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阿弥陀经要解 正释经解-序分
圆瑛法师著
(讲)此后入文。正释本经要解。因本经文浅义深。莲池大师著疏钞。幽溪大师著圆中钞。乃将妙义。阐发无遗。蕅公以二书。文富义繁。初机浅识。莫测高深。故有要解之作。文虽简。而义仍丰。许多入理之谈。亦不易领解。特于讲演时。命度徒明旸。笔而记之。或可为披阅要解。及修净宗者之一助也。
文三分 甲初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解》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腑脏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
(讲)经文之分三分。始于道安。证于亲光。上古讲经。随文释义。不分科判。迨道安法师。将经文。分为序正流通三分。众议其非。多不肯从。后唐玄奘法师传来。亲光菩萨佛地经论。亦分三分。初教起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名异义同。后人称为弥天高判。今古同遵。
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下明三科之要。复举喻显之。序如首。五官具存者。五官为百骸之总。观其五官。便知此人。智愚善恶。序分亦复如是。观其序分。便知此经。大小偏圆。○正宗如身。腑脏无阙者。六腑五脏。皆在身中。极关重要。正宗分亦复如是。一陈依正庄严以启信。二劝应求往生以发愿。三示执持名号以立行。三种资粮要义。皆在正宗分中。亦为净土重要之义。○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者。人有手足。方能运动行走。流通分亦复如是。流传万古。通达十方。即流通今后。无有滞碍。故以一人喻一经也。
《解》故智者释法华。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
(讲)此引证初中后三善。智者。乃天台宗祖师。名智顗。字德安。系颍川人。其母梦五色彩烟萦怀。而生师。及诞光明照室。目有重瞳。卧必合掌。坐必向西。诚非常人也。十八岁出家。日诵法华经。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大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今复遇矣。即示普贤道场。顗于此行法华三昧。诵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得一旋陀罗尼。后立天台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创立三止三观。一生宏扬法华。著三大部。享寿六十七岁。后坐脱于石城寺。
释法华经。亦分三分。第一序品为序分。从第二方便品。至第十七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止。为正宗分。从后至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共十一品半为流通分。即为初善中善后善。
又一时下。指智者大师。先将全经二十八品分三分。又有一时。讲法华经。则将述本二门。各分序正流通三段。法华一经。前十四品。乃迹门开权显实。迹者。即释迦今生。示现成佛之事迹。开三乘之权教。显一乘之实理。○后十四品。乃本门开近显远。本者。乃释迦久远。早成佛道谓之本。开如来之近寿。显本地之远寿。迹本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者。第一序品。全为迹门序分。第二方便品。至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共八品为迹门正宗分。第十法师品。至第十四安乐行品。共五品为迹门流通分。第十五从地涌出品前半。至弥勒菩萨已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乃本门发起序。从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至第十七分别功德品止。共二品半。乃本门正宗分。从第十八随喜功德品尽经。有十一品。皆为本门流通分。
《解》盖序必提一经之纲。流通则法施不壅。关系非小。后人不达。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
(讲)此乃寄责疏家。分科未善。蕅公对本经。所分三分。与人不同。故首明三分。皆属紧要。引法华为证。以显初中后善也。
甲初序分为二 乙初通序 二别序
(讲)通序者。通于诸经皆具故。即六种成就。又名证信序。有此六种证明。方信此经乃为佛说。又名经后序。是佛说经之后。佛临涅槃时。阿难问佛。一切经首。当安何语。佛示云。如是我闻等。六成就者。具足六种。法会方得成就故。别序者。别于诸经不同故。惟此经是此序。为本经发起因缘。又名发起序。亦称经前序。是说经之前。序述缘起也。
乙初通序分二 丙初标法会时处 二引大众同闻 今初
(讲)标弥陀法会。科中但云时处。文具信闻时主处五成就。乃从略也。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解》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等。标说经处也。
(讲)此总标五种成就。标者表显也。如是标信顺者。阿难结集经时。大众请云。如尊者所闻。当如是说。阿难答云。如是当说。如我所闻。故为信顺。乃表其信实。以顺众心也。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故居其首。○我闻标师承者。师资一堂。面命耳提。亲承金口施教。非辗转传闻也。○一时标机感者。时至机熟感应道交。良时嘉会。大法当宣也。○佛标教主者。佛自觉已圆。然后觉他。以为应机施教之主。○舍卫等标说法处者。舍卫是波斯匿王都城之名。此翻丰德。有谓国觉四德。多闻。解脱。财宝。五欲。四皆丰足。余以财宝五欲。未可称德。将丰德二字。要分开说。当云国多财宝五欲之丰。人有解脱多闻之德。祇树。是只陀太子之树。给孤独园。是给孤独长者。金砖布地。所买之园。供养佛僧。为佛说法之处。
《解》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
(讲)此别释如是。不变名如。无非曰是。实相妙理。乃指本经正体。实相者。真实之相也。远离虚妄名相故。妙理者。妙性理体也。并非一切事相故。此体非古非今。不属古今。故古今不变。名之为如。譬喻虚空。非明非暗。不属明暗。而明暗不能变也。
依实相理。求生净土四句。实相妙理。并非他物。即现前一念心之自性。依此心性念佛。求生净土。能念是实相心。所念是实相佛。能求是实相信愿。所生是实相净土。即前辨体文中所云。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故谓决定无非。曰是。
小字批云。悟此者少。达默法师曰。真实不多也。世人但知实相无念。而不达无所不念。又但知实相无生。而不达无所不生。今依此无所不念。故念佛。无所不生。故求生也。是之谓决定无非。曰是。
《解》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
