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增注本);第二章 闻法趣入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印顺法师,上来归依三宝。归依以后,应该『多闻正法』,这才能趣入佛道。有以为:佛法在乎修行,听法有什么用?岂不见楞严会上,阿难尊者『一向多闻,未全道力』(1),不能免脱摩登伽女之难吗?不知道阿难尊者,问题在『一向多闻』,而并不是闻。一切圣典,都说修学佛法,非闻法不可。如什么都不闻,怎么会知道了生脱死?怎么知道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怎么知道有向上一着?怎么知道这是佛教正法?如一切都不听不闻,连归依三宝也不会呢! 

甲一
乙一: 由闻知诸法,由闻遮众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盘。
  这是圣典中赞叹闻法功德颂(2),可说佛法中一切功德,都由闻法而来。说到『闻法』,龙树菩萨说:由三处闻:一、从佛闻法;二、从佛弟子闻法;三、从经典闻法(3)。从佛及弟子闻法,是亲闻语言的开示,所以经上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4)。不过释迦如来涅盘以后,我们只能从佛弟子闻法了。虽然十方诸佛──东方药师、西方弥陀佛等现在说法,但对于此时此地的我们,除非已经闻法修行到相当程度,是不可能亲聆佛说的。从经典闻法,就是自己『以古为师』,从阅读经论中去了解佛法。所以,从佛弟子闻法,或者阅读经教,都称为闻法,学佛法,就从此下手。

  多闻正法,略说有四类功德:一、「由」于听「闻」正法,能「知」道「诸法」。什么是诸法?如善法恶法,有漏法无漏法等。听了,才知道这一切,知道应该修集,或者应该舍弃。又,法是合法的意义──善:听了佛法,就知种种善法,可以依着去修学。二、「由」于听「闻」正法,能「遮」止「众恶」。或是内心的恶念,或是见于身语的恶行。如听闻了正法,知道什么是恶的,有什么恶果,就能将恶心息下来,遮止恶心的现起。三、「由」于听「闻」正法,能制「断」种种「无」意「义」事。有些外道,虽有求解脱心,却误入歧途,修种种苦行──不食,不卧,裸形等,以为修这些苦行,可以得道。他们自己修苦行,也以苦行来教导学众。这些苦行,佛名之为无义,就是毫无意义的,自找苦吃的愚痴事。听闻了佛说的正法,自然就远离这些苦行,正道修行,不落外道窠臼了!四、「由」于听「闻」正法,如法修行,能「得涅盘」解脱。这样,佛法的一切功德,不是都由听闻而能得到吗?  

乙二: 如器受于水,如地植于种,应离三种失,谛听善思念。
  佛在开示正法时,总是告诫听众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因为,如听法而不能如法,那就不能得到闻法的功德了。现在举两个譬喻,来说明听法时应离去的三种过失。

  初喻,「如」在天下雨时,以应量「器」──钵或杯盆等,承「受于」雨「水」,「应离」去「三种」过「失」。一、如将钵或杯,倒覆在空地上,那雨水就不能进去。二、如钵或杯中,有秽汁毒素,那就使受到了水,不但无用,而且还会害人。三、如钵或杯有了裂缝,那就使清净无毒,也还是漏得一无所有。这如听法的人,一、如不注意,不专心(如倒覆),那听了等于没有听。二、虽然专心听,可是心有成见,有怀疑,有邪执(如有秽汁毒素),那对于听受的正法,不能生起功德,反而会引发邪见毁法的罪恶。三、心中虽没有成见疑惑,可是内心散乱,事务匆忙,不久还是健忘得一乾二净。像这样的听法──有了三种过失,那就不能得闻法所应得的功德,所以说应该「谛听」,应该「善思」,应该善「念」。

  第二喻,「如」在「地」上种「植」谷豆等「种」,也有三失:一、落在砂石上,那是不会发芽的。二、落在荆蔓丛生的土内,就使能发芽,也无法生长,不久就枯萎了。三、落在肥沃的土上,没有莠草障碍,可是没有深藏在土内,不久就被鸟雀啄去了。如播种而如此,有什么收获呢?听闻佛法也如此:闻法──闻熏习,就是出世心法种。但如不注意领受;或领受而与杂染心相杂;或心虽清净,而是不久又遗忘了。如这样的闻法,是不会有结果的。所以闻法而求有利益,必须离去三种过失,好好的听闻,思惟,忆念才得。  

