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宝积经讲记;戊二 正行胜利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印顺法师,己一 得大藏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大藏。何谓为四?若有菩萨值遇诸佛。能闻六波罗蜜 及其义解。以无碍心视说法者。乐远离行,心无懈怠。迦叶!是为菩萨有四大藏。』

  菩萨修学了上面所说的正行,从得智能,不退菩提心,到真实菩萨福德,就能得到正行的种种胜利;胜利是殊胜的义利。本经又分四项来说(赵宋译作六项),先说四大藏。

  世尊又告诉「迦叶:菩萨有四大藏」。藏是库藏。菩萨在初阿僧祇劫中,修学正行,积聚无边的福德智能资粮,如大库藏一样。广大的福智资粮以四事来统摄,四事是:

  一、「若有菩萨值遇诸佛」:菩萨在菩提道的学程中,生生世世,到处都能逢到诸佛。生生都能见佛,也就能生生听法、供养、修行,也就用不着担心退堕了。这是多大的福德善根呀!

  二、「能闻六波罗蜜及其义解」:六波罗蜜(度),是大乘菩提道的纲领。菩萨见了佛,不但略闻六度的大要,而且还听到六度的义解。因为六度的意义,深广无边,所以佛与菩萨,又加以解说,发挥,这主要是六度的论典。这样,不但是生生见佛,又能生生听闻大乘法义,成就大乘的闻所成慧 。

  三、「以无碍心视说法者」:说法者,是佛与菩萨。菩萨听闻了大乘法义,对说法者所说的,要有随顺心,没有成见,没有隔碍,没有异想。这样的随顺师意,才能如理的思惟大乘法义,成就大乘思所成慧。

  四、「乐远离行,心无懈怠」:菩萨的亲近如来,听法、思惟,目的在愿乐修学远离行。什么叫远离行?不受境界的拘缚,心能解脱自在,不与烦恼作伴侣,是真远离。为此而修行,从修行来实现解脱自在,一心精进,不懈怠、不放逸,能成大乘修所成慧。

  大乘的无边资粮,总摄于见佛、闻法、思惟、修行中,「是为菩萨有四大藏」。此四大藏,等于声闻的四预流支:『亲近善友,多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

己二 过魔事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能过魔事。何谓为四?常不舍离菩提之心。于诸众生心无恚碍。觉诸知见。心不轻贱一切众生。迦叶!是为菩萨四法能过魔事。』

  再说第二胜利:修学了菩萨正行,就「能过魔事」。什么是魔事?无论是外境、内心,引使自己向下的,退后的,就是魔事。本经为大乘法,所以凡与大乘法相违,或可能退失大乘的,就是大乘的魔事。修学菩萨正行,就能胜过魔事,也以四法来说明。

  一、「常不舍离菩提之心」:菩提心是大乘道的亲因,有了就是菩萨,失去了就不是菩萨。菩萨能常念菩提而不舍离,这就超过了世间五欲,人天果报,声闻自利,缘觉厌烦嚣的魔事。

  二、「于诸众生心无恚碍」:菩萨以利益众生的慈悲心为根本,如对众生而有恚怒心、隔碍心,这怎么能利益众生?所以大乘法中,贪欲的过失还小,不妨修菩萨行;而瞋恚的过失极重,与菩萨道不能并存。能心无恚碍,就不致有退失慈悲的魔事。

  三、「觉诸知见」:知见,指外道的种种邪论,邪法──一、异、常、断等知见。如不能觉了他,就不能教化他;还有在不知不觉间,落入外道知见的危险。

  四、「心不轻贱一切众生」:下贱的、贫穷的、残废的、愚痴的、邪恶的、颠倒的……这些虽可怜可悯,而终究要向上成佛。如法华经的常不轻菩萨,逢人就说:『我不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从一切终向佛道来说,怎么下贱也是未来的佛菩萨,就不会如印度的世俗知见,轻视低贱阶级了。

  约向佛道说,离菩提心。约化众生说,有恚碍心。于众生中,特别是对外道知见不觉了,对低贱众生起轻视心。这四法,为菩萨道的大魔事。修习正行,就能超过这魔事,成为真实菩萨。

