也是空性,不见也是空性,统统不能见,俱不见。见就是凡夫之解,不见就是圣人之解,凡圣统统要放下, 无论是凡夫的见,无论是圣人的不见,统统要放下,统统不见。这个叫做真见。 【解与不解,俱不解故。】 「解」就是世俗之解,世间人所谓的解,不解就是悟道的人的那个不解,统统要放下,俱不解。为什么?平等 不二嘛,不解就是平等不二嘛! 【无见之见,乃名真见;】 无见之见,注意听!从本体平等的绝待性空,展现的那个见,这是真正的佛见。也就是说,用一颗无所住的心, 去造作一切世间的法,统统是真见。用一颗清净的本体,绝对空性的这个平等性,去造作一切的法,统统是 佛见。 【无解之解,乃名大解。】 这个「大」划掉。乃名真解。 【夫正见者: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 把笔拿起来,非直,「直」就是同于只有的「只」。不是只有见到于世俗之见、生灭之见,也乃见到于出世间 的不见。意思就是说,这个真正一个正见的人,不只是见到生灭的世俗之见,为什么?世俗之见,见到世俗之 见当体即空,也见到于出世法的不见。因为出世法的不见,是不分别、不执着的不见。那么见跟不见是相对的, 是不是? 【真解者:非直解于解,】 不是只有解于这个解, 【亦乃解于无解。】 解跟无解,这是对立的。 【凡有所解,皆名不解;】 凡有所解,意思就是说,凡有所悟,执着这个悟,那还是不悟,所以皆名不解。 【无所解者,始名真解;】 这个「正」划X,加真假的「真」。 【解与不解,俱非解也。】 俱非实体之解。解跟不解并没有实体,意思就是空,解什么?如果你执着一个解,或者执着一个不解,统统不 对,凡有所对立,统统不是正见。 【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 什么叫不舍?不舍就是执着嘛!执着说:我很大、我有智慧。这是大愚痴的人。不舍智慧就是执着:我很有智 慧。常常说:我很有智慧。名大愚痴的人。 【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 如果能够知道,以这个心,当下就是空。若解跟不解,统统是真的。意思就是用本性来彻底的处理这些相,那 么解跟不解都是真的。简单讲就是悟道的人,无论解跟不解,见跟不见,都是真见。凡夫无论见、无论不见, 统统是妄见。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自性平等空性的真功夫。他见,就执着,他不见,他以为是什么都无所见, 是不是?他还是以凡夫的不见的观念,去支持他、去引导他。 【以心为有,】 有就是着相、执着。 【解与不解俱是妄。】 你看!讲得多好!诸位,这两句话就是对衬句。要注意!再听一遍,以心为空,底下,相对就是以心为有,以 心为空就是见性得人。如果你知道这个当下的心就是空性,就是见性的人。不管你解跟不解,统统是真。问题 是见性的问题,就是悟啊!如果以心为有解,如果认为:我很有功夫。就是着相而求,解跟不解,统统是妄。 【若解时法逐人,】 如果解的时候,法就跟着你走,就是拥有法。解就是悟,如果你悟到的时候,你随手拈来,这个法就跟着这个 人走。这个「解」当作悟。如果你旁边加一个括弧,一个「悟」字,那更容易了解。如果一个开悟的人,一切 法都跟着他。 【若不解时】 不开悟的时候, 【人逐法。】 拼命的追。 【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 如果这个法跟着我们走,那么一切的非法,悟到非法当下就是空,它就成为我们自性清净的法。再讲一遍, 如果这个法能够跟随着我们,就是悟道的人,这个法跟着我们走。那么一切的非法,统统是自性展现的空性。 也是法。如果一个人不悟道,他拼命的追这个法, 【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 加一个字:这个法就是「正」法。这个正法就变成非法。就离这个佛讲的法太远了。正法就成为非正法了。 如果一个人,底下 【若人逐于法,】 一个人拼命的追求这个法, 【则法皆妄;】 我们本自具足有法,你追什么呢? 【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 如果这个法跟随着我们人,悟道的人,法就跟着我们,法就是真。所以听开悟的人讲话,他随手拈来都是真法。 见性的人、大彻悟的人讲、祖师大德讲出来的,统统是真法。 【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 也不拿这个心去求法, 【亦不将法求心,】 为什么?法怎么能求于心呢?是不是啊?法待心悟嘛!法怎么可以求于心? 【亦不将心求心,】 也不将心求心,,就是将佛觅佛,是不是啊? 【亦不将法求法。】 那里求法?拥有法还求什么法呢? 37页(新版第45页第7行) 【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 心跟法同时空。 【心法两寂,】 心就是于诸境上心不染,叫做无念。那么法就是外离一切相,名叫做无相。所以说:「心」就是无念,「法」 就是无相。诸位要做一个笔记,心法两寂,这个要做一个笔记,第一个「心」字,于诸境上心不染,叫做无念。 在一切境界上,心不染着就是无念。这个就是真的心。法就是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这个就是拥有法。执着 法就失去法,执着心就失去心。无念的心就拥有心,离相的、无相的法,就拥有法。心法两寂, 【故常为在定。】 所以《坛经》里面讲: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看到这个境界,就起心动念、 就乱了。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看到一切境界,心不动念,这是真正的定。不要刻意的修,不要刻意 的去压抑,不需要!三十八分了,我看明天再谈,明天不行,明天休息。好了!我看我们下个礼拜再来。法是 很重要的,心法是很重要的!好了,我们下个礼拜再来。明天共修,请大家不要缺席,好不好?明天共修,请 大家不要缺席。 37页 (新版第45页) 第一行倒数第三个字,(倒数第3行第5个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第37页,第一行倒数第三个字, 【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 这个「众生心生」加两个字的话更清楚,众生的烦恼心一生起来,则佛法的「真理」就灭掉了。也就是说,如 果你用烦恼的心,你就见不到佛法的真理。那么底下说,众生的心如果灭,意思就是众生的烦恼心如果灭了、 没有了,则佛法的真理,它就会显现出来。 【心生则真法灭,】 这个「心生」是指妄心。我们妄心生出来的话,那么这个真法,就是空性法、实相的法就没有了。 【心灭则真法生。】 妄心如果灭掉了,也就是见缘起当体即空性,没有分别、执着,不颠倒,也能够克制、掌握自己的习气令尽, 那么这个妄心就没有作用。妄心灭,那么这个真法就生出来。简单讲,就是迷跟悟而已,悟了,没有问题,迷 了就什么事情都有。 【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 这个「相属」就是相连。为什么说: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呢?这是指站在空性的角度说,不是站在缘起的角度 说。站在缘起的角度说,一切法都有互相关系。他在这里讲: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说在时间,过去不是现在, 现在不是未来,因为当体即空。东边不是西边,西边也不是东边,这是站在相。但是如果说,东边也是西边, 西边也是南边,南边也是北边,为什么?平等空性。所以不相属,南边不属于东边,东边不属于北边,在事相来 讲,它因为有角度、立场的不同,所以它有相属的这个关系性。但是站在空性的角度,每一个时间跟空间,它当 体即空,谁也不属于谁的,为什么?不相属,它就是平等法。不相属就是平等,我不属于你,你不属于我,大家 都是空性的。没有说,这边的空属于那边的空,所以说: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不相属就是空性。你悟到空性 的人, 【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 但是也不离一切法,所以说,知道心不属于一切法,就是说他不着,「不属」就是不着一切法。但是心其实跟法 是一体的啦,心即是法,法就是一切心,一切心就是一切法,这是站在「有」的角度说。所以说:知心不属一 切法。也就是说,这个心不会受到一切法的影响,那一切法当然就是外在的存在的东西,乃至于内在的这些意识 形态,或者是观念、文字、语言等等,当然心不属于一切法,也就是迥脱根尘的意思,那当然就是空性了,所以 【此人常在道场。】 所以我们要找道场、找道场,你找哪里的道场?哪一个道场,是我们真正的道场?一颗无所住的心,就是真正的 道场。 【迷时有罪,解时无罪。】 迷的时候当然会有罪,他会造作嘛!迷的时候,譬如说我们恨一个人,如果一个人势单力薄的话,他会想要拉拢 其他的人,那其他的人如果内在里面,以前就是是非心很强的人,他看到人家来跟他讲这个这个...... 他发现对方很委屈,他不晓得,他在恨某一个人,所以在拉拢他,他变成只是人家仇视、斗争的一个工具而已。 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要听是非,一个人要活得有智慧、有尊严,不要随随便便受到人家影响,也许他来跟我们讲, 他好像很委屈,但是他讲得让你感动,你支持他,你也一样落入这个对立的,他来讲给我们听,我们又仇视另外 一个人,你没有让对方讲话的余地,这并不客观。所以我们迷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落入对立,对立到后来就 变成孤立,人家两个人在斗争,本来就不关我们的事情,而我们随便的听信片面之词,变成一种连锁,那连锁以 后,我们变成一种好像是牺牲品了,所以说这个迷的时候,随时会起贪嗔痴,又没有理性去判断一件事情的正确 性,那就很糟糕!所以说迷时有罪,解的时候他当然就无罪。这个「解」就是要悟,悟的人,一个真正大彻悟的 人,他怎么会落入这个对立呢?一切是非到他的身上就停止了,不思善、不思恶的,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影响他, 所以他就解脱了。你要过什么日子,就看你的心能不能契入空性的道理、平等的思想。 【何以故?罪性空故。】 这根本就没有所谓罪性,因为这个罪也是缘起的东西,罪性本空,是不是?只要你悟的话,就没有这个东西。 【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 这个要冷静一下,如果迷的时候,无罪见罪,这要加两个字,无罪的中间,加一个「造」字,造作的造,这个罪 跟见的中间,加一个「亦」字,亦就是说,你也怎么样、我也怎么样,你亦如是、我亦如是。所以说这个加两个 字以后,就很清楚了。无造罪亦见罪,无造罪就是说,这个人在迷的时候,他不造罪,他也是罪,为什么?他 愚痴嘛!譬如说,这个人他没有杀人、放火,他也造罪,为什么?他内在里面烦恼嘛,他疑心疑鬼嘛,他贪嗔痴 不断嘛,当然迷的时候,他就是没有去造恶,他还是罪恶,为什么?他愚痴嘛!愣头愣脑的,分不清好坏,人若 呆,看长相就明白,听别人一讲,就被牵着鼻子走,对不对?就是这样子。说:哎呀!这个人他没有杀人、放火, 也不抢劫银行,也不强暴妇女,就是一个人呆呆坐在那边,他也有罪,为什么?他的烦恼一直出来嘛,烦恼如涌 泉嘛!是不是?无明嘛,一直出来......他起心动念,他都是一种没有智慧的思想,然后转变成观念,观念化作 一种实境,那就拼命的执着,根尘相照、相见的时候,那罪过就一直生出来。就算是没有根尘相对,他坐在那个 地方,他也烦恼,他还是烦恼,为什么?他无明嘛!所以说,无罪见罪,就是他虽没有造作罪恶,但是他迷的时 候,因为无明为主导,所以还是罪恶。那么若解时,即罪非罪,这个即加一个字,即的底下加一个「造」,「解」 就是悟。解时就是悟解了。如果一个大悟的人,如果你了解了人生宇宙本来就是空性的,那当然这个解的时候, 他剩下的就是示现了,再来就是示现了,为什么?他解了,他绝对不会去造恶,就算他无心之过,也不会影响到 他的生死。所以说即罪非罪,就是就算他去造罪的话,他也非罪,为什么?他开悟,我指的是证悟哦,他当然不 会去造,就算造了,不影响的。譬如说佛在世的时候,很多的在家居士,他都有结婚嘛,那么在这个人类的欲望 上,男女淫欲是不好断的。那么在我们佛法的角度说,就算结婚,好像也不好,可是他结婚他不影响,好像说, 他造了淫欲的罪恶,但是如果他真正的悟道,当然悟道的人没有什么问题,虽然是说,好像是有着牵制的力量。 但是他大悟的人,他根本有跟无都差不多,没有什么问题,没有什么挂碍,所以说:即造罪非造罪。我们再举 一个,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杀人,当然杀人宰掉你,他即造罪非罪,你影响不了他,他生死自在了, 生死自如了,影响不了他的。所以说这个即罪非罪,其实这一句话是方便说,真正一个悟道的人,他不会这样子 的。简单讲,这两句是在强调悟的可贵性,那个大悟人的可贵之性。所以说迷的时候,这一句话是究竟意,无 罪也是见罪,真的就是如此,因为无明为主导嘛!若悟的时候,即罪非罪,这是方便说,真正一个悟的人,他不 会去造业的。 【何以故?罪无处所故。】 处所是我们时空建立的一个副产品,所以罪无处所。 【经云:诸法无性,】 无性就是没有实性,一切法没有实在的性,为什么?一切法都是无常,无常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生灭,生灭就是 因果,注意听哦!无常、生灭、因果、缘起,这个都是指同样一件事情,因为缘起,所以它无常,因为缘起,所以 它有因果,是不是?所以说,我们要了解这个诸法无性,就是没有永恒性,一切法没有永恒性。那么一切法没有 永恒性,我们当然就不要去执着它。 【真用莫疑,】 「真」就是真性,「用」就是妙用。那么诸法既然无性,就是空性喽,诸法一切皆空,那么由空性的平等、绝对的 平等,空性的智慧展现出来的真性妙用,你切莫怀疑。所以整日吃饭,不着一粒米,整日走路,不着一切的方向。 所以说:真用莫疑。 【疑即成罪。】 「疑」就是动念,动念,他就是有罪。 【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 也就是说,注意听!罪是从那里生起来呢?这个很重要!疑惑,这个不是因为怀疑,或嫉妒而生,不是这个意思, 是因为怀疑、迷惑自性本空的道理,不明了,所以罪因疑惑。「疑」就是怀疑,「惑」就是迷惑,但是要加四个 字:自性本空。因为我们怀疑,而迷惑了这个自性本空的道理。怎么样?这个罪就跑出来了!所以一切的造作, 因为无明。 【若作此解者,】 如果你了解这一层道理, 【前世罪业即为消灭。】 所以有的人讲说:师父!我的业障很重。注意!什么是业障?能够形容业障很重的,只有两句话,我执很重的人就 是业障很重,烦恼很重的人,就是业障很重。业本来是没有轻重的东西,你说业几公斤啊?是重还是轻?是一百公 斤,还是一千公斤呢?那业是什么?起心动念。动念有没有形相呢?对不对?动念是一种执着、妄想跟颠倒,它是 一种烦恼,所以烦恼重的人,他业障就是重。师父!我的业很重!那简单讲,他就是烦恼很重的人。那烦恼是从哪 里来?你给自己的啊,你给你自己烦恼嘛!是不是?你不能把生死豁出去,对不对?你不能把整个信心交代给佛菩 萨,当然就会对教义、教理上产生动摇,受到人家几句话,就影响到你的真如自性,业当然就产生了。如果你如如 不动,那罪业马上就冰消。所以生死在一念之间,你只要悟,当下就是不生不死的涅槃。所以说,这个前世的罪业, 它就消灭了。迷的时候, 【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 加两个字:不「向心」外求道,就是心,观照你那一颗心,就是道。不要在外相里面错误打转。 【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 如果你得到了真空法性的心,那真空法性就无心可得。说法者无法可说嘛,那么这个听法、闻法的人无法可听,那 是真的在听法,无心可得嘛! 【若得道时,无道可得。】 有道可得,他就会失嘛!说:我现在得道了。那当然是方便说啦! 【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 我们现在就是:哎呀!我修学佛道啦,我听闻佛法。 【悟无佛无法。】 你哪里去找佛?佛三十二相不可得,什么都不可得,那怎么办呢?当然就是一个灵灵觉觉的觉性,所以悟的时候, 就无佛无法。不着于佛的相,也不着于法的文字上的这个观念的东西。 【何以故?悟即是佛法。夫修道者:身灭道成。】 这个「灭」字,也就是说放得下。如果你能把这个身上得,包括心,如果我们真正一个修行人,要把整个身心放下, 这就成道了! 【亦如甲折树生。】 这个是「坼」字,「折」左边这个提手旁,改成土部,那么那个斤,斤斤计较得斤,最后那一横直线垂直下来的, 少了一点,中间加一点下来。土部,在右边加一个点。这个字念:坼(che4)。这个「甲坼」的意思就是:指草木 的种子裂开,硬壳发出这个芽头,这样树木才能生长。简单讲就是,硬壳爆发出来长芽。所以这个甲坼树生,这个 句号也划错,这个「树」的右下角,这个句号划X。在生的右下角划句号。亦如甲折树生,就是这个壳一迸开来, 芽就爆发出来。这样树木就可以生长。 【此业报身,】 我们一定要记住, 【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 随念就是随这个缘起,所以说:见缘起即见道。为什么?缘起刹那刹那生灭,所以我们每一个念头念念无常,没有 一定的法,只是随缘去观照每一个念头,了解缘起当下就是性空,不假思索。 【亦不得厌生死,】 你讨厌生死的话,还是得生死。 【亦不得爱生死;】 爱,那就贪婪了,那这个就多了,贪婪这个世间太多了,是不是啊?我们现在的人,吃的啦、住的啦,那这个太丰 富了!那么所以说,爱生死是众生相, 【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 只要你每一个念头当中,你不要去妄想它,妄想就是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执着于过去、执着于现在、制作于 未来。哎呀!我希望怎么样......忘记了现在应该本有的责任跟义务是什么,这就是妄想,妄想不该有的,为什么? 因为无法可得。 【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有余涅槃就是当下人还没有这个灰身泯智,他还存在这个色身,他就已经悟到空性的道理,所以说:生证有余涅槃, 有余,就是还有剩下这个色身,还没有进入火化,这个消灭掉,进入这个方便有余土。所以说证阿罗汉果,了解我 空,没有进入方便有余土以前,还有这个色身,统统称为有余涅槃,死了以后呢,就入这个无生法忍,无生就是空。 【眼见色时,不染于色;】 不要受到这个外在的色法影响, 【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 你只要见一切境界,如如不动,闻一切的音声,如如不动,所以说,在禅宗里面说:善于懂得禅的人,是非无动于 衷。如果你了解,一个人懂得有禅定的功夫,那对是非无动于衷。一点都没有用的,他就是没有是非,这个人一点 是非都没有。他听到谁好谁坏,他笑一笑,甚至他还会阻止对方:哎呀!这个是非不要传。所以说他已经降伏自己, 他也可以感化恶劣的众生。因此要没有是非,要从自己本身做起。所以这样统统解脱。 【眼不著色,眼为禅门;】 如果眼镜不执着于外在境界的色尘,那么这个就是修禅,禅门就是修大禅定之门,为什么?如如不动嘛! 【耳不著声,耳为禅门。】 你说修禅去哪里修呢?是不是一定要跑到深山里面呢?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坐在那个地方,那个乌鸦飞在树 上怎么样子,大便啦、跟它的叫声,他很气,他非常气,树叶落下来的时候,他也责怪这个树木,那么你说,他虽 然在深山里面,坐在这个树下,稍微有点乌鸦的声音,或者是稍微有点儿这个树叶的声音,他就受不了了!所以师 父一直讲过,要动态中见功夫,要在动态里面,才能见到真正修行人的功夫。你要是在静态,显现不出真的功夫。 你可以讲你很有修行,那要试试啊,你怎么知道你有没有修行?所以眼不著色,眼就是禅门,耳不著声,耳就是禅 门。 【总而言之,】 加一个「之」字。 【见色有见色性,不著常解脱;】 底下,从这个见色有见色性,不著常解脱,这些字全部划掉,你就加七个字:「见色性者,常解脱;」,就是我们 不要见到色的相。见到色的相,就有无量的差别,相的本体就是空,见到色性,就是见到本体界,一切法皆空,那 么处处全部解脱,没有一样不解脱的,见色性者,常解脱。那我们简单讲,我们为什么不能解脱?我们就是见到外 表。以前电影常常演的单恋,哎呀!这个小姐是宰相的女儿,电影都是这样演的啦,宰相的女儿,有一天她到庙里 去烧香,那个公子准备进京赴考,两个人就在那边见面,这个宰相的小姐回来,怎么吃都吃不下,每天都想那个公 子,电影都是这样演的啦,叫我来做导演我也会。然后一直想,每天在想,人家也不知道她在爱他,自己就神魂颠 倒的呆坐着。但是如果我们一个修行人,见到色的本体界,这美女也是缘起的嘛,也是无常的嘛,那就了解了,见 色性者,常解脱,这个色不是女色的色,「色」是指一切有形相的外在,这个不能解释作女色。如果说成:见女色 的本性,那你会无法逃脱,我不骗你! 【见色相者,常系缚。】 色相就是外表,一个修行人,一直在外表里面打转,他就会被永远系缚。 【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 何以故? 【即色与心俱清净。】 色法无自性,心法无自性,灵灵觉觉的一个觉性,绝待的觉性,它当然当下统统就清净。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一心就是动一个念头。所以说,没有妄想的时候,念念相应念念佛。为什么说叫你们诸位,要开悟来念佛,那不得 了了!每一念都是本性,每一念统统是本性。没有来去相、没有是非相、没有增减相,没有善恶相,你说他哪一个 念头不是佛呢?我们今天念佛为什么不得力?放不下啊、放不下,是不是啊?所以我的答案是相通的,师父:我放 不下怎么办?让他苦啊!那到什么时候才会尽?到了有一天你放得下,你的苦就尽了。那师父!那要等到什么时候? 那就看你了,这不是看我了,是不是?看你什么时候放得下嘛!师父!那很难哦!很难就留着痛苦嘛!师父!那我 有一天真的全部放得下怎么办?我说:那就提起嘛!提起什么?提起一句佛号嘛,那不就得了嘛!看得破、忍得过、 放得下,最后当然就是要提起了。所以无妄想得时候,一心是一佛国,那么有妄想的时候,一心就是一个地狱嘛!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 他不晓得心本来就是本心,还要生另外一个心, 【故常在地狱。】 以心生心,就是以这一颗妄想执着心,又生了第二个念头的妄想执着心,这断不了了!这个意思就是习气一直来、 一直重......以心生心嘛。前一秒钟执着,当然你后一秒钟一定执着嘛。我前面一秒钟放下,我这一秒钟放下,后 面那一秒钟就停止了,这个宇宙就停止了嘛!所以不是时间消逝。我们小时候会写:哎呀!时间消逝,犹如白驹过 隙。这个作文,大家都会抄来抄去的嘛!时间迅速的过去。没有的,时间它是呈静止状态,它那里有什么过去?是 我们的心流失掉,是我们的念念在消失,时间那里有消失?时间它是什么东西?时间它本来就是静止的,它消失什 么?不懂法。所以小时候写那个作文,老师可以打一百分,时间过的真快啊,光阴如梭,白驹过隙。这个可以写 一百分。站在一个开悟的人来看,改这个作文,零分。不懂佛法。如果你老师开悟的话,大彻悟的话,改作文,这 个零分。不悟,时间没有消逝的,是你念念在消逝,你的每一个念头在消逝。以心生心,所以常在地狱。前念一个 执着心,一直推动后面一个执着心,所以我们观照当下这个念头,所以以前什么事情都没有关系,什么事情发生都 没有关系,为什么?我现在这一念突破,等一下,下一秒钟就快乐了,今天就快乐了,明天就放下了,明天放下, 后天就放下了。现在悟,就达到永恒,这一念就具足永恒性,所以常在地狱的话,就是以心生心。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 你那一念的执着心,你把它回光返照,那一念妄想心,把它回光返照,你不要再动另外一个念头,就放下了!在座 诸位!我们用一个比喻,譬如说,我们这个水龙头的水一转下去,哦!这个水很肮脏。我请问你:你怎么样能够使 这个肮脏的水过滤?你用手一直搅动。哎呀!这个水这么脏怎么办?你就用手一直搅动它,搅了老半天,这个水愈 来愈脏,没办法!简单讲就是,我们提起一个念头,想要除掉妄想,这个念头,它本身就是肮脏的,要怎么样?放 下!这水很脏,放着,让它慢慢慢慢的沉淀......是非一来不要谈,愈谈是非愈多,除非我们用智慧、理性去沟通, 否则的话,你愈解释,你就愈描愈黑,此地无银三百两。你觉得我不好,那就放着吧,你慢慢去观察就好嘛!不需 要跟你解释什么,我快乐,你也放得下。像两个人在斗争,你不赶快保持一段距离,让大家冷静,这永远战不完的。 所以说:则心心就入空。如果你不以心去生这个心,那么每一个念头就入空。所以有办法,当体即空,没有办法, 就保持一段距离,这个就是最好、最上乘的办法。凡夫最好还是保持距离,所谓距离就是互相尊重。 【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 你用一颗执着的心,想要使另外一颗执着的心停止,那么就心心念念没有办法断,就犯了一个无穷的过患,以心生 心,心心不静, 【念念归动,】 为什么?继续嘛,执着嘛! 【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 不起就是放下。 【即无善恶二业,】 所以修行不要落入观念化。所以说,修行要内证,要真实境,智慧就是真实境。灵灵觉觉的这一颗清净自性,清清 楚楚,让这个妄想、执着的念不要起来,当会入到空性的思想以后,那么你每一个念头起来,它都是空性,大用现 前嘛。那么就没, 有所谓善恶两业了。 【亦无天堂地狱。】 成佛尚不可得了,九法界、十法界,统统一个觉性,一个共通的觉性。 【为体非有非无,】 这个体性,不能讲有、也不能说无, 【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 这个「臆」就是胸襟,我们所讲的,在这个心的思想上,叫做胸臆。「空洞」就是广大而空无所有,圣人无其心就 是,圣人因为没有一颗执着的心,所以他的胸量空空洞洞的,一尘不染。所以 【与天同量。】 与天同量,所以愈执着的人愈穷,愈放得下的人愈富有。所以在《阿含》里面讲:无贪就是最大的财富。 【此已下并是大道中证,】 就是真正的佛道,在里面证悟到, 【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 不是小乘以及凡夫的境界。 【心得涅槃时,即不见有涅槃。】 「见」就是执啦,就是不执着:我入涅槃。如果执着说:我入涅槃。那没有涅槃可得,那还是凡夫。所以《金刚经》 里面讲:证初果的人,能不能说:我得初果?不可以!证二果的人,能不能说:我得二果?不可能!证阿罗汉果的 人,能不能说:我得阿罗汉果?不也!世尊!不可以有这样的想法。《金刚经》要多多念,就会体悟。说:不见有 涅槃, 【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见涅槃,此名著邪见也。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心,】 这个「心」划X,改成儿子的「子」。则一切烦恼,为如来的种子。 【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 注意!把笔拿起来,这里在「道」的旁边,写个:说。只能说,这个不是成道的那个道哦,要弄清楚。只可以说, 烦恼会让我们觉悟到我们自性的如来,但不可以说,烦恼它本身就是如来。烦恼本身是无明,它距离这个如来十万 八千里。只可以说,如果觉悟烦恼当体即空,你就会生如来。但是不可以说:烦恼就是如来。那么众生现在就是佛, 那怎么讲得通呢?众生是痛苦得不得了,佛是大自在、大解脱的人。两者风马牛不相及的,所以不可以说、不可道: 烦恼是如来。 【故身心为田畴,】 田畴,这个「畴」就是边界,就是田地。我们以身心,这个田畴就是田地,这一块田地, 【烦恼为种子,】 那么在烦恼当中观照, 【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 「谷」就是果实。如来是比喻最后的果实,如来比喻做谷。谷就是最后的果实。萌芽以后,最后成就的果实。 【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 这个树含有这个香的料、香的味,但是还没有成长到一阵子,所以香迸发不出来,如香在树。 第40页(新版第49页第6行) 【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 也就是它成长到一阵子以后,那么这个树木腐朽,然后香就跑出来了,朽腐若尽,香就从树出。 【即知树外无香,】 离开这个树,就没有所谓的香料啦、香气这一类的。简单讲, 【心外无佛。】 心外也没有佛。 【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 这是站在相,表法的说,真正的理不是这样,意思就是,若使:诸位!国土的旁边括号,然后写「心」,意思就 是「心」的意思。国土就是正依二报由心感念出来的嘛。意思是如果你的心不清净,秽恶充满,在「诸佛」的旁 边写:指人人的自性,诸佛世尊是指人人的自性,站在理上来说,每一个人的自性就是世尊。于中产生者,如果 一个人不清净,然后秽恶充满,那么这个人人的自性,能够产生的话,无有此事,绝对没有这个道理。而能成就 佛道,「出」就是产生。你能产生自性清净的佛性出来,是没有这个道理。但是站在事相来讲的话,意思就是, 诸佛要降世人间,诸佛菩萨已经修行清净了,他才敢来,对不对?他心已经清净了。所以若使这个国土不净,秽 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简单讲:释迦牟尼佛也是清净心,才能示现成佛道,他虽然在娑婆世界, 可是他的国土是清净的嘛! 【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是;】 我们要认识清楚,师父啊!我为什么活得这么痛苦?你无明不除嘛,贪嗔痴不除嘛,所以你欲望太重了,当然会 很痛苦了! 【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是。】 那么清净觉悟的心是什么相?什么相都没有嘛。所以说:哎呀!我在学佛。你去哪里找佛?没有在心地上下功夫, 你哪里去找佛? 【一切言语无非佛法;】 为什么?清净心显现出来的作用。 【若能无其所言,】 「无」就是空、放下。如果说法者能够放下他所讲的法,或者说,我们言谈当中放下,不要执着他所说的这个语 言, 【而尽日言是道;】 就是整天所说的这个是道,统统是道,因为语言就是空,语言就是实相,所以而尽日言是道。他整天就是说,他 还是悟道。所以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诸佛世尊就是清净觉悟的心,那么一切语言无非佛法,为什么呢?如果你 在说一切的语言,统统放下那一份执着,你就算整日说话,整天都在道中。但是 【若能有其所言,】 「有」就是执着。如果你觉得:哎呀!我有最大的智慧了,我程度最好了,我比别人强得太多了!若能去执着, 「能」就是会去执着。你执着你所说的话,怎么样?就算当你停止的时候,你整天沉默, 【即终日默而非道。】 「默」就是不讲话,你就是整日不讲话,也不是一个有道的人。 【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 把笔拿起来,「不」的底下加:一定,「乘」的右边写一个:胜。是故如来,那么所以说如来,什么是佛呢? 什么是诸佛世尊呢?诸佛世尊开示我们,他怎么开示呢?言不乘默,「乘」就是殊胜的「胜」。你讲话的人, 并不一定胜过沉默的人,沉默的人,也并不一定胜过讲话的人。但看你那一念的功夫。 【言不离默;】 言是动态,默是静态,动态不离静态。 【悟此言默者,】 了解这个言语,就是文字相音声的刹那缘起相,当下就是静。悟就是如果你觉悟所有的言说,当下就是默,就 是静态, 【皆在三昧。】 就是在三昧当中。 【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 「知时」这两个字,要解释得恰到好处,那很难!但是依我们所了解的,要解释到比较恰到好处的意思,这个 「知时」就是见性,也就是透视人生宇宙的真理的时候,那个时候来讲话,所有的讲话都解脱。 【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 如果我们把它改成「见性」,那更直接了当。若见性而言,言也解脱,若不见性而默,默也是束缚。如果一个 人见性,他每天都一直在说话,所有的语言,他统统解脱。但是如果不见性:「知」就是见性。如果不见性, 就是你每天保持沉默,不说话,这个沉默,它也是束缚。为什么?无明嘛,绑得你死死的嘛!是起心动念的问 题,不是表面化的,外在形相的问题。 【是故言若离相,】 中间加:一切,如果你在讲话的时候,能离一切相, 【言亦名解脱;默若著相,】 说话亦名解脱。你沉默的时候,心中里面在打这个执着的妄想,也就是着相, 【默即是系缚。】 沉默也是执着。 【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本来未就文字。】 这个「本」划X,「来」保留着。这个「未」划X,就是「系缚自来就文字」。师父解释一下,文字不能就解脱, 意思就是,所以这个文字不会依附在这个解脱,但是如果心不着于文字相,这个系缚当然就会附着在这个文字 上。系缚自来就,这个「就」就是附着于,附着于文字。再讲一遍,文字不能就系缚,就是文字本身,它并没 有叫你去捆绑它,文字没有依附在束缚,那是念头的问题。如果你的念头执着于文字,那么这个系缚就来自于 附于文字上,看什么文字,执着于什么文字,看人家写一篇文章来骂一骂,他受不了了,发疯了。被口诛笔伐 就发疯了! 【法无高下,若见高下即非法也。】 法本来就是没有所谓的高跟下的。如果一个人见一切的高下,就不是平等法。不是平等法就不是佛法,那就非 法了。这跟下面讲到的「是法」,也就是正法,刚好颠倒。 【非法为筏,】 非法比喻成筏,「筏」就是竹筏,就是运载工具。 【是法为人筏者。】 那么是法,就是所谓的对非法来说的,这个是法就是所谓的人筏,人筏就是人驾着,人可以控制这个船,这个 竹筏。非法就像竹筏上面没有人,是法就是人可以控制这个竹筏。简单讲就是,他心中充满着法,法附着于人, 随这个开悟的人运用。所以若见高下,不平等,那就成了非法。非法就如同竹筏。那么是法,就像是人控制了 这一艘船。 【人乘其筏者,即得渡于非法,】 如果一个人心中,拥有一切的空性的思想,就算是非法,他也如如不动。就控制了这个筏,乘着这个筏,就得 渡于非法。 【则是法也。】 所以非法也是法。简单讲,就是悟跟不悟的问题。因此师父以前讲过,一个大悟、大彻大悟的人,你讲是也解 脱、讲非也解脱。讲这个也对、讲那个也对。何以故?他从自性展露出来,统统是无是无非的平等性,统统解 脱!但是一个没有悟道的人,你讲是,那也不解脱,你讲非也不解脱。讲善也不解脱,讲恶也不解脱。何以故? 不明了法。每一个是,执着于是,每一个非,执着于非。所以是非成于非法。悟跟不悟就是差这个。底下, 【若世俗言,】 就站在一个世间人的角度来说, 【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 就有男女贵贱。对于已修到大悟的人,根本就是空性, 【即无男女贵贱。】 就没有男女贵贱这个外在的相。所以在这个经典里面说, 【以是天女悟道,不变女形;】 天女悟道,也不必要改变这个女形嘛。悟不关外在的形相嘛! 【车匿解真,宁移贱称乎。】 这个「宁」字就是岂能。怎么会改变他的下贱的称呼呢?也不需要去改变他嘛!我简单讲一下,这个车匿是六群 比丘之一,他是净饭王的仆役,他本来是皇宫里面的一个佣人,就是我们讲的奴仆。那么这个悉达多太子,就是 释迦牟尼佛,初出家的时候,他是给太子驾马的人。因为太子的意志很坚定,不回去,因此就持这个太子所剃脱 的头发、宝冠和明珠回宫。佛成道以后,就随佛出家。但是这个车匿,这个人很糟糕,恶口,口无遮拦,恶口的 性不改。并且很傲慢,犯罪他也不忏悔。其他的比丘拿他没办法,大家都称他:恶口车匿,恶性车匿。因为六群 比丘很坏,坏到极点,大家都拿他没办法了,佛陀要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就请示佛陀:如何跟车匿等恶行的比丘 相处呢?释迦牟尼佛就说:当我灭度以后,他们如果不顺从威仪,不顺从我们的教诫,我们就设这个羯磨,命令 一切比丘都不要跟他讲话,也不要跟他往返,讨教任何的佛法。简单讲就是一个废人。譬如说你在这个僧团作羯 磨以后,那你麻烦大了!僧团内不会有人跟你讲话。这对世间人来说,是很严重的事。在世间人来讲,大家都不 跟他讲话,也不跟他讨论佛法,也不跟他讨论什么,对立就会变成孤立,就是这个道理。很容易的道理。你一个 人做人不能做得太绝,会断自己的后路。所以我们要留一条生路给人家走,就是等于留一条路给自己走,一样的 道理。所以说,佛入涅槃以后,弟子就依法治之,在僧团里面就开这个僧团的羯磨,从此以后,就不跟车匿讲话, 来的时候,大家不讲话,也不打交道,也不请他吃饭,什么事都不打招呼。这个车匿发现这样不对,这样下去, 他会死掉,因为没有朋友了。这个修养也不容易,没有朋友、没有兄弟、没有姐妹,统统没人理他,只剩自己孤 单单一个。做人要做到这样,也很不简单。一个人做到这样子,没有人理他,这个是多严重的事情!后来这个车 匿也很不得了,后来他就随阿难学道,再一次拜阿难为师,佛入涅槃以后,他就拜阿难为师,阿难就一直教导他, 后来他证得阿罗汉果。你看!佛在世时,那个证阿罗汉果,简直跟吃饭一样。我们现在一个恶性的人,你要改变 他,弄十年你都没办法,二十年你也没有办法,你要准备开他僧羯磨,他明天包裹就弄好了。今天僧团集合,明 天作僧羯磨,要给恶性比丘忏悔。师父就说了:把他请下来!师父!他已经走了!人都不见了,他不会给你作僧 羯磨,他包裹就弄好了。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成道、不能解脱?就是因为不听师父的劝告,也不听僧团的羯 磨,不听同参道友的劝告,执着自己的看法,然后坚持自己的无知,那你莫可奈何!底下, 【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 一相就是空,一相就是绝对。在旁边写个:绝对平等的意思。一相是什么?就是实相。都是因为绝对平等的。这 一相是指理哦,它不是指事相哦,皆由理,空性的理显现。 【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 冰融化了就是水,水凝固了就是冰。冰就是水,水就是冰,温度不一样而已。 【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 凡言后面加两个字:「无佛」。一般人所说的离心无佛者,并不是说远离这颗心。意思就是说,这个心的作用没 有关系, 【但使不著心相。】 只要不执着于心相。心相就是意识形态,就是妄想。想相为尘,纳想为垢。不要想相,因为外在的相,都是缘起 的东西,不实在的东西。师父刚刚一开始就说:譬如你看到一个俊男,或者看到一个美女,看到一堆的金钱,或 者看到一堆的黄金,就起贪着习性,就着习性的想:黄金、黄金......到晚上做梦的时候,还捡到钱,黄金多得 搬不完,醒过来什么都没有。所以你只要不着于心相,黄金放着,你不要去执着它,来了用了就随缘。 【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 不见就是不着。如果你不着于这个相,你就是真正的见到佛了。 【即是离心相也。】 我们的心就一直拼命的执着这个妄想,所以不能成就。 【离佛无心者;】 意思就是说, 【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 【而心未尝生于佛。】 把这句话划掉,改成:而佛未尝生心。「尝」就是曾经。佛从来不动念的。 第42页(新版第52页第1行) 【亦如鱼生于水,】 鱼存在在这个水中, 【水不生鱼。】 只有水,它怎么能够生鱼呢?这个鱼就比喻作佛。意思就是:亦如鱼必须生存在水中,如果你要找到佛道,必须 不能离开烦恼。水不生于鱼,如果你一直每天在烦恼,那么当然就不能成佛了。所以一定要有佛性,如果没有佛 性,你不可能产生如来,所以水不生于鱼。 【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 你想要看到这个鱼,未见鱼,把这个右边的逗点划X,而须先见水,「而」就是则必须。你想要观这个鱼,没有看 到鱼以前你必须要看到水。没有水,你怎么能够见到鱼呢? 【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 未见佛,右边的逗点划X。你不认识这个心,你就不了解佛道是什么。 【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 所以即知已见于鱼,就会忘了水,已见到佛了,他就忘掉了,就放下这一颗烦恼的心。 【若不忘于心,】 「忘」就是放下这个妄心。如果你不放下这个妄想的执着心, 【尚为心所惑;】 还是被这个心的妄想、颠倒、执着所惑。 【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 我们被贪嗔痴所烧,就是众生。 【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 三解脱就是空、无相、无愿。三门清净绝非虞。 【为三冬所冻,】 三冬就是孟冬、仲冬跟季冬,就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的意思。孟冬就是初冬。为三冬所冻, 【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 「消」就是融解。三夏为四月、五月、六月,这个时候温度最高。 【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 所以诸位不要自卑,师父一再重复的强调,我们修学佛道,不能因为我们过去造了一点罪恶,就一直放不下这个 罪恶感,那样你永远得不到菩提。罪性本空,只要你回光返照,好好的忏悔,没有问题。所以众生性者,就是菩提 性。 【众生与菩提同一性,亦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 这个乌头与附子,就是地下的根,这是一种植物的名字。就是地下的一种根,非常的毒,可以供药用。中药取它的 侧根,干燥以后使用,它可以治这个虚脱,还可以治四肢冰冷,肚子绞痛。乌头与附子,它是从同一个根部所成长 的,是一个植物,可以治病。 【但时节不同,迷异境故,】 加一个「悟」字:迷悟异境。一个迷、一个悟,当然境界就差很多了。在悟道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 迷惑颠倒的众生,是每天都有事。 【有众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 但知心者智内照,这个「内」右下角的逗点划掉,这个「照」字的底下,右下角加一个逗点。 但知心者,如果了解 这一颗心,那么用智慧观照自己,不要去管别人的是非。别人的生死,不需要你去操心。别人的因果,页不需要你 去操心。 第43页(新版第53页第4行) 【身者戒外真。】 这个「外」的右边那个句号划X,「真」的底下,右下角加一个句号。身者戒外真,什么叫做戒外真呢?因为身是 外在的嘛,所以用戒律,由外求得真实、端正,然后从内观照,从外求真,就是内外相应。这个「真」即使真实、 端正。不但内照,而且外面也注意这个威仪。 【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 什么是众生度佛?底下有解释, 【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 我们现在都是烦恼的众生。但是有一天我们能够生这个悟解。 【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是知非无烦恼,】 所以我们了解,非无烦恼就是说,如果没有烦恼,就没有能力去悟解,那就是是知非无烦恼, 【非无悟解;】 如果没有烦恼来这样折磨我们,我们就没有办法想要求佛道,吃吃苦,我们是应当的。是知如果没有烦恼,叫做 非无,如果没有烦恼,就非无悟解,也就没有了悟解。 【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 「非」就是没有。是知没有烦恼,就没有办法产生悟解。 【非悟解无以灭烦恼。】 如果没有开悟,也就没有办法灭掉这个烦恼。其实意思是一样的,前面说:是知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意思就是 不能说没有烦恼,也不能说没有悟解。「是知」就是知道,「非」就是没有。所以我们知道,没有烦恼,就没有 办法产生悟解。没有悟解,就没有办法灭掉这个烦恼。所以说, 【若迷时佛度众生,】 我们在迷惑的时候,佛来度众生。 【若悟时众生度佛。】 为什么?度自性的佛。如果觉悟的话,众生就自度了,所以众生度佛。 【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 佛没有办法自己成就的,他要有众生来成就他。这个「众生」站在相来讲,是外在的一切众生,给他痛苦的磨练, 顺逆二境,所以成就他的佛道。站在理上来说,是内在的无量的差别心,佛不自成,皆由众生,站在理上来讲就 是,烦恼叫做众生。我们这个色身,是由一切烦恼而生,叫做众生。所以佛不自成,佛没有办法自己成就的,他 一定要仗着众生来度。那么诸佛以什么为父呢? 【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左掌与右掌,更无别也。】 【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 把笔拿起来,加一个「而」字。若知心空而不见相,如果一个人,了解我们的心空,而不见一切相,就是不去着 一切相, 【则离迷悟;】 离迷悟,当下就超越了所谓的迷,及所谓的悟。 【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 所以空性里面,不能在相上里面打转的。 【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加一个「者」字,彼岸者,菩提也。因为前面都有「者」嘛!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 提也。 【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化身亦云应身。】 化身也可以说是叫做应身,应众生的需要。 【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现,】 化身后面的逗点划X,在现修智慧的现后面加一个逗点。就是化身现,显现的「现」 【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现。】 无为,就是无所造作。这个句点稍微改一下,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这个逗点往下移一个字。觉无为,即法身常现。 这个句点往下挪两个字,常现的「现」底下,划一个句号。 【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 【若断惑即是雪山成道,报身佛也。】 「若」字划X,「断惑」保留,「即是」划掉,改成修善。「断惑修善,雪山成道,报身佛也。」 【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者,法身佛也。】 「湛然」就是清净澄寂, 【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 至理,就是究竟的理。如果要论到究竟的理,一佛尚不可得,何况有三?三佛是方便说。 【此谓三身者,但据人智也。】 这个「也」划掉。「人智」就是一般的众生。这个三身,是就一般众生的智慧所能了解来说的。 【人有上中下说,】 这个「人」划掉,「说」字也划掉。但据人智,有上中下。 【下智之人妄兴福力也,】 下智之人,这个根器很烂的人,就是说:哎呀!你要修修福哦,要来三宝修修福,要布施行善哦!为什么妄兴福 力呢?因为福是生天,那么生天也是妄想啊,也是六道生死,妄兴福力也,福力不能解决生死的。 【妄见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断烦恼,】 就是指二乘人,以为有烦恼可断,其实没有。 【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妄证菩提,】 因为他不是上上根的人,所以上智之人妄证菩提,以为有菩提所证。这个还不是圆教的菩提,这是别教的菩提。 【妄见法身佛;】 以为有法身可见。 【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 内在里面的观照,达到最圆满的寂静之处, 【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 加一个字:「求」心而得佛智。明心即佛,不待求心而得佛智,不能求的!也就是佛不必等到说求心,才得道佛 的智慧。他当下就是! 【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加一个「是」字。是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 【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 佛无法可说,说法者无法可说,度众生者无众生可度,证菩提者,菩提消归自性,归无所得,哪有菩提可证呢? 也不证菩提,就是不着菩提之相。简单讲,不着说法之相,不着度众生之相,也不着证菩提之相。是名说法、度众、证菩提,此之谓也。 【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 众生造业,业它哪里存在呢?是众生起心动念,拼命的追逐,当然就是造业了,业不会主动的造众生的,你不去 造业,业会找你吗?所以众生是主动去造业,而业呢,它不会主动的造众生的,因为业它就是静静的。人会贪钱 的,钱它不会贪你的啦。钱你放在那里,它会说:我要给这个人拿、我选择这个主人。没有的!人会去贪着这个 金钱的,金钱它不会去贪着于你的。 【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 「至人」那当然就是圣人了, 【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 45页 (新版第55页最后一行) 【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 这个要划线,好冷静、冷静!诸业不造,诸位!诸业,业是什么?起心动念,还有一切的习性。这叫诸业不造, 自然得道。 【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 【人由业生。】 「业生」就是业感而生,这个业就是缘起,就是因果。我们说有业因,就一定有业果。业,操烦这个,操烦那个。 【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 一个人他如果不造业的话,这个业就不会生人。 【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至少不苦哉?】 一直拼命的造业,因为我们是凡夫,也不是大彻大悟的人,业会束缚着我们。妄说无报,无报你就试试看。我们 看那些黑道的下场,那些流氓的下场,乃至于那些杀人、捋人勒索、放火的,到最后有什么好下场呢?就算今生 今世不报,因果还是存在的。岂至少不苦哉?那个「至少」两个字划掉。岂不苦哉?这不是很辛苦吗? 【若以至少而理前心,造后心报,】 「至少而理」这四个字划掉,改成「至理而论之」,然后加一个逗点,这个「前心」后面的逗点划掉。放在「造」 的后面,合起来就是「若以至理而论之,前心造,后心报,」。前心造,就是前心造业,前一个念头造业,后一个 心就是报,就要受报应了。譬如说,你前面这个心起这个嗔恨心,当然你后面的念头就火热了、苦恼了。