乙三: 病想医药想,殷重疗治想,随闻如说行,佛说法如镜。
  当听法的时候,要用什么态度来接受佛法呢?释迦佛说:众生身有三病 ──老病死;心有三病──贪瞋痴:如来为此而出世(5)。换言之,佛是大医王,法是良药,僧是护病者──三宝的出现世间,是为了救济众生身心重病的。所以听闻佛法的,应该有这样的观想。一、「病想」:自己从无始以来,就为身心重病所缠绕,弄得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生死死生,苦痛无穷。自身有重病,所以有忧苦,这是必须确定认识的。如不觉得自己有病,或觉得有病而不肯求医药,那就与佛法无缘了。二、「医」想:知道自身有重病,非一般人(外道)所能医治:佛弟子──说法师,才是能治此重病的良医。所以亲近善知识,恭敬供养,如病人的信赖医师,礼聘医师一样。三、「药想」:医生治病,不是读读药方就有效,要使用治疗的针药。说法师也如此,开示教导修行方法,要依着法药去服用,才能根治身心的重病。否则,如读药方而不服用,那有什么用呢!如经上说:『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疗自体病』(6)。四、「殷重疗治想」:生死大病,真是病入膏肓。幸遇良医良药,也要久服法药,才能见效。可是有些学众,希望立刻见效,少少修习,还不能解脱生死重病,就失望而懈怠下来。这样的不能励力进修,那还有什么希望呢!

  佛法,不是知识的传授,更不是作为娱乐的消遣品。佛法是认清自己有病,而求良医法药的。所以「随」所听「闻」的正法,应痛下决心,「如」所「说」而努力修「行」。「佛」曾「说」过:我说的「法,如镜」子一样(7),是要你反照自己的。佛法这么说,就得观察自己,有没有种种过失,种种功德?如有过失,就应该惭愧忏悔,远离过失。如没有过失,应生欢喜心。如观见自己有功德,应该生欢喜心;如没有功德,应努力去修习。总之,听闻佛法,是作为自己修持的准绳;听法而能见于实行,这是最重要的!  

甲二
乙一
丙一: 趣入正法者,应亲近善士,证教达实性,悲愍巧为说。
  正法,虽可以从经典去了解,但主要还是要从说法师去听闻。法师的开导,比起自己阅诵,到底迅速而容易得多。所以为了要「趣入正法」,进求佛道,「应」该「亲近善士」──善知识,尤其是大乘善知识。佛曾以:『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8),说为预入圣流所必备的四大条件,这可见亲近善知识的重要了。

  怎样才算是善知识呢?这不是因为他徒众多,寺院大,相貌好,或者是世法场中多知多识。因为他有:一、「证」德,指三学修证:戒清净成就,定成就,观慧成就。二、「教」德:深入经藏,成就多闻,能开示导引学众,进修大乘正道。三、「达实性」:实性是正法的别名,这或者由现证慧通达,或是从闻思教理得通达。四、「悲愍」:有慈悲心,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是能清净(为利益众生)说法。五、「巧为说」:成就辩才,能善巧方便的为众说法,所以容易了解,容易得益。如成就这些功德,那就是了不得的大善知识了!可是末法时代,全德的善知识,是难得遭遇的;而修学佛法,却又不能没有师友,所以不能不退求其次。经上说:如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也可以亲近(9)。涅盘经说『四依』──四种可以为人依止的师长:初依人,虽没有断烦恼,证实性,但已能通达佛性义十六份之一(10)。总之,末世善知识难逢,如于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长处,胜过自己,也就不妨如法亲近了。  

丙二: 观德莫观失,随顺莫违逆。佛说满梵行,学者应尊敬。
  无论是全德的善知识,少分功德的善知识,如不能如法亲近,都不能得应得的功德。所以对于善知识,要「观」察他的功「德」,「莫观」察他的过「失」。如听受善知识的教导,或从举止动静,待人接物处去学习,只要有一分长处,就注意他的长处而修学。这样,虽然是少分功德的知识,也可以得到法益。反之,如不观功德,专在善知识的缺点上着想,不是这样不对,就是那样不够,那虽然逢到全德的大善知识,也毫无利益。因为全德善知识,也不能一切圆满,没有一些缺点的。所以亲近善知识,应随时提醒自己:来这里做什么?不是为了寻求知识的过失,而是想学习师长的长处。能这样,就到处有师长可亲近,随处都能得益。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1),也就是这个意思。

