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宝积经讲记;丁二 出世智药治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印顺法师,戊一 举喻起说 『又大迦叶!阎浮提内诸医师中,耆域医王最为第一。假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皆如耆域,若有人问心中结使烦恼邪见疑悔病药,尚不能答,何况能治!菩萨于中应作是念:我终不以世药为足,我当求习出世智药,亦修一切善根福德 。如是菩萨得智药已,遍到十方,毕竟疗治一切众生。』

  再来说毕竟的出世智药。以我执系着而起的,是世间法;体达空无我性,超胜了这样的世间法,名为出世。出世为佛法本义,但每被人误解。如来要说明出世智药,先以比喻说起。「大迦叶」!譬如我们这个地区,是四大洲之一的南「阎浮提」洲,从有一棵阎浮提树得名。在这阎浮提内,所有的 「诸医师中」,要推「耆域医王最为第一」。耆域,是频婆娑罗王的王子,长于医药,为当时僧团的特约医师。由于他医理高明,所以赞为医王。耆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医师!然而,「假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大家「皆如耆域」那样的擅长医药,简直是没有治不了的病。「若有人问」起:人们「心中」的「结使、烦恼、邪见、疑、悔」等心「病」,该用什么「药」来 治疗?那大家「尚不能答」覆──根本不知道,又从那里答起!连答都答不出来,「何况能治」疗这心中的烦恼病呢!结使等烦恼,为生死根本,有烦恼就有业,有业就有生死苦报。所以解脱生死重病,要从根治烦恼下手。可是世间的医师,虽也有治精神病的,应用心理治疗的,但对心中的烦恼头数 ,烦恼力用……根本不明白。不能认识病源,当然不能下药治疗了!学「菩萨」道的,对「于」此「中」道理,有深刻的认定,知道这不是世间一般所 能根治的。所以「应」该常「作是念:我终不以」一般的「世药为」满「足 ,我当求习出世」间的「智药」。不但学习出世的真智能,还要「修一切善 根福德」。这样的福慧双修,才能自他两利。「如是,菩萨」学「得」了「智药」,就会「遍到十方」界去,「毕竟疗治一切众生」的生死重病。

戊二 随义正说
己一 标法性空以观心 『何谓菩萨出世智药?谓知诸法从缘合生;信一切法无我无人亦无众生寿命知见无作无受;信解通达无我我所。于是空法无所得中,不惊不畏,勤加精进而求心相。』

  说到出世的毕竟智药,就是究竟解脱的不二法门。依唯识宗的现观次第,是先观所取空,次观能取空,然后趣入现证。依中观宗的现观次第,是先泛观一切法空,次观能观的心也空,然后趣入现证。大致相近,但唯识宗以唯识无境的胜解为方便,而中观宗以缘生无性空为方便。本经所说,更顺于 中观的修法。

  如来承上譬喻,进一步起问:什么叫「菩萨出世智药」?这是先要依经(论)的教理,了「知诸法」都是「从缘」和「合」而「生」。一切法依众缘而有,依众缘而生。离去因缘,就什么都不能存在,这是确认了佛法的根本法则。既然一切是因缘和合而有,那就能深「信一切法」是「无我、无人 ,亦无众生、寿命、知、见、作、受」了。这就是依因缘和合生的法则,信得『诸法无我』法印。这里的我、人到知、见,都是我的异名。在大般若经中,我的异名,一共有十六名。在上面解说我空时,已说到我、人、众生、寿命;这里再说到四名。外道、凡夫,对于自我,以为是能知者,能见者,作善恶业者,受果报者。所以知、见等,都是自我的别名;在缘生无我的正 观中,一切都不可得。能信得诸法无我,也就能「信解通达无我我所」。信 ,是依人及经论所说,经教理的推比而起信;解,是经思惟而得深刻的胜解 ;通达,是修慧,能深彻的了达。无我,就没有我所;无我是我空,无我所是法空。──上来泛观一切法空。