前心造, 这果报马上现前的啦。我们一生气了,脸马上发红了,声音马上拉高了。这不是受这个苦报吗?这个不必等到死啦, 你这一念嗔恨心起来,你下一个念头你就痛苦得不得了,气起来,让你整个晚上不能睡觉。所以说:前心造,后心 报。「后心」就是将来。凡是第二个念头,都是指将来。所以说:岂不苦哉?若以至理而论,如果用究竟的道理来 说的话,前心,前面一个念头你去造业,后面一个念头你就要受苦了。今天造业,也许明天就产生苦了。 【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复安妄见业报?】 然后底下加:「亦复安得妄见业报哉?」,也怎么会再见到这些虚妄的业报呢?所以「亦」就是也的意思。亦空 亦有。亦复安得,加一个「得」字,得妄见业报。你如果不去造业,你怎么会妄见业报呢? 【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 虽然我们相信有佛,但是说:佛在修苦行。这是名邪见。缘起法里面,没有什么苦跟乐这个东西嘛,站在理体的 空性角度说,那里有什么苦跟乐呢?着于苦行、乐行,这个都是邪见的人。苦行只是启发增上缘而已,所以相是 增上缘,体才是真实意。所以自古以来,都是这样说法的。相是增上缘,这个体是真实意。不见体只见相,那是 凡夫。 【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 什么叫做金锵、马麦之报呢?这个是指佛在因地的时候,曾经害过人,那么这个有九报,九恼报。佛在过去作为 商人的时候,因为大家在船上格斗,因为争这个船,所以在船上格斗,用这个矛刺穿另外一个部主,另外一个主 人,也是商人,致死命终,所以佛在乞食的时候,受这个木枪穿彻足趺之报应,就是从这个腿贯进去。还有受这 个马麦之报,在无量劫以前,原是六师外道的天下,因毘婆尸佛出生,大部分人都归信了佛,因此六师外道都很 嫉妒佛。当时的释迦牟尼佛是个大外道,帶了五百弟子乞食,对也出來乞食的毘婆尸佛說,「这个沙门专门骗人, 该吃马麦!」所以佛跟五百阿罗汉果报现前的时候,去托钵,整个结夏安居都没有饭吃,所以整个三个月九十天, 统统在吃马才吃的麦。所以说因为诽谤人家,叫人家不要供养,结果他成佛以后,就不得供养。这当然是示现的 啦!意思就是说,佛有这个金锵、马麦之报,这个就是众生看到的外相,因为这个是因果的连锁,如果你只看到 这一层表面, 【是名信不具足,】 是名信心不具足,不懂佛法。所以佛为了教化凡夫跟二乘人,告诉他因果这个观念,修学佛道不能站在因果里面 打转,要站在非因非果,因就是生,果就是灭嘛。所以说非因非果,就是不生不灭。 【是名一阐提。】 用这样来讲的话,那就离佛太远了,断善根的众生,叫做一阐提。 【解圣法者,】 加一个「者」字, 【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 就在一念之间, 【世间愚人,但欲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 所以师父一直重复告诉你:你为什么要听经闻法?一定要不眠不休,不能缺席的听经闻法,为什么?你一定要有 慧解,你没有慧解,就等于一个眼睛瞎了的人,要找到目的地就不可能!你不听经、不闻法,不能开大智慧觉悟, 你如何成就道业呢?就盲目无知啊,对不对?盲修瞎练,经过尘点劫,你都不能成佛。所以要把闻法听经,列为 首要的工作,宁可饭不吃、晚餐不吃,你都不可离开这个佛法。你没有慧解,你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为什么? 烦恼在嘛,沉默也是愚痴。 【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经云:心也法也,】 「经云:」改成「此经者,」如果说,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不要跟他讲最上乘的这个悟性之论,觉悟到清净自性 之论,此经者,就是心也、就是法也,一切法都在里面。 【无智之人,不信此心。】 不信见性就是这一颗心。 【解法成于圣人,】 意思就是不相信这个心,然后悟解了佛法,成为圣人,那当然不可能了! 【但欲远外求学,】 你只是想要远外、向外,意思就是离开了自性佛,想要求学、求得佛道,你想要离开这个自性佛,去求这个外在 的道, 【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 一天到晚就这样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佛啊?又执着:我想要见到佛、见到光,见到这个外在的庄严相。这个都是 邪见。 【失心狂乱。】 那有的人讲:那师父!那我念念佛,就看到西方三圣怎么办?我说:那没有关系!当我们很诚恳的时候,记住! 我们念佛,念念自性清净,诚恳自然见佛,只要不执着,统统没有关系。莫作胜解,若作胜解,即着群邪。 《楞严经》就讲:莫作胜解。念佛自然见佛,那没有关系,但莫着,只要你不执着就没有关系。我们念佛就是 这样,我们每天每一个念头,就是将来正依二报的去处嘛,我们临命终见佛、见到莲花,见到西方三圣来接引, 这很正常的啦!但是如果说,我今天不见佛,以一个想见佛的念头:阿弥陀佛......那么这个有时候会发狂的, 会发神经病的。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也讲得清楚:但问定不定,不问见不见。只要你问你自己,你的念佛,我 们这个念佛,定还是不定?你念佛很定嘛,那自然见佛。不问见不见,不要问:哎呀!我有没有见佛?有一个心 说:我想要见佛。那这个麻烦大了,那不见佛,就拼命的执着:我想见佛。哎呀!魔就附和你的意思了:来呀, 我把形现给你看。哎呀!那就高兴得不得了了,就狂妄无知。有一天我去找一个离开了十几年的师姑,这个不讲 谁啦,打电话过去的时候,她那个口气不一样,非常的狂妄,我这个人也从不伤人。她就一直讲:我念佛已经 很有功夫了,我见佛了,师父!我一念佛就见佛了,我很有功夫了!我说:哦哦哦!这个时候你不能赞叹她,也 不能诽谤她,你要诽谤她啊,她会诽谤三宝。不认同她嘛!你要赞叹她的话,增长她的傲慢。更糟糕!愈远离 佛法。所以不懂禅,你就根本不懂净土,真的!我们如果不懂禅学,我们就完全不懂净土。禅跟净土是一体的 东西。念是自性弥陀嘛,就是阿弥陀佛显现,那也是我们心清净才有办法,心定才显现出来。所以我们一定要 了解,不要爱慕这个光明、香色等等,就是有这个瑞相,也不要去执着,顺其自然,你就一心念佛就好。 【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 「身心内,」后面的这个逗点划掉, 【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为病本也。】 「为」划掉,病本故。八万四千烦恼就是病之开始嘛,我们现在能够出离身心,那么这个八万四千烦恼就没有了。 【凡夫当生忧死,】 凡夫出生的时候,忧死,懂事以后就怕死了,像师父小时候就会想:哎呀!死了以后很恐怖,死了去哪里啊?我 们是不是有一个没有死的灵魂?如果有没有死的灵魂,那活起来还没有关系,因为还不会死嘛!从小就在想这个 生跟死的问题。这个可能也是宿世的根啦!凡夫当生之时,就惧死了,怕死。这个「生」的意思就是懂事的时候。 凡夫开始懂事,他就会恐惧死亡。 【饱临愁饥,】 这个刚好颠倒,是「临饱愁饥,」这个吃饭快吃饱了,就烦恼下一餐怎么办,就忧愁这个饥饿了。 【皆名大惑。】 每天在得失上下里面取舍, 【所以圣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 其实这个都是执着,「不谋」就是不去计划。「前」就是过去心。圣人也不会计划说去回忆,去执着于过去人家 对我好,对我坏,你执着于过去,过去已经过去了啊!也不虑其后,「虑」就是顾虑,恐惧。不顾虑将来,意思 就是不会恐惧将来。也无恋当今,「恋」就是执着、贪婪、贪恋。也不贪恋现在每一分、每一秒,为什么? 【念念归道。】 道就是空。念念空,当然就念念归道嘛! 【若未悟此大理者,】 如果没有办法悟到见性这个究竟的道理, 【即须早求人天之善,无令两失。】 那就赶快去求人天之善,不要两种都失,既不能生人天,又不能开悟了生死,那就只有堕三途了!简单讲,如果 你不能了解最上乘的这个见性法门,那至少,你不可以失去人天的果报。失去人天果报,你没办法学佛的。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结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虚。】 这个「泯」划掉,改成心胸的「胸」。这个「怡」就是合适、安乐的意思。怡神,精神很好。我们这个心神非常 好,很快乐,一更起来,端坐结跏趺坐, 很合适,又很安乐,这个心神很定,寂照胸同虚,这个寂而常照,照 而常寂的这一颗心,如同虚空一样的,为什么?无相嘛! 47页(新版第58页) 【旷劫由来不生灭,】 自无量劫来,「由」就是本,「由来」就是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是因为我们妄想、颠倒、执着,才有生灭。 【何须生灭灭无余。】 何须用一个生灭的心,去灭绝这个生灭,令尽无余,就是何必要将心取心呢?何须用生灭的心,然后最后三个字, 灭无余,去把它灭掉这个生灭,而令尽无余呢?如果用一颗生灭的心,去灭掉这个生灭,那么又产生生灭,过患 无穷了,犯无穷的过患,动念,观照当体即空,放下就OK了,可是我们不是,我们一动念,落入生灭,我们想要 除掉这个生灭,要除掉生灭的这个心,它又是生灭,所以何须用一颗生灭的心,去断除这个生灭,而令尽无余, 为什么?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这个讲得太好了,一百分,一百分!一切诸法皆如幻,当然知道如幻就无所着了。本性自空,哪用除呢?本性本 来就空,你除什么呢? 【若识心法非形像,】 「形像」就是外表。不是长短,不是长、不是短,不是善、不是恶,不是是、不是非,统统放下两边、二分法。 如果你了解这个心性,不是外相可以追求到的,你就 【湛然不动自真如。】 这个「真」划掉,改成「如」。不是自真,是自如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 「凝」就是专注精神。这个凝神最主要是破除习气。一更是让我们了解理性佛,这个二更是让我们了解,差别相 里面还是要修行,因为习性没办法嘛,所以二更为什么要凝神?你要专注才有办法嘛!凝神就是保任的功夫。保 持这个自性,使我们任用之。保任就是保持,然后妙用现前。要用一点心,虽然自性本自具足,可是事相上,我 们很容易迷惑。所以说二更凝神,就是专注精神。转明净,慢慢的习气除掉,你又明又净。 【不起忆想同真性。】 「忆想」就是指执着这个妄想。你只要不起这个执着,不要起这个妄想,即同,「真性」就是真如本性。不起执 着、不起妄想,本性就现前了! 【森罗万像并归空,】 「并」就是皆。统统归于空性。 【更执有空还是病。】 这个要念两次:更执有、更执空。如果「有空」解释说:有一个空,就错了!也可以勉强说,更执有空还是病, 如果更执有一个空性,那还是病。这样解释也可以。 【诸法本自非空有,】 那么一切法,本来就无所谓的空,也无所谓的有。可是 【凡夫妄想论邪正。】 邪正,邪正一生,颠倒就生了,所以就执着自己的看法是正,就攻击、伤害别人了。 【若能不二其居怀,】 「若能」后面加两个字:当下。其居怀就是居其怀,「怀」就是心。若能当下不二,安住在空性的绝对这个不二, 不二就是垢净不二、生灭不二、善恶不二、能所不二、根尘不二。随便背一背就很多不二了。所以若能当下悟到 绝待的不二法门,安住在这一颗心里面, 【谁道即凡非是圣。】 「谁道」就是谁说。这个「即」就是当下。那么谁说凡夫不是圣人呢? 【三更心净等虚空,遍满十方无不通。】 「等」就是如同。当然心净的话,就像虚空一样,没有止境。所以遍满十方无不通。 【山河石壁无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 这个简单,不必解释就知道。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无无性即含融。】 亦无「无」性,这个无字划掉,改成「本」。这句话要解释一下,世界的本性,它本来就是真如自性,没什么好 讨论的啦,也没有所谓本性这个字,这个文字观念的执着,那么当下就是含融。如果你执着:我就要悟入一个真 如自性。真如自性不是观念,我们很容易把真实境化作观念性,真实境就是悟道的人,见到真如的智慧的本体, 是真实境,是一点都不马虎。自性就是真实性,真正有智慧、真正清净心,这是丝毫不含糊的,如果你悟到这样 的一颗清净的性,但是不能执着的说:我有一颗本性让我悟。悟的人就泯能所、绝对立,所以亦无本性这个观念, 当下就是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这样叫含融。在旁边写:理事圆融。叫做含融。说理无生,说事,说到事相千 差万别,含融就是圆融。 48页 (新版第59页第5行) 【非但诸佛能如此,有情之类并皆同。】 不只是诸佛菩萨有这个能力,我们众生也有这个能力。 【四更无灭亦无生,量与虚空法界平。】 「平」就是平等无异。四更无灭亦无生,量与虚空法界平等无异。 【无去无来无起灭,非有非无非暗明。】 【不起诸见如来见,无名可名真佛名。】 不起诸见后面加一个「即」字,无名可名后面加一个「即」字,意思就能清楚了。不起诸见,这个就是如来的见。 你想要了解如来有什么看法吗?如来一切法不可得,一切见无所着,离一切相,不起诸见,这个就是如来见。这 个「见」就是妄想、颠倒、执着的意思。无名可名真佛名,所以佛在哪里啊?我们不在这一颗灵灵觉觉、清清净 净的觉性上去悟,你哪里找佛啊?佛不管是画的,还是雕塑的,你把它劈开来火化,佛在哪里啊?我们即使把这 个身体碎为微尘,我们又能找到什么佛呢?没有的啦,火化以后,剩几根骨头而已。佛是什么?就是觉性,觉悟 了,你就是佛。觉性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心中。所以你哪里去找佛?你念阿弥陀佛,你不用这个心去念佛,你怎 么能够成就道业?所以说你一定要了解禅的思想,才有办法彻底的了解净土的思想,否则很困难。要不然就学老 太婆,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拼命念阿弥陀佛,不要管它,就用这个办法。 【唯有悟者应能识,未会众生由若盲。】 「未会」就是没有体会自性佛的人(众生),「由」就是从来。「若盲」就是如同眼睛瞎掉的人。这一句话就是, 只有悟道的人,可以了解自性就是佛,不能够体会到自性佛的众生,从来就像眼睛瞎掉的盲人一样。 【五更般若照无边,不起一念历三千。】 「般若」就是无量无边的智慧。不起一念历三千,不动一个念头就遍三千,「历」就是遍。简单讲,就是无量的 世界。 【欲见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这个太好了!这达摩大师不是一个普通人!你想要见到真如平等吗?很简单!你只要在当下不要动念,「即目前」 就是在眼前。就是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是六祖讲的:言下。就是当下了。慎勿生心即目前,就是在当下。 这「目前」不是眼睛前面。就是当下这一念放得下,透得过,你就是见本性平等的人。 【妙理玄奥非心测,不用寻逐令疲极。】 这个不可思议的见性的妙理,不是我们凡夫心可以测的,你根本就不要去找,不用去寻找,不要去追逐。令疲极 就是疲惫不堪。所以有的人拜佛、念佛、修行,弄得他自己疲惫不堪,明明有这个肾结石,或者是心脏衰竭,拼 命的用功,拜佛、拜山。没有错!这固然是好,可是内心烦恼不除,拜这个有用吗?佛法是心法啊,不在心地上 用功,拼命在外相里面拜佛、礼佛,可以结到善根啦,没有错!所以说:念佛一声,功德无量,礼佛一拜,罪灭 河沙。那个念佛一声,是怎么念的?是从自性念的啦,要不然怎么功德无量呢?自性才具足功德嘛!这一句很难 的啊,念佛一声,功德无量,没有自性,哪里有功德?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怎么能够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这 个真正的礼佛,是能礼是空,所礼是空。能所双亡,那就罪灭河沙。是这样子的呀!哦!原来如此,我以为怎么 那么容易!这是不容易的,念佛一声,功德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这谈何容易啊!有的人,头撞得这边像 包公,一个月亮都跑出来了,还是不会消灾啊,为什么?左邻右舍全得罪光了,想跟邻居借一点水用也借不到, 人家不给他,他家里的水管坏了,连一点水也没有人肯借,你看做人有多失败! 【若能无念即真求,】 如果无念,你要没有分别心,大地的众生统统平等。「真求」就是要求一个真的心。但无念就是真心。如果能够 无念,就是真心之求。求就是无所求,你要求什么?求佛道,无所求就是求佛道。无念就是真求,要是有念就是 妄求。 【更若有求还不识。】 如果还有一个求的心,「还」就是终究。「不识」就是不了解我们自性的佛。 【达摩大师《悟性论》终。】 好了!我们再看《达摩破相论》 【达摩大师破相论】 【达摩祖师着渝州华岩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渝州」就是四川。「校」就是校对。「刻」就是刻印。我们现在都是用电脑打字的,快乐了,比较不会那么麻 烦了, 49页(新版第61页)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省」就是节省。「要」就是精要。又节省又快,抓住重点修行。省要,这个很重要,你的生命有限,我们这个 生命有限,无常很快就来临了,你不选一个最直接了当、最快的,你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在外相上打转。修何法 最为省要?就是节省精要。 【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观照这一颗心。观心一法,总摄诸法,「诸」就是一切。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 为什么一法就可以摄诸法呢?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 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 你有根,你才生这个子。 【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 就不必弄得很痛苦,又不能成道,又不能了生死。如果了解这个心来修道,那么就用很少的力量,就可以成就了。 【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在「不了心而修」后面加一个「道」字。 【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为什么说观照这一颗心,叫做了呢?才叫做明白呢? 【答曰: 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 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 「亦自然本来俱有」,这个「亦」字划掉,改成:界。此二种心,法界自然,本来俱有。 【虽假缘合,互相因待。】 就是相因相待,我做你的因,你做我的果,互相因待。所以所夫妻要和好,两个人互相体谅,互相扶住。中国人 就有这种互相因待,这个缘起的思想。中国人就有缘起的思想,只是发挥得不淋漓尽致,教学相长,夫唱妇随, 你看!他本来就懂得缘起,相互体谅啊。所以有这个思想,虽假缘合,互相因待。 【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 恶业,着五欲六尘嘛! 【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 如果我们不被五欲六尘所染,这就是圣,一切法不受,就是圣人。如果我们能够远离这些污染,那么苦就没有了。 【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 这个「堕」改成「随」。若随染心,这个逗点划掉,在「造业」后面加一个逗点。若随染心造业,受其缠覆, 「缠」就是没有办法摆脱。「覆」就是颠倒。 【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 如日轮,体明圆满,】 「体」就是体性。「明」就是光明。这个体性是很光明、很圆满的, 【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 「重」就是一层一层的。五阴重云,五重的这个云层,色、受、想、行、识嘛,因为五重的这个阴影,这个云层 所覆盖。 【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就像瓶子内的灯光,不能显现。外面被遮住了,内在里面的灯光显现不出来。 【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 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 只要这个觉性,那么这个觉,就是要保任的功夫。要保持二六时中都有觉性,这样就有根了。这个觉性没有办法 一下子一直连接起来。要平常多观照,然后变成一种习惯,那么你的起心动念,一动念你马上就知道,观照力强, 一动念马上知道。不会随着习性而走。 【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 【答: 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 【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 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 「为喻」就是为之作比喻。 【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 显现在六根,我们的眼睛就是六根,你看了就产生六识,就分别六尘, 【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着万境,】 凡夫只要没有听到佛法,没有一个人有办法躲过这个贪着的境界。包括师父在内,没有办法!如果今天没有听到 佛法,就拼命的创业,拼命的贪嗔痴,是世间的善人没有错啦,偶尔拿一些钱来布施,可是不能解脱。也是三世 的佛冤,福报享尽了,又去做牛做马。贪着万境, 【能成恶业,】 哪一个恶不是因为贪着而来的? 【障真如体,故名六贼。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 小泉源,洎流不绝,】 「洎」是水,加水的肉汁叫做洎。这个「洎」字划掉,改成「涓」。「涓流」就是细流。 【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 摄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 【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 【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 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好了!明天再从这个地方开始讲。明天是八关斋戒,欢迎大家参加。还有水陆法会,我们已经开始报名,不要等 到最后的时候才报名,这样子我们作业很麻烦。有钱的就先拿出来嘛,不要这样吝啬,叫你布施你就布施嘛!先 参加内坛或者是外坛,我们在处理,就可以慢慢把法会的牌子写起来,不要等到最后才一大堆的挤在后面,这个 作业起来很麻烦。好了!停课的时候,就用这一张,把星期六改成金刚法会,就诵《金刚经》。因为师父讲课讲 了六年,修持的时间很少,所以一方面让师父休息,一方面我们加强修行,所以星期六,我们有金刚法会。我们 星期天大悲法会,就是礼拜大悲忏。我们由法显来领众,法宣跟法显来领众。那么法深跟法然在台东,如果回来 的话,再给他领众一天。星期一是药师法会,诵《药师经》。这个都很好的,非常好的,《金刚经》、大悲忏, 乃至于药师法会,都很好。诵《药师经》、念药师咒。星期二共修不变。只有大悲忏在一楼、二楼,不过要做这 个忏以前,我希望法宣跟法显先自己彩排,先自己冷静想想看:我这个法会,应该怎么唱才会庄严。你不要既没 有心理准备,也没有彩排,一来的话就领众,然后楼上念一种,楼下念一种,课本也不够,要香花迎、香花请, 结果没看到什么香,也没看到什么花,统统没有。说要内心要想说:我应该准备什么东西,那一天领众,我应该 怎么做,麦克风应该弄几支,法器是谁来控制,要先有一个理念嘛!其实做事并不难,只要你冷静,把你的计划, 一、二、三......先自己有个规定,然后私下彩排,法器要彩排,唱念要彩排,否则的话,你一上台一领众啊, 就麻烦了,真的!像我们以前在念南普陀佛学院的时候,有一个比丘,他认为他自己维那很行,那一天我打木鱼, 他认为他自己维那很行,就把眼睛闭起来了,结果那个磬跟掉了好几个磬位。我要跟他比的时候,他眼睛又闭起 来了,他又不看,我在打木鱼的时候,我在左边锵一声,他没有看到,虽然他很有办法,可是他太自负,师父做 事情不敢这样。像这本经书我们都看得懂,可是我今天要讲,已经看了四次了,每天凌晨起来,就要再翻一遍, 就怕讲错。要不然讲这个有什么困难,可是不可以这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可轻敌啊!我们如果轻视了我 们的职业、职责,我们会失败的。所以这么简单,师父都要看四次,怕讲错违背因果。所以这个法会不能随随便 便的,自己私下要练习,要多准备,谁、麦克风、位置站哪里,一定要整个僧团彩排,大悲忏能够下来全部参加 共修,尽量不要缺席。没有课的时候,就四点做晚课。有法会的时候,全体法师都参加,这不是很庄严吗?然后 晚上请一个人出食就可以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诸位请翻开《达摩破相论》的第52页,倒数第二行 (新版第65页第7行)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答曰: 众生不了正因,】 「正因」就是成佛的正因。那么什么是成佛的正因呢?那就是明心见性。众生不了成佛的正因,就是明心见性, 是成佛最主要的正因。 【迷心修善,】 这个迷心,就是迷了这个平等的心、空性的心,也就是说,以执着的心来修这个善。 【未免三界,生三轻趣。】 罪业比较轻,就是三善道的意思。比较重就生三恶道。 【云何三轻趣?】 轻是对重来讲的。为什么说三轻趣呢? 【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 迷修十善的意思就是:迷了这一颗心,来修这个十善,只能得到人天果报,妄求快乐。所以说 【未免贪界,】 没有办法离开这个贪心,所以 【生于天趣。】 那么第二, 【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 持五戒,但是心没有办法断除这个爱跟恨,爱恨交织,这当然就是嗔恨。所以他有持五戒,可是心不平稳,所以 只能 【生于人趣。】 那么第三, 【迷执有为,】 有为就是生灭。迷,又执着于有为,然后 【信邪求福,】 信邪就是不正。他有布施的念头,但是没有正念。所以叫做信邪求福。 【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 【云何三重?】 少了一个字,三重「趣」,就是恶业比较重一点的。 【所谓纵三毒心,】 放纵我们贪嗔痴的心, 【唯造恶业,】 一天到晚吃饱饭无所事事,就去抢银行、掳人勒索、抢女孩子的皮包,偷人家的机车啊、汽车啊、贩毒啊,无所 不造。 【堕三重趣。】 第一个, 【若贪业重者,堕恶鬼趣;】 贪心不除嘛!再来, 【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 所以畜生大部分都是愚痴。那我们一愤怒起来,就会堕地狱趣。 【如是三重,通前三轻,】 那么三重加上三轻, 【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 心起心动念,造这个业,所以说 【但能摄心,】 摄心就是只要我们能够控制这一颗心,把它守住, 【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 「离苦」两个字划掉。 【即得解脱。】 「离苦」两个字是多余的。 【问曰: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 【制三毒,即名解脱?】 加一个字,「而」制三毒,即名解脱? 【答: 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 【胡言阿僧祇,】 「胡言」就是印度话。 【汉名不可数。】 「汉」就是中国。在中国来讲,就是不可数。 【此三毒心,】 54页,(新版第67页第1行) 【于中有恒沙恶念,】 我们不只恒沙的恶念,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动这个恶念。坐着也是恶念,站着也是恶念,只想:我不能吃亏, 别人死,那没有什么关系啦!所以不只恒沙的恶念,我们一天的起心动念,不计其数。 【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 所以说,在相上来讲,有时空的架构来说,有三大阿僧祇。 【故言三大阿僧祇。】 【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 所以讲来讲去,还是这颗心,所以现在这个讲的是《破相论》,但于相不着,离一切相就是破相,破相就是离相。 【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 「三解脱」就是空、无相、无愿。空门、无相门、无愿,「愿」就是求,也可以说是无所求。这是三解脱。也就 是你修空就解脱。乃至于修无愿,就是无求,修无相,都可以解脱。 【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 加三个字「要经历」,遂言成佛要经历尘劫。「未期」两个字划掉。 【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在前面加一个「斯」字。在行人后面加两个字「令人」。「斯岂不疑误行人,令人退菩提道。」,「斯」就是如 此。那么这样讲,成佛要那么久,这样不是,「疑」就是疑惑,「误」就是误导。这不是疑惑、误导了修行人, 令人家退菩提道吗? 【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 【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 学者就是修行人。那么为什么现在只要令学者,好好的观照这一颗心,而不去修戒行,那怎么能够成佛呢? 【答: 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 三聚净戒,就是制这个三毒的心。 【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 【胡名波罗蜜,】 在印度来讲:波罗蜜, 【汉名达彼岸,】 「汉」就是中国话。中国话来讲就是达彼岸, 【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 所以我们修行,要在内在里面下功夫,能令六根清净。六根同一本性,但无相,六根即得清净,同时解脱,所以 说六根清净,其实同一个本性。只要你离相,六根顿时全部清净,这样就可以度烦恼河。 【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 也?】 「乖」就是违背。 【答: 佛所说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 「对」就是对治的意思。为了对治三毒,对治悉檀嘛,为对治三毒,所以 【发三誓愿,】 逗点改成句点。发三誓愿。 【持一切净戒。】 把「持一切净戒」划掉。然后加八个字:「断一切恶,故常持戒,」 【对于贪毒,】 就是对治这个贪毒。断一切恶,故常持戒,为了断一切恶,所以我们常常持这个戒行,对治贪毒。 【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嗔毒,】 「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划掉,改成「誓修一切善,故常习定,」。发愿要修一切的善,所以常常修行这个 定,对治嗔毒。嗔毒后面的逗点改成句点。 【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 痴毒后面的逗点改成句点。 【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 「净法」后面的逗点移到「故」字的后面,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 【诸恶消灭,名为断。】 少一个「之」字。名之为断。 【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 「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这个全部划掉。 【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 「故名解脱」划掉,改成「名之为度」,普济群生,名之为度。 【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 「则」字改成「故」。 【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 【欲得佛土,】 「佛」改成「净」。欲得净土, 【当净其心,】 我们在《维摩诘经》里面就讲过了,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这个没有什么困难的,我们念一遍,大家都知道意思了。没有什么好发挥的。 【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 【若为通会。】 这个「若」改成「何」。何为通会,就是如何为之会通,就是贯通、契合的意思。通会就是会通。何为通会呢? 就是如何来贯通,如何来契合? 【又六度者,其义如何?】 【答: 欲修六度,当净六根,】 「六根」后面的逗点划掉, 【先降六贼。】 「先」字划掉。当净六根降六贼。这是一气呵成的,中间不能有逗点的。「降」就是降伏。我们应当先清净我们 的六根。怎么样清净我们的六根呢? 【能舍眼贼,】 因为境界是贼嘛,我们要能够远离这个眼睛所执着的境界。我们一执着眼睛所看到的,就会伤害我们的法身慧命, 所以这个「贼」字,是盗功德法财,不是盗这个外在的财富。这个「贼」字,就是因为会盗我们自性的功德法财, 我们眼睛一看,就执着这个境界,我们的本性全部都消失了。所以说:能舍眼贼。 【离诸色境,名为布施;】 我们见一切色境怎么样?离诸色境,「离诸」就是不着。不着于一切的色境。一切色境就是指有形相的、看得到 的。名为布施,这就是真正的布施。不是只有拿钱出来叫做布施。 【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 在经典里面讲,摩诃迦叶已经证阿罗汉果了,结果有一次听到音乐,摩诃迦叶就起舞,所以佛的弟子就问:世尊! 云何摩诃迦叶证了阿罗汉果,竟闻声起舞?世尊曰:他自无量劫以来,对这个音乐就特别嗜好,习气所引,所以 本是无心,他本身并没有执着这个,只是一种习性而已。譬如说我喜欢吃茶,你不能说,这个吃茶就是一种错误。 有的人喜欢喝:口渴要喝麦仔茶(广告词)。人家喜欢喝那个麦茶,你不能说他不对。所以摩诃迦叶听到音乐声, 就翩翩起舞了。所以说,证了阿罗汉果后他还有习气,何况凡夫?他是无心的嘛!那么于彼声尘,不令纵逸,这 个纵逸,就变成放纵、散乱了,这跟摩诃迦叶那个无心起舞不一样的。 【名为持戒;】 【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 不管是香的、是臭的。「调」就是调和。「柔」就是柔软。 【名为忍辱;】 不着这个香味。但是香也要看情形,有的人用那个香,实在是没有办法,很难闻,香得有一点要呕吐了!所以说, 我们降伏鼻贼,就是真的忍辱了。 【能制口贼,】 「口」改成「舌」。能制舌贼, 【不贪诸味,】 譬如说我们常常喜欢吃新鲜的海鲜类的啦,为了这个吃,那真是有一套,煎、煮、炒、炸......那多了,味道很 多,我们修行人,煮什么就吃什么,不贪诸味。 【赞咏讲说,】 赞咏讲说佛法, 【名为精进;】 【能降身贼,于诸触欲,】 就是接触啦。我喜欢睡这个很柔软的什么水床啊,底下要垫什么很柔软的羊毛啊,或者是这个棉被、枕头,睡得要 特别好。衣服一件几万块都买得下去。你看那个有钱人,有钱不晓得怎么花,有的买衣服,买一买还开支票,一次 买了几十万,有啦!单单一件狗皮大衣就多少钱了?不是狗皮大衣啦,叫貂皮大衣,要二十万。如果有一种动物把 人抓去杀掉,变成人皮大衣,嗯!所以我们众生都着迷于这个触感。 【湛然不动,】 「湛然」就是澄澈、清净的样子。 【名为禅定;】 【能调意贼,】 就是你这颗心能够调伏。 【不顺无明,常修觉慧,】 「觉」就是觉照,「慧」就是智慧。 【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 「筏」就是比较小的船,用竹子编的。 【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57页第三行(新版第71页第1行) 【问: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 一斗就是十升。这个「糜」的旁边,稍微注解一下,我们都知道,稀饭叫做粥,这个「糜」字是浓粥。乳糜就是 粥加上乳,然后煮成比较干,水比较少,浓度比较高一点。释迦如来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曾饮三斗六升乳糜, 【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 他是因为喝了这个乳,才证到这个佛果, 【岂唯观心得解脱也?】 这个「也」改成「乎」。这怎么能够说,只要观心,就可以得到解脱呢? 【答:】 【成佛如此,】 成佛的确是这样, 【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 这是站在外在的事相上讲的,可是达摩大师他的解释不是这样的。 【言食乳者,】 说到佛陀吃乳才成佛, 【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 在「清净」前面加两个字「真如」。真如的清净法乳。就像师父现在,你们也在吃我的奶啊,真的嘛!我现在在弘 法呀,给你们甘露法乳。所以我既是慈母,也是严父,希望大家好嘛!所以你们在吃我的奶啊,只不过乳汁少了一 点。所以这个真如清净法乳,就是闻法而证果。 【三斗者,三聚净戒,】 这句是表法的。世尊用世间的事相,表出世间的大法。 【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 「膻」就是牛的臊味,腥臊之味。牛膻腥乳,台湾话叫做“臭腥” 【岂不谤误之甚。】 加一个「乎」字。岂不谤误之甚乎?这不是对佛很大的诽谤吗? 【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 刚刚不是讲真如清净法乳吗?佛证得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他哪里需要喝这个东西? 【经其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 这个「下湿」就是低下、潮湿之处。 【不食谷麦糠麸,】 「糠」就是谷类的皮壳。「麸」就是小麦的外皮。 【不与特牛同群;】 我查过词典,词汇,还有康熙字典,这个「特」字,可以当作公牛、公的意思。特牛同义。 【其牛身作紫磨金色,】 紫磨就是最好的金。紫就是略红,金色带有略红的这个金是最好的金,叫做紫磨金色。 【言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 微妙就是不可思议,佛法当然不可思议了。 【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 所以我们不要只喝这个世间的牛羊之乳,我们要饮这个佛法的法乳,就是听经闻法。 58页中间(新版第72页第7行) 【问: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 「伽蓝」就是道场、寺庙。 【铸写形像,】 「铸」就是铸佛像,「写」就是写经典。 【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 「如是」就是种种修行之事。 【应虚空也】 这个「空」改成「妄」,这些种种的外在的造伽蓝,铸形像,烧香散花,昼夜绕塔,持斋礼拜,这些都是虚妄的, 不实在的。因为你只有讲观心就可以嘛! 【答:】 【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 「狭劣」就是心量狭窄,低劣。 【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 没有办法悟到很深的道理,所以假借这个生灭的有为法,来比喻无为法。但是比喻是相似,不是平等。所以说: 【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如果我们不内行,就是如果我们不观照这一颗心的起心动念,只有在向外求,就是相上打转,修行只在外表上打转, 那么希望获福,无有是处。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一切福田,不离我们这一颗心嘛! 59页(新版第73页第4行) 达摩大师在下文中就解释给我们听了,什么叫做真正的道场?什么叫做真正的伽蓝呢? 【言伽蓝者:】 【西国梵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 「湛」就是如如不动。 【内外清净,是名修伽蓝。】 「内」就是指心,「外」是指身。内外清净是指身心清净。但是因为中国话怕重复,所以前面有「身心湛然」了, 那么如果在这里讲:身心清净,身心湛然,变重复语,中国话不喜欢这样,词句不美。所以常净六根,身心湛然, 内外清净,这才是真正的建道场,修伽蓝。我们现在只会修外在的道场,对于我们内在的贪嗔痴不去除,说这样叫 做得福,释迦佛,这是不能体会佛陀的用心良苦, 【铸写形像者:】 什么是铸写形像者? 【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 你铸写形像,「铸」就是铸佛像,「写」就是抄写经典。形像就是外在的啦,让大家有一个可依靠啦,众生没有看到, 他就不拜嘛,你告诉他自性的佛,他哪里懂得自性佛?你前面有佛像,他会拜啦。你拿一块玉,很大的玉,说:你去 拜!他就不拜,像我们这块玉佛,用一大块的玉雕的,在没有雕刻前,你会不会拜?你不拜啊!众生不看到这个像, 他就不会入门的啦,所以这是方便。这个佛像很庄严,像住持一样,很多人都这样讲。所以说这个都是外相,你一定 要弄这个,不然的话,他怎么会来跪着,你前面摆一块石头,信徒怎么会跪在前面,喃喃自语呢?那就不可能的啦! 我在吃饭的时候,都会经过这里,看到有很多信徒,早上也来跪,中午也来跪,下午也来跪,跪着然后就喃喃自语, 就不晓得在念什么?心外有佛嘛。如果你识自性的佛,他在念的时候就打断他:念给谁听啊?你就是佛,你念给谁 听啊?他也不会开悟,还说:你打我!本来我准备一万块红包要供养你,现在不给了!打一下损失一万块,我可划 不来!所以说,众生他一定要拜的,没有外在,他不会拜的,你讲自性佛,佛无形无相,他往哪里拜呢?他不懂的! 所以一切神教不能解脱,就是往外拜嘛。往外拜,他怎么会解脱呢?内心有没有修养其次啦,这只嘴巴干不干净 其次啦,他就是希望求得外在的力量来加被他,他不晓得他竟然是佛,所以就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 【所为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1 「彷像」就是好像。你只要修这个觉行,觉悟,回光返照,就好像如来真容妙相。我们如来的真容妙相,是不可以三 十二相见如来,不可以以这个相见如来。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见如来?要去觉嘛,觉悟就能见如来嘛!我们不修觉性的 话,我们怎么见如来呢?因为如来无相嘛! 【岂遣铸写金铜之所作也?】 这个「遣」字改成「是」字。岂是铸写金铜之所作也?「铸」就是铸造,「写」就是描写。有的人用笔画佛像,或者 是抄佛经等等, 【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 要工匠来打造嘛! 【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 这个「样」字改成「楑」。这个楑字,就是准确度。「模」就是模范,「楑」就是度。以这个为准则,六波罗蜜为模 楑,就是版模的意思。 【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 一点都不缺少。 【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 因为有为,凡所有相,皆是无常,皆为无常所吞噬。所以说: 【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 也不了解这样的心性,才是真正的佛的真貌。佛的真貌就是无相。 【凭何辄言功德?】 这个「辄」跟准则的「则」字是一样的。你凭什么来说,你这样叫做有功德呢? 【烧香者:】 加一个「又」字。又烧香者, 【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 无为就是空,要真正的契入空性的正法,这你就真的是有香。这香气能怎么样? 【薰诸臭秽无明恶业,】 我们今天不听佛法,根本就改不过来这个无明,所以我们要用这个无为法,也就是正知正见的空性,除掉这个无明的 恶业, 【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 「其」字划掉。 【有其五种:】 「有其」两个字颠倒一下,其有五种,总共有五种: 【一者戒香,】 什么是戒香呢? 【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 这是戒香,这才是真正的香。 【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 深信佛,大乘是佛说,发大菩提心,才能成就佛道,心没有退转。 【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 我们要观身无常,心刹那变异,这样子就知道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我,我们就知道当体即空,本来就无一物,那么 我们对这个世间,就很能够放下。 【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 结缚就是烦恼的别名。烦恼把我们捆得死死的,无明也可以说是惑,也可以说是烦恼。那么结缚就是我们心中打结了, 缚就是被烦恼所捆绑,捆得死死的。有时候,我们劝劝他要放下,他反而想出一大堆的理由来抵挡我们的善意跟智慧 的语言。说实在话,众生是满愚痴的,看他烦恼,我们好意劝他解脱,他却会反驳你:你不晓得我的立场啊!那就没 办法了。所以处处着,结缚就重。 【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 【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 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 拼命的烧,而内在的贪嗔痴呢?还是一样,无明、习气、烦恼还是一样,拼命的点那个一公斤十几万的。我告诉你, 你点一公斤一百六十万的都没有用,为什么?法在于心,哪里在相?由相来启发,所以见缘起即见道,所有的缘起, 就是启发我们的觉性。如果这个觉性它不动,那没有用啦,你不启发这个觉性来回光返照,烧外在的香再多,都没有 什么作用。看起来很恭敬的,其实你不懂佛。所以说,一般人只是烧外在的世间的沉香、檀香等等。薰陆是一种香树, 它也可以制成香料,所以这个「薰陆」也可以称为乳香,或者是乳头香,薰陆。就烧这一些沉香、檀香,以及乳香等 等这些质碍之香,也就是外在的香,是指色法,有形质的色法, 【希望福报,云何得?】 加一个「可」字。云何可得?你怎么能够得到福报呢?没有从心法好好的下手,你花了几百万,烧外在的香,散外在 的花,都没有用的。 【散花者,义亦如是】 【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 这个「常」字改成「演」字。演说正法。你要演讲正法,弘法利生,这就是散一切的功德的花,你才是真正的散花 使者,散花的仙男,我是仙男,你们是仙女,不过仙女像你们这么丑的也没有啦。仙女是很漂亮的,不过你们的心 像佛,仙女的心并不一定像我们这么好,仙女长得漂亮,可是我们的心有佛啦。说来说去,仙女还是比我们丑陋, 我们心像佛嘛,仙女贪着五欲嘛!所以说演说正法,才是真正的散花的人。因为他 【饶益有情,】 饶益就是普度,宽恕,让众生得到利益。 【散沾一切;】 我们散播一切法,就是散功德的花。 【于真如性,普施庄严。】 所以我们要庄严,要在真如自性里面庄严,不要在外表里面庄严。以前我去一个信徒家,据说她的媳妇很凶,常常 跟她婆婆吵架,不过我去,她不会跟我吵架啦。她很喜欢在头上插朵花,有一天我去的时候看到她穿得很漂亮,穿得 好像新娘一样,还跟我说:慧律法师,我今天漂不漂亮?我不敢讲,外表看不错啦,不过一天到晚跟婆婆吵架,她 内心里面没有真正的花啦,没有真如自性嘛。外表的花有什么用呢?如花似玉,可是是蛇蝎美女啊,那很惨了!内 怀嗔毒啊,你走过去,一针就被扎死了。所以说这个外表的花不能究竟,还是要在自性清净下一点功夫,才是真正 的庄严。所以说普施庄严, 【此功德花,佛所赞叹,究竟常住,】 我们就见法性身。 【无雕落期。】 世间的花一摘马上就凋零了。 【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 散如是花,就是把法散播出去,就是把真如自性,见性的法门散播出去,让每一个众生都了解见性,那么这真是获福 无量。 【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 「缯」就是丝帛的总称。「彩」就是各种的纹彩。如果你说,如来让我们这些众生裁这个外在的布,这个布很庄严, 是丝织品的,这些布料有纹彩的。 【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触犯;】 底下加一个字:「若」 【若误犯者,犹获大罪,】 因为天地与我同为一体嘛!所以说,若误犯者,犹获大罪, 【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 欲益返损,这个「返」字改成「反」。你想要得到利益,反过来你损失。 【岂有是乎?】 哪有这种道理呢?不了解自性,不了解弘法,然后专门散外面的花,你本来是想求得利益,结果反而损伤这些花草, 这哪有这个道理的! 【又长明灯者,】 什么叫做长明灯?长明当然就是不灭啦,什么叫做不灭的灯呢? 【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 这个「以」字划掉,加一个「之」字。觉之明了,你觉悟了,明了了。 【喻之为灯;】 这个比喻就像灯一样的。 【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 油灯上面有个灯柱嘛, 【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 「当燃」改成「常燃」 【照破一切无明痴暗,】 无明痴暗。