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宝积经讲记;悬论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印顺法师,民国五十一年讲于台北慧日讲堂
一 大宝积经与宝积经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唐代的菩提流志,在武后神龙二年开译,到先天二年编译完成的。在中国佛教界,『宝积经』被称为五大部之一,有着崇高的地位。这部『大宝积经』共有四十九会,也就是四十九部经的纂集。虽然是菩提流志奉诏翻译,其实只能说是译编。因为四十九会当中,如古人翻译得很精确,就不再新译。如古译文义艰涩或者脱落,或者古人还没有译出的,这才加以翻译。所以现在的『大宝积经』,实是多数人翻译的编集。菩提流志新译的,凡二十七会;古师所译的,共二十二会。论卷数,菩提流志新译的,不过三分之一 。只因为到菩提流志手中,大部才编集完成,所以一般说是菩提流志所译的。

  本经为什么称为宝积?有人以为:『宝积经』是一部丛书,所以宝积是多种经典──法宝总集的意思。当然,『大宝积经』被作为多种经典的编集,在玄奘法师时代,早就如此了。据『慈恩传』说:奘师去世那一年元旦,曾因寺僧的劝请,而试译『大宝积经』。但真正说起来,现在所要讲的「普明菩萨会」(大宝积经第四十三会,第一百十二卷),才是原始的『宝积经』。而现在的『大宝积经』只是附合「宝积」二字,将四十九部不同的经典,编集在一起而已。所以现在的四十九会,性质互不相同;既没有一贯的论题,也说不上前后的一定次第。『宝积经』四十九会,与『大般若经』十六会,『华严经』九会等,意义完全不同。

  现在要讲的『大宝积经』的「普明菩萨会」,是古典的『宝积经』(其余四十八会,是合编而才称为宝积的),这可以从两点来说:

  一、古代所说的宝积经,都是指本经说的:
1.本会内题「古大宝积经」。糅译于『大乘宝云经』中的,叫「宝积品」。
2.龙树『大智度论』(卷二八),引『宝顶经」,明菩萨初发心胜于二乘,就是此经,可知宝顶是宝积的异译。
3.魏菩提流支(或勒那摩提)译的『大宝积经论』四卷,传为世亲菩萨所造。依西藏所译,说是世亲弟子安慧菩萨造的。这部『大宝积经论』,就是本经──「普明菩萨会」的释论。

  二、古代大乘圣者,是特别重视本经的:

1.中观大乘(空宗)的龙树菩萨,引用『宝顶经』,就是本经,这已在上面说过了。又如『大智度论』所说:「声闻空如毛孔空;菩萨空如太虚空」。及『中观论』的:「如来说空法,为离诸见故」一偈,都是引用本经的。
2.瑜伽大乘(有宗)的弥勒菩萨,在『瑜伽论』「摄抉择分」(卷七九、八0),说菩萨正行十六事,就是本经的摩呾理迦。安慧的『大宝积经论』,是依此敷演而成的。又如『摄大乘论』「所知相品」,所说成就三十二法名为菩萨,以及唯识学者所传的十三种中道,都是依据本经的。特别是「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一语,为瑜伽大乘特别重视的金句。这样看来,印度大乘正统的空有二宗,一致重视本经──『宝积经』(普明 菩萨会),可见本经的价值了。

二 古宝积经的翻译
  本经现存的译本,共有四译。
  一、后汉支娄迦谶译,『佛遗曰摩尼宝经』,一卷。 二、晋失译,『佛说摩诃衍宝严经』(一名大迦叶品),一卷。 三、秦失译,『普明菩萨会』(古大宝积经),一卷──编入『大宝积经』 第四十三会。 四、赵宋施护译,『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五卷。

  此外,一、宋沮渠京声译的『佛说迦叶禁戒经』,实为本经兼说声闻道中正说一段之别译。二、梁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的『大乘宝云经』,第七卷名「宝积品」,实是本经被编入『宝云经』的;『宝云经』的其它译本,并没有此品。

