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 阿弥陀佛
一、法师开示
台湾会性法师的《佛说阿弥陀经讲录》里有关“阿”字的发音问题的讲解,原文如下:
“关于“阿”的念法,近几年有人提倡念“ㄚ”音,到底是ㄚ还是ㄜ?趁此略说一下。以历史观点看,翻遍辞典字典,如中文大辞典、辞海、中华乃至康熙字典,“阿”本音皆ㄜ(客家音)非ㄚ,ㄚ是破音。历史上许多地方读ㄜ的,如“阿房宫”;今江苏丹阳县,古曰“曲阿”等。本经译于一千六百年前,五胡十六国至东晋姚秦时
的长安,当时北方“阿”字,尚未出现破音,仍用ㄜ,ㄚ音在南方,如俗之阿公、阿妈、阿兄、阿嫂等,是长江以南的用音,只是开口声,并没意思,无字可写,借
用阿字,读破音ㄚ。鸠摩罗什法师在北方翻译,读ㄜ才对。还有,古来译者相当负责任,凡须读破音、二合音或轻重音,皆有标明。如咒语是梵音,当时中国无此字,须二字合起来切音,则标“二合”,三字合切“三合”,阿并没注明,念ㄜ没错。据我所知,大陆来的老一辈法师,没听过念ㄚ的。
印光大师生前、印祖创建的灵岩山寺、师承自印祖的李炳南老居士一直念E音;亲近过弘一大师,倓虚法师,慈舟法师等的梦参老和尚读E音;倓虚法师、民国从大陆去台湾的道源长老、妙详法师、广钦老和尚皆发E音。印光大师说:“欲的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的恭敬消一分的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的恭敬消十分的罪业,增十分的福慧”。(大正新修大藏经
密教部863卷 《大毘卢遮那经阿闍梨真实智品中阿闍梨住阿字观门 》中明确说明“阿”的念法是喉音而不是开口音---
“即是阿字。夫言阿字者。即是一切诸佛之母。是一切真言生处。最为上妙。佛心之字。若言阿字内音。即是喉中之音。当知此阿字遍布一切支分。即是本不生义")。
西方三圣据《无量寿经》所述,于过去久远劫中,世自在王佛出世时,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发无上道心,弃国出家,号为法藏。其后,彼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前,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的清净行,发四十八大愿。其中有三个大愿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其中第十八愿是根本愿。其愿文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法藏比丘发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净土,其佛土距此十万亿刹,名为安乐。
法藏比丘建立此四十八大愿之后,专一志向倾注心意于庄严胜妙国土。其精进修行所感召的佛国世界,开阔广大无有障碍,超然殊胜独特美妙,其所建立的国土久远恒长,无有衰恼无有变异。于不可思议百千亿那由他久远劫来,积极培植菩萨无量的福德胜行。从不生起贪欲之心、嗔恨之心、恼害众生之心。不起贪欲想、嗔恨想、恼害想,不著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忍辱之力坚固成就,从不计较抱怨一切劳苦。少欲知足,毫无染著嗔恨愚痴之念,心念住于三昧定意、恒常处于无为寂静,一切智慧通达无碍。没有虚伪谄媚邪曲之心,和颜悦色,柔软爱语,时时流露关怀问候的慈爱心意。勇猛精进于自己所立下的志向誓愿,从来没有懈怠疲倦,专意追求清净纯白的善法,惠赐利益一切众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上地庄严自我之身心,具足种种福德善行,令一切众生功德利益皆得成就。
安住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不假造作不起妄念,观察世间一切诸法如幻如化,远离所有粗恶低俗、自害害人、彼此相害的言行。修习一切柔软爱语、自利利他人我兼利的善行。放弃国土舍离王位,摒除财色的欲望,亲身实践六波罗蜜,亦教他人行六度万行。无穷尽的时劫以来,积功累德。随着其所转生的地方,一任他的意愿和所求,无量的珍宝库藏,自然显发应现。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觉真实解脱之道。或者示生为长者居士、富家豪族、权贵种姓。或者示生为刹利国君转轮圣王。或示生为六欲天主、乃至大梵天王。常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供养恭敬诸佛世尊,如是功德多得无法称叹记数。口中之气芬芳洁净,犹如青莲花香。身上的毛孔,散发出栴檀香味,其所散的香气普遍熏染无量世界。容貌颜色端正无比,身相完好殊胜美妙。手中常常自然生出无尽宝藏、衣服饮食、珍妙华香、彩画宝盖、仪仗旗帜等装饰物品。如是等事超过一切世间诸天人民的功业福德,于一切法得大自在。
法藏比丘今已成佛,现在西方距离此娑婆世界十万亿国土的地方,这个佛国世界的名字称为“安乐”又称极乐,自从法藏比丘成佛以来,已经过了十劫的时间。