逗点改成句点。 【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 所以我现在在点灯,我把这个心中的这个灯点给大家,所以我是散花的使者,也是点灯、传灯之人。我这一灯点给 你们百千灯嘛! 【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然灯,义亦如是。】 【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著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 空室就是房屋,来照这个虚空。「室」就是房屋。 【乃称依教,岂不谬乎!】 这不是错得很离谱吗?世间人去买这个油灯来燃灯,照亮了你的房子跟虚空,就以为自己真的在依教修行。这岂不是 错得很离谱吗? 【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上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 佛要靠你那两盏一点灯光,点那个油灯才看得到,佛是怎么成佛的呢?那个电灯,还有那个油灯,都比我们日光灯还 暗呢,你要点那个灯,不如点日光灯,佛还看得清楚一点。点灯是代表内在的光明,所以点香是代表戒律的清净。所 以说: 【审察斯理,应不然乎!】 这个「然」字就同加一个火部的「燃」,了解这个道理,我们就晓得,我们就真正的悟了,就不必去燃这个灯,意思 就是重视内在。也可以说是:应不然,应该不是这样子吧!应该不是你点那个酥油之灯,就叫做依教奉行,你的心的 灯,你不把它点,法传不出去,不传这个法的灯,你竟然传那个世间的酥油之灯,就以为你在修行,这个是错得离谱! 【又六时行道者:】 【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 不舍就是精进。 【绕塔行道者:】 塔,什么是塔? 【塔是身心也,当令觉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 我们的身心就是塔。怎么样绕法呢?应当让我们觉悟的智慧巡绕身心,随时随地观照自己的身心,这样年年不停,不 停就是无所执着、无所住,这才叫做绕塔。所以成佛一定要无所住,念念无所住,就是念念不停。那么每一个念头, 都不要去执着,念念都要起观照,这是真正的绕塔。 【过去诸圣,皆行此道,得至涅槃。】 【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 从来不在内心心性里面下手, 【唯执外求;】 那这个外求太多了,处处都可以看到。 【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 「骤」就是奔走。走得两条腿都已经肌肉酸痛了,还没有见性开悟,走得两条腿肌肉发达,还是一个迷糊蛋。修行不是 靠体力的啦,修行如果靠体力的话,矮个子的一定死啦,我们怎么会跑得过人家?人家可以健行几百公里,我们这两条 腿爬几个楼梯就气喘如牛了,所以没有办法比了。 【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 而对我们清净的真性,却从来没有去回光返照,了解它的利益是什么。所以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是有一个错误的假相,拜 梁皇,看到什么佛放光,拜这个水陆啊,就希望看到西方三圣。都是在还没有拜以前,就开始拼命的一直执着这个外相 的佛啊、光啊,或者是香。真是很悲哀。这既不听经,也不闻法,没有内敛的功夫,然后着魔的多多。所以说我们要了 解心法,就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又持斋者:】 他还告诉你,什么叫做一个真正的持斋的人, 【当须会意,】 「会意」就是体会他的用意是什么。 【不达斯理,徒尔虚切。】 这个「切」改成「功」。要体会持斋的用意是什么,要不然,「徒尔」就是白白的浪费了。你持斋持了二十年、三十年, 他一碰到师傅就说:师傅!我持斋四十年了。我说:你是根本都不「知」(斋之台语之谐音)。持斋,牛也是持斋的啦, 你不要忘记。有的人还说:师傅!我过午不食呢!过午不食没什么稀奇,那个非洲人日中一食。非洲人没有饭吃,日中 一食。并不是没吃就成佛,那个绝食的人,断食疗法的人,十四天不吃饭的,你这个一天还吃一餐,还吃两餐呢。那个 外道的修瑜伽的,一次三个礼拜不吃饭的,一个月不吃饭都可以。修瑜伽的还比不上蛇厉害,蛇一入冬眠,四个月不吃, 蛇,snake,蛇一入冬眠,四个月不吃,蛇它还不会成佛呢!不是不吃就可以成佛的,师兄,师姐!我们人怎么会比一 条蛇还厉害呢?你会比蛇更厉害吗?蛇冬眠,一百二十天不吃,我们没有办法啦。要不吃就可以成佛,这简单了,就蛇 佛了,可是不是这样的,佛法是心法啦,斋是什么意思呢? 【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 「齐」就是心意虔敬,「正」就是端正身心。 【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 外面禁止这个六情,就是六根所散发的执着。内制贪嗔痴三毒。 【勤觉察、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 加一个字「殷」勤觉察。殷勤觉察,就是很勤奋、努力的来觉察。底下加一个字「清」净身心。 【又持斋者,食有五种:】 【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 什么是法喜食呢?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诸位,我们要记住,如果一个佛弟子,不能用欢喜心来过日子,这个人离 道太远了。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一句话,我们如果是一个佛弟子,不能用一颗欢喜的心来过我们的生活,我们真的是离道 太远了。所以我们要欢喜奉行这个正法,如法观照。 【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 「内」就是心。「外」就是身。不但内心里面去观照,外在的身也清净。 【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 就是在我们的念头里面,我们以诸佛为模范,向佛看齐,所以我们心想的,还有嘴巴讲的要相应。 【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 愿食就是希望,常常有求善愿。什么是善愿呢?愿得善知识,愿闻法见性,愿好好修行,或者是愿世世行菩萨之道,愿 普渡无量无边的众生,愿断一切恶,这些都是善愿。世间的人他不是善愿,世间的人求的是:希望我中六合彩,希望我 中这个赛马,希望我在路上捡到一百万,这些哪里是善愿呢?都是坏的念头。 【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 【此五种食,名为斋食。】 这个才是真正的斋食。「斋」就是清净。这上面的五种食,法喜食、禅悦食、念食、愿食、解脱食,这是真正的持斋, 「斋」就是清净嘛!我们现在人,只要一过午不食,就认为这个就是斋。今天刚好是八关斋戒,好好的体会啊! 【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 如果有的人不了解这种法喜食、禅悦食、念食、愿食、解脱食,这个都是精神作用,心性在作用。如果不了解心性这五 种作用的食,你说你是持斋,你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持斋的人,无有是处。 【唯断于无明之食。若辄触者,名为破斋。】 唯断就是只断,你只想断于无明。这个无明要注意,这里我们所讲的这个不是根本无明那一类的,唯断于无明之食,这 个无明就是少许的烦恼。你只能够处理一些少许的烦恼,而不运用,「若辄触者」这四个字改成「辄作解者」,这个 「辄」通原则的「则」,意思就是,如果你只断于无明这个少许的惑,这样的食,而不运用这个出世的,前面所讲的五 种食,你就叫做破斋。 【若有破,云何获福?】 因为你的精神领域,没有出世的观念,没有清净的心的观念,你只是晚上不吃,那很简单! 【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诸恶皆为;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 「唯断外食,」后面加几个字,「不知持五种正食,」,就是前面所讲的那五种正食。 【自为持斋,必无是事。】 「事」改成「处」,必无是处。 【又礼拜者:】 【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 你一定要了解这个理性就是无生的体,理体就是无生。必须理体内明,你一定要了解理体就是空,你一定要了解空的道 理,不可得、无所住的道理。然后在内在里面清清楚楚这个见性法门,才叫做真正的修行。 【事随权变,】 事就是外在的事相,你只要见性,随时随地可以方便的改变,没有关系,这个权变就是权宜之变。事随权变就是外在的 事相可以随着你的方便而改变,没有关系。 【理有行藏,】 然后把「理有行藏」这四个字划掉。我们根据的是大正藏,他根据的是卍字续藏。所以这个打字,也要根据大正藏。 【会如是义,乃名依法。】 如果你了解这个道理,叫做依法修行。 【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 屈伏无明,一定要让无明屈服于你,你不屈服于无明,无明就屈服于你, 【名为礼拜。】 一定要破除无明,才是真正懂得礼拜的人。 【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 虽然没有拜佛之相,这是真正的礼拜。 【其相即法相也。】 也就是说,真正懂得礼拜的人,就是明心见性的人,他是真正的懂得礼拜,因为能礼所礼性空寂嘛。空寂就是法相,你 现在的一切相,就是法相。 【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 【举外明内,】 这个「举」改成「觉」,觉外明内,觉悟外在,然后内在清明,清清净净的、光光明明的,觉外明内,不是举外明内。 觉外明内,就是觉悟外,这个色身也恭敬,内心也降服了无明。 【性相相应。】 性就是理,相就是外在。性就是内,相就是外。使你这个内外相应,外在显示谦虚礼佛,内在空一切法,屈服无明。 【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 就拼命的磕头,拼命的一天拜五百拜、一千拜, 【内则放纵嗔痴,】 这个「嗔」改成「贪」。拜完了,内在里面那些贪跟痴又显现出来了, 【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 外面虽然拜佛,好像在运动,拜佛不是修行,变成运动。 【诈现威仪,】 你内心的贪痴不除,结果显现外表的这个身相,好像很有威仪,结果迷惑众生,以为这个叫做修行。你要让众生知道修 行,要懂得心法,才叫真正的修行。这样才 【无惭于圣,】 对于圣人一点惭愧心都没有。 【徒诳于凡,】 「徒」就是只。只有骗骗凡夫, 【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你逃不过轮回的,这怎么能够成就功德呢? 好吧,休息一下吧。 64页,第5行第5个字(新版第80页第5行) 【问: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 如果我们建这个浴室,让这个众僧来洗浴,会获福无量。 【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否?】 【答:】 【洗浴众僧者,非洗世间有为事也。】 「非洗世间」的「洗」字划掉。非世间有为事也。 【世尊当尔为诸弟子说温室经,】 「当尔」两个字改成「尝」。「尝」就是曾经。 【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 「隐说」就是暗中来说明。 【其七事云何?一者净水、二者烧火、三者澡豆、】 「澡豆」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肥皂。 【四者杨柳、五者净灰、】 净灰,洗完的时候涂在身上的。 【六者苏髇、】 这个「髇」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乳液。洗澡完了要用乳液全身抹一抹,因为印度的天气热,蚊虫多,所以「苏髇」就是 等于我们现在的乳液,摩身的乳液那一类的。 【七者内衣。】 洗完了当然要用到这个啦。 【以此七法喻于七事,】 把「法」字和「事」字颠倒过来,以此七事喻于七法,用这七件事情来比喻七法, 【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其七法者:】 【一者谓净戒洗荡僭非,】 意思就是你要修行,要先持净戒。「僭」字改成「愆」,就是罪过、过失的意思。我们如果持净戒可以洗荡,「荡」就 是涤除、净尽。「愆」就是过失,所以洗荡愆非。愆,诸位都晓得,我们唱这个杨枝净水赞就知道,洗荡愆非, 【犹如净水濯诸尘垢。】 「濯」就是洗涤。 【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然火能温净水。】 这个「然」字改成「燃」。你要观照内外,一切皆空。 【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 「分别」就是用智慧来拣择。「简」就是拣别、分别的意思。「弃」就是舍弃。我们用清净智慧来分别善恶,然后把恶 的除掉。 【四者真实断诸妄想,如嚼杨枝能净口气。】 【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能辟诸风。】 印度风大,洗澡完了,他们就用这个净灰。 【六者谓柔和忍辱,犹如苏髇通润皮肤。】 这个「谓」划掉。在「忍辱」后面加两个字「甘受」。柔和忍辱甘受。 【七者谓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行体。】 这个「谓」划掉。在「惭愧」的后面加逗点。我们现在的内衣已经不一样了,穿上跟没穿差不多的,那个电视广告,那 还得了!那跟我们中国和印度古时相差很大了,我们现在不是遮丑的。以前我们中国古时候的内衣,它是遮到这边的, 然后一个好像围兜兜一样的,古时候的女众就是这样。现在的女众的样子,不用我说你们也知道。那个电视啊,我们会 变坏,都是电视教的。不然我们怎么会想到那种形状,不可能的啦。看都看不到,哪里去想象那个东西。那是什么遮丑 陋的?不是啦。它是显露性感的。所以我们现代人,可以说是很难修行。内衣是遮丑形体的。 【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 【如来当尔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 「当尔」就是当时。 【其温室者,即身是也。】 因为要洗澡,要有一个温度差不多的房子。 【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 【当尔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 「当尔」改成「当日」。 【今时众生,莫测其事,】 「测」就是测度、了知。今时众生,也不了解人家在讲什么。 【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 自己认为这就是根据经典, 【岂非误也?】 不懂佛法,着相而求。 【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无为身」就是清净法身。怎么能够洗到清净法身呢?你只能洗到这个污垢烦恼的肉身而已。所以说: 【事不相应,】 为什么事不相应?不通理的无生嘛,他怎么能够相应呢?如果你要事相应,就是跟理相应。事是缘起,理就是一定要性 空。 【云何悟道?】 不可能啦。世间都在这个假相里面打转,洗错了!一天到晚洗澡,洗完澡来拜佛,这当然是很好啦,可是内心那一颗心 洗不掉,这怎么能够悟道呢? 【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 我们就是因为贪着五欲六尘,由这个不清净的念头所产生的。不净就有业嘛,不净就是无明嘛,就产生了这个色身。 【臭秽骈阗,内外充满。】 「骈」就是茂盛众多。「阗」就是盈满的意思。我们这个臭秽的色身,由很多的肮脏的东西填满, 【若也洗此身求于净者,】 如果你想要洗这个色身,你把它洗得很干净,而能够得到清净的见性法门的心,就像 【犹如堑堑尽方净,】 「犹如堑堑尽方净」改成「犹如洗堑,堑尽方净」。第一个「堑」是名词,就是深沟、护城河的意思。犹如洗堑,就是 清理这个护城河。堑尽方净,第二个「堑」是动词,洗净了、挖净了,才能得到清净。你要把它挖土,挖得干干净净的, 你才能够得到清净。 【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 洗这个色身,这不是佛的用意啦,非佛说,就是不是佛的用意。佛的用意是要悟到那个清净无相的法身。洗这个臭秽的 身哪里是修行呢? 【问:经说言至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 【答:】 【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 什么是正念呢?正念就是空,无生之念,无念就是正念嘛!正念必得往生。 【邪念云何达彼?】 你要是邪念,不正念,你怎么能够达到极乐世界呢? 【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 【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如是义,名为念。】 上面这句改成「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了如是义,名之为念。」 如果你了解这一层的道理,这才能称为你在念佛。 【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 言、声音,只是增上缘。最主要是要忆持,口念要忆持,念念在心,不间断,所以不在音声上的言,而是在念头上的心。 【因筌求鱼,】 「筌」就是用竹编的篓子,用来抓鱼的。把这个竹编的篓子,放在水里,鱼跑进去出不来。 【得鱼忘筌;】 你抓到了鱼,你就要放下这个竹篓,你总不能说:鱼已经抓到了,晚上还拿着竹篓一起睡觉。抓完鱼了,回来就放下。 得到了鱼,就忘了这个筌。 【因言求意,得意忘言。】 我们藉这个音声的语言求本意,我们得到了这个意,就要放下。这个「忘」就是放下那个言,就是不要着文字相,或者 语言相。得到这个宗旨,就要放下那个音声。 【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 如果内心里面,不是真正的去体悟到自性弥陀本无二,那么就 【口诵空名,】 嘴巴念念:阿弥陀佛......那没有什么用的啦!有的人念佛啊,我有时候去看看那个男众跟女众,因为男众少嘛,男众 比较少。女众来念佛,有的人念得很痛苦,怎么念呢?她这样念,眼睛闭起来:阿弥陀佛......眼睛要弄得很紧,然后 很痛苦的样子。我好痛苦......这个念佛也是很不可思议。她在念的时候,嘴巴张得很大,可以放进一颗鸡蛋,很难看 的。女众念佛,稍微看看你那个雅相嘛,如果我照下来,等一下洗一张照片给你,你不敢看你念佛的相了,有的人念阿 弥陀佛,头还歪一边,像得了淋巴腺癌一样,那个很不好看。还有的人点头,阿弥陀佛......好像中风了,什么病都有, 阿弥陀佛......念佛时身体抖个不停,何必要这样子?有的人像中风,有的人是点头,有的人是动脚,念阿弥陀佛,脚 一直动一直动。心念嘛,君子动念,不动头、不动脚。所以说,我们如果不了解心法,这个念佛什么相都有。当然我知 道他是在专心,不过这专得不是很雅观。所以说,即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就是没有实在,就是不诚 心,口诵空名。 【三毒内臻,】 「臻」就是聚集。贪嗔痴还是聚集在心里面,你看你念到驴年,你也不能成就啊!十二生肖里面没有驴子,驴年就是表 示不可能成佛啦。简单讲,内心里面,三毒一定要先除掉。 【人我填臆,】 「臆」就是我们的胸襟。「填」就是充满。人我分别心,充满这个心。你三毒内臻,三毒聚集在我们的心,然后人我见, 充满着整个心。人我就是人我见,我是我,你是你,自私自利,我好就好,管你去死。人我填臆,我们三毒在内心里面 聚集,人我见又充满着整个胸襟,那么 【将无明心不见佛,】 这不可能明心见性的啦。不见佛,就是向外求佛。「不见」划掉,改成「向外求」。向外求佛, 【徒尔费功。】 「徒尔」就是徒然。「费功」就是虚费功夫。就是说,你用了很大的体力、耐力去念,没有用的! 【且如诵之与念,】 我们就拿这个口诵跟心念来讨论, 【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理,】 执相,把这个「相」划掉,改成「外」。执外求理,执着这个外相,求这个无生之理, 【终无是处。】 这样修行就错了。 【故知过去诸圣所修,】 所修后面加两个字「念佛」,故知过去诸圣所修念佛, 【皆非外说,唯只推心。】 所以师傅不是讲过吗,自性与弥陀本来就不二嘛。你要用心念嘛,念念相应念念佛嘛,你一直着外面的相,那永远不能 成就啦。所以 【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为万德之王。涅槃常乐,由息心生。】 「息心」改成「真心」。由真心生,真心就是无心。 【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一世之门户,】 「心」是我们今生今世最重要的门户。 【心是解脱之关津。】 「关」就是关卡。「津」就是渡口。水陆交通必经的要道。 【知门户者,岂虑难成?】 「成」改成「入」。如果你知道哪里是门户,你就能够进去。岂虑,哪里去烦恼很难进入呢? 【知关津者,何忧不达?】 「达」就是通。你知道关卡和渡口在哪里,何忧不达呢?如果我们要到旗津去,那要先去渡船口啊,如果你不知道渡船 口在哪里,就没有办法了。 【窃见今时浅识,】 我私下看到现在的人很肤浅,根本不了解佛法, 【唯知事相为功,】 拼命在外相上用功,在外相拼命打转。礼拜啦,念佛啦,心却完全不悟理,这个心完全不了解佛法是什么,乱修行,乱 修一通,结果耗费了十年、二十年,烦恼依然故我,人我见还是那么大,世间不大,我相最大。 【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促人夫,】 「促」改成「役」。虚役人夫,平白的劳役人力,浪费人力。见性法门才是真正重要,你见了性,你懂得了这颗心,那 你怎么念佛都成。你见性了,修密宗,修密宗成。你见性了,你持戒,持戒成。你见性,你修禅,修禅成。你修华严, 华严成。你修天台,天台一定成就。如果你不见性,你修什么都不成。意识心,分别心,烦恼心,你怎么能够成就呢? 你就是领众来念佛,你一样不能成就。何以故?你本身没降服故,你怎么度众生呢?释迦牟尼佛说:我佛法中,有一件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先降服自己的心。你不先降服自己的心,你去领众,你一样不能解脱。你不以以为那个叫做功德, 你自己都搞不清楚功德是什么,功德来自于自性,功德来自于一颗清净的心。没有颠倒的心叫做功德。所以发心为众生 帮忙固然很好,但是降服自己的心更是重要。你不能自利,焉能利他?你自己都不懂心性,你怎么度众生呢?说法就会偏,没有依据嘛,你无明还在嘛,分别心、意识心还在,你怎么说法?你所有的法,都不与自性相应。所以慢慢来,要悟了才有办法。 68页第一行 (新版84页最后1行) 【积木叠泥,】 因为我们建道场,要积木、要叠泥, 【图青画绿,】 要雕梁画栋, 【倾心尽力,】 大家都很累, 【损己迷它;未解惭愧,何曾觉知。】 「知」改成「悟」。何曾觉悟啊?以为建道场,功德就很大了,然后拼命建道场,结果怎么样?没有人才。师傅就曾经 讲过了,佛教不是没有道场,是没有人才。佛教现在的道场多得不得了。一间道场那么大,住两个人。所以东部那个地 方,宜兰那个地方,听说有一个道场很大,里面几个人?一个师傅,老法师。惠律法师,你想不想接啊?我说:好,那你问老和尚看看嘛。所以说,我们不要忙着建道场,要先栽培僧才,道场是其次的。有道才有场嘛,你没有道哪里有场呢?场是排在后面的嘛,道先嘛。有道何怕无场,有场不见得有道。世尊!斯理是否?善哉!善哉!本来就是如此,你有道,你哪里怕没有场地可以修行。你有场的,不一定有道啦。所以说:道场、道场,道排在前面。 【经云:十方国土,皆如虚空,三界虚幻,唯是一心作。若不得定,不见一切境界者,亦不须怪。】 【但于行住坐卧中,常了然守本真心,】 这个要划起来,什么是修行?并不一定要打坐。打坐,好!是很好,方便,也可以,一天有空坐着,打坐就不攀缘嘛,摄心的 方便,初学佛法应当这样,多多打坐,多多使外缘止息。记住!行住坐卧常了然,清清楚楚叫做了然。守本真心,一定要很清 楚的观照这一颗心,让它没有起心跟动念、分别跟执著。 【会是妄念不生,】 「会是」就是正是。 【我所心灭。一切万法不出自心,所以诸佛广说,如许多言教譬喻者,只为众生行行不同,】 「行行」就是种种的造作。 【遂使教门差别。】 因为有方便,它就有种种的差别,其实都是一心嘛。为什么说,禅跟净土到最后,都是究竟义、平等呢?禅下手就是因地心、 就是平等心、就是见性的心。那么净土一下手,也是平等,因为阿弥陀佛那是平等,极乐世界是因为法身平等心显现出来的一 个清净的国土,那当然就是果地的觉悟,才有这个果报清净的极乐世界净土!所以我们观照禅的这一颗见性的这一颗心,到究 竟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清净的这个果报身,或者是正依二报,就是实报庄严土,那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一样?禅的究竟, 见法身,净土的究竟,它见法身,净土的究竟见法身,反映出来的、显现出来的,就是实报庄严土。在理来讲,是法身清净平 等,在相来讲的话,在事来讲,它是实报庄严土。那你有实报庄严土,你当然一定要悟到平等的法性身,才能够建立正依二报。 所以禅跟净土根本都是一样的东西,没有什么两样的。如果把净土的法门,认为是跟上帝来接引,信上帝得永生的思想一样, 我想这个是有差距的,我想这是不能够彻底了解究竟义,才会作如是说,了解了究竟义,就不可能会这样说的。所以我们念阿 弥陀佛,他就是平等法身,为什么?报身怎么能够离开法身?你禅,单刀直入的,见性平等的法身,他也是一样,禅是从无相 下手,无相也是究竟义。净土是从有相下手,「有」到最后,它于性是毕竟空寂的,所以没什么两样的,禅就是净土,禅不能 离开净土,净土就是禅。 【其实八万四千法门,三乘八道位体,】 「八道」就是八正道。 【七十二贤行宗,】 「贤行」就是威仪。依照这八个正道,正思维、正见、正精进、正命等等,去修行,一定成就道业。在身来讲的话,要七十二 个威仪。比如说有事师法,如何侍奉自己的师傅,或者是白师法,对师傅应该怎么讲话。真正修学佛道的人,跟师傅讲话都是 跪着说的,全部都是跪着说的,没有人敢坐着,跟师傅平起平坐的,这是真正的礼敬三宝。在台湾、中国是大乘法,比较不重 视这个,你到泰国去看,那都是按部就班来的,要跟师傅讲话,他的头一定不敢超过师傅。比如说,我坐的椅子比较矮一点, 他要通过师傅前面的时候,他不敢抬头的,他一定头低低的赶快走过去,表示我很恭敬师傅。大乘佛法不一样了,没有这种教 化,也没有这种教育。他们跟师傅讲话,一定跪着合掌,禀白,跪着讲话,没有人敢坐着跟师傅讲话的,这是真正的法。但是 如果你现在这样子的话,可能很麻烦!所以说每一个地方、区域,有一点不同。他肯学佛已经不错了,这么恭敬三宝,当然是 对他好,对他本人好。可是可能一下子不能适应,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佛教国家嘛!泰国创国到今天八百多年,它一直都是佛教 国家。入众法等,总共七十二种威仪。所以说八正道的位体,七十二个威仪, 【莫过自心是本也。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炼;】 就是要磨掉习气,磨炼就是锻炼。 【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莫住,就是一切法无所住,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一切法不可得、不可住,不能动一个念头,去执著什么东西,那么就是自见 佛性。 【于念念中,常供养十方恒沙诸佛。十二部经,念念常转。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义自现,】 「义」就是法。如果你了解清净的本性,那么一切的心法自然显现。所以见性的人就等于看完三藏十二部经典,大彻大悟的人 不关文字的。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他见性以后,他流露出来的法无量无边,这个都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方便教化。所以说: 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义自现。如果还没有见性,劝劝大家,还是不要离开善知识。我不晓得你们见性了没有,见性的举手,还 没有什么消息。有的菩萨来跟我讲:师傅!我都听不懂,直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死?我说:没气就死了嘛。没有关系,慢慢来。 听不懂就念佛、念佛。所以这一次不用台语讲,全部用国语讲。 【一切愿具足一切行满,】 「满」就是圆满。 【一切皆办,不受后有。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 「会」是正的意思。正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 【舍此身已,定得无生,】 就进入了方便有余土,功夫高的,进入了实报庄严土。因为方便有余土就具足法身,实报庄严土也是有法身,就是凡圣同居土, 也不离法身,四土是同一土,三身四土都是一颗心嘛!定得无生, 【不可思议。努力莫造作,】 莫造后面加两个字:莫造「虚妄」之作。就是莫虚妄的去造作的意思。 【如此真实不妄语,难可得闻,】 这样的真实见性,不妄语的法门,是难可得闻的。所以说祖师慈悲,一代传一代,弘扬见性法门,难可得闻。 【闻而能行者,】 听了这个见性法,又可以真正的付诸行动, 【恒沙众中,莫过有一。】 所以在这个世界、宇宙当中,要找一个见性的人,难如登天! 【行而能道到者,】 就是见性以后,再继续把习气磨掉,到成佛, 【亿万劫中,希有一人。】 那就是佛了。像六祖,那是亿万人中,找不到一个的,中国就出这么一个六祖。 【好好自安自静,】 意思就是很诚恳的劝告你:自安自静。 【善调诸根,就视心源,】 「就」就是好好的从事。「视」不是看的意思,是指观察。好好的从事这个观察心地的功夫,要好好的在这里下手。 【恒令照燎清净,】 「照燎」就是觉照明了。 【勿令无记心生。】 无记心虽非善非恶,但是是一种愚痴。无记就是愚痴相,佛性不是这样,佛性是灵灵觉觉的。 【问曰:何名无记?答曰:诸摄心人为缘外境粗心小息,】 一切的修行人要摄心啊,这些摄心的人,以前攀缘外境,但是现在收敛回来了。「摄」就是把心摄回来。「小息」就是稍微 有一点止息了。这个粗糙的心,有一点停止不攀缘了。 【内炼真心;】 他是想要开始修行,从内在开始锻炼自己的身心,但是呢, 【心未清净时,于行住坐卧中,恒惩意看心,】 这里要注意听!「恒」就是常常。「惩」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苦苦的。意思就是这个心常常苦苦的用心去看另外那个心, 就麻烦了!他还是没有断,微细的心还是没有办法断。这个「惩」字本来的意思是,专注地、然后定的意思。这个「惩」也可 以解释作苦恼,或者是苦苦的造作,也可以解释成专注心意地来观照自心。所以「恒惩意看心」就是常常苦苦的用这个意去看 那个心,犯了无量的过失。 【犹未能了了清净,】 这当然不可能啦,能所不断,怎么能够清净呢? 【独照心源,】 有时候好像接近了, 【是名无记心也。】 无记就是相似心,只了解接近体性的空,但是不能妙用现前,一妙用现前,就破功了,没有用,妙用没办法现前。无记心,但 是没有见到本体,只是粗的烦恼稍微放下,那个内心里面比较细一点的,就没办法了!所以他不思善、不思恶,无记心就是接 近我们所说的外道的无想,他想要照这个心源,可是那是相似境,所以这无记心就是相似境,它不是真实境,因为能所不断。 【亦是漏心,犹不免生死大病,况复总不守真心者;】 那些观照的人弄错了,都是生死的大病,何况你还不守这个真心。 【是人沉没生死苦海,何日得出。可怜努力努力!经云:众生若情诚不内发者,】 「情诚」就是情意诚心,就是真为生死而发真诚之心。众生如果情诚,那么不从内心发者,意思就是我们很诚恳,但是不从内 心那一颗诚恳发出来的心, 【于三世纵值恒沙诸佛无所能为。】 意思就是,如果你不了解佛法就是心法,不能从心彻底的发一颗诚恳的心为生死,不是这一颗心,用这样的心来学佛,就算三 世诸佛、恒沙的诸佛显现在你的面前,佛无所能为,一点都拿你没有办法!简单讲,如果你不想改变自己,就算是恒沙佛现在 你的面前,也没有办法改变你。所以如果你不想改变自己,那谁都没有办法。师傅讲的是师傅的,不是你的。所以人家说:「 师傅!你讲的很好!」我好没有用啊,要一切众生好才有用啊。所以说佛无所能为。 【经云:众生识心自度佛不能度众生。】 这个注意听!你不要认为这四个字简单,众生「识心自度」,注意听,做一下笔记,「识心」就是识自本心,「自度」就是自 性自度。这个很重要,众生一定要先了解这一颗佛性的本心,然后用自性,来自己度自己,佛是不能度众生的,你就是修念佛 法门,也是一样的,你一颗诚恳的心,不与佛相应,他不接引你往生的啦。还是要发自你这一颗诚恳的心,你有心想要去,佛 才接引你,你不去,佛就是现前,你也不去。 【若佛能度众生者,过去诸佛恒沙无量,何故我等不成佛也?】 哇!这个讲得太好了!既然佛能够度众生,为什么那么多的佛,我们现在还在做众生呢?我们还是要自己度自己啊! 【只是情诚不自内发,是故沉没苦海。】 「只是」就是因为。只因为我们发一颗诚恳的心,但是不是发自内在,所以就沉没了苦海。 【努力努力!勤求本心,】 就是精进的探求这一颗本心, 【勿令妄漏。】 「妄」这个不是解释作虚妄的妄,这里是任意的意思。「漏」就是错过。你不要让它任意的错过,听到了见性法门,我们今天 更幸运,听到了净土法门,那更殊胜。 【过去不知,已过亦不及,】 意思就是,追悔已经来不及了, 【今身现在,有遇得闻妙法,分明相劝,】 赶快呀!过去没有学佛,那就不要管了,现在这个色身碰到了佛法,有遇得闻妙法,就是有缘遇到这个妙法,分明相劝,明明 白白的、清清楚楚的,赶快劝告你, 【决解此语,】 决定要体会这一句话, 【了知守心,是第一道。不肯发至诚心,求愿成佛,受无量自在快乐,乃始轰轰随俗贪求名利,】 「轰轰」就是吵闹,喧杂。随世俗「贪求名利」过一生,贪求名利有什么用?能断生死吗?没办法! 【当来堕大地狱中,受种种苦恼,将何所及。】 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奈何奈何!努力努力!但能着破衣飧粗食,】 只有我们有一个衣服穿,着破衣,遮遮这个色身,了解廉耻。「飧」就是煮熟的饭。着破衣,填饱肚子就可以了。在座诸位! 我们要有平等心,连大便都是平等,你不相信吗?这大便里面有很大的道理呢,无量的差别相,这是菜、这是饭,拉出来是 一条平等相,这不是平等是什么呢?连大便都使成佛之道啊!吃这个、吃那个,大便有没有说,拉出来分开,这是蚵仔面线, 这是猪脚,这是饭,没有的!大便就是平等,无量的差别相,出来就是平等相。这是我自己讲的,对不起哦!是比较粗一点, 但是用起来是满好用的。所以什么都吃啦,没什么关系啦,汤啊、羹啊,统统吃进去,排出来它也不会分别,它也没有分别 心。所以我们用大便,就知道平等。无量的差别相,经过消化,就会归到一实相,咚!平等。开悟了吧!所以说,好的食物 不要执着,坏的食物也不要执着,过得去就可以了,能够有体力上班、工作,也就可以了。 【了然守本真心,佯痴不解语,】 「佯」就是假装。佯痴不解语,哎呀!我什么都听不懂。假装有一点痴呆。所以比丘常带三分呆,呆呆的,看起来没什么反 应。我以前看过神经病的人,他在笑的时候,他都是这样,以后我笑都要这样笑,然后等一下还要流口水。那个精神病都是 这样子的,神经如果不太正常,那个嘴巴都闭不起来,他的笑就跟人家不一样。我们一般笑的时候都是这样子,对不对?含有 一点气力、眼神,神经病的笑就是这样,哈两声就停,断断续续的,以后如果你也这样笑,那就是神经不正常。 【最省气力,而能有功,】 很有功效。 【是大精进人也。世间迷人不解此理,于无明心中,多涉艰辛,】 「涉」就是经历, 【广修相善,】 「相善」就是事相上的善。拼命的去修善,这里也布施、那里也结缘,看起来是对,很不错啦!但是没有心地见性的法门, 【望得解脱,乃归生死。】 行善是不能解决生死的问题的。我们不是批评那些行善的佛门机构。你布施金钱,我告诉你:没有放下这个烦恼,是没有办法 的,善跟道是不一样的,道是解脱。修道是解脱,修善是生死法,我没有刻意的在讲哪一个人,不要误会啊! 【若了然不失正念,而度众生者,是有力菩萨。】 很清楚的保持正念,而去度众生,不迷惑,是有力菩萨。 【分明语汝等,守心第一,】 重复的告诉你,守住这个本心,这是最重要的。 【若不勤守者,甚痴人也。】 为什么要勤守?因为我们习气太重了,拼不过它。就像我们面对无始劫来的百万大军,百万个、千万个念头,我们一刚开始用 力,如果不勤加守护,那没办法,你打不过它。习气超过我们,烦恼超过我们。我不想生气,偏偏是越讲越大声。我不想恨他, 可是晚上一直睡不着,想起来就恨。就是愚痴相,没有办法!「甚痴人」,非常大愚痴的人。 【不肯现在一生忍苦,】 不肯现在稍微忍耐一点苦, 【欲得当来万劫受殃,听汝更不知何嘱?】 「听」就是任凭。「嘱」本来是交代的意思,这里是请求的意思。这一句话是古文。听汝更不知何嘱的意思就是任凭你怎么样 去向人家诉苦,你也没有办法请求别人来帮忙。不知何嘱,不知道哪里可以请求到帮助?你自己不好好修行,你万劫受殃,任 凭你去向谁诉苦,你向何处去请求帮助呢?就是这个意思。 【八风吹不动者,】 我们对这个世间要看得破,讥、毁、苦、乐,统统放下! 【真是珍宝山也。】 这是真正的宝山。所以哪一个人真的是最富有?我们懂得本心,懂得见性法门,这个就是最富有的人。 【若知果体者,】 如果你知道果上的理体,就是佛,佛性,如果你知道佛性, 【但对于万境起恒沙作用,】 因为它是从本性展露出来的, 【巧辩若流,】 象这个河流一样的滔滔不绝。 【应病与药,而能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者,真是出世丈夫。】 你了解这个不生不灭的清净的本体,那么从这个空性,绝待的空性,展现出来的恒沙的妙用,你巧辩若流,应病与药,应一切 众生,给一切众生治病,就是安心,若能自己妄念不生,我所心灭,没有任何的所求,真是出世丈夫。修行一定要注意九个字: 无所得、无所求、无所惧,你一定要好好的体会这九个字,无所得、无所求、无所惧,那么你就是佛了! 【如来在日,】 就是佛陀在世的时候, 【叹何可尽。】 他也会赞叹你这样修行。 【吾说此言者,至心劝汝,不生妄念,我所心灭,则是出世之士。】 好了,我们休息一下啦。 82页倒数第2行,(新版101页倒数第2行) 【问曰:云何是我所心灭?】 刚刚我们一直在谈这个我所心灭。 【答曰:为有小许胜他之心,】 古时候的人写文章,跟我们现在的语气不太一样,「为有」就是只要有。为什么要听师傅上课呢?因为用现代的语言,诸位比 较容易去体会。我们一般人只要有一点点小许胜他的心, 【自念我能如此者,】 我有能力做到这样。 【是我所心,】 就是求胜的心。你只要有斗争、求胜的心,底下这句要注意看了! 【涅槃中病故。】 涅槃中病就是不能进入涅槃。只要你起一点点地骄傲、狂妄、自负、胜负的心,认为我比别人强,这就不能进入不生不灭的涅 槃,就永远做凡夫了。 【涅槃经曰:譬如虚空,能容万物,而此虚空不自念言我能含容如是。此喻我所心灭。趣金刚三昧。】 什么是金刚三昧呢?就是能够通达一切法的三昧。如果你见性了,那当然就是金刚三昧了,哪一种三昧你没有通达?行住坐卧, 统统在三昧当中。为什么?无相嘛!因为它坚固,「金刚」就是它的坚固就像金刚。能够断、破一切烦恼。就像金刚能够摧破 一切他物,不为一切他物所破,故名金刚三昧。你如果有见性,那么自性本来就是定,心离一切相,那你想想看,哪里不定呢? 何处不是佛性呢?何处不成道呢? 【问曰:诸行人求真常寂者,】 诸多修行人,大部分的修行人,求真常寂者,一般人, 【只乐世间无常粗善,】 你叫他行世间的善,他要! 【不乐第一义谛真常妙善;】 我们一般只能得到世间的、无常的粗善,不能够得到第一义谛、真常的妙善。 【其理未见,】 我们刚刚不是讲过吗?守心第一这个道理,自心清净这个道理,其理就是守心第一这个道理,根本未见,听都没听过! 【只欲发心缘义,遂思觉心起,】 只因为起心造作,攀援这个义理,「只欲」就是只因为。只因为你有发这个心,去攀援这个义理,因此思觉心起,这个思虑的 觉知就产生了。用我们这个第六意识的思惟的心,想要去见到本性,这绝对不可能。它不是造作,它是悟了放下,是觉悟以后 放下,而不是去造作,我们听经闻法,用这个义理去思惟这个本性,那就麻烦了,就愈来愈远了!遂思觉心起,这个思虑, 「思」就是思虑。「觉」就是觉知。意思就是分别心。这个分别的心,思虑,觉知,这个分别心就跑出来了。就是用世间的思 想,想要去了解无漏的心,那更不可能! 【则是漏心;】 这个就是有漏心。 【只欲亡心,】 「亡」就是灭。想要把他的心灭掉,就是这个灭的念头, 【则是无明昏住。又不当理,】 这不合于理体,把这个心,强迫把它灭掉,这是外道修行法,就像冰冻的水面下面的鱼一样,有一天冰解冻了,这个鱼又开始 游动到水面上来了。外道的修行,就像是把这个水面冰冻起来,鱼跳不出来,可是解冻之后,鱼还是从表面上又冲出来。所以 你用一颗灭的心,要把那个烦恼的心灭掉,要把这个执着的心灭掉,单单这个「灭」字就是错。烦恼就是菩提,看你怎么用心, 放得下,菩提就显出来,本来就烦恼了,你用另外一颗心,要灭掉这个烦恼,那还是个烦恼啊!则是无明昏住。又不当理,这 不合于理体的啦。理体是无生,你用什么灭掉什么?统统是能所不断。 【只欲不止,心不缘义,】 这个逗点往下移动一个字,只欲不止心,「欲」就是因为。古字很不可思议的,你不能讲:只想要不止心。这个意思不是这样, 「欲」本来是想的意思,在这里不是这个意思。只因为你不能够止息这个妄心,底下这句要注意!不缘义,这个「缘」字,绝 对不是攀缘,这个「缘」字,也绝对不是去执着,不是这个意思。只欲不止心,只因为你不停止妄念,「缘」字当作思惟, 「义」就是正法。只因为你不思惟这个正法,中国字真不简单,这个「缘」字不能解释作攀缘,也不可以解释作缘起,也不可 以解释作条件,要解释作「思惟」,你看这个文字多美啊!不缘义,就是我们不去思惟这个正法的道理、义理。底下加五个字, 「放任不自制」,我们放任,不想自己节制一下, 【即恶取空,】 放任不自制,就是恶取空。没关系啦,什么都没关系啦,洒脱嘛、自在嘛,把造业当作是洒脱根自在,完了!把这个造恶当作 是解脱,以为他很有功夫,他也学济公、金山活佛,穿着破破烂烂,拿一把扇子摇着,到什么妓女户,酒家,哪里都去。你功 夫不到,你去,那麻烦大了!这是恶取空,以为自己解脱了、自在了,或者是以为自己什么因果都没有了,管他的!这统统是 恶取空。外道也有恶取空,不见性的人,学圣人也是恶取空,放任,自己不稍微控制,这个统统是恶取空。 【虽受人身,行畜生行;】 在旁边写:愚痴,行畜生行,畜牲是指愚痴,这是很愚痴的。我们如果不见性,宁可深信因果。先在因果里面负责,我们再进 一步修非因非果,如果我们都不能在因果上负责,你要修非因非果,那难了!所以说:虽受人身,行畜生行,这是愚痴。 【尔时无有定慧方便,而不能解了,明见佛性。】 这些修行, 【只是行人沉没之处,】 这些上面所讲的种种的修行,只欲不止心,不缘义,就是恶取空。 【若为超得到无余涅槃,】 「若为」,如果解释作:如果怎么样,就错了。这里的意思是:如何能够。中国字是不简单的。若为超得到无余涅槃,如何能 够超越得到无余涅槃, 【愿示真心。】 希望开示我们这一颗真心。 【答曰:会是信心具足,】 正是信心具足, 【志愿成就,缓缓静心,】 要慢慢的来,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来观照。 【更重教汝;】 我再一次的教你: 【好自闲静身心,】 把自己收摄起来, 【一切无所攀缘,】 五祖再一次的呼吁我们,好好的找一个静处,我也会这样想的,我也会找一个静处,一切无所攀缘,去到哪里修行,没有人 知道的地方。 【端坐正念,善调气息;惩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这个「惩」字,又跟我们前面讲过, 的那个惩,不一样了,前面讲的那个「惩」字是苦苦的意思,恒惩意看心。而这个「惩」字 在这里是反省、警戒的意思。要反省,就是观照。要观照他的这个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 【好好如如,】 内心安定, 【稳看看熟,】 稳稳的看,要看得很成熟。 【则了见此心识流动,】 就会了解,哎呀!我们这个心,分别刹那生灭,一直在流动。 【犹如水流,阳焰晔晔不住。】 犹如水流,难以控制。「阳焰」就是春天的开始,在原野上,沙漠里,日光印着这个尘土飞扬的尘埃,似幻又似真,似光又似 水,这个口渴的鹿,看到以为是水,跑过去想要喝,结果喝不到,也看不到了。「晔晔」就是光明盛大的样子。 【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不外,】 你看到这个很清楚的时候,既见此识的时候,发现它不在内,也不在外。 【缓缓如如,】 很稳定的, 【稳看看熟,则返覆销融,】 念念消归自性,空无所得,归无所得。返覆销融,就是念念消归自性,每一个念头都要回归到自性,归无所得,什么都是毕竟 空。 【虚凝湛住。】 我们要好好的虚寂专注,澄静不动。 【其此流动之识,飒然自灭。】 「飒然」就是风吹叶落的样子。一下子就停止了。所以这个保任的功夫是很重要的。 【灭此识者,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 我们如果能够灭掉这个分别,不在内、不在外的这些通身的分别,六根的分别、六识的分别心,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 【此识灭已,】 这个分别、颠倒的心灭了, 【其心即虚,】 那个心马上就空出来,见到无相的本体,「虚」就是无一物,你的心就见到,本来就无一物了。 【凝寂淡泊,】 「凝」就是专注,「寂」就是寂静。我们专注在这个寂静,而且我们见到了生命的真理,就是恬淡无所求的样子,我们自足了, 我们心中真的有佛了,我们不缺少这个世间的任何东西了。到最后慢慢的 【皎洁泰然;】 就是明亮洁白,「泰然」就是安然舒适的样子。 【吾更不能说其形状。】 我根本没有办法说,见性的那个性,本性、本心是什么形状。 【汝若欲得者,】 你想要得到见性,可以! 【取涅槃经第三卷中,金刚身品,及维摩经第三卷见阿(门+众)佛品,】 【缓缓寻思,】 「寻」就是探寻,「思」就是思索。要慢慢一步一步,很稳重的来思惟。 【细心搜捡熟看,】 「搜」就是搜寻,「捡」就是拾取。来好好的,把这个经典看得熟一点。 【若此经熟,实得能于行住坐卧,及对五欲八风,不失此心者,】 五欲,不为所动,八风,不为所动,那么这一颗见性的心就不失了。 【是人梵行已立,】 这个人就是绝对的清净了, 【所作已办,】 已经结束了,没事了,就是万事休了,所以见性的人,通称为万事休。什么事都停止了,没事了,这个人就是闲人,世间的闲 人,所以我们若是被人家骂:世间的闲人!哦!你太抬举我了!世间的闲人就是圣人,他没事了。若是有人骂你:你这个吃闲 饭的人!那不简单了!从释迦牟尼佛到达摩祖师,到我们这个五祖,都是吃闲饭的人,安闲无事,万事休。所以人家骂你,也 不要生气啦!我们有的人很悲哀,为什么说很悲哀呢?看到人家在利用我们,我们生气得不得了:你利用我!傻孩子!我们就 是有用,别人才会利用我们,我们要是没用,别人怎么会利用我们?别人利用我们,就是因为我们有才能,被人利用才有价值。 这样转个念头,的确没有错!所以你利用我,没关系,你尽管利用我,利用我没有什么关系。我们一想到就生气:你利用我! 笨笨的,傻瓜,卡死在那个地方,观念转一下,他利用我,利用没关系,表示我很有能力,他才利用我,很欢喜的接受。所以 这个八风要吹不动,没有关系,什么都没有关系!我们现在放大胸量,有什么吃亏?没有的,统统无相。师傅!人家做水陆。 好!去帮忙。要借这个,好!去帮忙。没有问题的,你缺少什么都没有问题,统统帮忙,只要我有能力做得到。人家来劳工公 园做法会,惠律法师,寮房借一下,我们有信徒要过去那边。我说:好!就开个寮房。反正寮房在那边也没用,关蚊子啊,还 不如好好利用。信徒要走的时候,唉!招待不周!对不起,招待不周,抱歉!胸量大的人,他的福报就大。水陆法会做完了, 他把吃不完的东西统统送过来,你看!这不是福报很大吗?有如是因,就有豆包,就有如是果,他就送了很多豆包来,吃不完 的全部送过来。我们对人家好,不吃亏的。我们给人家利用,没有关系。我们是有用的人,观念改变一下,就可以了。不要那 么苦恼无量,所以不失此心,放大胸量,什么事都没有。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办, 【究竟不受生死之身。五欲者:色声香味触。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这个我们都念过了,这个五欲、八风,大家都晓得。 【此是行人磨炼佛性处,】 这很重要,就是你不可以离开烦恼找佛性,你离开烦恼找佛性,你找不到的。正是时候,此正是时候,这一句话要常常记住, 当境界现前的时候,此正是时候,现在正是修行的时候,赶快降服它!烦恼在浮动的时候,无明在迸发的时候,此正是观照修 行的时候。如果我今天,逃离了这个烦恼,逃离了这个境界,或者是我逃离了一切的苦恼处、苦的地方,那你找不到佛性。这 正是磨炼佛性。所以众生给我们越多的逆境,我们就越感恩他。要不要做阿信啊?要有感恩的心,这样就好了,感谢有你,给 我这个逆境。 【甚莫怪,】 不要抱怨。「怪」是抱怨的意思。一切事情都不要抱怨,因缘都有一个定数,冥冥当中,因缘都有一个定数,记住!缘起法里 面,要发生什么事情,没有人敢有把握的。像我一个小学同学,他在高中的时候,就讨了一个老婆。我说:你还这么年轻。那 时候我还没有学佛。他结婚的时候来请我参加婚礼,我说:好啊、好啊。就去参加了。我跟他说:我事先讲清楚,我不太会赚 钱,所以红包会小一点。他说:没有关系啦,好朋友嘛!改天你结婚,我吃你喜酒哦!我说:那可能等很久。我上大学一年级 的时候,他老婆死了,出车祸死了。我打电话过去,他说:我跟我太太发生车祸了,我重伤,老婆死了。这个世间要发生什么 事情,没有人晓得!所以说我们内心里面为什么会痛苦?我们就是把心定在一个标准、一个原则,我一定要这样才叫做快乐。 记住!这个东西会改变的,世间是无常的东西。我要有钱,我才快乐,那么可能你还没有拿到钱,你就死掉了。要赶快,现在 就要去解脱它。如果你说:我有一天,我身体健康起来的时候,我才要念佛。我告诉你:那万一有一天,你身体不健康你怎么 办?你不要念佛啊?你不管身体健康不健康,你现在就要赶快念佛,来不及了!所以说:我们要记住,不要抱怨,甚莫怪,千 万不要抱怨。不要用抗拒的心面对命运,不要用抗拒的心面对境界,要不然会很痛苦的。我们要用一颗解脱的心、无相的心、 包容的心,去面对命运。 【今身不得自在。】 如果你常常抱怨,你现在一点自在都没有,你就死路一条。 【经曰:世间无佛住处,】 世间无佛住处,这一句话要颠倒看,也就是,一切处都是佛住的地方。这一句应该这样解释:世间无一处,不是佛住处。这是 果地的觉悟才有办法。可是因地来讲, 【菩萨不得现用。】 菩萨就没办法了,因为佛证究竟的法身,他无处不安住,菩萨没办法,他的妙用,没有办法时时刻刻现前。所以菩萨不得现用, 意思就是因地心还是没办法,要到果地觉才有办法。 【要脱此报身,众生过去根有利钝,不可判;】 「过去」就是宿世。不可判,就是没有办法判别。 【上者一念间,】 上根器的人,一念之间就解脱,诸位都是上根器,没有问题! 【下者无量劫。】 下根器的人无量劫,要修无量劫,他不悟,就要修很久啦。 【若有力时,】 如果有力量的时候, 【随众生性,起菩萨善根,自利利他,庄严佛土。要须了四依,】 什么是了四依?一定要彻底的了解四依,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一、依法不依人 那个人有没有修行,你不要管他,他讲的法正不正,这个最重要!你要的是他的法,不是他的人。