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宝积经讲记;甲三 流通分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印顺法师,
乙一 问答修学
丙一 普明问 『尔时,会中有普明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欲学是宝积经者,当云何住? 当云何学』?
  流通分有问答修学,时众奉行二科。由普明菩萨发起,所以本经又称普明菩萨会。普明菩萨的问答,是重要的!但在全经中,只是流通部分;所以以普明菩萨为经名,不大恰当。本经异译,遗曰摩尼宝经,流通分非常简单 ,没有本经流通部分。摩诃衍宝严经,与世亲菩萨造论所依的宝积经本,也与本经不同。流通分由须菩提起问,如来宣说持经功德及身口意各十种清净 。唯赵宋译的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流通部分,是综合了宝严经(世亲所依经本)及本经,也说是普明菩萨问的。这可见本经的流通分,梵本多有不同。因此,以普明菩萨为经名,越觉得不妥当了!

  在那「时」,法「会中有」名为「普明(以慧光普照得名)菩萨」的,出来启「白佛」说:「世尊」!如「菩萨欲学是宝积经」──如来上面所说的宝积法门,应「当」怎样的安「住」?应「当」怎样的修「学」?普明菩萨所提出的,住,是心住于正法,与正法相应而不动。学,是种种修行。金刚经以住、行、降伏其心──三句来启问,本经以住、学来启问。据如来的开示来说,如来是综合的答复:应这样的住心而修学。这是菩萨的修学法, 所以在这流通分中,清楚地显出了大乘学者的面目。这所以在本经中,虽属 流通,也是非常的重要。

丙二 如来答
丁一 不住相学 『佛言:『菩萨学是经,所说皆无定相而不可取,亦不可着。随是行者,有大利益。』
  如来开示修学的方法有四,一、不住相学:「佛」说:「菩萨学是」宝积「经」,应该是这样的。对如来上面「所说」的一切,能信解「皆无定相」,如幻如化「而不可取」的;不可取,也就「不可着」。取是持取,着是坚持不舍。但这不是说,可取而不要取,可着而不要着,是说本没有可取可着的。如梦中的忽贪忽瞋,觉得不应起贪瞋,因为并没有可贪可瞋的真实存在。如菩萨能「随」顺这不取不着相而修「行」,那就「有大利益」。不但能得己利,而且自他两利,福慧具足。

丁二 大精进学 『普明!譬如有乘坏船,欲渡恒河,以何精进乘此船渡』?答言:『世尊!以大精进乃可得渡。所以者何?恐中坏故』。佛告:『普明菩萨亦尔,欲修佛法 ,当勤精进,倍复过是。所以者何?是身无常,无有决定,坏败之相,不得久住,终归磨灭;未得法利,恐中坏故。』

  二、大精进学;佛告「普明:譬如有」的「乘」了一艘「坏船」──虽已造成船形,但还没制造完密。乘这样的船,想「渡」过极宽阔而水流又急的「恒河」,你想,这应「以何」等的「精进」努力,来「乘此船」而横「渡」呢?普明菩萨「答」道:这是要「以」极「大精进」,才「可」能「得渡」。为什么呢?因为船质太差,河面太阔,「恐」怕船到「中」流,来不及渡河,船就「坏」了啦!「佛告普明」菩萨说;菩萨也应该这样的「修」学「佛法」──如上所说的宝积法门。应「当勤」勉「精进」,比起乘坏船渡恒河,要加「倍」的超「过」渡河的精进才行。为什么菩萨应有更大的精进?大宝积法门,如恒河那样的广大,本不是一下就能学成了的。而菩萨的身体,也许比坏船更不如呢!佛说:「是身无常」,在息息生灭中,「无有 」「定」相可得。身体不断的变化,什么时候死,全没有一定。所以身体的 「坏败」──变异「相」,是必然如此的;怎么也「不得久住,终归磨灭」。人生必有一死,只是迟早而已。所以在修学宝积法门时,「未得法利」-- --信解通达悟入正法的利益;有谁能保证,到几岁一定能悟入呢!这个身体 是必坏的,却又不知什么时候要坏。如不趁早努力修学,忽而因病死了,要 修也来不及了,岂非可惜!所以死称死魔,为障道的一大因缘。那末,如修 学而未得法益,不应该特别精进以求悟入吗?因为正像船到中流,「恐」怕 这身体在修学「中」间忽然「坏」了。