(讲)此别释我闻。实相无相。故非同凡夫之有我。实相无不相。故非同二乘之无我。阿难乃随顺菩萨假我。随顺世间。假名为我。并无我见之与我慢。但不坏假名。故仍称我。非如凡夫妄执之实我。及与外道妄计之神我也。
耳根发耳识者。耳根。有浮尘胜义之分。浮尘是地水火风。粗四大所成。即今两耳。人人可见。胜义是清净四大所成。惟天眼圣眼能见。耳识依胜义根发。当知根无分别。识有分别。不可不知。唯识云。愚者难分识与根。
亲聆圆音。如空印空者。谓依耳根。所发之耳识。亲听如来所说圆音。佛一音具足众音。故称圆音。又佛音圆被众机。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故称为圆。亲聆者。亲耳闻佛所说。非私淑诸人也。○耳识。亦第八识见分。映在六根门头了境。声尘是第八识相分。见相二分。不离自证分。今耳根发识。闻佛声教。以见分而取相分。是为自心取自心。故云如空印空。楞严经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解》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一时。
(讲)此别释一时。时无实法者。以时本无实体可得。乃依色心诸法假立。亦无一定长短。一夕之梦。经历一生。足证无实。○师资道合者。佛为师。弟子为资。以资之机。与师之教。机教相契。故为道合。自始至终。说听周足。是为一时。
《解》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
(讲)此别释佛在。佛者觉也。觉有三义。自觉。超六凡法界。众生之不觉。觉他。超二乘法界。但求己利。而不觉他。觉行圆满。即自觉行满慧足。觉他行满福足。超菩萨法界。三觉圆。万德具。证极无上菩提。福慧两足。乃超九界以独尊。为人天大导师。名之为佛。
原解略释在字。今补之。在者住也。行住坐卧。通名为在。应身。则应机示现。所以有在。若法身。则无在。无所不在也。
《解》舍卫。此云闻物。中印度大国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只陀。此云战胜。匿王大臣名须达多。此云给孤独。给孤独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只陀感叹。施余未布少地。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
(讲)此别释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舍卫本非国名。乃憍萨罗国之都城。因有南憍萨罗国同名。故以都城为国号。舍卫此云闻物。因国有财宝五欲之丰。人有多闻解脱之德。名闻各国。故以称焉。为中印度大国。波斯匿王所都也。梵语波斯匿。此云胜军。以其军胜诸国故。太子名只陀。此云战胜。适王奏凯班师。太子出世。故以字之。
给孤独。是匿王大臣。须达多长者之善名。因长者财富无量。常周给孤儿独夫。故称为给孤独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者。因须达多为儿聘妇。至邻国王舍城。珊檀那长者家。见其种种设备。非常忙碌。因问其故。珊檀那云。明晨请佛斋僧。今预办其供。须达多云。何者名佛。珊檀那云。净饭王太子悉达。十九岁出家。雪山修道。至三十岁。于菩提树下。得成佛道。具足三明六通。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法。教化人天。有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现在竹园精舍说法。须达多闻佛。身毛皆竖。欢喜无量。即欲见佛。睡不安枕。佛放光照之。以为天亮。即起而行。将至佛所。天忽黑暗。疑云莫非妖邪惑我耶。遂闻空中有神告曰。汝善自前行。莫得迟缓。前行一步功德。胜过七车七宝布施。须达多信步前行。乃见佛身。金色晃耀。巍巍堂堂。在竹林外经行。须达多未知见佛礼仪。天人化现一人。绕佛三匝。礼佛三拜。须达多依仪敬礼。佛为说法。即证初果。便请世尊。来年至舍卫国说法。佛云来年已受瓶沙王请。复请后年。世尊应许。便问舍卫城外。可有清净园林。远离愦闹。能容千众处所否。须达多云。但愿世尊不弃。自当办之。须达多回国。沿途宣告。以至本国。想自己所有园林。皆不敷用。惟有只陀太子花园。围一由旬。宽广茂好。但太子必不肯卖。次日至太子所。赞佛功德。告以请佛。欲与买园之事。太子戏曰。长者财富无量。能将金砖布满园地。即算此园。为卿所买。金砖我亦不要。长者闻言称善。遂即辞归。用牛车装金砖以铺之。太子闻报遂异之。乃亲往观看。大生感叹。尚余少地未布。乃与长者面商。此地不必铺。愿与长者。共成供佛功德。长者不允。要独任其事。太子曰。卿虽金砖布满其地。树根金砖铺不到。树应属我。若砍树铺砖。又失园林之胜。况周围墙垣。亦复是我。何得不允共成。长者闻说始允。只陀施余未布少地。及诸树林墙垣。故称祇树给孤独园。有经称只桓精舍。有经称只垣精舍。各随所称。佛家有金砖布地之典。即出自须达多。初标法会时处竟。
丙二引大众同闻分三 丁初声闻众 二菩萨众 三天人众
《解》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
(讲)此别释听众。有声闻。菩萨。天人。大众同闻。非一人独闻。即六成就中。第六众成就也。声闻者。闻佛四谛音声而悟道。故得此名。有定性回心二种。即大小乘之分。定性属小乘。所作已办。生死已了。居灭已休。更不前进。耽著小乘涅槃之乐。不肯前趋宝所。求成佛道。是为定性声闻。
回心属大乘。回小乘心。向大乘道。出离化城。涉俗利生。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广修六度。普度众生。同诸菩萨。运智上求佛道。运悲下度众生。是为回心声闻。
三种众中。不先列菩萨。以声闻居首者。其故何也。一因声闻。割爱辞亲。出家修道。剃发染衣。具出世之相故。二佛成道后。教化成就。感佛深恩。常随从不离故。三为佛法所系。佛法二宝。必赖僧宝得传故。
《解》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
(讲)菩萨居中者。一以菩萨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其相不定故。二有此界菩萨。有他方菩萨。乘时利见。到处化度众生。不常随从故。三声闻欣涅槃。是滞空。人天乐生死。是著有。菩萨不住涅槃。不畏生死。处染若净。在俗恒真。不落空有二边。常居中道。故曰表中道义故。
《解》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
(讲)天人列后者。一三界内人天虽分。同是世间有漏相故。二有圣有凡。有苦有乐。品类杂故。三天人从佛闻法。亦复护法。为外护职故。以是列后。
丁初声闻众分三 戊初明类标数 二表位叹德 三列上首名 今初
《经》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大比丘。受具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语。含三义。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
(讲)与者同也。师资同堂晤对。大比丘。即大乘声闻。内秘菩萨行。外现比丘身。受具足戒者。受二百五十戒。割爱辞亲。出家学道人也。
又既称大比丘。则具足戒。亦可云具足三谛戒也。真谛戒具足。出同居家。俗谛戒具足。出方便家。中谛戒具足。出实报家。
