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禅与心灵环保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 人类的生活环境大约有四种:
  一、物质生活环境——衣、食、住、行、教育和娱乐等设施。
  二、精神的生活环境——属于形而上的,超越物质的心灵的活动范围。
  三、人间关系社会环境——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间的人际关系。
  四、人类所依的自然环境——山河大地、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
  不过上述四项都不是我所要讨论的重点,我所要阐述的,偏属于禅修者的心灵领域,与世俗所说的精神生活大不相同。
  禅修者的内心环境
  一、常人总是向心外的环境追求和抗争
  一般人总以自己时时刻刻都和自己生活在一起,形影不离,因此认为,只有自己最认识自己,最了解自己。然而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只存活在自己的心外,而不是心内;能够生活在自己心内的人极少。因为生活所需泰半来自身外,误以为所有的烦恼困扰也都来自外界,所以不停地向心外的环境追求和抗争。
  骄慢心重的人,固然喜欢伸张自我,操控外境;缺乏自信的人又常觉得个人渺小无能,有如蜉蝣寄生、沧海一粟,因此也不断向外驰求。现代人常常抱怨生活范围的局迫,好像空间太小、时间太短,这正是因为你生活在心外,身、心无法统合的关系。
  二、禅修者发现内心世界广大无限
  天文界利用精密的高科技望远镜,接二连三,发表了许多新的星宿;似乎我们所探触到的范围,已经够深够远了。然而我们内心世界的深广辽阔,又何止于此。
  经常我们感受到种种的压迫和束缚,例如:空间太小、活动范围狭窄、活动老是不够用、责任却没完没了……,总之,既不自由,也不自在。其实要摆脱这些障碍并非不可能。只要深入去开发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自身致于禅境,就能达成目标。
  开发内心世界的方法有:
 (一)原心和决心的潜力无限。
  也许有人会说:“这恐怕不容易吧!”其实只要你有愿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潜在的能力无限。所谓的潜能,包括智慧和影响力。两者并存时,时空上都可以延伸至无限。这对一般人来说,大概不是一件容易了解的事。但是确实是可以做到的。
 (二)定中能够经验到时间与空间无限
  时间和空间的长短,只是内心的一种种体验。时间固然有著客观的依据,但若取决于主观的感受,则没有一定的标准。有人在定中过了三天,当他入定之时,宛如进入无限,出定之后,又似觉得入定的时间刹那即逝。所以,进入无限,时间于他,已经不存在了,而刹寻即逝的感觉,又表示了时间的快速流转。前者是无限量的长,后者则是无穷尽的短。换言之,在定中时间可以无限的绵延一旦出定,又觉得怎么才合一下眼,已经过了几天。
 (三)放下自私的立场,可以发现心量之在,包容无限。
  当我们走出狭隘的自我中心时,会发现这个世界很小,而心量却很大,大到可以包容宇宙间所有的人、事、物。所谓“心包太虚”即是。
 (四)开悟之后即能体会到超越一切的无限。
 (五)内心之大,大于身外的宇宙,内心之深,深过无垠的宇宙。
  不过,要做到“心大包虚”,那是开悟者的境界。开悟虽是一个诱人的名词,但是要开悟却不是那么容易,得透过种种的方法。因此,接下来我要介绍禅修者如何开拓心境,以及保护自己的心灵。
  在介绍之前,我想请诸位先用三分钟来静坐:把眼睛闭起来,身体靠著椅背,脸部肌肉放松,肩头、手臂放松,双手平放在膝上,试著把小腹也放松,这时候你的全身都是放松的。心里要有几分欢喜,且尽情享受呼吸,清清楚楚知道空气自鼻孔出入的感觉;头脑要放松,眼球尤其更要放松,因为当我们大脑在活动的时候,眼球通常是用力的;眼球一松,头脑就是松的。脸部放松,嘴要有笑意,以十分喜悦的心情来感受生命中最重要的呼吸。身上哪个部位觉得不舒服的话,可以调整一下姿势,继续放松……。
  现在诸位是不是觉得轻松一些了?这个方法简单易学,随时随地都可以派得上用场。但是最好不要超过五分钟,否则不是睡意来袭,就是妄念纷飞。
  禅修者如何保护心灵环境
  一、身体要动
  一般人以为禅坐完全是静态的,其实不然。正确的坐禅姿势能使身体健康,放松全身肌肉、关节、神经,使得分泌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循环系统正常运作,是静能中的活动。
  有些人为松弛神经,常常求助于安按摩师,殊不知坐禅的效果比按摩更佳,因为禅坐能令我们身心彻底放松,而当你在接受按摩时,心情可能仍是紧张的。打坐可以抑制身坏细胞的生长,同时对血压,风湿症以及神经衰弱等慢性疾病有相当的疗效。