他的法,他依佛说,我 们就要给他顶礼,依法不依人。法是佛讲的,那当然就可以让我们解脱,人是人做的,他是凡夫,一定有过失,没有办法圆满。 所以依法不依人,依圆满的法,不依凡夫这个人。 二、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了义就是大乘、究竟的,不了义就是小乘。依了义、究竟可以成佛的道理,不依不了义。 三、依义不依语 我们听经闻法,要去思维这个道理,不要去执着这个语言,叫做依义不依语。 四、依智不依识 我们闻法或者是说法,要用真正的平等的空性智慧、见性的智慧去说法,不可以依照我执、我见。所以很多人讲经说法:我觉 得怎么样。当然不能你觉得怎么样。 【乃穷实相。】 这个才是可以究竟的。「穷」就是究竟实相。 【若依文执,】 如果依照文章、文字这个执着, 【则失真宗。】 真宗就是心法。你就失去了心法,变成在相上打转。 【诸比丘!汝等学他出家修道,此是出家,出生死枷,是名出家。】 「枷」就是枷锁。 【正念具足,修道得成,乃至解身支节,】 如果有人很恶,来伤害我们这个身体,用刀子割我们,一节一节的把它割断。 【临命终时,不失正念,即得成佛。】 我们没有这种功夫,说实在话,还是很难,说来说去,还是不容易。说用刀子、锯子,来割我们的身体,不失正念,这个哪有 可能?针一扎下去,就哇哇叫了,没有办法。所以我们有正念,但是还是要念佛。到最后还是要这样子,才比较有把握。 【弟子上来集此论者,】 「弟子」就是五祖自己。五祖自己很谦虚的这样说。「上来」就是上面所集的这些论,问答叫做论,一问一答叫做论,讨论就 是一问一答。 【直以信心依文取义,】 如果说,只有依这个信心,然后依文来取这个义, 【作如是说,】 只是依文来取义,不是实证, 【实非了了证知。】 还是在文字的义理上打转,还不是真的功夫。 【若乘圣理者,】 「乘」字改称「乖」,就是违背。如果违背了圣理者,要好好的 【愿忏悔除灭;若当圣道者,】 「当」就是合于。如果我所说的,合于圣道,那么就 【回施众生,愿皆识本心,】 回施众生,愿一切众生皆识本心, 【一时成佛。闻者努力,当来成佛,愿在前度我。】 希望在我的前面度我。这当然是谦虚的话,五祖他还有人家度?五祖就专门在度人了,他还有人家度吗?当然是讲话谦虚,做 祖师的,都是这样谦虚。就像师傅常常告诉你们,我不是谦虚啦,你们有一天成佛,你要来度我。你要同情我,在文殊讲堂给 你们这些法,你们认真念佛,有时候了生死比师傅快。记得!去跟阿弥陀佛讲讲好话,来度我。 【门徒问曰:】 他的弟子就这样问了: 【此论从首至末,皆显自心是道,】 统统显自心当下就是道。 【未知果行二门,是何门摄?】 不知道这个自心是道,到底是佛的果地的觉悟呢,还是因地的心呢? 【答曰:此论显一乘为宗。】 一乘就是佛乘,因地心就是果地觉。 【然其至意,】 但是最重要的道理, 【导迷趣解,】 是引导迷惑、颠倒的人,达到解脱。「趣解」就是解脱。 【自免生死,】 自己有这个能力,除掉生死的时候, 【乃能度人。】 才有办法度众生。 【直言自利,】 站在自利的角度, 【不说他利,】 不站在利他的角度, 【约行门摄。】 这就是行门摄。「行门」就是因地的行门。前面不是问,果地还是因地吗?这是因地。 【若有人依文行者,】 依如上所说的自利利他, 【即在前成佛。】 那么就是果地。最后老和尚还发一个愿,发一个恶誓: 【若我诳汝,】 如果我欺诳你, 【当来堕十八地狱,】 我所讲的见性法门,你依照我的方法去修行,若不见性,我就是骗你们,将来就会堕十八层地狱。 【指天地为誓,若不信我,】 我现在发这个恶誓,如果按照我所讲的,不见性,我骗你们,我就堕十八层地狱。但是呢,如果你不信我,不在见性法门用功, 你麻烦大了, 【世世被虎狼所食。】 你堕三恶道,像畜牲道的话,那就吃来吃去,你吃不过虎狼的。你不闻见性法,你也不相信五祖所说的,那你难免要堕三恶道 了。 【最上乘论一卷终】 我们用了十二个钟头,两个礼拜,把这个禅宗的心法,达摩大师跟五祖的心法,讲了一个大概,其实如果这两个礼拜你会用, 那不得了,就怕不会用,会用的,一句话就解决了。 , 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而无所住,】 加一个字,【而】无所住。同学们,在【无所住】这三个字要划两条线,这个就是修行的根本,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无所住,无所住,什么法都无所住。 【如来法身,常不变异。】 因为无所住嘛,无所住就是妙用,无所住,它就是妙用,那么如果是有所住,就是烦恼的用, 有所住就是烦恼的用,那么无所住就是妙用,对不对?为什么?妙用就是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无所住。 如来法身常不变异,这个很容易会误会,如来法身,法身是站在理体上说的,它不站在这个事相上说的, 所以说它常住不变异。一般人都会误会说,不变异就是像一潭死水,所以说不对的。 法身是常不变异,就是因为法身它是站在体上、理体来说的,站在空的角度来说的,所以他讲常住不变。 如果说法身常住不变,他怎么能够妙用现前?他当然不可能了,他还有报身跟应化身,对不对? 所以法身、报身、应身,三身是一体的啦,应化身也是法身,报身也是法身,意思就是法身的空,这个理性体, 它同时具足一切事相上的妙用。所以说,常不变异,应当是指站在体上来讲的话,站在这些事相来讲,它是 无常的,它是变异的,它变化,为什么叫做不可思议,神通变化,对不对? 如果它是常不变异的话,你怎么神通起妙用呢?没办法啊!就一潭死水了。这个要注意!法身是站在理上说的。 所以经:那个【故】这个句点不要,不变异这个变异的【异】要一个句点、一个句点,那么这个【故】的 右下角一个句点,划X、划X,如来法身常不变异。 【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 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 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 这个【知】划X,改成识,意识心的【识】。 【但识自心,心外更无别佛。】 如果你了解这个自己的心性,那么心性以外,没有别的佛。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你如果悟道,你现在就是佛,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对不对?你只要悟道,现在就是佛,不离当下嘛,当然所在 之处统统又佛嘛,但是我们的佛在哪里都搞不清楚。 【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 不应拿这个佛,心中的佛性,要来礼外面的佛。但是如果, 【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 如果你起了一个佛,以及菩萨的相貌, 【忽尔见前,】 忽然现在你的眼前。 【切不用礼敬。】 意思就是,不是叫你不要礼拜,意思就是不要着相,说:哎哟!我修行很高,我见到佛了,我赶快来礼拜佛。 那个也是你自心显现出来的。记住,切不用礼敬,意思不是说叫你不要礼拜佛,不是这个意思。是不要 着相而礼敬,因为他写得很简单,意思就是不能着,有佛相现前了,我就拜。 那个其实是你心性清静显现出来得相、现象界,这是很正常的,见性的人,以心性念佛,他就见佛了! 【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面讲: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佛根本就是无相的东西,佛是无相的 东西,是不是?你就是念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那也是你心中显现的自性弥陀啊,阿弥陀佛的愿力, 固然是一种增上缘,最重要的还是你清静心所显现出来的。本无如是相,所以为什么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为什么?空寂的心性,哪里什么三十二相?就是八万四千相都没有,什么一相也没有,是不是啊? 所以不要念佛念到着相、着魔了:哎呀!我见到佛了!发狂了!到第二天一起来的时候,到处告诉人家: 哎呀!我念佛见到阿弥陀佛了,我是怎么样有修行,你们有没有啊?没有啊!就开始起骄傲心了, 我从今以后决定往生了,我不要念佛、不要用功了。糟糕! 【若取相即是魔,】 若取相即是魔,师父在这个共修里面,就一直重复的开示,你千万不要见到佛,你就一直很知足,你就一直很快乐, 就认为你生死没问题了,问题很大了!对不对?所以说:如取相就是魔,让他自然的见,不要管他、不要 理他,还是念你的阿弥陀佛,自性愈来愈清静。 【尽落邪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 为什么?那是心外佛嘛! 【礼者不知,】 这个【知】就是旁边写个【智】,如果礼心外的佛,那就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个【知】就是【智】。 【知者不礼,】 有智慧的人,他是不礼外面的佛,他虽然每天在拜佛,可是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对不对? 我此道场如帝珠,对不对?我们以前都念过这个。智者不礼,有智慧的人,心就是佛,就算他在礼佛, 他也知道能礼的是空,所礼的佛也是空,唯有一心作,只有一心在造作。礼、礼佛,礼心外的佛就被魔所摄。 【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 诸佛如来本性这个理体上面,本性的理体上面,都无如是相貌,所以再加一个字:本性的【理】。 【诸佛如来本性理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需在意。】 一定要注意。 【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 意思就是,你但保持一颗清静心、无所住心,一切现象统统放下,不要管它,你好好念你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不要管他看不看到,你心念得定,自然往生!切不用采括,【采括】就是摘取,【括】就是执取、收集得意思。 你不要这个执着,采括就是你不要摘取这个相,也不要执着这个相。 【亦莫生怕怖,】 不要起这个害怕、恐怖得心。 【不要疑惑,】 千万要记住, 【我心本来清静,何处有如许相貌?】 【如许】就是如此许多得相貌呢?不可以相取佛得啊,是不是?有相取佛就不是佛。 【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 也不要去恭敬、尊重他,不需要这样子,为什么?心本来无如是相,见性就是毕竟空寂。没有这些相现前, 现前也不要管它。 【亦莫怕惧。】 也不要害怕、也不要恐惧,为什么? 【我心本来空寂,】 如果你要成佛,一定要体会:我心本来空寂。意思就是本来没有这些执着、分别心,那是因为我们得妄想 颠倒,产生得一个连锁效应。 【一切相貌皆是妄相,但莫取相。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 那还是凡夫了。 【若欲直会,】 就是直下体会,就是悟了,这个【直会】就是体悟。若欲直下体悟, 【但莫取一切相即得,】 这个要划线了!若欲直会,如果你想要真正得体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这个划线,为什么划线呢? 这一句话就是修行的根本。 【更无别语。】 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其他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见一切相就全部放下,眼见的、耳闻的,统统放下! 【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 定实就是定法或实法,幻无定相, 【是无常法。但不取相,】 加两个字:即能 【合它圣意。】 就能够,即能,即心即佛的【即】,能够的【能】。即能合它圣意。 【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 这个【见】就是【现】,示现神通, 【皆作得菩萨相貌。】 种种的变化,加一个字:【皆】是外道, 【种种变化,皆是外道,总不是佛。】 底下这一句最重要, 【佛是自心,莫错礼拜。】 佛是自心,就是你的心自在、解脱、清静、无碍,这才是真正的佛,佛没有任何相貌的,佛是自心,莫错 礼拜。 【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 佛是西国语,中国话就是觉性。你只有有这个觉性产生,你就是佛。 【觉者灵觉,应机接物,】 【应机】就是应化一切的根极需要,接一切的众生。扬眉瞬,【瞬】就是转动眼珠,瞬目。 【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 【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 加字, 【直见本性,名之为禅。】 直:直接的【直】,他说:见本性为禅,就是加【直】,直接的直。 然后加一个【名之】,直见本性,名之为禅。 【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 【至道】就是佛道。佛道是很不可思议得,【幽深】就是很难见到得,所以见性的人很少,就是这样子。 深奥不可测,叫做【深】,【幽】就是幽微难见,【幽】本来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很难见到。 【幽】就是幽微难见,【深】就是深奥不可测。 【不可话会,】 意思就是说,不可以用语言去体会、去契入。【典】就是经典,【教】就是言教。 【典教凭何所及?】 凭什么能够达到见性呢?没办法的!要彻底的回光返照,在事相、在理上的无生,在相上里面,单刀直入的 契入空性,这就是了! 【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 只有你见到本性,你就是不认识字都没关系,像六祖一样,对不对?不识也得,也一样啊! 对不对?见性不关文字嘛! 【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静,无有杂秽。所以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 其实用就是心。 【用体本来空,】 一切作用、一切的本体,统统是空。虽然有所妙用,比如说师父现在讲经说法,你听得了一切音声, 对不对?它还是本性的妙用现前啊,是不是?也是空性啊!你们在听经闻法,妙用现前,它也是空性啊! 【名言尚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 纵览十二部经典,又凭什么能够达到见性得功夫呢?不可能!见性是实修实证的东西,是真正要放掉烦恼 才有办法的,一天到晚在经典里面,然后在执着,颂经、拜佛、念佛,却不肯放掉那一分的执着, 嫉妒、贪婪,那么你没有机会了,没办法解脱嘛! 【道本圆成,】 【圆成】就是圆满具足。 【不用修证。】 不用修证,所以悟道的人就没事了,悟道的人没事,为什么没事?他很轻闲啊,整天安闲无事,他不晓得 要做什么,顶多做的就是利益众生的事,是不是?讲经弘法也没有弘法相,救度众生,也没有救度众生之相。 行善也没有执着相,持戒,不持戒相,你看!多么自在,太好了!所以见性就是万事休,万缘统统放得下。 没有什么来去相、增减相,统统没有!所以说:不用修证。 【道非声色,】 不能在声色里面打转,就是在外相、在境界,【声色】就是境界。道不是外在的境界,存在在这一颗心。 【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凡夫智不及, 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 妄执,加三个字,【心外有】相,以及一切法,妄执心外有相,以及一切法。 【妄执相及一切法。】 他们那个英文是很糟糕的! 【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 没有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运手动足,为什么不了解呢? 【故知圣人语不错,】 就是没有错谬。 【迷人自不会晓。】 颠倒的众生,他自己不能体会通达,所以为什么人人是佛? 你只有见性就是佛,开悟了、见性,你就是佛! 那就是对理上来讲,已经透得过去了,当然就是百劫要修相好, 那当然就在事相上去磨练,见性以后,在事相上去修修福,成就佛的三十二相。 【故知此难明,】 此的底下加两个字:「本性」。所以知道这个本性是很不容易去了解的。 【惟佛一人能会此法。】 只有佛这个人,能够了解这个法。 【余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若智慧明了,】 那个逗点划掉, 【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 这个「心」的底下划逗点。「号」划掉,改成「方」。 【方名法性,亦名解脱,】 再讲一遍,余人天以及众生等,尽不明了这个见性法门,如果智慧明了此心,如果有一天有了智慧了, 你见性了,你的智慧开展出来了,你明了这个本心了,方名法性。 什么叫法性?法、诸法本来的自性就是空,法性是什么呢?就是空,一切不可得,叫做法性, 诸法的自性就是空性。亦名解脱,这样你就解决了,就解脱了! 【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可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 大仙,所以我们在戒律学里面,称佛叫做大仙。 我们一般人称的这个仙道是小仙,天人修仙是小仙,而我们没洗澡则全是污垢(仙的台语谐音), 那大不相同,没洗澡就全是污垢。 【名虽不同,体即是一。】 名称虽然不同,但是它的空性体性,它是一的。 【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 圣人种种分别,在旁边写个:虽分别,不作分别想。意思就是虽然分别,可是它是来自本性的分别, 本性就有分别的能力,要不然怎么叫做见、闻、觉、知呢? 在见,眼见叫做见性,耳闻叫做闻性,对不对?见、闻,在觉叫做觉性,在知叫做知性, 见、闻、觉、知统统是本性的作用,是不是?皆不离自心吗! 17页,(新版第21页第5行) 【心量广大,应用无穷,』 遍恒河沙界,见性就应用无穷。 【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 这个「道断」划掉。一切时中只有语言,因为语言是有形相的音声,它是心思的代表,是心思的代表, 语言就是心中的话,就是心中的代表,心思的代表叫做语言,所以说,心事谁人知,透过语言你就知道了,是不是? 但有语言, 【即是自心。】 这个「道断」两个字不要。 【故云:如来色无尽】, 当然如来色无尽了,为什么色无尽呢?因为这个色身就是法身,当然色无尽了,是不是? 【智慧亦复然】。 这个智慧也是这样子啦! 【色无尽是自心】, 因为色心是一如的嘛! 【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心无形相,】, 心是什么,为什么心无形相?它不是长的、也不是短的,不是大的、不是小的,心是什么,你能讲吗?你讲给我看看, 你讲就不对啊!是不是?心当然无形相的啦! 【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而无所住,】 加一个字,「而」无所住。同学们,在「无所住」这三个字要划两条线,这个就是修行的根本,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无所住,无所住,什么法都无所住。 【如来法身,常不变异。】 因为无所住嘛,无所住就是妙用,无所住,它就是妙用,那么如果是有所住,就是烦恼的用, 有所住就是烦恼的用,那么无所住就是妙用,对不对?为什么?妙用就是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无所住。 如来法身常不变异,这个很容易会误会,如来法身,法身是站在理体上说的,它不站在这个事相上说的, 所以说它常住不变异。一般人都会误会说,不变异就是像一潭死水,所以说不对的。 法身是常不变异,就是因为法身它是站在体上、理体来说的,站在空的角度来说的,所以他讲常住不变。 如果说法身常住不变,他怎么能够妙用现前?他当然不可能了,他还有报身跟应化身,对不对? 所以法身、报身、应身,三身是一体的啦,应化身也是法身,报身也是法身,意思就是法身的空,这个理性体, 它同时具足一切事相上的妙用。所以说,常不变异,应当是指站在体上来讲的话,站在这些事相来讲,它是 无常的,它是变异的,它变化,为什么叫做不可思议,神通变化,对不对? 如果它是常不变异的话,你怎么神通起妙用呢?没办法啊!就一潭死水了。这个要注意!法身是站在理上说的。 所以经:那个「故」这个句点不要,不变异这个变异的「异」要一个句点、一个句点,那么这个「故」的 右下角一个句点,划X、划X,如来法身常不变异。 【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 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 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 这个「知」划X,改成识,意识心的「识」。 【但识自心,心外更无别佛。】 如果你了解这个自己的心性,那么心性以外,没有别的佛。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你如果悟道,你现在就是佛,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对不对?你只要悟道,现在就是佛,不离当下嘛,当然所在 之处统统又佛嘛,但是我们的佛在哪里都搞不清楚。 【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 不应拿这个佛,心中的佛性,要来礼外面的佛。但是如果, 【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 如果你起了一个佛,以及菩萨的相貌, 【忽尔见前,】 忽然现在你的眼前。 【切不用礼敬。】 意思就是,不是叫你不要礼拜,意思就是不要着相,说:哎哟!我修行很高,我见到佛了,我赶快来礼拜佛。 那个也是你自心显现出来的。记住,切不用礼敬,意思不是说叫你不要礼拜佛,不是这个意思。是不要 着相而礼敬,因为他写得很简单,意思就是不能着,有佛相现前了,我就拜。 那个其实是你心性清静显现出来得相、现象界,这是很正常的,见性的人,以心性念佛,他就见佛了! 【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面讲: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佛根本就是无相的东西,佛是无相的 东西,是不是?你就是念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那也是你心中显现的自性弥陀啊,阿弥陀佛的愿力, 固然是一种增上缘,最重要的还是你清静心所显现出来的。本无如是相,所以为什么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为什么?空寂的心性,哪里什么三十二相?就是八万四千相都没有,什么一相也没有,是不是啊? 所以不要念佛念到着相、着魔了:哎呀!我见到佛了!发狂了!到第二天一起来的时候,到处告诉人家: 哎呀!我念佛见到阿弥陀佛了,我是怎么样有修行,你们有没有啊?没有啊!就开始起骄傲心了, 我从今以后决定往生了,我不要念佛、不要用功了。糟糕! 【若取相即是魔,】 若取相即是魔,师父在这个共修里面,就一直重复的开示,你千万不要见到佛,你就一直很知足,你就一直很快乐, 就认为你生死没问题了,问题很大了!对不对?所以说:如取相就是魔,让他自然的见,不要管他、不要 理他,还是念你的阿弥陀佛,自性愈来愈清静。 【尽落邪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 为什么?那是心外佛嘛! 【礼者不知,】 这个「知」就是旁边写个「智」,如果礼心外的佛,那就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个「知」就是「智」。 【知者不礼,】 有智慧的人,他是不礼外面的佛,他虽然每天在拜佛,可是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对不对? 我此道场如帝珠,对不对?我们以前都念过这个。智者不礼,有智慧的人,心就是佛,就算他在礼佛, 他也知道能礼的是空,所礼的佛也是空,唯有一心作,只有一心在造作。礼、礼佛,礼心外的佛就被魔所摄。 【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 诸佛如来本性这个理体上面,本性的理体上面,都无如是相貌,所以再加一个字:本性的「理」。 【诸佛如来本性理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需在意。】 一定要注意。 【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 意思就是,你但保持一颗清静心、无所住心,一切现象统统放下,不要管它,你好好念你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不要管他看不看到,你心念得定,自然往生!切不用采括,「采括」就是摘取,「括」就是执取、收集得意思。 你不要这个执着,采括就是你不要摘取这个相,也不要执着这个相。 【亦莫生怕怖,】 不要起这个害怕、恐怖得心。 【不要疑惑,】 千万要记住, 【我心本来清静,何处有如许相貌?】 「如许」就是如此许多得相貌呢?不可以相取佛得啊,是不是?有相取佛就不是佛。 【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 也不要去恭敬、尊重他,不需要这样子,为什么?心本来无如是相,见性就是毕竟空寂。没有这些相现前, 现前也不要管它。 【亦莫怕惧。】 也不要害怕、也不要恐惧,为什么? 【我心本来空寂,】 如果你要成佛,一定要体会:我心本来空寂。意思就是本来没有这些执着、分别心,那是因为我们得妄想 颠倒,产生得一个连锁效应。 【一切相貌皆是妄相,但莫取相。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 那还是凡夫了。 【若欲直会,】 就是直下体会,就是悟了,这个「直会」就是体悟。若欲直下体悟, 【但莫取一切相即得,】 这个要划线了!若欲直会,如果你想要真正得体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这个划线,为什么划线呢? 这一句话就是修行的根本。 【更无别语。】 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其他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见一切相就全部放下,眼见的、耳闻的,统统放下! 【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 定实就是定法或实法,幻无定相, 【是无常法。但不取相,】 加两个字:即能 【合它圣意。】 就能够,即能,即心即佛的「即」,能够的「能」。即能合它圣意。 【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 这个「见」就是「现」,示现神通, 【皆作得菩萨相貌。】 种种的变化,加一个字:「皆」是外道, 【种种变化,皆是外道,总不是佛。】 底下这一句最重要, 【佛是自心,莫错礼拜。】 佛是自心,就是你的心自在、解脱、清静、无碍,这才是真正的佛,佛没有任何相貌的,佛是自心,莫错 礼拜。 【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 佛是西国语,中国话就是觉性。你只有有这个觉性产生,你就是佛。 【觉者灵觉,应机接物,】 「应机」就是应化一切的根极需要,接一切的众生。扬眉瞬,「瞬」就是转动眼珠,瞬目。 【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 【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 加字, 【直见本性,名之为禅。】 直:直接的「直」,他说:见本性为禅,就是加「直」,直接的直。 然后加一个「名之」,直见本性,名之为禅。 【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 「至道」就是佛道。佛道是很不可思议得,「幽深」就是很难见到得,所以见性的人很少,就是这样子。 深奥不可测,叫做「深」,「幽」就是幽微难见,「幽」本来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很难见到。 「幽」就是幽微难见,「深」就是深奥不可测。 【不可话会,】 意思就是说,不可以用语言去体会、去契入。「典」就是经典,「教」就是言教。 【典教凭何所及?】 凭什么能够达到见性呢?没办法的!要彻底的回光返照,在事相、在理上的无生,在相上里面,单刀直入的 契入空性,这就是了! 【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 只有你见到本性,你就是不认识字都没关系,像六祖一样,对不对?不识也得,也一样啊! 对不对?见性不关文字嘛! 【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静,无有杂秽。所以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 其实用就是心。 【用体本来空,】 一切作用、一切的本体,统统是空。虽然有所妙用,比如说师父现在讲经说法,你听得了一切音声, 对不对?它还是本性的妙用现前啊,是不是?也是空性啊!你们在听经闻法,妙用现前,它也是空性啊! 【名言尚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 纵览十二部经典,又凭什么能够达到见性得功夫呢?不可能!见性是实修实证的东西,是真正要放掉烦恼 才有办法的,一天到晚在经典里面,然后在执着,颂经、拜佛、念佛,却不肯放掉那一分的执着, 嫉妒、贪婪,那么你没有机会了,没办法解脱嘛! 【道本圆成,】 「圆成」就是圆满具足。 【不用修证。】 不用修证,所以悟道的人就没事了,悟道的人没事,为什么没事?他很轻闲啊,整天安闲无事,他不晓得 要做什么,顶多做的就是利益众生的事,是不是?讲经弘法也没有弘法相,救度众生,也没有救度众生之相。 行善也没有执着相,持戒,不持戒相,你看!多么自在,太好了!所以见性就是万事休,万缘统统放得下。 没有什么来去相、增减相,统统没有!所以说:不用修证。 【道非声色,】 不能在声色里面打转,就是在外相、在境界,「声色」就是境界。道不是外在的境界,存在在这一颗心。 【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凡夫智不及, 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 妄执,加三个字,「心外有」相,以及一切法,妄执心外有相,以及一切法。 【妄执相及一切法。】 加两个字,如此 【即堕外道。】 这样就会堕外道。 【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 「不知」就是不智,这个「知」的旁边,就是写一个「智」。有执着就是不智,没有智慧的人。 这经典,师父重复的告诉诸位,你修行就是修这一个字,放掉,就没事,执放掉就没事了! 【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 空的、没有用的,闲文字就是空的、没有用的,文字只是一个增上缘,启发你的觉性,觉性不启发, 拼命在文字里面打转,我今天诵几部经典,我明天诵什么经,后天诵什么经,结果与本性不相应,烦恼 还是在啊,不见性嘛! 【千经万论只是明心,】 一定要了解佛的这一颗心, 【言下契会,】 言下,就是语言当下就契入,顿悟的意思,契入体会。 【教将何用?】 这个教理有什么用呢?对不对?教理还是要启发觉性啊,如果教理不启发这个觉性,一点用处都没有! 【至理绝言,】 真正的,佛所讲的这个见性之理,至理就是见性,是最究竟之理了,「绝言」就是超乎语言,不能用 语言去讲见性法的。 【教是语词,】 语句、言词。 【实不是道。】 实在不是道。 【道本无言,言说是妄。】 言说就是妄。好了!我们明天从21页再开始(新版第26页)。从21页开始。这个很重要的,所以希望大家不要 缺席,这个很重要的,你要修净土法门,对禅不了解,会没有信心的,这个很棒的、很棒的,非常好的! 好了!明天我们继续上课,下课。 21页第一行第二个字, 【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着,尽是托生之处, 切须在意。】 那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如果有看到种种的相,像楼阁、宫殿、象马这一些,乃至于说清凉的这个树木、 丛林、池亭等等这些相,不可以起一念的乐着,「乐着」就是喜乐,「着」就是贪着。尽是托生, 「托生」就是依托而转生,依靠者它而转世的意思,那么切须在意。那么在这个地方,有的人他就会怀疑了, 那我们临命终看到阿弥陀佛,因为我们修念佛法门的,那么看到极乐世界的楼阁,是不是也不要跟他去呢? 不着相嘛!不!不!这个要跟他去。说:师父!这样就很迷糊了,那到底去还是不去呢?这个就是看经典 有一个很注意的地方,达摩大师所讲的这个,他是不修净土法门的,先讲清楚,他是不修净土法门的, 他是单刀直入的,讲我们的本性的,本性是直接最上乘的,要见佛、见到觉性,那么所以说在临命终他不 取相,这是很正常的,这样讲是对的。但是如果说,我们修净土法门的话,就不是这样子了,修净土法门的 话,我们会见到西方三圣,见到莲花、闻香,或者是空中有音乐,这个尽管跟他去,没有问题! 所以说他这里所讲的,是指平常修禅法,而对净土没有信、愿、行三资粮,所产生的一种幻相,所以达摩 大师叫他们不要取着,是这个意思。那么修净土法门的人,是因为念佛念到了心佛无二,然后正依二报 与心相应,自然的感得清静的相现前。所以说,这里是指禅宗的心法,究竟平等的法身是无相的,所以 这个地方不能取着,是因为他平常不修净土法门的,所以这个一定要弄清楚,否则到临命终,佛来你也 不敢去,看到什么也不敢去,是不是?这要说明一下,让大家不要起疑心。 【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 因为修禅法是无相可得。 【疑心瞥起,】 你只有有一念的疑心,「瞥」就是突然,突然的,或者是暂时的起来的话。即加一个字:即「被」 【即被魔摄。】 就被魔所摄了。 【法身本来清静无受,】 因为受是感觉、感受,这是第六意识,那么法身本来清静,它不是觉受、不是觉受,它是无相的觉性, 一个是觉受,一个是觉性,不一样! 【只缘迷故,不觉不知,】 不觉不知。 【因兹】 就是因此, 【故妄受报。所以有乐着,】 就是喜乐或者是贪着, 【不得自在。】 我们现实的生活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喜乐于贪着,我们也是不得自在,我们被相所困,是不是?就我们现在着相, 乐着于五欲六尘,我们也是被困得死死的,不必等到临命终,所以说要觉悟。 【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 如果你悟到本来的身心,就是缘起性空的话,就没有什么好执着, 【即不染习。】 「染」就是染着,「习」就是习气。就不会染着这一些习气了,因为不可得嘛!拼命的追求、执着,那只有 增加这些习性而已。 【若从圣入凡,】 那么示见,这个见就是现, 【示现种种杂类,】 杂类就是众生,杂类种就是众生。示现种种的众生, 【自为众生,】 当然只是方便为了度化众生,「自」为众生是当然,当然这是为众生,就是为了方便度化众生,才示现 种种的杂类。所以说如果从圣入凡,示现种种的众生,那当然这只是方便为了度众生而示现的。 【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 我们是逆境就更不要说了,顺境是比较好一点,什么都顺从你嘛,是不是?那就比较惬意一点,是不是啊? 比较喜乐一点。如果陷入于逆境,就没办法了,是不是?那五逆的话就没办法了!所以圣人不管是逆境、 是顺境,它拘他不得,皆得自在。 【一切业拘他不得。】 你没办法捆绑这些大澈悟的人,他见到平等性,连生命他都看得很开了,他的身心,他都了解是缘起的东西, 一切觉受都是妄受,只有一颗清清净净的这个自性在显现,所以他也不畏惧死,也无所求,当然业束缚不 了他。 【圣成久有大威德,】 圣人成就由来已久,他具足有大威德, 【一切品类业,被他圣人转,】 「品类业」就是种种的众生,品类就是种类,分品、分类。这一切种类的业,不管什么业,都被他圣人所转。 【天堂、地狱无奈他何。】 这个「何他」划掉,改成「他何」。无奈他何,没有办法束缚一个圣人。 【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 加两个字:圣人 【内外明澈。】 少了两个字:「圣人」,看起来不是很通顺,不同于圣人。而圣人不论是内在,不着这些心识的执着,外在也 不为境界所动摇,内外明澈就是明白、很透彻这个世间宇宙的真相。 【若有疑即不作。】 如果心存有怀疑,也就是说,有疑的话,本性就不明了,那么因为在本性不明的话,他就不作,这个 「不作」就是不应作,不应该作这个恶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有一点点的疑惑,也就是说,对本性 还没有很清楚的话,首先要先作,作什么?守住这个戒律,也就是不要作恶业。 【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 为什么?因为不知足,就是最贫苦的人,贪欲心重的人,就是最穷的人,烦恼重的人,就是最困苦的人, 别人没有困他,他是困得自己困得死死的!谁捆绑着你啊?没有!哪一种人最贫穷?贪求无厌嘛!对不对? 佛说:无贪就是最大的财富。那么无贪就是最大的财富,那么简单讲,贪求就是最大的贫穷,这是一定的 道理嘛!是不是?所以贫穷、困苦,仍然是从心来作为定位,看我们的内在里面,是不是充满知足、少欲 跟智慧,如果我们没有智慧的话,那么就是一个最贫穷的人、最困苦的人,一天到晚需要人家同情,需要 人家帮忙,为什么?家里是钱多得不得了,可是生活起来乏然无味、乏然无味,是不是?电视昨天新闻报道, 报道这个陈百潭,做台语歌曲的那个陈百潭,自杀了,服了五十几颗安眠药,他做那一首“爱拼才会赢”可是 自己却拼不过去,拼不过去,没有办法的,这个世间不是你唱唱歌、跳跳舞,就可以解决内在那一种迷惑 颠倒的东西,妄执世间是真实性的东西,对不对?他说他因为婚姻不顺利、事业不顺利,所以一时想不开, 就服了五十几颗安眠药。那是他的身体可以服五十几颗,要是我的话,吃五颗就一觉不醒了,我这五颗下去 就不省人事了,他吃五十几颗,也不晓得去哪里买的,西药房怎么要卖给他那么多?所以这些贫苦,贫穷、 困苦,皆从妄想生。按照道理来讲,陈百潭是知名度很大、很够的人,是不是?我看那个电视上在唱歌, 几乎台语的都是他做的,他自己本身也会唱歌,按照道理是很顺才对啊,要钱有钱、要名有名,受到一点 打击,现在竟然想自杀,说实在话,没有碰到佛法,就茫茫然、茫茫然,是不是啊?所以皆从妄想生。 【若了是心,】 如果我们了解,这一颗心的力量是很大的,我们不会妄执、妄动,那么我们了解这一颗本心清净,那么就 【遞相劝勉,】 「遞相」就是互相,连续的相互,「劝」就是劝诫,「勉」就是勉励。人家教我,我教人家,是不是啊? 今天广化老和尚打电话来,说明年三月十二他们要传戒,传了三个月以后再继续结夏,要半年,要半年啊, 这是佛弟子的福报,我们这里有十多个要准备受戒,他不但要教育三个月传戒,还要三个月结夏安居,就 连着半年,那么要请我去做授经阿闍梨,说起来很惭愧,为什么人那么矮,到处都在聘请呢?然后我是跟 他讲,身体许可是没有话讲,这就是遞相劝勉,因为我们是南普陀佛学院毕业的嘛,我们受了广化老和尚 的恩德,承蒙他的教化,使我们对这个生死事大有所体悟,那么今天应该算是台湾的阿信,以感恩的心去 跟他们上课。要去跟他们上课,有答应了,有答应了。那么明年课程怎么安排再说。所以这个遞相劝勉就 是这样子,我今天来栽培这些法师,我们结夏有五十多位,那么他将来也蒙受到我的教化的话,他也会感 恩,变成高雄的阿信,他就会报师父的恩,他就会继续去教导别人,一定的道理。所以说这个代代相传, 灯灯相续,是不是?就是这样子嘛。所以这个遞相劝勉,就是连续的相互劝勉、勉励。一代传一代、一代 传一代...... 【但无作而作,】 无作,把笔拿起来,「无作」就是体,「作」就是妙用,妙用不离体,体当下就显现这个妙用,只有你无 作,就是无心,你只有没有任何的执着,去做任何的事情,那就对了!就是本来的面目,就是无所为而为, 不是为了得到什么东西,你才去做。这样子的话,就是本性的作用。但无作而作,无作就是本体,对不对? 我们只有运用这一颗无所求的心,没有生灭的心,无所住的心,去做一切的事,就是本来面目的妙用现前, 就这么简单!我们众生布施,希望得福报,持戒希望得功德,这个都是凡夫刹那生灭得分别心,如果我们 秉着一个绝对的空性的思想,于一切缘起展现出来的,一切的法,统统是妙法,如果我们不能进入绝对的 空性思想,只要有一点的染着,那就不是无作而作了,那就是有作而作,那就不是究竟意,那就是世俗法。 世间就是这样,我出一千万,我就希望登报纸,大家都尊重我,是不是?但无作而作, 【即入如来知见。】 你看!就这么简单,所以悟道并不是很困难。 22页,(新版第27页最后1行) 【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异境,輒不起疑。】 「频」就是屡次,一次又一次的,见到不同的这个异境。那么这个「輒」就是这个「即」字,輒字就是即。 你就是也不需要,就是可以当作「则」字,则不用怀疑。为什么?一切相 【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 比这个日光还强, 【即余习顿尽,】 「余习」就是残余的习气,顿尽,「尽」就是消灭。 【法界性见。】 意思就是你见到了平等,见到了平等。 【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可自知,】 「可」就是可以的可。只有可以自知, 【不可向人说。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 也就是不要执着。为什么莫与人说?与人说,他就是会执着,当然如果是勉励大众,说说无妨。不是以执着 心、炫耀的心来说,那当然是真实境来讲,说说是相互勉励,说说感应是相互勉励,使大家对三宝、净土 法门,对诸佛菩萨有信心,这个不为过的。 【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 有的人,「或」就是有的人。 【或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与昼无异,不得怪。】 有的人在晚上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眼睛看得很清楚,跟白天没有什么两样,也不必觉得很怪异。 【並是自心欲明显。】 都是自心欲明显出来。不要动一个念头说:我很有修行、我不得了!简单讲,一切相都不去着,你管它梦见什么、看到什么,统统 放下! 【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 达摩大师一直劝告,不要一直向人说,就是不要夸耀,不要去执着这种外相的错误的东西,这是自性显现出来 的,没什么好炫耀的。 【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 如果你梦境是昏昏沉沉,就像在阴暗中行走, 【亦是自心烦恼障重,】 你的心的烦恼就算是很重了。 【亦可自知。】 也可以,这少了一个字,少了一个可以的「可」,亦可自知。 【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 为什么?那是符号啊,那是种种累积的经验,这些经验累积起来,那么这个都是文字相,或者是思维,或者 是概念,只是一些观念而已,这不是真实境,真实境要从本性展现出来才是,你学了那么多,只会障碍自己。 但是如果你见性了,学再多也无妨,为什么?你了解这些文字相就是实相。所以学多跟不多,不在于外面的 这些文字,在于内在的见不见性。见性,学得再多也没什么差别,是种经验。每一种经验都可以会归到平等 的空性,那有什么关系!那么我们一般人学得很多,变成所知障。障碍起来,变成一天到晚跟人家辩论,然 后换取一个鼓掌,换取一个赞叹,不晓得自己已经障碍了。 【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 注意听!「标心」就是标指本心。佛设的这个教化,这种种的语言、经典,只是为了要让你彻底的了解本心, 了解这一颗佛性。「标」就是标指,就是要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设教只为标心,就是佛陀设这个三藏十二 部经典的言教、文字相,只是为了要指出那一颗佛性的清净心。 【若识心,何用看教?】 如果我们了解了本心,那么你看什么教呢?多不对?看什么教呢?「教」是外在的语言、文字,是一种概念, 不是真实境。真实境是本性,是我们的本心嘛! 【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 如果你想要从凡夫进入圣人,这两句话倒是很重要,也就是需要息业养神。息,不像世间人,有一个老婆以 后不够,就两个,两个不够,娶三个,三个不够,娶四个,那么凡夫就是这样,没办法停止。他一百万赚完 了想赚两百万,两百万赚完了想赚一千万,一千万赚完了想赚一亿,他没办法停止的。他今天看这个歌舞, 看上后染上、上瘾了,就拼命的看这个歌舞,乃至看电视,这都是没有办法停止的。养神,这个「神」就是 精神、心力,他的心力不够,他被这个境界所困扰,他这个念力发不出来。也就是说,一个人没有办法停止 这一些外在的五欲六尘,那么他的清净心的念力没办法发出。「养神」就是保持这一颗清净的念力,否则就 放射不出来,被障住了!我们要随分过日,也就是说要安分守己,要随这个因缘过日。 【若多嗔恚,】 我们内心里面多嗔恚,就是说,凡事什么都不满,什么都牢骚、什么都抗议,什么都是恩恩怨怨,乃至于说 斤斤计较,那么这嗔恚心就重了,是不是?对这个也不满,对这件事情也不满,说一句话也不满,这样子嗔 恚,那没办法修行。 【令性转与道相违。】 跟我们那种解脱自在的本性,变成跟道互相违背了,你一天到晚恨这个、恨那个,不满这个、不满那个,你 想想看,你怎么修行呢?你那个纷争、斗乱的内在,就变成能所不亡。那么能所不亡,不可能与道相应的。 【自赚无益。】 自己骗自己,是没有什么益处的。这个「赚」就是骗。你自己骗自己,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他不得。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 只要一切众生,了解这一颗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无所住心的本性,他的习气就可以整个消灭掉。那可见本 性,悟到本性有多重要! 【神识不昧,】 「不昧」就是不昏迷。他的神识就不会昏迷,因为随时都能够起这个妙用,所有的妙用都是空寂的本体。 【须是直下便会,】 直下就是不准动第二个念头,直下就是必须要讲当下。也就是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的心 不可得,那么现在念念生灭,直下也就是说,在念头还没有起来,产生这个第二念的时候,这一念就必须 看破它,直下便会。 【只在如今。】 「如今」也是形容词,没办法讲、没办法讲,众生建立了时间、空间的观念,其实时空本身是在停止的状态, 是我们的心在变动的,时间它哪里有存在?所以有的人说:时间流逝,就像白驹过隙。错了!这一句话是错 的,要说时间是静止的,唯心所造。是心在流逝啊,不是时间。时间哪里有流逝呢?我问你,我们讲时间流 逝,是因为一直生灭的起心动念,建立了时空的架构。我们讲时间流逝,这是错误的。时间是静止不动的, 是人类的心创造出来的。时间本身没有什么流逝,时间是静止不动的,没有这个东西,是心在流失啊。是不 是啊?是心在流失。隐显不定,这是圣人,是隐、是显,是不定的。一切业拘他不得,是不是?所以说,圣 人只有见到本性,这个习气就可以顿除。但是这种神识如果不昧的话,我们就必须要当下就有体会它,所以 说:只在如今。 【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 如果你真的想要会这个真正的无上的佛道,莫执一法,就是不能有一点点的执着。一点点的执着,便不能与 涅槃相应。没有办法与道相应,没有办法,莫执一法,一法都不可以执,让心中了了见、无所见,歇即是菩 提。 【息业养神,】 「息业」就是停止造作,「养神」就是静养这个心的念力。 【余习亦尽。】 这个习性也慢慢就会消灭。所以师父一直重复告诉你,如果你要追求佛法,是不是啊?亲近善知识嘛!那么 你如果一天到晚往外打转的话,习性愈来愈重。结交要结交同参道友、学佛的人,不要结交那一些狐群狗党, 阿狗阿猫的,是不是啊?那个不能够断习气,反而增长习性。 【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会佛意,】 外道,心外求法的外道,不能体会佛的用意, 【用功最多,】 每天都拼,拼命的在用功,用功最多。 【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 「驱驱」就是辛苦的奔驰。意思就是我们不了解自性,却在执着里面拼命的打转,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每 天都很辛苦的一直念佛,一直读这一本经,读那一本经,结果呢? 【昏于神性,】 结果对于我们的,「神」就是不可思议,「性」就是妙性。对于不可思议的妙性却昏迷,也就是对本性却昏 昏迷迷的,那当然就 【不免轮回。】 所以我们每天在念佛、读经,我们还是要用本性去用功,那么否则你昏迷于这个神妙的自性,怎么样?你还 是不免轮回。 【佛是閒人,】 这个「閒」通那个清闲的「闲」字,两个字是相通的。佛是无事嘛,万事休,佛是等闲人,没什么事, 【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 后时就是说你求得了名利,后时,你将来死的时候,这个叫做后时,「后时」是指死后的意思。你死后有什 么用啊?没有用啊!你得了几亿、几千万,你得了很多很多了,够用就可以了。不拿来做善,你做什么呢? 所以说你广求名利,你死后,那些名利做什么?没有用得啦!所以不要太疲劳,也不要太忙碌。 【但不见性人,】 只要不见性的人, 【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 就算你这么精进, 【广学多闻,以为佛法,】 认为这个就是佛法,这真糟糕! 【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 不解佛的平等空性的绝对存在的涅槃性,不了解! 【前佛后佛,只言见性。】 所以我们说:见性成佛。只有见性,他才可以成佛。不见性,拼死命的在那边修,那还是执着之法。 【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 一切法不可得,诸行无常,如果你没有见到平等空性的自性,如果说你已经得到了阿耨菩提,这是大罪人。 像现在很多人都自称为是佛,什么活佛啦,有男的活佛,还有女的活佛,是不是啊?这随随便便都可以命一 个活佛的名词来,这是大罪人。真正修行人不搞这个的啦!所以有的人称我:惠律大师。我马上就跟他修正 一下:我是不大也不小,称法师我就很惭愧了,不要称那个「大师」。哎哟!这个不够资格,是不是啊?不 够资格,马上就跟他修正一下。荣耀也是无常,是不是啊?用这么大的这个皇冠戴上去,会得大头症的。