又根据《悲华经》说:‘往昔过恒河沙数不可数千万亿劫的时间以前,有一个世界称为“删提岚”,劫名“善持”。其中有一个转轮王名叫“无诤念”,于宝藏如来处,发菩提心,期愿摄取庄严的净土。佛即为他授记,从此向西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尊音王如来的世界,在那个世界过一恒河沙数不可数百千万亿劫的时间,进入第二个恒河沙数不可数百千万亿劫的时间内,此时的世界,已转名为“安乐”,你到那个时候当可成佛,号为“无量寿如来”。’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时,依据《悲华经》所记载的誓愿,大略与《无量寿经》所发的誓愿相似。
《一向出生菩萨经》又说:‘阿弥陀佛,在无量不可数时劫的时间以前,为转轮王的太子,名字为“不思议胜功德”,年十六岁时,从宝功德星宿劫王如来之处,听闻到法本陀罗尼。在七万年中,精进勤奋修行学习,未曾睡眠,也不曾稍微侧身休息。后来得遇九十亿百千那由他诸佛,于诸佛所说的法语,皆能听闻受持修行学习,厌离在家剃发出世,作出家沙门。作出家沙门以后,更于九万年中,修习此陀罗尼,又为一切众生分别义理显扬开示。一生之中,努力精进教化众生,令八十亿那由他众生,发菩提心。积功累德,至不退转之地。’《法华经》也说:‘过去大通智胜佛未出家时,有十六位王子,皆以童子年纪出家而作沙弥。彼大通智胜佛既已成佛,说完《法华经》之后,即进入寂静的楼阁,经八万四千劫。当时十六位王子菩萨,各个高升法座,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部大众,广泛说明分别疏通《妙法莲华经》的义理,一一皆度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众生。此十六位菩萨,其中一位即是阿弥陀佛,第十六王子则是我释迦牟尼。’由此可知阿弥陀佛,由本愿力,生起的种种殊胜德行,无量亿劫以来,从事于成就庄严清净国土的工作。现在只取这些经文,约略表示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庄严净土的大致内容,至于极乐世界中其他依报正报的事情,皆完备地记载于种种经典中,现今并不全部收录。
而关于往生净土三辈众生之差别,依照《无量寿经》所说:‘那些能往生净土上等阶位的人,都是舍离家室摒除爱欲,剃发出家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习种种善业功德,以此回向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像这一类的众生,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菩萨清净海众,立刻显现在此人面前,此人即时追随阿弥陀佛,往生彼国极乐世界。便于七宝莲华当中,自然化生,安住于不退转的境地。智慧通达勇猛精进,随其意念神通自在。是故阿难,若有众生想要在今生今世便能见到无量寿佛,应当发起无上菩提之心,修行一切善业功德,发愿往生彼国净土。
其次,那些能以中等阶位往生者是,若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众生至诚深心发愿求生彼国净土,虽然不能出家修行作清净沙门,广大修习一切功德,然而应当发起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适量修习一些善行,奉持斋戒,兴造建立塔寺佛像,斋饭供养出家沙门,悬挂彩缯点光明灯,散种种华烧种种香,以此一切功德回向,发愿往生极乐净土。此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化现他的庄严身形,具足一切光明相好,完全如同真佛一样,与诸大菩萨清净海众显现在此人面前。此人即时追随阿弥陀佛的化身,往生彼国极乐世界,安住于不退转的境地。功德智慧比前面的上辈者稍次一等。至于那些下等往生者,若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有人以至诚深心发愿求生极乐净土,假使没有能力作种种功德,应当发起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注持心忆念无量寿佛,乃至只有十念,念无量寿佛,发愿往生极乐净土。或者闻到此净土法门甚深难信之法,欢喜信受至心爱乐,不生疑惑之心,乃至一念净心念阿弥陀佛,以至诚心发愿求生彼国净土。此人临命终时,梦见阿弥陀佛,也同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功德智慧又比中等的人再次一等。’按照《观无量寿佛经》所分的九品阶位,其上、中二品,约略收摄包含于《无量寿经》的三等之中,而《观无量寿佛经》的下三品的众生,都是在一生之中造种种罪业,末后临命终时,一念忏悔回心发愿往生净土而得成就往生的,这则是《无量寿经》中的三等所未提及的。依据《涅盘经》,断善根的阐提众生也有佛性这个义理宗旨,《无量寿经》的三等必需要与《观无量寿佛经》的九品合起来看,它的义理品类才能圆满具足,请诸位读者要详细思惟。