比丘是梵语。名含三义故不翻。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也。三义者。一乞士。外向施主乞食。以资身命。内向如来乞法。以资慧命。一钵资身。即手持钵多罗。常行乞食。佛制比丘。乞食资身。舍除贪慢故。行乞则折伏傲慢。无所蓄藏。则破除贪心。专求出要者。专心研求。出离生死之要道也。
二破恶者。以三观正慧。破除烦恼诸恶。小乘云破身口七支之恶。大乘自当广指诸恶。不堕爱见者。爱即思惑。见即见惑。我执已空。见思惑尽。超出三界。不堕爱见深坑。
三怖魔者。发心受具足戒。登坛白四羯磨成就。地行夜叉。空行夜叉。天行夜叉。辗转赞善。声传六天。魔闻生怖。
《解》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
(讲)僧是略称。具足应云僧伽。译为和合众。有理事二种和合。理和者。同证无为之理。解脱生死苦缚也。事和者。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合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天竺僧分大小乘。六和亦然。○又僧有五种。一无耻僧。毁犯禁戒者。二哑羊僧。不解三藏者。三朋党僧。交游族姓者。四世俗僧。昏昏度日者。五胜义僧。证果说法者。此僧非前四。乃第五胜义僧。
《解》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师资共千人。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
(讲)首句举总数。三迦叶兄弟三人。过去在迦叶佛时。共立刹竿。感为兄弟。先为事火婆罗门。后遇佛得度。迦叶此云龟氏。姓也。先人在山修道。感灵龟负图而出。因是命族。三兄弟。一优楼频螺迦叶。此云木瓜林。在此林住故。又云木瓜癃。胸前有癃。状如木瓜故。年一百二十岁。频沙王奉为国师。世称大仙。师徒五百人。释迦如来。初度憍陈如等五人之后。即思要度一位。世界有名之人。可以广度多众。乃以妙观察智。观察三迦叶。机缘已熟。即至木瓜林借宿。优楼频螺。以道不同。拒而不纳。释迦云。天色已晚。即指石室云。此处可否借我一宿。答曰。此处有毒龙。佛云无碍。迦叶即许住之。其徒曰。必为火龙所害。师云。彼愿意。汝勿多事。佛即往住。众徒心均不安。恐佛必遭火难。其夜火龙吐火。佛则放三昧火胜他。龙嗔喷毒气。佛入慈心三昧。则不受毒。龙降伏。次日迦叶众徒往观。火龙伏于足旁。乃大异之。归告其师。迦叶云。彼道不如我道真。意劝众徒。勿信小沙门。迦叶于是留佛少住。以礼待遇。佛为显神通。至第十六次。迦叶心起一念。佛即为说出。并谓迦叶云。汝自谓得阿罗汉果。其实未得。汝勿自高。成大妄语。于是迦叶心伏。求佛度其出家。佛令与众徒宣布。各愿从佛修道。将事火之器。弃之河中。二伽耶迦叶。伽耶山名。即象头山。在王舍城外。依此山学道故。闻知大兄。从佛出家。师徒二百五十人。亦相率从佛。三那提迦叶。那提此云河。在河边学道故。一日见河中事火法器。随流而下。疑二兄为人所害。即往探之。知二兄皆从佛出家。师徒二百五十人亦相率归佛。师资共一千人。身子。即舍利弗。其母身形端正。是其所生之子。故称身子。目连即目犍连。此云采菽氏。婆罗门种。二人先事沙然梵志。沙然去世。众推二人为师。后闻佛因缘教。心有领悟。师徒二百人。皆从佛出家。耶舍长者子。及同学共五十人。亦从佛出家。并初度憍陈如。十力迦叶。额鞞。跋提。俱利。五人。应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今略零数。故曰千二百五十人。
皆佛成道。先得度脱四句。此大比丘众。皆是佛成道后。观察机缘成熟。先得度出三界。解脱生死。感佛度脱深恩。恒常随从。与佛俱在一处。不离左右也。初明类标数竟。
戊二表位叹德
《经》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解》阿罗汉亦含三义。一应供。即乞士果。二杀贼。即破恶果。三无生。即怖魔果。复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不同。今是无疑解脱。故名大。
(讲)前比丘是修因名。此阿罗汉是得果名。因果相契。因具三义。果上亦含三义。一应供。罗汉为世间福田。应受人天供养。即乞士所感之果。二杀贼。杀心中烦恼之贼。烦恼名贼者。以能伤害法身慧命故。即破恶所感之果。三无生。出分段生死。于三界内不再受生故。即怖魔所感之果。以魔乐生死。闻说受具足戒。即怖佛界增多。人天减少也。
有慧解脱下。标三种罗汉。今是无疑二句。是拣大阿罗汉。慧解脱罗汉者。因中修性念处观慧。即修四念处观。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观成断惑证真解脱生死。能破一切智外道。○俱解脱罗汉者。因中修共念处观慧。谓诸禅三昧。与四念处共修。具三明八解脱。能破五通外道。○无疑解脱罗汉者。因中修缘念处观慧。缘念世出世法。皆悉通达。能决众疑。能破围陀外道。三种罗汉。修因证果。彼此不同。今经云。皆是大阿罗汉者。决定是无疑解脱。故名大也。
《解》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不思议法。故名大也。
(讲)此是开迹显本。以释大也。又此阿罗汉。约迹则是声闻。约本则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是菩萨之别称。破无明见法身。大乘之士也。示作声闻者。隐藏法身大本。示作声闻小果。如舍利弗。过去已证金龙佛位。须菩提。乃是青龙陀佛。倒驾慈航。故曰示作。证此持名念佛。不思议之法。故名大也。
《解》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故为众所知识。
(讲)上表位。是阿罗汉位。此叹德。是大菩萨德。从佛转轮者。依从佛所转之法轮。悉能代佛宏化。转妙法轮。法以轮称者。譬喻二义。一轮有推碾之功。喻法能推碾众生。粗细烦恼故。二轮有运载之义。喻法能运载众生。从凡夫地。到圣人地故。既能代转法轮。自可广利人天之众。为众所共知共识者也。闻名曰知。见面曰识。二表位叹德竟。
戊三列上首名
《经》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解》德腊俱尊。故名长老。身子尊者。声闻众中。智慧第一。目连尊者。神通第一。饮光尊者。身有金光。传佛心印。为初祖。头陀行第一。文饰尊者。婆罗门种。论议第一。大膝尊者。答问第一。星宿尊者。无倒乱第一。继道尊者。因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喜尊者。佛之亲弟。仪容第一。庆喜尊者。佛之堂弟。复为侍者。多闻第一。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牛司尊者。宿世恶口。感此余报。受天供养第一。不动尊者。久住世间。应末世供。福田第一。黑光尊者。为佛使者。教化第一。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善容尊者。寿命第一。无贫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此等常随众。本法身大士。示作声闻。为影响众。今闻净土。摄受功德。得第一义悉檀之益。增道损生。自净佛土。复名当机众矣。
(讲)此列常随众上首之名。长老二字。贯下十六尊者。非独指舍利弗一人。德腊俱尊者。若德重智深。是谓法性长老。若腊久年高。是耆年长老。俱者并也。德腊并尊。故名长老。此中多有德有腊者。亦有有德而无腊者。并无有腊而无德者。