  当然,禅坐不是外科手术,更非仙丹妙药,乃是让你的健康在不知不觉中渐入佳境,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今天演请的翻译王明怡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十九年前,他苦于剧烈的头痛,而无法专心读书或工作,为了纾解压力,他求助于禅坐,大约只经过半年的练习,恼人的头痛就不冶而愈了。当然,他的头痛也算是个善巧的因缘,于他、于我都有利,如果不是头痛的缘故,他就不会来学佛,而我就少了一位得力的翻译。
  所以有病在身不见得不好,即使最初让你痛苦难安,但是假如有好因缘的话,经过妥善的处理,结局反倒可能是意想不到的好,因此,逆境来磨时,不要抱怨,好好的去面对、处理它,也许就能够将痛苦化为一种助缘,而开创出一番新的局面。
  禅修的人除了静坐之外,也有许多运动的姿势和方法,例如印度的瑜伽术、中国的少林拳以及道家的太极拳等。现代人流行做健身运动,把瑜伽术、少林拳等当做一种纯粹的体操或武术,而忽略了与之息息相关的禅坐,实在是末倒置。其实不论是瑜伽术或少林拳,都是因静极而后动的功夫。因为禅坐一次,杂念顿除,内心凝定,乃在静中引发身体的自动,后而发展成有规律的拳法或体操。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武术教头和瑜伽教师,在达某种程度后,常感其中有所不足,而渴求禅修。
  经常有人问我:“现代人的生活步调这样紧凑,要如何修行?”我告诉他们:“日常生活工作就是修行。”
  一般人听到禅修,脑中浮现的都是深山古洞或寺院道场。殊不知禅行者的生活作息,如担水搬柴等,无一不是修行。唐朝有一位百丈禅师主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的工作就是耕种,耕种就是禅修。古代的山里,没有水、电、瓦斯,生活里少不了担水搬柴。你若问山僧:“山上何所事?”他一定告诉你:“无非担水搬柴!”但是,这就是在修行。至于专司管理的职事僧,也将与信众的接触谈话,视为禅修活动。
  身体在做什么,心也就在做什么。说话的时候要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劳动的时候,心不离开手和脚。这样,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得非常好。所以散步、旅行、驾车、喂孩子乃至上厕所,都是修行;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就是禅修。
  在我主持的一次禅七期间曾发生一个小插曲。禅七期间我们均会分配禅众一些工作,有一次位禅众专司厕所的清扫,他在刷洗的时候,因为太过投入,以致物我两忘,把守在门外等候用厕所的人们也都给遗忘了。一位苦候多时的同修忍不住问他:“你快要好了吗?”
  他浑然忘我的说:“啊!慢慢来吧!我正在享受工作中的乐趣!”
  另一个人也插嘴问说:“你究竟什么时候做得好啊?”
  他说:“我希望永无尽期的做下去。”
  第二天清早,正在用餐的时候,他看到放在餐桌上的一把水果刀,忍不住失声大叫:“这个东西怎么会放在这里?”
  我问他:“怎么回事啊?这把小刀不是用来切水果的吗?”
  他捂著嘴巴说:“我昨天就是用这把小刀来刮厕所便槽上的污垢呀!”
  没有人责骂他,因为在那个时候,他不会注意到这把刀不可以拿进厕所。不过诸位大可不必担扰,在一般生活当中,不太可能发生这类似的例子。心念要到达像他那样集中的状态,需要经过几天几夜的禅修。常人能做到专心在所做的动作上就已经很好了,譬如开车时,就专心开车,这样你的车子一定可以开得很好。
  二、心灵要静
  我们坐禅时要先练习静心,静而后能安,因此我们刚才练习的五分钟静坐法要先学会。先把头脑放松,再把心中的念头放下,光是体验呼吸的感觉,接著再体验小腹起伏的状况。当身体放松,心中没有杂念起伏时,可能会因昏沉而打瞌睡,这时可以散步或数息来驱除睡意。只是散步之时,要注意双脚的感觉,一方面也可以享受散步之时,则宜仔细体会小腹起伏的感觉,但是不要故意用意志力来控制小腹的起伏。
  面临外境因扰时,先要想到那是外境不是我,再体验呼吸,了解心情和心念的状态。许多人缺智慧,明明知道问题不在自身出而在外境,却偏偏受影响,变成自己的问题,这是非常愚痴的。例如既是人,总不免会受到诽难、诬蔑和抨击;然而有很多人遭受这些境界,已经受到伤害了,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任由怒气和烦恼再次伤身。
  我每次演讲后,总会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些人给予赞欢鼓励,也有一些人提供建议批评。对于这些意见,我通常静静的听,听后我告诉自己:“哦!他们是这么说……”也许他们都可以做为我的老师,但是这么多意见相左的老师,我究竟何去何从?总不能无所适从跟著人家的批评,失去了自己的主宰。因此,经过仔细过滤后,如果确实可行,我一定从善如流,实在是无法接受的话,我也不会生烦恼。
  如何随时处练习静心?《六祖壇经》说:“瞋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并非身体不工作,而是心中无对象可瞋,无对象可爱,即是无自私心,所以也无烦恼。