  进一步,要返观这能观的心相也空。一般人,大都是『依识立我』;所以这也就是广观法空,而后反观我空的现观次第。如上所说的我法皆空,是最难信解的。因为一般都误以为空是没有,所以听说一切空,就不免有没有着落的恐怖。但大乘利根菩萨,从缘生无性去解空,知道『毕竟空中不碍一切』。有业有报,有修有证,能于毕竟空中立一切法,所以能「于是空法无所得中,不惊不畏」。不但不惊怖,而且深信不疑,更能「勤加精进」,由博返约,从一切法空中,「而求心相」是什么。心相,也可译作心性。求心相,就是求心的自性。知见作受,系缚解脱,众生总以为心在主宰。有心可得,为众生妄执的最后堡垒;所以非进求心相不可。从前慧可禅师,向达磨禅师求安心法。这也是以为有心可得,而只是忧悔不安,不得自在。达磨禅师说:『将心来与汝安』!这就是要他返观自心,勤求心相。可禅师求心的 结果是:『求心了不可得』。这与下文的观心一样,这才是安心解脱的不二法门!

己二 观心无性以显性
庚一 观心无性
辛一 约胜义观心无性 『菩萨如是求心:何等是心?若贪欲耶?若瞋恚耶?若愚痴耶?若过去、未来 、现在耶?若心过去,即是尽灭;若心未来,未生未至;若心现在,则无有住。是心非内、非外、亦非中间。是心无色、无形与无对、无识、无知、无住、无处。如是心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已见、不今见、不当见。若一切佛过去来今 而所不见,云何当有?但以颠倒想故,心生诸法种种差别。是心如幻,以忆想分别故,起种种业,受种种身。』

  以下是勤求心相,观心无性以显性。在说明上,分为观心无性,无性即性两节。观心无性也分二科,先正约胜义显无性,是勤求心相的正意。如来先总标说:「菩萨」应「如是求心」。怎么样求呢?应推求观察,「何等是心」?求心,是求心的自性是什么。但求觅起来,心是毕竟不可得的。本经 约三门观察,一、三毒求:心是「贪欲」吗?「瞋恚」吗?「愚痴」吗?假如心是贪欲,那瞋、痴就不是心了。假如是瞋恚,贪、痴又不是心了。假如心是愚痴,那心就不能是贪、瞋了!假使说,贪、痴或瞋、痴,可以相应,同时而有,所以不妨是贪又是痴,是瞋又是痴。但这既不免贪瞋相违的过失 ,而且相应共有,可见是众缘和合,而不是心自性相,自性是不二的自体呢 !这样,从这三毒去推求,什么都不能说是心。依经论成法,这应该是三性 求:心是善吗?是恶吗?是无记吗?心既不能局限于一性,又不能同时通于三性,所以以三性推求,心是了不可得。本经且约恶性说,从三毒去推求。二、三时求:从时间去观察,心是「过去」的吗?「未来」的吗?「现在」的吗?「若心」在「过去」,过去是已灭,那「即是尽灭」而不可得。「若 心」在「未来」,未来是「未生」起「未至」现在,那不是等于没有吗?「若心」在「现在」,现在只是不离过去未来的假名,并没有一念安住不动的现在。所以经上说:『即生即灭』。这样,现在是即生即灭,「无有住」相 ,那又指什么为现在心呢?作三时观察,心是了不可得,所以金刚经说:『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三处求:如心是有实自性的,那心在什么处?在内?在外?在中间?推求观察起来,「是心非内」,并不能指出心在身内的那一处。而且心如在内,怎么能了外境呢?当然 也「非外」、谁能证明心在身外?而且在外,又怎能觉了自己身心呢?也「非中间」,中间是相待的假名,是并不能确指的。观门无边,本经且约三毒 、三时、三处为观门,但推求起来,不见有一定法名为心,不见心有自性可 得而契入心空。