身子尊者。已证阿罗汉果。堪称尊者。身子乃连母为名。其母身形端正。故名身。是身所生之子。故曰身子。本经称舍利弗。舍利此云鹙鹭。其母眼目伶俐如之。故称舍利弗。弗即子也。又称鹙子。声闻众中。智慧无能及者。在胎已能寄辩母口。八岁登座。论议无双。七日之内。遍达佛法。故称智慧第一。亦姑显一德耳。十六尊者。各有偏长。非余尊者。不具智慧。亦非身子。不具余德。
目连尊者。神通第一。具云目犍连。此云采菽氏。先人入山修道。采菽而食。因是命族。此族出家多人。以摩诃二字拣之。云大采菽氏。神通者。神妙莫测。通达无碍。罗汉具六神通。一如意通。二天眼通。三天耳通。四他心通。五宿命通。六漏尽通。前五。天仙神鬼皆有。彼是报通。此皆修通。后一圣人方得。言第一者。如止耆婆之车。焚得胜之殿等。难以具述。
饮光尊者。身有金光。梵语摩诃迦叶。此云大饮光。由宿世为冶金师。有一贫女。至塔中礼佛。见佛像金身。坏了一块。乃起一念。我如有金。当为装饰完好。发一善愿。即有感应。后行乞途中。拾一金钱。即倩冶金师。为其锤薄。不取工价。发心同饰佛像。自尔以来。九十一劫。身常圆满紫金光聚。光吞日月。故名饮光。加以大者。拣异其他迦叶也。
传佛心印者。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云。梵王至灵山。以金色钵罗华献佛。舍身为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今付摩诃迦叶。此即我佛传心印于迦叶。为初祖。迦叶复传心印于阿难。递代相传。心心相印。故称心印。
头陀第一者。梵语头陀。此云抖擞。以十二行。抖擞尘劳烦恼故。一住阿兰若。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四日中一食。五节量食。六过中不饮浆。七著粪扫衣。八但三衣。九冢间坐。十树下宿。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卧。迦叶年老。不舍头陀。佛悯其老。劝令休息。迦叶头陀如故。佛赞有头陀行。我法久存。故曰头陀第一。此尊者未曾入灭。佛嘱传衣弥勒。在鸡足山入灭尽定。以待弥勒佛出世。
文饰尊者。即摩诃迦旃延。此云大文饰。南天竺国婆罗门种。西域四大姓一刹帝利。此云王种。二婆罗门。此云净裔。三毗舍。此云商贾。四首陀。此云农夫。婆罗门多智。尊者又复出家闻法。善解契经。阿含经云。有外道执断见。问曰。我见人死不还。云何说其受苦。故知无他世。答曰。如罪人被囚。宁得归否。又问若生天上。何故不归。答曰。如人堕厕得出宁肯更入。如是种种善论。故云论议第一。大膝尊者。即摩诃俱絺罗。是舍利弗母舅。平日与姊论议辄胜。自姊怀胎后。皆姊胜。知胎中必怀智人。自思弟屈于姊。尚是小事。将来舅屈于甥。岂不令人见笑。遂辞姊。到南天竺国。读四围陀典。发愤精进。尚无剪爪之功。世称长爪梵志。十六年归。欲与甥论议。问姊甥今何在。姊云先从沙然梵志学道。现从佛出家。即至佛所。索甥归还。佛令立论。论胜则还。心中大快。即思十六年苦功。今日正好在此广众一显。遂曰。论胜还甥。论屈我头把汝斩。佛笑谓曰。汝以何为宗。答曰。不受为宗。佛云。汝见受否。大膝一想不好了。两头俱堕。说受则自宗相违。说不受。世间相违。被佛一问。自知论屈遂逃。行不数武。心思大丈夫。一言既出。何以逃走。乃返佛所。高声曰。瞿昙取刀来。斩我头去。佛曰我法无如是事。汝既知屈。可从我出家。由精勤故。得四无碍辩。触问能答。故称答问第一。
星宿尊者。父母祷星宿而生。即离婆多。又译假和合。释论云。夜坐空亭。见一小鬼负尸而来。有一大鬼追来争之。乃请尊者分判。自思若依理而判。必为大鬼所害。若枉理而判。难免小鬼所害。俱不免害。乃依理判曰。我见此尸。是小鬼负来。大鬼怒。拔其手足食之。小鬼取尸手足补之。因此烦恼。遂疑此身非我。若我本身。眼见鬼拔食讫。若非我身。云何随我行。逢人即问。汝见我否。僧答云。本是他遗体。非我有也。遂悟此身假和合。即得道果。入定心无倒乱。故云无倒乱第一。
继道尊者。即周利槃陀伽。周利是兄名。译大路边。槃陀伽译继道。相继于道路而生。其母二次。皆于归家途中生子。继道随兄从佛出家。因根机愚钝。仅持一偈。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兄遣还俗。哭泣不已。佛怜而教之。使诵扫帚不辍。于三七日。将一把无相扫帚。把心地见思烦恼。扫得干干净净。得阿罗汉果。具足辩才。义持第一。可见修行。不怕愚钝。只怕不肯发心。若肯发心。下愚可得上智。但诵扫帚。亦能证果。如若念佛。岂不成佛。此其证也。
喜尊者。佛之亲弟。四月九日生。身黄金色。具三十相。短佛四指。故称仪容第一。摩竭提国。有裸形外道。世称智者。与舍利弗论议结舌。深信佛法。有欲出家。见难陀色貌殊伟。叹曰。短小比丘。智慧难概。况堂堂者乎。遂从其出家。
庆喜尊者。佛之堂弟。是佛成道日生。净饭王是日。先得太子出家成佛之报告。又闻王弟白饭王。报告生子。故字之曰庆喜。至二十岁。佛度出家。要求佛将二十年所说之法。重为宣说。悉能记忆。迦叶云。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故称多闻第一。
覆障尊者。即罗侯罗。过去因塞鼠穴六日。报感在胎六年。故云覆障。是佛之子。佛与耶输陀罗。为名字夫妻。未行欲事。何以有子。因悉达第四次出游。见比丘僧。为度生老病死苦。回归向父王请愿出家。净饭王闻言流泪曰。阿私陀仙人之言应矣。次日至宫中。劝太子曰。汝若有子。当许出家。太子指耶输陀罗腹云。他已有孕。耶输一惊。即觉成孕。于太子出家后。六年始生。恶声盈路。诸释皆愤恨。请王治其罪。耶输虽能自信。欲雪不白之冤。求王设一火坑。誓言我若为非。母子俱灭。若真遗体。天当为证。抱子投坑。火化红莲。托耶输体。母子无损。国人始信。从此息谤。后佛度罗侯罗出家。密行第一。
牛司尊者。宿世恶口。感此余报。司者。牛虽不食。恒事虚哨。憍梵波提。过去世为沙弥。见老比丘诵经。轻弄云。如牛食草。老比丘已证阿罗汉果。告云。汝此言有罪。随即忏悔。犹堕落五百世为牛。余报未尽。尚事虚哨。佛恐世人。睹形不知观德。讥谤又要获罪。于是令居天上。诸天敬奉。故受天供养第一。
不动尊者。即宾头卢。颇罗堕。昔树提长者。以钵置刹竿上。号于众曰。谁能现通取钵。当以与之。尊者即时现通取之。佛诃责不许入灭。留身世间。应末世供。为人天福田。故称福田第一。
黑光尊者。为佛使者。即迦留陀夷。身形粗黑有光。人见惊骇。佛禁夜行。因之而始。此尊者为佛使者。摩利夫人师事焉。教化夫妇同证道果者。数满一千。一人证果者。不知其数。故称教化第一。
房宿尊者。即劫宾那。由父母祷星宿而生。房宿乃二十八宿之第四星也。能知星宿第一。
善容尊者。即薄拘罗。毗婆尸佛时。以阿梨勒果。施一病僧。自尔九十一劫。无病无夭。又持不杀戒。感五不死报。初生现异。母以为怪。遂欲处死。置之熬盘不死。复置釜中不死。复投水中。巨鱼吞之。鱼为人获。刀剖子现。竟无所伤。渔人养育成人。因火不能烧。汤不能煮。水不能淹。鱼不能噬。刀不能伤。名五不死。颜貌端正。故曰善容。享寿一百六十岁。故称寿命第一。