  这是现身急于求得法利的精进;古代中国禅师,很有这种精神。有的怕现身不能成办,所以佛开净土──弥陀净土,药师净土,弥勒净土等法门,以确保来生的见佛闻法。成就大乘信心的不退。也有深信因果,虽说死了可惜,而到底善根深植,所学不虚,未来一定能以此而得入,所以只是尽力修学去。

丁三 为众生学 『我在大流,为渡众生断于四流故,当习法船;乘此法船,往来生死度脱众生 。云何菩萨所习法船?谓平等心,一切众生为船因缘;习无量福,以为牢厚清净 戒板;行施及果以为庄严;净心佛道为诸材木;一切福德以为具足坚固系缚;忍辱柔软忆念为钉;诸菩提分坚强精进,最上妙善法林中出;不可思议无量禅定, 福德业成善寂调心,以为师匠;毕竟不坏大悲所摄,以四摄法广度致远;以智能力防诸怨贼;善方便力,种种合集四大梵行以为端严;四正念处为金楼观;四正勤行、四如意足以为疾风;五根善察,离诸曲恶;五力强浮;七觉觉悟,能破魔贼;入八真正道,随意到岸,离外道济;止为调御;观为利益;不着二边,有因 缘法以为安隐。大乘广博无尽辩才,广布名闻,能济十方一切众生,而自唱言:来上法船,从安隐道,至于涅盘,度身见岸,至佛道岸,离一切见。如是普明! 菩萨摩诃萨应当修习如是法船,以是法船,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在生死中度 脱漂没长流众生』。』

  三、为众生学:菩萨的修学佛法,是为了众生。要利益众生,就必须自己修治悟入。所以菩萨是为了利他而自利,从利他中完成自利。如专为了自己这样那样,就不是菩萨风格,而是声闻了。如来开示这一重要的学习法说:菩萨应这样的想:「我在」生死「大流」中,为了要「渡」脱生死「众生」,使他们「断于四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众生为烦恼而漂流生死,如在瀑流的漂荡、洄漩中,不能自脱一样。所以度脱生死河中的众生,主要为断众生的烦恼;烦恼如瀑流一样,所以叫四瀑流。要渡生死瀑流 中的众生,应「当」修「习」佛法,而这一切佛法;如能在河流中往来的船只一样,所以譬喻为「法船」。学习佛法而有所成就,如有了法船一样,可以「乘此法船,往来生死」河流。自己依法船而不致陷溺,也就能在生死河中「度脱众生」。这样的佛法船,自度度他,是菩萨所应励力修学的。那到 底什么是「菩萨所习」学的「法船」呢?这当然是一切佛法。以法为船,所以就以种种佛法功德,来比喻船只所有的一切。