评论曰:‘诸佛的法身,遍满一切处,毗卢遮那如来既然如此,阿弥陀佛当然也不例外。一切法从究竟上来说,根本没有清净与染污的差异,哪里还有所谓的东方西方之分呢?然而在方便法门中,殊胜与浊恶的世界对于众生而言则有全然不同的感受。以凡夫之位而能够达到不退转者,只有在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才能实现,这不是其他的佛国世界所能达到的。
五浊恶世的众生只要能够发起至诚恳切的心,十念念佛就能够功业成就、了脱生死,刹那之间超过尘点劫的辛苦修行。我佛的大慈大悲,在此净土法门之中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
我们何其幸运遇到此等无上的广大法门,得以听闻阿弥陀如来殊胜宏大的本愿功德。如果还不能发起稀有难得之心,生起欣慕爱乐的忆想思念,就如同背离慈父逃离家乡,徘徊于贫困险恶的漫漫长路,经过久远劫来漂流浮沉于痛苦的生死大海,却没有人能够慈哀救护,如此怎么能不恐惧警惕?怎么能够不努力精进呢?
二、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意译曰归命无量觉,无量佛。亦即归命于无量寿佛及无量光佛也。净土宗称之为六字弘名。归命者,众生一心仰赖阿弥陀佛,即众生之信心也。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者,佛助一切众生行体成就也。盖众生之信心与阿弥陀佛助众生之行体,皆具足于此六字内。此谓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也。真言之口传以此名号为陀罗尼,为金刚界五佛。善导《观经疏》一曰:‘言南无者即是归命,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观无量寿经》曰:‘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是巴利文 Namo 的音译,梵文是 Namas,读作那谟,亦译作“南谟”、“那谟”等,要读“南无”二字的古音,其汉语拼音为
Námó。意为致敬、归敬、归命。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等。阿弥陀是佛的名号,名号来源于梵语音译,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
汉译本译成无量清净佛、无量觉、无量清净平等觉。总之彼佛的功德、智慧、慈悲、方便、依正庄严、度生功德,等等,各各都是无量。由于极乐教主多劫勤修,有无量妙德,所以成佛后有无量功德名号,每一名中皆具无量功德,名能召德,所以持名的人以名召德,就召来了彼佛阿弥陀的无量功德,持名的妙用就在这里。念这一句佛号,阿弥陀佛能成为佛,而出现这句佛号,是万德的一个果实,是万德之所庄严。由于是万德成了这个名号,所以这个名号之中就包括了万德。‘老实念佛就是植众德本’!当你念这句名号的时候,这个名号就在你心里头,也就是用"阿弥陀佛"这句佛号的万德庄严了你自己的心。也就因此而全摄了佛的功德成自功德。大家注意: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在当你至心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就把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摄即成你自己的功德,即你的凡心成佛心。我们自己的佛性和阿弥陀佛、释加牟尼佛是平等的!我们念佛就是把佛的功德摄成为自己的功德。『以念佛心,入佛知见』。佛知见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问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一部《无量寿经》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注解。所以,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念一部完整的《无量寿经》。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无量寿经》的注解。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我们今天称作《大藏经》,就是《华严经》的注解。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全部的《大藏经》。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一法不漏,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在十方世界教化一切众生所说一切法,也离不开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几个人知道这句佛号有这麽大的功德,有这麽深广的义理。南无阿弥陀佛的通俗语解释是:向阿弥陀佛致敬(向如来佛致敬)!