我 是不够资格,别的法师是够资格,我是不够资格。什么大师?称法师就很惭愧了,所以不要搞这个名堂,我 们老老实实的,稳扎稳打的。所以不能乱称自己是得菩提了,这是大罪人。 【十大弟子,阿难多闻中得第一,】 在《楞严经》里面,阿难得多闻第一。 【于佛无识,】 对佛也不认识,为什么?七处征心,都找不到本来的面目嘛! 【只学多闻,】 这就是多闻,经典听了那么多,对本来清净的佛性、如来藏心不了解嘛,是不是啊?《楞严经》讲空如来藏、 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他对这个如来藏完全不了解,是不是啊?所以广学多闻有什么用呢?到最后不 是落入生死,不然是什么呢?所以修行是真正的功夫,不是在文字里面打转的。 【二乘外道皆无识佛,】 都不认识佛,「识数」就是心意屡次地这么想。 【识数修证,堕在因果中。】 哎呀!我要好好修行!识数这个「数」就是一次又一次,识数就是心意,「识」就是心意。识数就是内心里 面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想:我要用功、我要修证......不晓得这一个念头,就堕入生灭的因果法里面。佛是无 修无证的人,是不是?如果你讲的是:我要放下、我要放下。这个也是生灭。连放下那个观念,统统不执着, 就真的放下了。堕在因果中嘛! 【是众生业报,不免生死,】 因为他患了无穷的过患嘛,动一个念头想要去修行,这一念就不对,动一个念头想要精进,这个念头又不对, 是不是?这个统统有执,对立的能所不亡的东西,这个只是世间人。 【远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 谤佛之众生。 【杀却无罪过。】 把他杀掉、除掉他,没有什么罪过的。当然这是指比较重的话,意思就是那一些人没有什么用,你宰掉他也 没有什么关系。当然达摩大师的意思就是这些人是严重到你把他杀死都没有罪过。意思就是说,不懂清净自 性的人,是没有什么用啊。 【经云:】 经典就这么说: 【阐提人不生信心,杀却无罪过。】 这个「欲」划掉,就是前面讲过的,那个「却」字才对,不是这个「欲」。杀却无罪过,这个「欲」是错的, 这个字是打错的,杀却无罪过。 【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 如果有信心,这个人就是佛位的人。 【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他良善,】 「不用」就是不可以,「取次」就是任意。不可以随随便便的诽谤别人,你不见性,你怎么知道是圣是凡、 是对是错、是善是恶?师父已经一再重复的教导诸位,除非你对一件事情彻底的看到、听到,也有所真正的 证据,乃至于说,就是你亲眼看到都不一定准,因为你不见性,你搞不清是对是错的。这里就讲得最透彻,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见性的人,你千万不用取次,也就是不可以任意的诽谤良善之人,多看众生的优点。或者 你随随便便的去诽谤,造这个是非、恩怨, 【自赚无益。】 自赚,这个「赚」就是欺骗,或者是自误,也可以说是耽误的「误」。自误无益,你自己误了自己嘛,你诽 谤别人,你得到什么好处?没有!一点好处都没有,你有什么好处呢?你让别人痛苦,有什么好处?没有什 么好处的。自误,自己欺骗自己,没有什么益处的。 【善恶历然,】 善恶清清楚楚的,善恶自有定夺, 【因果分明。】 用不着你开口,用不着你去攻击、伤害,他自然要负这个因果嘛! 【天堂地狱,只在眼前,】 加四个字:一念之间。天堂地狱,只在眼前一念之间。就是动念这个问题,很重要的!平常你动的善念,自自 然然就往善了,你动了恶念,自然就往恶道去了,这不需要人家把你推进去,你自己就跑去了。 【愚人不信,】 现前一念, 【现堕黑暗地狱中,亦不觉不知,】 为什么呢? 【只缘业重故,】 诸位!这个业重的解释,就是说无明。无明重,也就是执着重,或者是说感性很强、感性很强,没有用理性、 智慧在做事情。只缘业重,我们常常讲说:女人业障很重。为什么?她情执很重,就是业障很重。 【所以不信。譬如无目人,】 为什么不相信呢?因为没有眼睛的人, 【不信道有光明,】 他不相信说有这个光明的佛道,有这个光明之道。 【纵向伊说】 「伊」就是他。就算向他说:我们可以见性成佛。 【亦不信,】 他也不信。 【只缘盲故,凭何辨得日光?】 一个眼睛瞎的人,这么可以了解日光的强弱呢? 【愚人亦复如是。】 一个愚痴的人,也是这样子。 【现今堕畜生杂类,诞在贫穷下贱,】 「诞」就是生,生在贫穷下贱。 【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为什么讲求生不得?生,生得很痛苦,一天烦恼、斗争,无量无边。没办法解决就自杀,跳楼自杀。求死不 得,死也死得很痛苦。求死也不得,贫病交织,想死也死不了。 【虽受是苦,直问著,亦言:我今快乐,】 「直」就是你突然直接的问他说:你现在活得怎么样?我很快乐啊、我很快乐啊! 【不异天堂。】 为什么?无知到极点,不晓得现在的苦,一直说:我很快乐啊! 【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亦不觉不知。】 一切众生都认为他自己现在很快乐,其实是苦得不得了。善知识要救他,他还是不给善知识救度,你有什么 办法呢?所以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他是生在那个地方,他不觉得苦啊。就像厕所的臭虫一样,它每天 在吃这个大便,它不以为臭,如蝇逐臭。我们生在这个地方,自以为乐。所以说在我们出家人看来,结婚这 个是很辛苦的路线,可是有的人,他结婚他很乐的,乐不可支。没有结婚,他还拼命的冲进去呢!结婚以后 孩子一抱,逗着小孩子玩就很高兴,什么含饴弄孙啦,是不是啊?就是这样子,他很快乐。在我们看来,这 很累的啊,这个是很辛苦的啊,他觉得很快乐,没什么。回来的时候,男孩子嘛,回来的时候,很远的就听 人喊:老公!他就觉得:太好了、太好了!他也很远的就说:老婆!我的心肝宝贝!回来就很乐,乐了以后 又吵架,吵架以后,又继续生孩子,生孩子以后又继续上班,回来又吵架,都是这样子啦。两个人吵一吵, 然后一起去吃馆子,感情又恢复了,明天继续上班。吵一吵后来以后,老婆就说:不要生气嘛!好啦!又撒 了一个娇,又没事了。就是这样子,在争执、冲突当中,意见看法不同。所以说:婚姻是一场闹剧,所以我 们觉得那是苦的。所以说角度不一样,我们觉得那个是很辛苦的一条路线,是不是?所以结婚的人,他也 不觉不知,也不知道这个叫做苦。听到佛法他才体会到:实在没有错,真的很痛苦!他才会感觉。 【如斯恶人,只缘业障重故,所以不能发信心者,不自由它也。】 这个「它」改成你我他的「他」。不自由他也,那当然就是他了。 【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 如果我们了解心就是佛,像维摩诘居士一样,入不二法门,那你需要剃除须发吗? 【白衣亦是佛。】 那倒是真的,白衣也是佛。只是现僧相威仪,这是诸佛的标志嘛,现这个僧相威仪。 【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真是一针见血!如果你没有见到本性,你剃除须发,剃除须发就是现僧相,现出家相,也是外道。心不入道, 不悟自性嘛!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 因为淫欲是最难断的,所以举这个例子,就含括了其他的欲望的五欲六尘。因为这个欲望、淫欲心,这个是 世间最难断的一关,所以举这个例子,就包括一切欲望的意思。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呢? 【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 只因为你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也没有什么好罣碍的。 【自尔断除,】 把这个「自尔」划掉,改成 【不假断除,】 就是你不刻意的去断除。你只有见性,你不刻意的断除,它自然就消失了。为什么?因为见性本来就是空寂 的东西。 【亦不乐着,】 也不会喜乐、贪着这个淫欲, 【纵有余习,】 虽然还有一些习性、习气,大家都有嘛,是不是? 【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无 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得,】 有物可得是相,我们讲,本性是在体上去体会,一般众生只见到相,没有见到体,那么我们如果要悟到这个 体的话,一定要彻底了解,没有什么长短、恩怨、寒热,这个统统没有,本来无一物可得嘛! 【只缘执有次色身,】 因为你执着这个色身的话, 【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 那么可见佛的病是示现的。祖师大德的病,都是示现给你看的,因为要示现无常,连诸佛菩萨、祖师大德都 不能免,那我们就会发起精进用功的心。 【若不执,】 如果你能够不执着, 【即一任作为。】 一任作就是,加一个字:作「为」。就一任作为。把笔拿起来,一任作为,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随意自在而无碍,叫做一任作为。你能够随意自在,而能够无碍。 【若于生死中得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 如果你内心还有疑,如果你还要问人:我见不见性啊?见性的人清清楚楚,根本就不需要问人,如果你 需要请祖师大德印证一下,这倒是可以。可以印证一下,以心传心。传什么心?无心可传嘛!传什么法? 无法可传叫做传法嘛,无心可传叫做传心嘛,是不是?你有什么法好传的呢?无一法可得,传什么法? 所以传法者无法可传,说法者无法可说,传心者无心可传,这是正法,是不是?那么你能够传一切法, 那么与圣人就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如果心有疑问,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加两个字,「凡夫」 【凡夫不作最好。】 「作」就是造作淫欲,凡夫不造作淫欲最好, 【作了不免轮回生死。】 但是换一个角度说, 【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 见性就大不相同了,那一切业拘他不得,一切淫欲伤害不了他,何以故?本性没有这些东西。 【问曰:旃陀罗殺生作業,如何得成佛?】 旃陀罗大家都知道,是下贱种,是专门杀猪、杀牛、杀鸡、杀鸭的,以杀生为业,叫做旃陀罗。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他不得。】 加一个「他」字,一切业拘他不得。他见性嘛,没有办法拘他,束缚不了他。他这个色身如何的变化, 他都看到很开了,你怎么可以束缚他?他生死都自在了,你怎么可能束缚他的身心?他也没有烦恼,他 早就知道这个色身是无常空性的东西,你怎么能够束缚他,是不是?他把生死早就豁出去了,你无奈他何! 【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 所以就会 【堕地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 如果不见性,你还是有业障存在。有业存在,你有业的话,你这个轮回就没有办法避免,除非你念佛念到 一心不乱,临命终的时候,能够执持佛号,否则你没办法的。所以师父一直重复的说,有时候净土法门慢慢 的去体会,就会发现不可思议! 【非论杀生命。】 底下加四个字:只论见性。我们在这里,不论杀生这个问题,只讨论你见不见本性。 【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它何。】 如果你见性了,疑心就顿除,就是杀生命也不奈他何。所以诸佛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有时候要杀人的。 【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递传心印。】 因为他是第二十八祖,所以说:自西天二十七祖,因为达摩大师是第二十八祖。总不能说:我是第二十八祖。 「西天」就是印度,从印度二十七代的祖师传来,只是递传心印。递传就是接连相传这个心印,见性这个心印。 【吾今来此土,唯传顿教大乘,即心是佛,】 当下这一颗心就是佛。把这个「持戒」划掉。加两个字:不言「戒」、「施」 【不言戒、施、精进、苦行。】 但言见性,只论见性的问题。意思就是说,你只要见性,持戒、布施、精进、苦行,统统具足! 底下就要注意看了,见性的重要,那是超越一切的。 【乃至入水火,登于剑轮,一食卯斋长坐不卧,】 加两个字「卯斋」,就是日中一食,卯就是子丑寅「卯」,好像柳枝的柳,那个木除掉。就是杨柳枝的柳字的右边, 木部不要,叫做「卯」。「卯斋」就是日中一食的意思。乃至于说「长坐不卧」,就是不睡。 【尽是外道有为法。】 你看!所以师父一直重复的说,有时候我们修了十年,不够善知识一句话,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叫大家要 在一个团体,好好的亲近善知识,有时候我们莽撞,认为:我要了生死,赶快修行!他观念错误,撞了十年, 不够师父一句话。不够祖师大德一个念头。你看,那么厉害,能够入水、入火,登于剑轮不被刺死,乃至 日中一食,长坐不卧不睡觉,尽是外道有为法。你看看!这多可怕!这在世间人来讲,这还得了!长坐不卧, 这众生一看:哇!这是个大修行人!赶快供养了,是不是?赶快赞叹、写传记了。你看!达摩祖师一下子 就全部否认掉。这统统是外道,统统是外道!所以啊,我们心里面不要看到表面上,哎呀!这个人很精进, 拜佛拜整个晚上。乃至于说:这个人禅坐坐几个钟头。如果不见性,尽是外道,不懂得本性,统统外道。 27页(新版第34页第2行) 【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 注意听!「施为」就是举止行为。如果你能够了解这些行住坐卧,这些举动行为,一切的动作,而存在的 一颗灵觉,「灵」就是不可思议,「觉」就是觉性。意思就是你存在一颗不可思议的观照觉性的平等性, 【汝即诸佛心。】 这一颗就是佛的心。也就是说,在你的行住坐卧当中,任何时间、空间的交会点上,都可以降伏,使他契入 绝待的空性,平等的心,你就是佛。不需要打坐,不需要精进,不需要布施,不需要持戒,统统不需要。 简单讲就是能够放得下,那一念的无为,空性的思想就是觉性。所以我们为什么说,要随时保持回光返照, 灵灵觉觉的、清清净净的这一颗本性让它作用。 【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 要不然传什么法呢? 【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 你看!不关文字的。所以成佛不关学问、不关文字的。所以诸位不要有自卑感说:哎呀!我书读得少! 没关系!没读书都没关系啦!放得下、看得开、透得过,你就是佛。一切业拘你不得。凡夫一个字不认识, 那也是佛。所以成佛是不关学问、不关文字相的东西。 【若不识自己灵觉之性,】 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一颗不可思议的觉性, 【假使身破如微尘,】 加五个字:「勇猛精进而」身破如微尘。假使你勇猛精进,而身破如微尘,你拼命的磕头,撞得头破血流, 【觅佛终不得也。】 你怎么找佛,你也找不到啊。你怎么找都找不到!假使你勇猛精进,而身破如微尘,再怎么精进,觅佛终 不可得。你怎么找都找不到。 【佛者亦名法身,】 法身就是无相,你有相,你怎么能够入法身呢? 【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 这个无因果,这个「无」,诸位,要写两个字:「超越」的意思。就是因果束缚不了他,不能讲无因果。 无因果的话,是跟着上面那一句一气呵成。你要讲:无形相,无因果。那糟糕!这个无因果不是拨无因果的, 是超越的意思。 【无筋骨,】 就是没有这个身体, 【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碍,不同外道。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离四大色 身中,】 加四个字:四大色身,「若离此心」,这个「是」划X,改成「此」。 【若离此心,即无能运动。】 离开了这一颗心,你怎么运作呢?「是身」就是这个色身,是无知之物, 【是身无知,】 这个色身 【如草木瓦砾。】 为什么? 【身是无性,】 它是物质现象, 【因何运动。】 因为有心嘛! 【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 加四个字:皆是心动,然后把「皆是动心动用」划掉。「动是心动」全部划掉。划掉十个字。皆是动心动用, 动是心动,全部划掉。改成 【皆是心动,心动用动,】 这是大正藏里面的,皆是动心动用,改成「皆是心动」。动是心动改成「心动用动」。为什么呢?因为一切 动态就是它的作用, 【动即其用。】 那么 【动用外无心,】 你在施为的当下,没有另外一颗心,对不对? 【心外无动。】 离开了这个心,你怎么找这个动呢?是不是?找出这个动态的运作呢?因为有心,你才可以运作嘛!所以 心外也没有一个动作,就是这些行住坐卧。这个「动」就包括一切的造作。 【动不是心,心不是动。】 如果你讲这个动的话,它是有形相的,不是无形相的法身。心就是法身。心不是动,法身也不是你于外在 的行住坐卧当中。说有形相可以找得到的。但是 【动本无心,心本无动。】 你在一切的造作当中,这个「动」解释作:造作就更清楚了。一切的造作,它本来就是无心,为什么? 空性嘛!心本无动,我们的清净法身那里有动呢?是不是?没有动的啦!但是 【动不离心,心不离动。】 意思就是说,这些作用不能离开本体,本体当下不能离开这些作用,所有作用,都是本体的法身,所有的 法身,都可以展现在妙用现前。 【动无心离,心无动离,】 如果动没有了,心就跑掉了。心如果没有,动也就离开了。所以动是心的作用,而用就是心在动。 【动是心用,用是心动。】 在这八个字旁边写四个字:即动即用。即动即用,就是我们所讲的即心即佛。你所有的作用,统统就是在动。 统统是佛的妙用现前, 【动即心用,用即心动。】 也就是说, 【即动即用,不动不用,】 你不动,那就没有用。 【用体本空,】 无论是作用,无论是本体,它都是空性的。把这个句点划掉,改成逗点。 【空本无动,】 空性那里有动呢? 【动用同心,】 你一切的动作、造作,一切的作用,跟这一颗不动的心是一样的。 【心本无动。故经云: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笑而未曾笑,终日闻而未曾闻, 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 为什么?统统会归到本体的无相法身。 【终日住而未曾住。】 终日住就是整天活在这个世间,也没有什么说活不活的问题。行住坐卧统统是。 【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用话没有办法讲的啦,用心不可思议的啦,所以言语道断就是不可议,心行处灭就是不可思。那么两句加 起来,就是不可思议。 【见闻觉知,本自圆寂。】 「圆」就是圆满,本来就是圆满的,本来就是寂灭的。 【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 木人就是与无知的木人没有什么两样的, 【只缘推寻痛痒不可得。】 我们好好的来,「推寻」就是探究,只因为,「只缘」就是只因为,我们来探究那里是痛、是痒,都不可得, 没有实体嘛! 【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 加一个字:诸, 【但不执,即诸业脱。】 这一句讲得太棒了!「但」加一个字:能,但能不执,业的上面加一个字:「诸」业脱。但能不执,即诸业脱。 这一句话就是修行的重心点。只有你一切法不执,业马上摆脱掉。所以我们讲:业障很重,就是你执着很重, 就是因为我们执着很重,我们才讲我们业障很重。底下 【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 如果你不是一个见性的人,你讲经依靠什么?你讲什么经呢?你讲的经都是妄想分别,自我的意识。不但 不能够理清众生的思路,有时候会误导,会用自己的情绪在讲经说法,那糟糕!不见性不能讲经。这是达摩 大师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你看!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就是无凭据、依靠、根本。 【说亦无尽。】 言说也不能穷尽本性,你怎么说,都没有办法穷尽本性。所以「说亦无尽」就是你就是怎么说,都没有办法 把本性讲得很清楚。除了本身自己去体会、去证悟。 【略标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略标」就是约略的标示,什么是邪法,什么是正法,这样子而已,「不及一二」就是也没有佛法的十分之 一、十分之二这么一点点,不及佛法中的一点点,就是这个意思。 【颂曰:】 29页(新版第36页)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讲得太好了!就是看不懂而已。每个字都认识,只不过看不懂而已。要注意作笔记啊, 「心心」底下加一个字,加一个「觅」字,找寻的这个「觅」。心心的旁边写:念念,「觅」就是找,心心 觅心难可寻就是,念念起心动念,要找那一颗本来的心,你是很难找到的,叫做:心心心难可寻,就是心心 觅心难可寻。也就是在念念起心动念的时候,想要找这一颗心,是了不可得的。前面两个「心心」就是念念, 你每一个念头,想去找一个本来的心,你是绝对找不到的,因为这一颗心就在当下。 宽时遍法界,宽,这个心放宽了,大到像法界一样,为什么?它无形相的嘛!窄也不容针,如果说到小的话, 一根针都容不下去。意思就是比针更小了。若论大,比法界更大,是不是啊?遍法界嘛!若论小,一根针都 容不下去,小到极点了。念头那里有形相呢?念头那里有大小?当然比针更小了! 我本求心不求佛,我如果是一个真正修行人,当然要好好的了解这颗心,不要去求佛。求心,求自己的心性, 你求外面的佛干什么? 了知三界空无物。了解这个三界本来就没有一物的,这个都是幻境,幻相出来的。 若欲求佛但求心,如果你想要求佛,你不如求自己的心性。 只这心这心是佛。意思就是当下这个心,这个求佛的心,就是佛性的妙用现前。只这心就是求的心,这心当 下就是佛!只这心就是你有求佛的心,你有求佛的这个心,这个心当下的佛性,就是妙用现前。这心就是佛。 只这求佛的心,这个心就是佛,不要求! 我本求心心自持,我本求心,一般的众生,如果我用一颗求的心,那么就会变成心自持,「心自持」这个有 两种解释:心自持这个「持」就是存在,意思就是说,如果我本来想要去求一颗心,但是这一颗心并不需要 你求,因为心本来就存在。这个本心本来就存在。心自持就是心本来就存在,你求什么东西呢?我本求心, 但是心自持,这个心本来就存在,不可以将心求心,不可以将佛觅佛,也不可以把这个心再找自己的心。 也不可以把佛心去找外面的佛。不可以!所以说:我本求心心自持。就是如果我用一颗求佛的心去求,就不 对了。因为心自持就是心本来存在。但是这个「持」字,也可以解释说:增加,心就增加了一颗心。我本求 心,这个心就自动的增加了一颗心。那么就是将心找心,就不对!我本求心心自持,这两种解释都可以。我 本求心心自持,我如果用一颗求的心那是不对的,因为心本来就存在,不需要你去求,这个解释也正确。 求心不得待心知,这个「知」就是悟,你这个求心,这个求佛的心,是了不可得的,你要等待这个本心,这 个心就是本心,要等待本心去知,「知」就是悟,悟到能所双亡,这个「知」就是觉悟的意思。那么求心不 得待心知,你求心,那是绝对不可得的,你一定要等到怎么样?显现你得本心,自然知道能所双亡,不需要 求。没有来,没有去,没有得,没有失, 佛性不从心外得,佛性绝对是心外找不到的。 心生便是罪生时,这个心,把笔拿起来,是求佛的心,心生,你求佛的心生起来,便是罪生时,就是禅宗讲 的:动念即乖。动一个念头去求佛,那就错误!所以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一切都要靠自己。心生便 是罪生时,你动念,你就会开始造业了。为什么?你有所求嘛,能所不断嘛!简单讲,佛法就是讲不二,讲 这个空性,绝待的空性,讲平等、讲没有能所。如果你了解这一层,一切法统统自在!所以心生便是罪生时, 你动一个念头,你的罪就开始了,就是动念即乖。意思就是,要常常观照我们这一颗心,令心无所住,不思 善,不思恶,没有是非,一切平等,绝对绝对的平等,不要去攻击、去伤害任何一个众生。 【偈曰:吾本来此土。】 我本来就是要来到中国这块土地, 【传法救迷情。】 我要传这个佛的见性法,救度一切众生。 【一华开五叶。】 五叶就是禅宗分成五个支派、支脉,达摩大师他当然有这个预言,一华开五叶,「一华」就是他,开五叶就是 禅宗将来会开展,变成五个宗派,什么曹洞宗、沩仰宗、临济宗等等。 【结果自然成。】 这个是很自然的,就成为这样子的趋势。结果自然成就是说,你修见性法,当然就一定成佛。每一个人按照 达摩大师开示的,那当然就是自然成。你不管是怎么样,是那一宗,禅宗的五个宗,那统统就可以见性成佛。 所以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然每一个人到最后就是见性成佛。自然成,没有疑问的,所以这个心法是 这样子的。 【达摩大师《血脉论》终。】 好了!我们下个钟头,现在四十五分了,四十四分,接《达摩悟性论》。休息一下。 接下去我们来谈达摩大师的《悟性论》,诸位翻开31页(新版第38页), 【达摩大师悟性论】 就是觉悟到自性这个东西,渝州就是四川省。 【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夫道者,】 什么是道呢?我们称为:修道,那什么是道? 【以寂灭为体。】 加两个字:本性,以本性寂灭为体。我们的本性是寂灭的。什么叫寂灭?他没有对立、没有仇恨、没有贪嗔痴, 他没有一切相,他什么都放得下,心安住在最静之处,就是如如不动,没有烦恼。在那一种清凉、解脱,跟自 在的空性的无为法里面。所以说以本性寂灭为体性。 【修者,】 注意看! 【以离相为宗。】 这很重要!如果你想要修行,修行人必须以离相,就是离开一切相的执着。因为相都是缘起,不是实在的东西。 如果你不能离相,你谈不上修行,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在这个对立法,千差万别的事相上,缘起法里面,拼 命的想要修行,那不可能!为什么?心浮动、躁动、争夺、争执,看到了就执为自己的,占为己有,贪嗔痴断 不了,不离相,每办法断烦恼。所以以离相为宗。「宗」就是最重要的,「宗」就是要,法要叫做宗。以离相 为最重要的法要。 【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这个「灭」的旁边写个字:叫做「离」的意思。这个灭不是除,这个「灭」字,是叫你不要执着的意思,离的 意思,离诸相故。这个文字,不能用单刀直入的看,要懂得它的含意是什么。如果你讲灭,灭就灭掉嘛,就是 除掉嘛,那完了!他说:寂灭是菩提,那么除诸相故,那就完了!就连这个相都把它破除掉,那以为是说, 把这个相用一种执着,再把它突破,那就错误。「灭」就是离的意思。 【佛者觉也,】 佛是什么?他是觉悟的人。 【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 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知」就是所以。所以我们知道,凡所有的相,这些相是无相之相,无相的旁边写 :空性。是建立在空性的思想上的相,而不是真正的有相,要这样子解释才正确。是知有相,是空性建立的有 相,而对这个有相,必须去透视它,由透过空性去透视它,那就知道,这个是无实性的东西。所以我们知道这 些有相,是建立在空性的无相的这个有相,而不是真的有一个相。这个无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就是 唯可以般若智知。不能用眼睛去看,只有用大智慧去透视它。 【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 生什么信心呢?生一念信心,底下加八个字:常自寂灭,本来清净。 【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 那么这个人就发了大乘的心,一下子就可以超越三界。 【三界者:贪嗔痴是。】 这贪嗔痴,这样讲不是很清楚,如果加三个字就更清楚了。什么叫三界?就是贪界、嗔恨界、愚痴的界。只要 你贪着,这就是三界内的束缚。嗔恨,只要是嗔,包括嫉妒、恨、不满、讨厌,统统嗔!痴,不明事理,属于 痴界。贪、嗔、痴就是三界。这三界也可以解释作六道轮回,但是六道轮回的构成,就是贪、嗔、痴这三界。 但是如果你能够 【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 「据」就是根据。这只是根据众生的角度,才说有贪嗔痴。诸佛菩萨根本没有这个。为什么有贪嗔痴?不了解 缘起性空的道理。当然对境界上迷了,被境界所转了,起贪、嗔、痴了。这些贪,贪无实性,嗔,嗔也无实性 啊,痴,痴也无实性啊,因为起心动念弄错了,不能展现佛陀的寂静法,展现慈悲喜舍法。所以他展现出来的, 是业力、错觉、妄执的一种贪嗔痴。但是这个贪嗔痴也是缘起。为什么?没有实性啊。只是根据众生的角度, 才说有贪嗔痴。 【若能返照,】 返照什么?自心本来清净,常自寂灭,无一切相可得。我们 【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 如果我们能够回光返照,我们自心本来就是清净,我们了解空性常自寂灭,永远的性空,没有一切相可得, 那么了了见性,那么贪嗔痴性当下,它就是佛性。 【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也就是烦恼即菩提,烦恼,它当下就是菩提。 【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 一切诸佛从无量劫以来,统统是在三毒、烦恼法里面,怎么样? 【长养于白法,】 白法就是佛道,就是清净法,就是戒定慧。三毒就是指凡夫,他是在凡夫,常常在凡夫的烦恼的贪嗔痴里面 修行。所以师父一直重复说:有境界才叫做修行嘛。你一个人跑到深山里面,没有境界可以磨练,也许你自己 觉得很有修行,但是没有机会考验。为什么?你不了解你的境界到那里,是不是?要来红尘俗世里面、团体 里面,磨练磨练看看你有没有工夫。在团体里面,你能够得洒脱自在,这真的有工夫!要是深山里面,自己 一人没有人看到,你有修没有修,你自己不晓得,见不见性,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没有境界嘛!所以 要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也就是不要离开这个烦恼去找菩提, 【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 什么是大乘、最上乘呢? 【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 这个「乘」就是从此岸到彼岸。也没有什么此岸到彼岸这个观念的乘字,是不是?所行之处,无所不乘,那 一个都要超越,无所不超越,也没有所谓的超越。这个「乘」如果直接解释作超越,语意更清楚。菩萨所行之 处,无所不超越,什么统统束缚不了他。也无所超越,因为本来就空,你超越那里?在相上来讲,就无所不 乘,在体里面讲,就无所乘。所以无所不乘,是站在相上说,站在事相上里面来讲。那么有所乘,是站在体 里面来讲,空性的理体里面来说的。 【终日乘未尝乘,】 每天在讲超越,也没有所谓超越。 【此为佛乘。】 这就是佛真正的佛乘。 【经云:无乘为佛乘也。】 没有什么乘不乘,这个就是佛乘,是不是? 【若人知六根不实,】 眼、耳、鼻、舌、身、意不实, 【五蕴假名,】 本来就空, 【遍体求之,必无定处,】 你拼命的去找,找它的实性,一定没有定处。 【当知此人解佛语。】 就了解这个人,因为他了解缘起性空。六根,缘起性空。五蕴缘起性空。你怎么找,也找不出什么东西啊。 我们看到今天的死人,这以前就死了,留下什么?什么都没有啊,到最后都腐烂掉了,是不是?当知此人解 佛语,了解佛语。 【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 五蕴窟宅就是这个色身,就是我们修禅的地方。你要那里找道场?你现在这个身心就本来具足,你那里找道场? 现在当下这一念悟,就是道场。五蕴窟宅名禅院,你说你那里去修禅呢?若是说,我找一个静的地方,那叫 方便,不叫修禅。禅是悟啊,解脱的东西,是不是?五蕴窟宅名禅院,当下这个色身,就是修禅最好的地方。 【内照开解,】 就是只有你「内」就是心,回光返照,「开解」就是,把笔拿起来,照见五蕴皆空。只有你有这个功夫,照 见五蕴皆空,就是开解。照见五蕴皆空, 【即大乘门,可不明哉。】 怎么可以不明了呢? 【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 把笔拿起来,不忆这个「忆」就是思维、执着的意思。就是妄执。你只有不妄执一切法,虚妄的执着一切法, 这个就是定,这个就是禅定。乃名为禅定。 【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 如果你了解一切法不可以执着,那里都是道场。你去那里找,找来找去,那里都是道场。 【知心是空,名为见佛。】 世间人妙性本空,没有一法可得,所以知心本来就是空。名为见佛,这就真正的见到佛了。一切法都是空性。 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只有在作用时,可以显现出来。要论本体,无法可得,没有长短、来去之相,那就 是佛。 【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 无心就是无所住,就是无住生心。无心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简单化。无心不是没有心。诸佛统统是以无所 住而生其心。 【不见于心,】 加五个字:不见于心「之生灭垢净」 【名为见佛。】 不见于心「之生灭垢净」名为见佛。没有看到这个心的刹那生灭,也没有所谓的垢净,这个就是真的见到佛。 简单讲就是离两边。 【舍身不恡,】 这个「身」划X,改成「心」。舍心不恡, [名大布施。] 就是我们这颗布施的心,一点都不吝惜。身心,一切的外财、内财,包括法,全部都放下、布施出去,这名 大布施。 【离诸动定,】 「定」就是静。离开一切的动跟静,这么样? 【名大坐禅。】 也没有所谓的动,动本身就是定。动本身就是不动。也没有所谓的定,定是对动讲的,动是对定讲的。所以 离诸所谓的两边。动,缘起性空,定,当下也是空性。这个无所住的心,就是大坐禅。 【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 他认为有法可修嘛,哎呀!这个动很辛苦,一切万法都是苦的。小乘赶快要入定,所以他们要打坐、要参禅、 持戒,拼命的修,落入因果法里面,所以叫做小乘。落入因果法里面,没有办法修这个非因非果的大乘超越 法,直入佛乘。没有办法! 【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 「出」就是超。谓就是超越凡夫,以及小乘的坐禅,这个是真正的大坐禅。意思就是如如不动叫做大坐禅。 【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 「求」划X,然后写个「离」。一切诸相不离自解,「自解」就是自然解脱。「自」就是自然。「解」就是 解脱。意思就是,若作此会者,如果你了解心性本来无所住心,本来一切没有来去、生灭、垢净相,切诸相 不离。你不需要跑得远远的,自然解脱。见一切相,离一切执着,自然解脱。 【一切诸病不治自差,】 「差」就是病好了。一切这些病,不要去治疗它,它自然就好了。 【此皆大禅定力。凡将心求法者为迷,】 只有拿这一颗心要去求法,这个就是迷。 33页(新版第40页第6行) 【不将心求法者为悟。】 不要拿这一颗心去求法,这个就是悟。 【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 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悟时无此岸。】 悟时,这个「若」划X,悟时无此岸。我们解释一下,你如果能够不着文字,就是解脱。那文字就包括语言, 这里就包括音声、语言。人家骂你,解脱。诽谤你,解脱。赞叹你,也解脱。恭贺你、恭维你,也解脱。我们 不是像凡夫,恭维你、赞叹你,哎呀!今天地心没引力了,飘飘然,往上浮起来了。哎呀,某某人你很漂亮啊, 你是怎么样好,地心没引力了,忘记了,达到忘我,被赞叹得已经昏了,冲昏了头了,是不是啊?这不解脱, 没办法解脱,是不是?今天人家攻击你、伤害你,用尖锐得语言,哎呀!伤心得很委屈,是不是?掉眼泪啊、 痛苦,这个统统没有解脱。不著文字相,文字就包括我们的语言相、音声等等,统统包括在内。就不著文字, 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我们常常讲:护法、护法,护什么法啊?拿钱叫做护法啊?弄错了!拿钱护法是 方便说,是不是?我们护法委员会,其实护法不是这样,你不染六尘,是真正护持佛的正法。出离生死,真的 名出家,不是剃个光头叫做出家,是不是啊?不受后有名得道,你断除了三界的这些见思惑、这些烦恼,这是 真正的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你不分别妄想、不执着,这个就是涅槃。也不处无明,为大智慧,你不要执着 在这个无明坑道里面,这个就是有智慧的人。所以没有烦恼处,名般涅槃,这个「般」就是入的意思。你没有 烦恼,你就入涅槃。无烦恼处,名入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无心相处就是一切相都不为他所执着,叫做 无心相。我们今天就是想相为尘嘛,《楞严经》里面讲的:想相为尘,我们看到一切相,然后晚上就一直想, 看到这个人,譬如说你爱这个人、执着这个人,是不是?这个是美女啊、是怎么样,或者是俊男,就一直观想 这个相,其实他的相是四大皆空,五蕴无我,这是我们只知道相,不知道本体。所以说禅宗就讲:凡夫见现象 界,悟道的人见本体界。凡夫是见到现象的无量的差别,无量的分别跟执着。那圣人呢?他见到本体界,见到 空性的本体界,见一切相,当下就空,没有什么好执着的,也没有什么好迷恋的,也没有什么好累赘的,就是 这个样子,随一切因缘过,怎么来怎么过,怎么来怎么接受。迷时有此岸,这个「若」划掉。悟时就没有此岸 了。 【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 「此」就是此岸。此岸就是生灭相,五欲六尘相,是不是?凡夫一向住此,就是执着在这个生灭相里面,无常, 不了解生死这个无常相。 【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 绝对不去动一个念头,执着这个错误的虚妄之相。 【亦不住彼,】 也不会执着涅槃相,「彼」就是涅槃相。不住此就是生死相,生死无常相、生灭相,「彼」就是不生不灭相, 也不执着于生灭,也不执着于不生不灭。如果执着于不生不灭,又化作生灭,犯有无穷的过患。 【故能离于此彼岸也。】 「此」就是生死,「彼」就是涅槃。如果能够离开这个生死以及涅槃, 【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 如果你把这个:「彼岸」就是菩提涅槃,就看作是,菩提涅槃不同于生死烦恼的此岸,那么这个人的心已经 没有禅定了。意思就是远离生死烦恼,你不可能达到菩提涅槃。意思就是,如果你认为,有个彼岸的菩提涅槃, 有个此岸的生死烦恼,划分的很远、很离,就是二分法,是不是?不是不二法,是二分法。那么这个人就没有 禅定。 【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 「异」就是二嘛。不一:不能说一,也不能说二啊。不能说相同,也不能说不同。 【只隔具迷悟耳。】 只隔其,不是「具」,具划X,这个字打错。只隔其迷悟耳。 【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 在平等法当中,不见凡夫不同于圣人。 【经云:】 绝对空性里面的 【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 因为没有凡圣啊。 【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 「行」就是悟入,才能够悟入,是不是?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就是指一般世间的圣,不是出世间的圣, 这个要弄清楚。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那么什么是平等法呢?只有大菩萨跟诸佛如来,才可以 悟入,不是一般的圣人,这个是大圣人才有办法。 【若见生异于死,】 就是二分法, 【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 翻过来34页(新版第41页倒数第2行) 【不见烦恼异于涅槃,】 烦恼当体即空,就是涅槃。 【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故。】 所以我们一切众生,都有一个共通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性空。 【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 被这个涅槃所困,「滞」就是困。把他困得死死的。哎呀!生死六道可怕啊,我要赶快解脱,我修这个因, 得到了这个涅槃的果。哎呀!可怕!就被这个烦恼坑里面困住了! 【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 【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 什么叫空心呢?加两个字:空「性之」心。心就是作用。在空性的平等法里面的那一颗心,就是涅槃。 【诸佛入涅槃者,为在无妄想处。】 诸佛怎么能够入涅槃呢?他没有妄想,没有妄想就是没有颠倒,他很清楚的。处于世间,行一切世间,他很 清楚的透视这个世间、人生跟宇宙。 【菩萨入道场者,】 什么叫做入道场?那里是真正的道场?没有烦恼处,就是真道场。 【即是无烦恼处。】 如果你去住山,住得很烦恼,那边不是道场。如果你来住城市,城市住得很解脱,城市就是道场,那里都是 道场,那里都不是道场。 【空闲处者,】 什么叫做空闲处?我们一般就是找一个没有人到的地方,叫做空闲处,错了!没有贪嗔痴,就是空闲处, 【即是无贪嗔痴也。】 没有贪嗔痴动念,就是空闲的地方、最清净的地方。 【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 【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凡言一法者:】 不是一法,这个「法」划X,这一本的字打错打得很多。凡言一心者,什么叫心呢?就是如如不动,就如同什 么,「似」就是如同。 【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 要这样子统统不动念,简单讲,就是觅心终不可得。 【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 也就知道自家之心, 【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 这个「家」划X,改成寂灭的「寂」。即知自寂之心亦是非有,这一颗空性的心,也是没有的。 【亦是非无。】 不能讲没有,也不能讲有。非有,也不能说有,非无,就是不能说无。为什么? 【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 一直要把心的妄想灭掉, 【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 他就随缘性空,就这样子。 【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 【是知此心学法,】 「此」划X,改成「将」。是知将心学法,就是向外求法,拿这一颗心,去向外要求一个法, 【则心法俱迷;】 法不能用求的,不能向外求。它要回光返照,用悟的。是知将心学法,则心法俱迷,因为向外求法嘛。 【不将心学法,则心法俱悟。】 把这个「此」划X,改成「将」,将军的将。不将心学法,如果你不拿这一颗心向外求,向内回光返照,就悟, 心跟法就同时俱悟。 【凡迷者:迷于悟,】 为什么会迷呢?因为没有悟,所以迷于悟。什么叫做觉悟呢?那一种情形是悟? 【悟者:悟于迷。】 在迷中觉悟,叫做悟于迷。 【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 真正超越的人, 【无有迷悟,】 如果你执着一个悟,那还是迷,所以迷跟悟都是观念。自内证、证悟的功夫,没有这些概念的东西。那是实 证的东西,迷跟悟是个概念。真正悟的人,连那个悟都要放下。譬如说:我悟了、我悟了!是不是?只是你说 悟了,但是真正悟的人,虽然有言词,他是真的悟,是不是?意思就是,真正悟的人,没有迷的观念,更没有 悟的观念。因为一切法平等平等。 【始名正解、正见。色不自色,】 意思就是色不能显出色,譬如说我慧律法师,不能显示说我自己是慧律法师,一定要有别人来陪衬啊。我是 男孩子,一定要有女孩子,才讲我是男人、她是女人嘛!色没有办法显出自己是色,要必须由心来衬托说: 这是心,精神叫做心,物质叫做色。简单讲,物质由精神来衬托,精神由物质来衬托。色法由心法来衬托, 心法由色法来衬托。所以色不自色,就是色法不能显示自己是色法,必须由心法来显示色法。 【由心故色;心不自心,】 心法也不能显示说:这是心法,必须由物质的形相,来显示说,那是无形相的心, 【由色故心;】 所以如果你能够加个字就更清楚,色不自「显」色,由心故「显」色。心不自「显」心,由色故「显」心。 显这个心法。是知心色两相俱有,加一个「有」字,有没有的「有」。 【是知心色两相俱有生灭。】 俱有生灭,统统有生灭。 【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 看到一切十方,十方就是相,见满一切十方,统统未曾有见。不曾经有凡夫的执着之见。为什么?圣人的见就 无见嘛!所以说,虽然看一切相,但是不曾经动过一个念头的执着。这个叫做,见满十方,而未曾有见。 【何以故?无所见故,】 佛性、法性、心性里面,没有任何可以见的,叫做无所见故。那么 【见无见故,见非见故。】 这意思就是,见无见故就是,因为这个「见」就是用、作用,当下就是佛本体的无所见。意思就是,见无见故 因为见到无所见的空性,怎么样?见非见就是真见,不是世俗执着之见,叫做见非见故。这不容易了解,见无 见故,见非见故,意思就是说,见到了无所见的佛性,那么这个真见,绝对不是世俗之见、执着分别心的见。 【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 这才叫做真正的见。 【心境相对,见生于中,】 我们世间人,就是以一个心,一个内在的心,外在的境,这样一相对起来,怎么样?见就生于中。见就在中间 跑出来了,就是分别、执着了。 【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 那么也就是说,外息诸缘,这个「境」在旁边写四个字:外息诸缘,底下一个括号,叫做「外离相」。那么心 呢?内心无喘,「喘」就是气喘的喘。就是内离念,内心无喘。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外息诸缘,就是境界本 不可得,外离相。内心无喘,就是离这个分别心的念头,那么境心俱净。 【乃名为真见。】 内在里面不妄想、不执着,外面临一切境界,了解性空,透得过去,那么我们就没事了,这一出戏就演完了, 就OK了!我们就是不肯,拼命的妄想、执着,拼命的认境为真,那当然不能了生死嘛! 【作此解时,乃名正见。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 见也是空性,不见也是空性,统统不能见,俱不见。见就是凡夫之解,不见就是圣人之解,凡圣统统要放下, 无论是凡夫的见,无论是圣人的不见,统统要放下,统统不见。这个叫做真见。 【解与不解,俱不解故。】 「解」就是世俗之解,世间人所谓的解,不解就是悟道的人的那个不解,统统要放下,俱不解。为什么?平等 不二嘛,不解就是平等不二嘛! 【无见之见,乃名真见;】 无见之见,注意听!从本体平等的绝待性空,展现的那个见,这是真正的佛见。也就是说,用一颗无所住的心, 去造作一切世间的法,统统是真见。用一颗清净的本体,绝对空性的这个平等性,去造作一切的法,统统是 佛见。 【无解之解,乃名大解。】 这个「大」划掉。乃名真解。 【夫正见者: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 把笔拿起来,非直,「直」就是同于只有的「只」。不是只有见到于世俗之见、生灭之见,也乃见到于出世间 的不见。意思就是说,这个真正一个正见的人,不只是见到生灭的世俗之见,为什么?世俗之见,见到世俗之 见当体即空,也见到于出世法的不见。因为出世法的不见,是不分别、不执着的不见。那么见跟不见是相对的, 是不是? 【真解者:非直解于解,】 不是只有解于这个解, 【亦乃解于无解。】 解跟无解,这是对立的。 【凡有所解,皆名不解;】 凡有所解,意思就是说,凡有所悟,执着这个悟,那还是不悟,所以皆名不解。 【无所解者,始名真解;】 这个「正」划X,加真假的「真」。 【解与不解,俱非解也。】 俱非实体之解。解跟不解并没有实体,意思就是空,解什么?如果你执着一个解,或者执着一个不解,统统不 对,凡有所对立,统统不是正见。 【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 什么叫不舍?不舍就是执着嘛!执着说:我很大、我有智慧。这是大愚痴的人。不舍智慧就是执着:我很有智 慧。常常说:我很有智慧。名大愚痴的人。 【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 如果能够知道,以这个心,当下就是空。若解跟不解,统统是真的。意思就是用本性来彻底的处理这些相,那 么解跟不解都是真的。简单讲就是悟道的人,无论解跟不解,见跟不见,都是真见。凡夫无论见、无论不见, 统统是妄见。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自性平等空性的真功夫。他见,就执着,他不见,他以为是什么都无所见, 是不是?他还是以凡夫的不见的观念,去支持他、去引导他。 【以心为有,】 有就是着相、执着。 【解与不解俱是妄。】 你看!讲得多好!诸位,这两句话就是对衬句。要注意!再听一遍,以心为空,底下,相对就是以心为有,以 心为空就是见性得人。如果你知道这个当下的心就是空性,就是见性的人。不管你解跟不解,统统是真。问题 是见性的问题,就是悟啊!如果以心为有解,如果认为:我很有功夫。就是着相而求,解跟不解,统统是妄。 【若解时法逐人,】 如果解的时候,法就跟着你走,就是拥有法。解就是悟,如果你悟到的时候,你随手拈来,这个法就跟着这个 人走。这个「解」当作悟。如果你旁边加一个括弧,一个「悟」字,那更容易了解。如果一个开悟的人,一切 法都跟着他。 【若不解时】 不开悟的时候, 【人逐法。】 拼命的追。 【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 如果这个法跟着我们走,那么一切的非法,悟到非法当下就是空,它就成为我们自性清净的法。再讲一遍, 如果这个法能够跟随着我们,就是悟道的人,这个法跟着我们走。那么一切的非法,统统是自性展现的空性。 也是法。如果一个人不悟道,他拼命的追这个法, 【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 加一个字:这个法就是「正」法。这个正法就变成非法。就离这个佛讲的法太远了。正法就成为非正法了。 如果一个人,底下 【若人逐于法,】 一个人拼命的追求这个法, 【则法皆妄;】 我们本自具足有法,你追什么呢? 