  观心性空而入现证无分别性,瑜伽论说(经)有六句;本经前文出四句,这里译为七句,以显示心相不可得。七句是一、「是心无色」,非色根识所能得的色相。二、「无形无对」,无形就是无对,是译者的衍文。这是说,心不如五尘等那样的有形有对。三、「无识」,不是意根识所能明了的。 四、「无知」,也不是杂染有漏识所能知的。五、「无住」,不是心依根住而有所得的。六、「无处」,也不是心在器世间而有处所的。观察起来,心是这样的无所得,唯是如如无差别性。所以如来接着说,不是由于智力微薄,观察不到,而是心相本来如此。「是心」,连「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 是观心了不可得。过去佛,「不已见」;现在佛,「不今见」;未来佛,「 不当见」。这样,「若一切佛」,也「过去」未「来」现「今」──三时观 「所不」能「见」,那怎么众生一定以为应「当有」心可得呢?

  经说『云何当有』,是反问,以表显心不可得。但从下文看,也是伏一疑问。尽管胜义观中,求心了不可得,但心确是那样的现成,这到底是什么呢?这可说是人人怀疑的问题。从前德山禅师,挑了金刚经青龙疏,想到南方去难破禅宗。半路上遇到卖点心的婆子,问他:『金刚经说三心都不可得 ,上座点的是那一个心』?德山竟茫然不知所答。德山以为心不可得,就误会为没有心了。真俗不能无碍,解空不能达有,难怪他经不起老婆子现实门中一问,就落得哑口无言。这问题,且看如来如何解答!佛说:「但以颠倒想」,「心生诸法种种差别」。为了解说这二句,接着说:「是心如幻」,「以忆想分别」,所以心与烦恼俱起,而「起种种」善恶「业」;作了业,就「受」人天恶趣等「种种身」。这一解说,包含两个意义:一、心是什么?是本性空而如幻的有。虽现现成成的有心,有分别,心相是了不可得。心是如幻性空,并非不可得中,别有什么微妙的,真实的心。二、心生种种差别法生,确是阿含经以来的决定说。这与唯识学的依识立境,『诸识所缘,唯识(心)所现』不同。这是说:由于无始来的妄想心,所以造业受果,生死流转。心就是那样的如幻如化,那样的虚妄颠倒。在幻化虚妄中,织成幻化虚妄的三界六道,生死不了。如以为一定有心可得,是真是实,那不妨打破沙盆问到底,心是什么?怎么样有的?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一连串的推求观察,而心是了不可得。通达心无所得,就能现证真性,解脱自在!

辛二 约世俗呵心妄有 『又大迦叶!心去如风,不可捉故。心如流水,生灭不住故。心如灯焰,众缘有故。是心如电,念念灭故。心如虚空,客尘污故。心如猕猴,贪六欲故。心如 画师,能起种种业因缘故。心不一定,随逐种种诸烦恼故。心如大王,一切诸法 增上主故。心常独行,无二无伴,无有二心能一时故。心如怨家,能与一切诸苦 恼故。心如狂象,蹈诸土舍,能坏一切诸善根故。心如吞钓,苦中生乐想故。是心如梦,于无我中生我想故。心如苍蝇,于不净中起净想故。心如恶贼,能与种 种考掠苦故。心如恶鬼,求人便故。心常高下,贪恚所坏故。心如盗贼,劫一切善根故。心常贪色,如蛾投火。心常贪声,如军久行,乐胜鼓音。心常贪香,如猪!6槱乐不净中卧。心常贪味,如小女人乐着美食。心常贪触,如蝇着油。』

  胜义观中,心是毕竟不可得的;有的是世俗如幻妄心,为作业受报的主导者。上明从观空入证,本可以直接『无性即性』的下文。但对于世俗幻妄的心识,本不可得而众生着有,实为颠倒忆想分别的根源,所以又大加呵责,劝众生远离他。如知道心的幻妄而不惑,知道心的性空而不着,自能离妄心而现证无分别法性。呵妄心有一大段喻说,共二十四句,可说是集阿含与毘尼中散说的大成。如来在本经中,一一的总叙出来。