己三 摄善根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摄诸善根。何谓为四?在空闲处,离谄曲心。诸众生中,行四摄法而不求报。为求法故,不惜身命。修诸善根,心无厌足。迦叶 !是为菩萨四法,摄诸善根。』

  第三胜利,是「摄诸善根」。修学菩萨正行,大乘善根会不断的增长广大起来。如约根本说,菩提心是大乘善根。约差别说,一切善根是大乘善根。现在约能摄持善根而不失的四大要行来说。

  一、「在空闲处,离谄曲心」:没有人的地方,叫空闲处。一般人面对别人,多少会注意自己,不起颠倒乱想。怕内心有了邪曲,目光与态度,会自然的流露出来,被人发觉了,损害自己的名誉。但一到无人处,就什么都不在乎,种种谄曲邪心都起来了。菩萨修学正行,真能表里一如;人前人后 ,都能正念在前,不起邪曲心。这是菩萨的『慎独』功夫。

  二、「诸众生中,行四摄法而不求报」:菩萨在独居时,能正念现前;在大众前呢,就能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广结人缘,普施教化。四摄本是世间法,为摄众的主要条件。菩萨要摄受一切众生,当然要行四摄法。但与常人不同,既不求现生的报答,也不求来生的果报。只觉得:菩萨应该这样行,应这样的利益众生。

  三、「为求法故,不惜身命」:佛法是解脱成佛的法门,是难遇难闻的。佛不出世的时候,或生在邪见兴盛的区域,或生三途恶道,长寿天等,一句一颂的佛法,也难以得到。在菩萨本生谈中,有愿以身体供劳役的,愿牺牲身命的,以求得一颂一经。求法是如此的真诚!在传记中,如善财的南参,常啼的东行,玄奘的西游,都是不惜身命求法的榜样。能这样的『为法忘躯』,是久修菩萨正行的胜利。

  四、「修诸善根,心无厌足」:菩萨的心量,虚空一样的广大,海一样的深!修习一切善根,从没有满足(厌)心,显出了菩萨的无限精进,这那里是得少为足的小乘所可及的!

  这样的独处、处众、求法、修善,就是「菩萨四法摄诸善根」的胜利。

己四 福德庄严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无量福德庄严。何谓为四?以清净心而行法施。于破戒人生大悲心。于诸众生中,称扬赞叹菩提之心。于诸下劣,修习忍辱。迦叶! 是为菩萨有四无量福德庄严。』

  第四胜利,是「无量福德庄严」。菩萨积集无边的福智资粮,就作为菩萨的庄严。什么是庄严?一、如美丽衣服、耳环、手钏、璎珞等,使人端庄严丽的,是庄严。二、军人出征时,所有的盔甲、武器,也叫庄严。这不但显得更威武,也不易为敌人所损害。这样,菩萨的无量福德,使菩萨的身心,庄严清净,不受烦恼魔外所害,所以称无量福德为庄严。现在以四种最难得的庄严来说。

  一、「以清净心而行法施」:菩萨纯以大悲心,为众生说法,不存丝毫名利恭敬的私欲,叫清净心。

  二、「于破戒人生大悲心」:菩萨是平等大悲,于一切众生,都看作自己的儿女一样。但对于破戒的恶行众生,特别的悲悯心切。这如父母的爱儿女,虽平等的慈爱,而对于有病的,或能力差些的,会特别的关顾。

  三、「诸众生中,称扬赞叹菩提之心」:这是清净法施中最切要的法施。在大众说法时,常常称赞菩提心的功德(华严经入法界品,赞扬的特别多),劝人发菩提心。以大乘法来说,『菩提心为因』,这是首要的!没有菩提心,一切大乘功德,不能出生,不能成立。俗语说;『先立其大者』;『本立而道生』。以佛法来说,这莫过于菩提心了!

  四、「于诸下劣,修习忍辱」:忍辱中最难忍的,是受到下劣者的侮辱伤害。觉得自己这样的身分地位,而受到这种人的辱害,实在难以忍受。其实,对这种人能修忍辱,才能于一切修忍。否则,向富贵、权势、凶恶者低头,不过是权衡得失,明哲保身而已,算得什么忍辱呢?