然而,南无阿弥陀佛除了狭义的解释之外,在广义上是指:向一切有觉悟的人致敬。 “南无阿弥陀佛”的来历
尘世间有很多人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却不知"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甚至有些老人虔诚地念了几十年"南无阿弥陀佛",竟然也不知"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
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而不知"南无阿弥陀佛"表示什么,可称得上迷信;而那些自己不懂"南无阿弥陀佛" 是什么,就说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
是迷信的人,同样也是迷信。其本质是相同的--盲目相信。
"佛"是指觉悟者。有觉悟的人就是佛。你有了觉悟,你就是佛。因此,佛不在天上,佛在人间,佛在心中;佛不是迷信者的化身,而是觉悟者的称号。
阿弥陀佛是一个"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的名字,就像我们有自己的名字一样,是一个符号,一个为了区别于他人而起的代号、代码。
阿弥陀佛,又简称"阿弥陀"或"阿弥",均指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如来",也即"释迦牟尼"。因而,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
如同人有别称一样,阿弥陀佛共有十三个称号,其中有十二种与"光"方面有关,一种与寿命方面有关,前者总称"无量光佛",后者称"无量寿佛"。
三、净土五经
净土的第一经、根本经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内容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缘起。世界怎么来的,说明它的缘起、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意思、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概况,使我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各个都有相当的了解,等于说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概论,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解说西方极乐世界最完备的一部书。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非常非常重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在因地行菩萨道,建造西方极乐世界的构想、蓝图。四十八愿不是一次发的,是在五劫修行当中累积起来的大愿,诸位读《无量寿经》就能了解。
西方极乐世界建成之后,这四十八愿等于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宪法。古今人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介绍,或者是论述、讲解,凡是与四十八愿有抵触的,我们一概不取,依法不依人,四十八愿是根本法,西方极乐世界的宪法,凡是与他的根本法相抵触的,一律无效,我们不必采取它;凡是与四十八愿相应的,我们采取,我们可以相信得过。所以我们对西方净土的信心,可以说就是以四十八愿作依据,决定不会错,不致于迷失了方向。
《弥陀经》是劝我们修行的,像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中,提出信、愿、行三大纲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是用信愿行,劝我们相信,劝我们发愿往生,劝我们执持名号。是劝我们修行的一部经典,真是苦口婆心。而要解,我们印光大师赞叹说,就是古佛再来,重新给《阿弥陀经》作个批注,也不能超过这个要解,赞叹到无以复加。所以我们今天把《弥陀经要解》看成跟经一样的重要,绝不为过。
第三《观无量寿佛经》是讲西方净土理论的依据,很重要。讲修行的方法,讲西方极乐世界九品的因果,上品上生要怎么个修法,上品中生怎么个修法,九品因果。我们对这三经若不是完全了解,对西方极乐世界的认识就不完备,必须要三经合起来研究。