  亲近善知识,扼要的说,要「随顺」师长的意旨,使师长欢喜,切「莫违逆」师命。就是师长有所呵责,也应受责,不可生嫌恨心,恚恼心。怎么能使师长欢喜呢?一、要随力供养种种财物;二、为师长服劳务;三、照着师长的开导教授去修行。佛法的恭敬亲近善知识,完满的表现『尊师重道』的精神。假使师长要你作种种非法呢?那是不应该随顺的,但应该婉转的说明不能奉行的意思。修学佛法,如不能如法尊敬师长,想得到佛法的功德,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如经上说:『若彼于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12)。

  某次,如来赞叹善知识的功德,阿难说:『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佛说」:『莫作是言。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13)。阿难的意思,亲近善知识,那清净梵行,可说已完成一半了。可是佛的意思,亲近善知识,可说圆满清净梵行,已经完成。佛是怎样的重视善知识!所以「学者」,「应」该「尊敬」供养善知识。亲近善知识的功德,华严经等都说得非常详明。  

乙二
丙一: 离彼三途苦,不生长寿天,佛世生中国,根具离邪见。
  古人说:『善知识难遇,佛法难闻』。遇到这难得的良好机缘,切莫看得太容易了!要知道得闻佛法,要离八难才得。一、二、三,要脱「离」地狱,傍生,饿鬼,──「三途」的「苦」报。如生在这三恶道中,就没有听法的机缘了。虽然大力鬼王,龙王等,也有来听法的,但是机缘太少,而且还不能出家受戒,随佛修行。四、要「不生」在「长寿天」中。无色界有四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色界有无想天,寿命都极长,如非想非非想天的寿命,有八万大劫。这些,都是没有机缘听法的。据《八难论》说:凡是生天的?都称长寿天,都是难得闻法修行的。所以上不生诸天,下不堕三途,惟有人身,才能逢此难逢的佛法。不过,生得人身,也还要五、生逢「佛世」,佛出世与佛法住世的时代。如生在佛出世以前,佛法衰灭以后,那人身也无缘闻法修行了。六、还要「生」于「中国」。中国,对边地而说。凡有佛或僧众宏扬佛法的地方,就是中国,反之便是边地。如生长边地,没有佛法,那虽然与佛同时,也不能闻法修行。七、还要六「根具」足:如眼盲,耳聋,舌不能说话,心狂或闇钝到不能明了事理,那虽然佛世,生在中国,也是徒然了!八、虽没有上来所说的障难,可是生长邪见家:或是生长外道教区,外道家庭;或是颠倒邪见,久习成性,那也还是与佛法无缘,所以说:「离邪见」。这八事,平常称为八难,是学佛的障难。依梵语,应译为『八无暇』,就是八种没有修学佛法的时机。这样,我们不落八难,是应该怎样的欢喜呀!  

丙二
丁一: 生死流转中,人身最难得。忆梵行勤勇,三事胜诸天。
  有人把人生看得太无意义了,或是知能低,或是环境坏,于是自怨,自恨,自虐,不能发心来修学佛法。不知道在这「生死流转」的五趣「中」,「人身」是「最」为「难得」的。这是希有难得的机会,如看轻自己而空过了,实在是太不值得。人身的难得,可从两方面说:一、在生死流转中,生恶趣的多如大地土,生善趣的,少得如爪上的灰尘。生善趣的,如生天上,就长期受乐;等到从天殒没,又是堕落的多。所以人身的难得,譬如盲龟的浮沈大海中,海中飘着一块木板,中间有一孔,盲龟伸出头来,恰恰在木孔中,这是怎样的难以遇到!流转生死而得到人身,也是这样的不容易!

  还有,人身虽有种种苦痛,不如意事,但实是很难得的。据经上说:人的「忆」念,「梵行」,「勤勇──三事」,不但不是三恶道所及,还「胜」过「诸天」多多(14)。人能忆念过去,保存历史的经验,因而人类的思考力,推理方,特别发达:这叫做忆念胜。人能不计功利,克制自己,修习梵行──清净行,使自己的身心,清净合理,有利于人群等。为了这,克己牺牲都愿意,人类的道德精神,非常伟大,叫做梵行胜。人类为了达成某一目的,能忍苦忍难,精勤勇猛的做去,非达到目的不止,这叫勤勇胜。儒家说智仁勇为人类的三达德,与佛说大体相同。所以,人为众生中最可宝贵的,成贤成圣,成佛作祖,都是尊重此人类的伟大,而努力向上所作成的。经上说:如诸天命终,其它的天就说;『愿得生于安乐趣中』。他们所仰望的乐土,就是人间。人身还是诸天所仰望的乐土,怎么生而为人,反倒自怨自卑,空过此生呢? 