  这四法,都与施、戒、忍有关,也是与众生有关的最难得的福德庄严。

戊三 正行成就 『复次,迦叶!名菩萨者,不但名字为菩萨也。能行善法,行平等心,名为菩萨。略说成就三十二法,名为菩萨。何谓三十二法?』

  修习菩萨正行,就是在初阿僧祇劫中,积集无边的福智资粮。如积集圆满成就(资粮位满),就是名符其实的菩萨。世尊为了具体的,说明这正行成就的菩萨,所以又对迦叶说:「名菩萨者,不但名字为菩萨」,叫叫而已。如初发菩提心的,初受菩萨戒的,也可以名为菩萨,但并没有成就菩萨的 体相。如人一样,初在胎中结生,或还在血疱、肉团阶段,虽说是人了,但 并没有人的体相。如渐渐的形成了手脚,眼耳口鼻,才真的像人了。菩萨也是这样,发菩提心以后,修习广大正行成就,才是有名有实的菩萨(登地的 菩萨,生如来家,如胎儿的诞生一样)。那末,正行成就的菩萨,是怎样的 呢?依瑜伽抉择分(卷七十九)引述本经,要有『具法行、平等行、善行、 法住行相』。本译但说「能行善法,行平等心」二行,应该是译者阙略了。 法行等四行,以「略说成就三十二法」来说明。无着的摄大乘论所知相分, 也引本经的成就三十二法名为菩萨。无着菩萨以十六相来分别解说这三十二 法,与瑜伽论不同。现在大体依瑜伽论说。

『常为众生深求安乐。皆令得住一切智中。心不憎恶他人智能。破坏憍慢。深乐佛道。』

  一、法行,有五法。法行,是一切修行,与正法不相违:依于法,顺于法,向于法而行。一、「常为众生深求安乐」:深求即『增上意乐』,强胜有力的愿乐,常为众生的利益安乐着想。这是说:菩萨一切修学,不为自己,但为众生。二、「皆令得住一切智中」:一切智是佛的大菩提。教化众生发菩提心,使众生都能安住佛道。三、「心不憎恶他人智能」:菩萨自己知 道了智能的功德,所以对他人的甚深智能,不会起憎恶心,嫉妒障碍。四、 「破坏憍慢」:能谦虚低下,对有学有德、有修有证的菩萨,尊敬随顺,不起憍慢心。上对胜法说,此对胜人说。五、「深乐佛道」:深心爱乐佛菩提 ,志愿坚固,牢不可破。

『爱敬无虚。亲厚究竟,于怨亲中其心同等,至于涅盘。言常含笑,先意问讯 。所为事业,终不中息。普为众生等行大悲。心无疲倦,多闻无厌。自求己过,不说他短。以菩提心行诸威仪。』

  二、平等行,有八法。一、「爱敬无虚」:菩萨能真诚的爱敬众生。爱心重了,不免『近则狎』;敬心重了,又会疏远起来。所以菩萨有爱有敬,爱敬合一。二、「亲厚究竟,于怨亲中其心同等,至于涅盘」:亲厚即亲密,究竟即彻底。亲厚究竟,是彻底的敬爱亲密。约人来说,不论是怨敌、亲爱,或不怨不亲的中人,心都同等的亲密。约时间来说,从现在,未来,一 直到涅盘,都是一样的亲爱。三、「言常含笑,先意问讯」:和颜悦色的与 人谈话(爱语),而且是先向人问讯起居。四、「所为事业,终不中息」: 曾答应了帮助为他作什么事,一定有始有终,在没有完成以前,决不会中间 停顿的。五、「普为众生等行大悲」:对没有答应担当为他作事的,内心也普偏的起平等大悲。在有缘时,一定为他作利益的事业。六、「心无疲倦, 多闻无厌」:菩萨是无限的精进,教化众生,无论怎样的任劳任怨,也不会 疲倦。利益众生的无量方便,要从多闻中得来,所以听法也永没有厌(足) 心。七、「自求己过,不说他短」:常反省自己的过失,所以能日进于善。 不说他人的短处,所以能存心宽厚去爱人。八、「以菩提心行诸威仪」:行 住坐卧,语默动静,叫威仪。菩萨的一切身语行为,都出发于菩提心──上 求下化的心。以上八法,都是对众生有平等大悲的表现。