无贫尊者。即阿冕楼陀。楞严经。名阿那律陀。译云无贫。亦云如意。由昔饥世。以稗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不受贫穷。得如意乐。亦佛之堂弟。听法之时。常乐睡眠。佛即呵云。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因闻佛呵。恐受坠落。乃自责发愤。经七昼夜。眼不交睫。精进失目。佛怜而度之。示以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好乐反见。照明金刚不坏本体。而得正定。遂得半头天眼。告螺髻梵王云。我不因眼。观大千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是为天眼第一。如是等。诸大弟子。如是。指上十六尊宿。等者。等余未列之众。此等常随众。本法身大士。示作声闻。为影响众者。或过去古佛。倒驾慈航。或法身大士。隐本垂迹。或他方圣众。影响法会。助宏道化。今闻净土摄受十方众生。不可思议功德。得第一义悉檀之益。第一义悉檀。为四悉檀之一。得入理益。所入之理。即中道第一义谛之理。○增道损生者。闻此念佛法门。悟唯心净土。见自性弥陀。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自净佛土。即净自心之佛土。复名当机众者。因此等常随众之机。与念佛之教相当。堪能得益。故称为当机众矣。初声闻众竟。
丁二菩萨众
《经》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解》菩萨摩诃萨。此云大道心。成就众生。乃智悲(并)[双]运。自他兼利之称。
(讲)此释菩萨通名。正文并者。及也。承前文义。在会听众。不独声闻。诸菩萨。亦所同闻。摩诃萨。乃菩萨中大菩萨。此云大道心成就众生。大道心者。发大菩提心。即运智上求佛道也。成就众生。乃运悲下度众生也。故曰智悲双运。自他兼利者。运智上求是自利。运悲下度是利他。菩萨二利兼焉。
《解》佛为法王。文殊绍佛家业。名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故居初。
(讲)此释文殊等别名。佛为法中之王。于法而得自在。王者。自在之义也。法王有三子。菩萨是真子。二乘是庶子。凡夫是外子。于真子中。文殊为首。能承绍佛之家业。故名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者。文殊为七佛之师。过去已成龙种尊王如来。现在北方成佛。名曰宝积。得一切种智。倒驾慈航。勇猛实智。即根本智。非此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难信之法。故以文殊居初。
《解》弥勒当来成佛。现居等觉。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故列次。
(讲)梵语弥勒。此云慈氏。姓也。本名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当来成佛。龙华三会。度众无量。现居等觉之位。在兜率天内院。候补作佛。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者。必以断深惑。度众生。究竟福慧二种庄严。净佛国土。为要务之急。故次列。
《解》不休息者。旷劫修行。不暂停故。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
(讲)旷者远也。此菩萨。从远劫修利他行。乃至今日。不暂停息。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故此菩萨不休息。常精进与不休息义同。其行亦同。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度众生以利他。智悲并运。常无疲倦。故名常精进。
《解》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以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
(讲)此明菩萨等得益。深位菩萨者。位邻极圣。深证等觉。已破四十一品无明也。必皆求生净土者。以不离三宝故。小注云。事是大因缘。理是秘密藏。不可忽过。既得不离三宝。即是成佛大因缘。常见佛闻法。开示佛之知见。常近众僧。同得悟入佛之知见。故云大因缘。佛知见。即三德秘密之藏。证入三德秘密藏中。乃能速成正觉。圆满无上菩提。故曰不可忽过。二菩萨众竟。
丁三天人众
《经》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解》释提桓因。此云能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色。无色。无量诸天也。大众俱。谓十方天人。八部修罗。人非人等。无不与会。无非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也。通序竟。
(讲)此会。不独出世间声闻菩萨。并有世间天人。释提桓因。此云能为主者。能为忉利天之主。未来成佛。号无著尊佛。迦叶佛时。有一女人。发心建塔。三十二人助成其事。感报此天。中间一天。天王所居。东西南北各八天。即三十二人所居。为内臣。合名三十三天。等者。下等四天王天。在须弥山半。东方持国天王。宫殿建于黄金埵。南方增长天王。宫殿建于琉璃埵。西方广目天王。官殿建于白银埵。北方多闻天王。宫殿建于水晶埵。此四王统领八部鬼神。护持世间。又称护世四王。是忉利天王外臣。上等夜摩天。兜率天。此天有内院。菩萨所居。三灾不及。外院天众所居。化乐天。他化天。至此为欲界六天。有男有女。未离欲故。
更等色界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各三天。四禅本天三天。外道天一天。五不还天五天。合为十八梵天。名为色界者。色蕴胜故。以离欲清净。无有女人。自然化生。又名梵天。梵者净也。以禅定为乐。又名四禅天。
更等无色界。四空四天以灭色趣空。无色蕴故。名无色界。三界共成二十八天。俗云三十三天。不知但是横论第二天之名。以为竖论总数。三十三层者。错误也。
无量诸天。应指大千世界。四禅以下。诸天之数无量。大众俱者。总指在会十方天人。八部修罗。人非人鬼神等。无不与会。共秉同闻。皆为净土法门所摄之机。旁注。唯广大故微妙者。唯法门广大。故无机不收。能三根普被。故法门微妙也。初通序竟。
乙二别序
《解》发起序也。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倡依正名字为发起。又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如梵网经下卷。自倡位号云。我今卢舍那等。智者判作发起序。例可知也。
(讲)前是通序。即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证信序也。与诸部经相同。故为通序。此为别序。乃发起一经之由致。与诸部经各别。故名别序。又称发起序也。法不孤起。起必有由。他经多为弟子发起。请问而说。此经乃无问自说。以净土妙门。无人能问。法门何以称妙。以但持六字洪名。即得三界横超。念佛为因。而得成佛之果。非大众智力所能知能问。故曰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乃自倡依报极乐世界。正报阿弥陀佛。二种名字。以为发起也。
又。佛智鉴机无谬者。佛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善鉴众生之机。应以何法得度。即说何法。纤毫不错。见此现前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得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四益。即四悉檀之益。第一世界悉檀。得欢喜益。闻佛说有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国中有佛。现在说法。心生欢喜。第二为人悉檀。得生善益。闻说欲生彼国。亲见弥陀。只要执持名号。即为多善根福德因缘。则知念佛即能生善。第三对治悉檀。得灭恶益。依教专修净行。念念相续。而得灭除身口意三业之恶。第四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教令持名念佛。念到日久功深。豁悟实相第一义谛之理。即得理一心不乱。是谓四悉普益也。