丁二: 难得今已得,精勤修法行,莫使入宝山,垂手叹空归。
  人身「难得,今已得」到了,那应该怎样的欢喜,把握这难得的时机,「精勤」的「修」习正「法行」呢!生命是无常的,经说:『人命在呼吸之间』 (15),切勿等待明日,明年,或者将来。趁此大好时光,在佛法门中,勇往直前的行去,才能于佛法有所得益。「莫使」悠悠忽忽,空过一生,等到一息不来,于佛法中还是一无所得。如「入宝山」,见种种奇珍异宝,却不知急急的检取受用。等到时间到了,离开宝山,这才「垂」着一双「手」,徒然的懊悔慨「叹」,「空」空的「归」去。生前不努力,临死徒伤悲,这有什么用呢?  

乙三
丙一: 闻法而发心,随机成差别。
  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而发心」来修学。由于众生的根性不同,一味的佛法,也就「随机」差别而「成」为种种「差别」了。说到发心,就是立定志愿,所作所行,以所愿为目标而前进。发心,并不是偶然的起心动念,要发起信愿,达到坚定。

  如来或大菩萨说法时,如听者为一人,那当然应机说法,适合听者的根性,授以浅深不同的法门。如在大众中,如来有不可思议的神力,所以在听众听起来,都各以为,佛说他能懂的语言,说他要听的法门。所以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16)。在这种情形下,不妨说,闻到什么法门,自己便是适应于这种法门的根机了。可是,一般说法师,不易有『一音说法』的能力,也不一定有识别根机的能力,那只有宏扬自己所解所行,或大多数能解能行的法门。听众听到这样法门,便不一定是适应这一法门的根性了。有的从经典去闻,无论是随手取来,或是循序而读,或是听人说而选读,都不能说遇到什么就是什么根机了。例如西藏密法盛行,南方小乘盛行,中国从前禅宗盛行,几乎到处如此,你能说西藏都是密宗根性,南方都是小乘根性,中国从前都是顿悟的根性吗?所以自已是什么根性,主要依自己所发的心愿而定。切不要读诵受持某种法门,便自以为是什么根机了。从前,西藏有一喇嘛,修习成佛的密法,结果却证了声闻果。有人以此事问善知识,善知识说:修密法而证小果,总算还好,还有修习密法而成天魔外道呢!所以,不要偏执什么法门,是大是妙,还是检点自己的发心要紧。  

丙二: 下求增上生,现乐后亦乐。中发出离心,涅盘解脱乐。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乐 。
  关于向上的发心修学,真是万别千差,说不能尽。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类:增上生心,出离心,菩提心;这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下士,中士,上士(17) 。

  佛法中「下」品人(这是佛法中的下品,在一般世间,是上品)的发心,是「求增上生」心。什么叫增上生?就是来生所得的果报,比起今生来,要增胜一些,上进一些。例如:相貌,寿命,名誉,财富,权位,眷属,知识,能力,身体的健康,家庭的和乐,朋友的协助等,这一切,都希望来生比今生好得多。在佛法中,这是不彻底的,但却是正当的,因为这确是以正当的方法,求向上的进步。这里面,还分为二类:一、愿生人间,二、愿生天上。这种人天乘根性,求「现」生「乐」,更求「后」生「乐」。因为依佛法修持,能得现生安乐,来生也能得善报。不过,在某种情形下,但求后生福乐,就是现生刻苦一些,牺牲一些,也未尝不可。所以现生乐而后生乐的,最为理想,不得已,现生苦而后生乐,也不要紧。至于现生享受而来生受苦;或者现生冤枉受苦,而来生苦痛无边,那不属于如来正法,而是颠倒邪行了。以人天的福乐为目标,因此发心,为此而修行,都属于佛法的下士。凡发此增上生心,那纵然修持出世法,也不过人天福报。反之,如有此愿而却造作种种恶行,那是业力强大,下堕三途,想求增上而不可得了。