  先举一一的譬喻:一、修「平等心」,救护「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为」成就法船的「因缘」。因缘不具足,造船不能成就。佛法依众生而起,没有众生,也就没有佛法。所以于一切众生的平等心,为法船的因缘。二、修「习无量福」德,主要是清净戒行。有了清净戒,那就人间天上,不会堕落。否则自己沦坠恶道,还想救众生吗?这无量福德,「为牢」固坚「厚」的──「清净戒」行,如船「板」一样,牢固坚厚,不会沉没。三、修 「行」布「施及」布施的「果」报,在人天中,受种种的富乐自在。就「以 」此「为」法船的「庄严」,庄严即精美的装饰,富丽堂皇。四、「净心佛道」──于佛菩提而生清净信心(菩提心),「为」成就法船的「诸材木」 。这是造作大船的主材,如房屋有栋梁一样。五、除上布施、持戒、净信以外,广修其它的「一切福德」。这一切福德,「以为」法船所有的,「具足 」而「坚固」的「系缚」。什么是系缚?如船只要有足够而坚固的缆索,才可以牢系上岸。六、修「忍辱」、心性「柔软」,不失正「忆念」。这样的 柔忍而摄受众生,正念而不忘佛道,「为」法船的「钉」子,紧密的结合而 不致破散。七、「诸菩提分」,是成就菩提的因素;这都从「坚强精进」中修习成就。这些菩提分法,如造成法船的一切材木;从精进中来,所以是从 「最上妙善」的「法林中出」来。八、修「不可思议」的「无量禅定」:无 量是四无量,禅是四禅。定是四无色定,合为十二门禅。以「福德业」所「 成」就的这些极「善」静「寂」,极善「调」伏的定「心」,「以为」造成 法船的工「师匠」人。工师的审慎精制,如以定心而成就一切功德。九、法 船是尽未来际的广度众生,这是由于「毕竟不坏」──不变异的「大悲」心 「所摄」受。依大悲心,而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来摄 导众生。悲心是这样的深彻坚固,四摄是这样的方便摄受,所以法船能「广度」众生,「致远」──到达极远的目的地。广度是化众生;致远是成佛道 。十、在法船的往来生死中,「以智能力」觉照一切,这才能「防」护「诸 怨贼」,不为魔外烦恼所坏。十一、从智能所起的「善方便力」,能「种种 合集四大梵行」。四梵行是:慈无量,令一切众生得乐;悲无量,令一切众 生脱苦;喜无量,见众生的得福乐而随喜;舍无量,于一切众生住平等舍。 这方便所起的梵行,「以为」法船的大「庄严」。十二、「四正念处」:身 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为」法船上的「金楼观」。什么是金楼 观?在船的上层高处,建一金属的楼台,以便瞭望海中的一切。四念处观一 切法不净、苦、无常、无我,如金楼观一样。十三、「四正勤行、四如意足 」,是精进力,定通力,能推进大乘法船,往来生死海,救度众生,所以如 推动船帆的「疾风」一样。十四、「五根」,是信、进、念、定、慧,以慧根为主。所以能「善」巧「观」察法船所行的航道,远「离诸」险「曲」的 「恶」道,而平安的前进。十五、「五力」呢,那是「强」大的「浮」力,能载重而不致沉没。十六、「七觉」分能「觉悟」大众的昏迷,所以「能破 魔贼」。如船在海中,能随时觉察,就不会为海盗等侵袭。十七、八正道, 如八条正确的航线。法船进「入八真正道」,就能「随意到」达涅盘彼「岸 」,安稳的上岸游乐,不会误入歧途,所以能「离外道济」。济是津济,也 就是渡头、码头。外道渡头,即外道教化到达的地方。十八、止与观,为修 行的主要法门。在大乘法船中,以修「止为调御」,即驾驶者。一心一意的 驾驶,如制心一处的止。又以修「观为」真实「利益」,因为唯有正观,才 能得真实的自利利他。十九、这样的法船。运众生从此(岸)到彼(岸), 又从彼还来此岸,「不着」于生死涅盘的「二边」,无尽的利济众生。二十 、「有」无量法门的「因缘法」,圆满究竟,所以能「为」众生作「安隐」,能得安乐。上来二十句,以佛法喻船的一切;以船喻佛法的救度众生。