如梵网下。引例也。梵网经下卷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等。亦自倡位号。智者大师判此段偈文。作发起序。以彼例此。可知此文。亦发起序。
《经》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解》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
(讲)净土法门。收机最广。故能三根普摄。上中下三根。皆可念佛。皆得往生。师子峰云。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又后文云。上上根不能越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亦即圆超也。
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者。绝待即绝诸对待。唯一无二。唯此无外也。如彻祖云。一句阿弥陀佛。具足四句宗旨。一以唯心为宗。二以唯佛为宗。三以绝待圆融为宗。四以超情离见为宗。○唯心为宗者。全佛是心。心外无有佛。为心所念。心性竖穷横遍。心外无有一法可得。○唯佛为宗者。全心即佛。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佛亦竖穷横遍。佛外亦无有少法可得。上二皆明绝待义也。
圆融。乃圆通融洽。无障无碍。即以心佛明之。心性圆满周遍。不妨佛性。亦满亦遍。一切法性。皆满皆遍。佛性法性。圆满周遍亦然。彼此无障无碍。此明圆融义也。○问理虽如是。事上难免生疑。既许心性圆遍。如何能许佛性诸法之性。同时圆遍耶。答此乃法界无障碍之义。不独理与事。而得无碍。乃至事之与事。一一皆得无碍。喻如千灯一室。各得圆遍。各各无障无碍。即此可以断疑。
绝待圆融。共为一宗者。正绝待便圆融。正圆融便绝待。如台宗所云。随举一法。体即法界。举心为法界。一切诸法。皆趣此心。举佛为法界。一切诸法。皆趣此佛。同时绝待圆融。不前不后。如千珠宝网。一珠含九百九十九珠。九百九十九珠入一珠。珠珠皆能互含互遍。不相妨碍。
超情离见为宗者。超凡情。离圣见也。但约绝待。已超凡情。已离圣见。若约心佛圆融。尤非凡情圣见之所能及。○问。凡情当超。圣见如何亦离。答。但有一法当情。都是法执之病。都为清净心中之障碍。不得不离。喻如好眼。不容沙著其中。以沙是不好之物。能坏于眼。急当去之。若以金屑著眼。虽是贵重之物。亦能妨碍于眼。亦当去之。是为超情离见之宗。一句弥陀名号。具此四句宗旨。非语言分别之所能及。故曰不可思议。
圆收圆超一切法门者。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说出一切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学。今此净土法门。可以三学全该。正念佛时。都摄六根。身口意三业清净。不犯众戒。念到一心不乱。而得正定。了知能念之心。自体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又了知能念之心。念念相续。所念之佛。历历分明。又了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能所情亡。空有见泯。而得三观妙慧。是则一句阿弥陀佛。具足戒定慧三学。即圆收一切法门也。
古德云。八万门中。念佛第一。又云净土法门。为径中捷径。即圆超一切法门。旁注云。从未道彻者。即此净土法门。圆收圆超一切法门。从来未经何人道彻也。
甚深难信者。即此念佛一法。若理若事。悉皆难信。莲池大师云。兼众德而俱备。统百行以无遗。其理甚深。若人执持名号。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其事亦复难信。故经云。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此念佛法门。事是无上大因缘。理是三德秘密藏。是为难信之法。故特告大智慧之者。非第一大智慧人。不能直下承当。无所疑惑也。旁注。可见正智庸愚。两不思议者。正智之人。依智不依识。远离分别。故不思议。庸愚之辈。昏昏度日。不知分别。亦不思议。故云两不思议也。特告大智慧者。正以不思议法。向不思议人说也。
《解》西方者。横亘直西。标示现处也。十万亿者。十万曰亿。今积亿至十万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铁围所绕。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过如此佛土。十万亿之西。是极乐世界也。
(讲)此正释西方。从是娑婆世界。向西方横亘直过。十万亿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极乐。乃标彼佛。示现同居土成佛之处也。按世界刹种。高二十层。每层有无量诸佛国土。娑婆与极乐。同在刹种第十三层。故得平横通达。直至极乐。十万亿。积亿至十万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为一佛所化之土。
且以此娑婆世界。三千大千言之。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有一洲。梵语须弥。此云妙高。以四宝所成曰妙。上至忉利曰高。在一个小世界大海中心。出水八万四千由旬。此山东面有洲。名弗婆提。此云胜身。身形殊胜。从人立名。人高八肘。寿命二百五十岁。西面有洲。名瞿耶毗。此云牛货。以牛为货。从物立名。人高十六肘。寿命五百岁。南面有洲。名阎浮提。此云胜金。从树立名。洲有此树。树汁入水。沙石成金。超胜余金。人高三肘半。寿命百岁以下。北面有洲。名郁单越。此云胜处。胜三洲故。人高三十二肘。寿命一千岁。无中夭者。
同一日月所照。一铁围山所绕者。日月在须弥山半。四万二千由旬之高。与四天王天齐。旋转须弥。光照四大部洲。四洲之外。全是海水。海外有一小铁围山。其山纯铁。围此四洲。是一小世界。名一四天下。上有六欲天。初禅天。一千个四天下。六欲初禅。上有二禅天。名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二禅。上有三禅天。名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三禅。上有四禅天。名大千世界。三次言千。是为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所化之土。过如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有极乐世界也。
《解》问。何故极乐在西方。答。此非善问。假使极乐在东。汝又问何故在东。岂非戏论。况自十一万亿佛土视之。又在东矣。何足致疑。
(讲)此假立问答。所以破疑也。此非善问句。所答最妙。离诸戏论。下出戏论所以。即可断疑。
《解》有世界名曰极乐。序依报国土之名也。竖约三际。以辨时劫。横约十方。以定疆隅。故称世界。极乐(国)[者]。梵语须摩提。亦云安养。安乐。清泰等。乃永离众苦。第一安稳之谓。如下广释。