  「中」品人士,「发」的是「出离心」。增上生心的人天果报,虽说不落恶道,而且是向上进步。但进步又进步,终究在三界以内流转,并不能到达究竟地步。如生天的,从欲界而色界,从色界而无色界,一直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再也不能上进。一旦业力享尽,又开始堕落。由此深刻理解,感觉得『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而发起出离三界生死的志愿。能这样发心,修集出世的法行,那就能了脱生死,得「涅盘」的「解脱乐」。解脱乐,是从离去烦恼而得到的,与世间乐的乐极生悲,乐去苦来,完全不同。这是彻底了脱生死?不再流转,比起下士的人天善果,彻底究竟得多!这里面,又分二类:一、声闻乘,二、缘觉乘,合称为『二乘』,发心与结果,大体相同。上面说过,发出离心的,虽修大乘胜法,而充其量也不过证得小果。反之,如发出离心而不修出离行,或者造作非法恶行,那又是业力胜过愿力,连人天善报也不可能呢!

  「最上」品人,发的是大「菩提心」。梵语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如来果位的一切功德,称为『无上正等菩提』,是以大觉为中心而统摄一切功德的。发菩提心,就是上成佛道的大志愿。中士的出离心,虽说是究竟的,但还不够高上。这犹如船舶在中途失了事,大家落在水里。如有人不顾一切,尽力游登岸上,望着水中的难友们,无动于中,自己舒适的躺下来休息。从脱险来说,那人是成功的;从人类的德性来说,这人是不圆满的。所以,有人不愿独善其身,不愿个己解脱,而发愿来自救救人,自利利他,希望能与一切众生,同登彼岸。但这要怎样才有可能呢?惟有佛,能完成此一大志愿;佛的大智,大悲,大愿,大力,才能彻底的救度众生。这样,就以佛为榜样,而发成佛的大志愿,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发起了,修菩萨行,自利利他;到究竟圆满时── 成佛,有大「悲」大「智」,能得最极「究竟」的大涅盘「乐」。本着这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的目标,而发心修行,才是佛法中的上上发心,上上品人。希望学佛同人,大家能以此为目标而修行! 

丙三
丁一: 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摄下;随机五三异,归极唯一大。
佛法,虽有下、中、上法的分别,但从究竟的意义──一切无非成佛之道的立场来说,这不是独立的,不相关的,而有着相依相摄的内在关系。

┌───┤
┌───┘ 五 │
┌───────┘三 ︵| 乘 ︵│
│一大乘法(上)| 乘法中| 下│
└───────┐共 ︶| 共 ︶│
└───┐ 法 │
└───┤

  这一三层的高塔,由底层到最高层,有着相依相摄的关系。从相依来说:依底层为基础,才能建立中层;依(下)中层为基础,才能建立上层。如一心想建最上层,而不从下中建起,那一定是脱空妄想,永不成就。这样,在佛法的三类中,也是「依下」士法「能起」中士法,依中士法能起「上」士法。这如龙树菩萨说:『以得增上生,渐得决定胜』(18);决定胜,就是中上的究竟解脱法。这一次第,本是阿含经中所说的『诸佛常法』。提婆菩萨也说:『先遮止非福,中间破除我,后断一切见,若知为善巧』(19)。遮非福,是离恶行善的下士法;破我,是无我解脱的中士法;断一切见,是尽一切戏论的上士法。能知这一先后次第,才能于一切佛法而得善巧。所以提婆菩萨又说:『正等觉说此,方便如梯级』(20)。

  从相摄来说:如三层塔的建立,有中层就有下层;有最上层就一定有中下层。所以在佛法中,「依上」士法,「能摄」得中下士法;依中士法,一定能摄得「下」士法。如《法华经》中说:二乘为三百由旬,人乘为五百由旬。然五百由旬中,就含摄得三百由旬;三百由旬,就是五百由旬的中站。这一相摄的见地,为贯摄一切佛法,善巧一切佛法所必需的。太虚大师称下士法为五乘共法,中士法为三乘共法;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称下士法为共下士道,中士法为共中士道。这一『共』字,就是汉藏智者不谋而合的正见,也就是相依相摄的标帜。