『所行惠施,不求其报。不依生处而行持戒。诸众生中行无碍忍。为修一切诸善根故,勤行精进。离生无色而起禅定。行方便慧。应四摄法。』

  三、善行,有七法。六度、四摄,是菩萨的善行──自利利他的大纲。正行成就的菩萨,所修的六度、四摄,能做到像下面所说的。一、施度:「所行惠施,不求其报」:财施或法施,都不求现生的报答、未来富乐的果报。二、戒度:「不依生处而行持戒」:不是凡夫那样的,为了来生的生于人 间天上(生处)。三、忍度:「诸众生中行无碍忍」:对众生修忍辱时,能 心平气和,没有恚碍心。四、精进度:「为修一切善根故,勤行精进」:菩 萨的精进,是大精进!不是为了少少功德,少少善根,而是为一切善根而行精进。五、禅度:「离生无色而起禅定」:修禅定成就的,要随定力(不动 业)而生色无色界天。菩萨行以见佛、闻法、利他为先要,所以虽修起禅定 ,而以悲愿力、智能力,常生人中;或生于天上,也决不生四无色──空无 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天。因为生在这种长寿天上,于见佛、闻法、修菩萨行,是有障碍的。六、智度:「行方便慧」:慧是般若。般若的正观无分别法性,三乘是同样的。菩萨的般若,以方便助成,所以 与小乘不同。什么是方便?悲愿为方便;无所得为方便。这样的方便慧,是菩萨的般若。七、「应四摄法」:一切化导众生,都与四摄法相应。

『善恶众生,慈心无异。一心听法。心住远离。心不乐着世间众事。不贪小乘 ,于大乘中常见大利。离恶知识,亲近善友。成四梵行,游戏五通。常依真智。 于诸众生邪行正行,俱不舍弃。言常决定。贵真实法。一切所作,菩提为首。』

  四、法住行,正行成就的菩萨,不但闻思而已,能勤修止观,安住正法,所以叫法住。有十二法,一、「善恶众生,慈心无异」:菩萨能以同样的慈心,而对待持戒或毁禁的说法者。二、「一心听法」:在这不同的说法者前,都恭敬的一心去谛听。三、「心住远离」:听了能住远离行,不为境相所转。四、「心不乐着世间众事」:虽行在世间,说法、乞食、游行、知僧 事,而心不会爱着这些事。五、「不贪小乘,于大乘中常见大利」:菩萨能时时见到大乘的殊胜功德──佛果的难思功德,菩萨的利济功德,所以不贪小乘法。否则,心住远离,不乐世事,就落入小乘行径了。六、「离恶知识,亲近善友」:离,不是嫉恶如仇,拒人于千里之外,而只是不随顺恶法。 七、「成四梵行,游戏五通」:梵行即清净行。这里的四梵行,约慈悲喜舍 ──四无量定说。菩萨以利益众生为主,所以得禅以后,多修起此四梵行。 得了根本定,就能修发神通──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 (五通)。菩萨利益众生,常以神通摄化,故起五通。游戏是自在的意思。 八、「常依真智」:一切修行,都依真实智,不依虚妄识,所以说:『依智不依识」。什么是真实智?如下文正观真实中说。

  上来八法,从亲近知识到依智修行;此下四法,是菩萨的摄化众生。一 、「于诸众生,邪行正行,俱不舍弃」:菩萨的摄化,是不舍弃众生的。就是邪行众生,也不会弃绝他。二、「言常决定」:一切教授言说,明确决定 ,使人能断疑起信。三、「贵真实法」:所说的以真实为要,使听者能如所说而向于实证。四、「一切所作,菩提为首」:教化众生所有的身教言教, 没有世俗的爱染心,都是以回向菩提为主。

『如是迦叶!若人有此三十二法,名为菩萨。』

  上面以法行、平等行、善行、法住,分别了三十二法。世尊又总结说:「若人有此三十二法」,有菩萨的德相,资粮位圆满,才可名符其实的「名为菩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