古大德对《无量寿经》的称赞,称为中本华严,把《无量寿经》的地位提得跟《华严经》一样高,中本华严。大本华严是什么?大本就是我们现在念的《华严经》,八十卷《华严经》。《无量寿经》称为中本华严,小本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所以《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特别是《无量寿经》一开端,就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些菩萨们,几乎每一个人都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遵是遵守,修学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什么呢?就是十大愿王,因此我们念佛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人,对于十大愿王要重视,要努力的来修学,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到普皆回向,一定要修,这是什么?这是上品。上品上生的统统都修十大愿王,所以这部经加在净土三经后面,成为四经,很有道理。
印光老法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我们看他一生的行谊,的确很像大势至菩萨,他这一生的行持非常像,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所以他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后面,变成净土五经,为什么呢?这一章经,精要,经文中最重要的四句话。『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果我们对这四句话能深深理解,对于这个法门就死心塌地了,不会再起个妄念,你心里石头落地了,你决定能够成就,而且对于念佛的功德、利益,虽然经文不长,但是这个赞叹到了极处。又不是其它四部经所能比的,这是赞叹功德、利益。提出修行的要领,这四句话是修行念佛的要领,非常非常的重要。
附:印光大师《净土五经》跋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一则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则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则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初、二多属戒学,三则三学圆具。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故于《净土五经》后,附《华严经·净行品》,及《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以期净业行者,于律仪戒之执身不作,进而得定共戒之制心不起,及道共戒之超情离念、断惑证真。然纵得定共、道共二种实益,犹当兢兢业业,执持律仪戒,以为自利利他、维持法道之轨范。则空解脱人,无由以大乘藉口,而因之以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也。
四、佛经记载、论典记述
关于阿弥陀佛的成佛,净宗祖师袾宏在《阿弥陀经疏钞》卷三举出八种∶
(1)《法华经》载大通智胜如来时有十六王子出家,其第九王子于西方成佛,号为阿弥陀。
(2)《悲华经》载无量劫前有转轮王,名为无诤念。彼于西方世界作佛,号为阿弥陀,国名安乐。
(3)《大乘方等总持经》载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时,有净命比丘总持十四亿部经典,随众生意乐广为说法。彼净命比丘,即今之阿弥陀。
(4)《贤劫经》载云雷吼如来时,有一王子名为净福报众音,曾供养彼云雷吼如来。彼净福报众音王子,即今之阿弥陀。
(5)《贤劫经》又载金龙决光佛时,有一法师名为无限量宝音行,力弘经法。彼时之法师,即今之阿弥陀。
(6)《观佛三昧经》卷九载空王佛时,有四比丘得念佛三昧,其第三比丘,即今之阿弥陀佛。
(7)《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载狮子游戏金光如来时,有一国王名为胜威,尊重供养彼佛,修禅定行。彼胜威王,即今之阿弥陀。
(8)《一向出生菩萨经》载阿弥陀佛往昔为太子时,闻此念佛微妙法门,精进奉持。
关于阿弥陀佛的成佛因缘,除前文所举者之外,经典中尚有多说。按,阿弥陀佛并未见于小乘经典中,然在其余大乘经中,则屡有载及。
又,阿弥陀佛乃一切大乘经典所通说,故大乘诸宗无不言及,然其见解未必一致。总的说来,大抵可分为两类。其一,以理性为主的唯心弥陀,己心净土。其二,以事相为主,指方立相,立界外净土,现在说法的弥陀。
兹略述各宗所说如下∶
(1)法相宗∶《唯识论》卷十说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三身。自性身唯理,身土不分,故弥陀与诸佛应无分别。受用身份自受用、他受用。阿弥陀佛是他受用报身。但地前菩萨及凡夫二乘所见的弥陀是变化身,地上菩萨所见是他受用报身。亦即初地菩萨所见的弥陀佛,是坐于百宝莲台座上,如《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六十万亿那由他佛身。二地所见,系千叶莲台座上的佛身,由佛的后得无漏智所变,为十地菩萨而现,其所居净土,系净居色究竟天。