  如来说:「大迦叶」!如幻的妄心,是怎样的呢?一、「心」是似有而不可得的。剎那生起,就灭入过「去,如风」一样的迅速,风一样的「不可捉」摸,没有一些痕迹可得。二、「心如流水」,俗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剎那「生灭不住」。所以纔觉得此心,早就不是此心了。三、「心如灯焰」,从「众缘有」。灯焰是依缘而有的,所以看起来灯焰长明,而其实是由于众缘──油及灯芯等的被烧,前后的灯焰相续,并不一样。四、「是心如 」闪「电」一般,一霎间过去,所以说「念念灭」。五、「心如虚空」那样,本来清净(净是空的异名),什么也不可得。但由于外来的「客尘」── 云、雾、沙尘等,而现出虚空昏暗的「污」染相。经上说:『心性本净,客 尘所染』。『是心非心,本性净故』。如以为众生有一清净真心,那就不是如来虚空喻的本意了。──上来五喻为一段。风喻无常故空;流水、灯焰、 电,喻无常;虚空喻不净。

  六、「心如猕猴」一样,跳跃不停;不是拉着这个,就是捉住那个。心的「贪」爱「六欲」──微妙的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也是贪这贪那而不息的。七、「心如画师」:画师能在白纸上,画出山水、人物、鸟兽,形形式式。心在一切本空中,以忆想分别,「能起种种」善恶「业因缘」。有了业因缘,就会招感三界六趣的种种报身。八、「心」如生性「不一定」的人,自己毫无定见,一切随环境转。心没有定性,所以也就「 随逐种种诸烦恼」,或时成贪心,或时成瞋心,或成憍慢心等。九、「心如大王」,大王是一国的主,有权力,能统摄。心在「一切诸法」中,也是「增上」──最有力的「主」导者。这约第六意识说;如约心与心所相应,六 识都名为心王。十、「心常」如「独行」而「无二无伴」的人;这以旅程中的独行者为喻。心在生灭过程中,也是「无有二心能一时」中有的。但这不 妨多识并生,也不妨心与心所同时相应,不过说在一念心中,没有二眼识……二意识,可以同时生起而已(但一心论者,心所无体论者,就依据这一比喻而成立他的理论)。十一、「心如怨家」,怨家是时常想害你,使你受苦 。心的认识不全,烦恼相应,所以心也「能」给「与」众生以「一切诸苦恼」。十二、「心如狂象」,象一旦发起狂来,土地也被践踏,房舍也会被撞倒,所以说「蹈诸土舍」。这如心颠倒起来,「能坏一切诸善根」;特别邪见起重恶业,能断善根。──上来七喻为一段,广明心的作用。其中心如大 王,心如画师,心常独行,尤为佛法所常说。

  十三、「心如」鱼的「吞钩」,被钓住而有丧生的危险,却颠倒的以为美味当前,在「苦中生」起「乐」的觉「想」。十四、「是心如梦」一样,颠颠倒倒,好象别人就是自己,以为我在做什么,而不知是「于无我中生」起自「我」的觉「想」。十五、「心如苍蝇」,在粪便等臭秽物上乱飞,「 于不净中」,颠倒的生「起净想」。──上来三喻为一段,明颠倒心。

  十六、「心如恶贼」,为了劫夺物品,追求宝物的所在,「能」以残酷手法,「与」人以「种种考掠」的「苦」痛。十七、「心如恶鬼」一样,常「求人便」──伺人以可乘的机会。如人的福尽了;或起了邪心,作了恶业,恶鬼就乘虚而入,作怪害人。十八、「心常高下」不平,如恶神一样。没有平等心,因你的信他不信他而或爱或恨,给人以幸福或灾祸。心也就是这样的,常为不平等的「贪恚所坏」──变异。十九、「心如盗贼」,如不加防备,会「劫」夺你所有的「一切善根」。──上来四喻为一段,形容心的 邪恶。