  菩萨应修学佛法,从生死海中度脱众生,如船一样。而修学法门得成就的人──菩萨,就如船主一样。上面说明了法船,以下要说法船的主导者。菩萨怎样的宣传号召,引导众生来同登法船呢?「大乘」菩萨具备了「广博 」的「无尽辩才」,这对于折伏外道,化导愚蒙,是非常重要的。经说四无 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乐说无碍解。有了这四无碍解,才 能说法的辩才无尽。这样的大菩萨,真的无人不知。菩萨有了这样的功德, 所以德声「广布,名闻」十方,也就因此「能济」度「十方一切众生」。菩萨以此法船度众生时,「自」己宣「唱」佛法说:「来」!大家来登「上」 这佛「法」的大「船」!大家如登上这法船,就是归依三宝,依法修学。这 样,生死苦海中的众生,就能「从安隐」(与稳同)的正「道」,一直前进,而「至于涅盘」。这就是「度」脱「身见」──我见的此「岸」,而「至 佛道」的彼「岸」。要知道不脱生死,只是我见系缚。有了我见,就是世间 ,就是生死,就是此岸。一切法空无我,是破除我见而入佛道的正道。所以 要到佛彼岸,必须「离」我见为本的「一切见」。有我见,就有常见断见, 一见异见,有见无见……六十二种见趣,如滋蔓丛生,不易清除。唯有截除我见根本,一切枝末的见趣,才从此永尽。断我见,离一切见的佛道,就是 一切法空无我、无相、无愿、不生不灭、不取不舍的正法。菩萨以法船度众 生,主要是宣扬正法,以正法来号召摄受众生,救脱众生于生死大海。

  为众生学的法船普度,已如上广说。末了,结告「普明」菩萨:「菩萨摩诃萨,应当修习」这样的「法船。以是法船」,在「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无量数)劫」中,一直「在生死中,度脱漂没」于「长流」的「众生」。众生在生死流中,头出头没,如不遇佛法,永无了日,所以说长流。所说的 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举一极长的时间来说,其实菩萨的广度众生,是尽 未来际,无穷无尽。菩萨应这样的度众生,就不能不为了众生而修习这样的法门。

丁四 速疾道学 『又告普明:『复有法行,能令菩萨疾得成佛。谓诸所行真实不虚,厚习善法 。深心清净,不舍精进。乐欲近明,修习一切诸善根故常正忆念,乐善法故。 多闻无厌,具足慧故。破坏憍慢,增益智故。除灭戏论,具福德故。乐住独处, 身心离故。不处愦闹,离恶人故。深求于法,依第一义故。求于智能,通达实相 故。求于真谛,得不坏法故。求于空法,所行正故。求于远离,得寂灭故。如是 普明!是为菩萨疾成佛道』。』

  四、速疾道学:佛「又告普明」:此外,还「有」随法顺法的「法行,能令菩萨疾得成佛」。法门是这样的广大甚深,身命又如此的危脆难保!如未得法利而就死了,被可怜为『如入宝山空手回』。所以怎样的容易成佛,迅速成佛,为佛弟子的普遍要求。佛也就在这开示修学时,明白地提出了这一修学法。古人比喻:如船在港汊河渠中,一天不过行几十里,拉纤,摇浆 ,还是那么艰苦!如一旦船到大海,那时风帆饱满,被形容为『瞬息千里』。修行也是这样:专在事相上修行,修行又难,功德又少。如能与法相应,心心流入法性大海,那就捷疾无比。金刚经说:释迦在然灯佛处,悟入无生 法忍,比之以前的久劫修行,是不能相比的。悟入法性,才能易疾成佛。虽然如来适应众生根性,说些易行易成法门,唯与法相应的法行,才是第一义悉檀。如说极乐世界种种庄严,为易行道。这是说极乐世界修行容易稳当, 决定能不退转菩提心,并非说容易成佛。生了净土,还得修行,一直到得无生忍,才能通入法性大海。一帆风顺!还有些说欲乐为方便,容易成佛,那无非世界悉檀,以欲钩牵,使人乐于修学而已。又有些经文,为了懈怠众生 ,听说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就心怯引退。所以说三生、一生,即可成佛。那 是对治悉檀。有的不知佛法人人可修,人人可成,怀疑自己。于是佛说一切 众生有如来藏性,众生即佛;指心本净性为成佛因,以启发向上向善的菩提 心,那是为人悉檀。然约究竟义说,唯般若与法相应,才能入法性海,疾成 佛道。