如是,现一实身,凡圣不同见,应机而现种种身,是因众生福力不同,而产生佛身粗妙之别。亦即能化的弥陀随所化根机示现佛身;所化的有情以弥陀所现佛身为增上缘,凡圣各各随智识福力浅深厚薄变现佛身,故所见佛身有粗妙之别。三贤的菩萨、二乘凡夫之类见化身小佛身;四善根菩萨见化身大佛身;初地以上的菩萨见坐大宝莲台、具无限妙相好的他受用身。此大卢舍那身是弥陀对地上菩萨所示现的佛身。以此佛身为增上缘,地上菩萨依各自之心识变现相好圆满的广大能化佛身而观。因此,菩萨进至初地时,地前所见的劣佛身潜隐,殊胜微妙的佛身显现。但地上菩萨非不能见地前所见佛身,地上菩萨欲见佛变化身亦能得见。因此,地上菩萨以他受用报身为正所见,兼见变化身。
(2)三论宗∶此宗亦谈三种佛身,即正法法身,修成法身,应化身。正法法身就是实相法身,又名理法身、自性身、法佛。修成法身就是自受用报身,又名智法身、报佛、内应身。应化身是他受用身与化身所合并,都是起利他之化用,故合为一身。此化他之用,由本法身而起,非正酬报因位的佛身。若此佛身别开为二身时,就他受用身而言,是殊妙广大的佛身,又名外应身,是化度地上菩萨的佛身。又就化身而言,是丈六等的粗身形,又名变化身;此系为化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佛身。
此三身中,正法佛是理法身,为修证之理,故不生不灭而常住。修成佛是智法身,为能证之智。因为是冥契所证之理的能证之智,故智法身亦是常住。《大智度论》说,萨婆若是实法,非生灭。萨婆若译为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智,是常住不灭的实法。应化佛系法身应所化根机而现起的化他悲用,故为生灭无常之形相。初二身乃理智之本体,非化他之佛身,故无说法。应化身系由本体而现起的化他佛身,有色声,有宣说法门的悲用,故能对所化有情说法。
(3)华严宗∶据智俨的《孔目章》卷四〈往生章〉所述,阿弥陀佛国,一乘三乘不同。若依一乘,阿弥陀佛土属世界海摄,此系近引初机成信故。教境真实,佛国圆融、不可说故。若依三乘,西方净土是实报处。通成四土,即法性土、事净土、实报土、化净土。化是报化,非化身之化。如是,系以西方净土摄属于世界海,以阿弥陀佛为莲华藏庄严世界主,也就是以阿弥陀佛为毗卢遮那的同体。
华严宗分佛土为二,一为国土海,一为世界海。国土海是不可说之果分,世界海是因分可说之土。此世界海有三类,一是莲华藏庄严世界海,二是十重世界海,三是无量杂类世界。若配于三生成佛,第三是见闻生之土,第二是解行生之土,第一是证入生之净土。莲华藏界既是证入生之净土,故与不可说果分同其体。故《五教章》卷三说(大正45·498b)∶‘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等,当是十佛等境界。’西方净土摄于此主伴具足的莲华藏海,阿弥陀佛与十身具足的毗卢遮那同体。
(4)天台宗∶此宗认为佛必具足三身,土是四土横竖一处。故弥陀之安养,虽难定何身何土,然皆为具缚凡夫生处。有昼夜六时之别,饭食经行之义,有声闻缘觉,佛亦说三乘法。是故判弥陀净土为应身应土。而《大乘同性经》所说的于净土中成佛者,皆是报佛,是就断无明的人所见而言,非同居土的凡夫所见。《观经》第九观所说的弥陀身量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为达圆教第七信位的人而特别显现的佛身。《大智度论》说西方世界出于三界,故西方世界不摄属于三界。又就彼佛土而言,彼土虽有三界但无四恶趣。
然此弥陀净土与诸佛同居土又有不同。弥陀净土横具四土,故修圆妙观而生彼者通惑虽未尽,其身常拜实报身,得居实报土,此与生于诸佛同居土后,断通惑,转果报方住上土不同。诸佛同居土虽具四土,悉是竖四土,断惑,转报然后能入上三土。其有横之义,但只是暂时依佛之加被力而见。故极乐上品的生死,通惑尚有,与常时见报佛,住报土者大异其趣。
又依智旭《梵网经玄义》及《小经要解》所述,四土横竖之义俱约断惑而说。所谓竖,是出同居土后入方便土,出方便土后入实报土等。横则不移当处,自感见方便、实报、寂孕三土。诸佛四土中的寂光土等上三土虽有横之义,但于同居净土中,大体有竖义无横义,唯极乐同居横具四土。此系十方世界未曾有之处,全性起修之因缘唯弥陀有之。华严之秘藏、法华之极意唯在执持名号的念佛法门。其他如带业往生,即得不退之说,如弥陀同居土、最胜无比之说,颇能发挥天台、四征微意。
(5)禅宗∶禅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以佛心传心,只修行心地,自分觉知。故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唯守本来面目,显自己本分,不拘泥善恶因果之差别,安住无住空寂之心,若至无念无想,本来真性顿显,称为成佛。其本有圆成本来面目,人人具足的佛性一理,名为无量寿。即心即佛之宗义,心外不见佛。《六祖坛经》说(大正48·352a)∶‘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宝志和尚以为,智者知心作佛,愚人庆往西方。但若偏于此,失其不可得,亦非禅意。因此,宗颐禅师作二十六行颂指赞西方。