(讲)此正释依报世界。有世界名曰极乐。乃释迦自倡依报国土之名。以为发起之序。依报者。众生所依止之果报土也。世是迁流之义。约竖论。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以辨时劫。界是方位之义。约横说。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以定疆隅。故称世界。极乐三种翻译可知。永离众苦者。佛于经中自释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曰永离。是为第一安隐也。
《解》然佛土有四。各分净秽。凡圣同居土。五浊重者秽。五浊轻者净。
(讲)此别明净秽。然佛土有四。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净土。若据此土。则各分净秽。所有伪谬。悉皆得正。此段辨凡圣同居土净秽之相。凡是凡夫。圣是圣人。圣人应迹世间。与凡夫共同居处故。名凡圣同居土。五浊者。楞严经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投以尘土灰沙之伦。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喻心水本净。因尘劳而成浊也。○一劫浊。梵语劫波。此云时分。劫浊无别体。四浊交凑为体。迁流不息为相。二见浊。五利使为体。诸见纷起为相。三烦恼浊。五钝使为体。恼乱逼迫为相。四众生浊。三缘和合为体。色心陋劣为相。五命浊。寿暖识三为体。催年减寿为相。此论娑婆世界五浊之体相也。
轻重分净秽。如此土三途浊重。则土秽。人道浊轻。则土净。人天比较。人道浊重亦秽。天道浊轻乃净。欲界与上二界比较。欲界浊重又秽。上二界乃净。娑婆极乐比较。娑婆有五浊皆秽。极乐是五清乃净。因同居土中凡夫。与圣人同一例故。
《解》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证入者秽。体空巧度证入者净。
(讲)此段。辨方便有余土净秽之相。方便者。是佛权巧方便而设。是为化城。中途暂住之所。名有余涅槃。非究竟宝所。无余涅槃也。藏教阿罗汉。辟支佛所证。通教三乘。别教三贤。圆教十信。已断见思烦恼。未破无明者。亦寄居于此。
析空拙度证入者秽。此指藏教二乘。禀析空观智。析色入空。将四大五蕴。分析此身。毕竟无我。但得我空。四大五蕴之法不空。此观智拙。以此观智断见思惑。度出生死海。证入方便有余土。为拙度证入者属秽。
体空巧度证入者净。此指通教三乘。禀体空观智。体色入空。观四大五蕴色法。现前此身。当体本空。非但我空。法亦如幻。本不可得。此观智巧。以此观智断见思惑。度出生死海。证入方便有余土。为巧度证入者属净。○又。通别比较。通教三乘。不达中道亦秽。别教三贤。以达中道故净。○又。别圆比较。别教三贤。不达即中亦秽。圆教十信已伏无明。三谛圆融。所见乃净。极乐方便土皆净。以小乘回心故。
《解》实报无障碍土。次第三观证入者秽。一心三观证入者净。
(讲)此段。辨实报无障碍土净秽之相。实报者。真实果报土。种种庄严。无障无碍。又名实报庄严土。乃别教十地。等觉。妙觉。圆教初住至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居。次第三观证入者秽。此指别教所修三观。次第而入。先空。次假。后中。谓十信修析空观。伏见思惑。十住修体空观。断见思惑。十行修假观。破尘沙惑。十回向修中观。伏无明惑。初地修中观。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始入实报土。以智不圆融故。所见土相则秽。一心三观者。乃圆教菩萨所修。观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是谓圆修三观。此观若成。则能圆断三惑。圆证三德。故初发心住。即破一品无明。即证一分三德。而入实报土。以观智圆故。所见土相则净也。极乐实报土皆净。以国中一切菩萨。所修所证悉圆顿故。
《解》常寂光土。分证者秽。究竟满证者净。
(讲)此段。辨常寂光土净秽之相。此土乃如来所居。若约别教妙觉。于本教虽称究竟。但断十二品无明。与圆教二行齐。无明未尽。是为分证者秽。究竟满证。乃圆教妙觉。破四十二品无明尽。复本心源。究竟清净。圆满无上菩提。是为满证者净。极乐是寂光净。以受用同佛故。
《解》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
(讲)今极乐世界。称净土者。正指凡圣同居土一土。横具上三净土。以同居境净故。真俗圆融。不可限量。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佛在同居。即寂光净土。菩萨在同居。即实报净土。声闻在同居。即方便净土。
《解》此论修德。不论性德。性德。则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秽佛土。今约信愿行三。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此则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方是极乐净土宗旨。下明义处皆然。
(讲)此乃成时大师所批。修德是修成。性德是本具。性德即真心之别名。若论性德。法法唯心。随举一法。体即法界。故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秽佛土。今约能修之信愿行三资粮。所修之一句弥陀名号。不可思议之真因。以感不可思议之妙果。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此种同居净土。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唯一无二。方是极乐净土宗旨。虽属修德所成。亦是性德本具。不出性外。是谓唯心净土也。上佛倡极乐世界之名。为下文依报发起之序。再倡阿弥陀佛名号。为下正报发起之序。
《解》有佛号阿弥陀。序正报教主之名也。翻译如下广释。佛有三身。各论单复。法身单。指所证理性。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法身复者。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报身复者。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化身复者。示生化身。应现化身。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
(讲)此释正报教主。有佛号阿弥陀。乃释迦自倡正报教主之名。以为发起之序。翻译如下文广释。此处但解佛有三身。身者。积聚之义。众生积聚业障以为身。佛则不然。一法身。积聚理法以为身。理法平等普遍。故法身遍一切处。二报身。积聚智慧以为身。故报身惑净智满。三应身。积聚机缘以为身。故机缘成熟。应时出世。
各论单复者。三身各皆有单有复。法身单。指所证理性。即如如理。此理生佛同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众生迷此而轮回。诸佛证此而成道。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即如如智。始觉还源。惑净智满。以智慧为身。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即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色像。