  二十、「心常贪色」,色是显色、形色,特别是(男)女色。如贪欲心盛起来,就「如」飞「蛾」的自「投火」中一样,死活都不顾的。二十一、[P186] 「心常贪声」,如歌唱、音乐。贪声的,听见了就心里舒畅,「如」从「军」的「久」在「行」伍,习惯了,就爱「乐」战「胜」的凯旋「鼓音」。二 十二、「心常贪香」,香是好香、恶香、平等香的总称。俗语说:『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心如贪香(臭)成习,那会越臭越过瘾。「如猪!6槱乐」在粪秽「不净中卧」,你要拉猪到清净所在,猪是死命都不肯走的。 二十三、「心常贪味,如小女人乐着美食」,这有一故事在内。国王有一幼女,宫人抱着到王园中去玩。经过大树,忽然落下一颗不曾见过的果实,宫人检来给王女吃。王女吃了,非常好吃,一定还要吃。这到那里去找呢?宫人研究起来,大树上有鸟巢,这一定是老鸟从深山中衔来喂小鸟,不慎而落下来的。于是宫人伏在树上,等老鸟衔果回来时,就夺下给王女吃。久了, 老鸟生了气,衔一颗看来一样的毒果回来。宫人照样的伏在树上,抢果来给王女吃,这可吃得肠断而死。俗语说:『拼死吃河豚』,也正是贪美味而不 惜一死的明证。二十四、「心常贪触」──轻、软等合意的触觉。「如」苍「蝇」的贪「着油」的润滑,而终于死在油中一样。──上来五喻为一段, 明心贪五欲的过失。

庚二 无性即性
辛一 无为相 『如是迦叶!求是心相而不可得,若不可得,则非过去未来现在。若非过去未 来现在,则出三世。若出三世,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即是不起。若不起者,即是无性。若无性者,即是无生。若无生者,即是无灭。若无灭者,则无所离。 若无所离者,则无来无去,无退无生。若无来无去无退无生,则无行业。若无行 业,则是无为。』

  现在要说到无性即性。依经文看来,这是直承前文──胜义观心无性而来。空与无性,一般总觉得是否定,是没有;总觉得应该有其所有,真如实相是真实有才对。然如来的方便开示,是从空无自性中显示法性的。如般若经说:『何谓诸法自性?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是为一切诸法自性』。换句话说,众生于一切法执有自性,所以法性不显。唯有通达一切无自性,一切不可得,说似一物即不中,才开显了一切法的自性。所以,无性为自性,是有甚深意义的。如在无性外别求自性,无性与自性相对立,那就失去了如来说 法的善巧方便,有言无义。本经的显示法性,充分的表显此义。这又分两节 来说。