(6)净土宗∶净土宗大师昙鸾在《往生论注》中以二种法身论述弥陀佛身。二种法身是法性法身、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如如之理,是无相法身,是略门。方便法身是正直,是救济一切众生的大悲无不相法身,是广门。无相法身相即无不相法身,无不相法身成无相法身。故二法身,异而不分。此系广略相入的佛身,故统以‘法’之名。所以如此,是因清净愿心所庄严之身,其清净义,是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为净因所庄严的净果,完成真实智慧的无为法身。所以,弥陀佛身是由清净愿心(四十八愿)所庄严的广略相入之清净佛身,即二种法身。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说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并说《观音授记经》的弥陀入灭说,是在示现报身五相之一的隐没相。而化身的弥陀是《鼓音声经》所说的清泰国之弥陀,西方净土的弥陀绝对是报身佛。善导大师更以酬行、酬愿二义来论述‘报’,并且以《大品般若》〈涅盘非化品〉的涅盘如化非化说,会通《观音授记经》的弥陀入灭说。即涅盘性空如化,为新发意菩萨说非如化,是为了避免新发意菩萨产生惊怖。弥陀的入灭不入灭说同此。不入灭说如非化说,入灭说如如化说。如化不妨涅盘义,入灭说岂能害报之义。
〈十二光佛〉(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十二光佛,为赞叹阿弥陀佛光明德用的十二种称号。
即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语出《无量寿经》卷上。
依《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之解释,佛光不能计数故名无量;无缘不照故名无边;无有人法能障故名无碍;非诸菩萨所及故名无对;光明自在而无更上者故名焰王;由佛无贪善根而现,亦能除众生贪浊之心故名清净;从佛无嗔善根而生,能除众生嗔恚戚心故名欢喜;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故名智慧;佛之常光恒为照益故名不断;光非诸二乘等所测度故名难思;光亦非余乘等所堪说故名无称;佛光日夜恒照不同娑婆二曜故名超日月。
除上述十二光佛之通称外,其它译本及梵文在名称、数目上又有不同的说法。如《大阿弥陀经》卷上及《平等觉经》卷一中,仅有光明经叹语而不列佛名。《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中、《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梵文《无量寿经》等,则各举十三光、十四光、二十光之名,明示佛光之德相。
又,《大佛顶首楞严经》、《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中,则以十二光佛为十二如来之别号,然此均是由《无量寿经》而来的一种转说,属后世之思想。
〈阿弥陀三十七号〉(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阿弥陀三十七号,指阿弥陀的三十七种德号。即无量光、真实明、无边光、平等觉、无碍光、难思议、无对光、毕竟依、光炎王、大应供、清净光、欢喜光、大安慰、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无等等、广大会、大心海、无上尊、平等力、大心力、无称佛、婆伽婆、讲堂、清净大摄受、不可思议尊、道场树、真无量、清净乐、本愿功德聚、清净勋、功德藏、无极尊、南无不可思议光等三十七种。此系日僧亲鸾于《净土和赞》之初,依《赞阿弥陀偈》而列出者。其中,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光炎王、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等十二种德号,称为十二光,阿弥陀由于有此光明,故有此德号。
〈阿弥陀三尊〉
阿弥陀三尊,指阿弥陀佛及其胁侍观世音及大势至。如《观无量寿经》说(大正12·342c)∶‘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关于胁侍菩萨的方位,一般以观音在佛的左方,势至在佛的右方。但在梵文《法华经》〈普门品〉的颂文中,观音在弥陀佛的右方或左方。《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卷中及《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说右方是观音,左方是势至。《大陀罗尼集经》卷二说佛的右方是十一面观音,左方是大势至。而《观无量寿经》及《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五说佛之左边有一大莲华,观音坐于其上,佛右边的莲华上坐大势至菩萨。这是因为观音为悲之代表,即下化众生之义,故置于左方;势至代表智,意为上求菩提,故安于右方。