  现在所讲的,是传为秦失译,本名『古大宝积经』而被编入大部,改名为「普明菩萨会」的。在十六国中,秦有三:一、前秦,国主姓苻,也称苻秦。二、 后秦,国主姓姚,也称姚秦。三、西秦,国主姓乞伏,也叫乞伏秦。现本古人推断为秦失译,但不知是三秦的那一秦?不过据译文来看,这是罗什来华以前的译品。

三 宝积的意义
  本经的经题,古代的译者,或从人立名,如「大迦叶品」,「普明菩萨会」。或从法喻得名,如「大宝积经」、「宝顶经」、「摩诃衍宝严经」、「佛遗曰摩尼宝经」。或从人法喻得名,如「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然据经文的「珍宝之积」、「宝积」、「宝严」来说,本经实应名「宝积」。古人或译为「宝顶,或译为「宝严」,梵文都是Ratnaku^t!a。

  什么叫宝积?宝是譬喻,凡希有的,珍贵的,有妙用的,叫做宝。宝所喻的是法宝;宋译作「正法」,也就是妙法。正法,是佛所证的,依此而觉悟成佛的。约圆满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如来的自证化他,是最清净的妙法(喻如白莲),如『法华经』所说。但是,菩萨也能分证妙法;二乘圣者,也同样的契证妙法,所以说:「须陀洹初得法身」等。正法虽是本来如此的,但从实践而体悟来说,这是希有的,珍贵的,有妙用的。因为唯有信解这,随顺这,通达这,才能转迷启悟,超凡入圣。才能了生死,才能度众生,才能无边福德庄严,才能究竟成佛。这是不共世间的正法珍宝。本经与『金刚经』一样,「一切贤圣皆依无为法而有差别」,是依三乘共证的正法说。三乘圣者的体证正法, 都不离无所得的中道。所以古人说:「无所得小,无所得大」。又说:「一切大乘经,同以无二显道为宗。乃至小乘经意,亦不外此」。

  然本经的主要意趣,是宣说大乘行,着重在从加行位到通达位。大乘的核心,是大菩提愿为本,大悲心为上首,空慧为方便的。如本经所明的菩萨道,略分三段:一、修广大正行,重于菩提愿。二、习甚深中观,重于空慧。三、作教化事业,重于大悲心。综贯这三德而修行,才成为菩萨正道。依此来解释经题,可约宝积、宝顶、宝严──三义来说。一、正法的珍宝,是依三德而证正法。这是真实菩萨行,一定是广集无边福智功德珍宝的。如经中说到真实菩萨,就说有「四大藏」、「摄诸善根」、「无量福德庄严」。为了说明「菩萨福德无量无边」 ,用大地等十九种譬喻来显示。所以菩萨的正法珍宝,是宝积;这是经题的本义 。二、极广大的,才能极崇高。如塔婆一样:塔基广大,又一层层的叠积起来, 了有高耸云空的塔顶。所以,由于正法珍宝的无边积集,显出了菩萨体证正法的 高超。如经说菩萨是真实佛子,绍隆佛种;初发心菩萨,就已胜出声闻,为人天所礼敬。因为是宝积,所以成宝顶。积是积集,积集了就崇高。维摩诘经有香积世界,奘译作香台,台也就是高的意思。这与一般的好高务远,说心说悟,而不知平实的广积功德,是怎样的不同!三、这样的正法,极广大而又极崇高,显出了正法的宏伟庄严,不同于小乘。如塔的广大崇高,显出了宏伟而庄严一样。所以又称为宝严。同一梵语,而古德三译不同,意义还是一贯的,相显相成的。梵语摩诃,译为大而含有多与胜二义。本经所说的正法珍宝,宝积是众多义;宝顶是殊胜义;积而又顶的宝严,是大义。所以本经也叫『大宝积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