  百丈禅师每日忙著工作,弟子云岸禅师即问:“和尚每日驱驱为阿谁?”师曰:“有一人要。”云岸云:“因什么不教伊自作?”师曰:“他无家活。”每天工作只是做人的本分,不是为自己争取什么。既然不为己求,做什么事心都安静。例如黄檗禅师不为求佛、求法或求僧,却仍经常礼拜。
  三、心灵清静环境也清净
  《维摩诘经》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又说:“随成就众生则佛土。”第一句是说心灵若能不受内外环境所困扰,虽然照常生活在人间,等同于生活在佛国的净土。第二句话是说,若是能放下自我的私心,而为一切众生作不求回馈的服务,内心的平安欢喜,也等于生活在佛国净土。
  事实的确是如此。且拿雨天做例子,当我们心情愉快的时候,风声、雨声都觉得声声悦耳,而当心情恶劣时,就会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感触了。
  我也曾经目睹一对夫妇,因为出发点的不同,而对幼儿的哭闹有著截然不同的两极反应。那位做爸爸的显然招架不住儿子的哭声,气咻咻的叱喝道:“哭!哭!哭!就是会哭,没看过这么坏的小孩!”而刚从房间走出来的母亲却喜孜孜的说:“啊!这孩子有这么大的哭劲,表示他很健康!”夫妇两对孩子的哭声的感受如此不同,诸位可曾会到其中的妙处?如果你们有这样的小孩,你会如何处理?
  如同这位母一样,假如我们心中有爱,时时所想的就是付出和助人,那么你看到的世界和众生,都会是温暖可爱的。所以,佛经里的道理,并不全是高深莫测,难以理解的,那是人人都可以去领会和实践的。
  我常建议人要练习著以禅修者的健康心灵,来看待世间。
  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顺利的事有它发生的原因,不顺利的也有它的原因,不知道原因也是一种原因,所以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得志时不必兴奋,失意时毋需沮丧,一切终归无常。
  世界一切现象都是新鲜的:好的是新,坏的也是新。深夜将尽的时候,天色可能是最黑暗的,不要厌恶,因为黎明快要到了,黑暗不过是个过程。在过程的转换当中,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新鲜的。
  世间所有现象全是美好:成功是美好的结果,失败也是美好的经验,怎么可能两面都是美好的呢?其实只要不管碰到顺境还是逆境,都想:“成功是美好的结果,失败是美好的经验。”这样,便没有什么事情会让你生烦恼,生活就会变得有意义。
  附录:现场即席答问
  问:这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公平又无可奈何的事,例如战乱等,令许多无辜者遭殃,请问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当做是美好的事物吗?
  答:这些是惨痛的经验。历经战火之后,人类的智慧往往有所提升。战火固然可怖,但是这个经验可以提醒人不要去重蹈覆辙。所以当我们面对苦难时,最重要的是去改善处理,而不是坐在那里痛哭涕。我有两句话奉赠诸位:“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关怀人。”因为仅为受难者哀伤是无济于事的。
  问:当我们听到噩耗时,可能会十分哀伤,接到喜讯时,也不免兴奋不已,但是您又说在散步或呼吸的时候,每一分钟都可以充满喜悦,这两者之间,似乎有点矛盾。
  答:问题发生时,若说完全毫无哀伤或兴奋,大要概不可能,但是事情既已发生,也只好用方法来疏导情绪,使之不致太过哀痛或兴奋。常人免不了情绪波动,只有大彻大悟的人,才能既有慈悲又没有烦恼。我们才讲的散步或呼吸,只是一种方法,用来调整心境,但是这个方法并非一蹴可及,而需要反覆不断定的练习。
  问:平常专注于呼吸走路时会感觉喜悦,请问这种喜悦的感受,可不可以达到高深的境界?
  答:不容易!因为这只是初步的训练。但是如果你确实已有禅修的深厚基础,散步也就可以不离高深的禅境了。
  问:作为一个出家师父,您认为美国的在家居士和老师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子?如果有一群人,经常固定的在一起练打坐,这样可否取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答:老师有两种作用,一是以正确的观念和安全的方法来指导学生;二是在形象上影响学生,有大修行的人,学生只需要见到他的生活威仪,便会感受修行的好处。所以有师父在旁指导,与没有师在旁指导是截然不同的。当然,有的老师只是告诉学生当怎么做,而他自己不一定也怎么做,这对学生可能有害。所以如果几个
人组成团体互相学习也没有什么不好,只要负责领导的人对禅修的知见很清楚,有没有开悟倒是其次,正知正见却很重要。
  问:这世上有许多充满瞋心怨毒的人,他们有的是天生,有的是环境所逼。但是这些人既不会打坐,也不知道修行。请问法师,有什么方法能让这些人比较觉醒?
  答:除了多给他们爱护与关怀外,别无其它办法。我们只能用信心和愿心来为他们祈祷,这属于宗教层面上的事。以禅法来化度,恐怕一时难以广泛地收效。但是假如你能主动接触他,关怀他的话,也许可以逐渐影响他。不过,那需要付出极大的爱心和耐心 。