  如来承前文的观心不可得,对迦叶说:「如是迦叶」!上面从三毒门、三时门、三处门,种种方便来观察,「求是心相而不可得」。不但凡夫不能得,十力三世诸佛也不能得,这可见真实如此,并非颠倒了!「若」心是毕竟「不可得」,那就「非过去」法,非「现在」法,非「未来」法。「若非过去未来现在」,那就「出三世」,也就是不落时间,超越时间了。「若出三世」,不落时间相,那就「非有非无」。为什么?有,一定是因缘和合的有。从因缘而有,一定有时间相可说。所以既不落时间相,就不能说是有了 。既然非有,也就是非无。无与有相对,待有成无。或约时间说,或约空间说,或对他说,或自身分位说,都是待有而无的。如非有,也就非无,例如 一向就没有牛角、鹿角等、那也决不会说兔角的没有了。有与无,为认识上极根本的概念,如非有非无,就不落意识,不落言诠了。如来从超越时间, 超越有无,进一步说:「非有非无」的,「即是不起」。起是从没有到有, 从不是所知而成为所知的。如有无都不可说,那还有什么起呢?「若不起,即是无性」,无性是没有自性。如有自性,就有现起的可能;既毕竟不起, 可见是极无自性了。「若无性,即是无生」。这如经上说:『若说缘生即无生,是中无有生自性』。「若无生」性,也「即是无灭」。没有生,怎会有灭呢?「若无灭」,那就「无所离」。不生不灭中,有什么可离呢!「若无所离」,就「无来无去,无退无生」。无来无去,约死生往来,生来死去不可得说。无退无生,约善恶、得失的不可得说。退是得到了而又失去,如世间定慧的退失,或善恶业力的有尽。生是没有而得到了。这样的「无来无去,无退无生」,就「无行业」。业是动作、事业;行是迁流、造作。一切无来无去,无得无失,那就没有行业可说了。「若无行业」,那就「是无为」。行业是有为法,有为法是业烦恼所为(作成)的;有生有灭而迁流三世的。所以没有行业,就是业烦恼所不起的,生灭所不得的无为。大小乘论师, 虽成立多种无为,但如来对有为说无为的本意,如本经所说,是阿含经以来一致的定说。这一段,从观心空不可得,展转显示现证的无为法。

辛二 圣性相
壬一 泯诸相 『若无为者,则是一切诸圣根本。是中无有持戒,亦无破戒。若无持戒无破戒者,是则无行亦无非行。若无有行无非行者,是则无心无心数法。若无有心心数法者,则无有业,亦无业报。若无有业无业报者,则无苦乐。若无苦乐,即是圣性。是中无业无起业者,无有身业,亦无口业,亦无意业。是中无有上中下差别 。』

  以下,据现证无为而显示圣性,先约泯绝诸相说。佛先总标说:「若无为」法,那就「是一切诸圣」──三乘圣者的「根本」。无为法本来如此;如以此为所依而体证这无为法,那就成为圣人──声闻四果,缘觉,大地菩萨,佛。圣是正义,离惑而证真的,叫做圣人。金刚经也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离去无为法,就没有圣人可说。诸圣者所现证的无为法,是没有时空相,没有能所相,没有心境、名义、质量等相待相。所以,在这现证的绝对空性──无为「中」,是「无有持戒」,也「无破戒」可得。本经在宣说菩萨广大正行时,特重于戒律(下面也如此),所以在六 度万行中,举戒来说。戒,如受持不犯,不染污,不渗漏,不破损,名为持。犯了戒行,损坏了戒体,叫做破。从现相边说是如此,但深求一切法的真相,无性空不可得──无为,这是没有能持所持的相对,也没有受持与破坏 的增减。所以般若经说:『戒性空,持犯不可得故』。「若」无为中,「无 持戒,无破戒」,那就「无行」、「无非行」了。行是身行、语行、意行。 持戒与破戒,都是行;持戒破戒不可得,就无行;无行也就无非行。「若无有行,无非行」,那就「无心、无心数法」。心数,即心所的旧译。心是六识,心数是受想行等。无行与非行,当然无心与心所可得。「若无有心心数法」,就「无有业」、「无业报」。业是思心所相应,及引起的身语动作;心是受业的果报主。所以如没有心与心所,就没有业与业报可说。「若无有业无业报」,就「无苦乐」,苦乐约业力所感的苦报乐报说。「若无苦乐」,那就超脱了生死系缚的业报,那「即是」离系的「圣性」。上文揭示无为为圣者的根本,展转论证,到这才归结到就是圣性。圣者以此而成,也就是 圣者以此为性。如在大乘不共学中,就称为佛性。圣性、佛性,只是无为-- --法空性的别名。从上来的显示,可见圣性「中」是「无业、无起业」的人 ;所以「无有身业」,「无口业」,「无意业」。圣性中没有行业,所以没有优劣,没有增减,没有得失,一切平等,所以说,「是中无有上中下差别」。圣者所现证的,圣者以此为性的,就是这样的无为。金刚经也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壬二 显净德 『是性平等,如虚空故。是性无别,一切诸法等一味故。是性远离,离身心相故。是性离一切法,随顺涅盘故。是性清净,远离一切烦恼垢故。是性无我,离我我所故。是性无高下,从平等生故。是性真谛,第一义谛故。是性无尽,毕竟 不生故。是性常住,诸法常如故。是性安乐,涅盘为第一故。是性清净,离一切 相故。是性无我,求我不可得故。是性真净,从本已来毕竟净故』。』