【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 如果这个法跟随着我们人,悟道的人,法就跟着我们,法就是真。所以听开悟的人讲话,他随手拈来都是真法。 见性的人、大彻悟的人讲、祖师大德讲出来的,统统是真法。 【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 也不拿这个心去求法, 【亦不将法求心,】 为什么?法怎么能求于心呢?是不是啊?法待心悟嘛!法怎么可以求于心? 【亦不将心求心,】 也不将心求心,,就是将佛觅佛,是不是啊? 【亦不将法求法。】 那里求法?拥有法还求什么法呢? 37页(新版第45页第7行) 【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 心跟法同时空。 【心法两寂,】 心就是于诸境上心不染,叫做无念。那么法就是外离一切相,名叫做无相。所以说:「心」就是无念,「法」 就是无相。诸位要做一个笔记,心法两寂,这个要做一个笔记,第一个「心」字,于诸境上心不染,叫做无念。 在一切境界上,心不染着就是无念。这个就是真的心。法就是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这个就是拥有法。执着 法就失去法,执着心就失去心。无念的心就拥有心,离相的、无相的法,就拥有法。心法两寂, 【故常为在定。】 所以《坛经》里面讲: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看到这个境界,就起心动念、 就乱了。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看到一切境界,心不动念,这是真正的定。不要刻意的修,不要刻意 的去压抑,不需要!三十八分了,我看明天再谈,明天不行,明天休息。好了!我看我们下个礼拜再来。法是 很重要的,心法是很重要的!好了,我们下个礼拜再来。明天共修,请大家不要缺席,好不好?明天共修,请 大家不要缺席。 37页 (新版第45页) 第一行倒数第三个字,(倒数第3行第5个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第37页,第一行倒数第三个字, 【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 这个「众生心生」加两个字的话更清楚,众生的烦恼心一生起来,则佛法的「真理」就灭掉了。也就是说,如 果你用烦恼的心,你就见不到佛法的真理。那么底下说,众生的心如果灭,意思就是众生的烦恼心如果灭了、 没有了,则佛法的真理,它就会显现出来。 【心生则真法灭,】 这个「心生」是指妄心。我们妄心生出来的话,那么这个真法,就是空性法、实相的法就没有了。 【心灭则真法生。】 妄心如果灭掉了,也就是见缘起当体即空性,没有分别、执着,不颠倒,也能够克制、掌握自己的习气令尽, 那么这个妄心就没有作用。妄心灭,那么这个真法就生出来。简单讲,就是迷跟悟而已,悟了,没有问题,迷 了就什么事情都有。 【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 这个「相属」就是相连。为什么说: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呢?这是指站在空性的角度说,不是站在缘起的角度 说。站在缘起的角度说,一切法都有互相关系。他在这里讲: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说在时间,过去不是现在, 现在不是未来,因为当体即空。东边不是西边,西边也不是东边,这是站在相。但是如果说,东边也是西边, 西边也是南边,南边也是北边,为什么?平等空性。所以不相属,南边不属于东边,东边不属于北边,在事相来 讲,它因为有角度、立场的不同,所以它有相属的这个关系性。但是站在空性的角度,每一个时间跟空间,它当 体即空,谁也不属于谁的,为什么?不相属,它就是平等法。不相属就是平等,我不属于你,你不属于我,大家 都是空性的。没有说,这边的空属于那边的空,所以说: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不相属就是空性。你悟到空性 的人, 【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 但是也不离一切法,所以说,知道心不属于一切法,就是说他不着,「不属」就是不着一切法。但是心其实跟法 是一体的啦,心即是法,法就是一切心,一切心就是一切法,这是站在「有」的角度说。所以说:知心不属一 切法。也就是说,这个心不会受到一切法的影响,那一切法当然就是外在的存在的东西,乃至于内在的这些意识 形态,或者是观念、文字、语言等等,当然心不属于一切法,也就是迥脱根尘的意思,那当然就是空性了,所以 【此人常在道场。】 所以我们要找道场、找道场,你找哪里的道场?哪一个道场,是我们真正的道场?一颗无所住的心,就是真正的 道场。 【迷时有罪,解时无罪。】 迷的时候当然会有罪,他会造作嘛!迷的时候,譬如说我们恨一个人,如果一个人势单力薄的话,他会想要拉拢 其他的人,那其他的人如果内在里面,以前就是是非心很强的人,他看到人家来跟他讲这个这个...... 他发现对方很委屈,他不晓得,他在恨某一个人,所以在拉拢他,他变成只是人家仇视、斗争的一个工具而已。 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要听是非,一个人要活得有智慧、有尊严,不要随随便便受到人家影响,也许他来跟我们讲, 他好像很委屈,但是他讲得让你感动,你支持他,你也一样落入这个对立的,他来讲给我们听,我们又仇视另外 一个人,你没有让对方讲话的余地,这并不客观。所以我们迷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落入对立,对立到后来就 变成孤立,人家两个人在斗争,本来就不关我们的事情,而我们随便的听信片面之词,变成一种连锁,那连锁以 后,我们变成一种好像是牺牲品了,所以说这个迷的时候,随时会起贪嗔痴,又没有理性去判断一件事情的正确 性,那就很糟糕!所以说迷时有罪,解的时候他当然就无罪。这个「解」就是要悟,悟的人,一个真正大彻悟的 人,他怎么会落入这个对立呢?一切是非到他的身上就停止了,不思善、不思恶的,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影响他, 所以他就解脱了。你要过什么日子,就看你的心能不能契入空性的道理、平等的思想。 【何以故?罪性空故。】 这根本就没有所谓罪性,因为这个罪也是缘起的东西,罪性本空,是不是?只要你悟的话,就没有这个东西。 【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 这个要冷静一下,如果迷的时候,无罪见罪,这要加两个字,无罪的中间,加一个「造」字,造作的造,这个罪 跟见的中间,加一个「亦」字,亦就是说,你也怎么样、我也怎么样,你亦如是、我亦如是。所以说这个加两个 字以后,就很清楚了。无造罪亦见罪,无造罪就是说,这个人在迷的时候,他不造罪,他也是罪,为什么?他 愚痴嘛!譬如说,这个人他没有杀人、放火,他也造罪,为什么?他内在里面烦恼嘛,他疑心疑鬼嘛,他贪嗔痴 不断嘛,当然迷的时候,他就是没有去造恶,他还是罪恶,为什么?他愚痴嘛!愣头愣脑的,分不清好坏,人若 呆,看长相就明白,听别人一讲,就被牵着鼻子走,对不对?就是这样子。说:哎呀!这个人他没有杀人、放火, 也不抢劫银行,也不强暴妇女,就是一个人呆呆坐在那边,他也有罪,为什么?他的烦恼一直出来嘛,烦恼如涌 泉嘛!是不是?无明嘛,一直出来......他起心动念,他都是一种没有智慧的思想,然后转变成观念,观念化作 一种实境,那就拼命的执着,根尘相照、相见的时候,那罪过就一直生出来。就算是没有根尘相对,他坐在那个 地方,他也烦恼,他还是烦恼,为什么?他无明嘛!所以说,无罪见罪,就是他虽没有造作罪恶,但是他迷的时 候,因为无明为主导,所以还是罪恶。那么若解时,即罪非罪,这个即加一个字,即的底下加一个「造」,「解」 就是悟。解时就是悟解了。如果一个大悟的人,如果你了解了人生宇宙本来就是空性的,那当然这个解的时候, 他剩下的就是示现了,再来就是示现了,为什么?他解了,他绝对不会去造恶,就算他无心之过,也不会影响到 他的生死。所以说即罪非罪,就是就算他去造罪的话,他也非罪,为什么?他开悟,我指的是证悟哦,他当然不 会去造,就算造了,不影响的。譬如说佛在世的时候,很多的在家居士,他都有结婚嘛,那么在这个人类的欲望 上,男女淫欲是不好断的。那么在我们佛法的角度说,就算结婚,好像也不好,可是他结婚他不影响,好像说, 他造了淫欲的罪恶,但是如果他真正的悟道,当然悟道的人没有什么问题,虽然是说,好像是有着牵制的力量。 但是他大悟的人,他根本有跟无都差不多,没有什么问题,没有什么挂碍,所以说:即造罪非造罪。我们再举 一个,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杀人,当然杀人宰掉你,他即造罪非罪,你影响不了他,他生死自在了, 生死自如了,影响不了他的。所以说这个即罪非罪,其实这一句话是方便说,真正一个悟道的人,他不会这样子 的。简单讲,这两句是在强调悟的可贵性,那个大悟人的可贵之性。所以说迷的时候,这一句话是究竟意,无 罪也是见罪,真的就是如此,因为无明为主导嘛!若悟的时候,即罪非罪,这是方便说,真正一个悟的人,他不 会去造业的。 【何以故?罪无处所故。】 处所是我们时空建立的一个副产品,所以罪无处所。 【经云:诸法无性,】 无性就是没有实性,一切法没有实在的性,为什么?一切法都是无常,无常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生灭,生灭就是 因果,注意听哦!无常、生灭、因果、缘起,这个都是指同样一件事情,因为缘起,所以它无常,因为缘起,所以 它有因果,是不是?所以说,我们要了解这个诸法无性,就是没有永恒性,一切法没有永恒性。那么一切法没有 永恒性,我们当然就不要去执着它。 【真用莫疑,】 「真」就是真性,「用」就是妙用。那么诸法既然无性,就是空性喽,诸法一切皆空,那么由空性的平等、绝对的 平等,空性的智慧展现出来的真性妙用,你切莫怀疑。所以整日吃饭,不着一粒米,整日走路,不着一切的方向。 所以说:真用莫疑。 【疑即成罪。】 「疑」就是动念,动念,他就是有罪。 【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 也就是说,注意听!罪是从那里生起来呢?这个很重要!疑惑,这个不是因为怀疑,或嫉妒而生,不是这个意思, 是因为怀疑、迷惑自性本空的道理,不明了,所以罪因疑惑。「疑」就是怀疑,「惑」就是迷惑,但是要加四个 字:自性本空。因为我们怀疑,而迷惑了这个自性本空的道理。怎么样?这个罪就跑出来了!所以一切的造作, 因为无明。 【若作此解者,】 如果你了解这一层道理, 【前世罪业即为消灭。】 所以有的人讲说:师父!我的业障很重。注意!什么是业障?能够形容业障很重的,只有两句话,我执很重的人就 是业障很重,烦恼很重的人,就是业障很重。业本来是没有轻重的东西,你说业几公斤啊?是重还是轻?是一百公 斤,还是一千公斤呢?那业是什么?起心动念。动念有没有形相呢?对不对?动念是一种执着、妄想跟颠倒,它是 一种烦恼,所以烦恼重的人,他业障就是重。师父!我的业很重!那简单讲,他就是烦恼很重的人。那烦恼是从哪 里来?你给自己的啊,你给你自己烦恼嘛!是不是?你不能把生死豁出去,对不对?你不能把整个信心交代给佛菩 萨,当然就会对教义、教理上产生动摇,受到人家几句话,就影响到你的真如自性,业当然就产生了。如果你如如 不动,那罪业马上就冰消。所以生死在一念之间,你只要悟,当下就是不生不死的涅槃。所以说,这个前世的罪业, 它就消灭了。迷的时候, 【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 加两个字:不「向心」外求道,就是心,观照你那一颗心,就是道。不要在外相里面错误打转。 【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 如果你得到了真空法性的心,那真空法性就无心可得。说法者无法可说嘛,那么这个听法、闻法的人无法可听,那 是真的在听法,无心可得嘛! 【若得道时,无道可得。】 有道可得,他就会失嘛!说:我现在得道了。那当然是方便说啦! 【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 我们现在就是:哎呀!我修学佛道啦,我听闻佛法。 【悟无佛无法。】 你哪里去找佛?佛三十二相不可得,什么都不可得,那怎么办呢?当然就是一个灵灵觉觉的觉性,所以悟的时候, 就无佛无法。不着于佛的相,也不着于法的文字上的这个观念的东西。 【何以故?悟即是佛法。夫修道者:身灭道成。】 这个「灭」字,也就是说放得下。如果你能把这个身上得,包括心,如果我们真正一个修行人,要把整个身心放下, 这就成道了! 【亦如甲折树生。】 这个是「坼」字,「折」左边这个提手旁,改成土部,那么那个斤,斤斤计较得斤,最后那一横直线垂直下来的, 少了一点,中间加一点下来。土部,在右边加一个点。这个字念:坼(che4)。这个「甲坼」的意思就是:指草木 的种子裂开,硬壳发出这个芽头,这样树木才能生长。简单讲就是,硬壳爆发出来长芽。所以这个甲坼树生,这个 句号也划错,这个「树」的右下角,这个句号划X。在生的右下角划句号。亦如甲折树生,就是这个壳一迸开来, 芽就爆发出来。这样树木就可以生长。 【此业报身,】 我们一定要记住, 【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 随念就是随这个缘起,所以说:见缘起即见道。为什么?缘起刹那刹那生灭,所以我们每一个念头念念无常,没有 一定的法,只是随缘去观照每一个念头,了解缘起当下就是性空,不假思索。 【亦不得厌生死,】 你讨厌生死的话,还是得生死。 【亦不得爱生死;】 爱,那就贪婪了,那这个就多了,贪婪这个世间太多了,是不是啊?我们现在的人,吃的啦、住的啦,那这个太丰 富了!那么所以说,爱生死是众生相, 【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 只要你每一个念头当中,你不要去妄想它,妄想就是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执着于过去、执着于现在、制作于 未来。哎呀!我希望怎么样......忘记了现在应该本有的责任跟义务是什么,这就是妄想,妄想不该有的,为什么? 因为无法可得。 【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有余涅槃就是当下人还没有这个灰身泯智,他还存在这个色身,他就已经悟到空性的道理,所以说:生证有余涅槃, 有余,就是还有剩下这个色身,还没有进入火化,这个消灭掉,进入这个方便有余土。所以说证阿罗汉果,了解我 空,没有进入方便有余土以前,还有这个色身,统统称为有余涅槃,死了以后呢,就入这个无生法忍,无生就是空。 【眼见色时,不染于色;】 不要受到这个外在的色法影响, 【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 你只要见一切境界,如如不动,闻一切的音声,如如不动,所以说,在禅宗里面说:善于懂得禅的人,是非无动于 衷。如果你了解,一个人懂得有禅定的功夫,那对是非无动于衷。一点都没有用的,他就是没有是非,这个人一点 是非都没有。他听到谁好谁坏,他笑一笑,甚至他还会阻止对方:哎呀!这个是非不要传。所以说他已经降伏自己, 他也可以感化恶劣的众生。因此要没有是非,要从自己本身做起。所以这样统统解脱。 【眼不著色,眼为禅门;】 如果眼镜不执着于外在境界的色尘,那么这个就是修禅,禅门就是修大禅定之门,为什么?如如不动嘛! 【耳不著声,耳为禅门。】 你说修禅去哪里修呢?是不是一定要跑到深山里面呢?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坐在那个地方,那个乌鸦飞在树 上怎么样子,大便啦、跟它的叫声,他很气,他非常气,树叶落下来的时候,他也责怪这个树木,那么你说,他虽 然在深山里面,坐在这个树下,稍微有点乌鸦的声音,或者是稍微有点儿这个树叶的声音,他就受不了了!所以师 父一直讲过,要动态中见功夫,要在动态里面,才能见到真正修行人的功夫。你要是在静态,显现不出真的功夫。 你可以讲你很有修行,那要试试啊,你怎么知道你有没有修行?所以眼不著色,眼就是禅门,耳不著声,耳就是禅 门。 【总而言之,】 加一个「之」字。 【见色有见色性,不著常解脱;】 底下,从这个见色有见色性,不著常解脱,这些字全部划掉,你就加七个字:「见色性者,常解脱;」,就是我们 不要见到色的相。见到色的相,就有无量的差别,相的本体就是空,见到色性,就是见到本体界,一切法皆空,那 么处处全部解脱,没有一样不解脱的,见色性者,常解脱。那我们简单讲,我们为什么不能解脱?我们就是见到外 表。以前电影常常演的单恋,哎呀!这个小姐是宰相的女儿,电影都是这样演的啦,宰相的女儿,有一天她到庙里 去烧香,那个公子准备进京赴考,两个人就在那边见面,这个宰相的小姐回来,怎么吃都吃不下,每天都想那个公 子,电影都是这样演的啦,叫我来做导演我也会。然后一直想,每天在想,人家也不知道她在爱他,自己就神魂颠 倒的呆坐着。但是如果我们一个修行人,见到色的本体界,这美女也是缘起的嘛,也是无常的嘛,那就了解了,见 色性者,常解脱,这个色不是女色的色,「色」是指一切有形相的外在,这个不能解释作女色。如果说成:见女色 的本性,那你会无法逃脱,我不骗你! 【见色相者,常系缚。】 色相就是外表,一个修行人,一直在外表里面打转,他就会被永远系缚。 【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 何以故? 【即色与心俱清净。】 色法无自性,心法无自性,灵灵觉觉的一个觉性,绝待的觉性,它当然当下统统就清净。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一心就是动一个念头。所以说,没有妄想的时候,念念相应念念佛。为什么说叫你们诸位,要开悟来念佛,那不得 了了!每一念都是本性,每一念统统是本性。没有来去相、没有是非相、没有增减相,没有善恶相,你说他哪一个 念头不是佛呢?我们今天念佛为什么不得力?放不下啊、放不下,是不是啊?所以我的答案是相通的,师父:我放 不下怎么办?让他苦啊!那到什么时候才会尽?到了有一天你放得下,你的苦就尽了。那师父!那要等到什么时候? 那就看你了,这不是看我了,是不是?看你什么时候放得下嘛!师父!那很难哦!很难就留着痛苦嘛!师父!那我 有一天真的全部放得下怎么办?我说:那就提起嘛!提起什么?提起一句佛号嘛,那不就得了嘛!看得破、忍得过、 放得下,最后当然就是要提起了。所以无妄想得时候,一心是一佛国,那么有妄想的时候,一心就是一个地狱嘛!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 他不晓得心本来就是本心,还要生另外一个心, 【故常在地狱。】 以心生心,就是以这一颗妄想执着心,又生了第二个念头的妄想执着心,这断不了了!这个意思就是习气一直来、 一直重......以心生心嘛。前一秒钟执着,当然你后一秒钟一定执着嘛。我前面一秒钟放下,我这一秒钟放下,后 面那一秒钟就停止了,这个宇宙就停止了嘛!所以不是时间消逝。我们小时候会写:哎呀!时间消逝,犹如白驹过 隙。这个作文,大家都会抄来抄去的嘛!时间迅速的过去。没有的,时间它是呈静止状态,它那里有什么过去?是 我们的心流失掉,是我们的念念在消失,时间那里有消失?时间它是什么东西?时间它本来就是静止的,它消失什 么?不懂法。所以小时候写那个作文,老师可以打一百分,时间过的真快啊,光阴如梭,白驹过隙。这个可以写 一百分。站在一个开悟的人来看,改这个作文,零分。不懂佛法。如果你老师开悟的话,大彻悟的话,改作文,这 个零分。不悟,时间没有消逝的,是你念念在消逝,你的每一个念头在消逝。以心生心,所以常在地狱。前念一个 执着心,一直推动后面一个执着心,所以我们观照当下这个念头,所以以前什么事情都没有关系,什么事情发生都 没有关系,为什么?我现在这一念突破,等一下,下一秒钟就快乐了,今天就快乐了,明天就放下了,明天放下, 后天就放下了。现在悟,就达到永恒,这一念就具足永恒性,所以常在地狱的话,就是以心生心。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 你那一念的执着心,你把它回光返照,那一念妄想心,把它回光返照,你不要再动另外一个念头,就放下了!在座 诸位!我们用一个比喻,譬如说,我们这个水龙头的水一转下去,哦!这个水很肮脏。我请问你:你怎么样能够使 这个肮脏的水过滤?你用手一直搅动。哎呀!这个水这么脏怎么办?你就用手一直搅动它,搅了老半天,这个水愈 来愈脏,没办法!简单讲就是,我们提起一个念头,想要除掉妄想,这个念头,它本身就是肮脏的,要怎么样?放 下!这水很脏,放着,让它慢慢慢慢的沉淀......是非一来不要谈,愈谈是非愈多,除非我们用智慧、理性去沟通, 否则的话,你愈解释,你就愈描愈黑,此地无银三百两。你觉得我不好,那就放着吧,你慢慢去观察就好嘛!不需 要跟你解释什么,我快乐,你也放得下。像两个人在斗争,你不赶快保持一段距离,让大家冷静,这永远战不完的。 所以说:则心心就入空。如果你不以心去生这个心,那么每一个念头就入空。所以有办法,当体即空,没有办法, 就保持一段距离,这个就是最好、最上乘的办法。凡夫最好还是保持距离,所谓距离就是互相尊重。 【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 你用一颗执着的心,想要使另外一颗执着的心停止,那么就心心念念没有办法断,就犯了一个无穷的过患,以心生 心,心心不静, 【念念归动,】 为什么?继续嘛,执着嘛! 【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 不起就是放下。 【即无善恶二业,】 所以修行不要落入观念化。所以说,修行要内证,要真实境,智慧就是真实境。灵灵觉觉的这一颗清净自性,清清 楚楚,让这个妄想、执着的念不要起来,当会入到空性的思想以后,那么你每一个念头起来,它都是空性,大用现 前嘛。那么就没, 有所谓善恶两业了。 【亦无天堂地狱。】 成佛尚不可得了,九法界、十法界,统统一个觉性,一个共通的觉性。 【为体非有非无,】 这个体性,不能讲有、也不能说无, 【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 这个「臆」就是胸襟,我们所讲的,在这个心的思想上,叫做胸臆。「空洞」就是广大而空无所有,圣人无其心就 是,圣人因为没有一颗执着的心,所以他的胸量空空洞洞的,一尘不染。所以 【与天同量。】 与天同量,所以愈执着的人愈穷,愈放得下的人愈富有。所以在《阿含》里面讲:无贪就是最大的财富。 【此已下并是大道中证,】 就是真正的佛道,在里面证悟到, 【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 不是小乘以及凡夫的境界。 【心得涅槃时,即不见有涅槃。】 「见」就是执啦,就是不执着:我入涅槃。如果执着说:我入涅槃。那没有涅槃可得,那还是凡夫。所以《金刚经》 里面讲:证初果的人,能不能说:我得初果?不可以!证二果的人,能不能说:我得二果?不可能!证阿罗汉果的 人,能不能说:我得阿罗汉果?不也!世尊!不可以有这样的想法。《金刚经》要多多念,就会体悟。说:不见有 涅槃, 【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见涅槃,此名著邪见也。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心,】 这个「心」划X,改成儿子的「子」。则一切烦恼,为如来的种子。 【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 注意!把笔拿起来,这里在「道」的旁边,写个:说。只能说,这个不是成道的那个道哦,要弄清楚。只可以说, 烦恼会让我们觉悟到我们自性的如来,但不可以说,烦恼它本身就是如来。烦恼本身是无明,它距离这个如来十万 八千里。只可以说,如果觉悟烦恼当体即空,你就会生如来。但是不可以说:烦恼就是如来。那么众生现在就是佛, 那怎么讲得通呢?众生是痛苦得不得了,佛是大自在、大解脱的人。两者风马牛不相及的,所以不可以说、不可道: 烦恼是如来。 【故身心为田畴,】 田畴,这个「畴」就是边界,就是田地。我们以身心,这个田畴就是田地,这一块田地, 【烦恼为种子,】 那么在烦恼当中观照, 【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 「谷」就是果实。如来是比喻最后的果实,如来比喻做谷。谷就是最后的果实。萌芽以后,最后成就的果实。 【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 这个树含有这个香的料、香的味,但是还没有成长到一阵子,所以香迸发不出来,如香在树。 第40页(新版第49页第6行) 【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 也就是它成长到一阵子以后,那么这个树木腐朽,然后香就跑出来了,朽腐若尽,香就从树出。 【即知树外无香,】 离开这个树,就没有所谓的香料啦、香气这一类的。简单讲, 【心外无佛。】 心外也没有佛。 【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 这是站在相,表法的说,真正的理不是这样,意思就是,若使:诸位!国土的旁边括号,然后写「心」,意思就 是「心」的意思。国土就是正依二报由心感念出来的嘛。意思是如果你的心不清净,秽恶充满,在「诸佛」的旁 边写:指人人的自性,诸佛世尊是指人人的自性,站在理上来说,每一个人的自性就是世尊。于中产生者,如果 一个人不清净,然后秽恶充满,那么这个人人的自性,能够产生的话,无有此事,绝对没有这个道理。而能成就 佛道,「出」就是产生。你能产生自性清净的佛性出来,是没有这个道理。但是站在事相来讲的话,意思就是, 诸佛要降世人间,诸佛菩萨已经修行清净了,他才敢来,对不对?他心已经清净了。所以若使这个国土不净,秽 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简单讲:释迦牟尼佛也是清净心,才能示现成佛道,他虽然在娑婆世界, 可是他的国土是清净的嘛! 【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是;】 我们要认识清楚,师父啊!我为什么活得这么痛苦?你无明不除嘛,贪嗔痴不除嘛,所以你欲望太重了,当然会 很痛苦了! 【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是。】 那么清净觉悟的心是什么相?什么相都没有嘛。所以说:哎呀!我在学佛。你去哪里找佛?没有在心地上下功夫, 你哪里去找佛? 【一切言语无非佛法;】 为什么?清净心显现出来的作用。 【若能无其所言,】 「无」就是空、放下。如果说法者能够放下他所讲的法,或者说,我们言谈当中放下,不要执着他所说的这个语 言, 【而尽日言是道;】 就是整天所说的这个是道,统统是道,因为语言就是空,语言就是实相,所以而尽日言是道。他整天就是说,他 还是悟道。所以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诸佛世尊就是清净觉悟的心,那么一切语言无非佛法,为什么呢?如果你 在说一切的语言,统统放下那一份执着,你就算整日说话,整天都在道中。但是 【若能有其所言,】 「有」就是执着。如果你觉得:哎呀!我有最大的智慧了,我程度最好了,我比别人强得太多了!若能去执着, 「能」就是会去执着。你执着你所说的话,怎么样?就算当你停止的时候,你整天沉默, 【即终日默而非道。】 「默」就是不讲话,你就是整日不讲话,也不是一个有道的人。 【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 把笔拿起来,「不」的底下加:一定,「乘」的右边写一个:胜。是故如来,那么所以说如来,什么是佛呢? 什么是诸佛世尊呢?诸佛世尊开示我们,他怎么开示呢?言不乘默,「乘」就是殊胜的「胜」。你讲话的人, 并不一定胜过沉默的人,沉默的人,也并不一定胜过讲话的人。但看你那一念的功夫。 【言不离默;】 言是动态,默是静态,动态不离静态。 【悟此言默者,】 了解这个言语,就是文字相音声的刹那缘起相,当下就是静。悟就是如果你觉悟所有的言说,当下就是默,就 是静态, 【皆在三昧。】 就是在三昧当中。 【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 「知时」这两个字,要解释得恰到好处,那很难!但是依我们所了解的,要解释到比较恰到好处的意思,这个 「知时」就是见性,也就是透视人生宇宙的真理的时候,那个时候来讲话,所有的讲话都解脱。 【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 如果我们把它改成「见性」,那更直接了当。若见性而言,言也解脱,若不见性而默,默也是束缚。如果一个 人见性,他每天都一直在说话,所有的语言,他统统解脱。但是如果不见性:「知」就是见性。如果不见性, 就是你每天保持沉默,不说话,这个沉默,它也是束缚。为什么?无明嘛,绑得你死死的嘛!是起心动念的问 题,不是表面化的,外在形相的问题。 【是故言若离相,】 中间加:一切,如果你在讲话的时候,能离一切相, 【言亦名解脱;默若著相,】 说话亦名解脱。你沉默的时候,心中里面在打这个执着的妄想,也就是着相, 【默即是系缚。】 沉默也是执着。 【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本来未就文字。】 这个「本」划X,「来」保留着。这个「未」划X,就是「系缚自来就文字」。师父解释一下,文字不能就解脱, 意思就是,所以这个文字不会依附在这个解脱,但是如果心不着于文字相,这个系缚当然就会附着在这个文字 上。系缚自来就,这个「就」就是附着于,附着于文字。再讲一遍,文字不能就系缚,就是文字本身,它并没 有叫你去捆绑它,文字没有依附在束缚,那是念头的问题。如果你的念头执着于文字,那么这个系缚就来自于 附于文字上,看什么文字,执着于什么文字,看人家写一篇文章来骂一骂,他受不了了,发疯了。被口诛笔伐 就发疯了! 【法无高下,若见高下即非法也。】 法本来就是没有所谓的高跟下的。如果一个人见一切的高下,就不是平等法。不是平等法就不是佛法,那就非 法了。这跟下面讲到的「是法」,也就是正法,刚好颠倒。 【非法为筏,】 非法比喻成筏,「筏」就是竹筏,就是运载工具。 【是法为人筏者。】 那么是法,就是所谓的对非法来说的,这个是法就是所谓的人筏,人筏就是人驾着,人可以控制这个船,这个 竹筏。非法就像竹筏上面没有人,是法就是人可以控制这个竹筏。简单讲就是,他心中充满着法,法附着于人, 随这个开悟的人运用。所以若见高下,不平等,那就成了非法。非法就如同竹筏。那么是法,就像是人控制了 这一艘船。 【人乘其筏者,即得渡于非法,】 如果一个人心中,拥有一切的空性的思想,就算是非法,他也如如不动。就控制了这个筏,乘着这个筏,就得 渡于非法。 【则是法也。】 所以非法也是法。简单讲,就是悟跟不悟的问题。因此师父以前讲过,一个大悟、大彻大悟的人,你讲是也解 脱、讲非也解脱。讲这个也对、讲那个也对。何以故?他从自性展露出来,统统是无是无非的平等性,统统解 脱!但是一个没有悟道的人,你讲是,那也不解脱,你讲非也不解脱。讲善也不解脱,讲恶也不解脱。何以故? 不明了法。每一个是,执着于是,每一个非,执着于非。所以是非成于非法。悟跟不悟就是差这个。底下, 【若世俗言,】 就站在一个世间人的角度来说, 【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 就有男女贵贱。对于已修到大悟的人,根本就是空性, 【即无男女贵贱。】 就没有男女贵贱这个外在的相。所以在这个经典里面说, 【以是天女悟道,不变女形;】 天女悟道,也不必要改变这个女形嘛。悟不关外在的形相嘛! 【车匿解真,宁移贱称乎。】 这个「宁」字就是岂能。怎么会改变他的下贱的称呼呢?也不需要去改变他嘛!我简单讲一下,这个车匿是六群 比丘之一,他是净饭王的仆役,他本来是皇宫里面的一个佣人,就是我们讲的奴仆。那么这个悉达多太子,就是 释迦牟尼佛,初出家的时候,他是给太子驾马的人。因为太子的意志很坚定,不回去,因此就持这个太子所剃脱 的头发、宝冠和明珠回宫。佛成道以后,就随佛出家。但是这个车匿,这个人很糟糕,恶口,口无遮拦,恶口的 性不改。并且很傲慢,犯罪他也不忏悔。其他的比丘拿他没办法,大家都称他:恶口车匿,恶性车匿。因为六群 比丘很坏,坏到极点,大家都拿他没办法了,佛陀要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就请示佛陀:如何跟车匿等恶行的比丘 相处呢?释迦牟尼佛就说:当我灭度以后,他们如果不顺从威仪,不顺从我们的教诫,我们就设这个羯磨,命令 一切比丘都不要跟他讲话,也不要跟他往返,讨教任何的佛法。简单讲就是一个废人。譬如说你在这个僧团作羯 磨以后,那你麻烦大了!僧团内不会有人跟你讲话。这对世间人来说,是很严重的事。在世间人来讲,大家都不 跟他讲话,也不跟他讨论佛法,也不跟他讨论什么,对立就会变成孤立,就是这个道理。很容易的道理。你一个 人做人不能做得太绝,会断自己的后路。所以我们要留一条生路给人家走,就是等于留一条路给自己走,一样的 道理。所以说,佛入涅槃以后,弟子就依法治之,在僧团里面就开这个僧团的羯磨,从此以后,就不跟车匿讲话, 来的时候,大家不讲话,也不打交道,也不请他吃饭,什么事都不打招呼。这个车匿发现这样不对,这样下去, 他会死掉,因为没有朋友了。这个修养也不容易,没有朋友、没有兄弟、没有姐妹,统统没人理他,只剩自己孤 单单一个。做人要做到这样,也很不简单。一个人做到这样子,没有人理他,这个是多严重的事情!后来这个车 匿也很不得了,后来他就随阿难学道,再一次拜阿难为师,佛入涅槃以后,他就拜阿难为师,阿难就一直教导他, 后来他证得阿罗汉果。你看!佛在世时,那个证阿罗汉果,简直跟吃饭一样。我们现在一个恶性的人,你要改变 他,弄十年你都没办法,二十年你也没有办法,你要准备开他僧羯磨,他明天包裹就弄好了。今天僧团集合,明 天作僧羯磨,要给恶性比丘忏悔。师父就说了:把他请下来!师父!他已经走了!人都不见了,他不会给你作僧 羯磨,他包裹就弄好了。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成道、不能解脱?就是因为不听师父的劝告,也不听僧团的羯 磨,不听同参道友的劝告,执着自己的看法,然后坚持自己的无知,那你莫可奈何!底下, 【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 一相就是空,一相就是绝对。在旁边写个:绝对平等的意思。一相是什么?就是实相。都是因为绝对平等的。这 一相是指理哦,它不是指事相哦,皆由理,空性的理显现。 【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 冰融化了就是水,水凝固了就是冰。冰就是水,水就是冰,温度不一样而已。 【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 凡言后面加两个字:「无佛」。一般人所说的离心无佛者,并不是说远离这颗心。意思就是说,这个心的作用没 有关系, 【但使不著心相。】 只要不执着于心相。心相就是意识形态,就是妄想。想相为尘,纳想为垢。不要想相,因为外在的相,都是缘起 的东西,不实在的东西。师父刚刚一开始就说:譬如你看到一个俊男,或者看到一个美女,看到一堆的金钱,或 者看到一堆的黄金,就起贪着习性,就着习性的想:黄金、黄金......到晚上做梦的时候,还捡到钱,黄金多得 搬不完,醒过来什么都没有。所以你只要不着于心相,黄金放着,你不要去执着它,来了用了就随缘。 【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 不见就是不着。如果你不着于这个相,你就是真正的见到佛了。 【即是离心相也。】 我们的心就一直拼命的执着这个妄想,所以不能成就。 【离佛无心者;】 意思就是说, 【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 【而心未尝生于佛。】 把这句话划掉,改成:而佛未尝生心。「尝」就是曾经。佛从来不动念的。 第42页(新版第52页第1行) 【亦如鱼生于水,】 鱼存在在这个水中, 【水不生鱼。】 只有水,它怎么能够生鱼呢?这个鱼就比喻作佛。意思就是:亦如鱼必须生存在水中,如果你要找到佛道,必须 不能离开烦恼。水不生于鱼,如果你一直每天在烦恼,那么当然就不能成佛了。所以一定要有佛性,如果没有佛 性,你不可能产生如来,所以水不生于鱼。 【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 你想要看到这个鱼,未见鱼,把这个右边的逗点划X,而须先见水,「而」就是则必须。你想要观这个鱼,没有看 到鱼以前你必须要看到水。没有水,你怎么能够见到鱼呢? 【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 未见佛,右边的逗点划X。你不认识这个心,你就不了解佛道是什么。 【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 所以即知已见于鱼,就会忘了水,已见到佛了,他就忘掉了,就放下这一颗烦恼的心。 【若不忘于心,】 「忘」就是放下这个妄心。如果你不放下这个妄想的执着心, 【尚为心所惑;】 还是被这个心的妄想、颠倒、执着所惑。 【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 我们被贪嗔痴所烧,就是众生。 【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 三解脱就是空、无相、无愿。三门清净绝非虞。 【为三冬所冻,】 三冬就是孟冬、仲冬跟季冬,就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的意思。孟冬就是初冬。为三冬所冻, 【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 「消」就是融解。三夏为四月、五月、六月,这个时候温度最高。 【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 所以诸位不要自卑,师父一再重复的强调,我们修学佛道,不能因为我们过去造了一点罪恶,就一直放不下这个 罪恶感,那样你永远得不到菩提。罪性本空,只要你回光返照,好好的忏悔,没有问题。所以众生性者,就是菩提 性。 【众生与菩提同一性,亦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 这个乌头与附子,就是地下的根,这是一种植物的名字。就是地下的一种根,非常的毒,可以供药用。中药取它的 侧根,干燥以后使用,它可以治这个虚脱,还可以治四肢冰冷,肚子绞痛。乌头与附子,它是从同一个根部所成长 的,是一个植物,可以治病。 【但时节不同,迷异境故,】 加一个「悟」字:迷悟异境。一个迷、一个悟,当然境界就差很多了。在悟道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 迷惑颠倒的众生,是每天都有事。 【有众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 但知心者智内照,这个「内」右下角的逗点划掉,这个「照」字的底下,右下角加一个逗点。 但知心者,如果了解 这一颗心,那么用智慧观照自己,不要去管别人的是非。别人的生死,不需要你去操心。别人的因果,页不需要你 去操心。 第43页(新版第53页第4行) 【身者戒外真。】 这个「外」的右边那个句号划X,「真」的底下,右下角加一个句号。身者戒外真,什么叫做戒外真呢?因为身是 外在的嘛,所以用戒律,由外求得真实、端正,然后从内观照,从外求真,就是内外相应。这个「真」即使真实、 端正。不但内照,而且外面也注意这个威仪。 【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 什么是众生度佛?底下有解释, 【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 我们现在都是烦恼的众生。但是有一天我们能够生这个悟解。 【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是知非无烦恼,】 所以我们了解,非无烦恼就是说,如果没有烦恼,就没有能力去悟解,那就是是知非无烦恼, 【非无悟解;】 如果没有烦恼来这样折磨我们,我们就没有办法想要求佛道,吃吃苦,我们是应当的。是知如果没有烦恼,叫做 非无,如果没有烦恼,就非无悟解,也就没有了悟解。 【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 「非」就是没有。是知没有烦恼,就没有办法产生悟解。 【非悟解无以灭烦恼。】 如果没有开悟,也就没有办法灭掉这个烦恼。其实意思是一样的,前面说:是知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意思就是 不能说没有烦恼,也不能说没有悟解。「是知」就是知道,「非」就是没有。所以我们知道,没有烦恼,就没有 办法产生悟解。没有悟解,就没有办法灭掉这个烦恼。所以说, 【若迷时佛度众生,】 我们在迷惑的时候,佛来度众生。 【若悟时众生度佛。】 为什么?度自性的佛。如果觉悟的话,众生就自度了,所以众生度佛。 【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 佛没有办法自己成就的,他要有众生来成就他。这个「众生」站在相来讲,是外在的一切众生,给他痛苦的磨练, 顺逆二境,所以成就他的佛道。站在理上来说,是内在的无量的差别心,佛不自成,皆由众生,站在理上来讲就 是,烦恼叫做众生。我们这个色身,是由一切烦恼而生,叫做众生。所以佛不自成,佛没有办法自己成就的,他 一定要仗着众生来度。那么诸佛以什么为父呢? 【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左掌与右掌,更无别也。】 【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 把笔拿起来,加一个「而」字。若知心空而不见相,如果一个人,了解我们的心空,而不见一切相,就是不去着 一切相, 【则离迷悟;】 离迷悟,当下就超越了所谓的迷,及所谓的悟。 【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 所以空性里面,不能在相上里面打转的。 【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加一个「者」字,彼岸者,菩提也。因为前面都有「者」嘛!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 提也。 【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化身亦云应身。】 化身也可以说是叫做应身,应众生的需要。 【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现,】 化身后面的逗点划X,在现修智慧的现后面加一个逗点。就是化身现,显现的「现」 【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现。】 无为,就是无所造作。这个句点稍微改一下,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这个逗点往下移一个字。觉无为,即法身常现。 这个句点往下挪两个字,常现的「现」底下,划一个句号。 【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 【若断惑即是雪山成道,报身佛也。】 「若」字划X,「断惑」保留,「即是」划掉,改成修善。「断惑修善,雪山成道,报身佛也。」 【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者,法身佛也。】 「湛然」就是清净澄寂, 【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 至理,就是究竟的理。如果要论到究竟的理,一佛尚不可得,何况有三?三佛是方便说。 【此谓三身者,但据人智也。】 这个「也」划掉。「人智」就是一般的众生。这个三身,是就一般众生的智慧所能了解来说的。 【人有上中下说,】 这个「人」划掉,「说」字也划掉。但据人智,有上中下。 【下智之人妄兴福力也,】 下智之人,这个根器很烂的人,就是说:哎呀!你要修修福哦,要来三宝修修福,要布施行善哦!为什么妄兴福 力呢?因为福是生天,那么生天也是妄想啊,也是六道生死,妄兴福力也,福力不能解决生死的。 【妄见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断烦恼,】 就是指二乘人,以为有烦恼可断,其实没有。 【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妄证菩提,】 因为他不是上上根的人,所以上智之人妄证菩提,以为有菩提所证。这个还不是圆教的菩提,这是别教的菩提。 【妄见法身佛;】 以为有法身可见。 【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 内在里面的观照,达到最圆满的寂静之处, 【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 加一个字:「求」心而得佛智。明心即佛,不待求心而得佛智,不能求的!也就是佛不必等到说求心,才得道佛 的智慧。他当下就是! 【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加一个「是」字。是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 【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 佛无法可说,说法者无法可说,度众生者无众生可度,证菩提者,菩提消归自性,归无所得,哪有菩提可证呢? 也不证菩提,就是不着菩提之相。简单讲,不着说法之相,不着度众生之相,也不着证菩提之相。是名说法、度众、证菩提,此之谓也。 【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 众生造业,业它哪里存在呢?是众生起心动念,拼命的追逐,当然就是造业了,业不会主动的造众生的,你不去 造业,业会找你吗?所以众生是主动去造业,而业呢,它不会主动的造众生的,因为业它就是静静的。人会贪钱 的,钱它不会贪你的啦。钱你放在那里,它会说:我要给这个人拿、我选择这个主人。没有的!人会去贪着这个 金钱的,金钱它不会去贪着于你的。 【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 「至人」那当然就是圣人了, 【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 45页 (新版第55页最后一行) 【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 这个要划线,好冷静、冷静!诸业不造,诸位!诸业,业是什么?起心动念,还有一切的习性。这叫诸业不造, 自然得道。 【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 【人由业生。】 「业生」就是业感而生,这个业就是缘起,就是因果。我们说有业因,就一定有业果。业,操烦这个,操烦那个。 【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 一个人他如果不造业的话,这个业就不会生人。 【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至少不苦哉?】 一直拼命的造业,因为我们是凡夫,也不是大彻大悟的人,业会束缚着我们。妄说无报,无报你就试试看。我们 看那些黑道的下场,那些流氓的下场,乃至于那些杀人、捋人勒索、放火的,到最后有什么好下场呢?就算今生 今世不报,因果还是存在的。岂至少不苦哉?那个「至少」两个字划掉。岂不苦哉?这不是很辛苦吗? 【若以至少而理前心,造后心报,】 「至少而理」这四个字划掉,改成「至理而论之」,然后加一个逗点,这个「前心」后面的逗点划掉。放在「造」 的后面,合起来就是「若以至理而论之,前心造,后心报,」。前心造,就是前心造业,前一个念头造业,后一个 心就是报,就要受报应了。譬如说,你前面这个心起这个嗔恨心,当然你后面的念头就火热了、苦恼了。前心造, 这果报马上现前的啦。我们一生气了,脸马上发红了,声音马上拉高了。这不是受这个苦报吗?这个不必等到死啦, 你这一念嗔恨心起来,你下一个念头你就痛苦得不得了,气起来,让你整个晚上不能睡觉。所以说:前心造,后心 报。「后心」就是将来。凡是第二个念头,都是指将来。所以说:岂不苦哉?若以至理而论,如果用究竟的道理来 说的话,前心,前面一个念头你去造业,后面一个念头你就要受苦了。今天造业,也许明天就产生苦了。 【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复安妄见业报?】 然后底下加:「亦复安得妄见业报哉?」,也怎么会再见到这些虚妄的业报呢?所以「亦」就是也的意思。亦空 亦有。亦复安得,加一个「得」字,得妄见业报。你如果不去造业,你怎么会妄见业报呢? 【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 虽然我们相信有佛,但是说:佛在修苦行。这是名邪见。缘起法里面,没有什么苦跟乐这个东西嘛,站在理体的 空性角度说,那里有什么苦跟乐呢?着于苦行、乐行,这个都是邪见的人。苦行只是启发增上缘而已,所以相是 增上缘,体才是真实意。所以自古以来,都是这样说法的。相是增上缘,这个体是真实意。不见体只见相,那是 凡夫。 【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 什么叫做金锵、马麦之报呢?这个是指佛在因地的时候,曾经害过人,那么这个有九报,九恼报。佛在过去作为 商人的时候,因为大家在船上格斗,因为争这个船,所以在船上格斗,用这个矛刺穿另外一个部主,另外一个主 人,也是商人,致死命终,所以佛在乞食的时候,受这个木枪穿彻足趺之报应,就是从这个腿贯进去。还有受这 个马麦之报,在无量劫以前,原是六师外道的天下,因毘婆尸佛出生,大部分人都归信了佛,因此六师外道都很 嫉妒佛。当时的释迦牟尼佛是个大外道,帶了五百弟子乞食,对也出來乞食的毘婆尸佛說,「这个沙门专门骗人, 该吃马麦!」所以佛跟五百阿罗汉果报现前的时候,去托钵,整个结夏安居都没有饭吃,所以整个三个月九十天, 统统在吃马才吃的麦。所以说因为诽谤人家,叫人家不要供养,结果他成佛以后,就不得供养。这当然是示现的 啦!意思就是说,佛有这个金锵、马麦之报,这个就是众生看到的外相,因为这个是因果的连锁,如果你只看到 这一层表面, 【是名信不具足,】 是名信心不具足,不懂佛法。所以佛为了教化凡夫跟二乘人,告诉他因果这个观念,修学佛道不能站在因果里面 打转,要站在非因非果,因就是生,果就是灭嘛。所以说非因非果,就是不生不灭。 【是名一阐提。】 用这样来讲的话,那就离佛太远了,断善根的众生,叫做一阐提。 【解圣法者,】 加一个「者」字, 【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 就在一念之间, 【世间愚人,但欲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 所以师父一直重复告诉你:你为什么要听经闻法?一定要不眠不休,不能缺席的听经闻法,为什么?你一定要有 慧解,你没有慧解,就等于一个眼睛瞎了的人,要找到目的地就不可能!你不听经、不闻法,不能开大智慧觉悟, 你如何成就道业呢?就盲目无知啊,对不对?盲修瞎练,经过尘点劫,你都不能成佛。所以要把闻法听经,列为 首要的工作,宁可饭不吃、晚餐不吃,你都不可离开这个佛法。你没有慧解,你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为什么? 烦恼在嘛,沉默也是愚痴。 【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经云:心也法也,】 「经云:」改成「此经者,」如果说,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不要跟他讲最上乘的这个悟性之论,觉悟到清净自性 之论,此经者,就是心也、就是法也,一切法都在里面。 【无智之人,不信此心。】 不信见性就是这一颗心。 