 

惭愧心

凡夫众生通常同时具有两种个性,一是虚骄、自负,一是自卑、自贱,看似两种不同的毛病,实则是一体的两面。

  虚骄自负的人,多半是有些许能力的人,只因害怕别人瞧不起他,便像螳螂向车子伸臂,也像小狗小猫的张牙舞爪般地,展现他的攻击实力和防卫实力,以表示他的重要性,以满足他的安全感。

  其实我们人类的所知所能,不论何人,都是非常有限,每个人的身心和个性,也都有很多的缺陷。一个人对宇宙而言,是那么的渺小,一个人对于社会历史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虚骄自负的人,故意不想了解这个事实,结果呢,一旦受到挫折,便会信心全失,即可能变成一个自卑自贱的人物。

  在人的潜意识中,因为有自尊自大的我慢习性,故也含有一些神性的成分,而在神性中也同时会具有魔性。可是人性与佛性、神性与魔性之间的差别,很难分辨。尤其是神性与魔性往往是一体的两面,如果能有自我约束、自我反省及忏悔的修养工夫,便与佛性相应,便不容易表现出贡高我慢的习性,也就不易显露出神性及魔性的霸气与邪气。

  在人类史上,所谓天纵的圣人,毕竟不多,所以诸佛菩萨化现人间,也多以凡夫身修行成道。因此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天生的完人,或多或少都带著缺点和弱点。人在顺境中,自负自大的自信心越强,不可一世的傲慢心也会成正比地增强;相反地,一旦遇到挫折的困境,便会觉得满地荆棘,丧失自信而一蹶不振。这都是由于没有自知之明,不清楚自己的缺点,也不知道自己的实力;缺点是指才智能力及人格品行的不足,实力除包括才智能力及人格品行外,还得加上时节环境的因缘顺逆。我们必须了解自己是有所不足的,是有许多缺点的。在这样的认识下,凡事但求尽力而为,结果要靠因缘的发展。如果因缘不具足而失败了,也毋须气馁迁怒,毋须怨天尤人。相反地,如果因缘际会,功成名就,也当防止睥睨一世、得意忘形等傲慢心的产生;时时保持仁厚谦冲、虚心学习、谨小慎微、尊重他人的菩萨仪态,做一个有惭愧心的人。

  有了惭愧心的修养,便能具有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便不会轻易地接受成败得失、毁誉褒贬的影响。欣誉厌毁,乃人之常情,如果听到他人的赞叹或批评,只表示他人对你的看法,可能未必就是事实,自己的心,没有必要随着他人的毁誉及一时间的得失而起舞。若有惭愧心的人,他会闻过而喜,闻誉则惧,喜的是既然有人指责,便是有人爱护,君子之过如光天化日看纯玉小疵,知过能改,是最大的进步;惧的是自知不够完美,竟然有人赞美,稍不谨慎,便以得少为足,若被成功与赞美冲昏了头,前程岂不堪虞!

  因为承认是普通人,无法像孔夫子所说的君子不迁怒、不贰过。所以我们常常是身不由己、心无主宰,而且不能自我警惕,唯有时常将惭愧心提起,庶几可免于不测的殒越。

  我见到有一位事业很成功的企业家,抽烟抽得很凶,导致长期的哮喘,他虽很痛恨香烟,却又戒不了烟瘾。天天能够发号司令指挥大批的员工,却无法指挥他自己不要抽烟。因此他来问我怎么办?我教他先以惭愧心反省自己,再用毅力和耐心,渐渐地减少抽烟的数量,然后以坚决的信心戒烟。

  正因为我们身心皆不受自己的约束,所以经常犯错还不认错,因此,只要承认自己一定有错,就会生起惭愧心来,跟著承担错误的责任,便名为发露忏悔。每日反省,常常惭愧,时时忏悔,内心自然清明,性格自然稳定,纵然未得悟境,也是一个健康和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