法身复者。一自性清净法身。即众生本源自性天真佛。人人本具。不假修成。生佛一如。此身通因彻果。二离垢妙极法身。即如来修德究竟所成佛。离五住垢。断尽烦恼。极三智妙。证得菩提。此身唯佛果方有。
报身复者。一自受用报身。即弥陀智德究竟。圆满无上菩提。断德究竟。永离二种生死。得菩提觉法之乐。涅槃寂静之乐。以自受用。故名自受用报身。二他受用报身。此从后得智所现。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二乘有眼。不见报身刹尘相好。
化身复者。一示生化身。即示现降生。八相成道之身。二应现化身。应众生机。现胜应劣应之身。又。佛界化身。现佛界之身也。随类化身。随九界之类。而示现其身也。上明单复三身竟。
《解》虽(辩)[辨]单复三身。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
(讲)此段铲除情见。乃论性德。恐人不明理性。而生三一之情见。故破之曰。虽辨明单复三身。实际理地。究竟非一非三。又恐人执著非一非三。故又曰。而三而一。上句双遮。下句双照。合之则正双遮时便双照。正双照时便双遮。圆融中道理性。超情离见也。
不纵横。不并别者。是三德秘密之藏。为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涅槃经云。云何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伊。别亦不成伊。如摩醯首罗天。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佛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即佛所证三德秘密之藏。
按∴字。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喻圆教不思议三德。不可说一。不可说三。而三而一。离四句之过。绝百句之非。岂思议之所能及耶。离定三思议。离定一思议。离非三非一思议。离而三而一思议。此离四句也。百非者。依根本四句。每句各具四句。四四十六句。约三世则有四十八句。再约已起未起。则有九十六句。加根本四句。则成百句。但能离根本四句之过。百句之非自绝。佛身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如金刚经云。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故曰不可思议。上辨单复三身竟。
《解》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
(讲)此段所云。阿弥陀佛。乃论修德。正指在同居土中。示生之化身。以是同居土见故。恐疑非法非报。故又云。即报即法也。化身本不离法身。依法身体。垂报化用。三身不相舍离。如摩尼珠。珠体。珠光。珠影。不相离也。旁注随横四土现。即同居横具上三土。在同居土中现也。
《解》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的标实境。令欣求故。诚语指示。令专一故。简非干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圆彰性具。令深证故。
(讲)此重释西方依正二有。世界及佛。皆言有者。二俱现有。非过去。非未来。具四悉檀之义。悉者普也。檀者施也。以四益普施故。一的标实境。令欣求故。的确标显。西方依正。现在实境。令众生心生欣慕。求生彼国。此世界悉檀。令得欢喜也。○二诚语指示。令专一故。释迦及六方佛以诚语指示。持名念佛法门。令得专一其心。净念相继故。此为人悉檀。令得生善益。○三简非干城阳焰。简者简别。西方依正。二皆实有。非同乾闼婆城。乃幻现。旷野深山常见。倏有即无。同妖魔之气所现。阳焰乃田间游气。春晴伏地可见。远看似水。近看则无。渴鹿逐阳焰。即错认为水也。非权现曲示者。破华严合论之伪。李长者著华严合论。谓西方是权现。曲引小根所示。故特破之。非缘影虚妄者。第六意识。是缘尘分别影事。举体虚妄。此破末世众生。认缘影为真心。谓西方依正。皆在心外。非保真偏但者。上破邪魔。此破权小。保真。乃藏教保真涅槃。法华经云。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偏。谓藏教之偏真。但。谓别教之但中。今西方依正二有。乃圆教圆中之妙有。故非偏非但也。此对治悉檀。令得灭恶益。○四圆彰性具。令深证故。即圆彰西方依正二报。乃自性本具。虽过西方十万亿刹之外。不出唯心。即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令悟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而得深证受用。此第一义悉檀。令得入理益。
《解》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未来未成。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
(讲)此释现在说法。今即今时。非过去已灭。非未来未成。故曰现在。彼佛度生。亦以音声而作佛事。亦不外说法也。释迦说大云经时。告大云密藏菩萨言。西方世界。有国名安乐。佛号无量寿。现在说法。告一菩萨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今说大云经。汝可往听。今彼菩萨。将来至此。则正当释迦说法时。弥陀亦在说法。弥陀寿命无量。释迦虽灭度已久。弥陀还是现在说法。佛世难值。此土弥勒。尚未下生。当来下生。未知我在何道。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弥陀。常随佛学。速成正觉也。
《解》复次。二有现在。劝信序也。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复次。[阿]弥(陀)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从此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讲)此结出发起序之义。经中不外信愿行三资粮。此先序其由致。前六句即劝信。劝愿。劝行之序。依正二俱现在实有。非假设理想。应当深信不疑。世界名极乐。循其名则乐之极。应当切愿求生。佛号阿弥陀。光寿无量。闻说应当力行念佛修行。○复次阿弥陀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此合序三宝。及经中五重玄义。佛法僧是住持三宝之名。序名。住持不离实相。则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从此实相之体。起信发愿力行。序宗。信愿行三资成就。必得往生。见佛闻法。横超生死。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者。惟念一佛。不念他佛。即以一句佛号。为所缘之境。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心中不杂余事。序教相也。言虽略。意则五重玄义俱周。初序分竟也。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