  依上面的道理,所以从适应众生来说,佛法是「随机」方便,有「五」乘 ──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不同,或着重出世法,佛说有「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别「异」。根机不同,法门当然也有不同了。然从如来出世本怀来说,一切法门无非成佛之道,「归」宗究「极,唯」有「一」乘,或「大」乘。这不是说,一切众生都要成佛,归根结底,有一乘法就得了。这是说,从佛法归于究极的立场说,一切(上中下)佛法,都是成佛的一乘──大乘法。例如声闻乘(中士)的修出离行,得涅盘果,而佛在法华会上,认为这是方便说,其实就是大乘法,所以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21)。《智度论》也说:『二乘智断,即是菩萨无生(法)忍』(22)。又如《法华经》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23)等。一香一华的供养,一举手一低头的敬礼,一称佛名,这些人天善法(下),在同归大乘的立场,都是成佛的一乘法。

  一乘与大乘,有些人觉得不同,其实是一样的。如《法华经》及《胜鬘经》,都说一乘法,有时也就称为大乘。不过,大乘一名,多用在与二乘相对处;而一乘,多用在一切都要成佛的说明上。同样的情形,如着重因位,就称为菩萨乘;如着重果德,就名为佛乘。这只是随义而立名不同,在修学佛道的全体历程上,都先后贯摄而没有胜劣的差别。  

丁二: 不滞于中下,亦不弃中下,圆摄向佛乘,不谤于正法。
  佛法的始终次第,上来已简略说明。所以修学佛道,「不」应该「滞」留「于中下」士的历程上,如滞留于中士下士法,就成为人天道,小乘道,而不能契合如来说法的本意了。如从新竹来福严精舍,停滞在半路上,虽说风景幽美,但不登观音坪,不到福严精舍,怎能见山色湖光,海波塔影呢!发菩提心,以成佛为目标,也就「不」应该舍「弃」「中」士及「下」士法。因为这一切都是菩萨所行道,都是成佛的法门。有些人求高求妙,以为大乘不需要中下士法。不知道弃舍了三百由旬,怎能到达五百由旬的宝所呢!因此,经历菩提正道的修学者,要「圆」满贯「摄」一切──中下法,而同「向」于「佛乘」,切「不」可好高骛远,谈玄说妙,在一味的无边法门中,横生枝节,以致「谤于正法」。毁谤正法,有两类人:一、以为某经某法,不是佛法。这类谤法,可说人人都能发觉,知道远离。二、有人以为,我是大根机,不需要中下法。有以为,因果善恶等法门,为下愚人说,与我无关。有以为,大乘法中,只要某部经(甚至是其中的半部),某佛,某咒就好了。有了某经,某佛,某咒,就等于一切佛法,再不用其它了。有以为,只要真实修行,不要闻思经教。这些人,可说是异途同归,都是舍弃了无边经典,舍弃了无边行门。取一滴水而弃大海,却自以为大海尽在于此。这在他们个人,愚痴锢蔽,似乎过失还小;而对于佛法的宏扬,却成为大障碍。这一类的毁谤正法,由于不识佛法纲宗。论上说:『无慧之信,增长愚痴』,愚痴是怎样可怕呀!
注【2-001】《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大正」卷一九.一0六页下) 。

注【2-002】《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引《听闻集》颂(卷一.九页上)。

注【2-003】《大智度论》卷一八(「大正」卷二五.一九六页上)。

注【2-004】《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六(「大正」一九.一三0页下)。

注【2-005】老病死,见《杂阿含经》卷四六(「大正」卷二.三三九页下)。贪恚痴与老病死,见《 杂阿含经》卷一四(「大正」卷二.九五页下)。

注【2-006】《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引经(一一页上)。

注【2-007】《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一一页下)。

注【2-008】《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二(「大正」卷二六.四五八页中)。

注【2-009】《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所引《妙臂请问经》(一五页下)。

注【2-010】《大般涅盘经》卷六(「大正」卷一二.六三九页中)。

注【2-011】《论语》「述而」。

注【2-012】《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引经(二二页上)。

注【2-013】《杂阿含经》卷二七(「大正」卷二.一九五页中)。

注【2-014】《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七二引经(「大正」卷二七.八六七页下)。

注【2-015】《四十二章经》(「大正」卷一七.七二四页上)。

注【2-016】《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卷一四.五二八页上)。

注【2-017】《瑜伽师地论》卷六一(「大正」卷三0.六四三页下)。

注【2-018】《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三(四0页下)。

注【2-019】同上。

注【2-020】同上。

注【2-021】《妙法莲华经》卷三(「大正」卷九.二0页中)。

注【2-022】《大智度论》卷七一(「大正」卷二五.五五五页上)。

注【2-023】《妙法莲华经》卷一(「大正」卷九.九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