关于二胁侍的形像,观音的宝冠中有化佛,势至的宝冠中有宝瓶。自中古以来,一般是作观音两手持莲台,势至合掌。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一章第一节(摘录)
从大本《阿弥陀经》来看,阿弥陀佛净土,在初期大乘的净土思想中,是富有特色的。法藏比丘立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成立一完善的净土,作为救济众生,来生净土者修道的道场。在选择二百十亿国土,结成二十四愿以前,弥陀净土的根本特性,早已在佛前表示出来,如《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说(大正12·300c)∶‘令我后作佛时,于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中最尊,智慧勇猛。头中光明,如佛光明所焰照无极。所居国土,自然七宝,极自软好。令我后作佛时,教授名字,皆闻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莫不闻知我名字者。诸无央数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诸来生我国者,悉皆令作菩萨、阿罗汉无央数,都胜诸佛国。’
经中所说的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都不外乎这一根本意愿的具体组合。阿弥陀佛的光明,胜过一切佛。佛的光明、名闻(称),为十方无数佛国所称誉,为十方诸天人民称叹,所以发愿往生∶这是第二十四愿。阿弥陀佛的特胜,从佛的光明、名闻而表达出来。佛的光明遍照,使一切众生的苦迫,得到解除,在释尊入胎、出胎、成佛的因缘中,部派佛教有不同程度的放光传说。阿弥陀净土,是重视光明的利益众生,而予以高度的赞扬。胜过一切佛,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所以第十七愿说∶‘令我洞视(天眼通)、彻听(天耳通)、飞行(神足通),十倍胜于诸佛。’十八愿说∶‘令我智慧说经行道,十倍于诸佛。’也许这过于特出,不大适合‘佛佛平等’的原则,所以这二愿,其他译本都删略了。根本意愿中的国土七宝所成,是第三愿,《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没有这一愿。在净土本愿思想的发展中,着重于来生净土者的功德。净土思想的重点,不止是理想的自然环境,而在乎净土中的德行与进修,圣贤间和平的向道。
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祝福的意思。这一句话是古印度的梵语,古印度话,它的意思,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光寿无量,是一句祝福的话,祝福你长寿,祝福你光明智慧。祝福的话,祝福里面含义就很深,深在什么地方呢?深在警觉、提醒你,我们人在这个世间一生,我们要求的光明、无量光、心地光明磊落、大公无私,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个意思重要,每听到这一句话,我们就要警觉自己。为什么呢?自己可以说在无量劫来,那么也没有许多人,不相信有前世,不相信有来生,咱们就算这一生,从你出生那一天起,不是光明的。我们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动念能为社会着想,为人民着想,为众生着想,为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全心全力做出贡献服务,这个心地就是正大光明。阿弥陀佛这一句话里头含着这个深刻的意思、圆满的意思。我们自己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满,当然这里面包括健康长寿。从阿弥陀佛这一句话,字面上意思来看,阿弥陀佛是无量的意思,佛就是光寿的意思,无量包括一切的无量在其中。你所想到的,样样无量,所以就是很圆满,很具备的祝福的一句话,这是我们一见面、开口第一句话,阿弥陀佛,这一句话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心相应,为什么呢?一切众生所希求的,所以与一切众生心相。这里面决定没有迷信。世间所有的好话这一句都总结了,全部归纳了,所以是世间所有一切好话都在这一句当中,这一句就圆满了。我们懂得这个意思,称念阿弥陀佛,这个意思就更圆满了!
回首页 |