  上来约泯绝诸相说,现在在不可说而又不可不说中,方便显示那圣性的清净德性。共十四句。一、「是性」──上文所说的圣性,是「平等」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如虚空」一样。二、「是性无别」:「一切诸法」虽万别千差,而究极是平「等」的「一味」;同一解脱味,为圣者所同证。如『四河入海,同一咸味』一样。──上二总说圣性的平等无差别性。

  三、「是性远离」,因为远「离身心相」。身相心相,系着众生而不离;但在圣性中,是没有身心的系着相可得。四、「是性离一切法」:从身心而扩大到一切法;为什么离这生死一切法?因为圣性是「随顺涅盘」的。涅盘是无为法,可以说圣性就是涅盘。但约究竟的无余涅盘说,圣性是随顺涅盘,趣向涅盘,临入涅盘的。五、「是性清净」,因为「远离一切烦恼垢」染。圣性清净,本来是离垢的。又从一切法而说到系缚的烦恼,但圣性是『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的清净。六、「是性无我」,因为圣性是「离我 我所」而证的。我是烦恼系缚中的根本着处,所以又说离我。离我我所才能 现证圣性,那怎么可说这圣性是我或真我呢!──上四句,约圣性离染说。

  七、「是性无高下」,因为圣性是「从平等」的无为法性而现证的,与平等法相契而「生」起的。证平等理,所以圣性也没有高下可说。八、「是性真谛」:谛是确实不倒的意思。谛有二:一世俗谛,就世俗而说谛,其实是虚假的。二胜义谛,是无漏胜智所证的真义,这不但是谛,而且是真而非妄的。现在说:圣性是真谛,因为这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为胜义谛的异译。既是无漏胜智所证的,那当然是真谛了。──上二句,约真理与胜智显圣性。

  九、「是性无尽」:无尽是一直如此,没有灭尽相;圣性是「毕竟不生」的,所以也没有灭尽可得了。十、「是性常住」:常与无尽(恒)略不同 :无尽约三世如此说,常约超越三世说。说圣性是常,因为一切「诸法常如」其性,不变不失。所以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十一、 「是性安乐」:在一切安乐中,有为乐可尽;唯「涅盘」出三界苦厄的离系乐,最「为第一」。十二、「是性清净」:「离一切」妄取「相」,性自空寂,所以名清净。上说清净,约离垢说;这里约一切相不现说。十三、「是 性无我」:于圣性中「求我」,是毕竟「不可得」的。十四、「是性真净」 :不是始染而终净,不是相染而体净,不是离染而成净,这是「从本已来毕 竟净」,所以说真净。上说性净,这里说真净,如空有性空与毕竟空一样。 ──上六句,与一般所说的是常、是乐、是净相同,但说无我,与常乐我净的四德说不同。虽然,圣性也可以说是我,『得自在故』。但容易与凡外的真我、常我相杂滥,所以本经不说是我,保有无我说的特色。

  这就是菩萨的出世智药。以此自得解脱,也以此解脱众生。现证圣性,成就一切清净功德性:声闻、缘觉、菩萨、佛,只是智证的分满而已。──上来,正说菩萨道已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