【解法成于圣人,】 意思就是不相信这个心,然后悟解了佛法,成为圣人,那当然不可能了! 【但欲远外求学,】 你只是想要远外、向外,意思就是离开了自性佛,想要求学、求得佛道,你想要离开这个自性佛,去求这个外在 的道, 【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 一天到晚就这样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佛啊?又执着:我想要见到佛、见到光,见到这个外在的庄严相。这个都是 邪见。 【失心狂乱。】 那有的人讲:那师父!那我念念佛,就看到西方三圣怎么办?我说:那没有关系!当我们很诚恳的时候,记住! 我们念佛,念念自性清净,诚恳自然见佛,只要不执着,统统没有关系。莫作胜解,若作胜解,即着群邪。 《楞严经》就讲:莫作胜解。念佛自然见佛,那没有关系,但莫着,只要你不执着就没有关系。我们念佛就是 这样,我们每天每一个念头,就是将来正依二报的去处嘛,我们临命终见佛、见到莲花,见到西方三圣来接引, 这很正常的啦!但是如果说,我今天不见佛,以一个想见佛的念头:阿弥陀佛......那么这个有时候会发狂的, 会发神经病的。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也讲得清楚:但问定不定,不问见不见。只要你问你自己,你的念佛,我 们这个念佛,定还是不定?你念佛很定嘛,那自然见佛。不问见不见,不要问:哎呀!我有没有见佛?有一个心 说:我想要见佛。那这个麻烦大了,那不见佛,就拼命的执着:我想见佛。哎呀!魔就附和你的意思了:来呀, 我把形现给你看。哎呀!那就高兴得不得了了,就狂妄无知。有一天我去找一个离开了十几年的师姑,这个不讲 谁啦,打电话过去的时候,她那个口气不一样,非常的狂妄,我这个人也从不伤人。她就一直讲:我念佛已经 很有功夫了,我见佛了,师父!我一念佛就见佛了,我很有功夫了!我说:哦哦哦!这个时候你不能赞叹她,也 不能诽谤她,你要诽谤她啊,她会诽谤三宝。不认同她嘛!你要赞叹她的话,增长她的傲慢。更糟糕!愈远离 佛法。所以不懂禅,你就根本不懂净土,真的!我们如果不懂禅学,我们就完全不懂净土。禅跟净土是一体的 东西。念是自性弥陀嘛,就是阿弥陀佛显现,那也是我们心清净才有办法,心定才显现出来。所以我们一定要 了解,不要爱慕这个光明、香色等等,就是有这个瑞相,也不要去执着,顺其自然,你就一心念佛就好。 【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 「身心内,」后面的这个逗点划掉, 【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为病本也。】 「为」划掉,病本故。八万四千烦恼就是病之开始嘛,我们现在能够出离身心,那么这个八万四千烦恼就没有了。 【凡夫当生忧死,】 凡夫出生的时候,忧死,懂事以后就怕死了,像师父小时候就会想:哎呀!死了以后很恐怖,死了去哪里啊?我 们是不是有一个没有死的灵魂?如果有没有死的灵魂,那活起来还没有关系,因为还不会死嘛!从小就在想这个 生跟死的问题。这个可能也是宿世的根啦!凡夫当生之时,就惧死了,怕死。这个「生」的意思就是懂事的时候。 凡夫开始懂事,他就会恐惧死亡。 【饱临愁饥,】 这个刚好颠倒,是「临饱愁饥,」这个吃饭快吃饱了,就烦恼下一餐怎么办,就忧愁这个饥饿了。 【皆名大惑。】 每天在得失上下里面取舍, 【所以圣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 其实这个都是执着,「不谋」就是不去计划。「前」就是过去心。圣人也不会计划说去回忆,去执着于过去人家 对我好,对我坏,你执着于过去,过去已经过去了啊!也不虑其后,「虑」就是顾虑,恐惧。不顾虑将来,意思 就是不会恐惧将来。也无恋当今,「恋」就是执着、贪婪、贪恋。也不贪恋现在每一分、每一秒,为什么? 【念念归道。】 道就是空。念念空,当然就念念归道嘛! 【若未悟此大理者,】 如果没有办法悟到见性这个究竟的道理, 【即须早求人天之善,无令两失。】 那就赶快去求人天之善,不要两种都失,既不能生人天,又不能开悟了生死,那就只有堕三途了!简单讲,如果 你不能了解最上乘的这个见性法门,那至少,你不可以失去人天的果报。失去人天果报,你没办法学佛的。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结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虚。】 这个「泯」划掉,改成心胸的「胸」。这个「怡」就是合适、安乐的意思。怡神,精神很好。我们这个心神非常 好,很快乐,一更起来,端坐结跏趺坐, 很合适,又很安乐,这个心神很定,寂照胸同虚,这个寂而常照,照 而常寂的这一颗心,如同虚空一样的,为什么?无相嘛! 47页(新版第58页) 【旷劫由来不生灭,】 自无量劫来,「由」就是本,「由来」就是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是因为我们妄想、颠倒、执着,才有生灭。 【何须生灭灭无余。】 何须用一个生灭的心,去灭绝这个生灭,令尽无余,就是何必要将心取心呢?何须用生灭的心,然后最后三个字, 灭无余,去把它灭掉这个生灭,而令尽无余呢?如果用一颗生灭的心,去灭掉这个生灭,那么又产生生灭,过患 无穷了,犯无穷的过患,动念,观照当体即空,放下就OK了,可是我们不是,我们一动念,落入生灭,我们想要 除掉这个生灭,要除掉生灭的这个心,它又是生灭,所以何须用一颗生灭的心,去断除这个生灭,而令尽无余, 为什么?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这个讲得太好了,一百分,一百分!一切诸法皆如幻,当然知道如幻就无所着了。本性自空,哪用除呢?本性本 来就空,你除什么呢? 【若识心法非形像,】 「形像」就是外表。不是长短,不是长、不是短,不是善、不是恶,不是是、不是非,统统放下两边、二分法。 如果你了解这个心性,不是外相可以追求到的,你就 【湛然不动自真如。】 这个「真」划掉,改成「如」。不是自真,是自如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 「凝」就是专注精神。这个凝神最主要是破除习气。一更是让我们了解理性佛,这个二更是让我们了解,差别相 里面还是要修行,因为习性没办法嘛,所以二更为什么要凝神?你要专注才有办法嘛!凝神就是保任的功夫。保 持这个自性,使我们任用之。保任就是保持,然后妙用现前。要用一点心,虽然自性本自具足,可是事相上,我 们很容易迷惑。所以说二更凝神,就是专注精神。转明净,慢慢的习气除掉,你又明又净。 【不起忆想同真性。】 「忆想」就是指执着这个妄想。你只要不起这个执着,不要起这个妄想,即同,「真性」就是真如本性。不起执 着、不起妄想,本性就现前了! 【森罗万像并归空,】 「并」就是皆。统统归于空性。 【更执有空还是病。】 这个要念两次:更执有、更执空。如果「有空」解释说:有一个空,就错了!也可以勉强说,更执有空还是病, 如果更执有一个空性,那还是病。这样解释也可以。 【诸法本自非空有,】 那么一切法,本来就无所谓的空,也无所谓的有。可是 【凡夫妄想论邪正。】 邪正,邪正一生,颠倒就生了,所以就执着自己的看法是正,就攻击、伤害别人了。 【若能不二其居怀,】 「若能」后面加两个字:当下。其居怀就是居其怀,「怀」就是心。若能当下不二,安住在空性的绝对这个不二, 不二就是垢净不二、生灭不二、善恶不二、能所不二、根尘不二。随便背一背就很多不二了。所以若能当下悟到 绝待的不二法门,安住在这一颗心里面, 【谁道即凡非是圣。】 「谁道」就是谁说。这个「即」就是当下。那么谁说凡夫不是圣人呢? 【三更心净等虚空,遍满十方无不通。】 「等」就是如同。当然心净的话,就像虚空一样,没有止境。所以遍满十方无不通。 【山河石壁无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 这个简单,不必解释就知道。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无无性即含融。】 亦无「无」性,这个无字划掉,改成「本」。这句话要解释一下,世界的本性,它本来就是真如自性,没什么好 讨论的啦,也没有所谓本性这个字,这个文字观念的执着,那么当下就是含融。如果你执着:我就要悟入一个真 如自性。真如自性不是观念,我们很容易把真实境化作观念性,真实境就是悟道的人,见到真如的智慧的本体, 是真实境,是一点都不马虎。自性就是真实性,真正有智慧、真正清净心,这是丝毫不含糊的,如果你悟到这样 的一颗清净的性,但是不能执着的说:我有一颗本性让我悟。悟的人就泯能所、绝对立,所以亦无本性这个观念, 当下就是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这样叫含融。在旁边写:理事圆融。叫做含融。说理无生,说事,说到事相千 差万别,含融就是圆融。 48页 (新版第59页第5行) 【非但诸佛能如此,有情之类并皆同。】 不只是诸佛菩萨有这个能力,我们众生也有这个能力。 【四更无灭亦无生,量与虚空法界平。】 「平」就是平等无异。四更无灭亦无生,量与虚空法界平等无异。 【无去无来无起灭,非有非无非暗明。】 【不起诸见如来见,无名可名真佛名。】 不起诸见后面加一个「即」字,无名可名后面加一个「即」字,意思就能清楚了。不起诸见,这个就是如来的见。 你想要了解如来有什么看法吗?如来一切法不可得,一切见无所着,离一切相,不起诸见,这个就是如来见。这 个「见」就是妄想、颠倒、执着的意思。无名可名真佛名,所以佛在哪里啊?我们不在这一颗灵灵觉觉、清清净 净的觉性上去悟,你哪里找佛啊?佛不管是画的,还是雕塑的,你把它劈开来火化,佛在哪里啊?我们即使把这 个身体碎为微尘,我们又能找到什么佛呢?没有的啦,火化以后,剩几根骨头而已。佛是什么?就是觉性,觉悟 了,你就是佛。觉性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心中。所以你哪里去找佛?你念阿弥陀佛,你不用这个心去念佛,你怎 么能够成就道业?所以说你一定要了解禅的思想,才有办法彻底的了解净土的思想,否则很困难。要不然就学老 太婆,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拼命念阿弥陀佛,不要管它,就用这个办法。 【唯有悟者应能识,未会众生由若盲。】 「未会」就是没有体会自性佛的人(众生),「由」就是从来。「若盲」就是如同眼睛瞎掉的人。这一句话就是, 只有悟道的人,可以了解自性就是佛,不能够体会到自性佛的众生,从来就像眼睛瞎掉的盲人一样。 【五更般若照无边,不起一念历三千。】 「般若」就是无量无边的智慧。不起一念历三千,不动一个念头就遍三千,「历」就是遍。简单讲,就是无量的 世界。 【欲见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这个太好了!这达摩大师不是一个普通人!你想要见到真如平等吗?很简单!你只要在当下不要动念,「即目前」 就是在眼前。就是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是六祖讲的:言下。就是当下了。慎勿生心即目前,就是在当下。 这「目前」不是眼睛前面。就是当下这一念放得下,透得过,你就是见本性平等的人。 【妙理玄奥非心测,不用寻逐令疲极。】 这个不可思议的见性的妙理,不是我们凡夫心可以测的,你根本就不要去找,不用去寻找,不要去追逐。令疲极 就是疲惫不堪。所以有的人拜佛、念佛、修行,弄得他自己疲惫不堪,明明有这个肾结石,或者是心脏衰竭,拼 命的用功,拜佛、拜山。没有错!这固然是好,可是内心烦恼不除,拜这个有用吗?佛法是心法啊,不在心地上 用功,拼命在外相里面拜佛、礼佛,可以结到善根啦,没有错!所以说:念佛一声,功德无量,礼佛一拜,罪灭 河沙。那个念佛一声,是怎么念的?是从自性念的啦,要不然怎么功德无量呢?自性才具足功德嘛!这一句很难 的啊,念佛一声,功德无量,没有自性,哪里有功德?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怎么能够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这 个真正的礼佛,是能礼是空,所礼是空。能所双亡,那就罪灭河沙。是这样子的呀!哦!原来如此,我以为怎么 那么容易!这是不容易的,念佛一声,功德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这谈何容易啊!有的人,头撞得这边像 包公,一个月亮都跑出来了,还是不会消灾啊,为什么?左邻右舍全得罪光了,想跟邻居借一点水用也借不到, 人家不给他,他家里的水管坏了,连一点水也没有人肯借,你看做人有多失败! 【若能无念即真求,】 如果无念,你要没有分别心,大地的众生统统平等。「真求」就是要求一个真的心。但无念就是真心。如果能够 无念,就是真心之求。求就是无所求,你要求什么?求佛道,无所求就是求佛道。无念就是真求,要是有念就是 妄求。 【更若有求还不识。】 如果还有一个求的心,「还」就是终究。「不识」就是不了解我们自性的佛。 【达摩大师《悟性论》终。】 好了!我们再看《达摩破相论》 【达摩大师破相论】 【达摩祖师着渝州华岩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渝州」就是四川。「校」就是校对。「刻」就是刻印。我们现在都是用电脑打字的,快乐了,比较不会那么麻 烦了, 49页(新版第61页)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省」就是节省。「要」就是精要。又节省又快,抓住重点修行。省要,这个很重要,你的生命有限,我们这个 生命有限,无常很快就来临了,你不选一个最直接了当、最快的,你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在外相上打转。修何法 最为省要?就是节省精要。 【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观照这一颗心。观心一法,总摄诸法,「诸」就是一切。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 为什么一法就可以摄诸法呢?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 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 你有根,你才生这个子。 【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 就不必弄得很痛苦,又不能成道,又不能了生死。如果了解这个心来修道,那么就用很少的力量,就可以成就了。 【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在「不了心而修」后面加一个「道」字。 【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为什么说观照这一颗心,叫做了呢?才叫做明白呢? 【答曰: 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 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 「亦自然本来俱有」,这个「亦」字划掉,改成:界。此二种心,法界自然,本来俱有。 【虽假缘合,互相因待。】 就是相因相待,我做你的因,你做我的果,互相因待。所以所夫妻要和好,两个人互相体谅,互相扶住。中国人 就有这种互相因待,这个缘起的思想。中国人就有缘起的思想,只是发挥得不淋漓尽致,教学相长,夫唱妇随, 你看!他本来就懂得缘起,相互体谅啊。所以有这个思想,虽假缘合,互相因待。 【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 恶业,着五欲六尘嘛! 【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 如果我们不被五欲六尘所染,这就是圣,一切法不受,就是圣人。如果我们能够远离这些污染,那么苦就没有了。 【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 这个「堕」改成「随」。若随染心,这个逗点划掉,在「造业」后面加一个逗点。若随染心造业,受其缠覆, 「缠」就是没有办法摆脱。「覆」就是颠倒。 【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 如日轮,体明圆满,】 「体」就是体性。「明」就是光明。这个体性是很光明、很圆满的, 【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 「重」就是一层一层的。五阴重云,五重的这个云层,色、受、想、行、识嘛,因为五重的这个阴影,这个云层 所覆盖。 【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就像瓶子内的灯光,不能显现。外面被遮住了,内在里面的灯光显现不出来。 【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 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 只要这个觉性,那么这个觉,就是要保任的功夫。要保持二六时中都有觉性,这样就有根了。这个觉性没有办法 一下子一直连接起来。要平常多观照,然后变成一种习惯,那么你的起心动念,一动念你马上就知道,观照力强, 一动念马上知道。不会随着习性而走。 【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 【答: 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 【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 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 「为喻」就是为之作比喻。 【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 显现在六根,我们的眼睛就是六根,你看了就产生六识,就分别六尘, 【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着万境,】 凡夫只要没有听到佛法,没有一个人有办法躲过这个贪着的境界。包括师父在内,没有办法!如果今天没有听到 佛法,就拼命的创业,拼命的贪嗔痴,是世间的善人没有错啦,偶尔拿一些钱来布施,可是不能解脱。也是三世 的佛冤,福报享尽了,又去做牛做马。贪着万境, 【能成恶业,】 哪一个恶不是因为贪着而来的? 【障真如体,故名六贼。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 小泉源,洎流不绝,】 「洎」是水,加水的肉汁叫做洎。这个「洎」字划掉,改成「涓」。「涓流」就是细流。 【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 摄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 【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 【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 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好了!明天再从这个地方开始讲。明天是八关斋戒,欢迎大家参加。还有水陆法会,我们已经开始报名,不要等 到最后的时候才报名,这样子我们作业很麻烦。有钱的就先拿出来嘛,不要这样吝啬,叫你布施你就布施嘛!先 参加内坛或者是外坛,我们在处理,就可以慢慢把法会的牌子写起来,不要等到最后才一大堆的挤在后面,这个 作业起来很麻烦。好了!停课的时候,就用这一张,把星期六改成金刚法会,就诵《金刚经》。因为师父讲课讲 了六年,修持的时间很少,所以一方面让师父休息,一方面我们加强修行,所以星期六,我们有金刚法会。我们 星期天大悲法会,就是礼拜大悲忏。我们由法显来领众,法宣跟法显来领众。那么法深跟法然在台东,如果回来 的话,再给他领众一天。星期一是药师法会,诵《药师经》。这个都很好的,非常好的,《金刚经》、大悲忏, 乃至于药师法会,都很好。诵《药师经》、念药师咒。星期二共修不变。只有大悲忏在一楼、二楼,不过要做这 个忏以前,我希望法宣跟法显先自己彩排,先自己冷静想想看:我这个法会,应该怎么唱才会庄严。你不要既没 有心理准备,也没有彩排,一来的话就领众,然后楼上念一种,楼下念一种,课本也不够,要香花迎、香花请, 结果没看到什么香,也没看到什么花,统统没有。说要内心要想说:我应该准备什么东西,那一天领众,我应该 怎么做,麦克风应该弄几支,法器是谁来控制,要先有一个理念嘛!其实做事并不难,只要你冷静,把你的计划, 一、二、三......先自己有个规定,然后私下彩排,法器要彩排,唱念要彩排,否则的话,你一上台一领众啊, 就麻烦了,真的!像我们以前在念南普陀佛学院的时候,有一个比丘,他认为他自己维那很行,那一天我打木鱼, 他认为他自己维那很行,就把眼睛闭起来了,结果那个磬跟掉了好几个磬位。我要跟他比的时候,他眼睛又闭起 来了,他又不看,我在打木鱼的时候,我在左边锵一声,他没有看到,虽然他很有办法,可是他太自负,师父做 事情不敢这样。像这本经书我们都看得懂,可是我今天要讲,已经看了四次了,每天凌晨起来,就要再翻一遍, 就怕讲错。要不然讲这个有什么困难,可是不可以这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可轻敌啊!我们如果轻视了我 们的职业、职责,我们会失败的。所以这么简单,师父都要看四次,怕讲错违背因果。所以这个法会不能随随便 便的,自己私下要练习,要多准备,谁、麦克风、位置站哪里,一定要整个僧团彩排,大悲忏能够下来全部参加 共修,尽量不要缺席。没有课的时候,就四点做晚课。有法会的时候,全体法师都参加,这不是很庄严吗?然后 晚上请一个人出食就可以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诸位请翻开《达摩破相论》的第52页,倒数第二行 (新版第65页第7行)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答曰: 众生不了正因,】 「正因」就是成佛的正因。那么什么是成佛的正因呢?那就是明心见性。众生不了成佛的正因,就是明心见性, 是成佛最主要的正因。 【迷心修善,】 这个迷心,就是迷了这个平等的心、空性的心,也就是说,以执着的心来修这个善。 【未免三界,生三轻趣。】 罪业比较轻,就是三善道的意思。比较重就生三恶道。 【云何三轻趣?】 轻是对重来讲的。为什么说三轻趣呢? 【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 迷修十善的意思就是:迷了这一颗心,来修这个十善,只能得到人天果报,妄求快乐。所以说 【未免贪界,】 没有办法离开这个贪心,所以 【生于天趣。】 那么第二, 【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 持五戒,但是心没有办法断除这个爱跟恨,爱恨交织,这当然就是嗔恨。所以他有持五戒,可是心不平稳,所以 只能 【生于人趣。】 那么第三, 【迷执有为,】 有为就是生灭。迷,又执着于有为,然后 【信邪求福,】 信邪就是不正。他有布施的念头,但是没有正念。所以叫做信邪求福。 【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 【云何三重?】 少了一个字,三重「趣」,就是恶业比较重一点的。 【所谓纵三毒心,】 放纵我们贪嗔痴的心, 【唯造恶业,】 一天到晚吃饱饭无所事事,就去抢银行、掳人勒索、抢女孩子的皮包,偷人家的机车啊、汽车啊、贩毒啊,无所 不造。 【堕三重趣。】 第一个, 【若贪业重者,堕恶鬼趣;】 贪心不除嘛!再来, 【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 所以畜生大部分都是愚痴。那我们一愤怒起来,就会堕地狱趣。 【如是三重,通前三轻,】 那么三重加上三轻, 【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 心起心动念,造这个业,所以说 【但能摄心,】 摄心就是只要我们能够控制这一颗心,把它守住, 【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 「离苦」两个字划掉。 【即得解脱。】 「离苦」两个字是多余的。 【问曰: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 【制三毒,即名解脱?】 加一个字,「而」制三毒,即名解脱? 【答: 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 【胡言阿僧祇,】 「胡言」就是印度话。 【汉名不可数。】 「汉」就是中国。在中国来讲,就是不可数。 【此三毒心,】 54页,(新版第67页第1行) 【于中有恒沙恶念,】 我们不只恒沙的恶念,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动这个恶念。坐着也是恶念,站着也是恶念,只想:我不能吃亏, 别人死,那没有什么关系啦!所以不只恒沙的恶念,我们一天的起心动念,不计其数。 【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 所以说,在相上来讲,有时空的架构来说,有三大阿僧祇。 【故言三大阿僧祇。】 【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 所以讲来讲去,还是这颗心,所以现在这个讲的是《破相论》,但于相不着,离一切相就是破相,破相就是离相。 【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 「三解脱」就是空、无相、无愿。空门、无相门、无愿,「愿」就是求,也可以说是无所求。这是三解脱。也就 是你修空就解脱。乃至于修无愿,就是无求,修无相,都可以解脱。 【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 加三个字「要经历」,遂言成佛要经历尘劫。「未期」两个字划掉。 【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在前面加一个「斯」字。在行人后面加两个字「令人」。「斯岂不疑误行人,令人退菩提道。」,「斯」就是如 此。那么这样讲,成佛要那么久,这样不是,「疑」就是疑惑,「误」就是误导。这不是疑惑、误导了修行人, 令人家退菩提道吗? 【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 【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 学者就是修行人。那么为什么现在只要令学者,好好的观照这一颗心,而不去修戒行,那怎么能够成佛呢? 【答: 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 三聚净戒,就是制这个三毒的心。 【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 【胡名波罗蜜,】 在印度来讲:波罗蜜, 【汉名达彼岸,】 「汉」就是中国话。中国话来讲就是达彼岸, 【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 所以我们修行,要在内在里面下功夫,能令六根清净。六根同一本性,但无相,六根即得清净,同时解脱,所以 说六根清净,其实同一个本性。只要你离相,六根顿时全部清净,这样就可以度烦恼河。 【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 也?】 「乖」就是违背。 【答: 佛所说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 「对」就是对治的意思。为了对治三毒,对治悉檀嘛,为对治三毒,所以 【发三誓愿,】 逗点改成句点。发三誓愿。 【持一切净戒。】 把「持一切净戒」划掉。然后加八个字:「断一切恶,故常持戒,」 【对于贪毒,】 就是对治这个贪毒。断一切恶,故常持戒,为了断一切恶,所以我们常常持这个戒行,对治贪毒。 【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嗔毒,】 「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划掉,改成「誓修一切善,故常习定,」。发愿要修一切的善,所以常常修行这个 定,对治嗔毒。嗔毒后面的逗点改成句点。 【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 痴毒后面的逗点改成句点。 【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 「净法」后面的逗点移到「故」字的后面,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 【诸恶消灭,名为断。】 少一个「之」字。名之为断。 【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 「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这个全部划掉。 【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 「故名解脱」划掉,改成「名之为度」,普济群生,名之为度。 【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 「则」字改成「故」。 【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 【欲得佛土,】 「佛」改成「净」。欲得净土, 【当净其心,】 我们在《维摩诘经》里面就讲过了,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这个没有什么困难的,我们念一遍,大家都知道意思了。没有什么好发挥的。 【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 【若为通会。】 这个「若」改成「何」。何为通会,就是如何为之会通,就是贯通、契合的意思。通会就是会通。何为通会呢? 就是如何来贯通,如何来契合? 【又六度者,其义如何?】 【答: 欲修六度,当净六根,】 「六根」后面的逗点划掉, 【先降六贼。】 「先」字划掉。当净六根降六贼。这是一气呵成的,中间不能有逗点的。「降」就是降伏。我们应当先清净我们 的六根。怎么样清净我们的六根呢? 【能舍眼贼,】 因为境界是贼嘛,我们要能够远离这个眼睛所执着的境界。我们一执着眼睛所看到的,就会伤害我们的法身慧命, 所以这个「贼」字,是盗功德法财,不是盗这个外在的财富。这个「贼」字,就是因为会盗我们自性的功德法财, 我们眼睛一看,就执着这个境界,我们的本性全部都消失了。所以说:能舍眼贼。 【离诸色境,名为布施;】 我们见一切色境怎么样?离诸色境,「离诸」就是不着。不着于一切的色境。一切色境就是指有形相的、看得到 的。名为布施,这就是真正的布施。不是只有拿钱出来叫做布施。 【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 在经典里面讲,摩诃迦叶已经证阿罗汉果了,结果有一次听到音乐,摩诃迦叶就起舞,所以佛的弟子就问:世尊! 云何摩诃迦叶证了阿罗汉果,竟闻声起舞?世尊曰:他自无量劫以来,对这个音乐就特别嗜好,习气所引,所以 本是无心,他本身并没有执着这个,只是一种习性而已。譬如说我喜欢吃茶,你不能说,这个吃茶就是一种错误。 有的人喜欢喝:口渴要喝麦仔茶(广告词)。人家喜欢喝那个麦茶,你不能说他不对。所以摩诃迦叶听到音乐声, 就翩翩起舞了。所以说,证了阿罗汉果后他还有习气,何况凡夫?他是无心的嘛!那么于彼声尘,不令纵逸,这 个纵逸,就变成放纵、散乱了,这跟摩诃迦叶那个无心起舞不一样的。 【名为持戒;】 【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 不管是香的、是臭的。「调」就是调和。「柔」就是柔软。 【名为忍辱;】 不着这个香味。但是香也要看情形,有的人用那个香,实在是没有办法,很难闻,香得有一点要呕吐了!所以说, 我们降伏鼻贼,就是真的忍辱了。 【能制口贼,】 「口」改成「舌」。能制舌贼, 【不贪诸味,】 譬如说我们常常喜欢吃新鲜的海鲜类的啦,为了这个吃,那真是有一套,煎、煮、炒、炸......那多了,味道很 多,我们修行人,煮什么就吃什么,不贪诸味。 【赞咏讲说,】 赞咏讲说佛法, 【名为精进;】 【能降身贼,于诸触欲,】 就是接触啦。我喜欢睡这个很柔软的什么水床啊,底下要垫什么很柔软的羊毛啊,或者是这个棉被、枕头,睡得要 特别好。衣服一件几万块都买得下去。你看那个有钱人,有钱不晓得怎么花,有的买衣服,买一买还开支票,一次 买了几十万,有啦!单单一件狗皮大衣就多少钱了?不是狗皮大衣啦,叫貂皮大衣,要二十万。如果有一种动物把 人抓去杀掉,变成人皮大衣,嗯!所以我们众生都着迷于这个触感。 【湛然不动,】 「湛然」就是澄澈、清净的样子。 【名为禅定;】 【能调意贼,】 就是你这颗心能够调伏。 【不顺无明,常修觉慧,】 「觉」就是觉照,「慧」就是智慧。 【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 「筏」就是比较小的船,用竹子编的。 【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57页第三行(新版第71页第1行) 【问: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 一斗就是十升。这个「糜」的旁边,稍微注解一下,我们都知道,稀饭叫做粥,这个「糜」字是浓粥。乳糜就是 粥加上乳,然后煮成比较干,水比较少,浓度比较高一点。释迦如来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曾饮三斗六升乳糜, 【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 他是因为喝了这个乳,才证到这个佛果, 【岂唯观心得解脱也?】 这个「也」改成「乎」。这怎么能够说,只要观心,就可以得到解脱呢? 【答:】 【成佛如此,】 成佛的确是这样, 【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 这是站在外在的事相上讲的,可是达摩大师他的解释不是这样的。 【言食乳者,】 说到佛陀吃乳才成佛, 【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 在「清净」前面加两个字「真如」。真如的清净法乳。就像师父现在,你们也在吃我的奶啊,真的嘛!我现在在弘 法呀,给你们甘露法乳。所以我既是慈母,也是严父,希望大家好嘛!所以你们在吃我的奶啊,只不过乳汁少了一 点。所以这个真如清净法乳,就是闻法而证果。 【三斗者,三聚净戒,】 这句是表法的。世尊用世间的事相,表出世间的大法。 【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 「膻」就是牛的臊味,腥臊之味。牛膻腥乳,台湾话叫做“臭腥” 【岂不谤误之甚。】 加一个「乎」字。岂不谤误之甚乎?这不是对佛很大的诽谤吗? 【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 刚刚不是讲真如清净法乳吗?佛证得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他哪里需要喝这个东西? 【经其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 这个「下湿」就是低下、潮湿之处。 【不食谷麦糠麸,】 「糠」就是谷类的皮壳。「麸」就是小麦的外皮。 【不与特牛同群;】 我查过词典,词汇,还有康熙字典,这个「特」字,可以当作公牛、公的意思。特牛同义。 【其牛身作紫磨金色,】 紫磨就是最好的金。紫就是略红,金色带有略红的这个金是最好的金,叫做紫磨金色。 【言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 微妙就是不可思议,佛法当然不可思议了。 【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 所以我们不要只喝这个世间的牛羊之乳,我们要饮这个佛法的法乳,就是听经闻法。 58页中间(新版第72页第7行) 【问: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 「伽蓝」就是道场、寺庙。 【铸写形像,】 「铸」就是铸佛像,「写」就是写经典。 【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 「如是」就是种种修行之事。 【应虚空也】 这个「空」改成「妄」,这些种种的外在的造伽蓝,铸形像,烧香散花,昼夜绕塔,持斋礼拜,这些都是虚妄的, 不实在的。因为你只有讲观心就可以嘛! 【答:】 【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 「狭劣」就是心量狭窄,低劣。 【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 没有办法悟到很深的道理,所以假借这个生灭的有为法,来比喻无为法。但是比喻是相似,不是平等。所以说: 【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如果我们不内行,就是如果我们不观照这一颗心的起心动念,只有在向外求,就是相上打转,修行只在外表上打转, 那么希望获福,无有是处。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一切福田,不离我们这一颗心嘛! 59页(新版第73页第4行) 达摩大师在下文中就解释给我们听了,什么叫做真正的道场?什么叫做真正的伽蓝呢? 【言伽蓝者:】 【西国梵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 「湛」就是如如不动。 【内外清净,是名修伽蓝。】 「内」就是指心,「外」是指身。内外清净是指身心清净。但是因为中国话怕重复,所以前面有「身心湛然」了, 那么如果在这里讲:身心清净,身心湛然,变重复语,中国话不喜欢这样,词句不美。所以常净六根,身心湛然, 内外清净,这才是真正的建道场,修伽蓝。我们现在只会修外在的道场,对于我们内在的贪嗔痴不去除,说这样叫 做得福,释迦佛,这是不能体会佛陀的用心良苦, 【铸写形像者:】 什么是铸写形像者? 【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 你铸写形像,「铸」就是铸佛像,「写」就是抄写经典。形像就是外在的啦,让大家有一个可依靠啦,众生没有看到, 他就不拜嘛,你告诉他自性的佛,他哪里懂得自性佛?你前面有佛像,他会拜啦。你拿一块玉,很大的玉,说:你去 拜!他就不拜,像我们这块玉佛,用一大块的玉雕的,在没有雕刻前,你会不会拜?你不拜啊!众生不看到这个像, 他就不会入门的啦,所以这是方便。这个佛像很庄严,像住持一样,很多人都这样讲。所以说这个都是外相,你一定 要弄这个,不然的话,他怎么会来跪着,你前面摆一块石头,信徒怎么会跪在前面,喃喃自语呢?那就不可能的啦! 我在吃饭的时候,都会经过这里,看到有很多信徒,早上也来跪,中午也来跪,下午也来跪,跪着然后就喃喃自语, 就不晓得在念什么?心外有佛嘛。如果你识自性的佛,他在念的时候就打断他:念给谁听啊?你就是佛,你念给谁 听啊?他也不会开悟,还说:你打我!本来我准备一万块红包要供养你,现在不给了!打一下损失一万块,我可划 不来!所以说,众生他一定要拜的,没有外在,他不会拜的,你讲自性佛,佛无形无相,他往哪里拜呢?他不懂的! 所以一切神教不能解脱,就是往外拜嘛。往外拜,他怎么会解脱呢?内心有没有修养其次啦,这只嘴巴干不干净 其次啦,他就是希望求得外在的力量来加被他,他不晓得他竟然是佛,所以就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 【所为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1 「彷像」就是好像。你只要修这个觉行,觉悟,回光返照,就好像如来真容妙相。我们如来的真容妙相,是不可以三 十二相见如来,不可以以这个相见如来。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见如来?要去觉嘛,觉悟就能见如来嘛!我们不修觉性的 话,我们怎么见如来呢?因为如来无相嘛! 【岂遣铸写金铜之所作也?】 这个「遣」字改成「是」字。岂是铸写金铜之所作也?「铸」就是铸造,「写」就是描写。有的人用笔画佛像,或者 是抄佛经等等, 【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 要工匠来打造嘛! 【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 这个「样」字改成「楑」。这个楑字,就是准确度。「模」就是模范,「楑」就是度。以这个为准则,六波罗蜜为模 楑,就是版模的意思。 【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 一点都不缺少。 【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 因为有为,凡所有相,皆是无常,皆为无常所吞噬。所以说: 【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 也不了解这样的心性,才是真正的佛的真貌。佛的真貌就是无相。 【凭何辄言功德?】 这个「辄」跟准则的「则」字是一样的。你凭什么来说,你这样叫做有功德呢? 【烧香者:】 加一个「又」字。又烧香者, 【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 无为就是空,要真正的契入空性的正法,这你就真的是有香。这香气能怎么样? 【薰诸臭秽无明恶业,】 我们今天不听佛法,根本就改不过来这个无明,所以我们要用这个无为法,也就是正知正见的空性,除掉这个无明的 恶业, 【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 「其」字划掉。 【有其五种:】 「有其」两个字颠倒一下,其有五种,总共有五种: 【一者戒香,】 什么是戒香呢? 【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 这是戒香,这才是真正的香。 【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 深信佛,大乘是佛说,发大菩提心,才能成就佛道,心没有退转。 【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 我们要观身无常,心刹那变异,这样子就知道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我,我们就知道当体即空,本来就无一物,那么 我们对这个世间,就很能够放下。 【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 结缚就是烦恼的别名。烦恼把我们捆得死死的,无明也可以说是惑,也可以说是烦恼。那么结缚就是我们心中打结了, 缚就是被烦恼所捆绑,捆得死死的。有时候,我们劝劝他要放下,他反而想出一大堆的理由来抵挡我们的善意跟智慧 的语言。说实在话,众生是满愚痴的,看他烦恼,我们好意劝他解脱,他却会反驳你:你不晓得我的立场啊!那就没 办法了。所以处处着,结缚就重。 【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 【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 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 拼命的烧,而内在的贪嗔痴呢?还是一样,无明、习气、烦恼还是一样,拼命的点那个一公斤十几万的。我告诉你, 你点一公斤一百六十万的都没有用,为什么?法在于心,哪里在相?由相来启发,所以见缘起即见道,所有的缘起, 就是启发我们的觉性。如果这个觉性它不动,那没有用啦,你不启发这个觉性来回光返照,烧外在的香再多,都没有 什么作用。看起来很恭敬的,其实你不懂佛。所以说,一般人只是烧外在的世间的沉香、檀香等等。薰陆是一种香树, 它也可以制成香料,所以这个「薰陆」也可以称为乳香,或者是乳头香,薰陆。就烧这一些沉香、檀香,以及乳香等 等这些质碍之香,也就是外在的香,是指色法,有形质的色法, 【希望福报,云何得?】 加一个「可」字。云何可得?你怎么能够得到福报呢?没有从心法好好的下手,你花了几百万,烧外在的香,散外在 的花,都没有用的。 【散花者,义亦如是】 【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 这个「常」字改成「演」字。演说正法。你要演讲正法,弘法利生,这就是散一切的功德的花,你才是真正的散花 使者,散花的仙男,我是仙男,你们是仙女,不过仙女像你们这么丑的也没有啦。仙女是很漂亮的,不过你们的心 像佛,仙女的心并不一定像我们这么好,仙女长得漂亮,可是我们的心有佛啦。说来说去,仙女还是比我们丑陋, 我们心像佛嘛,仙女贪着五欲嘛!所以说演说正法,才是真正的散花的人。因为他 【饶益有情,】 饶益就是普度,宽恕,让众生得到利益。 【散沾一切;】 我们散播一切法,就是散功德的花。 【于真如性,普施庄严。】 所以我们要庄严,要在真如自性里面庄严,不要在外表里面庄严。以前我去一个信徒家,据说她的媳妇很凶,常常 跟她婆婆吵架,不过我去,她不会跟我吵架啦。她很喜欢在头上插朵花,有一天我去的时候看到她穿得很漂亮,穿得 好像新娘一样,还跟我说:慧律法师,我今天漂不漂亮?我不敢讲,外表看不错啦,不过一天到晚跟婆婆吵架,她 内心里面没有真正的花啦,没有真如自性嘛。外表的花有什么用呢?如花似玉,可是是蛇蝎美女啊,那很惨了!内 怀嗔毒啊,你走过去,一针就被扎死了。所以说这个外表的花不能究竟,还是要在自性清净下一点功夫,才是真正 的庄严。所以说普施庄严, 【此功德花,佛所赞叹,究竟常住,】 我们就见法性身。 【无雕落期。】 世间的花一摘马上就凋零了。 【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 散如是花,就是把法散播出去,就是把真如自性,见性的法门散播出去,让每一个众生都了解见性,那么这真是获福 无量。 【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 「缯」就是丝帛的总称。「彩」就是各种的纹彩。如果你说,如来让我们这些众生裁这个外在的布,这个布很庄严, 是丝织品的,这些布料有纹彩的。 【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触犯;】 底下加一个字:「若」 【若误犯者,犹获大罪,】 因为天地与我同为一体嘛!所以说,若误犯者,犹获大罪, 【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 欲益返损,这个「返」字改成「反」。你想要得到利益,反过来你损失。 【岂有是乎?】 哪有这种道理呢?不了解自性,不了解弘法,然后专门散外面的花,你本来是想求得利益,结果反而损伤这些花草, 这哪有这个道理的! 【又长明灯者,】 什么叫做长明灯?长明当然就是不灭啦,什么叫做不灭的灯呢? 【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 这个「以」字划掉,加一个「之」字。觉之明了,你觉悟了,明了了。 【喻之为灯;】 这个比喻就像灯一样的。 【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 油灯上面有个灯柱嘛, 【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 「当燃」改成「常燃」 【照破一切无明痴暗,】 无明痴暗。逗点改成句点。 【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 所以我现在在点灯,我把这个心中的这个灯点给大家,所以我是散花的使者,也是点灯、传灯之人。我这一灯点给 你们百千灯嘛! 【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然灯,义亦如是。】 【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著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 空室就是房屋,来照这个虚空。「室」就是房屋。 【乃称依教,岂不谬乎!】 这不是错得很离谱吗?世间人去买这个油灯来燃灯,照亮了你的房子跟虚空,就以为自己真的在依教修行。这岂不是 错得很离谱吗? 【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上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 佛要靠你那两盏一点灯光,点那个油灯才看得到,佛是怎么成佛的呢?那个电灯,还有那个油灯,都比我们日光灯还 暗呢,你要点那个灯,不如点日光灯,佛还看得清楚一点。点灯是代表内在的光明,所以点香是代表戒律的清净。所 以说: 【审察斯理,应不然乎!】 这个「然」字就同加一个火部的「燃」,了解这个道理,我们就晓得,我们就真正的悟了,就不必去燃这个灯,意思 就是重视内在。也可以说是:应不然,应该不是这样子吧!应该不是你点那个酥油之灯,就叫做依教奉行,你的心的 灯,你不把它点,法传不出去,不传这个法的灯,你竟然传那个世间的酥油之灯,就以为你在修行,这个是错得离谱! 【又六时行道者:】 【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 不舍就是精进。 【绕塔行道者:】 塔,什么是塔? 【塔是身心也,当令觉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 我们的身心就是塔。怎么样绕法呢?应当让我们觉悟的智慧巡绕身心,随时随地观照自己的身心,这样年年不停,不 停就是无所执着、无所住,这才叫做绕塔。所以成佛一定要无所住,念念无所住,就是念念不停。那么每一个念头, 都不要去执着,念念都要起观照,这是真正的绕塔。 【过去诸圣,皆行此道,得至涅槃。】 【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 从来不在内心心性里面下手, 【唯执外求;】 那这个外求太多了,处处都可以看到。 【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 「骤」就是奔走。走得两条腿都已经肌肉酸痛了,还没有见性开悟,走得两条腿肌肉发达,还是一个迷糊蛋。修行不是 靠体力的啦,修行如果靠体力的话,矮个子的一定死啦,我们怎么会跑得过人家?人家可以健行几百公里,我们这两条 腿爬几个楼梯就气喘如牛了,所以没有办法比了。 【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 而对我们清净的真性,却从来没有去回光返照,了解它的利益是什么。所以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是有一个错误的假相,拜 梁皇,看到什么佛放光,拜这个水陆啊,就希望看到西方三圣。都是在还没有拜以前,就开始拼命的一直执着这个外相 的佛啊、光啊,或者是香。真是很悲哀。这既不听经,也不闻法,没有内敛的功夫,然后着魔的多多。所以说我们要了 解心法,就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又持斋者:】 他还告诉你,什么叫做一个真正的持斋的人, 【当须会意,】 「会意」就是体会他的用意是什么。 【不达斯理,徒尔虚切。】 这个「切」改成「功」。要体会持斋的用意是什么,要不然,「徒尔」就是白白的浪费了。