  佛说疾易成佛的修学,有十四句,分三:三根本,六要行,五求真实。三根本是直心、深心、菩提心,与维摩诘经所说的一样。一、「所行真实不虚」,是直心。从现相说,真实不虚是心性质直,没有谄曲。约实质说,那是般若与真如相应;是正观诸法空性(起信论以正念真如为直心)。正观实相,法性本空,并非落空成病,而是以般若无所得为方便,所以能「厚集善法」,如般若经说,厚集是无边积集的意思。二、深心:菩萨的大悲心,「 深」彻骨髓。悲与般若相应(名为无缘大悲),悲「心清净」。虽法性空不可得,而以悲愿力,「不舍精进」,利益众生。三、菩提心:菩萨「乐欲」 ──志愿爱乐「近明」。明是菩提的觉明;近明是向于菩提,临近菩提,这是愿菩提心。以菩提心为本,「修习一切诸善根」。这直心、深心、菩提心 ,即大乘三要:菩提愿、大悲心、真空见。大乘法必备这三心,有三心才直向佛道。如离却三心,一切修行,都不名为大乘法了。

  六要行是:一、菩萨心恒「常正忆念」,如念佛、念法、念僧,念无常、无我,念法性本空、本净等。菩萨「乐」于「善法」,所以一心正念。常时现前。二、「多闻」佛法而「无厌」足心。因法义甚深,广大无边,所以听法无厌,才能「具足」智「慧」。三、菩萨应「破坏」自心的「憍慢」,谦卑和顺,这才不致得少为足,能「增益智」慧。四、「除灭」一切爱见「 戏论」,心在正道,所以能积集「具」足一切「福德」。否则大好时光,尽 从戏论闲话中过去了。五、「乐住独处」,这是「身心」远「离」取相,远离烦恼,所以无往而不寂静。六、「不处愦闹」的地方。为什么喧嚣吵闹? 只是有了不清净不如法的人。如远「离恶人」,那诸上善人共会一处,即使人天云集,也一样的安静呢!以上六行,仍着重为出家菩萨说。

  五求真实:本着三心而行六行,以及六度等法门,而心心念念,唯求真实。一、「深求于法」,「依第一义」而求,所求的是胜义法。如求世俗法,事相法,既非真实,也就不易成佛。二、「求于智能」:这不是世俗偏邪智能,而是「通达实相」的如实智,即般若。三、「求于真谛」:求那非虚 妄,不倒乱的,这就是「得不坏法」。不坏法即法性常住,不变不异;得常 法性,即一得永得,不再失坏了。四、「求于空法」:这由于「所行」中「 正」,正观正念而能悟入。五、「求于远离」:这是真远离,不起一切戏论,离烦恼,息生死,证「得」涅盘「寂灭」。这五求,只是求于智证空性, 体实相而究竟寂灭。

  「如是」的依三根本心,修六要行,求五真实,「普明」!这就「是菩萨」速「疾成佛」的唯一要「道」了!

乙二 时众奉行 『说是经时,普明菩萨、大迦叶等,诸天、阿修罗及世间人皆大欢喜,顶戴奉行。』

  宝积法门的修行法,也已为普明菩萨说了。从始至终,法门圆满,即以时众奉行为总结。结集者叙述说:如来「说是」宝积「经时」,始终圆满。大乘行者,如「普明菩萨」等。声闻行者,如「大迦叶等」。还有人天大众,如「诸天、阿修罗,及世间人」。凡在法会中见佛闻法的,莫不「皆大欢喜」。对于这宝积法门,看作最可尊贵的,「顶戴」高举,信「奉」而愿意 实「行」。当时大众能顶戴奉行,自然能传持不绝,流通末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