你持斋持了二十年、三十年, 他一碰到师傅就说:师傅!我持斋四十年了。我说:你是根本都不「知」(斋之台语之谐音)。持斋,牛也是持斋的啦, 你不要忘记。有的人还说:师傅!我过午不食呢!过午不食没什么稀奇,那个非洲人日中一食。非洲人没有饭吃,日中 一食。并不是没吃就成佛,那个绝食的人,断食疗法的人,十四天不吃饭的,你这个一天还吃一餐,还吃两餐呢。那个 外道的修瑜伽的,一次三个礼拜不吃饭的,一个月不吃饭都可以。修瑜伽的还比不上蛇厉害,蛇一入冬眠,四个月不吃, 蛇,snake,蛇一入冬眠,四个月不吃,蛇它还不会成佛呢!不是不吃就可以成佛的,师兄,师姐!我们人怎么会比一 条蛇还厉害呢?你会比蛇更厉害吗?蛇冬眠,一百二十天不吃,我们没有办法啦。要不吃就可以成佛,这简单了,就蛇 佛了,可是不是这样的,佛法是心法啦,斋是什么意思呢? 【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 「齐」就是心意虔敬,「正」就是端正身心。 【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 外面禁止这个六情,就是六根所散发的执着。内制贪嗔痴三毒。 【勤觉察、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 加一个字「殷」勤觉察。殷勤觉察,就是很勤奋、努力的来觉察。底下加一个字「清」净身心。 【又持斋者,食有五种:】 【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 什么是法喜食呢?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诸位,我们要记住,如果一个佛弟子,不能用欢喜心来过日子,这个人离 道太远了。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一句话,我们如果是一个佛弟子,不能用一颗欢喜的心来过我们的生活,我们真的是离道 太远了。所以我们要欢喜奉行这个正法,如法观照。 【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 「内」就是心。「外」就是身。不但内心里面去观照,外在的身也清净。 【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 就是在我们的念头里面,我们以诸佛为模范,向佛看齐,所以我们心想的,还有嘴巴讲的要相应。 【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 愿食就是希望,常常有求善愿。什么是善愿呢?愿得善知识,愿闻法见性,愿好好修行,或者是愿世世行菩萨之道,愿 普渡无量无边的众生,愿断一切恶,这些都是善愿。世间的人他不是善愿,世间的人求的是:希望我中六合彩,希望我 中这个赛马,希望我在路上捡到一百万,这些哪里是善愿呢?都是坏的念头。 【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 【此五种食,名为斋食。】 这个才是真正的斋食。「斋」就是清净。这上面的五种食,法喜食、禅悦食、念食、愿食、解脱食,这是真正的持斋, 「斋」就是清净嘛!我们现在人,只要一过午不食,就认为这个就是斋。今天刚好是八关斋戒,好好的体会啊! 【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 如果有的人不了解这种法喜食、禅悦食、念食、愿食、解脱食,这个都是精神作用,心性在作用。如果不了解心性这五 种作用的食,你说你是持斋,你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持斋的人,无有是处。 【唯断于无明之食。若辄触者,名为破斋。】 唯断就是只断,你只想断于无明。这个无明要注意,这里我们所讲的这个不是根本无明那一类的,唯断于无明之食,这 个无明就是少许的烦恼。你只能够处理一些少许的烦恼,而不运用,「若辄触者」这四个字改成「辄作解者」,这个 「辄」通原则的「则」,意思就是,如果你只断于无明这个少许的惑,这样的食,而不运用这个出世的,前面所讲的五 种食,你就叫做破斋。 【若有破,云何获福?】 因为你的精神领域,没有出世的观念,没有清净的心的观念,你只是晚上不吃,那很简单! 【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诸恶皆为;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 「唯断外食,」后面加几个字,「不知持五种正食,」,就是前面所讲的那五种正食。 【自为持斋,必无是事。】 「事」改成「处」,必无是处。 【又礼拜者:】 【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 你一定要了解这个理性就是无生的体,理体就是无生。必须理体内明,你一定要了解理体就是空,你一定要了解空的道 理,不可得、无所住的道理。然后在内在里面清清楚楚这个见性法门,才叫做真正的修行。 【事随权变,】 事就是外在的事相,你只要见性,随时随地可以方便的改变,没有关系,这个权变就是权宜之变。事随权变就是外在的 事相可以随着你的方便而改变,没有关系。 【理有行藏,】 然后把「理有行藏」这四个字划掉。我们根据的是大正藏,他根据的是卍字续藏。所以这个打字,也要根据大正藏。 【会如是义,乃名依法。】 如果你了解这个道理,叫做依法修行。 【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 屈伏无明,一定要让无明屈服于你,你不屈服于无明,无明就屈服于你, 【名为礼拜。】 一定要破除无明,才是真正懂得礼拜的人。 【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 虽然没有拜佛之相,这是真正的礼拜。 【其相即法相也。】 也就是说,真正懂得礼拜的人,就是明心见性的人,他是真正的懂得礼拜,因为能礼所礼性空寂嘛。空寂就是法相,你 现在的一切相,就是法相。 【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 【举外明内,】 这个「举」改成「觉」,觉外明内,觉悟外在,然后内在清明,清清净净的、光光明明的,觉外明内,不是举外明内。 觉外明内,就是觉悟外,这个色身也恭敬,内心也降服了无明。 【性相相应。】 性就是理,相就是外在。性就是内,相就是外。使你这个内外相应,外在显示谦虚礼佛,内在空一切法,屈服无明。 【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 就拼命的磕头,拼命的一天拜五百拜、一千拜, 【内则放纵嗔痴,】 这个「嗔」改成「贪」。拜完了,内在里面那些贪跟痴又显现出来了, 【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 外面虽然拜佛,好像在运动,拜佛不是修行,变成运动。 【诈现威仪,】 你内心的贪痴不除,结果显现外表的这个身相,好像很有威仪,结果迷惑众生,以为这个叫做修行。你要让众生知道修 行,要懂得心法,才叫真正的修行。这样才 【无惭于圣,】 对于圣人一点惭愧心都没有。 【徒诳于凡,】 「徒」就是只。只有骗骗凡夫, 【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你逃不过轮回的,这怎么能够成就功德呢? 好吧,休息一下吧。 64页,第5行第5个字(新版第80页第5行) 【问: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 如果我们建这个浴室,让这个众僧来洗浴,会获福无量。 【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否?】 【答:】 【洗浴众僧者,非洗世间有为事也。】 「非洗世间」的「洗」字划掉。非世间有为事也。 【世尊当尔为诸弟子说温室经,】 「当尔」两个字改成「尝」。「尝」就是曾经。 【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 「隐说」就是暗中来说明。 【其七事云何?一者净水、二者烧火、三者澡豆、】 「澡豆」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肥皂。 【四者杨柳、五者净灰、】 净灰,洗完的时候涂在身上的。 【六者苏髇、】 这个「髇」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乳液。洗澡完了要用乳液全身抹一抹,因为印度的天气热,蚊虫多,所以「苏髇」就是 等于我们现在的乳液,摩身的乳液那一类的。 【七者内衣。】 洗完了当然要用到这个啦。 【以此七法喻于七事,】 把「法」字和「事」字颠倒过来,以此七事喻于七法,用这七件事情来比喻七法, 【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其七法者:】 【一者谓净戒洗荡僭非,】 意思就是你要修行,要先持净戒。「僭」字改成「愆」,就是罪过、过失的意思。我们如果持净戒可以洗荡,「荡」就 是涤除、净尽。「愆」就是过失,所以洗荡愆非。愆,诸位都晓得,我们唱这个杨枝净水赞就知道,洗荡愆非, 【犹如净水濯诸尘垢。】 「濯」就是洗涤。 【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然火能温净水。】 这个「然」字改成「燃」。你要观照内外,一切皆空。 【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 「分别」就是用智慧来拣择。「简」就是拣别、分别的意思。「弃」就是舍弃。我们用清净智慧来分别善恶,然后把恶 的除掉。 【四者真实断诸妄想,如嚼杨枝能净口气。】 【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能辟诸风。】 印度风大,洗澡完了,他们就用这个净灰。 【六者谓柔和忍辱,犹如苏髇通润皮肤。】 这个「谓」划掉。在「忍辱」后面加两个字「甘受」。柔和忍辱甘受。 【七者谓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行体。】 这个「谓」划掉。在「惭愧」的后面加逗点。我们现在的内衣已经不一样了,穿上跟没穿差不多的,那个电视广告,那 还得了!那跟我们中国和印度古时相差很大了,我们现在不是遮丑的。以前我们中国古时候的内衣,它是遮到这边的, 然后一个好像围兜兜一样的,古时候的女众就是这样。现在的女众的样子,不用我说你们也知道。那个电视啊,我们会 变坏,都是电视教的。不然我们怎么会想到那种形状,不可能的啦。看都看不到,哪里去想象那个东西。那是什么遮丑 陋的?不是啦。它是显露性感的。所以我们现代人,可以说是很难修行。内衣是遮丑形体的。 【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 【如来当尔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 「当尔」就是当时。 【其温室者,即身是也。】 因为要洗澡,要有一个温度差不多的房子。 【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 【当尔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 「当尔」改成「当日」。 【今时众生,莫测其事,】 「测」就是测度、了知。今时众生,也不了解人家在讲什么。 【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 自己认为这就是根据经典, 【岂非误也?】 不懂佛法,着相而求。 【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无为身」就是清净法身。怎么能够洗到清净法身呢?你只能洗到这个污垢烦恼的肉身而已。所以说: 【事不相应,】 为什么事不相应?不通理的无生嘛,他怎么能够相应呢?如果你要事相应,就是跟理相应。事是缘起,理就是一定要性 空。 【云何悟道?】 不可能啦。世间都在这个假相里面打转,洗错了!一天到晚洗澡,洗完澡来拜佛,这当然是很好啦,可是内心那一颗心 洗不掉,这怎么能够悟道呢? 【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 我们就是因为贪着五欲六尘,由这个不清净的念头所产生的。不净就有业嘛,不净就是无明嘛,就产生了这个色身。 【臭秽骈阗,内外充满。】 「骈」就是茂盛众多。「阗」就是盈满的意思。我们这个臭秽的色身,由很多的肮脏的东西填满, 【若也洗此身求于净者,】 如果你想要洗这个色身,你把它洗得很干净,而能够得到清净的见性法门的心,就像 【犹如堑堑尽方净,】 「犹如堑堑尽方净」改成「犹如洗堑,堑尽方净」。第一个「堑」是名词,就是深沟、护城河的意思。犹如洗堑,就是 清理这个护城河。堑尽方净,第二个「堑」是动词,洗净了、挖净了,才能得到清净。你要把它挖土,挖得干干净净的, 你才能够得到清净。 【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 洗这个色身,这不是佛的用意啦,非佛说,就是不是佛的用意。佛的用意是要悟到那个清净无相的法身。洗这个臭秽的 身哪里是修行呢? 【问:经说言至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 【答:】 【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 什么是正念呢?正念就是空,无生之念,无念就是正念嘛!正念必得往生。 【邪念云何达彼?】 你要是邪念,不正念,你怎么能够达到极乐世界呢? 【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 【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如是义,名为念。】 上面这句改成「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了如是义,名之为念。」 如果你了解这一层的道理,这才能称为你在念佛。 【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 言、声音,只是增上缘。最主要是要忆持,口念要忆持,念念在心,不间断,所以不在音声上的言,而是在念头上的心。 【因筌求鱼,】 「筌」就是用竹编的篓子,用来抓鱼的。把这个竹编的篓子,放在水里,鱼跑进去出不来。 【得鱼忘筌;】 你抓到了鱼,你就要放下这个竹篓,你总不能说:鱼已经抓到了,晚上还拿着竹篓一起睡觉。抓完鱼了,回来就放下。 得到了鱼,就忘了这个筌。 【因言求意,得意忘言。】 我们藉这个音声的语言求本意,我们得到了这个意,就要放下。这个「忘」就是放下那个言,就是不要着文字相,或者 语言相。得到这个宗旨,就要放下那个音声。 【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 如果内心里面,不是真正的去体悟到自性弥陀本无二,那么就 【口诵空名,】 嘴巴念念:阿弥陀佛......那没有什么用的啦!有的人念佛啊,我有时候去看看那个男众跟女众,因为男众少嘛,男众 比较少。女众来念佛,有的人念得很痛苦,怎么念呢?她这样念,眼睛闭起来:阿弥陀佛......眼睛要弄得很紧,然后 很痛苦的样子。我好痛苦......这个念佛也是很不可思议。她在念的时候,嘴巴张得很大,可以放进一颗鸡蛋,很难看 的。女众念佛,稍微看看你那个雅相嘛,如果我照下来,等一下洗一张照片给你,你不敢看你念佛的相了,有的人念阿 弥陀佛,头还歪一边,像得了淋巴腺癌一样,那个很不好看。还有的人点头,阿弥陀佛......好像中风了,什么病都有, 阿弥陀佛......念佛时身体抖个不停,何必要这样子?有的人像中风,有的人是点头,有的人是动脚,念阿弥陀佛,脚 一直动一直动。心念嘛,君子动念,不动头、不动脚。所以说,我们如果不了解心法,这个念佛什么相都有。当然我知 道他是在专心,不过这专得不是很雅观。所以说,即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就是没有实在,就是不诚 心,口诵空名。 【三毒内臻,】 「臻」就是聚集。贪嗔痴还是聚集在心里面,你看你念到驴年,你也不能成就啊!十二生肖里面没有驴子,驴年就是表 示不可能成佛啦。简单讲,内心里面,三毒一定要先除掉。 【人我填臆,】 「臆」就是我们的胸襟。「填」就是充满。人我分别心,充满这个心。你三毒内臻,三毒聚集在我们的心,然后人我见, 充满着整个心。人我就是人我见,我是我,你是你,自私自利,我好就好,管你去死。人我填臆,我们三毒在内心里面 聚集,人我见又充满着整个胸襟,那么 【将无明心不见佛,】 这不可能明心见性的啦。不见佛,就是向外求佛。「不见」划掉,改成「向外求」。向外求佛, 【徒尔费功。】 「徒尔」就是徒然。「费功」就是虚费功夫。就是说,你用了很大的体力、耐力去念,没有用的! 【且如诵之与念,】 我们就拿这个口诵跟心念来讨论, 【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理,】 执相,把这个「相」划掉,改成「外」。执外求理,执着这个外相,求这个无生之理, 【终无是处。】 这样修行就错了。 【故知过去诸圣所修,】 所修后面加两个字「念佛」,故知过去诸圣所修念佛, 【皆非外说,唯只推心。】 所以师傅不是讲过吗,自性与弥陀本来就不二嘛。你要用心念嘛,念念相应念念佛嘛,你一直着外面的相,那永远不能 成就啦。所以 【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为万德之王。涅槃常乐,由息心生。】 「息心」改成「真心」。由真心生,真心就是无心。 【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一世之门户,】 「心」是我们今生今世最重要的门户。 【心是解脱之关津。】 「关」就是关卡。「津」就是渡口。水陆交通必经的要道。 【知门户者,岂虑难成?】 「成」改成「入」。如果你知道哪里是门户,你就能够进去。岂虑,哪里去烦恼很难进入呢? 【知关津者,何忧不达?】 「达」就是通。你知道关卡和渡口在哪里,何忧不达呢?如果我们要到旗津去,那要先去渡船口啊,如果你不知道渡船 口在哪里,就没有办法了。 【窃见今时浅识,】 我私下看到现在的人很肤浅,根本不了解佛法, 【唯知事相为功,】 拼命在外相上用功,在外相拼命打转。礼拜啦,念佛啦,心却完全不悟理,这个心完全不了解佛法是什么,乱修行,乱 修一通,结果耗费了十年、二十年,烦恼依然故我,人我见还是那么大,世间不大,我相最大。 【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促人夫,】 「促」改成「役」。虚役人夫,平白的劳役人力,浪费人力。见性法门才是真正重要,你见了性,你懂得了这颗心,那 你怎么念佛都成。你见性了,修密宗,修密宗成。你见性了,你持戒,持戒成。你见性,你修禅,修禅成。你修华严, 华严成。你修天台,天台一定成就。如果你不见性,你修什么都不成。意识心,分别心,烦恼心,你怎么能够成就呢? 你就是领众来念佛,你一样不能成就。何以故?你本身没降服故,你怎么度众生呢?释迦牟尼佛说:我佛法中,有一件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先降服自己的心。你不先降服自己的心,你去领众,你一样不能解脱。你不以以为那个叫做功德, 你自己都搞不清楚功德是什么,功德来自于自性,功德来自于一颗清净的心。没有颠倒的心叫做功德。所以发心为众生 帮忙固然很好,但是降服自己的心更是重要。你不能自利,焉能利他?你自己都不懂心性,你怎么度众生呢?说法就会偏,没有依据嘛,你无明还在嘛,分别心、意识心还在,你怎么说法?你所有的法,都不与自性相应。所以慢慢来,要悟了才有办法。 68页第一行 (新版84页最后1行) 【积木叠泥,】 因为我们建道场,要积木、要叠泥, 【图青画绿,】 要雕梁画栋, 【倾心尽力,】 大家都很累, 【损己迷它;未解惭愧,何曾觉知。】 「知」改成「悟」。何曾觉悟啊?以为建道场,功德就很大了,然后拼命建道场,结果怎么样?没有人才。师傅就曾经 讲过了,佛教不是没有道场,是没有人才。佛教现在的道场多得不得了。一间道场那么大,住两个人。所以东部那个地 方,宜兰那个地方,听说有一个道场很大,里面几个人?一个师傅,老法师。惠律法师,你想不想接啊?我说:好,那你问老和尚看看嘛。所以说,我们不要忙着建道场,要先栽培僧才,道场是其次的。有道才有场嘛,你没有道哪里有场呢?场是排在后面的嘛,道先嘛。有道何怕无场,有场不见得有道。世尊!斯理是否?善哉!善哉!本来就是如此,你有道,你哪里怕没有场地可以修行。你有场的,不一定有道啦。所以说:道场、道场,道排在前面。 【经云:十方国土,皆如虚空,三界虚幻,唯是一心作。若不得定,不见一切境界者,亦不须怪。】 【但于行住坐卧中,常了然守本真心,】 这个要划起来,什么是修行?并不一定要打坐。打坐,好!是很好,方便,也可以,一天有空坐着,打坐就不攀缘嘛,摄心的 方便,初学佛法应当这样,多多打坐,多多使外缘止息。记住!行住坐卧常了然,清清楚楚叫做了然。守本真心,一定要很清 楚的观照这一颗心,让它没有起心跟动念、分别跟执著。 【会是妄念不生,】 「会是」就是正是。 【我所心灭。一切万法不出自心,所以诸佛广说,如许多言教譬喻者,只为众生行行不同,】 「行行」就是种种的造作。 【遂使教门差别。】 因为有方便,它就有种种的差别,其实都是一心嘛。为什么说,禅跟净土到最后,都是究竟义、平等呢?禅下手就是因地心、 就是平等心、就是见性的心。那么净土一下手,也是平等,因为阿弥陀佛那是平等,极乐世界是因为法身平等心显现出来的一 个清净的国土,那当然就是果地的觉悟,才有这个果报清净的极乐世界净土!所以我们观照禅的这一颗见性的这一颗心,到究 竟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清净的这个果报身,或者是正依二报,就是实报庄严土,那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一样?禅的究竟, 见法身,净土的究竟,它见法身,净土的究竟见法身,反映出来的、显现出来的,就是实报庄严土。在理来讲,是法身清净平 等,在相来讲的话,在事来讲,它是实报庄严土。那你有实报庄严土,你当然一定要悟到平等的法性身,才能够建立正依二报。 所以禅跟净土根本都是一样的东西,没有什么两样的。如果把净土的法门,认为是跟上帝来接引,信上帝得永生的思想一样, 我想这个是有差距的,我想这是不能够彻底了解究竟义,才会作如是说,了解了究竟义,就不可能会这样说的。所以我们念阿 弥陀佛,他就是平等法身,为什么?报身怎么能够离开法身?你禅,单刀直入的,见性平等的法身,他也是一样,禅是从无相 下手,无相也是究竟义。净土是从有相下手,「有」到最后,它于性是毕竟空寂的,所以没什么两样的,禅就是净土,禅不能 离开净土,净土就是禅。 【其实八万四千法门,三乘八道位体,】 「八道」就是八正道。 【七十二贤行宗,】 「贤行」就是威仪。依照这八个正道,正思维、正见、正精进、正命等等,去修行,一定成就道业。在身来讲的话,要七十二 个威仪。比如说有事师法,如何侍奉自己的师傅,或者是白师法,对师傅应该怎么讲话。真正修学佛道的人,跟师傅讲话都是 跪着说的,全部都是跪着说的,没有人敢坐着,跟师傅平起平坐的,这是真正的礼敬三宝。在台湾、中国是大乘法,比较不重 视这个,你到泰国去看,那都是按部就班来的,要跟师傅讲话,他的头一定不敢超过师傅。比如说,我坐的椅子比较矮一点, 他要通过师傅前面的时候,他不敢抬头的,他一定头低低的赶快走过去,表示我很恭敬师傅。大乘佛法不一样了,没有这种教 化,也没有这种教育。他们跟师傅讲话,一定跪着合掌,禀白,跪着讲话,没有人敢坐着跟师傅讲话的,这是真正的法。但是 如果你现在这样子的话,可能很麻烦!所以说每一个地方、区域,有一点不同。他肯学佛已经不错了,这么恭敬三宝,当然是 对他好,对他本人好。可是可能一下子不能适应,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佛教国家嘛!泰国创国到今天八百多年,它一直都是佛教 国家。入众法等,总共七十二种威仪。所以说八正道的位体,七十二个威仪, 【莫过自心是本也。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炼;】 就是要磨掉习气,磨炼就是锻炼。 【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莫住,就是一切法无所住,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一切法不可得、不可住,不能动一个念头,去执著什么东西,那么就是自见 佛性。 【于念念中,常供养十方恒沙诸佛。十二部经,念念常转。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义自现,】 「义」就是法。如果你了解清净的本性,那么一切的心法自然显现。所以见性的人就等于看完三藏十二部经典,大彻大悟的人 不关文字的。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他见性以后,他流露出来的法无量无边,这个都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方便教化。所以说: 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义自现。如果还没有见性,劝劝大家,还是不要离开善知识。我不晓得你们见性了没有,见性的举手,还 没有什么消息。有的菩萨来跟我讲:师傅!我都听不懂,直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死?我说:没气就死了嘛。没有关系,慢慢来。 听不懂就念佛、念佛。所以这一次不用台语讲,全部用国语讲。 【一切愿具足一切行满,】 「满」就是圆满。 【一切皆办,不受后有。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 「会」是正的意思。正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 【舍此身已,定得无生,】 就进入了方便有余土,功夫高的,进入了实报庄严土。因为方便有余土就具足法身,实报庄严土也是有法身,就是凡圣同居土, 也不离法身,四土是同一土,三身四土都是一颗心嘛!定得无生, 【不可思议。努力莫造作,】 莫造后面加两个字:莫造「虚妄」之作。就是莫虚妄的去造作的意思。 【如此真实不妄语,难可得闻,】 这样的真实见性,不妄语的法门,是难可得闻的。所以说祖师慈悲,一代传一代,弘扬见性法门,难可得闻。 【闻而能行者,】 听了这个见性法,又可以真正的付诸行动, 【恒沙众中,莫过有一。】 所以在这个世界、宇宙当中,要找一个见性的人,难如登天! 【行而能道到者,】 就是见性以后,再继续把习气磨掉,到成佛, 【亿万劫中,希有一人。】 那就是佛了。像六祖,那是亿万人中,找不到一个的,中国就出这么一个六祖。 【好好自安自静,】 意思就是很诚恳的劝告你:自安自静。 【善调诸根,就视心源,】 「就」就是好好的从事。「视」不是看的意思,是指观察。好好的从事这个观察心地的功夫,要好好的在这里下手。 【恒令照燎清净,】 「照燎」就是觉照明了。 【勿令无记心生。】 无记心虽非善非恶,但是是一种愚痴。无记就是愚痴相,佛性不是这样,佛性是灵灵觉觉的。 【问曰:何名无记?答曰:诸摄心人为缘外境粗心小息,】 一切的修行人要摄心啊,这些摄心的人,以前攀缘外境,但是现在收敛回来了。「摄」就是把心摄回来。「小息」就是稍微 有一点止息了。这个粗糙的心,有一点停止不攀缘了。 【内炼真心;】 他是想要开始修行,从内在开始锻炼自己的身心,但是呢, 【心未清净时,于行住坐卧中,恒惩意看心,】 这里要注意听!「恒」就是常常。「惩」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苦苦的。意思就是这个心常常苦苦的用心去看另外那个心, 就麻烦了!他还是没有断,微细的心还是没有办法断。这个「惩」字本来的意思是,专注地、然后定的意思。这个「惩」也可 以解释作苦恼,或者是苦苦的造作,也可以解释成专注心意地来观照自心。所以「恒惩意看心」就是常常苦苦的用这个意去看 那个心,犯了无量的过失。 【犹未能了了清净,】 这当然不可能啦,能所不断,怎么能够清净呢? 【独照心源,】 有时候好像接近了, 【是名无记心也。】 无记就是相似心,只了解接近体性的空,但是不能妙用现前,一妙用现前,就破功了,没有用,妙用没办法现前。无记心,但 是没有见到本体,只是粗的烦恼稍微放下,那个内心里面比较细一点的,就没办法了!所以他不思善、不思恶,无记心就是接 近我们所说的外道的无想,他想要照这个心源,可是那是相似境,所以这无记心就是相似境,它不是真实境,因为能所不断。 【亦是漏心,犹不免生死大病,况复总不守真心者;】 那些观照的人弄错了,都是生死的大病,何况你还不守这个真心。 【是人沉没生死苦海,何日得出。可怜努力努力!经云:众生若情诚不内发者,】 「情诚」就是情意诚心,就是真为生死而发真诚之心。众生如果情诚,那么不从内心发者,意思就是我们很诚恳,但是不从内 心那一颗诚恳发出来的心, 【于三世纵值恒沙诸佛无所能为。】 意思就是,如果你不了解佛法就是心法,不能从心彻底的发一颗诚恳的心为生死,不是这一颗心,用这样的心来学佛,就算三 世诸佛、恒沙的诸佛显现在你的面前,佛无所能为,一点都拿你没有办法!简单讲,如果你不想改变自己,就算是恒沙佛现在 你的面前,也没有办法改变你。所以如果你不想改变自己,那谁都没有办法。师傅讲的是师傅的,不是你的。所以人家说:「 师傅!你讲的很好!」我好没有用啊,要一切众生好才有用啊。所以说佛无所能为。 【经云:众生识心自度佛不能度众生。】 这个注意听!你不要认为这四个字简单,众生「识心自度」,注意听,做一下笔记,「识心」就是识自本心,「自度」就是自 性自度。这个很重要,众生一定要先了解这一颗佛性的本心,然后用自性,来自己度自己,佛是不能度众生的,你就是修念佛 法门,也是一样的,你一颗诚恳的心,不与佛相应,他不接引你往生的啦。还是要发自你这一颗诚恳的心,你有心想要去,佛 才接引你,你不去,佛就是现前,你也不去。 【若佛能度众生者,过去诸佛恒沙无量,何故我等不成佛也?】 哇!这个讲得太好了!既然佛能够度众生,为什么那么多的佛,我们现在还在做众生呢?我们还是要自己度自己啊! 【只是情诚不自内发,是故沉没苦海。】 「只是」就是因为。只因为我们发一颗诚恳的心,但是不是发自内在,所以就沉没了苦海。 【努力努力!勤求本心,】 就是精进的探求这一颗本心, 【勿令妄漏。】 「妄」这个不是解释作虚妄的妄,这里是任意的意思。「漏」就是错过。你不要让它任意的错过,听到了见性法门,我们今天 更幸运,听到了净土法门,那更殊胜。 【过去不知,已过亦不及,】 意思就是,追悔已经来不及了, 【今身现在,有遇得闻妙法,分明相劝,】 赶快呀!过去没有学佛,那就不要管了,现在这个色身碰到了佛法,有遇得闻妙法,就是有缘遇到这个妙法,分明相劝,明明 白白的、清清楚楚的,赶快劝告你, 【决解此语,】 决定要体会这一句话, 【了知守心,是第一道。不肯发至诚心,求愿成佛,受无量自在快乐,乃始轰轰随俗贪求名利,】 「轰轰」就是吵闹,喧杂。随世俗「贪求名利」过一生,贪求名利有什么用?能断生死吗?没办法! 【当来堕大地狱中,受种种苦恼,将何所及。】 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奈何奈何!努力努力!但能着破衣飧粗食,】 只有我们有一个衣服穿,着破衣,遮遮这个色身,了解廉耻。「飧」就是煮熟的饭。着破衣,填饱肚子就可以了。在座诸位! 我们要有平等心,连大便都是平等,你不相信吗?这大便里面有很大的道理呢,无量的差别相,这是菜、这是饭,拉出来是 一条平等相,这不是平等是什么呢?连大便都使成佛之道啊!吃这个、吃那个,大便有没有说,拉出来分开,这是蚵仔面线, 这是猪脚,这是饭,没有的!大便就是平等,无量的差别相,出来就是平等相。这是我自己讲的,对不起哦!是比较粗一点, 但是用起来是满好用的。所以什么都吃啦,没什么关系啦,汤啊、羹啊,统统吃进去,排出来它也不会分别,它也没有分别 心。所以我们用大便,就知道平等。无量的差别相,经过消化,就会归到一实相,咚!平等。开悟了吧!所以说,好的食物 不要执着,坏的食物也不要执着,过得去就可以了,能够有体力上班、工作,也就可以了。 【了然守本真心,佯痴不解语,】 「佯」就是假装。佯痴不解语,哎呀!我什么都听不懂。假装有一点痴呆。所以比丘常带三分呆,呆呆的,看起来没什么反 应。我以前看过神经病的人,他在笑的时候,他都是这样,以后我笑都要这样笑,然后等一下还要流口水。那个精神病都是 这样子的,神经如果不太正常,那个嘴巴都闭不起来,他的笑就跟人家不一样。我们一般笑的时候都是这样子,对不对?含有 一点气力、眼神,神经病的笑就是这样,哈两声就停,断断续续的,以后如果你也这样笑,那就是神经不正常。 【最省气力,而能有功,】 很有功效。 【是大精进人也。世间迷人不解此理,于无明心中,多涉艰辛,】 「涉」就是经历, 【广修相善,】 「相善」就是事相上的善。拼命的去修善,这里也布施、那里也结缘,看起来是对,很不错啦!但是没有心地见性的法门, 【望得解脱,乃归生死。】 行善是不能解决生死的问题的。我们不是批评那些行善的佛门机构。你布施金钱,我告诉你:没有放下这个烦恼,是没有办法 的,善跟道是不一样的,道是解脱。修道是解脱,修善是生死法,我没有刻意的在讲哪一个人,不要误会啊! 【若了然不失正念,而度众生者,是有力菩萨。】 很清楚的保持正念,而去度众生,不迷惑,是有力菩萨。 【分明语汝等,守心第一,】 重复的告诉你,守住这个本心,这是最重要的。 【若不勤守者,甚痴人也。】 为什么要勤守?因为我们习气太重了,拼不过它。就像我们面对无始劫来的百万大军,百万个、千万个念头,我们一刚开始用 力,如果不勤加守护,那没办法,你打不过它。习气超过我们,烦恼超过我们。我不想生气,偏偏是越讲越大声。我不想恨他, 可是晚上一直睡不着,想起来就恨。就是愚痴相,没有办法!「甚痴人」,非常大愚痴的人。 【不肯现在一生忍苦,】 不肯现在稍微忍耐一点苦, 【欲得当来万劫受殃,听汝更不知何嘱?】 「听」就是任凭。「嘱」本来是交代的意思,这里是请求的意思。这一句话是古文。听汝更不知何嘱的意思就是任凭你怎么样 去向人家诉苦,你也没有办法请求别人来帮忙。不知何嘱,不知道哪里可以请求到帮助?你自己不好好修行,你万劫受殃,任 凭你去向谁诉苦,你向何处去请求帮助呢?就是这个意思。 【八风吹不动者,】 我们对这个世间要看得破,讥、毁、苦、乐,统统放下! 【真是珍宝山也。】 这是真正的宝山。所以哪一个人真的是最富有?我们懂得本心,懂得见性法门,这个就是最富有的人。 【若知果体者,】 如果你知道果上的理体,就是佛,佛性,如果你知道佛性, 【但对于万境起恒沙作用,】 因为它是从本性展露出来的, 【巧辩若流,】 象这个河流一样的滔滔不绝。 【应病与药,而能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者,真是出世丈夫。】 你了解这个不生不灭的清净的本体,那么从这个空性,绝待的空性,展现出来的恒沙的妙用,你巧辩若流,应病与药,应一切 众生,给一切众生治病,就是安心,若能自己妄念不生,我所心灭,没有任何的所求,真是出世丈夫。修行一定要注意九个字: 无所得、无所求、无所惧,你一定要好好的体会这九个字,无所得、无所求、无所惧,那么你就是佛了! 【如来在日,】 就是佛陀在世的时候, 【叹何可尽。】 他也会赞叹你这样修行。 【吾说此言者,至心劝汝,不生妄念,我所心灭,则是出世之士。】 好了,我们休息一下啦。 82页倒数第2行,(新版101页倒数第2行) 【问曰:云何是我所心灭?】 刚刚我们一直在谈这个我所心灭。 【答曰:为有小许胜他之心,】 古时候的人写文章,跟我们现在的语气不太一样,「为有」就是只要有。为什么要听师傅上课呢?因为用现代的语言,诸位比 较容易去体会。我们一般人只要有一点点小许胜他的心, 【自念我能如此者,】 我有能力做到这样。 【是我所心,】 就是求胜的心。你只要有斗争、求胜的心,底下这句要注意看了! 【涅槃中病故。】 涅槃中病就是不能进入涅槃。只要你起一点点地骄傲、狂妄、自负、胜负的心,认为我比别人强,这就不能进入不生不灭的涅 槃,就永远做凡夫了。 【涅槃经曰:譬如虚空,能容万物,而此虚空不自念言我能含容如是。此喻我所心灭。趣金刚三昧。】 什么是金刚三昧呢?就是能够通达一切法的三昧。如果你见性了,那当然就是金刚三昧了,哪一种三昧你没有通达?行住坐卧, 统统在三昧当中。为什么?无相嘛!因为它坚固,「金刚」就是它的坚固就像金刚。能够断、破一切烦恼。就像金刚能够摧破 一切他物,不为一切他物所破,故名金刚三昧。你如果有见性,那么自性本来就是定,心离一切相,那你想想看,哪里不定呢? 何处不是佛性呢?何处不成道呢? 【问曰:诸行人求真常寂者,】 诸多修行人,大部分的修行人,求真常寂者,一般人, 【只乐世间无常粗善,】 你叫他行世间的善,他要! 【不乐第一义谛真常妙善;】 我们一般只能得到世间的、无常的粗善,不能够得到第一义谛、真常的妙善。 【其理未见,】 我们刚刚不是讲过吗?守心第一这个道理,自心清净这个道理,其理就是守心第一这个道理,根本未见,听都没听过! 【只欲发心缘义,遂思觉心起,】 只因为起心造作,攀援这个义理,「只欲」就是只因为。只因为你有发这个心,去攀援这个义理,因此思觉心起,这个思虑的 觉知就产生了。用我们这个第六意识的思惟的心,想要去见到本性,这绝对不可能。它不是造作,它是悟了放下,是觉悟以后 放下,而不是去造作,我们听经闻法,用这个义理去思惟这个本性,那就麻烦了,就愈来愈远了!遂思觉心起,这个思虑, 「思」就是思虑。「觉」就是觉知。意思就是分别心。这个分别的心,思虑,觉知,这个分别心就跑出来了。就是用世间的思 想,想要去了解无漏的心,那更不可能! 【则是漏心;】 这个就是有漏心。 【只欲亡心,】 「亡」就是灭。想要把他的心灭掉,就是这个灭的念头, 【则是无明昏住。又不当理,】 这不合于理体,把这个心,强迫把它灭掉,这是外道修行法,就像冰冻的水面下面的鱼一样,有一天冰解冻了,这个鱼又开始 游动到水面上来了。外道的修行,就像是把这个水面冰冻起来,鱼跳不出来,可是解冻之后,鱼还是从表面上又冲出来。所以 你用一颗灭的心,要把那个烦恼的心灭掉,要把这个执着的心灭掉,单单这个「灭」字就是错。烦恼就是菩提,看你怎么用心, 放得下,菩提就显出来,本来就烦恼了,你用另外一颗心,要灭掉这个烦恼,那还是个烦恼啊!则是无明昏住。又不当理,这 不合于理体的啦。理体是无生,你用什么灭掉什么?统统是能所不断。 【只欲不止,心不缘义,】 这个逗点往下移动一个字,只欲不止心,「欲」就是因为。古字很不可思议的,你不能讲:只想要不止心。这个意思不是这样, 「欲」本来是想的意思,在这里不是这个意思。只因为你不能够止息这个妄心,底下这句要注意!不缘义,这个「缘」字,绝 对不是攀缘,这个「缘」字,也绝对不是去执着,不是这个意思。只欲不止心,只因为你不停止妄念,「缘」字当作思惟, 「义」就是正法。只因为你不思惟这个正法,中国字真不简单,这个「缘」字不能解释作攀缘,也不可以解释作缘起,也不可 以解释作条件,要解释作「思惟」,你看这个文字多美啊!不缘义,就是我们不去思惟这个正法的道理、义理。底下加五个字, 「放任不自制」,我们放任,不想自己节制一下, 【即恶取空,】 放任不自制,就是恶取空。没关系啦,什么都没关系啦,洒脱嘛、自在嘛,把造业当作是洒脱根自在,完了!把这个造恶当作 是解脱,以为他很有功夫,他也学济公、金山活佛,穿着破破烂烂,拿一把扇子摇着,到什么妓女户,酒家,哪里都去。你功 夫不到,你去,那麻烦大了!这是恶取空,以为自己解脱了、自在了,或者是以为自己什么因果都没有了,管他的!这统统是 恶取空。外道也有恶取空,不见性的人,学圣人也是恶取空,放任,自己不稍微控制,这个统统是恶取空。 【虽受人身,行畜生行;】 在旁边写:愚痴,行畜生行,畜牲是指愚痴,这是很愚痴的。我们如果不见性,宁可深信因果。先在因果里面负责,我们再进 一步修非因非果,如果我们都不能在因果上负责,你要修非因非果,那难了!所以说:虽受人身,行畜生行,这是愚痴。 【尔时无有定慧方便,而不能解了,明见佛性。】 这些修行, 【只是行人沉没之处,】 这些上面所讲的种种的修行,只欲不止心,不缘义,就是恶取空。 【若为超得到无余涅槃,】 「若为」,如果解释作:如果怎么样,就错了。这里的意思是:如何能够。中国字是不简单的。若为超得到无余涅槃,如何能 够超越得到无余涅槃, 【愿示真心。】 希望开示我们这一颗真心。 【答曰:会是信心具足,】 正是信心具足, 【志愿成就,缓缓静心,】 要慢慢的来,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来观照。 【更重教汝;】 我再一次的教你: 【好自闲静身心,】 把自己收摄起来, 【一切无所攀缘,】 五祖再一次的呼吁我们,好好的找一个静处,我也会这样想的,我也会找一个静处,一切无所攀缘,去到哪里修行,没有人 知道的地方。 【端坐正念,善调气息;惩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这个「惩」字,又跟我们前面讲过, 的那个惩,不一样了,前面讲的那个「惩」字是苦苦的意思,恒惩意看心。而这个「惩」字 在这里是反省、警戒的意思。要反省,就是观照。要观照他的这个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 【好好如如,】 内心安定, 【稳看看熟,】 稳稳的看,要看得很成熟。 【则了见此心识流动,】 就会了解,哎呀!我们这个心,分别刹那生灭,一直在流动。 【犹如水流,阳焰晔晔不住。】 犹如水流,难以控制。「阳焰」就是春天的开始,在原野上,沙漠里,日光印着这个尘土飞扬的尘埃,似幻又似真,似光又似 水,这个口渴的鹿,看到以为是水,跑过去想要喝,结果喝不到,也看不到了。「晔晔」就是光明盛大的样子。 【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不外,】 你看到这个很清楚的时候,既见此识的时候,发现它不在内,也不在外。 【缓缓如如,】 很稳定的, 【稳看看熟,则返覆销融,】 念念消归自性,空无所得,归无所得。返覆销融,就是念念消归自性,每一个念头都要回归到自性,归无所得,什么都是毕竟 空。 【虚凝湛住。】 我们要好好的虚寂专注,澄静不动。 【其此流动之识,飒然自灭。】 「飒然」就是风吹叶落的样子。一下子就停止了。所以这个保任的功夫是很重要的。 【灭此识者,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 我们如果能够灭掉这个分别,不在内、不在外的这些通身的分别,六根的分别、六识的分别心,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 【此识灭已,】 这个分别、颠倒的心灭了, 【其心即虚,】 那个心马上就空出来,见到无相的本体,「虚」就是无一物,你的心就见到,本来就无一物了。 【凝寂淡泊,】 「凝」就是专注,「寂」就是寂静。我们专注在这个寂静,而且我们见到了生命的真理,就是恬淡无所求的样子,我们自足了, 我们心中真的有佛了,我们不缺少这个世间的任何东西了。到最后慢慢的 【皎洁泰然;】 就是明亮洁白,「泰然」就是安然舒适的样子。 【吾更不能说其形状。】 我根本没有办法说,见性的那个性,本性、本心是什么形状。 【汝若欲得者,】 你想要得到见性,可以! 【取涅槃经第三卷中,金刚身品,及维摩经第三卷见阿(门+众)佛品,】 【缓缓寻思,】 「寻」就是探寻,「思」就是思索。要慢慢一步一步,很稳重的来思惟。 【细心搜捡熟看,】 「搜」就是搜寻,「捡」就是拾取。来好好的,把这个经典看得熟一点。 【若此经熟,实得能于行住坐卧,及对五欲八风,不失此心者,】 五欲,不为所动,八风,不为所动,那么这一颗见性的心就不失了。 【是人梵行已立,】 这个人就是绝对的清净了, 【所作已办,】 已经结束了,没事了,就是万事休了,所以见性的人,通称为万事休。什么事都停止了,没事了,这个人就是闲人,世间的闲 人,所以我们若是被人家骂:世间的闲人!哦!你太抬举我了!世间的闲人就是圣人,他没事了。若是有人骂你:你这个吃闲 饭的人!那不简单了!从释迦牟尼佛到达摩祖师,到我们这个五祖,都是吃闲饭的人,安闲无事,万事休。所以人家骂你,也 不要生气啦!我们有的人很悲哀,为什么说很悲哀呢?看到人家在利用我们,我们生气得不得了:你利用我!傻孩子!我们就 是有用,别人才会利用我们,我们要是没用,别人怎么会利用我们?别人利用我们,就是因为我们有才能,被人利用才有价值。 这样转个念头,的确没有错!所以你利用我,没关系,你尽管利用我,利用我没有什么关系。我们一想到就生气:你利用我! 笨笨的,傻瓜,卡死在那个地方,观念转一下,他利用我,利用没关系,表示我很有能力,他才利用我,很欢喜的接受。所以 这个八风要吹不动,没有关系,什么都没有关系!我们现在放大胸量,有什么吃亏?没有的,统统无相。师傅!人家做水陆。 好!去帮忙。要借这个,好!去帮忙。没有问题的,你缺少什么都没有问题,统统帮忙,只要我有能力做得到。人家来劳工公 园做法会,惠律法师,寮房借一下,我们有信徒要过去那边。我说:好!就开个寮房。反正寮房在那边也没用,关蚊子啊,还 不如好好利用。信徒要走的时候,唉!招待不周!对不起,招待不周,抱歉!胸量大的人,他的福报就大。水陆法会做完了, 他把吃不完的东西统统送过来,你看!这不是福报很大吗?有如是因,就有豆包,就有如是果,他就送了很多豆包来,吃不完 的全部送过来。我们对人家好,不吃亏的。我们给人家利用,没有关系。我们是有用的人,观念改变一下,就可以了。不要那 么苦恼无量,所以不失此心,放大胸量,什么事都没有。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办, 【究竟不受生死之身。五欲者:色声香味触。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这个我们都念过了,这个五欲、八风,大家都晓得。 【此是行人磨炼佛性处,】 这很重要,就是你不可以离开烦恼找佛性,你离开烦恼找佛性,你找不到的。正是时候,此正是时候,这一句话要常常记住, 当境界现前的时候,此正是时候,现在正是修行的时候,赶快降服它!烦恼在浮动的时候,无明在迸发的时候,此正是观照修 行的时候。如果我今天,逃离了这个烦恼,逃离了这个境界,或者是我逃离了一切的苦恼处、苦的地方,那你找不到佛性。这 正是磨炼佛性。所以众生给我们越多的逆境,我们就越感恩他。要不要做阿信啊?要有感恩的心,这样就好了,感谢有你,给 我这个逆境。 【甚莫怪,】 不要抱怨。「怪」是抱怨的意思。一切事情都不要抱怨,因缘都有一个定数,冥冥当中,因缘都有一个定数,记住!缘起法里 面,要发生什么事情,没有人敢有把握的。像我一个小学同学,他在高中的时候,就讨了一个老婆。我说:你还这么年轻。那 时候我还没有学佛。他结婚的时候来请我参加婚礼,我说:好啊、好啊。就去参加了。我跟他说:我事先讲清楚,我不太会赚 钱,所以红包会小一点。他说:没有关系啦,好朋友嘛!改天你结婚,我吃你喜酒哦!我说:那可能等很久。我上大学一年级 的时候,他老婆死了,出车祸死了。我打电话过去,他说:我跟我太太发生车祸了,我重伤,老婆死了。这个世间要发生什么 事情,没有人晓得!所以说我们内心里面为什么会痛苦?我们就是把心定在一个标准、一个原则,我一定要这样才叫做快乐。 记住!这个东西会改变的,世间是无常的东西。我要有钱,我才快乐,那么可能你还没有拿到钱,你就死掉了。要赶快,现在 就要去解脱它。如果你说:我有一天,我身体健康起来的时候,我才要念佛。我告诉你:那万一有一天,你身体不健康你怎么 办?你不要念佛啊?你不管身体健康不健康,你现在就要赶快念佛,来不及了!所以说:我们要记住,不要抱怨,甚莫怪,千 万不要抱怨。不要用抗拒的心面对命运,不要用抗拒的心面对境界,要不然会很痛苦的。我们要用一颗解脱的心、无相的心、 包容的心,去面对命运。 【今身不得自在。】 如果你常常抱怨,你现在一点自在都没有,你就死路一条。 【经曰:世间无佛住处,】 世间无佛住处,这一句话要颠倒看,也就是,一切处都是佛住的地方。这一句应该这样解释:世间无一处,不是佛住处。这是 果地的觉悟才有办法。可是因地来讲, 【菩萨不得现用。】 菩萨就没办法了,因为佛证究竟的法身,他无处不安住,菩萨没办法,他的妙用,没有办法时时刻刻现前。所以菩萨不得现用, 意思就是因地心还是没办法,要到果地觉才有办法。 【要脱此报身,众生过去根有利钝,不可判;】 「过去」就是宿世。不可判,就是没有办法判别。 【上者一念间,】 上根器的人,一念之间就解脱,诸位都是上根器,没有问题! 【下者无量劫。】 下根器的人无量劫,要修无量劫,他不悟,就要修很久啦。 【若有力时,】 如果有力量的时候, 【随众生性,起菩萨善根,自利利他,庄严佛土。要须了四依,】 什么是了四依?一定要彻底的了解四依,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一、依法不依人 那个人有没有修行,你不要管他,他讲的法正不正,这个最重要!你要的是他的法,不是他的人。他的法,他依佛说,我 们就要给他顶礼,依法不依人。法是佛讲的,那当然就可以让我们解脱,人是人做的,他是凡夫,一定有过失,没有办法圆满。 所以依法不依人,依圆满的法,不依凡夫这个人。 二、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了义就是大乘、究竟的,不了义就是小乘。依了义、究竟可以成佛的道理,不依不了义。 三、依义不依语 我们听经闻法,要去思维这个道理,不要去执着这个语言,叫做依义不依语。 四、依智不依识 我们闻法或者是说法,要用真正的平等的空性智慧、见性的智慧去说法,不可以依照我执、我见。所以很多人讲经说法:我觉 得怎么样。当然不能你觉得怎么样。 【乃穷实相。】 这个才是可以究竟的。「穷」就是究竟实相。 【若依文执,】 如果依照文章、文字这个执着, 【则失真宗。】 真宗就是心法。你就失去了心法,变成在相上打转。 【诸比丘!汝等学他出家修道,此是出家,出生死枷,是名出家。】 「枷」就是枷锁。 【正念具足,修道得成,乃至解身支节,】 如果有人很恶,来伤害我们这个身体,用刀子割我们,一节一节的把它割断。 【临命终时,不失正念,即得成佛。】 我们没有这种功夫,说实在话,还是很难,说来说去,还是不容易。说用刀子、锯子,来割我们的身体,不失正念,这个哪有 可能?针一扎下去,就哇哇叫了,没有办法。所以我们有正念,但是还是要念佛。到最后还是要这样子,才比较有把握。 【弟子上来集此论者,】 「弟子」就是五祖自己。五祖自己很谦虚的这样说。「上来」就是上面所集的这些论,问答叫做论,一问一答叫做论,讨论就 是一问一答。 【直以信心依文取义,】 如果说,只有依这个信心,然后依文来取这个义, 【作如是说,】 只是依文来取义,不是实证, 【实非了了证知。】 还是在文字的义理上打转,还不是真的功夫。 【若乘圣理者,】 「乘」字改称「乖」,就是违背。如果违背了圣理者,要好好的 【愿忏悔除灭;若当圣道者,】 「当」就是合于。如果我所说的,合于圣道,那么就 【回施众生,愿皆识本心,】 回施众生,愿一切众生皆识本心, 【一时成佛。闻者努力,当来成佛,愿在前度我。】 希望在我的前面度我。这当然是谦虚的话,五祖他还有人家度?五祖就专门在度人了,他还有人家度吗?当然是讲话谦虚,做 祖师的,都是这样谦虚。就像师傅常常告诉你们,我不是谦虚啦,你们有一天成佛,你要来度我。你要同情我,在文殊讲堂给 你们这些法,你们认真念佛,有时候了生死比师傅快。记得!去跟阿弥陀佛讲讲好话,来度我。 【门徒问曰:】 他的弟子就这样问了: 【此论从首至末,皆显自心是道,】 统统显自心当下就是道。 【未知果行二门,是何门摄?】 不知道这个自心是道,到底是佛的果地的觉悟呢,还是因地的心呢? 【答曰:此论显一乘为宗。】 一乘就是佛乘,因地心就是果地觉。 【然其至意,】 但是最重要的道理, 【导迷趣解,】 是引导迷惑、颠倒的人,达到解脱。「趣解」就是解脱。 【自免生死,】 自己有这个能力,除掉生死的时候, 【乃能度人。】 才有办法度众生。 【直言自利,】 站在自利的角度, 【不说他利,】 不站在利他的角度, 【约行门摄。】 这就是行门摄。「行门」就是因地的行门。前面不是问,果地还是因地吗?这是因地。 【若有人依文行者,】 依如上所说的自利利他, 【即在前成佛。】 那么就是果地。最后老和尚还发一个愿,发一个恶誓: 【若我诳汝,】 如果我欺诳你, 【当来堕十八地狱,】 我所讲的见性法门,你依照我的方法去修行,若不见性,我就是骗你们,将来就会堕十八层地狱。 【指天地为誓,若不信我,】 我现在发这个恶誓,如果按照我所讲的,不见性,我骗你们,我就堕十八层地狱。但是呢,如果你不信我,不在见性法门用功, 你麻烦大了, 【世世被虎狼所食。】 你堕三恶道,像畜牲道的话,那就吃来吃去,你吃不过虎狼的。你不闻见性法,你也不相信五祖所说的,那你难免要堕三恶道 了。 【最上乘论一卷终】 我们用了十二个钟头,两个礼拜,把这个禅宗的心法,达摩大师跟五祖的心法,讲了一个大概,其实如果这两个礼拜你会用, 那不得了,就怕不会用,会用的,一句话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